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那篇調查其實就是個臨時起意,沒有媒體操弄、也沒有各種顏色的力量支持(笑)。最後回收有效回覆 558 份,結果如下:
1. 絕大多數僅使用單一品牌,除非沒有替代品: 20筆 (3.6%)
2. 偏好使用單一品牌,除非其他品牌具明顯價格或功能優勢: 76筆 (13.6%)
3. 根據不同條件作選擇,但集中偏好其中少數幾個品牌: 200筆 (35.8%)
4. 以預算及功能性作考量,相同或類似時會選擇偏好的品牌: 211筆 (37.8%)
5. 純以預算及功能性作考量,較少或完全不在乎品牌: 51筆 (9.1%)
有高達 73.6% 的答案集中在 3, 4, 將近有 3/4 的人認為自己雖然有偏好的品牌,但是還是會以預算及功能性做考量。另外有 17.2% 的人認為自己死忠支持一個品牌,只有在該品牌沒出特地產品時才會考慮換他家。另外 9.1% 的人認為預算跟功能性最為重要,沒有品牌偏好。
---
很有意思的是,這跟我印象中在網路上看到的台灣或亞洲跑者現象並不完全一致。我以為,台灣跑者特別喜歡從頭到腳都是同一個牌子,也就是對品牌忠誠度出奇的高。
所謂的出奇指的是即使沒有贊助或者提供產品,你還是會心甘情願穿的那種。我知道很多品牌包括 Nike, Adidas, New Balance 都有提供各種裝備,或跑者訓練營等合作計畫給市民跑者。不過就我所知量都不會太大,可能一個品牌每季就在 20~50 組左右。(這數字是我瞎猜的,可能會比實際稍低一點)
不過在這些之外,還是會看到很多人自主性的只使用同一個品牌的產品,而這點至少在我身邊的加州灣區跑者身上,就比較少見一些。
背後的理由可能很多,我可以想到的就有:
1. 灣區跑步的年齡層比較高,平均大約在 35~55 歲之間。所以通常比較不介意品牌及外觀的一致性,而以功能性為主。
2. 通常比較容易在網路上被看見的(即常在發文的)對於自身的外觀或品牌選擇可能就會比較要求。白話文就是:如果我只是跑自己開心的,那才不介意運動時要穿什麼,但如果需要常常拍照那就不一樣了。
---
至於我自己的答案,可能會是 4。我自己會以預算或功能為考量,如果情況相同時,會選擇自己偏好的牌子,例如 Adidas。但在該牌特別不擅長的領域如越野,我就不會硬穿,而去選擇其他更好、深耕更久的品牌。
目前光是穿超過 500 公里的鞋子,隨便算算也有 20~30 雙、橫跨 7 個品牌。我覺得品牌百花齊放始終是一件好事,互相競爭之下,獲利的會是消費者。
我也常鼓勵消費者可以多嘗試不同的裝備,例如我最近就穿了一雙 New Balance Beacon 當輕鬆跑鞋,不為別的,它超級便宜 (過季打折約台幣 2200) 又是去年一致評價很高的跑鞋。同時前陣子有位跑友跟我說他穿 adios 真的不舒服,我也趕緊叫他換一雙,不要硬穿了。
因為網路上評價再好的鞋,對於某些人而言不適合就是不適合。
選用不同鞋款,除了可以多方比較之外,對於自己的訓練也是好的。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但我一直覺得不斷穿一模一樣的鞋款,半年一年之後,其實是在強迫自己的身體和肌肉去「適應」那樣的鞋型,長久下來可能會忽略了某方面的發展(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意見)
研究裝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而且我在乎的通常不是新科技或者革新,一來我不本來就不是專家、二來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是穿上了身、套上了腳了才算。你很少看到我寫新鞋的鞋評,因為一雙鞋不穿個三五百公里,還真不知道它的能耐。
---
你們同意嗎?現在又有什麼新的鞋子或者裝備讓你特別心動的?大家也可以互相分享、交流一下,適合的話我也會入手來試試哦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didas adios 5 評價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那篇調查其實就是個臨時起意,沒有媒體操弄、也沒有各種顏色的力量支持(笑)。最後回收有效回覆 558 份,結果如下:
1. 絕大多數僅使用單一品牌,除非沒有替代品: 20筆 (3.6%)
2. 偏好使用單一品牌,除非其他品牌具明顯價格或功能優勢: 76筆 (13.6%)
3. 根據不同條件作選擇,但集中偏好其中少數幾個品牌: 200筆 (35.8%)
4. 以預算及功能性作考量,相同或類似時會選擇偏好的品牌: 211筆 (37.8%)
5. 純以預算及功能性作考量,較少或完全不在乎品牌: 51筆 (9.1%)
有高達 73.6% 的答案集中在 3, 4, 將近有 3/4 的人認為自己雖然有偏好的品牌,但是還是會以預算及功能性做考量。另外有 17.2% 的人認為自己死忠支持一個品牌,只有在該品牌沒出特地產品時才會考慮換他家。另外 9.1% 的人認為預算跟功能性最為重要,沒有品牌偏好。
-\-\-
很有意思的是,這跟我印象中在網路上看到的台灣或亞洲跑者現象並不完全一致。我以為,台灣跑者特別喜歡從頭到腳都是同一個牌子,也就是對品牌忠誠度出奇的高。
所謂的出奇指的是即使沒有贊助或者提供產品,你還是會心甘情願穿的那種。我知道很多品牌包括 Nike, Adidas, New Balance 都有提供各種裝備,或跑者訓練營等合作計畫給市民跑者。不過就我所知量都不會太大,可能一個品牌每季就在 20~50 組左右。(這數字是我瞎猜的,可能會比實際稍低一點)
不過在這些之外,還是會看到很多人自主性的只使用同一個品牌的產品,而這點至少在我身邊的加州灣區跑者身上,就比較少見一些。
背後的理由可能很多,我可以想到的就有:
1. 灣區跑步的年齡層比較高,平均大約在 35~55 歲之間。所以通常比較不介意品牌及外觀的一致性,而以功能性為主。
2. 通常比較容易在網路上被看見的(即常在發文的)對於自身的外觀或品牌選擇可能就會比較要求。白話文就是:如果我只是跑自己開心的,那才不介意運動時要穿什麼,但如果需要常常拍照那就不一樣了。
-\-\-
至於我自己的答案,可能會是 4。我自己會以預算或功能為考量,如果情況相同時,會選擇自己偏好的牌子,例如 Adidas。但在該牌特別不擅長的領域如越野,我就不會硬穿,而去選擇其他更好、深耕更久的品牌。
目前光是穿超過 500 公里的鞋子,隨便算算也有 20~30 雙、橫跨 7 個品牌。我覺得品牌百花齊放始終是一件好事,互相競爭之下,獲利的會是消費者。
我也常鼓勵消費者可以多嘗試不同的裝備,例如我最近就穿了一雙 New Balance Beacon 當輕鬆跑鞋,不為別的,它超級便宜 (過季打折約台幣 2200) 又是去年一致評價很高的跑鞋。同時前陣子有位跑友跟我說他穿 adios 真的不舒服,我也趕緊叫他換一雙,不要硬穿了。
因為網路上評價再好的鞋,對於某些人而言不適合就是不適合。
選用不同鞋款,除了可以多方比較之外,對於自己的訓練也是好的。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但我一直覺得不斷穿一模一樣的鞋款,半年一年之後,其實是在強迫自己的身體和肌肉去「適應」那樣的鞋型,長久下來可能會忽略了某方面的發展(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意見)
研究裝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而且我在乎的通常不是新科技或者革新,一來我不本來就不是專家、二來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是穿上了身、套上了腳了才算。你很少看到我寫新鞋的鞋評,因為一雙鞋不穿個三五百公里,還真不知道它的能耐。
-\-\-
你們同意嗎?現在又有什麼新的鞋子或者裝備讓你特別心動的?大家也可以互相分享、交流一下,適合的話我也會入手來試試哦 😉
adidas adios 5 評價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想要介紹的是這雙 Adidas Takumi Sen 3
Adidas Takumi Sen 初登場時取得一鳴驚人的成功,一方面也是搭上了神野大地以及青山學院在箱根驛傳的好表現。在今年 (2019) 初敗給東海大學以前,青山學院已經在箱根驛傳取得了四連霸,而隊伍的主要戰靴就是這雙 - Takumi Sen. Takumi Sen 3 上市很早,我遲遲到在 2017 年春天才購入。會拖到現在才寫,最主要原因是這雙鞋我只有在操場間歇才穿,所以磨耗很慢。
我覺得穿了這麼久,也是時候給它個公道,以下進入自我流鞋評時間:
Takumi 系列鞋款有兩個分支:Ren (練) vs Sen (戰),前者定位是練習鞋、後者則是競賽鞋。不過個人覺得這個分類還是要依據使用者做調整,就跟有人覺得 Boston 是練習鞋、Adios 是競賽鞋,但也有很多人會直接穿著 Boston 跑比賽,這沒有對錯。
相較於先前寫過的 Adios 3 以及 Boston 7, Takumi Sen 一上腳就可以感受到驚人地輕。跟 Adidas 主力鞋款 Adios 單腳 225 克比起來,Takumi 甚至只有 205 克 (但還是不如 Sub2 的 155 克),維持了一貫的日式跑鞋風格:輕與薄。
外觀上很快會發現兩點,第一是中底避震系統採取的是 EVA + Boost, 而 Boost 只有薄薄一層在前腳掌,其餘採用傳統 EVA, 提供踏實的腳感回饋。而在 Adios 重要的抗扭轉的 Torsion System 穩定片,在 Takumi 一樣有搭載;第二則是大底,不如 Adios 或是 Boston 一招馬牌橡膠大底打天下的作風、結合了 Quickstrike 橡膠勾作為前足,基本上就像是一支支小鉤子,提供非常良好的抓地力,不,與其說良好,更像是驚人!
配合上鞋身輕化(鞋面能透光,還有薄如蟬翼的鞋舌)這麼形容好了,這雙鞋我剛上腳的時候去跑操場間歇,就像是「扒」著 PU 跑道在跑,轉彎的時候暨流暢又安心,路感清晰,是我穿過反應最快、最靈活的一雙鞋。
優點說完了,再來說說缺點。
第一,Quickstrike 橡膠勾這東西跑起來雖然非常爽快,但是在柏油路跟人行道上,它不算耐磨。而磨損了 Quickstrike 的 Takumi 雖然還能發揮九成實力,但就像是斷了一隻手臂的楊過,雖然還是很強,但就覺得...好可惜啊。(不要跟我說過兒斷手之後變更強,那不是重點啦)。
第二,中底只有一層薄薄 boost 這件事,在 10 公里(最多到半馬)這雙鞋都還可以應付。不過一旦時間拉長到 2 小時以上,以 EVA 為主的剛韌中底,會讓使用者感到疲勞累積越來越明顯。再加上它本身就是輕量化的跑鞋,相對地對足底肌肉的要求又更高。
對我自己來說,這雙鞋是我練操場間歇 (400, 800, 1200) 當仁不讓的最愛。我也曾穿著跑了一場半馬,當時 1 小時 18 分完賽。比賽的最後幾公里,腳底板還是難免有點酸疼。再者則跑過了這一場,前足的橡膠勾就明顯有磨損,從此我就只會在操場上穿它。
Takumi 是日本鞋神三村仁司跟 Adidas 合作的巔峰之作,相較於歐美系的 Adios 跟 Boost, 在 Takumi 這雙鞋上真的可以看到無論是科技的運用、還是外型的設計,都有繁複的細節,並融入了東方美學色彩。在三村仁司轉投 New Balance 之後,未來要看到 Adidas 出一雙如此兼具外表、細節、跟功能性的鞋應該很難了,同時也只能期待未來它不要改版太多。
就我今年在東京以及波士頓兩場馬拉松,觀察周圍跑者 (全馬 2:30~2:50) 的經驗,歐美跑者還是偏好比較多回彈的 Adios Boost, 而日本跑者較能享受 Takumi Sen 這種直接硬派、路感清晰的腳感。要一句話評價這雙鞋,那就是「靈動輕巧」,如果你在尋找 10 公里以下比賽的戰靴、或者作為速度間歇訓練鞋,Takumi 可能是不錯的選擇。
利益揭露:沒有,這雙是我自己買的。
先前的鞋評:
1. Adidas Adios Boost 3: https://bit.ly/2WkqDAP
2. Adidas Boston Boost 7: https://bit.ly/2KudS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