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遇的天才:董承濂.藝術的力量》
他是蔣勳特別推崇的藝術家。當時董承濂還是蔣老師在東海大學美術系的學生,蔣勳已經意識到一個傑出藝術家即將誕生。
采泥藝廊一展出董承濂作品,蔣老師即發訊息給我,「如果必要,我可以陪妳一起。」
結果我的身體一直沒有康復,今天終於好一些,直奔采泥畫廊。事先我並未通知畫廊,卻在門口巧遇董承濂。而他本來上週已經要回美國Oregon ,延期至今晚。
於是我得到了一個天才親自的導覽。
影片是董成濂此次除了內外宇宙(Inside& Outside Cosmos),最受矚目的作品。他取名「花.香」,我自己給了一個新名字,Blessing Rose.
其他展品包括因新冠病毒而創作的「聚散離合」,「陰睛圓缺」。人們因為大流行疾病,孤獨而居,但相聚的時候,我們真的在一起嗎?
陰睛圓缺,從一個黃色的亮光開始,光彩愈來愈凝聚,就在轉為繁華金橙橘色時,光消失了,出現鏡中的自己:然後那個鏡中折影的你又被新的金色亮光遮蔽了。陰、睛、圓、缺,在你以為最光彩奪目的時候,正是你消失的時刻。
最令人感動的兩件作品,包括「果樂」,如希望之光,讓我想起Leonard Cohen 的詩歌,光代表希望,黑暗代表永恆。我望著作品,竟然流下了眼淚。董承濂的作品中,他以特別的原創精工、設計、裝置、科技,使一個藝術品可以擁有巨大的如詩歌、甚至超越詩歌的能量。
他的「內外宇宙」,是此次展品中最強烈的震撼創作。明日再為各位介紹,而且我錄下了創作者本人親自的解說。
看完展覽,我告訴蔣勳老師我的感觸。他說:天真、善良、專注、溫柔-⋯⋯Nick (董承濂小名)有一切童話般的美好品質。
如果你想探觸也尋回自己失去的天真善良靈魂,如果你想冥思人、光、移動、鏡、反射、宇宙、我們的內在、外在與宇宙的對話:在擁擠的台北市某個角落,有一個可以帶你靠近一個無邊界天堂宇宙的地方。
https://www.facebook.com/studioDONG
蔣勳撰文介紹董承濂:
承濂對金屬工藝的興趣已經不局限在材料本身,他自幼學過小提琴,對聲音很敏感,他也一直著迷於宇宙天文星體的奧祕,著迷於物體引力與漂浮的物理現象,他近期的作品大量試探與現代科技結合,成為綜合磁力懸浮,聲音與光的多重裝置。
2014年在台北的展出,以磁懸浮動力運轉的五組金屬球體,像宇宙間星體的秩序,安靜地互動著,靠近或離開,吸引或排斥,彷彿不可見的〈黑洞〉〈白洞〉冥冥中因果的軌道,自有牽引,不生不滅。
美術中「術」的訓練承濂陸續專注而認真的練習,素描、書法、油畫、篆刻、金工,但在進入四十歲前後,他所學習的「術」都必須歸向一致的美學核心。
那有點像他近期作品對宇宙銀河系星體的探討,他彷彿尋找著浩瀚宇宙間不可知的秩序,那些星球與星球間的牽引運轉,是什麼樣的力量在維持?引力之間有一定因果嗎?
他在作品裡詢問著,探索著。「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想起在承濂大二時上中國美術談到的屈原的〈天問〉的句子,詢問時間的最初,詢問空間不可知的上下秩序,兩千年前屈原對茫昧宇宙的發問,彷彿也是一個年輕生命到四十歲在作品裡一直繼續探問下去的宇宙本質。
人類的確知道如此有限,因為自大,就被無明蒙蔽,因為謙遜,或許才會看到更多真相。
前兩年承濂從舊金山北上,跟我在溫哥華會合,到惠斯勒的冰原高處看那年難得一見的獅子座流星雨。
夏季八月的夜空,裹著毛毯,在闃暗的曠野裡看大片星辰殞落,宇宙的美,使人驚嘆,使人錯愕,使人感傷,如此揮霍,卻仍然只是不增不減。那一天我們談到《金剛經》,正是他二十歲書寫過的句子「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他天真地說:「所以『如來』並不是佛殿上那一尊像——」
承濂2015年八月開始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的作品有十件,大概總了他近幾年系列性思考的宇宙現象和生命現象,像〈引力〉(Gravity),像〈空間〉(Space)(圖五),像〈關於永遠〉(about Forever),可能是西方希臘亙古哲人的物理學探問,也可能是屈原的〈天問〉,當然也可能是印度恆河岸邊探索生命者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現代創作者,其實不只來往於各種材質,無所拘束,其實也自由來往於古今中外,沒有民族或國家的界線。
那次亞洲大學展出的〈引力〉(Gravity),是旋轉墨色方塊,磁懸浮於一平面上,平面隨方塊重力凹陷變化,使我想起探索外太空星球者的腳,踏上無重力的空間。
我們要如何界定自己肉身的重量?如何界定一根羽毛與一片落葉的重量?
或一聲嘆息的重量?
經過拋光處理的金屬球,以磁懸浮方式在虛空中運轉,上升或下沉,靠近或離開,華麗而又孤寂,像天空星辰,也像我們生命的際遇。
叫作〈時間〉(Time)的旋轉沙漏造型,用玻璃纖維構成,畫滿超現實素描,懸浮在木製基座中,因為沒有附著的上下點,更像時間無始無終的輪迴。
最近的作品,他開始把自己長期訓練的素描繪畫在立體的大型雕塑上,像〈關於永遠〉,三公尺直徑的旋轉動力雕塑,裝置著18扇葉片,葉片翻轉,畫中地平線也跟著翻轉,馬賽克鏡片閃現創作者的素描,彷彿人的創作,在永恆時間裡,或許也只是瞬間的存在。
然而,朝日或夕陽,潮汐或滄海桑田,何嘗不是「瞬間」?
我曾看到一組作品,題名是〈不思議片刻〉(Divine Moments)一張古舊的木製搖椅,在空間裡彷彿可以靜靜搖晃,是沉思的時間,是回憶的時間,是冥想自己和宇宙的時間,在搖椅上是三件磁力懸浮的物件,像變形的蛹,像還在探索自身形狀的生命,探索著,思維著,可以是這樣嗎?或是還有其他可能?「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所有的「相」,都還在演變中,都在變化,不是最後定論,在那一時刻,時間在變化,空間在變化,自己的生命也在變化。沉思、冥想與回憶,或許都只是假設,因為謙卑,才可能領悟一點真實吧。
我問承濂這件作品的創作思考,他說是2014年回台灣展覽,偶然的機會跟家人去道場,隨信眾靜坐,剎那間感覺到自己身體內的變化,感覺到時間與空間跟自己的對話,感覺到身體裡許多空間的變化,感覺到光,感覺到聲音,一個神祕而又如此真實的世界。一張木製的老舊椅子,三個磁懸浮的現代物件,有了不可知的因果,有了與創作者對話的因果。
藝術創作是一種漫長的修行,修行有宿慧,也有機緣,承濂坐在自己裝置的許多磁片構成的空間中,冥想、靜坐,他或許也嚮往自己的身體可以無重力,可以懸浮,可以更自由出入於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可以跟宇宙對話,可能是「磁場」也可能是「領悟的道場」,在時間之流中,恆河的沙,無數、無量、無邊的虛空,這肉身會輪轉成不同的肉身,曾經在某一星體,也會再去往某一還未曾知悉的星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4406099
董承濂
展覽簡介
「壇城」是梵文「मण्डल」(Mandala)的意譯,音譯即為「曼陀羅」,形象上則以精細繁複的唐卡幾何圖騰為人所知。
壇城有「輪圓具足」、「聚集」之意,在密續意旨「擷取精華」;古印度時代用以指稱國家領土與奉神祭壇;於現今一般世間法中,則指佛壇、佛堂或唐卡,乃至上層供奉的佛像與菩薩像等。
壇城的外在意義,是指諸佛菩薩本尊安住的淨土宮殿;內在意義,則是眾生心的清淨相;是故壇城不僅象徵本尊,同時也是揭顯宇宙真理的圖繪。
壇城有如構成天堂的藍圖,不同的幾何造型象徵不同的佛菩薩,又或對應特定的天界,凝縮其中的顯像與意境,在意義與形象上兼具「無限之大宇宙」與「內在之小宇宙」不二的意涵,成為觀想修行的憑藉。
依據西藏密續傳統,佛壇上應備「八供」:「水、水、花、香、燈、塗、果、樂」。此「八供」,是世間的五種妙欲「色、聲、香、味、觸」的具象表徵,故也是所謂「美好圓滿,有如天境」的構成要素。本展《壇城》展出的四件作品,即將「八供」分為四組各兩供,相互結合衍生創作,引領觀者進入精神性的領域。另外,運用天文學、物理學等探索時空的科學理論,本展盼望以豐富的視聽語彙,創造猶如宇宙變幻的眼界,打造精神境界的饗宴,使人跳脫每日的周而復始,以「空」來進行療癒。作品不帶任何敘事/故事,以其實體作為媒介,傳遞氛圍,讓意識放空,協助觀者前往探究個人自身未知的領域。
恆河由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羅曼•羅蘭說過,大多數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時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就變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一天天地重複,而且越來越機械化。的確,絕大多數人都會走上這條重複自己的老路。
賈伯斯早年曾四處流浪,屢經挫折,最後領悟出:「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實追隨你的內心只是目標,除了目標之外,你還得有能力。」很多人都只知道學賈伯斯追隨內心,卻忘了學他那樣錘煉自己變得強大,最終,收穫的就只是空想而不是夢想。
有多少人對生活的現狀十分不滿,卻未曾為此做過努力。你問他們為什麼,他們會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比如:
我年紀太大了,已經不適合再做出任何改變。
我沒有什麼出色的特長,還是老老實實做手頭這份工作吧。
哪裡的生活都是一樣的,做什麼工作也都一樣,還是不要做無謂的掙扎。
我婚姻是挺不幸的,但離婚太傷筋動骨了,還是忍吧……
事實上,這只是給自己找藉口。究其原因,並不是無力改變,而是懶得改變、害怕改變。改變意味著未知,意味著前方也許會有驚濤駭浪。改變需要的成本太大,所以多數人寧願故步自封,也不願意從井裡鑽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日復一日,他們就變成羅曼•羅蘭所說的「在三十歲以前已經死去」的那類人。
如果你真的有心改變,年齡從來都不是問題,境遇也不是問題。美國有個摩西奶奶,做了大半輩子的農活,七十六歲那年開始學習繪畫,八十歲在紐約舉辦個展,引起了轟動。一百歲時還寫信給正在猶豫要不要辭去穩定工作、全心寫作的日本年輕人:「做喜歡做的事,哪怕你現在已經八十歲了。」受此啟發,那個年輕人毅然投入寫作,他就是寫出經典著作《失樂園》的渡邊淳一。
摩西奶奶的故事告訴我們,心裡想做什麼,就大膽去做吧,不管年齡多大,生活狀況如何。摩西奶奶的人生隨時可以重來,將短短的一輩子,活出幾輩子的精彩。
從來都沒有完美的生活,只有適合你的生活。
在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中,男主角班傑明在印度看著於恆河中沐浴的人,寫了一封信給女兒:
「一件事無論太晚或太早,都不會阻攔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個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只要你想,隨時都可以開始。要改變或者保留原狀都無所謂,做事本不應該有所束縛。但我希望你最終能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我希望你能駐足於這個令你感到驚嘆的世界,體會你從未有過的感受,我希望你能見到其他與你觀點不同的人們,我希望你能有一個值得自豪的一生。如果生活和你想像的不一樣,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啟程。」
我想把這封信分享給所有對生活感到失望的人。真的,別害怕改變。只要你想,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
摘錄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作者:慕容素衣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上次直播的最後談到「在感情中委曲自己,能不能求全?」這個議題,不少朋友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今天晚上會從這個議題開始,繼續直播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36952227010392
一個常慣性委屈自己,作為解決衝突策略的人,通常不滿意關係,卻又害怕改變。被動等待成了常態,這等於主動交出生命的主導權,自己往受害者的位置站。
日復一日的生活磨光了鬥志,自我不斷萎縮,心裡的怨念則不斷擴張,人生而本有的自由就容易被怨念淹沒。
我之前在直播中提到,「有能力離開關係的人,才有能力經營好關係」,有些朋友似乎有些疑惑。有能力離開關係,通常表示,能在經濟、生活、情感上走向獨立,自己先求立身安穩,比較好去照顧卡住的關係。
沒能力離開關係,害怕失去關係,「隱忍」這個選項慢慢就變成唯一。自限腳步變成了無意識的執念,「很難」、「不可能」、「做不到」,就是心底迴盪的聲音。
「被動等待」還是可能在上天眷顧之下,實現自己長期的願望。但如果同時能累積自己「獨立」的能量,強大自己的內心,「我可以……」的鬥志早日燃燒起來,就能開闊自己的未來。
祝願您,能有更深的覺知,看見每一個對自己的限制!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2/3新書上市💖
❣️博客來 https://bit.ly/2YiQXPi
❣️誠品 https://bit.ly/2YnSyUa
❣️金石堂 https://bit.ly/2YmrtRi
❣️momo https://bit.ly/3qWIYUn
❣️讀冊 https://bit.ly/36lPdcB
幸福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happinessbookrep
幸福文化IG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_publishing/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恆河由來 在 Lara的多語繪本世界-英俄日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StayHome #OnlineLearning #Zoom #清明節 #死亡的概念
『世界的清明節』免費Zoom網課順利結束囉~🥳🥳
今天有Lara本來的學生、第一次一起參與的大小同學還有來自重慶的學生一起, 每個人的參與度都很高, 雖然是有點沈重的話題, 大家都興致勃勃的上了快兩個小時 👏👏
從台灣的習俗開始思考, 為什麼要燒紙錢?燒紙錢的過程要把紙折一半在丟進去燒, 這是為什麼呢?是怕“收款人”收不到嗎?還是其實這是把科學習俗化了呢?
我們的清明節在日本可以對應的就是[盂蘭盆節]了, 從唐三藏到目連救母, 認識了盂蘭盆節的由來, 而唐三藏往西方取經的“西方”, 指的就是佛教起源地的印度。
故事講到印度, 就不能不提恆河火葬場, 印度教中的孕育之河的起源與現在, 讓“非教徒”的我們能以理解, 怎麼可以在一條河裡度過一切的生老病死呢?
從道教到佛教、從印尼小島的習俗到馬達加斯加島、從墨西哥的亡靈節到捷克的人骨角堂, 從俄羅斯的公墓到耶路撒冷的哭牆, 這一趟旅程, 也許是值得提早帶著孩子認識的。除了吃喝玩樂外, 人生的課題, 能用不同的角度切入。
今天我們利用Google Earth, 從外太空到地球上不同的角落去認識各地的習俗, 看看那些跟我們不一樣想法的人, 是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死亡的。最後則是藉著日本的機器人和尚誦經來思考, 尤其是在情感的層面, 機器人可以取代真人嗎?所有的小朋友都回答不能, 因為沒有誠意, 無法表達情感。所以, 慎終追遠, 不在於排場或是儀式, 緬懷故人, 重在一顆心.....期許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 能永遠記得今天的答案......
恆河由來 在 【醫世情精華版】民間習俗《放水燈》的由來|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