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孩子這才有空坐下來
啊!還有一小時今天就結束了
趕緊也來收集一個教師節文吧!
.
20出頭的時候, 我在加拿大的一個幼兒園做實習, 當時對於繪本教學還是一翹不通呢! 但Homeroom teacher引領著孩子們, 坐在教室靠窗的角落講故事的畫面總是吸引我, 我覺得好美好美❤️
.
某個下午, 一個三歲小女孩走向我, 她從角落的書櫃抽了一本書, 她說: “Miss Valen, can you read this book for me? “
我有點害羞的說好, 也忘記是哪一本書, 只記得我一邊看一邊念, 也不知道故事情節的講給她, 說到第三頁的時候, 我們的小角落多了兩個孩子一起聽, 我也越說越起勁, 這個小小的開始對當時的我來說好重要, 因為我一直認為我是來實習的, 孩子們看著我的表情, 就像”我就是一個老師一樣” 的😊
.
我當時覺得說故事真好, 可以收買小朋友哈, 他們都會自己靠過來, 從那之後我就開始喜歡講繪本, 會去留意繪本作家, 下課後會去逛唱片行買兒歌專輯(古早時代都是買CD, 默默地就這樣收集了十幾年的兒歌), 不管是從事英語教學, 在繪本館講故事給親子, 做現場的故事音樂會, 做師訓研習講座, 還斜槓去做兒童音樂…
這一切對我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回到自己初心…真的就是覺得好單純的快樂! 沒有別的呀
.
不知不覺地十幾年過去了, 跟著大家ㄧ起經歷全球的疫情, 這半年來孩子們都習慣在線上看到我, 我一樣講故事, 一樣唱著歌, 我想和許多投入其中的老師們是一樣的, 我們都熱愛這份工作,真心享受和孩子們互動的溫度, 也感謝透過故事和歌謠為你我帶來的幸福, 快樂養分!
.
祝我和所有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
謝謝這一路上相遇的大小朋友們☀️
#初心
#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加油秋季專輯快要做好了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其實芋蝦、茶泡是甚麼來的呢?端叔叫記者到工場問一下。走進位於黃竹坑的「陳意齋」工場時,已經看到很多人正在忙於把芋頭刨成絲。在這裏刨芋絲的大師姐雪姐表示,現在每天一個人大概可以刨到60斤,刨好後便可以拿去油鑊炸成芋蝦。在工場的另一邊廂,則看到製作部的大師傅陳泰軒(泰哥)正在切芋片、番薯片。最特別的是他...
1962年幾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頭髮會自動生長的恐怖娃娃。
「阿菊人形」是北海道地區流傳的一則都市傳說
講述被收藏在寺廟裡的人偶出現令人費解的靈異現象。
記得小時候,常聽到一些關於玩偶的靈異傳說,像是鬼月來臨之前,要把家中所有紙娃娃集合起來燒掉。不然,晚上會變成鬼娃娃來找你,讓你惡夢連連,夜裡不得安寧;還有人說,紙娃娃玩完之後一定要收好,放在鐵盒裡,不可以斷手斷腳,否則,紙娃娃晚上會變成女鬼來掐你脖子,聽起來真是毛骨悚然,說穿了,還不都是大人編造出來想嚇唬孩子的故事,提醒他們要把紙娃娃或玩偶收好。
小孩子沒心眼,大人講什麼都信,實在單純的可以。坦白說,小時候打從心底相信這種無稽之談,像是睡覺的房間絕不可以放任何娃娃,免得到了半夜娃娃會來找我玩,對於眼睛會眨、或是會發出聲音的娃娃更是敬而遠之。
《靈異入侵》(Child's Play,1988)片中拿著刀伺機殺人的玩偶恰吉,幾乎成為我童年的夢魘。《厲陰宅》(The Conjuring,2013)的超自然博物館收藏的「安娜貝爾娃娃」到了半夜會自行移動,感覺怪恐怖的,如果放在房間我會怕。
<頭髮會自動生長的恐怖娃娃>
北海道萬念寺供奉的阿菊人形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靈異傳說,據說娃娃頭髮會生長的奇妙現象,即源自於此。在過去的時代,人偶一般都是梳著日式髮型並以和服打扮為造型的女孩模樣,供奉人偶的傳統始於江戶時代,在武士家庭裡,供奉人偶是為了祈念孩子平安長大,當女兒長大出嫁時,習俗上認為把象徵消災解厄的人偶當作嫁妝讓女兒帶去新家,可以使婚姻幸福美滿,現在這樣的人偶只當作一般的擺飾品放在家中,已失去了傳統的意涵。
阿菊人形的故事,1975年曾被電視媒體大幅報導,消息傳遍全世界而名噪一時,開始衍生出不同的故事版本。
距今一百年前,在大正七年(1918)發生的真實事件。當時年僅十八歲的鈴木永吉去參觀在札幌舉行的大正博覽會,於會場買了一尊日本人偶(市松人形)給年幼的妹妹菊子(當時才三歲)。菊子非常喜歡那尊人偶,疼愛程度簡直就像是對待自己親妹妹一樣。後來卻因為罹患重感冒,菊子從此一病不起,提早離開了人世。因妹妹的死悲傷不已的哥哥永吉,決意把妹妹火化後的遺骨和人偶一起供奉在神桌上,朝夕祭拜,藉此追思妹妹生前的可愛模樣。
1938年永吉移居樺太(即庫頁島的薩哈林),在那之前把妹妹遺骨連同人偶裝在箱子裡,交由萬念寺的住持妥為保管。到了昭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四七年,二次大戰結束後,永吉終於返鄉,前往該寺廟準備取回箱子時,發現玩偶起了變化,他在住持面前打開箱子時,赫然發現人偶的頭髮竟長到肩部!
「一定是菊子把她的靈魂移轉到生前最鍾愛的人偶身上吧。」目睹這怪現象的今川住持,紋風未動將「阿菊人偶」安放在萬念寺,從此之後,玩偶的毛髮只要生長至腰際,就會自行斷落。每年三月寺內人員會定期為玩偶梳理毛髮,稱之為「整髮會」,直至今日,阿菊人偶的毛髮仍持續生長。(北海道新聞,1970年8月15日)
這篇報導當中,還有「菊人形的毛髮長約25公分,懸垂至腰部以下」的細節描述,並附註「幾年北海道理工科的研究生著手調查,證實是人的毛髮,至於為何會變長?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現在流傳的阿菊人偶傳說很清楚地記載在這篇報導上。
不過,昭和37年(1962)8月6日的《週刊女性自身》雜誌上刊載的阿菊人形則是不同的版本,當時北海道放送的記者馬淵豊所報導的內容有著微妙的差異,在這篇報導裡,把人偶供奉在佛寺的並不是永吉,而是女孩的父親助七。此外,交由住持保管的日期是1958年的3月3日,而發現頭髮變長的日期則是1961年的7月15日,而且故事中的女孩叫做清子,也不是菊子。
<關於清子的悲慘故事>
故事中的清子是助七先生的獨生女,母親在產後身體狀況不佳,半年以後便亡故,此後都是由助七親自撫養,續弦的妻子希望交給她來照顧,但助七充耳不聞。就在清子三歲的那年冬天,不幸罹患了肺炎因而夭折。據說清子臨死之際,微弱地呼喊著「爹爹」接著閉上了眼睛。
助七失去愛女悲慟不已,過了十天,他抱回一個童女的人偶,或許是他把對愛女的思念寄託在人偶身上吧,他把人偶當作自己的女兒一般疼愛有加,會為她做飯菜,為她梳頭髮插上髮簪,還會帶著她同寢,唱安眠曲給她聽。
可是到了1958年的3月3日這一天,助七突然出現在佛寺,向住持委託:「請代為照顧這孩子」說完後,據說從此就消失了蹤影。人偶也一直擺放在佛堂的角落,連住持都幾乎忘了她的存在。然而三年後,住持做了奇妙的夢,夢中看見全身濕透的助七出現在他枕旁,說了一句奇怪的話「請將清子的頭髮剪掉。」隔天,住持將童女人偶從角落取出來一看,發現原本生長至耳際,像河童一般的髮型(西瓜頭),沒想到生長至腰際的長度,於是住持就幫忙修剪,繼續供養這人偶。以上就是《週刊女性自身》雜誌所刊載的內容。
這篇報導刊出的六年後,到了1968年《YoungLady》雜誌又報導了這則傳聞,並首次使用「阿菊人形」這個名字,故事當中的清子也換成了菊子,但內容和六年前有很大的差異。
話說1913年助七的前妻去世,留下年僅二歲的菊子自行撫養,剛好那時北海道有個大型博覽會,助七就抱著菊子去參觀,離開前買了一個河童髮型的日本人偶送給菊子。到了隔年的3月24日,菊子因染上肺炎夭折。時間來到了1938年,助七打算搬去樺太居住,於是將菊子的遺骨連同人偶一起交付萬念寺的住持代為看顧,住持將人偶放在台座下方的抽屜便忘了她的存在,很快地過了十七年,到了1955年住持進行大掃除的時候,從抽屜取出人偶,才發現人偶的頭髮生長到腰際的部位。(摘自《YoungLady》1968年7月15日)
<阿菊人形傳說變貌的過程>
雖然該報導有提供「關於毛髮的鑑定,其實是動物的毛髮」之說,或是「六年之間頭髮會生長三公分」這樣的情報。但是有幾個矛盾點,首先大博覽會是1918年舉辦,並不是1913年,其次是過了這麼久的時間,住持竟然完全沒有發現人偶頭髮生長的現象,而是十七年後才發現。這些疑點使得該則報導欠缺可信度,而且和前述的《女性週刊自身》雜誌所報導的內容很多細節都不一樣,還引述是馬淵豊記者所說的內容。光是八年期間,就有三則不同版本的故事在世間流傳,如今保管阿菊人形的萬念寺,提出的官方說法仍以《北海道新聞》的報導為正確的起源。
阿菊人形傳說的重點,擺在年幼亡故的少女,將其怨念寄附人偶身上所引發的靈異現象。新聞披露以後,震撼全日本,自此各地均傳出類似人偶毛髮生長的目擊事件,大部分為市松人形(木製人偶),少部分為西洋人偶(洋娃娃)及橡膠人偶。至於事件的真相為何,馬淵記者表示,針對這件事他不予置評。
筆者也曾在緯來日本台看過某個綜藝節目,實地採訪一間外觀上不甚起眼的寺廟,裡面專門收藏被丟棄不要的人形玩偶。當住持帶領外景隊藝人進入收納室,果然陰氣森森,其中也有頭髮會生長的玩偶,竟然是以夏威夷跳草裙舞為造型的橡膠人偶,臉上的表情相當可愛,放在暗處攝影機拍攝到人偶的臉上,卻發覺眼神有些詭異,好像直盯著你瞧,教人直冒冷汗。
據說這個呈現巧克力膚色跳草裙舞的玩偶早已停產,市值估算下來,至少幾十萬日幣跑不掉,同樣是戰前生產的玩具製品,不過寺方並不打算拿到開運鑑定團去估價,當然也不會上網拍賣,有朝一日他們也許會成立一座玩偶博物館,來展示這些長年下來累積的收藏品吧,我們拭目以待。
文 / 銀色快手 怪談師、偽民俗學家
你身邊也有蒐藏一些半夜會睜開眼睛的娃娃嗎
<參考資料>
小池壯彥,宝島別冊415『現代怪奇解体新書』
『怪奇ドラッグ』創刊號,英知出版,2006年4月10日
1962年幾歲 在 磨娘x三寶の虧雞every da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想自從一姊出生後,有多久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不是孩子不在家、不在身邊➡️自己卻還要忙在做家事或是工作的事
或是出外購物➡️卻是上菜市場買菜、全聯買生活用品那種
❌❌❌這些都不算❌❌❌
好像真的好久好久....
一姊還差幾個月就要4歲了😂😂😂
雖然身為全職媽媽我不後悔
但也渴望著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
好不容易三隻都送上課,終於有一點點屬於自己的時間
看到一堂離家近又搭的上接孩子們下課的時間
卡在這次電費貴到不行! 牙一咬還是報名下去😅
雖然自學很方便➡️網路找食譜、看影片、書籍等等
但有些還是需要指點,就像水餃一樣
想當初自己嘗試做彩色水餃,但那水餃皮厚的跟什麼一樣😱😭
給老師教就是不同,從頭學起💪 不要說學得很精,但有抓到撇步
在上課的快4個小時裡,我不是誰誰誰的媽媽
短暫的放風時間➡️只做自己、放鬆自己
我...就很開心了😆
回到家後更愛孩子,也覺得劉先生變更可愛?!
➡️所以劉先生要常讓我出去放風才對🤣🤣🤣
---------
媽媽們,千萬別忘了自己
適時候的放鬆 / 好好的愛自己 / 做自己想做的事
---------
接下來我想要瘦身、用頭毛、讓自己美美的💕
看哪天能在粉專再度露臉?!🤣🤣🤣
➡️快來鞭策我一下,不然我又偷懶沒運動了😂😂😂
---------
話說噗噗我想問問大家🙋
有把N年前的服飾庫存(全新)想要便宜出清➡️補貼一下這次電費😂
不然放著也是放著,倒不如讓他們找到適合的主人
大家會有興趣嗎?! 四季服飾都有唷😆
--------------
9/23止➡️ https://bit.ly/開團中美國Babiators藍光眼鏡團
9/28止➡️ https://bit.ly/留言送讓世界更好
9/30止➡️ https://bit.ly/留言送災害求生指南系列
1962年幾歲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其實芋蝦、茶泡是甚麼來的呢?端叔叫記者到工場問一下。走進位於黃竹坑的「陳意齋」工場時,已經看到很多人正在忙於把芋頭刨成絲。在這裏刨芋絲的大師姐雪姐表示,現在每天一個人大概可以刨到60斤,刨好後便可以拿去油鑊炸成芋蝦。在工場的另一邊廂,則看到製作部的大師傅陳泰軒(泰哥)正在切芋片、番薯片。最特別的是他會把芋頭片切成菱形,他解釋:「因為菱形從前是代表皇族,有貴氣及和諧的意思,所以我們製作茶泡會有這樣的形狀。」而他指出,他們所製作的茶泡及芋蝦更可算是香港第一代,那是因為「陳意齋」的芋蝦、茶泡早於1950年已經開始售賣。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112/TN6WC3OVH4F5ZAFTBOHHAGSOOI/
第一次誤打誤撞到訪這條米粉通村落,是在去年12月中旬。陽光明媚和暖,下午時分每戶都疑似出了門的狀態,只有兩位皮膚黝黑的老婦在村口聊着零碎的天,和幾隻放養小貓在午後悠悠打交道。打算從村口那戶,開始打聽有關做米粉通人家的消息,我走進花園,立眼看到用水泥建成的石爐和啪啪燃燒的熊火,便知「門當戶對」了。這條米粉通村,大部份人也是四五十年前搬上岸的水上人。1962年,超強颱風溫黛橫掃香港,風暴令超過7萬人失去家園,當中包括一班水上人位於元洲仔的漁船,他們的家被摧毀;自此,他們從船上搬到岸上,不再靠海吃海,卻守護着水上人過年做米粉通的傳統文化。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113/ZGVEHDNDW2I4MTCEPE4J7O2G4Y/
這間在長洲已開業35年的「康蘭餅店」,平日主要是賣各式麵包、蛋撻椰撻及平安包,適逢時節也會製作一些應節食品,例如在農曆十二月十五日開始,他們便會開始製作油角售賣,賣到大約年廿八左右便會收爐,剛走進康蘭餅店的工場便看到老闆兼大師傅郭予泉(郭師傅)正在搓麵團,原來他正好在製作油角。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116/JKREOUZDWVR6TNTBW7TRJGPE4E/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年貨 #老店 #芋蝦 #大埔 #長洲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1962年幾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色拉寺(藏語:སེ་ར་དགོན,威利:se ra dgon)位於西藏拉薩市區北郊的烏孜山南麓,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由宗喀巴的弟子「大慈法王」絳欽卻傑在公元15世紀初創建。1982年,色拉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419年,格魯派的始祖宗喀巴命弟子絳欽卻傑在拉薩北郊的烏孜山南麓創建寺院,命名為「秦清林」,藏語意為「大乘洲」。因附近多「色拉」(藏語意為酸棗林),故又通稱色拉寺。建寺後不久,宗喀巴即去世。因為之前他還興建了甘丹寺和哲蚌寺,故此人們將三寺並稱為「拉薩三大寺」。色拉寺的規模宏大,依山就勢而建,寺前有流沙河流淌而過。寺院占地約11.5萬平方米,建築以措欽(集會)大殿、眛扎倉、傑扎倉、阿巴扎倉等主體建築為中心,穿插布置了數十座康村(僧舍村落,由一群同鄉的僧人所組成)。雖然建造時並沒有進行過規劃布局,但由於建築的外觀顏色一致,主體建築形體高大,因而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使整座寺院顯得主次有序。寺內所有屋舍均為石木結構,屋頂覆阿嘎土,白色外牆的上部裝飾紫黑色貝瑪草,具有濃郁的藏式風格。位於寺院東北部的措欽大殿是全寺的管理中心和主要集會場所,也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它建於1710年,平面為方形,由殿前廣場、經堂和五座拉康(佛殿)組成,占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經堂高2層,中部用長柱頂起為天窗,可以採光。四周為短柱,構成相對低矮的空間,用以供奉佛像。經堂的後部有三座佛殿,居中者供奉高6米的強巴佛(彌勒佛)鎏金銅像,其餘供文殊菩薩、宗喀巴師徒三尊、絳欽卻傑、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等尊像。大殿的殿頂為漢式風格的歇山式頂,覆以鎏金銅瓦,裝飾寶盤、寶珠、神鳥、寶幢等。色拉寺中最大的扎倉(經學院)是傑扎倉,建於1435年,18世紀初進行過擴建,目前面積約1700平方米。它的經堂由100根柱子支撐,殿內密布著壁畫和唐卡。在經堂的西部和北部建有五座佛殿,內有許多活佛靈塔和造像。比傑扎倉略小一點的是眛扎倉,建於1419年,後被雷火燒毀,1761年重建,現面積1600多平方米。
小昭寺(Ramoqê Gönba),藏語稱為“甲達繞木切”,位於西藏拉薩八廓街以北約500米處,始建於7世紀中葉641年(藏曆鐵牛年吐蕃松贊干布時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現有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寺內主要供奉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另有諸多珍貴文物。因此196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昭寺藏文叫燃木齊,小昭寺的名聲和規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也沒有那麼熱鬧。但是別有特色。小昭寺歷史上幾經火焚,現存的小昭寺的建築大多是後來重修的,只有底層神殿是早期的建築,殿內的10根柱子依稀可見吐蕃遺風:上面鏤刻著蓮花,並雕有花草、卷雲以及珠寶、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樓三層,底層分門庭、經堂、佛殿三部分,周圍是轉經廊道,廊壁上遍繪無量壽佛像。頂層是漢式金瓦,金光閃閃,拉薩各個方位均能看到,蔚為壯觀。小昭寺建築風格融合了漢藏式建築特點。最初的寺廟管理也是由漢僧主持,所以說,小昭寺不僅是西藏最早的寺廟之一,而且是漢藏兩個民族團結友誼的象徵,在漢藏民族關係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八廓街是為了建築大昭寺,並隨著大昭寺的發展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下令在臥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時在湖邊四周修建了四座宮殿,與嬪妃臣民移居宮殿親自監督大昭寺工程的進展。四座宮殿即為八廓街最早的建築。大昭寺建成後,引來了眾多朝聖者朝拜,日久逐漸踏出環繞大昭寺的一條小徑,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圍陸續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築,為遠道朝聖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15世紀後,大昭寺成為佛教傳播的中心,其周圍相繼出現僧人宿舍、宗教學校、小寺廟建築,眾多信佛者遷居大昭寺周圍生活,街上逐漸出現了大量民居、店鋪、旅館、手工作坊等設施。隨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傳佛教認為,以大昭寺為中心順時針繞行為“轉經”,表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為拉薩三大轉經道(大轉、中轉、小傳)之一。後又出現了來自蒙古、漢地、喀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地區和國家的眾多商販、香客、遊民,發展成為集宗教街、觀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業街和購物街於一身的街區。
1962年幾歲 在 風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每一位愛王傑嘅歌迷朋友們,
請你留言給王傑打氣支持!
#王傑
#我知道我是一個已經過氣的歌手
#王杰
我知道我是一個已經過氣的歌手
https://youtu.be/CbTij0b254Y
作詞:王傑
作曲:王傑
我知道我是一個已經過氣的歌手
直到我寫的歌 你不再聽之後
我想了很多藉口
給自己一個解脫
縱然有很多咀咒
也只能接受
人生起起落落
每個人都精彩過
你也曾對我無怨無悔的愛過
直到我閃亮的眼眸
不再光芒的時候
你的笑容 離開了我的左右
我想了很多藉口
給自己一個解脫
縱然有很多咀咒
也只能接受
面對利益誘惑
多少良心能敵得過
你也曾對我無怨無悔的愛過
直到我光輝的歲月
慢慢暗淡的時候
你也開始 鄙視我
哦..我從來都不認輸
又能向誰傾訴
這段心酸的路
哦..我躲不過這黑幕
只有任它擺佈
哦..我從來都不認輸
直到被傷到體無完膚才清楚
没有白色 黑色會孤獨
我從來都不認輸
怎麼突然想哭
心痛到想吐
哦..我從來都不認輸
等不到你救助
哦..我躲在夢的深處
直到 生病了淚乾了 心..跳停了
我聽見 他們笑了
王傑(Dave Wang Chieh,1962年10月20日-),香港和台灣創作歌手、音樂人,1980至90年代活躍華語樂壇的巨星,名列台灣四大天王。註釋一代表作有《一場遊戲一場夢》、《忘了你忘了我》、《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孤星》、《故事的角色》、《幾分傷心幾分痴》、《誰明浪子心》、《傷心1999》等,兼唱國語歌和粵語歌。歌手形像不羈,結合憂鬱嗓音,故有「歌壇浪子」、「憂鬱歌王」等綽號。1987年以《一場遊戲一場夢》在台灣出道走紅,1993年再婚後淡出樂壇並移民加拿大。1999年復出香港樂壇,跟香港英皇娛樂簽約十年「死約」,也成為他的低潮期,2010年自曝在香港遭下鉛毒令嗓子沙啞。2009年香港約滿,創作新歌《我知道我是一個已經過氣的歌手》自嘲,此後多在中國大陸舉辦演唱會。2017年宣告將出版最後一張專輯結束歌手生涯,2018年5月宣告最後專輯腰斬。
1962年幾歲 在 1962年第三屆中國小姐選拔方瑀、劉秀嫚、江樂舜三人並列第一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