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Galileo的教誨:人類非宇宙中心點
文章日期:2021年5月21日
【明報專訊】人類非常自以為是,一切以自己為中心的動物。自古以來,不止大部分人都以為大地是平或者是方的,他們更以為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都是圍繞着我們而運轉的。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以望遠鏡觀察得來科學證據,支持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的太陽中心論,他就被教廷批鬥和逼害了20多年之久。
即使現代人也有同樣自以為是的主觀願望。不少人偏見地以為近數十的所謂新發明,例如互聯網、手機、AI、機械人和加密貨幣等,都必然是人類史上最偉大和最重要發明。更有不少人甚至相信所謂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認為重要科技發明的速度不斷提升,很快就將達到人網合一的所謂「奇點」(Singularity)!
客觀點來看,這些科技發展雖重要,尤其互聯網和手機,令到日常生活更方便和豐富,但怎可能比火、蒸氣機、電力、電話、汽車和飛機等更重要?有人曾問過李光耀,什麼是偉大發明?他的答案是對新加坡而言,最重要的發明是空調!他認為在熱帶地區,如沒有空調,工作效率非常低,經濟發展必更困難。你可能以為李光耀此言是開玩笑,小小一台冷氣機,怎可能那麼偉大?但事實擺在眼前,新加坡是熱帶國家中,極少數(差不多唯一)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國家之一,成功原素當然不止空調這麼簡單,但他立國不久即決定盡快在所有政府辦公室裝置空調,肯定對提升政府效率有極大幫助。
近20年科技無助提升生產效率
若以生產效率的趨勢來判斷近20年科技發展的成效和重要性,不幸客觀結論就必然是頗為失望,甚至驚訝。因為不論美國或中國,過去20年的勞動生產率(labour productivity)增長都不斷放緩(見圖1及圖2),就如數以萬億美元計的IT投資,每人手中一台超級電腦,都提升不了我們的生產效率。更不需遑論AI結合機械人,再加5G,所有工廠都應變得更自動化,需要的工人極少,理論上人均生產效率必定急速提升。
這麼多「超偉大」發明,怎去解釋生產效率增長率不加速反放緩的重大謎團?我認為可探討3個可能性。
(1)從1970年代開始,個人電腦(PC)開始崛起和普及,企業投入大量資源,期望生產力效率大幅提升。但長近20年的投資期,效果一直是失望的,在互聯網普及前,大部分電腦幾乎可算是獨立的,主要用途只包括文書處理(word processing)、電子試算表(spreadsheet)和簡單資料庫(database)等,即使有通訊功能,也只限於速度極慢、撥號連線的modem。在這個單打獨鬥的環境下,大部分PC亦是一台昂貴的高級打字機,對生產力提升當然有限。後來隨着互聯網崛起、寬頻普及,企業開始看得到大量投資IT的回報。當然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創立大量新企業的機會(但即使如此,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的生產力增長也一直放緩)。
同一道理,過去30年的新科技發展,將有重新提升生產力效率的一天,可能只是時辰未到。我贊同有此可能性,但到底現代科技,缺乏什麼催化劑,防止它們完全體現潛能?我也沒有準確答案,部分可能是投放的量未足夠,例如5G,大家一直期待網絡速度馬上提升10倍以上至Gbps級別,但事實上在美國和中國的用戶體驗極差,平均速度提升50%不到,某些情况和地區,甚至比4G更慢,亦較受障礙物如牆壁阻礙接收。應用方面更缺乏「killer apps」,據說在中國的流行5G App是Speedtest,就是用來測試通訊速度!現時平均每個基站服務約7000用户,當然寄望繼續增加密度,到了某個水平,希望能較成功體現5G功能。除此,高頻率的mmWave網絡仍在起步階段,高頻率才可真正大幅提升速度,但不幸物理上,mmWave穿透力更差,要實現IoT夢想,實時遙控高速機器,進行精細手術和應用於交通系統等,仍面對極大挑戰。
(2)人均生產效率增長放緩,有可能是定義和數據準確度的問題。會否是不可以金錢來量度近代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所有好處,除經濟增長外,亦有助改善人類健康、延長壽命,以及提升快樂感?有可能,事實上在過去200多年,全球人類壽命的確上升很多,從不到30歲升至現在的70多歲;但大部分應該是公共衛生的改善,尤其自來水的普及,農業進步導致營養改良,以及接生技術和環境改善,大幅減低嬰兒夭折率等,而非來自先進癌症治療法或基因工程技術。當然,近年英美的平均壽命更出現下跌趨勢。快樂的定義更抽象,跟科技發展更沒有一個必然關係,去多幾次日本就一定開心啲?著名人類學家Steven Pinker認為,原始的hunter-gatherers,以狩獵為生,不用花太多時間工作和計劃生活,平均快樂度反而比生活較穩定和富庶的農業社會高很多。原因是農業需要長達一年的工作計劃、播種、灌溉、收割和儲糧等等,全年忙碌,亦需全年憂慮天氣和瘟疫等。現代人更惨,不止需要計劃一年,未上幼稚園,已需要開始計劃人生,每年每月每日都有無窮無盡的所謂工作、責任和煩惱。
有人企圖解釋,可能分母也有問題。人均生產力增長減速,或者是因為現代經濟高度自動化,需要工作的人愈來愈少,即是失業,underemployment和不需工作的人愈來愈多,所以人均生產效率就被拉低了。這個解釋有兩個問題,首先在這次COVID大流行前,以美國為例,失業率跌至3.5%的50年新低,何來工作人數在減少?近月隨着美國疫情減退,失業率又再急速下降,所以此論點不成立。
有人指出,雖然表面失業率低,但有不少人不再尋找長工,只做點「零工」(gig),或只領救濟,所以人均生產效率被拉低。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我懷疑近年underemployment的情况,是否真的比以前嚴重。我的印象是從前較以農業為重的社會,鄉下的「閒人」更多,城市化才是提升人均生產力的最重要元素。
總括來說,我承認經濟數據未必能夠完全反映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影響,但仍不可以此為解釋生產效率增長放緩的藉口。
人類發展漸近兩科學極限
(3)我認為最重要的解釋是人類發展已逐漸走近兩個科學上的極限。第一個是地球資源所能提供的可延續發展極限。人類發展,從古至今,尤其從工業革命開始,都可說是建築在耗用地球資源身上,尤其倚賴化石能源,最初是最髒的煤炭,後來是更好用但更有限的石油,再加上較清潔但難儲存運輸的天然氣。近年我們當然開始發現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帶來嚴重氣候變化問題,如不能在極有限時間內解決,足可導致一次全球大規模動植物滅絕災難!
樂觀來看,這個危機當然也提供很多發展再生能源、電動車輛(electric vehicle, EV)、儲能、碳捕獲(carbon capture),以至「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技術的機會。但不能否認的是地球本身是個充滿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的環境,最方便的能源必然是與炭相關的,石油的能源密度是任何電池技術的20倍以上。按《巴黎氣候協議》的計劃,人類必須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談何容易?去年因疫情,全球碳排放確下降了約6.5%,接近但仍不到每年遞減7%的目標,今年美、中等經濟重開,有可能達標嗎?
另一個更根本的是物理的極限。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突破,毫無疑問是二十世紀初,愛恩斯坦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和稍後由玻爾(Niels Bohr)、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等人所發展的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兩套理論非常偉大,亦有極大實用性,核能和核武正是它們的結合,是禍是福,見仁見智。但不幸過去60年,理論物理已可說碰到了堅硬牆壁,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有非常根本性,甚至哲學性矛盾,聰明如愛恩斯坦,窮人生最後30年努力,也無法解決此問題。後人想出很多充滿創意的理論,例如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但全都是紙上談兵,毫無實驗證明,所以於事無補。
物理極限對應用科技和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整個IT革命都是由半導體技術進步所推進。最有名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雖並非一條真正永恒不變的物理定律,但在過去50年,一直是芯片發展的一個指標。事實是每一代的芯片發展,雖仍在進步,但速度早已放緩,最初摩爾定律預期每9至I2個月,芯片密度即可翻一倍,近年已放緩至兩年以上。強如過去的老大英特爾(Intel),已停滯於14nm兩年以上,只有台積電和三星能繼續推前,能成功生產7nm芯片。即使台積電等能如期做到2nm,無疑必將接近物理極限,再縮小必將帶出各種量子世界的奇怪現象如「穿隧效應」(tunneling effect),極難控制芯片性能。
在應用層面上,影響也必極大。單是AI無人駕駛,已是個極重要的科技夢想,亦是Tesla股價的一個重要支柱。馬斯克(Elon Musk)教主是個頂級銷售員,他一直不斷告訴「信徒」無人駕駛是個相對簡單的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應用,只需GPU或ASIC夠快,加上視覺數據,必可在短期內成功。按馬斯克的說法,年輕一代不需要學駕駛汽車,法律甚至將禁止人類開車,所有汽車變成AI無人駕駛的EV。
無人駕駛為極複雜AI難題
事實上,無人駕駛是個極複雜的AI難題,最近連馬斯克開始承認困難比原先想像中高很多。不止Tesla,大部分其他公司都碰到同樣問題,不少甚至已放棄。Uber和Lyft都計劃出售無人駕駛部門,Alphabet的Waymo,近日CEO和CFO等多位高層相繼辭職。德國各大汽車廠近日都推出質量非常不錯的EV,但並無太多AI功能。
我一向認為無人駕駛沒那麼簡單,應屬於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問題,即需要所謂common sense。人腦當然遠比電腦慢,但複雜度遠比芯片高,人腦neurons(神經元)數量超過1000億,synapses(突觸)數量更超過125萬億,更加是三維物體,連形狀和組織都對人腦的思考、性格和整個意識(conciousness)非常關鍵,遠比現時最先進二維為主,7nm GPU的540億原子粒多和複雜。即使未來用到2nm技術,能做出人類common sense的機會仍很低。不少AI專家認為,AGI需要whole brain simulation,或甚至不可以矽為基礎原料,改以用所謂wet ware,不知是否想以基因工程技術,在試管中培植出一個以碳為基礎原料的有機AI系統?聽起來,比Frankenstein(科學怪人)更恐怖!
我沒有答案,只想提醒大家不要過度自以為是,人類始終是渺小的,我們對宇宙的認知非常有限!
(中環資產擁有Tesla、Uber、Alphabet、台積電及三星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3.php?col=1463481132098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i 可以 存 word 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讓word幫圖片式pdf檔秒轉成轉word可編輯文件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前不久,小編被問到「有沒有辦法將InDesign檔案轉成Word 的評價
- 關於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kaixindelele/ChatPaper: Use ChatGPT to summarize ... - GitHub 的評價
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許多人在旅途上,都會冒出一種旁人難以理解,但也不求他人理解的執著。其中一個是無論去到世界上哪個國家,心中總有一個必去「踩點」的地方。踩點類型多采多姿,而我是Apple Store蘋果直營店。只要是那座城市有蘋果公司直營的Apple Store,我就會忍不住繞過去看一看。
為了要買什麼嗎?並沒有。因為該有的都有了。每一間蘋果商店有迥異的建築造型嗎?其實也沒有。因為基本上每間店面的設計都大同小異。那麼,肯定是像星巴克一樣,有販賣該店才有的限定商品吧?呃,真不好意思,這部分也沒包括。
那到底為什麼要去呢?我的朋友常滿懷好奇地問我,而我那一連串不太有說服力的回答,總令他們不太滿意。
然而這世界上瘋狂的愛,大抵都不是用理智所能說清的吧?所以理由很簡單,就是我愛去,我想去,就算不買什麼也不做什麼,只要走進店裡晃一晃,就覺得神清氣爽,正面能量爆表。
我的果粉資歷,迄今上看二十年。最先與蘋果結下不解之緣的,是第一台筆記型電腦。那一年是2001年。當時筆電的普及率沒像現在這麼高,雖然想要,可始終缺乏正當理由。後來,為了期許自己多寫稿,去到哪裡都能寫,於是找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藉口來催眠自己。
剛開始完全沒想到蘋果電腦的存在。尋訪許多的電腦專賣店,內心雖有幾個候選,但始終沒有特別心動的外型。等等,買電腦不是要看效能才對嗎?理論上我也是明白的,但情感上還是難以逃脫天秤座「外貌協會會長」的魔咒。畢竟,光看造型就沒興趣了,實在很難愛不釋手。不愛的話,我要怎麼全神貫注抱著它投入寫作呢?
幾天後去誠品敦南店,經過當時一樓有間蘋果電腦經銷商時,忽然才想到這世界還有一個電腦品牌叫蘋果。我突然被陳列台上的iBook筆電給吸引住目光了。純白帶著透明的色澤,流線型的極簡造型,真的好美!看著店員操作,整個螢幕介面的設計也太可愛了吧!可是,電腦用的系統與慣用的微軟視窗全然迥異。蘋果的麥金塔系統,我完全不懂,這一點令人卻步。店員細心解釋,蘋果電腦很容易上手,而且我最常用的Word也有Mac版本,當下解決了我的擔憂。那一天「刻意」空手回家,藉以假裝自己夠理智,然後沒過兩天我就堂堂正正的去把iBook買回家了。
2001年秋天,蘋果發售第一世代iPod。那時候MP3數位隨身聽還不流行,iPod作為純聽音樂的播放器,銷售乏人問津。我因為用了iBook以後,開始對蘋果的各式商品充滿濃厚的興趣,於是禁不住誘惑去買了。當時周遭的朋友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我逢人詢問就解說,台詞熟練到簡直可以去當銷售員。
我所購買的第二世代iPod(2002年生產)非常珍貴。首先它是現在不可能存在的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機種,再者是它背面光亮亮的銀鋁材質,來自於日本新潟縣燕三條地區的「鏡面打磨加工」工廠。據說是Steve Jobs親自挑選的,當年他認為想要的品質,只有日本新潟縣的金屬加工職人才能辦到。
iBook用了好一陣子以後,決定把家裡桌上型PC微軟系統的拼裝電腦也替換掉。2003年我買了一體成型蘋果桌機iMac。當年的iMac跟現在的造型不同,主機和螢幕中間,只用一根可動式圓柱支撐,外型特殊,被業界暱稱為向日葵或檯燈機種,創下了工藝設計的里程碑。這台電腦現在放在台北的家裡,直到我2008年搬到日本前都一直在用。雖然現在回台北,都是帶筆電回去用了,很少開機,但還是捨不得丟。就是放在桌上有紀念價值,當個裝置藝術也過癮。
擁有iBook、iMac和iPod,正式揭開了我的「果粉」追尋之旅。之後的數十年間,大概只要蘋果有出品新的玩意兒,八、九成都會入手。
面對蘋果,有時候覺得自己還滿沒骨氣的。iPhone剛推出時,我的好友問我何時會買?我斬釘截鐵告訴他,我不會買。因為特地在日本生活,當然要用日劇裡常常出現的那種折疊式日本手機!日本手機這麼漂亮,選一款有個性的來用,幹嘛要用跟大家一樣的東西?結果,等到iPhone在日本正式上市,我買得比誰都快。Apple Watch也是。推出時,我好友又問,何時會戴在手上?我說,已經有iPhone看時間了,早就不習慣戴手錶,畫蛇添足,不會買。結果,我又是我們這群朋友圈裡,第一個戴起Apple Watch的人。2019年現在,我最新擁有的,是蘋果出的AI智慧型音箱HomePod。不久以後,AppleTV要推出像是Netfliex一樣的月租影集頻道,在此先行預告,我也會訂閱的。
漸漸的,旅行的時候,蒐集各地的Apple Store成為我的樂事之一。
世界上去過的Apple Store當中,我對東京銀座店最富感情。銀座店是美國本土以外,海外第一間直營店,開幕於2003年,同時也是我第一間踏進的蘋果直營店。
十多年前跟媽媽來東京旅遊,受姊姊之託,在銀座尋找一間鞋店。那年代沒google map,找了半天都未果。最後腳步停在銀座店前,只好拿著紙上抄寫的店家資訊,詢問在店門前等人的陌生女子。當時日文根本不會講,只能用英文,對方英文不好,卻仍努力幫忙,打電話向商家確認地點,甚至最後乾脆直接帶我們去,相當感人。現在經過那間蘋果銀座店,還是會想起這件事。我不知道她是誰,當然也不記得她的長相,但陌生人的好意,卻一直留存在心底,提醒我,每當有陌生人向我伸手求援時,也不該冷漠拒絕。
台北是在最近這幾年,才終於擁有了Apple Store直營店。每次回台北時,逛街若逛到那兒,也會繞進去走走。
在信義區的兩間蘋果直營店之間,那一帶在我離開台北後變化得很多。從前叫作「紐約‧紐約」而現在稱為「Att for Fun」的後面,一樓曾有間咖啡店,平日晚沒什麼人,十幾年前,我常抱著我的iBook,下班後窩在這裡。
那時候的我生活圈狹窄,絕少飯局,沒什麼朋友。下班後若還不想回家,除了到健身房運動,常不知道該晃蕩去哪裡。我有點寂寞,想要有一些懂我的人陪我,但是我沒有。我只能面對我的蘋果,創造出一群人,跟我活在同一座台北城,讓他們過得比我好、過得比我不孤單。我想要陪伴他們也想要他們陪伴我,所以開始寫了長篇小說。
到底為何如此在意蘋果呢?仔細想想,說不定正是因為那段日子,一起經歷過患難與共的革命情感吧。
在那之後,小說寫了一本又一本。可惜書是越來越難賣了,小說讀者在哪裡?網路上隨便一則貼文也夠精采的,誰還在乎虛構的故事,花力氣閱讀文字呢?最近偶爾會這麼想。可是,面對電腦之際,我的蘋果彷彿就會提醒我,別忘記最初是因為想寫而寫的衝動。
寫小說曾經陪伴過寂寞的我,而現在我也應該反過來陪伴寂寞的小說。
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兩兩相對的陪伴,我和我的蘋果。
http://bit.ly/2SrQtTH
#新文首刊 #張維中 #散文
#聯合報
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輩子第一次。。。和10後的對話。。。太有意思了😀
以下文章來自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
………………………………
“10後”對話李開復:十萬個為什麼,你怕了嗎?
“人工智慧會摧毀人類嗎?未來能當人類的老師嗎?”
“人工智慧這麼厲害,我們給它斷電好不好?”
幾天前,在科幻作家郝景芳的新書《人之彼岸》發佈會上,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李開復,與十幾位小朋友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對談。
期間200萬名家長通過多家直播平臺觀看了整場對話,不少家長說“開復老師原來這麼幽默”。
以下是開復老師和“10後”小朋友們的對話記錄,由WePlan童行計畫整理。
▌小朋友ASK: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
開復老師答:人工智慧可以執行人的指令,舉個例子,如果現在我的面前有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我可以告訴它我要去某地,開到目的地它就會停下來。
但是如果我忘了告訴它,馬路中間有人的時候要刹車,它就會傷到人——也就是說,如果人給出的要求不夠清晰,車對人類就會有威脅。
所以這是因為機器不夠聰明嗎?如果人工智慧傷害了人,有可能是因為背後的人沒有把它教好,也有可能是因為駭客惡意地跑進去,所以我們開發人工智慧還是要很小心。
其實,人工智慧就是很多很可愛的小機器,我跟它說,你去下圍棋,它就會去下圍棋。它贏了,我就可以把它關掉了。
人工智慧雖然很聰明,但它跟小朋友一樣聽話,你們覺得這樣乖的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
▌小朋友ASK:人工智慧會不會讓人類失去工作?
開復老師答:人工智慧一般只會做一件事情,它會把這件事做得非常好,但是別的事它統統都不會。
舉個例子,你們家裡面可能都有洗碗機,洗碗機比你洗碗洗得還好,但是洗碗機只能做這一件事情。
如果有小朋友問,哪怕人工智慧只做好一件事情,會做這一件事情就會取代一種人,最終人類總會全部失去工作,是這樣嗎?
其實並沒有,機器人還需要人教它如何做事情。我們的飛機、汽車也可以變成人工智慧,因為它會學習,可以變得越來越好,但是它本身不會發明飛機、汽車。
機器人是沒有創造性的,它只會把人發明的東西做到極致。
▌小朋友ASK:為什麼機器人只能記一樣東西,不能記兩樣東西?
開復老師答:假如我邀請你來我家,說,週三來我家吃晚飯好嗎,你說開復老師我週四要考試,那你是答應我,還是拒絕我了?(小朋友:肯定是拒絕,因為他週三得複習,不能熬夜。)
小朋友都能想出來的,機器人就想不通,如果我問機器人你跟不跟我一起吃飯,他可以給我可以或者不可以的答案,但機器人最笨的地方是問不了為什麼。
你要問機器人吃晚飯行還是不行,他可以給你答案,如果你說得委婉一點,它就蒙了。人的大腦,能夠跨領域思維,機器人就不行。
▌小朋友ASK:為什麼機器人是誰創造出來的,它就得聽誰的話呢?
開復老師答:比如我是教這個機器人怎麼走路的,如果它以後走路傷了人,我是要負責任的,所以它只能聽我的話。
如果萬一有壞人告訴它,你見到一個小朋友就要踢他(她)一下,這樣是不是就很糟糕了?我不但要確定它能夠聽我的話,我還要確定它不能聽別人講不好的話。
誰創造的這個機器人,他就要負責任,一定不能讓壞人去侵入機器人。
▌小朋友ASK:如果阿爾法狗停電了,它怎麼跟李世石比賽呢?
開復老師答:有人說想要打敗阿爾法狗,就讓它斷電。我們可以買一個技術叫做UPS(不斷電供應系統),它像是一個很大的電池,只要UPS大電池有足夠的電,能夠撐三四個小時,就打不敗它了。
當然,如果沒有大電池,你給它斷電了,阿爾法狗就算是認輸了。
問答環節之外,李開復還圍繞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做了一個簡短的分享。他認為,人工智慧時代,最核心的是要學會問兩個問題:“為什麼”和“為什麼不”。
▌李開復:人工智慧時代,要學會“為什麼”和“為什麼不”
我認為在人工智慧這個時代,教育是很大的挑戰。我覺得教育最核心的其實就是要學會問兩個問題:“為什麼”和“為什麼不”。
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經歷,讓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
其實我從小就接觸和學習電腦,我會教當年很大很笨的電腦下黑白棋,後來覺得不過癮,就教它學會語音辨識——識別1000個字。那時候就覺得,電腦技術離普及還很遠。
工作以後,我先後在蘋果、微軟、Google三個公司都做過人工智慧的研發工作。後來,我出來創辦了創新工場,幫助很多創新公司研發了很多人工智慧產品,比如無人駕駛的飛機。我們教機器人聽懂人的語言、股票交易、貸款風險評估、人臉識別,研發自動駕駛的送貨小車。
那現在這一代人工智慧和以前有何區別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去看景芳的新書《人之彼岸》第三章到第八章,你會發現,其實人工智慧就好比聽話的小朋友,會按照大人的指示去做一件事情,而且做得非常好。所以,我們不用擔心人工智慧毀滅人類。
“愛”與“創造”是人類獨有的、不會被人工智慧替代的
人與人工智慧是共存的,人工智慧它只會優化,不會創造;它只能解決一個人給它定義的問題,它其實不會真的思考,也不會舉一反三,也不會創造新的事物,也不會愛與溝通,所以我們覺得未來共存的情景,是人應該更多的去追求創造與愛,讓這些成為人生活的目的。
本來今天人生活的目的就是被扭曲的,大部分的人工作的動力就是創造財富或受人尊重。造物者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真的就是重複這麼一個枯燥的事情嗎?還是說希望我們做一個真正有意思的事情。人工智慧是點醒了我們,回到我們尋找生命有意義的事情上,而不是勤奮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意義。
AI是工具,就好像別人用word,你還在寫字,在起跑線上你就已經輸了。所以我們不用去在起跑線上同AI競爭,我們要儘早接受、擁抱、學習這一工具。我們要往創造和愛的道路上走,與AI和平共處。
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學習?
第一個建議是:多問老師“為什麼是這樣”,知道“為什麼”才能舉一反三。也要問“為什麼不”,比如“為什麼人工智慧不會毀滅人類”的思考角度,會讓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更立體、思辨的思考。
第二個建議是:做自己最愛做的事情。未來搶你工作的除了人類,還有機器人,所以只有做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情,才可能有競爭力。你會每天花很多時間去思考、嘗試這件事情,讓自己更有可能超越其他人,超越機器人。
▌郝景芳發起“童行”計畫,做面向未來的兒童教育
《人之彼岸》是《北京折疊》的續篇。《北京折疊》寫於2013年,在2016年獲得了雨果獎,郝景芳也成為了第二位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作家。
《人之彼岸》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非科幻思考,是兩篇關於人工智慧的科普文章,分別探討了人工智慧目前的能力和缺陷,以及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應該如何學習。後半部分是六篇中短篇科幻故事,從不同的視角描繪人工智慧世界的未來圖景。
當晚,郝景芳還發佈了面向AI時代的共用教育項目“童行”計畫,希望通過對“共用教育”的實驗和探索,實現優質的教育內容惠普共用的目標。
小朋友們和李開復的對談,就是“童行”計畫的第一期。此外,“童行”計畫還邀請了《三體》作者劉慈欣、北大知名經濟學家何帆等人,他們將陸續與小朋友面對面,分享思想、智慧、知識和經驗。
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前不久,小編被問到「有沒有辦法將InDesign檔案轉成Word 的推薦與評價
Word ,但是可以試試將InDesign存PDF後,用Acrobat pro轉存Word」。 ... 定義清單階層後,是否有可能於同一階層內設定兩組項目編號嗎? ... 因為一直習慣都是在ai ... <看更多>
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kaixindelele/ChatPaper: Use ChatGPT to summarize ...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AI 用一分钟总结论文,用户用一分钟阅读AI总结的论文。 它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自动在arxiv上下载最新的论文,再利用ChatGPT3.5的API接口强大的总结 ... ... <看更多>
ai 可以 存 word 嗎 在 讓word幫圖片式pdf檔秒轉成轉word可編輯文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沒有 word 的老師要轉pdf檔 可以 用google doc,但如果貴校已經買了正版office或您個人已訂閱office 365,請直接在pdf檔上按右鍵,大方用 word 開pdf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