在 PTT 上面有幾位網友,針對我們生產流程、品質把關機制、生產廠商,以及葉黃素相關文獻的質疑。我們接下來會分成三篇貼文,一一來回應。
我們首先要回應的是,八卦版上有網友針對 #生產流程,和 #品質把關機制 和 #生產廠商 的疑慮。
#第一個問題 是:為什麼沒有看到「相關的安全性檢驗並完整公布報告」?
我們先前的確因為還沒有開始生產,所以不會有正式的檢驗報告。不過我們這裡可以提供去年 12 月,我們將打樣出來的樣品,送去 SGS 檢驗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結果如連結報告所示:http://bit.ly/2uhwpYF
為什麼我們會說,階段提出檢驗報告,對民眾意義相對不大呢?因為「#樣品檢驗」與「#每批產品的檢驗」目的是不同的。
樣品檢驗在這個產品的目的,在於確定葉黃素與玉米黃素這兩個成分的含量是否足夠。它們比較容易因為檢驗方法的關係,而使檢驗結果低於標示上的含量。在打樣的階段,如果樣品檢驗結果不在合理範圍內,就會調整配方,並於重新打樣後再次送驗,確認所有功效性成分的含量是合格的。以這次的樣品檢驗為例,這個檢驗報告出來的數字是每顆膠囊 4.76 毫克,低於標示,但還落在法定的範圍(80%以上),因此在實際量產前,就會根據這個報告調整劑量。
我們原有的規劃是,每批產品生產後的檢驗,除了確定功效性成分的含量是否符合規範,也會檢驗品質相關的項目,例如:塑化劑、重金屬殘留、微生物、農藥殘留。而在產品生產後,若在檢驗階段發現不合格,也要找出問題點,改善後重新生產,並且於重新生產後,再次送驗,確認都符合標準,才會出貨給大家。
而我們原先規劃的是「#逐批檢驗」,也就是你看到的檢驗報告,就真的是你手上拿到的產品的批次檢驗報告。這種做法相對是更有保障的。
--
#第二個問題 是,我們為何找有爭議的順傑生物科技代工?
有網友指出,我們選擇的代工廠順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發生協助藥廠代工的情事,這件事情我們有做過調查,最後工廠是被法院判決無罪的。
如果想了解過程細節的朋友,我們這邊附上法院判決書:https://bit.ly/2HubIQU
另外,有網友質疑順傑曾經發生產品塑化劑檢驗不合的事件。塑化劑事件是台灣食安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因為上游原料商的違法,導致當時台灣為數眾多的下游食品加工廠商都受到波及,其中也不乏很多技術優秀的知名大廠,甚至重創了 GMP 標章的公信力。但也因為這次教訓,讓整體產業的法規變得更加嚴格,也讓品牌商知道有責任對自己的產品把關,不應該一味的相信代工廠。我們也因此認為,唯有對每一批生產出來的商品都送檢,才能讓消費者更安心。
我們原先設定的把關機制是:若當產品被驗出含有塑化劑時,要先調查到底問題出在原料還是生產過程。現在原料供應商大多會自主管理檢驗塑化劑,我們也會在產品出廠前再次檢驗,經過各流程的把關,確保消費者手上的產品安心無虞。
我們選擇代工廠的原則,首重生產的品質、經驗,以及是否取得相關認證。代工廠順傑取得了包含 HACCP 以及 ISO22000 等認證,而當初在開發階段審慎評估,並反覆確認順傑的生產品質與穩定性無虞,因此最後才會選擇順傑。
我們很抱歉當初這個選擇,讓大家會擔心了。
這幾天收到大家對於代工廠的疑慮,主要是擔心產品的安全和品質會出問題。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才會認為,透過嚴格的檢驗機制來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是必要的。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會需要同時考量 #原料供應商、#生產製造商 與 #檢驗單位 。
如果在原料方面或者是生產階段時出現問題,只要能在最後檢驗時抓到,就能夠把產品打回重練。所以在產品的安全和品質上,應該要把最大的重點,放在 #逐批檢驗 這個確認機制。這雖然會讓成本升高,但只有逐批檢驗,才能確保你吃的產品是真的安全無虞。
原本預計產品出廠後,我們的檢驗會交由國內知名檢驗機構 SGS 進行,並且登錄在 SGS 安心平台上,讓大家拿到產品時,就能夠上網確認自己吃到的產品是安心無虞的。
至於有關價格比較的部分,因為產品的全成分、各自劑量、原料品牌、配方、劑型、通路以及市場取向有寫多不同,因此缺乏明確的比較基準,我們就不宜回覆,避免有攻擊到其他廠商的疑慮。其他廠商不管賣得比我們貴或便宜,只要它能在市場上存活,也不使用誇大的療效宣傳,這就是值得肯定的事。更多元的競爭,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好處。
謝謝大家對於我們的關注,也謝謝大家耐心等待我們的回應。
--
👉第二篇回應,關於 AREDS2 配方效果到底如何:
https://www.facebook.com/MedPartnerTW/posts/2020812108030179
👉第三篇回應,關於酵母鋅相關研究的疑慮:
https://www.facebook.com/MedPartnerTW/posts/2020820891362634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