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孤獨》
大家好,我是角爸。
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人際關係上本來就潛藏的問題都浮現到檯面上來。
在辦公室本來就很邊緣,疫情開始之後就更加孤獨。
本來朋友就沒幾個,疫情之後連唯一唯二的朋友也變得疏遠。
和伴侶本來得過且過的關係,疫情之後因為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多,不懂得怎麼磨合的人開始大吵特吵。
許多文章雜誌開始教導我們「在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學習和另一半近距離相處」。
邊看著這些文章趨勢,心理越加感慨。
早在疫情開始前數年,我和角媽開始認識交往,我們就一直在這上面著墨與用功。
學習和角媽的相處,學習如何與BPD相處,其實就是人際關係中最終極的磨練。
阿德勒說,人一生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在認識角媽之前,我是個FB上有800多個好友(姑且不去計熟或不熟),Line上面有400多個名單的人,也就是我單身的時候,是一個還算交友廣闊的人,觸角到處都有。
但是現在,我過著不上FB,不使用社群網路,line上面除了家人之外,很偶爾才有一位男性朋友和我聯繫,下班之後基本上不會再看line,這樣的生活。
說實在話,這樣的生活轉變,我用了很多很多的工夫來克服,因為很不習慣,而這樣的生活說是邊緣嗎?說是孤獨嗎?其實都很難單純用一個概念來描述。但對我來說,這就是我現在的生活,也就是活在當下的生活。看清現狀,然後去理解與接受。
在BPD的社團中,多數的BPD夥伴都處於邊緣,被排擠,不懂得怎麼拿捏與人相處的距離而一直被嫌棄或拋棄,覺得自己很需要與人連結,而越發覺得自己孤獨。
其實孤獨是一種「中性」的狀態。也就是這件事沒有好或是不好。好或是不好,是我們加在上面的意念。
因為覺得自己很需要人陪,所以特別覺得孤獨是痛苦的。
但反過來,並不覺得自己需要誰來陪,不覺得自己這些一定要誰才有辦法治癒,那麼孤獨對自己來說,只是剛好而已。
疫情還沒開始之前,我們一家人基本就已經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因為不怎麼和外界接觸,所以不論疫情前或是疫情後,我們一家人的生活都沒有太大改變。可以定義說我們一家人是孤獨的,但我們還有其他家人,所以也算不上多麼孤獨。
獨處本來就是人一生的課題,每個人都需要練習獨處。只是有趣的是,對BPD來說,這門功課的「修習時間最長」。
也就是,修練得好的BPD,獨處的工夫比一般人學習獨處的成效要來得好,一般人修練獨處,可能還處於一種「需要嗎?不需要吧?」的猶豫,畢竟總是找得到朋友,沒事不會特別去想修練獨處的工夫。但對於BPD來說,獨處的工夫變得是「不學不行」,基本上肯定是必修,而且一定要修滿24學分才能畢業,這樣的強迫性學習。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強迫性學習,所以讓BPD特別想要逃避,卻始終得被拉回來面對。
但以結果論來說,獨處的工夫修練得好的人,這門課學得夠深入的人,最終都比沒有好好修練的人,人生要更加自在。
因為人最終都是孤獨的。
BPD社團中有幾位分享自己有些成果的文中,都提到很大的效果就是自己一個人也漸漸不感到痛苦,不覺得自己一定要某人來陪伴,或是某件事一定有誰來認同。也就是漸漸修煉出較為獨立自主的人格。顯示修練「獨處」這件事,肯定是必經過程。而她們不知道的是,其實這時候的自己,已經比許許多多「一般人」要來得更擅長獨處。
和大家分享我自己過著獨處生活以來的收穫。
當我不再和外界聯繫,生活只剩下家人跟工作之後,我開始漸漸感受到身體的細微變化,聽力,過敏,皮膚,呼吸,自己的情緒,焦慮,憂愁,憤怒,每一個環節都清清楚楚,我開始更能掌握到自己目前身體狀況如何,睡得飽腦袋相當清明,睡不飽思緒很凝重,肚子有些不舒服,可能來自於什麼原因,生活的過程每個細節開始變得清清楚楚,自己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也變得很清晰,總結起來,就是自己變成是一個「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
單純,而且容易專注。
為什麼?因為少了很多人際關係上的分心與衍生出來的擔憂與恐懼。我的時間變得很多,思考也變得很專注,我有許多時間思考自己與家人,而不用花許多片斷時間思考誰誰誰講了什麼話,或是誰誰誰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想法,或是我等等還要去處理誰誰誰的事,等一下還要聯絡誰誰誰。
腦袋每天能夠承受的思慮與計算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任務很少,那就會有很多思慮與計算空間可以做些別的事。但如果我們都把思慮與計算時間放在焦慮,那麼一整天下來不但一事無成,而且還更加上了「一事無成」的焦慮。
當然所有事都不是一個絕對,所以獨處也不是要一輩子孤獨,這只是一種「可選擇的能力」。我具備了可獨處的能力,未來需要用到時我便可以拿出來使用。我不具備可獨處的能力,未來需要用到時我就會變得很焦慮與害怕。
也給BPD夥伴一點建議,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如何,一定要可以獨處,或是相信自己無法獨處,所有的念頭,都是一種概念種子,今天聽到了,知道了,放著,有一天用到時再拿出來,或者現在就想拿出來,但做了一兩次,挫折了,就又收起來,都可以的。有朝一日也許又會拿出來試試這個概念,然後再收起來,有朝一日又再拿出來努力看看。都可以的。
說穿了。人終究是孤獨的。
所以我們總是掛在嘴上說「人一定要先愛自己,才有辦法愛別人。」
究竟什麼是「愛自己」?是凡事先想到自己?為自己謀很多利益?當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其實都不是。
愛自己其實就是學會和自己相處。也就是學會獨處,學會獨處時不感到悲傷,不感到害怕,不感到孤獨。能夠坦然的接受自己的模樣,只有自己時,能夠做只有自己能做到的事,能夠想到可以做什麼事,還可以做什麼事。開始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調整自己的呼吸,變得能夠用自身去和世界互動與相處。
這其實就是愛自己。所以先愛自己才能夠愛人,因為我們不再會將自己「緊緊依附在誰身上」,用錯誤的方式愛人。
所以如果你今天正巧處於邊緣狀態,正巧感到孤獨,不用擔心,你只是正在上這門課而已,不論是早上到這門課,還是晚上到這門課,這輩子就是這麼多學分要修,就是這樣而已,這樣坦然的面對自己該學的功課。
bpd 朋友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依然是角爸)
前天的發文謝謝大家不嫌棄,都在下面的留言表達支持與祝福,這些善的力量真的對世界有幫助,我和角媽也謝謝大家的回饋。
今天特地來提一件事。
在5/18的時候,我們的BPD社團中有一位同伴分享了她的《半痊癒經驗》,這讓我眼睛一亮,因為社團中少有這樣的文章出現,也很少知道有人憑著自己努力而「半痊癒」中,我覺得這相當難能可貴,這樣的經驗分享也很值得細讀與理解其中的邏輯。
基於她自己陳述是怕被認識的人認出來,所以用小號來發表,而且在私密社團的發文無法使用分享,我這裡節錄出相當重點(畫螢光筆的地方)的地方,在粉絲頁,讓沒加入社團的人也能看見。
以下為內容節錄:
=====================================
<前略>
二、目前我的狀態是?
沒有伴侶,第一次讓自己感情狀態空窗了一年多,但感覺比過去十幾年都好,沒有宗教信仰,不必吃藥,不必再找任何諮商師,生活完全可自理,也有經濟能力。
不會再迫切地想要投入一段親密關係,然後反覆精神崩潰,覺得自己是寄生蟲,不會想要再瘋狂地找人安放我過剩的感情,不會再每天都覺得很痛苦很想死,每天都可以通過完成事情、學習新的東西跟體驗新的事物來感到快樂。
.
當然一般人該有的生活壓力還是有啦,遇到突發的重大壓力(如同事欺凌、勞資爭議)也會失眠厭世,不過這裡要強調的是,我所提到的三件給我帶來快樂的事情「完成事情」、「學習新的東西」跟「體驗新的事物」,都是不需要向一段親密關係/人際關係提出索求,就可以獲得快樂的事情。
.
畢竟關於減輕痛苦還有壓力的方式,跟伴侶索求真的沒什麼效果(不是批判這麼做是對或錯,純粹認為真的沒啥效果),而這也是我接下來要分享的核心思維。
三、首先具體來說,我會建議可以怎麼做?
(1)不再相信投入一段關係可以產生我們想要的止痛效果。
不管是怎樣的關係,效果都像古代皇帝服用的養生丸,一開始服用的時候真的可以擺脫一些不好的感覺,但實際上不僅副作用很強,效果還會越來越差,而且很浪費時間。更別提,那段拖累別人也拖累自己的時間,反而是拿來讓自己痊癒的黃金時光。
.
(2)不要立刻就暴怒說:「亂講!我才沒有相信投入一段關係就可以產生我要的效果啊!我哪有那麼頭腦簡單!」
很多邊緣型人格被“不好的感覺”追上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抓到什麼“人形止痛劑”就趕快吞,就算不相信對方100%可以幫忙止痛,只要對方有機會減輕我們10%的疼痛,基本上都是先吞再說。
.
但前一點已經提過:不要相信這種做法可以真正改善自己。
.
還有,人真的要學著在該對自己誠實的時候誠實,除非能夠真正做到對問題完全無視,不然對自己誠實就是解決問題的初步方式。
.
(3)善用“不相信的力量”
很多邊緣型格會說自己早就失去希望,早就不願意相信未來會更好,但是一有機會可以把別人拿來幫自己止痛時,卻又總是很輕易地就燃起希望。
.
但事實上,這僅僅是因為“相信的力量”,會讓我們以為“人形止痛劑”可以止痛,從而讓我們想要投入一段關係。
可是因為精神狀態不穩,所以無法經營好一段關係,而無法經營好一段關係的壓力,又會反過來造成更大的壓力,反而讓自己的精神更無法穩定。
.
因此,那不如就大方地不去相信,不要再去相信一段關係真的可以止痛,不要為了攝取人形止痛劑而“選擇性相信”或“選擇性不相信”,堅持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讓自己好過很多。
===================================
<節錄結束>
這位同伴已經培養出能獨立運作的機能,即便尚未經過伴侶驗證,但至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已經不用再靠向人索求感情或認同,來得到活下去的力量。已經培養出自己就能活下去的獨立的能力。
這一點相當難能可貴。
一直以來,我和角媽分享的,都是BPD與陪伴者之間的互動,該怎麼認知,該怎麼面對,該怎麼處理,而我們的經驗裡最缺乏的,就是針對單身BPD該怎麼讓自己轉變,讓自己不再那麼痛苦,我和角媽一直幫不上忙。有了這位同伴的分享,也讓我大概理解了對於單身的BPD來說,也許有哪些有效的方法的可能性,這點真的幫助很大。
再看她文章的後篇的重點節錄
==========================================
<前略>
一、 就算前篇所提及的建議我都願意去做,可是在那之後,我的生活還剩下什麼?下一步該怎麼做?
.
我自己的作法是:找一個“不會向親密關係積極索求”的人,當作自己的「學習模板」。
.
要知道學習模板對人類成長的重要性非常巨大,不是要把對方當成目標,而是把對方當成方向。就像北極星只是用來指引方向,而不是要迷途的人飛上北極星,甚至成為北極星。
二、所以你是怎麼使用“學習模板”的?
.
我在決定改變自己後,我先是拿我的朋友D當學習模板,以下是D的幾個特點。
(1) D是一個母胎單身、自稱很懶、但同時又很愛運動的異性戀男人XD
(2) D從來沒去追求過女生,只要一有空就是打遊戲跟鑽研學問寫論文,偶爾才會跟學生時代的男性友人們一起吃個飯。
.
而我選他當模板的理由是:
(1) D很正直,脾氣好,後來他知道我拿他當學習模板後,他也明確地表示他雖然願意幫我,只是他也趁機跟我講清楚,他不考慮跟我交往,也不會跟我有更進一步的關係,他只是覺得跟我很有話聊,也只當我是朋友。
(我們連不小心揮到對方的手都會趕快道歉,更別提床第關係)
(而且當時我們的關係其實也談不上熟,他只是覺得他幫我是舉手之勞,後來變熟真的是意外)
.
(2) D從來不會相信,自己需要找個伴侶過日子,人生才會有快樂。
他甚至覺得,自己當處男一輩子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可以讓人生獲得滿足的事情多了個去了。
而這樣的思維,對於當時不斷搞砸親密關係,卻又想不斷投入親密的我而言,簡直就像是開啟了新世界的大們(?)
.
(3) D傾向解決問題>靠北情緒,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會跟別人靠北情緒,卻很少真正花力氣去做改變,然後下一次又故態復萌,那基本上就只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就只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轉嫁給別人,重點還沒有效果。
.
(4) D擁有非常明確的人際界線,因此他會很明確地拒絕我超過界線的依賴。我崩潰的時候,他也會認為我必須自己冷靜下來,花多少時間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自己撐過去,不要指望別人的存在可以幫忙安撫。
.
而我拿D當學習模板的具體方法則是:
(1) 找一個感興趣的新東西來學
好處是可以充實自己在勞動市場上的競爭力,建構自我價值感,同時轉移注意力。
雖然剛開始的那陣子,我天天都很崩潰,畢竟精神狀況已經爛那麼多年了,不太可能立刻就好起來。
更別提,期間生活依舊充滿各種打擊,因為人生根本不會因為你想改過自新就對你手下留情。
不過堅持了大概快一年後,效果就出來了,現在不但很少在崩潰,甚至還長出了自信。
.
(2) 不要再相信自己是一個“精神狀態一爆炸就一定要立刻找人傾訴”的悲劇人物
.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建構兩個概念,那就是不管怎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就算身邊有人可以依靠、有人可以幫忙安撫也是一樣;同時,每個人控制好自己的潛力也都比想像中還好(例如某亞斯政治人物只要去到中國就不會失言)(?)
.
至於要如何“練習”自己安撫自己的精神狀態,建議如果真想要跟別人傾訴,建議也是在崩潰完冷靜下來之後,再跟別人說自己的感受,前期雖然很痛苦,像在戒毒,不過很神奇的是,後期竟然就會慢慢覺得:這其實也沒什麼啦。
.
但是,精神一爆炸就立刻找人哭哭說“嗚嗚我好爛哦”,確實是稱不上對自己的控制練習,只是抓止痛劑。
.
而且對於讓自己長期感覺好一點的效果也堪稱奇爛無比,自然就沒有“後期狀態會越來越好的”事情發生。
因為根本沒有開始。
四、 所以“半痊癒”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經過越來越多次的練習以後,我開始發現,漸漸地,自己的精神狀態已經可以到達“無痛”的境界,再也不會醒著的時候就痛苦纏身,連帶控制情緒的能力也比一年前的自己要強大很多。
.
雖然現在的我依然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可是我很喜歡現在的樣子。同時我也相信所有邊緣型人格應該都不會排斥變得“喜歡自己”。
.
只是現在的我已經不再需要通過“向伴侶索求”的方式,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因此我暫時不打算找新對象,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在親密關係裡的表現,是不是真的有改善了,所以我決定用“半痊癒”來形容自己的經歷。畢竟在沒經過真實情形考核的狀況下,確實不太適合宣稱“自己已經徹底改善”。
===========================================
<節錄結束>
這位同伴透過找一個「學習模板」,來讓自己轉變新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很大的關鍵點。很值得每一位BPD參考。
當然確實這位同伴也很幸運,這位學習模板沒有跟她有感情上的牽扯,很純粹的當了個模板而已。假如不幸這位學習模板和同伴產生了感情上的牽扯,這個「學習模板」的功能將會全然喪失,而且功虧一簣。
其實BPD都會找尋模板,這一點並不難,因為這就是一種BPD當下的狀態,就是會被一些人格給吸引,只要這些人格正好具備值得學習的條件,都能夠觀摩學習。但最大的問題點是:BPD千萬不能愛上模板。這大概是許多BPD本來有機會變好,卻又一夕之間崩壞的關鍵點。
任何值得學習的模板,一旦和BPD有了感情上的糾葛,模板可能也會走鐘,原本看來美好的特質也會在某個瞬間被「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給摧毀,所以這位同伴的幸運在這裡,這位模板恰巧對她沒興趣,也沒有用下半身思考,這實在不容易。
一定有很多BPD也曾經把諮商師當成模板的心理狀態,但都是因為某些時刻對諮商師感到失望(因為抱以太大期望,覺得諮商師能解決一切),而原本想學習的念頭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這位同伴分享的「學習模板」的概念,如果今後能成為種子,讓BPD朋友們能對這件事下定義──「找一位學習模板,且不要和模板有感情上的牽扯」,也許後繼也會有其他單身的BPD成功練習到新的價值觀也不一定。
所以這位同伴分享的經驗,真的價值很大。
對照我和角媽的經驗,當然角媽多多少少也被我影響著,而漸漸偏向「一般人」或是一些「正向」的價值觀。但因為我和角媽就是有感情上的糾葛,所以事情複雜得用了幾年來學習相處與處理。這就是兩種極端。
所以我們得到了兩種可能性。要嘛,單身的時候,找一個不會有感情糾葛的學習模板,練習新的價值觀與看法,千萬不要放感情,否則就會變成要走角爸角媽的痛苦學習模式。當然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有禁斷症候群,畢竟長久以來根植於BPD內心的價值觀很難調整,唯有透過許多「新經驗去取代舊經驗」,才能一步步走向新生。
所以沒有難易的問題(都不容易),只有可能性與方向對不對的問題。
這裡有了兩個可能性,感覺上,變好的機會就開始變大了不是?
(若是未來有更多的人也分享「變好的經驗」,那麼可能性就更多了。)
真是令人躍躍欲試啊(#新石紀)
bpd 朋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虛擬貨幣又變大家焦點
開始很多朋友又問倪安😂
倪安是不是可以來推薦一些交易所
讓大家可以開始第一步
給大家倪安各家推薦碼
歡迎自行取用
數寶 => zaja5
https://www.shubaoex.com/invite?invite_code=zaja5
ACE=> 70117564
http://s.ace.io/bPD
幣安=> 64787598
https://accounts.binance.cc/zh-TW/register?ref=64787598
Okex=> 3588029
https://www.okex.com/join/3588029?src=from:ios-share
幣托 => 0943785132
https://www.bitopro.com/users/sign_up?referrer=09437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