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成為我 #10 #有時候勇氣是梁靜茹給的
我如何成為我這個系列是從我大學寫起,寫了因為是文院的孩子,大學就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出生會後會餓死,然後拼了命的努力後,終於輾轉來到了台北,第一份工作歷經了「試用期沒過」、「被放上裁員名單」後,終於在同事的指點下,慢慢茁壯。
只是,人生總是帶有點可惜的成分,我日益茁壯的過程中,那些幫助我許多的同事已離去,在我成為了三人團隊的主管後,在我學會面試、技術、跨部門溝通後,我發現,我似乎漸漸無法依賴別人,很多事情,必須自己做決定、甚至是替自己發聲。
在我滿兩年左右的時候,我們部門迎來第一次的年度會議,地點是美國的達拉斯,是的,我們的美國COO邀請我們至美國總部開會,然而,正當大家緊鑼密鼓準備報告的時候,我發現:名單上沒有我。
我非常震驚,雖然我只是一個三人團隊的主管,職稱是主任,可是,我負責了所有的課程安排、包含教材、老師,我甚至涵蓋了技術客服的面試、訓練,跨部門的溝通,我對我自己的認知是: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
是的,經過了兩年的洗禮後,我不在是那個會畏畏縮縮的人,我充分評估我自己後,我決定:
「#這個美國的年度會議不能沒有我。」
對,#不能沒有我。
於是,我自己在一個大群組裡面找到了COO的聯繫方式,我第一次主動私訊他,並且開始向他自我介紹。
是的,是否很熟悉,每一任外國總經理上任的時候,我都做過自己介紹,從被逼的、目的性的,到現在主動的,我已經不害怕自我介紹了。
我永遠記得,我的起手式寫著:
Hi,xxx(COO的名字),
我想你可能不知道我,我想要向你自我介紹,我是xxx。
負責了這個品牌所有的課程、客服技術,維持上課的品質。
COO秒回,他說:「當然,我知道你。」
我繼續回:「那我想知道,為什麼我不在名單上?」
COO解釋:「因為只有經理級的人可以參加。」
我不知道哪來的勇氣跟他說:「雖然我不是經理,只是一個主任,但是我覺得我必須參加。」
COO問:「為什麼?」
我說:「因為我有很多想法。」
雖然是文字訊息, 雖然都是簡單的英文,但是我感受到空氣寂靜了,很快地,COO回覆:「那你明天早上八點跟我簡報你的想法吧!」
該怎麼說呢?
我其實不知道我有什麼想法,應該說,我有很多想法,可是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具體、有邏輯的表達,對我從來沒有跟那麼高層級的人報告過,還有,我完全剩不到一天可以準備,我腦子一瞬間有很多事。
我從接到隔天要簡報的開始,我的心臟跳得非常快,快到我現在都可以聽到,我那天晚上在洗澡的時候,喃喃自語著我的用詞。
如果是現在的我,可能會開始構思內容、熬夜做PPT,但是,那時候的我,完全沒有「簡報」是什麼的概念,我就是不斷的重複我的說詞,我的想法,很多是這兩年來我們不斷在討論的事情,我用我的說法表達出來。
然後就到了隔天早上八點,我不知道我如果是COO,想到一個25、26歲的小毛頭,說他也要去美國開會,然後請他簡報沒有簡報,只是一通電話打過去,他是什麼感覺。
但,我就是這麼做了。
我從8:00被一路砲轟,不管我說什麼,什麼都被挑戰,但我一直說,一直說,我把我畢生會的、知道的、知道如何表達的都說了,我那時候的想法很簡單:
反正我橫豎最差勁就是我沒有去美國開會而已,COO天高皇帝遠,他也不可能管到一個台灣的主任,那我其實:
I have nothing to lose.
這句話是那時候我鼓勵我自己的話,我覺得我什麼也不是,#我覺得我沒有可以失去的了。既然如此,那麼勇往直前,似乎穩賺不賠。
COO說:「我覺得你的論述有很多問題。」
我電話那頭直接說:「距離會議還有一個月,#我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報告的。」
沈靜了幾秒後,COO說:
「ok.... Welcome to Dallas.」
那是我那陣子聽過美好的話。
就這樣,我自己也覺得自己很莫名其妙,我就這樣成功可以去美國開年度會議了。昨天還因為自己是個主任無法去,現在就可以了。
你說,我知道我要如何修改報告嗎?
別鬧了,我連簡報都沒有做,我最好知道要怎麼修改。
可是,這的確是我頭一次為自己爭取一個我非常想要的機會,我的心臟跳很快,我不敢相信,但不敢相信的不只我,其他經理更是驚訝無比,我無法解釋這一切,但反正,我就是可以去了。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答應讓我參加,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可能他覺得不缺這一個名額,可能我的勇氣感動了他,可能他就是喜歡我這樣橫衝直撞,不管如何,我都很滿意我這次的決定。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去美國,我可以說我開了我自己的眼界,不要忘記了我那時候才是個工作三年不到的小女生而已。從那個每天都會去頂樓哭泣的小女孩,到可以去達拉斯簡報。
不過,說是去達拉斯聽起來很風光,但是,去了我才知道,「年度會議」不是兒戲,我人生第一次被大吼:
「End of the meeting, now!!!」(會議此刻直接結束)
COO怒吼完直接走出去會議室。
那是我們抵達達拉斯的第一天會議。
To Be Continued
ps這是一系列小金魚的人生故事,如果你想看前面的集數,歡迎點擊此篇文章:https://goldfishblog.tw/my-story-1/
coo 面試 在 聽說荷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除了找工作,你還應該找什麼?》Part 2
繼上篇找「商業模式」跟找「時機」,來繼續找其他我覺得也很重要的找工作因子:
3. 找「公司意義」
很多人可能覺得對公司產品或服務有極大興趣,只需要在前端銷售還有行銷單位;後勤單位像財務人資客服等,對產品或服務沒興趣一點也沒關係。我以前也這麼想,但過去幾年讓我體認到這想法真該修正。以人資為例,如果對產業不熟,怎知哪裡去挖角,怎知那些背景吸引主管,怎知在面對面試者提問時,如何洞察出有經驗的面試者問題背後的意義而精準回答,還有那對公司的熱情是騙不了人的。面試時,通常如果人資只能吐出公司很國際化同事人都很友善之類的基本盤,這可能是個小警訊,因為一般人都喜歡報喜不報憂。當然,也有可能是這位人資功課做得不夠深,但如果這人資真的只能擠出這些優點,那我們就要小心了。
另外,我這裡說的意義,不一定是很偉大的目的,只要能說服你自己就好。例如,你想加入遊戲產業,並喜歡未來公司的遊戲產品,因為你覺得好的遊戲可以讓人活得更有想像力,或者透過遊戲玩家得到不一樣的成就感之類的(我亂掰的,但你懂我的意思就好😅)。
這些意義不一定值錢,但當面對機車主管麻煩同事或成堆的工作,這會是指引你放下負面雜念,繼續前進的北極星。
以前我總認為只要財務工作內容有挑戰性,產業內容只要不是太奇怪我都可以接受,但工作幾年後發現,要在一家公司立足,待得久待得快樂,還是得真正懂 business,真正了解產業的屬性以及產品的銷售方式競爭力,甚至熱愛自家公司的產品等,因為到頭來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 business,而熱情,是成功很重要的因子。
這樣的想法,讓我希望自己是在一家我對其產品是有感覺,或做有意義事情的公司去工作。於是我不再只追求大公司,但對於是喜歡的產業且獲利不錯的小公司我也不排斥。
4. 找「同事」
在面試階段,有些公司會讓未來同組的同事一起參與面試,可以用這機會去探探未來同事的實力(與幽默感,我亂加的別理我 😆),或者問問主管團隊的平均年齡及大致背景等,都可了解一二。
如果你是很有經驗的老鳥,應徵上的是 senior 不是管理職,將來面對一堆剛畢業的年輕菜鳥,也許你喜歡分享知識會開心,但也有可能有老母雞帶不動小雞,又學不到東西的無奈。
我是一個很享受從同儕身上學東西的人,不管是工作上還是人生觀,辦公室的哈哈大笑一起說垃圾話也是我上班的動力來源之一,所以如果同事們不有趣也沒有料,我會很鬱悶。
我之前有個工作遇到幾個職涯上最 aggressive 的荷蘭男同事們,他們從荷蘭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七八年,當到主管後跳到業界我們公司,都是很聰明學習力很快邏輯性很強 work smart 的優秀人才。剛開始有時被他們欠揍無禮的評論與自信爆棚的個性給抓狂,但也多虧他們的刺激與訓練,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下,讓我越來越懂得如何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也更懂得以幽默來吐槽他們的碎碎念,完全把我隱藏多年直接且欠揍的個性表露無遺,讓我非常舒服自在的做自己。
這些是我離開後到其他公司不同環境回頭看,才發現自己的成長,所以其實還是蠻想念跟他們共事辯論一起欠揍哈哈大笑的時光。
真愛,原來都是要比較過後,才知道好壞呀😆😆!
5. 找「老闆」
如果你的位置是主管或小主管,一定要確認 CEO CFO COO 這些人的背景,很有可能有些不到 50 人公司就稱自己為 CEO 的經營者只是個幸運的屁孩,有才能但也自大狂妄,智慧尚未開啟聽不懂也聽不進去勸誡,想認真做出好結果的你只能無奈搖頭。或者你的未來主管是第一次當主管,要嘛可能被人牽著鼻子無法分辨是非,要嘛以為自己很優秀而把下屬真的當下屬使喚的井底之蛙。
這點一定要在面試釐清楚,記住,不是只有你被面試,因為這也是一次機會讓自己想像,將來是否願意跟眼前的主管共事。
我之前有個朋友得到了美國 Google 跟 英國 Facebook 的 offer,除了還是喜歡待在歐洲外,他覺得英國老闆的專業背景比較符合自己未來的生涯學習方向,還有相處起來感覺蠻舒服愉快,於是最後投向英國臉書懷抱。
記得第一年在荷蘭工作,剛開始我有很多問題,但又覺得不好意思打擾老闆,問句開頭常說「Sorry this might be a stupid question, but I wonder…..(不好意思,這可能是個蠢問題,但我還是疑惑....)」幾次下來大概聽膩了,荷蘭老闆有一次回「There are no stupid questions, but only stupid answers.(沒有蠢問題,只有蠢答案)」 之後加深了我問問題的信心,不過當然是有準備的問不是隨便亂問。
荷蘭工作幾年下來,我真是覺得「只有蠢答案」那句話真是說得太對了,因我深深覺得想知道對方程度在哪裡,在對話中幾個簡單的問題就真的可以判斷。越厲害的人,越能夠把簡單問題深入淺出回答,而且回答問題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有些人語帶保留,有些人非常直爽不知為不知知之為知之,也有人刻意模糊等,蠻有趣的。所以千萬別浪費面試好時機認識眼前主管,避免自己開始上班後才發現跟錯人。
(待續)
有沒有大家覺得很重要的因子,但我還沒找到的呢?
----------------------------------------------------------------------
[圖文不符]上禮拜在公司上了一個跨文化的訓練,這是一整天的課程,以前總以為這種軟課程就是去聽心靈雞湯交朋友的,但講師由不同國家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帶出人們不同做事方式,讓我們有更深入了解不同國家同事,會有的不同語言或肢體表達,真的蠻有趣的。我還在消化中,之後有時間再來分享。
祝大家周末愉快啦~
coo 面試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抱怨文 #文長慎入 #換工作的原因
相信大家看到我分享的面試文,應該也覺得很吃驚,為什麼做不到一年就要換工作。事情的經過說來話長,簡而言之就是我被炒魷魚了。人生第一次被公司炒魷魚,也算是一個新的里程碑。(知道我前公司的人,請不要宣揚,我怕他們來告我^^ 感謝各位!)
不過我現在也已經把東西都辦妥了,就來和大家分享事情的經過吧!
最近自己也開始在檢討,人果然不能一直活在舒適圈裡面,尤其是這次的事情讓我反省自己反省了很多。
還記得當初剛到這個新創的時候,覺得滿心歡喜,人生充滿鬥志,雖然說是新創,但後來發現已經成立八年左右,其實也已經不大能算新創(一開始我以為五年,仲介跟我說的)。其實我也不怪仲介,當時仲介也覺得他們是很好的公司,的確,對外包裝的的確是很好。對內其實也包裝的,有點好,好到都沒有人知道公司已經快要不行了。(不是走下坡,是真的快不行) 當然我實際上也不能講得太明白,以免人家來告我。
反正就是,在一波大裁員中,我也總算被裁掉了。雖然之前發了一篇文,說會不會試用期六個月過不了,但神奇的是,我在工作了七個月左右的時候被裁(雖然我原本也是想提離職,所以當時也已經有邊找工作)。這事情我也是很想大抱怨一番,並且讓大家吸取我的教訓XD
公司裁了超過三分之一,連執行團隊的人都走了,首席執行官也走了。聽起來很扯對吧!更扯的是,一切都來的很突然,之前每個星期一都有開早會,告訴大家我們做得有多好,可是從來都不提到我們成本有多少,就講我們的營收多好多好。
然而事實是,公司從來都營收大於成本過。
另外,公司在招募人的方面也是很誇張,公司根本留不住有經驗的人才,因為他們不願意加薪,然後一直不斷的雇用剛畢業的人進來,而且執行團隊本身也都是MBA畢業以後就創業,也沒有太多領導經驗,更別說創業經驗。然後我們的首席執行官,在外面一直被包裝得很好,同時還在某大學的商學院兼課,還是知名商業雜誌的寫手(我不清楚他是專欄還只是偶爾投稿),另外在LinkedIn上面,他更是知名度相當高,還一度獲得今年的某個最佳CEO獎項
其實我在進公司以後,就發現在Glassdoor上面,他們的評價不是很好,但想說應該要親眼看看,一開始的三個月都還算不錯,然後就開始有越來越多蛛絲馬跡出現。首先是,我發現公司非常沒有制度,另外公司的某高層跟某個資深員工貌似在交往,但表面上都沒顯現出來。而且明顯可以發現,公司雖然只有二十幾個人,小團體還是非常明顯。
此外,公司的東西,都沒有文件,沒有文件就算了,問A,A說不知道,問B,B也說不知道。雖然可以理解,大概是因為是新創,所以才會這樣有點混亂。然而新創也已經創了8年了......是讓人有點無言。
另外,在我們的PM離職以後,我們的COO自己下來當PM,這件事情也很奇怪。接著他們找了一個資深前端工程師,然而這個資深前端工程師,進去快半年幾乎沒有寫到什麼code,就變成我們的PM+ Team Lead, 其實這整件事都很奇怪,因為這個資深前端,首先對於公司的產品根本不了解,很多東西都是我們已經在做了,他才問我們流程,而且他寫出來的user story 根本完全不正確。另外,他做的Spike, 可是卻連基本的user flow都搞不清楚。而且要領導團隊,他其實也沒什麼經驗,他號稱自己在前公司領導過團隊(約一年經驗),可是實際上,他就只是一直來問我們,東西做好了沒。連問他一些基本的技術問題,他幾乎都答不太出來,或給出很不實際的答案,然後說,東西一定要做出來。
我覺得令我最不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自己東西做不出來,就把他丟給我做,還要我快點把東西交出來,丟下來之前他也沒先跟我討論過,就直接指定給我,然後說,喔對了,那個我給你做。(當時他並不是主管,就是我們的前端) 而我跟我們上層的人抱怨後,得到的結果是,我應該要檢討自己,不應該要去怪罪別人,我應該要好好把東西做好。
更讓我覺得無言的是,團隊裡沒有人想要搞雲端的東西就丟給我,但卻要我同時可以精通CSS HTML,我本來就不是前端出來的,當初我面試的時候也是面試後端,只是他們要我做Fullstack我就做,我覺得很扯的是,憑什麼整個團隊沒人要碰AWS的東西,就都丟給我,也沒給我什麼訓練,反正就是,阿你之前有經驗,你就做。然而其他人卻一直攻擊我說我不會寫CSS, 問題是,我前一份工作,我們CSS都是用Angular Material, bootstrap, 又不是寫純CSS, 而且你們當時面試我的時候,我也直接講了,那不是我擅長的部份。再者,之所以要雇用那個前端,也是補足我們沒有很強的前端能力,既然你要我跟純前端一樣強,可以完全補足純前端的能力,你幹嘛還要花錢請那個前端?
於是我也跟公司提出,我認為這是很不合理的,然而他們卻一再堅持是我的問題,理由好像是我是 Junior Developer, 本來就什麼都要學,首先,在我工作的合約和Title根本沒有Junior這個詞,從頭到尾都是他們自己提出來的,還說付給我市場價格,Junior就是值這個錢(這個是進公司後他們才這樣講),剛開始我也覺得算了想說學東西,但後來真的越來越不爽,因為到後期我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另外公司說那個前端,原本是設計師出身,很懂UX,是專家,然而他一點科學根據都沒有,每次都是看一看就說,這個是Bad UX, 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然後也不管我提的安全性的問題,還因此嗆我。此外,為了驗證自己的正確性,我還找了在其他公司工作的User Researcher 朋友來幫我看看我們的網頁,他也覺得我們 UX做得很爛好嗎?
所以我們公司的人到底在幹嘛? 為什麼要請一個這樣的人來做事情? 然後我們的設計師,基本上他原本是童書繪本作者,這個可以理解,可是我們是,金融服務,整個網站的風格就是很「可愛」,後來他自己提出Rebranding, 好啊!那就來Rebrand, 設計出來的新的Logo, 新的首頁,根本就,看起來一點都不專業,讓你絕對不會相信他們,把一大筆錢交到他們手上讓他們幫你來投資。(這並不是我單方面說詞,是我們花了一些錢,請使用者們做網頁測試的結果),因為他們在首頁放了很多冰淇淋,很多人直接說,這個網站看起來就是,Target小孩的!彩色、冰淇淋、五彩繽紛。沒錯!很失敗的品牌定位吧!雖然我明白他們想要冰淇淋來表達,多樣性、成長性,但是你們已經在這個產業混了這麼多年,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嗎? (雖然我原本想避免講到一些細節,但這個方案已經被否決掉了,所以應該沒關係....吧)
此外,讓我覺得很不爽的原因,(我大概做了四五個月左右,就很想離職),在寫程式方面,大家就很拖時間,拖時間也不是問題,就感覺其他人都沒怎麼在認真做事情,例如原本說好兩個禮拜要做完的東西,結果兩個禮拜結束後,只有我一個人做完。或者是說,大家要一起做調查,調查我們的Tests要怎麼寫,要用什麼框架,結果也沒人做,也只有我做。其他例如文件也是,也只有我一個人在寫,明明說好大家都要寫,根本沒有做。(我們也就四個人) 然後每次我提出一些建議,他們都說很麻煩,不想做,說甚麼我們公司規模小,沒辦法DevOps, 我也沒要求你要DevOps, 我只是要求大家要好好用Branch, 然後我們已經有CI,可以考慮做CD,另外我也提出一些Database Schema migration會遇到的問題,他們的態度就是,你自己去做就好。每次什麼問題都是這樣,安全性的問題也是,什麼都是,你想做你就去做,可是他們想做的,我也要做.......
再說,寫測試這種事情,跟公司規模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吧! 我就覺得非常火大,還有命名、還有Git的使用,這些就是基本的軟工啊! 為什麼要一直跟我吵這件事情,另外,在COO當PM的期間,很多明明就可以先弄好的事情,都要一直改來改去,例如說某個警告標語,某段文字。重點是,他要改的原因,竟然不是因為我們的Content說要改,是因為他女朋友覺得應該要改(他們當時還沒公開,但是很明顯,我離職後才公開),可是我們公司明明就有花錢請了content manger, copy writer, 到底為什麼是去問他女朋友?
總之各種火大的事情,但胖子一直叫我為了簽證忍耐,我也很努力地忍耐,直到他們把我炒了,我也算是解脫了!而且算是因禍得福吧!這波的求職我也拿到了3個offer, 去了我夢寐以求的公司,雖然不是FANG, 但也是我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都進不去的公司。所以還是決定踏出一大步,跳出自己的舒適圈,離開劍橋。
我覺得最需要反省的是,當初自己其實沒有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另外也許是自己不適合新創的環境,又或者是剛好這個公司不適合自己。當然我也很認真地思考,或許我提出的東西,對於團隊來說真的不適合。團隊的狀況是,有兩個都是10年以上的Freelancer,對他們來說要走那些制式規定他們也覺得煩,他們也不愛考慮那些軟工的東西,他們就是,我覺得有趣的東西我就做。而公司上層也很矛盾,他們叫我們要思考自己是在未來的大公司工作,要用大公司的思考方式,然後私底下又搞得跟家庭企業一樣,並且對我說,我應該要以小公司的方式才做事情。
到後來我也懶得跟他們吵,反正他們要裁我,其實大概也是感到有點愧咎,所以COO也同意多給我兩個禮拜unpaid leave,這樣可以延長簽證時間(當時我不知道新公司申請COS要申請多久,所以跟他們要求的)。
雖然我其實在離職的最後一天之前就遞交出簽證申請了(沒想到新公司再給我offer時就幾乎完成28天勞動市場測試),所以其實也根本不需要那兩個禮拜,因為新的簽證遞交出去之後,舊公司的簽證就會失效。所以我其實在正式離開公司(加上那兩個禮拜的unpaid leave,我official的最後一天是明天)前就拿到簽證了。
這次我也跟其他同事部門有聊到,某個算資深的同事也認為,公司就是缺乏有經驗的管理者,什麼事情都以降低成本為考量,另外就是,公司沒辦法留住有經驗的人才,尤其是有大公司經驗的人,因為他們根本不願意採用他們帶來的經驗。另一個同事也跟我抱怨過,公司的上層,很多就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覺得自己做的永遠是對的。
這些我覺得都可以當成經驗學起來,以後自己如果要創業可以用到。其實這波裁員中,連我們的辦公室管理都被裁了,但他原本就想要離職,他告訴我,他覺得公司根本不尊重他,公司給他幾乎是外面最低薪資的錢,同時他要管辦公室還要兼CEO的助理,他認為非常不合理,而且他是有經驗的辦公室經理,在他進去之前,公司的辦公室亂七八糟,到處都是垃圾雜物擺在桌上。的確在他離開以後,公司也是那樣,沒吃完的食物,打翻的牛奶,各種雜物。
這波裁員中,有好幾個被裁的人,這間公司都是他們的第一份工作,有人還哭了。我覺得還好這不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還好自己不是剛畢業,不然大概會有很大的挫折吧!
總之,第一次嘗試新創有點小失望,畢竟這個新創不是正在起飛中的新創,是已經衰敗的新創。希望以後有機會自己創業。
我覺得自己需要反省的一點是,沒有早一點開始找工作,因為中間還有花一些時間猶豫,還在想到底要不要在那邊多待久一點。其實應該要果斷一點!當學不到東西也知道不可能加薪的時候,就應該要馬上跳。另外,一開始我都找劍橋的工作,其實這也是我自己的不對,畢竟在劍橋的工作機會滿受限的,需要簽證的話,倫敦還是比較好找一點,但是因為在劍橋住久了,就想要安逸過日子,即使一開始只給32K也是欣然接受,這些都算是自己的不對。
當然找工作也是運氣運氣的,畢竟需要簽證,總是會擔心很多,而且卡了T2就變成,要換工作的話,還是得一邊工作一邊找新工作,這個也很有壓力。
雖然現在回想起來也不知道之前怎麼做到的,原本也覺得自己不可能拿到那些offer, 竟然也拿到了。所以說,想要在英國工作的各位,應該也是很有機會的!凡事都要試試看!搞不好就拿到了!
有機會再來和大家分享新公司的感想,新的工作將會是Consulting developer,也就是去客戶端寫程式,希望會學到很多東西。
#小吃貨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