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時,你有勇氣離開熟練的工作和地位,重新再造新的人生嗎?
“I am immersed in a new world that feels a long way away from my old one. Though I've not been reinvented, what has happened is just as radical and a lot more interesting, I am being re-educated" (我沉浸在一個跟我前半段人生,截然不同的新世界裡。雖然我不能說是“再造”,但我所經歷的是同等強烈而且更有趣的,我是經歷 “重新教育” )
本書作者是財經時報 (Financial Times) 獲獎的專欄作家 Lucy Kellaway,在57歲的那一年感覺到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外表之下,她其實感覺到行屍走肉的空虛。在毅然決定與丈夫分居後,又歷經父親病逝的打擊,她決定不管人生剩餘多少年日,一定要做讓他感到有意義的事情。想起自己多年前離世的母親一直是一位熱衷教育的老師,然後調查之下發現英國許多貧困地區缺乏足夠多的教師,在衝動之下,她和一位年輕的教師決定開啟一個鼓勵中高齡人士投入教職的組織,然後她自己也從最基本的教室課程開始學期並且進入校園當個實習老師。
但事情並不是照著美好的劇本演出,這也不是一個講述理想的溫情故事。作者帶著媒體人常有的犀利態度,以及英式自我嘲諷幽默,將她怎麼從理想跌到現實的谷底,然後從那個現實中感受到再造生命力,在進入英國較貧乏地區多種族社會時的文化衝擊,然後與讀者分享她對於所謂高齡的人生,有著新的體悟。
從一個知名記者成為教室裡狼狽的實習老師,讀著她寫的許多小片段,真的是娛樂感十足。
第一天開學時,看到有學生焦慮到跑去旁邊嘔吐,她內心覺得她也想要去吐
學校規定學生不准把手插在口袋,正當她被提醒要去規勸學生時,發現自己也很愛把手插在口袋
第一堂課中手忙腳亂的嘗試使用教室的電子白板,卻不小心一直點錯,讓台下的孩子們嗤嗤竊笑
跟年輕同事們聚集,正聊得開心時,同事感性的對她說 “妳讓我想起我阿嬤!”
學校規定教室裡如果有學生很煩躁的在轉筆或是玩弄物品,必須要求他們課後留下。結果20個人裡面留的15位,其中有一位不開心的12歲男孩還說 “女士,你真的是我見過著狼狽的老師”
而她們的組織,鼓勵許多相當有成就的中高齡者投入教職,在當中也看見許多人不久之後打退堂鼓。有一名頭有成就的投資銀行家說,他不習慣工作的環境沒有大人都是孩子 (不然咧?)。有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發現教室裡他不在是指揮若定的老闆,而是一個狼狽的菜鳥老師。一位成功的律師幾乎要放棄實習,直到他學會聽完所有人的意見之後再發言。
在面對這些多數二代移民的孩子時,她才驚覺自己過去的生活背景,甚至是她孩子的生活背景,是如何的幸運。在幾次的文化衝擊和震撼教育中,她開始很務實的幫助學生們,知道如何應付考試。這跟理想的劇本不太一樣但是她認為,真正能夠幫助她的學生的,才是她最該做的事。
同時她也重新思考,社會對於中老年人,甚至退休生活的既定印象。其實現在的人平均壽命拉長,所謂老年生活可以分成“年輕的老年生活” 和真正“老的老年生活”,而他說老年的前半段比年輕的時候可以更加有趣。他人的眼光不再那麼重要,一定的經濟基礎讓自己不會那麼焦慮,升遷和加薪早就已經不是主要的動力,所以如果有勇氣投入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其實反而更加的沒有包袱。
所以老狗可以學新把戲嗎?作者的經驗是學新把戲並不是最難的,最困難的是要忘掉舊的習慣和舊的認知。讀到這裡我也在思考,這次全球疫情,造成回不去的新現實 (new norm),是否也是我們每個人把很多舊習慣,舊觀點,砍掉重練的機會? 網路與社群媒體所造成的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擔心自己錯過什麼,或是脫節了)讓人過度焦慮。這些認知和偏見,常常成為我們緊抓不放的一部分。但如果人生要能夠跨越到下個階段,或許應該學會拒絕恐懼主導人生,讓自己心意更新變化,可以像冰雪奇緣的 Elsa 一樣,在未知中找到一片新的天空?
📚再複習一下台灣幾位教育工作者的書📚
📘老蘇老師的同理心身教
📙從讀到寫,林怡辰的閱讀教育
📗為未來而教
關於本書作者的報導(英文)
"Leaving burnout behind: the pain and pleasure of starting a new career in my 50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1/jul/14/leaving-burnout-behind-the-pain-and-pleasure-of-starting-a-new-career-in-my-50s
全文和延伸閱讀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re-educated/
#Reeducated #LucyKellawa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
社 群 媒體 fomo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挪威宣布即將頒布的《行銷管制法》,所有在社群媒體的商業訊息,包括網路名人或是廠商,都必須要標示用了哪些修圖軟體和修圖步驟等等的細節,要不然可能會有牢獄之災!
挪威之所以用這麼嚴格的規定,主要是因為政府認為青少年們過度追求「理想身體」,造成了青少女的厭食症、少年消極身體形象認知、不良的睡眠習慣,高度焦慮、抑鬱、霸凌和「錯失恐懼症」(FOMO)有關。(參考於天下雜誌出處文章連結在留言處)
身為一個常常無圖不濾,無處不修的女子,我也放上了一張修圖前後的比對圖來表以支持(美顏相機一鍵美顏超好用),雖然支持!但是我卻不認為這條新法能拯救少男少女的焦慮和厭食。
在一個社交媒體這麼發達的時代,不只是青少年少女,任何的年齡在IG、FB上看到的照片都有可能動搖他對外貌的自信。
重點在於照片是真是假,有修沒修嗎?
重點是照騙美不美全靠化妝,瘦不瘦全吃角度啊!(大誤!請忽略)
我們都有這種時刻,划著手機羨慕著各種人魚線、蜜桃臀,如果大家都是修的那還好說,就是有許多天生麗質+後天又努力,天使臉和魔鬼身材結合,這時候還真希望他是修圖的(哈哈哈)又或者根本談不上修圖,度假勝地加上豪宅跑車,馬上挑戰對自我生活的滿意度!
再說了,追求理想的外貌和生活,這不是一種非常有上進心嗎? 所以這一切還是跟看照片的態度有關。
在媒體社群上的理想身體、理想外貌、理想豪宅、理想跑車(也太多理想xx)讓有些人會陷入無限自我懷疑的循環,為什麼他可以遊山玩水不用工作? 為什麼我就是廢渣本渣?
也有些人受到產生正面的能量,了解到一張六塊腹肌的照片可能是一年的自律,開始健身保養變美,提升自己的品味。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偏不告訴你什麼年紀),大多數的人可能跟我一樣,這些羨慕忌妒恨,很快會趨於平靜,當然並不是因為我們有失憶症,而是我們經歷生活和感受累積,知道要付出才有成果,
懂得珍惜當下的美好,
明白天底下沒有最理想的人生,
只要是人生皆有不為人知難處。
但是青少年男女還沒有經歷人生路上一連串的選擇,還不夠了解自己,他們急著被朋友認同,想要被父母關注,即使對這樣的他們揭露了修圖和濾鏡的手法,可以幫助建立對於外表的安全感和增加自我認同感嗎?
有人說新的《行銷管制法》治標不治本,我支持立法讓大家更關注這樣的話題,但是對於影響效力還是保守看待,因為比起法律的約束,畢竟青少年們探索成長的過程中始終是「父母」、「朋友」、「師長」等等佔最重要的關鍵。
開始實施這個法令之後,有可能眾少男少女們的第一個想法只會跟著公布的修圖的步驟和軟體,照著修一張更美的!(跟我一樣的想法阿!快實施好了!)
也有專家指出,如果社群網站上標註「這張照片沒有修圖,還這麼美,會不會助長少男少女們整形的風氣呢?」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只知道,新上路的「行銷管制法」也許揭露了照片真實的樣貌,卻不能保證青少年們這輩子都活在真實的世界。
Ps 未po先猜大家會說不用修也很美!!
哈哈哈哈哈哈哈~自信爆棚的我
社 群 媒體 fomo 在 ĒSEN 你的醫生朋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群媒體 #身心健康
#社群中毒 是現今非常普遍的 #文明病
網路世界的發達拉近了「人」的距離、卻疏遠了「人心」的距離😔
你也曾為了符合流行、世俗的期待而迷失自己嗎😢
#孤獨感
相信因疫情待在家的朋友們一定感受深刻,尤其是獨居的朋友們!下班下課回到家後便捧著手機、平板一整晚,大幅減少和「人」實際相處的時間,透過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的一天,獲取按讚和點閱數,滿足了當下的被關注的喜悅後,隨之而來的便是沒有任何人真正關心自己的「孤獨」
#網路霸凌
網路霸凌涉及到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言論是否負責,並擴及到每一個被霸凌的人和他的家庭。我們除了要注意自己的發言質量外,也要謹記每個人都會犯錯,一個人的行為再怎麼糟糕都不該以「群起撻伐」的方式對待
#自我貶低 #自我懷疑
網美、「網帥 的顏質和身材上通常具有符合社會期待的優勢,讓我們在瀏覽社群時,審美的定義逐漸制式化。ĒSEN希望大家記得,再多的讚數都不能定義你真正的價值,比起追求網路聲量,做個好人、真誠的對待身邊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社群成癮 #害怕漏看訊息
有發現自己對手機的依賴性非常高,幾乎每1-2分鐘就會察看一次手機是否有訊息嗎?甚至手機根本沒有震動,也會下意識的去檢查,這種行為我們就稱為FOMO,這不僅會對眼睛造成傷害,長久下來也會製造焦慮感且讓我們的專注力下降!試試ĒSEN推薦給大家的「#番茄鐘工作法」吧!
過去我們可以很專注地在一件事上不容易分心,現在一則Line就可以將我們從書本或談話中抽離,人類文明在進步的同時也會犧牲掉許多的東西,但仔細想想,這些社群媒體帶來的隱憂,其實都可以靠我們的 #意志力 去解決,希望各位朋友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餘,也要好好地照顧自己的 #心理健康❤️
完整文章與以下連結請至 @esenmedical 首頁連結
- 官方網站|ĒSEN 你的醫生朋友
- Podcast | ĒSEN o'Clock 你的醫生朋友
#你的醫生朋友 #生活醫學 #一起活
#FOMO #身心健康 #身心問題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line #likeforlike
#健康 #健康生活 #衛教 #知識 #醫師 #醫生
社 群 媒體 fomo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裝什麼都不怕;它假裝從不弄虛作假。人們毋須相信這一切神話。但他們不得不裝成篤信不疑的樣子,至少對一切都默許、忍受,隨波逐流。這樣,每個人都只能在謊言中求生。人們不必去接受謊言,他們承受在謊言中和與謊言為伍的生活,這就夠了。就是這樣,人們確認了這個制度,完善這個制度,製造了這個制度,(變成了)這個制度。」
然而,「活在真實中」,依然是可能的,大前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甚麼是真實,也要對真實的理念堅持。在日常生活,我們知道窗外的南深圳是虛假的,但回到家中、或任何能安全控制的地方,那就是回到香港。不少自由派中國人,在大陸也是這樣生活的,例如早前訪問了來自上海的《端傳媒》前總編輯張潔平,她建議香港人從最微小的日常生活堅持,從一個一個人的真切交流和支援開始,三個人的棋社、光復街道委員會、堅持衣食住行的不妥協、對下一代在家中訴說真相,然後像Timothy Snyder《論暴政》一書所言,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是同路人的暗號。
同一道理,到了網上,我們也要知道那不再反映民情,正如你不會相信微信世界是真實。主流的滅聲、數十億的維穩費、BOT製造的假帳戶、小粉紅和五毛,加上網絡演算法對分化、放負、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鼓勵,都指向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我們必須突破演算法控制,才能「活在真實中」。不要追求容易被操控的點擊、浪費時間去被引戰,堅持說自己的話,聚焦目標群組,總有能突破同溫層、不被演算法操控的社交媒體存在。然後人人如此,才能由下而上、水滴石穿。
要保全香港人的元氣,一如昔日東歐面對共產政權,必須多條路並行,絕非非此即彼。對某些以人為本的工作而言,留在香港的貢獻始終較大;但對傳播思想、影響教育、傳承香港人身份一類角色而言,卻只有離開香港才能暢所欲言、無牽掛的傳承,這正是兄弟爬山。唯有海外香港人構成足夠critical mass,互相支援,加上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外向型、價值觀和大熔爐特色(不要忘記內地出生的梁天琦、羅冠聰和印裔Jeffrey Andrews都是真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多engage當地人、結成共同體、避免內向型的「唐人街化」,身在海外,也會出現一個個小香港。
「阿斯嘉不是地方,而是人」: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在網上還是網下,只要繼續「活在真實中」,總能渡過黑暗的時光。
⏺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8992255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