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日本三大便利商店物流共配下的競合與未來
2020.11.09 by 被便利商店耽誤的設計師
在日本政府的主導下,日本三大便利商店7-11、全家、Lawson展開為期一週的「物流共配實驗」,而這般合作模式該如何為企業與社會帶來永續經營?
Lawson社長竹増貞信曾以「コンビニ百里の道をゆく」為題,分享走在便利商店百里經營之路的想法。我猜想重點可能在沒說的下半句,就是《戰國策·秦策五》中所述:行百里者「半於九十」。一百里的路就算走了九十里,也等於只走了一半。為什麼呢?因為越接近終點越艱難,必須堅持且不能鬆懈,才能夠到達終點。
今年八月,在日本政府的智慧物流服務創新戰略計畫主導下,日本三大便利商店7-11、全家、Lawson展開 物流共配實驗 ,為期一周。以統一倉儲與物流,配送到7-11、全家、Lawson三大經營體系的門市,打破各自經營物流車隊的現況。目的是減少物流車各自配送,除有利降低碳排放量外;也是將便利商店正式納入社會基礎建設的一環,在災難發生、大型活動(如:奧運)的交通壅塞期時發揮穩定供應鏈的作用。
以企業永續經營為願景,加上政府主導,共配又似乎能降低出車成本與解決物流司機人力不足的問題。聽起來很理想,何樂而不為?但通常這才是困難的開始,起頭永遠是因順勢的契機(如:奧運),但路上卻充滿利益分配與內外部經營問題的荊棘,要披荊斬棘到達願景的理想之地,我認為有三大現況必須先被理解:
經營者心中的門檻是怕洩漏企業機密:
原因是目前沒有足夠的信任機制能確保負責共配的業者具中立性。那就可能透過商品配送來推估單店的顧客習性與營業額;更何況便利商店是商圈之爭,多的是比鄰而居的競爭店,若知道訂貨的商品就能成為推演競業營銷策略的情報之一,這都會使經營者擔心。
物流共配初期一定是增加成本:
便利商店多有專屬、不同溫層的物流配合業者或子公司,這是大型企業經營的常態。目的是透過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壓縮成本,提高控制權與生產力來達到企業經營的效率。若共配,不僅影響既有物流的效率,更需要重新建立一個外部物流平台的合作,在營運、系統等平台將會有新的流程、新的系統必須投資。甚至可能會因為共配先配送到競業門市,而影響自己門市的作業時間而產生紛爭。
Amazon與京東等標竿企業顯示物流佈建是企業制勝關鍵:
我們必須承認,多數的企業都是copycat。當有成功範例在眼前,理論上會盤點既有資源,然後喊著我們要打敗Amazon的口號前進(7&i併購Speedway也是這樣喊的)。加上便利商店的物流佈建一向是核心競爭力,要使核心競爭力成為共享的能力,又要怎麼說服這些便利商店業者,競業不會將你送出的金銀銅鐵打成刺殺你的刀。
若以上述三大現況來看,日本三大便利商店配合完政府的政績宣導後,可能就會找個理由草草結束這一回合(比如說我現在還找不到一個完整的實驗結案報告,只有類似我們會繼續加油喔這種結論)。但你再回頭細看三大現況,每一句其實都是在說:「我擔心競爭對手……」。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未來的競爭對手可能不是便利商店!
真正的隱憂是人口減少、資源短缺,「共享車隊」成最佳解法?
我認為,物流共配不是削弱便利商店的企業競爭力;反而是由政府協力再升級各業者的物流技術力與推動產業進步。物流共配的 短期目標 是為了在奧運、災難等交通壅塞、中斷的狀況下,仍可以將商品交付到顧客手中; 中長期目標 則是車輛減少碳排放、食物里程與對應物流司機、撿貨員人力不足等永續經營議題。但,「讓顧客可以順利購買到便利商店的商品」始終是業者經營的一致目的。
所以,便利商店真正的競爭對手是 人口減少 、 資源稀缺 。這是便利商店業者將面對的共同問題,執著於現況,付出的可能是更高的成本與自我受限。如果不合作也很難獨活,思維就必須轉變。
1、擁有服務比擁有車隊重要:
「 共享」,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的交通整合運用是未來共同配送的可能解決方案。這並不與現有便利商店的物流與倉儲直接衝突,而是將各車隊與相關交通資源、系統、甚至自駕車等進一步整合,找出配送效益的最大化,達到順暢服務與永續經營的目標。不只是商品到店的物流,還有商品外送的物流,甚至是重複宅配的不必要成本,都應該透過MaaS實現低成本、低碳、低食物里程的配送效益最大化。再者,現行各大便利商店業者委託UberEats等外送平台,就是在不確定的數位環境與消費習慣中的一種測試,第三方物流沒有不可能,物流的資訊機密性也可以被管理。
2、開始思考如何重組產業價值網:
便利商店與電商DNA本就不同,該學習的是數位思維與飛輪的經營模式如何融合、變異,而不是複製;加上如果MaaS、自駕車是未來趨勢,那便利商店的產業價值網就更需要改變。比如說:更聚焦在PB商品的差異化、提高顧客的服務體驗、夥伴關係的創新網絡、品牌價值的深度溝通,這些是另一大塊複雜的議題。但最重要的是開始思考未來便利商店產業價值網除了重資產(門市、車隊&倉儲、勞力密集等)外,輕資產(品牌、商品R&D、Data & information等)佔比可能會逐漸拉高,那應該對應什麼樣的戰略?再去判斷什麼應該自行投資、什麼應該外部合作,重組新的價值網。
7-11、全家、Lawson三大社總店數佔據93%的日本便利商店市場,是明顯的寡占市場,競爭激烈也相互牽制。但有趣的是,如果要繼續維持寡占,其實三方必須合作,這或許也是三大社不得不投入共同配送物流的原因之一(當然也可能共同退出)。稍有不慎,「讓顧客可以順利購買到便利商店的商品」的經營目的在未來就可能被阻斷,無法走到終點。
共配減碳、減塑、剩食、加盟關係等永續經營的議題都是共同合作的好議題,除追求與社會環境共存外,更是思考企業經營本體如何轉變的最佳時機。如果能再進一步從永續經營所牽動的企業體質變化,去重塑產業價值網,我覺得很聰明!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9980/711-familymart-lawson-intelligent-logistics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mazon 智慧 倉儲 在 Buyandship 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rimeDay快閃優惠📣 Echo Show 5 螢幕智慧音箱 #四折入手! 美金匯率創新低,打造潮潮低 #智能居家 不用吃土啦~
.
會員日全攻略+早鳥優惠
➡️ https://bit.ly/2SwI0Pm
Amazon超貼心網購教學
➡️ https://bit.ly/3aDSRh5
_
📢 Telegram 新頻道火熱登場 🔎buyandshiptw
#Buyandship倉庫收貨日常 倉儲小哥哥第一手消息都在這兒
👉 https://t.me/buyandshiptw
amazon 智慧 倉儲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人零售的未來,究竟是機器視覺,還是RFID?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來源:科钛网 作者:CoreTech
重返實體 無人商店興起
無人工廠、無人倉儲、無人機、無人駕駛……科技帶給人們的是勞動力的解放,給各行各業帶來的,則是格局的重構。而對普通消費者來講,零售模式的轉換是切身感受到的。
自2016年底亞馬遜的 Amazon Go 亮相以來,中國國內無人零售領域的投資迅速升溫,無人零售被資本市場,視為繼共享單車之後的又一投資風口。傳統實體零售、電子商務、再到現在「智慧零售」概念的提出,零售融合科技產生的化學反應,讓其超過了任何行業迭代的速度。
相較於傳統零售行業的房租、人工、物流壓力,無人零售旨在減輕這些痛點:透過減少前端人力削減人工成本,以較小的店鋪面積及靈活的選址,降低房租成本,同時借助物聯網和大數據降低物流成本。
電商們的流量大戰,從線上打到了線下,線上流量紅利時代逝去,已是行業共識,互聯網巨頭紛紛佈局線下零售,挖掘線下消費的大數據價值,試圖透過打造新場景,帶來新流量、新體驗和新供應鏈,無人零售數位化時代已然開啓。
科技推動發展。無可厚非,技術問題是無人零售普及的命門,視覺技術、物聯網技術與行動支付,則是其中的關鍵技術架構。當下, RFID 標籤技術及機器視覺行動偵測技術,是行業內比較推崇的兩種方式。
RFID:辨識技術鼻祖嗅到了智慧零售
簡單說,一個RFID晶片就像U盤一樣,可以存入特定數據,併發出無線射頻信號。接收機可以在一定距離內捕捉到信號。
在無人零售領域,RFID有著很大的發揮空間。無人便利店代表商家繽果盒子的CEO陳子林表示:「最初打造產品的時候,我們發現在無人商店裡使用RFID解決方案,是最可行、最有效率的。繽果盒子目前在全中國落地158家店,進駐22個城市。我們團隊利用RFID的商品辨識的優勢進行研發,RFID不僅僅是幫助認出這個商品而已,其實整套結算管理才是重頭戲。在研發最初,無人零售這行業是新物種,沒有可借鑒的,都要摸索。無人零售大戰一觸即發,我們越早推出越好。所以,選擇先用RFID技術把繽果盒子做出來,再去透過實戰,來去打磨後端支撐體系。」
匯美集團CMO肖海坤也表示,RFID在服裝的在智慧零售方面,還開發出更大的用處。
「我們可以透過攝影機捕捉到RFID晶片,能夠收集到顧客拿起過這件服裝的次數,每家門市店服裝銷售情況。這樣就知道了顧客的偏好,我們會根據這些數據改變服裝款式、顏色,最大程度滿足顧客需要。另外,如果門市店庫存減少,後台會自動顯示,我們可以第一時間智慧補貨,全程智慧化管理,工作人員很少參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採用 RFID 標籤技術的各種無人店已超過 20 家。但在發展壯大的同時,RFID也出現了技術上的一些壁壘。比如:
1、成本。有質疑聲音認為,使用RFID技術雖然減少了線下人力成本,但後期營運和維護成本很高,且標籤成本抑制了低價商品的毛利。
2、漏讀。漏讀是目前行業內,正在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即使只有單件商品放置在結算區,設備也無法讀取商品資訊,晶片與天線之間沒有發生接觸。「RFID標籤的辨識距離,跟它的功率大小、靈敏度和天線大小有關,原因非常複雜。如果辨識距離太小,就容易發生誤讀,但辨識距離太短,又容易發生漏讀」。有專家解釋道。
3、速度。結算完畢後,顧客需要帶著已買單的商品,經過一個感應區,感應區會自動辨識是否有未支付的商品。如果沒有,系統就會提示顧客推門離開,整個過程耗時約5秒。而隨著顧客購買的商品數增加,即使系統能夠準確辨識,耗時也將進一步增加,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4、止損。採用RFID方案的無人便利店,面臨的止損挑戰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顧客惡意損毀RFID標籤;二是顧客刻意遮蔽標籤的信號,比如用手或錫箔紙遮擋標籤。
目前,一些企業意識到了缺乏 " 護城河 " 的風險,對外宣稱正在跟進機器視覺技術。那麼,機器視覺技術又是什麼?
新技術「攪局」 機器視覺要幹掉RFID?
機器視覺是指利用攝影機、手機 GPS 或手機 WiFi 等,辨識動作、商品和人,以及進行定位與關聯。行移動偵測則是透過攝影機,採集圖像進行算法計算,當鏡頭畫面發生變動,如有人走過、鏡頭被移動時,算法計算會啓動,而計算結果一旦超過閾值,便會觸發指示系統做出報警處理,移動偵測常用於無人值守監控錄影和自動報警。亞馬遜無人超市——Amazon Go所採用的便是機器視覺辨識技術。
使用機器視覺辨識技術的零售方式,流程簡單、無需結賬、即買即走。消費者進入Amazon Go購物前,需要一個亞馬遜帳號,並下載app。在入口處會對顧客進行人臉辨識,確認用戶身份。
當消費者在貨架前停留,並選擇商品時,攝影機會透過圖像、手勢辨識,判斷顧客是否將貨物置於購物籃(購買),還是只是看看然後放回原處(未購買)。
透過貨架上的紅外線感測器、壓力感應裝置(確認哪些商品被取走),及荷載感測器(用於記錄哪些商品被放回原處),掃描並記錄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即時傳輸至 Amazon Go 的資訊中樞,然後自動在顧客亞馬遜賬戶上結算,用戶購物完成,直接離店。
智慧無人便利店「簡24」創始人兼 CEO 林捷談到未來,堅定的看好視覺辨識。「為什麼還有爭議,主要是智慧視覺辨識太難做,RFID技術成熟,很容易做好。」
林捷推出的無人便利店「簡24」,首家門市店以於 2018 年 10月 25 日在中國上海落地。據他介紹,簡 24 採取 Amazon Go 的方式,全智慧視覺辨識技術:用戶購物流程,就很像此前Amazon Go在宣傳片裡顯示的那樣:用戶掃碼打開閘機門,然後進店選購商品,選完商品後直接拿貨走人。
然而,由於智慧零售的技術複雜,在現實中尚沒有大規模出現。因此,基於物聯網、互聯網和智慧化,三種結合應用的則是大多數。
例如:京東 X 無人超市的貨架上,每一件商品都被貼上 RFID 標籤。同時,超市融合 RFID、人臉慧、智慧視覺辨識等多種技術,用戶在店內的所有行為、甚至在哪個貨架邊停留了幾秒,都可以被感知和分析。選好商品,消費者只需要通過結算通道,走出超市即可,全程不用進行任何操作。
據一位瞭解京東 X 超市項目的第三方人透露,京東研發出智慧視覺辨識系統,但根據不同場景選擇不同策略,便利店使用視覺辨識系統,但是在超市上還是採取 RFID 和人臉辨識等「相對折中」的技術。「京東就是給商家自由選擇權,當然,搭配不同的解決方案,成本結構也不同。」業內人士感嘆道。
無人零售未來發展趨勢
深蘭科技創始人陳海波曾表示,無人零售場景中「商品一定要能夠被遠距離非接觸辨識,機器視覺才是正確方向」。
但在萬端看來,雖然 RFID 單一技術並不能解決無人零售場景中的所有問題,但它仍有存在必要,而且擁有許多機器視覺,並不具備的優勢,比如即時監測庫存和商品的熱力分布。
萬端指出,未來商業的一大趨勢,就是數據的即時化和智慧化。RFID 即時、精準獲取海量數據的能力,如果能夠結合高效的數據分析系統,就可以為 C、B 端的協同,和供應鏈優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多技術融合
目前看來,多技術融合是未來無人零售解決方案的發展趨勢。
海外無人零售項目 QueueHop,無疑是 RFID 在無人零售場景中,結合其他技術的一個絕佳範例。QueueHop 的購物方式主要透過一個具有 RFID 功能的讀取器,和帶有商品二維碼的安全扣,以及具備自主結賬功能的系統來實現。
具體來說,它的運作方式是這樣的:首先,顧客把想要買的商品,放到專用的讀取器上,讀取器會辨識這些物品,並將價格和稅款顯示出來;然後,系統會詢問顧客是否想要紙質的小票,或者直接 email 給 TA;在顧客付款之後,還要把安全扣放入一個小槽裡面來解鎖。如果這是一個已經買過的商品,安全扣則自動被解鎖。
QueueHop 目前已經贏得了多家零售商客戶,包括 Rebecca Minkoff、Jor' jet Boutique ,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快時尚大眾品牌。
貼合應用場景
技術的發展,必須牢牢貼合實際應用場景。無人便利店是一種全新的零售業態,此前 RFID 廠商並未有針對性地,為這一場景設計產品。未來累積了一定經驗之後,應用 RFID 方案的無人便利店,有望得到進一步優化。
另外,在某些特殊場景中,RFID 技術也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價值。比如應用於很多食堂的 RFID 自助結算餐台。RFID 自助結算餐台,配備了多種色彩的餐具,每一種色彩對應一個價格,碗碟內置 RFID 標籤供餐台讀取價格資訊進行結算,一小時可以完成上千人次的自助結算,僅需一名操作員,站在設備後維持結算秩序即可,大大提高了結算效率。
路在何方
無人零售對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命題,不管傳統企業,還是初創公司,都還處於探索階,還在不斷嘗試和驗證各種技術的可行性。
繽果盒子和 QueueHop 雖然以 RFID 起家,但也在積極探索機器視覺方案。目前,零售行業正處在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而這些不同觀點的交叉和碰撞,正是行業創新和發展的源泉。
資料來源:https://3smarket-info.blogspot.com/2020/08/rfid.html?m=1&fbclid=IwAR2BAg1fJ1BM08vEYQXphUi7hY2AquMChZCSKqC4-7CRw2r0ocZmgb4c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