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我此生最愛的電腦~
.
Macbook Air(2013)
.
那一年,在挑戰重機橫渡美國的路上
電腦因為在沙漠中的強烈靜電影響而故障,
原本因為小紅點而堅持用IBM筆電的我,
突然心血來潮決定跳入阿婆懷抱,
可能被那個潮的要死的氣氛影響,
我竟然在稅金超高的聖莫妮卡買了這台MBA!
.
我記得特別清楚的心情是:
[我最怕的反而不是車壞掉,而是電腦壞掉!]
因為萬一萬一車壞了,我還能把這事情當故事記錄下來,
但要是電腦壞了?我跟這個世界的連結就斷了!
.
當時我有超強烈的心情,
要每天跟各位朋友一起冒險 :D
.
而事實上這台電腦也確確實實的
之後好幾年持續幫我提供超大量生產力!
我編輯人生的主要產能完全都來自這台電腦,
剛買的時候我就超懷疑,輕薄成這樣的電腦,
竟然能超順暢的剪1080p的影片!?
專業級的影像處理軟體也都能跑超順,
而且還賣很便宜!!?
(當年台灣128G的版本才NT$31,900)
最扯的是他的續航力,這麼小台、這麼輕巧的機身,
充滿電還真的可以連續用超過8小時!?
.
而且不是什麼亮度調到最低,單純就打打文章的8小時,
而是上網找資料、修圖、編輯影片、
PO文﹑上傳資料...blah blah的狂用的8小時!
.
當時感覺[乾!這電腦不用充電耶!什麼外星科技!?]
.
那個觸碰版也是可說是[神的恩賜]
兼顧迅速靈敏跟準確穩定的操作,
還有手勢的高效率搭配(三指拖曳是重點)
讓我馬上忘了IBM小紅點的存在 XDD
.
當然過了這麼多年,
電池慢慢老化,也膨脹到主機都變形了,
甚至好幾年前就沒辦法完整蓋起來了!
但意外的還是能用!!
.
4K影片不意外的當然是完全跑不動,
但直到昨天我都還拿它在床邊接投影機看網飛,
可惜就是每天開機後,
順手按掉[更新提示]這事情有點煩了,
所以前幾天我手賤讓它執行更新...
果不其然在更新到最新OS之後它就爆了 XDD
.
看網飛會突然閃全屏幕紫色,
然後用VLC看影片檔案也會突然破圖或馬賽克,
很多基本操作也突然變得很卡,
這在更新前都沒發生的,更新後馬上就出問題...
.
要不是因為它慢慢的自然衰退,
(更可能...也許是阿婆軟體更新,強制汰舊的陰謀?)
不然說真的,那怕8年後的現在,
2021年你給我一台效能良好的2013 MBA
要我當主力機?我完全沒問題,真心不豪洨
(反正我不剪4K影片哈哈哈)
.
其實這電腦早在好幾年前,我就已經覺得說
[你做的事情夠多了,要是你現在突然壞掉我都還是最愛你]
結果它還是硬生生的陪伴我了整整超過8年!!
太扯了太扯了,這個3C產品日新月異的年代,
筆記電腦買來,那怕是只用上述一半的4年?
就已經很很很超值了,何況是整整超過8年!!
.
要是小孩出生都上小學2年級了!!
.
原本我是打算拆開拿出它的256GB SSD來當外接硬碟,
讓它的精神繼續陪著我剪影片分享生活點滴,
但查了一下... 靠腰是特規XD
.
為了要能當普通外接SSD用,
所花出去的心力跟資源,
買現成而且容量更大的SSD都綽綽有餘了,
所以是放棄了哈哈哈。
.
現在丟上了日本Y拍,
¥3,000起標、¥9,800直購
https://page.auctions.yahoo.co.jp/jp/auction/1008657912
馬上就有人下標了,但真的還是很感傷
時代的眼淚,值得我寫一篇紀念它一下。
.
======================
.
BTW
2017買了新版Macbook Pro
徹底踩雷!
貴得要死不說,
電腦燙到旁邊不放電風扇沒辦法用的程度
(手烤到要死)
而且重點是根本跑不快!轉4K影片慢的烏龜一樣,
溫度搞成這樣,想當然爾續航當然也是完全不行。
還有只用幾年就被放棄的蝴蝶腳鍵盤,
打字手感真的是差!
後來換回來剪刀腳才重新感受
[手指在鍵盤上跳舞]的FU
.
最慘最慘的就是,根本沒帶出門過的筆電,
天天都放在家裡開著電風扇伺候它
(不開真的手沒辦法放在上面用)
竟然兩年多就壞了!?
.
先是才2年就電池膨脹到鍵盤壞掉
(MBA印象中過5年才膨脹)
(而且鍵盤也沒壞)
然後螢幕竟然嚴重烙印殘影!!
.
那我哪管你什麼P3廣色域多屌多屌
烙印殘影成這樣,這螢幕就是個垃圾啊!!
.
有種徹底被欺騙而且背叛的感覺XD
所以現在M1晶片的Macbook即使好評如潮,
我也不太想跳回去了哈哈哈哈哈...
.
======================
.
最後認真想了一下,這輩子擁有過最感動的3C產品前3名
.
分別是:
[第一名]
2013年Macbook Air (11.6吋 256GB+4G RAM)
.
[第二名]
2011年Samsung Galaxy Note (Note1代)
.
[第三名]
2008年 NOKIA 5800 XpressMusic
.
簡述理由的話,
5800對我來說是智慧手機的開端,
當時終於可以拿手機上網、
用手機敲MSN(好懷念的東西XD)
第一次拿沒有數字按鍵,而是全面版的觸碰螢幕手機
能聽MP3、能看MP4、還能當隨身相機!
那個震撼是很頂天大的,
而且超愛的電影[黑暗騎士]也有當成關鍵道具出現。
.
而NOTE1代則是[超大面板智慧手機]的開端,
當年用NOTE爽追了超多劇,還有看了應該上百套漫畫XD
一度覺得以後只要有這種裝置就能搞定全部的隨身娛樂,
真的愛不釋手。
.
而第一名就如同上述,
其美好體驗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未來... 要超越可能也挺難的 XD
.
現在3C產品都擺明了計劃性汰舊,
很難有好東西可以買來陪伴這麼久囉...
(遠目)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Jonstyl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明日之後》攜手《哥吉拉大戰金剛》奉獻了一場震撼的末日對決,玩家將在 Godzilla 副本以及 Kong 副本中集結組成四人小隊,並在限定時間內挑戰兩大泰坦巨獸,抵擋他們的入侵。 Godzilla 副本每日 12:00-22:00 開啟,四位玩家組隊進入副本,在 10 分鐘擊敗龐大的 Go...
外 置 ssd 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知道我的身份有很多斜槓,常常要自己聯絡廠商,自己寫提案,自己記帳,自己看後台的數據等等。因為有以前工作經驗的累積,所以我還算是蠻會使用文書處理軟體,也很習慣自己多工處理😄現在更常需要用到一些圖片、影片軟體。我需要的電腦,真的要跟我一樣多工!
所以我們的新工作室完工後,第一台電腦終於也就定位了❤️
ASUS S300MA 桌上型電腦來邀約時,我就覺得這台真的太適合放在我們的工作室了😊
1.首先,我要來誇獎一下它的外型。桌機採用時尚菱格紋設計,擺脫以往較中規中矩的外型,而且體積不大(對比我的手機,大概只有二倍高),不管放在哪個角落,都跟我們的工作室兼攝影棚很速配😃
2.我本身就是急性子,工作更是要快、狠、準!這台電腦一開機就超有感,512GB SSD 有超快速資料存取速度,最高搭載Intel Core i5處理器及NVIDIA GeForce GTX 1660S顯示卡,只需幾秒鐘即可快速完成開機!我每天也都會用office軟體,都很流暢。重點是它有1 TB HDD的超大儲存空間,我可以存很多影片、照片👍
3.老實說,自從我離開上班族的生活後,我已經很少使用桌機😅 不過,先前的疫情期間,連幼兒園每天都有10-20分鐘的線上課程,當時我就開始有點後悔,家裡沒有一個大電腦螢幕!畢竟孩子看大螢幕,比較不傷眼睛。
恰好ASUS S300MA可以支援外接 4K UHD 顯示器,畫面鮮明細膩。加上我們工作室裡沒有電視,我自己偶爾也會用這台電腦看一些影片,或跟孩子一起看生態影片(控制在10分鐘以內)。之後等孩子大一些,若再有線上學習的需求,也很適合😊
4.這台桌機還有一些貼心的小設計很值得稱讚👍比方說:前端有4個連接埠,不用辛苦繞到背面去插拔裝置。而且有防塵蓋設計,不用擔心灰塵堆積。下面也有小型支架抬升機身,幫助散熱。
5.最後,要特別讚賞ASUS S300MA桌上型電腦的主機板是採用100%全固態電容主機板,可承受-40°C~60°C 的極端溫度。而且ASUS有完整的保固服務: 3年國際保固 + 首年完美保固,若是意外損壞,華碩會負擔 80% 的維修費用 (適用情形請以華碩之保固條款為主),完全不用擔心它的品質和維修保固,讓人使用上很放心!
所以如果你們還在觀望,是否應該選一台全功能的桌上型電腦,那就這台了❤️ 一起來看看 👉https://bit.ly/3973zi3
外 置 ssd 壞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ref: https://ably.com/blog/no-we-dont-use-kubernetes
八月第一篇,就來個有趣的文章,來看看 ably 這間 SaaS 公司為什麼沒有使用 Kubernetes,不但當前沒有使用,甚至短期未來內都不會想要使用
更是直接的說如果你有興趣來加入團隊,千萬不要把將 Kubernetes 導入到團隊中是一個可能發生的事情。
我個人覺得這篇文章滿好的,因為是認真的去比較導入 Kubernetes 帶來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對團隊來說到底是可接受還是不可接受
而不是所謂的人云亦云,人家要我也要,人家不要我也不要...
文章分成兩部分,前述介紹當前 Ably 的環境架構是什麼,而半部分則是很技術的去探討如果導入 Kubernetes 帶來的好處與壞處是什麼
最終權衡比較之下,會發現導入 Kubernetes 沒有帶來實質上的好處。
文章開頭先簡述了一下 Kubernetes 這幾年的風潮,從最初 Google Borg 的開發開始談起,作者特別提到當初 Borg 的用法可是將一堆實體機器給搭建出一個 Private Cloud 的叢集給團隊使用,
而目前 Kubernetes 更多的用法則是搭建於 Public Cloud 上面的虛擬機器中,透過將 Kubernetes 部署到這些不同的 Cloud Provider 似乎帶來了介面統一的結果,對於 DevOps 人員來說
不同 Cloud Provider 如今看起來都是 Kubernetes 的樣貌。
Ably 目前到底怎麼部署應用程式
Ably 主要使用 AWS 作為其 Cloud Provider,並且於 EC2 機器上使用 docker/container 來部署團隊中的應用程式。
作者團隊中沒有使用任何已知的 Orchestration 服務來管理多節點上的 docker/container,取而代之的則是每個 VM 開機後則會根據 autoscaling group 的機制來判斷
每個機器應該要部署哪種 container/docker。
對於 Ably 來說,團隊中沒有任何 scheduler 相關的服務來調度各種服務,這意味每個 VM 就代表一種服務,所以將 VM 上的服務從 Core 轉換成 frontend 這種行為不會發生。
今天需要針對需求轉換服務時就以 VM 為基準來整批換掉即可。
每個節點上面都會有一個輕量的監控服務,用來確保運作的 Container 如果掛掉後可以被重啟,甚至如果當前運行的版本不符合需求時也能夠將該服務給停止。
流量方面,因為每個 Autoscaling Group 就代表一個服務,所以直接使用 NLB 與 Target Group 來將流量導入該 Autoscaling Group 即可。
至於容器與容器之間的內部流量(譬如 k8s service 等)作者認為也不是太大問題,畢竟每個機器本身都會被 VPC 賦予一個 IP 地址,所以使用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接下來作者從幾個層次去探討當前設計與使用 Kubernetes 帶來的改變,分別有 (原文很多,這邊摘要不然文章會太長)
題外話,由於 Ably 的 Infra Team 數量有限,所以要考慮 K8s 只會考慮 K8s Service,如 EKS。
1. Resource Management
Ably:
a. 根據服務的需求來決定每個服務要用到的 VM 等級
b. 不需要去煩惱如何處理將多個小服務給部署到一個適合的大 VM 中
c. 作者稱這種行為其實就是 AWS 官方強調的 Right Sizing, 譬如只能跑兩個 Thread 的服務不需要 16vCPUs, 久久寫一次硬碟的服務也不需要一個 90,000 IOPS 的 SSD
d. 選擇一個正確的元件來搭建一個符合服務的 VM 讓團隊可以控制成本同時也減少額外的管理負擔
K8s:
a. 必須要使用一個比較強大等級的 EC2 VM,畢竟上面要透過 Container 部署很多服務
b. 針對那些需要小資源的服務來說,透過這種方式能夠盡可能的榨乾機器的資源,整體效能使用率會更好
c. 但是針對資源量沒有很辦法明確定義的服務則是會盡可能地去吃掉系統上的資源,這種被稱為 nosy neighbors 的常見問題已經不是首次出現了, Cloud Provider 本身就需要針對 VM 這類型的服務去思考如何處理資源使用,而 Cloud Provider 都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再處理這一塊
而所有 Kubernetes 的使用者則必須要自己去處理這些。
d. 一個可能的作法則是一個 VM 部署一個服務,不過這個做法跟團隊目前的作法已經完全一致,所以就資源管理這一塊,團隊看不到使用 Kubernetes 的優勢。
2. Autoscaling
Ably:
a. EC2 VM 本身可以藉由 Autoscaling Group 來動態調整需求
b. 有時候也是會手動的去調整 EC2 的數量,基本上手動跟自動是互相輔佐的
c. 團隊提供的是 SaaS 服務,所以其收費是針對客戶實際上用多少服務來收,如果開了過多 EC2 VM,則很多不要的花費與開銷都是團隊要自行吸收
d. 團隊需要一個盡可能有效率的方式能夠即使遇到流量暴衝時也能夠保證良好的服務的機制
K8s:
a. 可以透過不少方式來動態調整 Container 的數量,
b. 甚至可以透過 Cluster autoscaler 來針對節點進行調整,根據需求關閉節點或是產生更多節點
c. 動態關閉節點的有個問題是關閉節點時通常會選擇盡可能閒置的節點,但是閒置並不代表沒有任何服務部署再
上面,因此該節點上的 Container 都要先被轉移到其餘節點接者該目標節點才可以被正式關閉。這部分的邏輯作者認為相對複雜
d. 整體來說,k8s 有兩個動態調整的部分,動態節點與動態服務,而現有的架構只有一個動態節點。所以使用 k8s 則會讓問題變得更多更複雜。
3. Traffic Ingress
Ably:
a. Traffic Ingress 基本上每個 cloud provider 都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基本上團隊只要能夠維持每個服務與背後的機器的關係圖,網路流量基本上都沒有什麼需要團隊管理的。
b. 使用者會透過直接存取 NLB 或是透過 CloudFront 的方式來存取團隊內的服務
K8s:
a. EKS 本身可以透過 AWS VPC CNI 使得每個 Container 都獲得 VPC 內的 IP,這些 IP 都可以讓 VPC 內的其他服務直接存取
b. 透過 AWS LB Controller,這些 Container 可以跟 AWS LB 直接整合,讓封包到達 LoadBalancer 後直接轉發到對應的 Container
c. 整體架構並不會比團隊目前架構複雜
d. 唯一缺點大概就是這個解決方案是完全 AWS 綁定,所以想要透過 k8s 來打造一個跨 Cloud Provider 的統一介面可能就會遇到不好轉移的問題。
4. DevOps
Ably:
a. 開發團隊可以透過簡單的設定檔案來調整部署軟體的版本,後續相關機制就會將 VM 給替換掉,然後網路流量也會自然的導向新版服務
K8s:
a. 開發團隊改使用 Kubernetes 的格式來達到一樣的效果,雖然背後運作的方式不同但是最終都可以對開發團隊帶來一樣的效果。
上次四個分析基本上就是,使用 k8s 沒有帶來任何突破性的好處,但是 k8s 本身還有其他的功能,所以接下來作者想看看 k8s 是否能夠從其他方面帶來好處
Multi-Cloud Readiness
作者引用兩篇文章的內容作為開頭,「除非經過評估,否則任何團隊都應該要有一個跨 Cloud-Provider 的策略」
作者表明自己團隊的產品就是那個經過評估後斷言不需要跨 Cloud Provider 策略的團隊,同時目前沒有往這個方向去追求的打算。
同時作者也不認為 K8s 是一個能夠有效達成這個任務的工具。舉例來說,光 Storage 每家的做法都不同,而 K8s 沒有辦法完全將這些差異性給抽象畫,這意味者開發者終究還是要針對這些細節去處理。
Hybrid Cloud Readiness
管理混合雲(Public Cloud + Private Cloud based on Bare-Metal servers)是作者認為一個很合理使用 K8s 的理由,畢竟這種用法就跟當初 Google Borg 用法一致,是經過驗證可行的。
所以 Ably 如果有計畫要維護自己的資料中心時,底層就會考慮使用 Kubernetes 來管理服務。畢竟這時候沒有任何 Cloud Provider 提供任何好像的功能。
不過 Ably 目前沒有任何計畫,所以這個優點也沒有辦法幫助到團隊
Infrastructure as Code
團隊已經大量使用 Terraform, CloudFormation 來達成 IaC,所以透過 k8s YAML 來維護各種架構不是一個必要且真的好用的方式。
Access to a large and active community
另外一個很多人鼓吹 K8S 的好處就是有龐大的使用者社群,社群內有各種問題分享與探討。
作者認為
a. AWS 的使用者社群數量是高於 Kubernetes
b. 很多情況下,一個迭代太快速的產品其實也不一定對團隊有太大的幫助。
c. 很多人都使用 k8s,但是真正理解 k8s 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想要透過社群來幫忙解決問題其實比你想像的還要難,畢竟裡面的問題太雜,很多時候根本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有效的答案。
Added Costs of Kubernetes
為了轉移到 K8s, 團隊需要一個全新的 team 來維護 k8s 叢集以及使用到的所有基本服務。舉例來說,EKS, VPN CNI, AWS LB 帶來的網路好處並不是啟動 EKS 就會有的,
還必須要安裝相關的 Controller 並且進行設定,這些都是額外的維運成本。
如果找其他的服務供應商來管理 Kubernetes,這意味公司就要花費更多的$$來處理,所以對團隊來說,金錢與工作量都會提高,不同的解決方式只是這兩個指標的比例不同而已。
結論:
1. Ably 覺得 Kubernetes 做得很好,但是團隊目前沒有任何計畫去使用它,至少目前這階段沒有看到任何實質好處
2. 仔細評估後會發現,導入 k8s 其實也會帶出不少管理上的問題,反而並沒有減輕本來的負擔
外 置 ssd 壞 在 Jonstyl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明日之後》攜手《哥吉拉大戰金剛》奉獻了一場震撼的末日對決,玩家將在 Godzilla 副本以及 Kong 副本中集結組成四人小隊,並在限定時間內挑戰兩大泰坦巨獸,抵擋他們的入侵。
Godzilla 副本每日 12:00-22:00 開啟,四位玩家組隊進入副本,在 10 分鐘擊敗龐大的 Godzilla 即可獲得勝利。在 Godzilla 副本中,Godzilla 以招牌動作發起對黎明賽車場的猛烈破壞,而玩家將乘坐直升機展開集中火力的猛攻;Godzilla 暴烈後噴射出跟蹤鐳射,擊落玩家直升機,開啟在地面的決戰階段!Godzilla 體型巨大,震懾力極強,務必請留意它的踩踏攻擊,以免被大範圍傷害擊倒。組隊挑戰成功後,玩家可以累積熱力值,用於階段性的獎勵解鎖,當日最快通關隊伍還可獲得限時稱號的獎勵。
而在 Kong 副本中,Kong 將展現出與電影中同樣的強大力量,對公園副本的山體實施破壞。玩家不得不乘坐纜車與進入戰場,與之展開正面交鋒。Kong 在遭遇到激烈的火力射擊之後,開始實施野蠻投擲,將纜車擊落地面,第二戰場啟動!玩家在地面需要互相配合,躲避 Kong 的砸擊和野蠻衝擊,並持續輸出火力,擊敗 Kong 贏得勝利。
此外,為了慶祝這一令人興奮的聯動活動,《明日之後》還推出了以 Godzilla 和 Kong 為主題的聯動道具供玩家體驗,包括帥氣的泰坦巨獸主題時裝、可愛的巨獸睡衣,更有噴漆以及風格多樣的傢俱,這將為玩家帶來仿佛置身於《哥吉拉大戰金剛》的世界之內的沉浸感。
🔥感謝片尾獻唱的好朋友"夜貓ɴʀ"
🔥追蹤我們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jonstyl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onstyle69/
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179029942
•⭐•⭐•⭐•⭐•⭐•⭐•⭐•⭐•⭐•⭐•⭐•⭐•⭐•
電 腦 配 備
CPU: Intel i9-9900K
主機板: 技嘉Z390M GAMING
記憶體: 16G DDR4-2666
硬碟: 512G SSD + 2TB
顯示卡: 技嘉RTX2080Ti
•⭐•⭐•⭐•⭐•⭐•⭐•⭐•⭐•⭐•⭐•⭐•⭐•⭐•
分享請使用本影片
1. 禁止轉載營利之使用
2. 禁止放置自身頻道之使用
#巨獸來襲 #訂閱將將 #明日之後 #哥吉拉大戰金剛 #lifeafter #將將
•⭐•⭐•⭐•⭐•⭐•⭐•⭐•⭐•⭐•⭐•⭐•⭐•⭐•
🚧 歡迎各類廠商來洽談合作
📩 jonstyle69@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wdlDwHX1b8/hqdefault.jpg)
外 置 ssd 壞 在 Jonstyl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明日之後》攜手《哥吉拉大戰金剛》奉獻了一場震撼的末日對決,玩家將在 Godzilla 副本以及 Kong 副本中集結組成四人小隊,並在限定時間內挑戰兩大泰坦巨獸,抵擋他們的入侵。
Godzilla 副本每日 12:00-22:00 開啟,四位玩家組隊進入副本,在 10 分鐘擊敗龐大的 Godzilla 即可獲得勝利。在 Godzilla 副本中,Godzilla 以招牌動作發起對黎明賽車場的猛烈破壞,而玩家將乘坐直升機展開集中火力的猛攻;Godzilla 暴烈後噴射出跟蹤鐳射,擊落玩家直升機,開啟在地面的決戰階段!Godzilla 體型巨大,震懾力極強,務必請留意它的踩踏攻擊,以免被大範圍傷害擊倒。組隊挑戰成功後,玩家可以累積熱力值,用於階段性的獎勵解鎖,當日最快通關隊伍還可獲得限時稱號的獎勵。
而在 Kong 副本中,Kong 將展現出與電影中同樣的強大力量,對公園副本的山體實施破壞。玩家不得不乘坐纜車與進入戰場,與之展開正面交鋒。Kong 在遭遇到激烈的火力射擊之後,開始實施野蠻投擲,將纜車擊落地面,第二戰場啟動!玩家在地面需要互相配合,躲避 Kong 的砸擊和野蠻衝擊,並持續輸出火力,擊敗 Kong 贏得勝利。
此外,為了慶祝這一令人興奮的聯動活動,《明日之後》還推出了以 Godzilla 和 Kong 為主題的聯動道具供玩家體驗,包括帥氣的泰坦巨獸主題時裝、可愛的巨獸睡衣,更有噴漆以及風格多樣的傢俱,這將為玩家帶來仿佛置身於《哥吉拉大戰金剛》的世界之內的沉浸感。
🔥感謝片尾獻唱的好朋友"夜貓ɴʀ"
🔥追蹤我們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jonstyl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onstyle69/
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179029942
•⭐•⭐•⭐•⭐•⭐•⭐•⭐•⭐•⭐•⭐•⭐•⭐•⭐•
電 腦 配 備
CPU: Intel i9-9900K
主機板: 技嘉Z390M GAMING
記憶體: 16G DDR4-2666
硬碟: 512G SSD + 2TB
顯示卡: 技嘉RTX2080Ti
•⭐•⭐•⭐•⭐•⭐•⭐•⭐•⭐•⭐•⭐•⭐•⭐•⭐•
分享請使用本影片
1. 禁止轉載營利之使用
2. 禁止放置自身頻道之使用
#巨獸來襲 #訂閱將將 #明日之後 #哥吉拉大戰金剛 #lifeafter #將將
•⭐•⭐•⭐•⭐•⭐•⭐•⭐•⭐•⭐•⭐•⭐•⭐•⭐•
🚧 歡迎各類廠商來洽談合作
📩 jonstyle69@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NXSOrbVNwQ/hqdefault.jpg)
外 置 ssd 壞 在 MEeeep Mor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VSTECS 特約網上商店: https://shop.vstecs.hk/categories/wd
以優惠價HK$1099購買 My Passport SSD 1TB+ 旅遊轉換插座
優惠碼 : MEEEEWDPSSD1TB
以優惠價HK$2099購買 My Passport SSD 2TB+ 旅遊轉換插座
優惠碼 : MEEEEWDPSSD2TB
優惠期至2021年4月30日
近呢幾年,使用SSD嘅人越嚟越多,主要喺因為SSD速度快,耐用之餘,體積亦比傳統Hard Disk細。作為一個經常拍片及外出工作嘅人,儲存嘅片段或資料閒閒地都過百GB,一個可以隨身攜帶,而又可靠嘅SSD可以話喺十分重要。今日要介紹嘅,就係呢隻由WD推出嘅My Passport SSD可攜式固態硬碟,我哋一齊嚟睇下!
呢隻My Passport SSD外殼使用金屬設計,配合埋上面嘅波浪紋,拎上手質感舒服,睇落亦都充滿現代感。佢嘅重量對比起傳統HardDisk輕,體積上亦都同一張普通信用咭差唔多Size,纖巧到連放入衫袋,或褲袋等等都完全冇問題,便攜度滿分!
除咗美觀同輕便之外,My Passport SSD仲解決咗以往Hard Disk容易受跌撞而損壞嘅問題。官方稱,My Passport SSD可以有最高1.98米嘅抗跌性能,就算唔小心跌落地,都唔會容易損壞。
呢隻Portable嘅SSD操作十分容易,無論Mac或PC,佢都無需setup,即插即用。配合USB 3.2 Gen-2介面,及NVMe技術,佢速度上可以有高達1050MB/s嘅讀取速度,及1000MB/s嘅寫入速度。加上佢隨盒已經附帶一條Type-C線,及一個Type-A插頭轉換器,等用家可以喺唔同型號電腦上使用。
如果用家想使用My Passport SSD嘅備份功能或設定密碼,就可以利用SSD入面內置嘅WD Discovery程式安裝檔,只要選擇返MAC或Windows系統版本安裝,設定後就可以輕鬆將大容量檔案備份到硬碟或雲端服務,佢亦與Apple Time Machine相容。My Passport SSD支援256-bit AES硬件加密,大家亦可以去WD Security設定密碼加強保護,用家亦都可以喺度登記埋為期5年嘅保養。
等我哋試下使用原裝嘅Type-C線睇下個讀寫表現先!雖然我哋喺一部性能十分普通嘅Notebook上試,但喺CrystalDiskMark實測下,讀寫速度分別都有超過800MB/s同780MB/s,超級快!我哋再將一個大約20GB嘅file過落去電腦試下!全程唔需要30秒,表現好好!
再試埋呢個Type-C轉換Type-A頭!我哋搵咗另一隻同樣使用Type-A頭嘅HardDisk嚟比對,同樣都係大約20GB嘅File,結果出到嚟SSD嘅傳出或傳入速度都比HardDisk快,可見SSD嘅優勢。
現時My PassportSSD仲做緊優惠!大家只要去VSTECS嘅特約網上商店,結帳時輸入螢幕上呢兩個優惠碼,就可以分別用HKD$1099嘅優惠價購買My Passport SSD 1TB+ WD旅遊插座,同HKD$2099優惠價購買My Passport SSD 2TB+ WD旅遊插座!大家仲可以選擇加多HKD$1換購WD My Passport SSD 專用保護袋,咁就有更上一層樓嘅保護喇!
呢兩個優惠碼仲放咗影片喺下面嘅Description位置,方便大家可以直接Copy上去!總括而言,呢隻WD My Passport SSD喺安全性、效能、相容性、以及操作便利度上都有十分好嘅表現,絕對喺一個好選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MgvwiJFhY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