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的日常
#2021建築園冶獎
#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
#乾濕分離的受洗池看過嗎
虎尾基督徒聚會處
雲林是宗教大縣,
平時鐵處長總是走宮廟路線,
今天特別帶大家走訪虎尾基督徒聚會處,
除了感受不同宗教信仰的意涵,
也一探這個普獲得建築園冶獎的老教堂新生命。
感謝曾牧師特別為我們細說這個與虎尾糖廠 及虎尾鎮歷史脈絡息息相關的故事,
也謝謝來異鄉的曾嘉逸牧師,
為我們雲林創造了一個新的建築典範。
「教會不僅是傳教,
除了週末的禮拜,
更重要的是平時的造訪與關懷,
我們本著以人為本來傳達愛。」
—— 曾牧師
ㄧ棟老房子的保存,
不僅是建築結構的特殊性,
還有它與人們情感的連結,
以及地方文化生命的延續。
文化資產的保存不能只靠公部門,
民間的自發性與參與所能產生的效益更具意義。
今天我在曾牧師臉上看到的不只是
熱忱,
還有一種榮耀感,
當我們做對的事時,
心中的那份踏實會讓你發光發熱。
◾️線上直播
https://fb.watch/v/3tYi4u1U9/
◾️
由文化部補助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在雲林獲得熱烈響應,自107年5月起迄今,共有12件經審查通過的老屋修繕案件。
「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一環,凡是民國60年以前興建,具有文化保存價值的私有老屋,經過文化部審定後即可獲得補助。希望藉由民間自發性的力量共創地方文化治理,以時間換取新思維,保存具潛在文化資產之私有老建築。
本縣獲文化部補助12案近3,486萬元,屋主配合計畫自籌約達4,068萬元。「老屋」重點不是多少年才算是「老屋」,而在於是否可能不論房子有多老,我們都能找到持續使用,繼續在裡頭生活的方式,盡可能保留老屋元素,不僅可能在商業上加值,也留給後代子孫記憶傳承的可能性。
「虎尾基督徒聚會處」源為戰後初期,許多「外省」軍民,來到虎尾糖廠工作,其中不乏基督徒。由於當時虎尾地區尚未有中文講道的教會,虎尾的信徒若要聚會,則必須要搭乘火車到西螺埔心。由於信主人數漸多,虎尾教會開始借用糖廠幼稚園的教室聚會,1957年,教會購置了位於中山路 20 號的建物,經過修建後,於隔年啟用。後八七水災,使得教堂毀損嚴重,只得另尋良地重新建堂。1960年,教會購得了文化路70號的土地。
虎尾基督徒聚會處教堂於1963年興建時,由范芳輝建築師設計規劃,范建築師出身於臺鐵的工務單位,擔負倉庫建築等工作。由於臺灣戰後本土的工程人才,多是接受日本式的建築訓練,因此在設計與工程進行方法上,多少可反映出具有日式風格的房屋設計與結構。或許正是如此背景,在屋頂處採用了延伸自日治時期使用三角形木構桁架,為增加高度加上斜向哥德式木支撐,以避免在教堂這種頗需視野空曠的場域中矗立柱子。類似日治時期公家單位的平房式倉庫設計,也可作為近代臺灣建築師在政權轉換期融合與傳承的一個具體觀察目標。
信仰需要傳承,老會堂也年事已高,多有損壞亟待整修,為了使用上的安全及保護極具歷史價值的老建物,因此教會計畫著手修繕會堂,透過「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爭取文化部核定工程總經費653萬532元(自籌50%),並另外獲文化部補助60萬辦理建物文史調查研究、修復過程記錄。本案建物整修經109年1月起至12底完成整體工項,進行建物修繕以及周邊環境改善,不僅可保存歷史、安全使用,更可培養成為虎尾觀光路徑上的特色景點,於110年參加「2021年建築園冶獎」,並獲得「民間」公共景觀建築肯定,創縣府歷年獲獎紀錄,再次讓在地人或遊客都能感受到新舊融合的生命力。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圖說日治台北城(緻雅銀典藏版)」介紹 訪問作者: 徐逸鴻 內容簡介: 發思古幽情、重現百年前的台北風貌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傾力傑作 ◎緻雅銀典藏版 「這本書讓人見識了手工圖繪的底蘊力量與清淨知識,同時更是一本進入記實台灣這片土地...
「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的推薦目錄:
- 關於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Hans Lin 林帛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日治時期台灣建設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漫步我的讀寫AI-日治時期的基隆港(講座) - Facebook 的評價
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過日podcast Ep.56|讀《見築百講》還有贈書活動!】
本集我們將介紹《見築百講》這本精選高雄百件經典建築案例的選集,這本書有幾個值得收藏的理由:
1. 第一本「#本土觀點」的完整高雄建築選集:台灣建築史、建築選前例不少,但多以北部觀點出發,本書不僅案例在高雄,作者也多是活躍在高雄在地的建築師或研究者,完全跳脫台北中心論!
2.可以當作用建築寫下的「#高雄史」來讀:本書分為五個時期,其中清領時期可看到從城池廟宇,到西洋建築引進,集中在外來政權展示出的權力核心;日治時期選了眾多的產業建築與基礎建設,見證高雄工業化的起源;而戰後初期,合理的現代主義建築還是多於「中國帝冠式」建築,可看出這座城市實用至上的本質;進入80年代,超高層大樓與大型公共建築拔地而起,見證這座城市的開發熱潮;21世紀後,國際競圖席捲而來,更重要的是在地也更多了思考「城市個性」為何的論辯。建築的思維發展,本身就是一部高雄史!
3.可以當作「#城市攝影集」欣賞:本書圖片由張簡承恩先生拍攝,運用大量空拍機構圖,呈現出過去較少看到的建築角度。同時也能捕捉到建築所在基地周邊紋理與風景,當作是城市美景攝影集也很賞心悅目!
4.可以當作「#觀光導覽」來讀:近年來觀光發展興起的駁二、鹽埕、哈瑪星一帶,保留的眾多老建築背後有何故事?港區周邊眾多新建築聳立,聚集台、日、美、英、西、荷...等國高手,甚至普立茲克獎大師,又想把何種想法帶給高雄?本書後還附有地圖,按圖索驥,剛好可來趟建築觀光之旅!
5. 高雄建築史的入門磚:本書因應高雄百年成書,匯集各方專家撰寫成書,雖有序言介紹,各篇章並有時代簡介。但對於較不了解建築學派、風格的讀者,或許較難完全掌握這些建築樣式變化的思潮,以及與台灣、世界各地相互援引參照之背景。另外,本書所選全為「存在」的建築,對於已消逝的建築(如高雄州廳等)留下的時代空白,都需要讀者進一步延伸閱讀。或許看了本書以後,更能勾起讀者探究的興趣!
#贈獎活動
本次我們將和遠足文化合作,進行贈書。請各位在本篇下方,留下你最喜歡/印象最深刻/最有回憶 的「高雄建築」,可以參考留言處的名單,也可以寫出你心目中的遺珠之憾。我們將選出內容最有意思的留言,私訊聯絡贈書相關事宜!(預定於4/16日公布)
詳細內容請聽本集Podcast:
#ApplePodcast|https://reurl.cc/kdxD2L
#Spotify|https://reurl.cc/L3yRgL
#GooglePodcast|https://reurl.cc/qd7Q2y
#SoundOn|https://reurl.cc/z83xk6
#Firstory|https://reurl.cc/62orRO
#KKBOX|https://reurl.cc/4ygKkj
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Hans Lin 林帛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雖然今天「二二八」紀念日,但二二八的悲劇很多人講了就不多講了。
小時聽長輩說日治時期的故事真的超有趣!
【 吃喝玩樂到變成搞社會運動的故事 】
日治時期的臺灣有蠻長一段時間台灣經濟歌舞昇平,經濟力冠絕亞洲,連日本本土可能都沒當時的臺灣好,雖在日治體制下台人是二等公民,但發展基礎建設日本人給的資金到是不遺餘力,那個時期的的臺灣經濟巔峰應該在1935年「臺灣博覽會」前後直到到40年代。
因為當時經濟實在太好,台北台中台南的酒家林立,而這些酒家裡的日本歌妓、舞妓是受真正的嚴格訓練,一般賣藝不賣身的,喜歡想領走只能靠手腕嘴甜,而這時期臺灣詩社文士們最愛一群一群的泡酒家!
詩人連橫(連戰的爺爺)就為了蔣渭水投資的酒家 春風得意樓 寫了一首詩很符合當時的狀況,詩這樣寫「賭酒旗亭畫壁秋,一時名士盡風流。而今繫馬垂楊下,不見春風得意樓。」
當時有錢有閒的年輕少爺們不是玩啥超級奢侈品,一般休閒大概就是結夥泡妞吟詩作對、戰酒店品酒再泡妞。
而當時霧峰的林家少爺們也最愛跑台北泡酒家玩樂兼廣交文人雅士,同時還有個一起泡酒家泡到幹脆買下春風得意樓的蔣渭水,也是泡到懷疑人生體悟該來為社會做出貢獻,後來蔣渭水的歷史大家就知道了,蔣跑去揪了跟他泡酒家的玩伴之一 林獻堂弄了台灣文化協會,自此走上 推動民主 台人平權等社會運動路途。
後段屬於街談巷議的故事沒有嚴格考證,屬於老人憶當年風功偉業的幹古話。如果有聽過老一輩講當時的臺灣歡迎補充。
這都是中國國民黨敗退到台前的故事,因為在上面故事後就是剩悲劇故事了!
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圖說日治台北城(緻雅銀典藏版)」介紹
訪問作者: 徐逸鴻
內容簡介:
發思古幽情、重現百年前的台北風貌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傾力傑作
◎緻雅銀典藏版
「這本書讓人見識了手工圖繪的底蘊力量與清淨知識,同時更是一本進入記實台灣這片土地,如何長出重要近代建築之林的簡易利器之書。」——林保堯(台灣佛教藝術專家、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前院長)
詳實考證資料、重現百年前的台北風貌
一百多年前,清朝甲午戰敗,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日本大軍接收台北城。雖然淪為殖民地,但做為日本治台首府的台北城,許多建設都是最優先,規模也是最大的。現存台北最有魅力的城市角落與日據時期的建設密不可分。
回首台北躋身現代都會的關鍵時刻
你知道嗎?台北的自來水和汙水處理系統是日本人引進的、總統府的原始設計並不是磚紅色、當年台北的三線道馬路井然有序又美麗寬闊,一點也不輸巴黎的香榭大道。隨著市區改正計畫公布,規畫道路網、鋪設鐵路、開闢公園與河堤、興築公家機關與官廳宿舍,台北也一天天更具規模,並自此奠定現代化基礎,成為一座摩登又現代的大城市。
150幅專業手繪圖、圖文並茂呈現台北之美
總統府、松山菸廠、北投溫泉博物館、青田街老屋、自來水博物館、中山堂、西門町紅樓、台大醫院、二二八公園、台灣大學、監察院、台北賓館……每一棟都是充滿故事的百年老建築,每一處都是台北最有觀光資產的珍貴所在。
作者簡介:徐逸鴻
台灣新生代古蹟與手繪建築達人,1977年生,桃園縣觀音鄉人,進入古建築領域已有二十多年,曾任職李乾朗工作室助理。擅長攝影、繪畫,並從事許多建築測繪與插圖繪製工作。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系學士、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曾就讀北京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博士班;目前在台北市主持「木也建築學堂」。著有《圖說艋舺龍山寺》、《圖說日治台北城》及《圖說清代台北城》三書。
作者粉絲頁: 木也建築學堂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更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臺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
該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自來水博物館的建築,是很多結婚新人拍婚紗照必取景的地方。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日治時期 基礎建設 在 漫步我的讀寫AI-日治時期的基隆港(講座)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基隆築港,成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重要基礎建設,基隆港不僅是臺日連結的樞紐,更躍為當時臺灣最重要的現代化國際要港,然而,所謂「築港」遠不只是築造一座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