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接受的最長也是最細緻的採訪,人物雜誌記者像私家偵探一樣,從我和朋友的交談,從各種出乎我意料的文字視頻資料裡面,打開了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一面。有不少獨家的秘聞,歡迎點擊。
李開復:最大化戰爭的倖存者
本文來自《人物》雜誌
文|李斐然
編輯|朱柳笛
攝影|尹夕遠
……………………………………
坐在李開復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最大化戰爭
李開復的西裝褲口袋是一個精確測試後確定的尺寸,它和最新款iPhone的尺寸貼合,既不會淺到放不進去,又不會深到不容易取出來。在重要場合,他會戴寬度7釐米的細領帶,比市面上大部分領帶細1釐米,因為他經過實驗發現,這樣的搭配顯瘦。就連他的笑容,都像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偶像營業時的idol smile,這是他大部分照片裡的固定微笑的弧度。
坐在這樣的李開復對面是一場持續的心理危機。他的人生經歷被量化,像一個可查詢的資料庫,他的回答基本上全部出自他出版過的8本書,以及迄今為止發表過的公開演講、訪談和文字記錄。如果你讀過這些內容,就可以準確預測他每一次的答案。因為不管問題是什麼,他都會繞回到這些公開信息的範疇之內,邏輯落點始終是——“世界因你而不同”,每個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而現在,我們應當關注“AI未來”。這些是他的自傳標題,也是他研究後發現最適宜大眾傳播的話題。
他的生活是一場最大化的戰爭,在有限條件裡,最大化時間,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確定性,不允許冗餘。偶爾助理給他在兩個時間段中安排了休息,會遭到他委婉的批評:時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這場最大化戰爭貫穿了李開復30多年的職業生涯,他擁有一個商業偶像的完美履歷:畢業於學術頂尖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工作過技術最頂尖的科技公司,蘋果、SGI、微軟、Google,而後在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投身中國的創業熱潮。
在每一個階段,他都創造過最大化的奇跡:在蘋果,他曾將尚處於實驗室階段的前沿語音辨識系統,壓縮了1000倍後應用在當時的蘋果電腦裡;在微軟,他創建了微軟中國研究院,這成為後來世界知名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走出來許多AI領軍人物,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稱為“世界上最火的電腦實驗室”;Google中國也在他的推動下,從一個人到700人的團隊,實現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當地語系化。
過去10年中,他的最大化戰場是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創新工場所投資的項目超過350個,已經誕生了17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基金規模超過20億美元。“創業本身就是一場最大化。人們在創業環境中得到的成長,是在其他環境裡不會得到的。創業就是做出了有限性和無限性之間的連接,達到了人的最大化。”
技術造就的商業奇跡,是過去10年間中國互聯網的獨特景象。技術高度集中化了效率,放大了個人的力量,讓所有人親歷了一場肉眼可見的奇跡——一個創業者能改變所有人購物的方式,一個聊天工具能顛覆此前所有的通訊龍頭企業,一個網紅主播能直接決定一款口紅的生產……中國市場成為全世界資本最為矚目的新大陸,它吸引著一個又一個人投身這片土地的最大化戰爭,在這裡,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親手創造一場影響14億人的奇跡。
“看到時代的變遷,看到迎頭而來的機會,總在想怎麼去調整自己,才能捕捉到這些機會。如果你讓我每天做一樣的事情,我會枯燥到死。”李開復說,“每一年我說不出來我做了兩三件很驚人的事情,好像就白活了。”
不過,這場最大化戰爭也多少吞噬了人性。在家裡,他陪家人的時間是經過精密規劃的最大化策略,“既不會少到讓她們抱怨我不是好丈夫、好父親,又不會多到影響工作效率”。妻子謝先鈴有次跟他吵架,氣到離家出走,不接電話,不回短信。結果,李開復選擇用技術回應。他在Google搜了大概1000條道歉短信,從裡面挑了50條比較接近他的口吻的,自己又寫了50條,湊成了一個100條道歉信的資料庫,然後寫了一個程式,每隔45分鐘隨機發送短信,不間斷地一直發,連續發送到第三天的時候,妻子敗給了程式,認輸回家。
創業夥伴陶甯從微軟時代就認識了李開復,那時候,連跟他吃飯都是一場智力競賽,要一邊吃一邊玩難度極高的推理遊戲。她注意到,同樣使用語音輸入,李開復的語音轉化準確率要比周圍所有人都高。因為他常年訓練自己,用機器習慣的穩定狀態說話,“不要只train機器,還要train自己。”
與他結識近14年的黃蕙雯是創新工場現任CMO,起初她並不想接受這份工作,就跟李開復說,北京霧霾好重,我不要搬過去。結果過了一會兒,她在微信上收到了他的答覆,他依次發來中國氣象局的監測結果、社科院的研究報告,以及協力廠商機構的觀察統計。李開復糾正她,準確的事實是,北京的空氣品質已經有了大幅改善。這構成了李開復強悍的說服力,但也讓黃蕙雯不得不沖他吐槽:“你一定要每天都過得這麼用力嗎?”
所以,坐在他對面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和絕望。技術要比人性更根深蒂固地活在他身上,那種感覺很像是跟Siri聊天,全程剔除人類情緒。這讓人產生一種不太對勁的迷惑:如果他參加圖靈測試,能通過嗎?
這種最大化的氣質只在一種狀態是合理的,那就是科學家的實驗室。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最典型的科學家故事,一個天才,迷戀技術,與機器共存,活在實驗室裡。但顯然,李開復早在3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條路,這也是他的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天才決定離開實驗室,投身複雜、渾沌、充滿局限又充滿活力的商業社會,活在人群中。
┃與複雜共存
商業世界有一些暗號。特別是創業者見投資人時,他們一般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只能去捕捉一些訊號——聊天中他有沒有看手錶,中途接電話有沒有回來,如果聊了半小時他還在提問,要麼這次有戲,要麼他不懂這個賽道,想讓創業者幫他普及一下背景。最直接的失敗徵兆是,“我後面還有個會。”
但是,李開復會給出不太一樣的訊號。他愛談論技術,見他需要準備好充分的資料材料,以備他即時提問。他尤其鍾情于技術天才,有時甚至會打破自己縝密的時間規劃,跟他們多聊。可是,如果技術天才只講技術,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的想法太天真了。”
他的本質是一個電腦科學家。在成為投資人、創業者、職業經理人之前,他是足以躋身世界一流的人工智慧專家。電腦博士李開復設計過一款人工智慧博弈程式Bill,擊敗當時奧賽羅棋世界冠軍;他還使用一種叫做“隱瑪律可夫模型”(HMM)的方法,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套非指定語者連續性大詞彙語音辨識系統Sphinx。學術界一種開玩笑的說法是,衡量一個人的研究高低,就去看他的論文能在多少年後還持續折磨著後輩入行必讀。而李開復的論文,直到今天還有程式師將其翻譯成中文,細細研讀,距離他發佈這些論文已經33年了。
走出實驗室後,他親歷過這個時代幾乎每一次最重要的技術變革,參與它們的落地。陶寧記得,即便在微軟、Google這樣的頂尖公司,想要讓技術進入產業也是一場惡戰,李開復要反反復複做演示,跟不同人群磨合,他們之中大部分人不懂技術,“99%不是你的技術同類”,但他們又有自己的立場和顧慮,李開復的工作就是需要彌合這種人群之中的認知差異。
商業是人構成的戰場,在這裡,贏的關鍵是學會與複雜共存。尤其在中國創業,是一場全世界最殘酷的戰爭。所有參與者將最大化推向極致,只有親自下場,你才能明白這種現實的顛覆性力量。天才的最大失利往往不是技術缺憾,而是誤讀了人,誤讀了人性,誤讀了人群之中的風向。
在微軟的時候,到美國總部開會,坐滿一屋子的天才工程師總提中國盜版,討論的主題都是怎麼抓、怎麼告、怎麼正版化、能賣多少錢。“我說你們根本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我就帶他們來中關村,教微軟的人怎麼理解中國市場。”
李開復設計了一套小實驗,他讓來北京的美國高管們先去一趟當時的電腦大賣場海龍大廈,每人發同樣的錢,買一個電腦回來,去親眼看看在中國做生意是什麼樣子。結果在中關村購物一圈,連最理性的CTO都陷入了中國充滿感染力的消費亢奮之中,回來熱情地跟李開復說,什麼都有,什麼都有,什麼都有!那是一種誰也阻止不了的商業生命力。只有親歷才能明白,你沒法跟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講道理,靠理智否定它的生長。它會不惜一切代價活下來,最優解是與它共生。
過往的經歷把他訓練成一個務實主義者。2006年,他參加香港科技大學前沿研究討論會,臺上坐著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時任科大校長、物理學家朱經武,還有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阿蒂亞爵士。他們熱烈地討論“詩人科學家”這個議題,數學好美啊,數學充滿想像力,只有他不太同意。
李開復很客氣,這是他身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質。他婉轉地提醒:“這個世界需要有像他們那樣偉大的科學家,留在高校研究院,來探索數學之美,但是也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工程師,來把它做成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人類的問題。這兩者缺一不可。”
他必須要學會在人群中生存。王詠剛是創新工場CTO,也曾在Google工作了10多年。他知道,跟形形色色的人談技術,是個苦差事,講深了大家聽不懂,講淺了大家覺得沒有用。碰上完全不懂技術的人,尤其是傳統產業的老闆,也得講得下去才行。他有一次聽到李開復不得不跟一個地方老闆解釋,“AI是一種新時代的Excel”,因為Excel對他們來說已經代表了複雜,他耐心地解釋,“像Excel那樣,你把資料填進去,結果就能算出來。”
“我就沒有開復那樣的好脾氣,講不明白我就不想說了。但是他還是很有熱情,能在不同場合,耐著性子,讓所有人聽懂。”王詠剛說。
“市場接受了,技術就得到了承認;市場不接受,再奇妙的技術也不名一文。”李開復曾這樣寫道,市場是一切技術的試金石,只有不適應市場的技術,沒有不適應技術的市場。就算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技術不能落地,也在市場一文不值。
整個過程都要對抗人群中的懷疑、不解和誤會。智明星通的CEO唐彬森說,10年前覺得李開復不像個投資人,每天叮囑他關注技術趨勢,“老發一些沒什麼用的話”,“我們還在創業苦哈哈的,滿腦子想的還是人怎麼招啊,工資怎麼發啊,他老說要all in移動互聯網,老說比爾·蓋茨的名言,‘人們永遠會高估一兩年的發展,而低估了未來10年的發展。’我當時心想,手機螢幕就這麼點大,性能又特別差,能怎麼樣?”
如今,技術奇跡驗證了李開復的判斷。前不久,創新工場10周年紀念,他給李開復發了一條資訊,“偉大的時代需要有偉大的想像力。”
然而,人群之中,質疑總免不了。出現負面評論的時候,陶甯和李開復經常爭論。李開復希望能把事實解釋清楚,但陶寧告訴他,如果他相信,自己事業的目標是把技術落實進產業裡,就必須專注於技術的落地,“活在一種不理解中,學著與噪音、反對、誤解共存”,對這個世界說,那好吧。
“你說他沒有生氣過10分鐘、1小時,他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是他得用理性的方式去處理。”陶寧說。“況且,創業中太多你想要做的事情,已經填滿你的時間了。像開復這樣從學界跳到工業界,面對客戶、投資人、產品、團隊,他已經生活在人群之中了,必須學會接受過程中的噪音。”
這大概就是時代留在他身上的一種複雜性。他的技術信仰分成兩半:前一半是個科學家,能寫最複雜的論文,調教機器理解人類;後一半是個商人,能洞悉客戶的需求,教會人類理解機器。自始至終,他都是流動在兩者之間的人。
┃吞噬與救贖
技術將李開復的最大化戰爭推向了頂峰,他不僅要最大化技術在商業上的效益,還要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
微博最熱的時候,他給自己的微博寫了一個AI程式,讓機器自動抓取即時熱門的話題,以及與他有交集的主題,以影響力排序轉發,連發送時間都是精准實驗的結果,間隔10分鐘發會掉粉,間隔40分鐘發又不能實現每天發送量最大化,衡量過後得到最優解,間隔30分鐘發一條,每天發送25條,以實現每天穩定漲粉的目標。機器全程類比人類發送的隨機性,避開整點發佈,以免留下機器痕跡,機器甚至能代替他自動回復留言,為他增加粉絲互動頻率,維持熱度。
那段日子,向來平靜的李開復持續生活在一種強烈的情緒衝擊裡,憤怒、喜悅、興奮、焦躁,所有血流都沖向大腦。他每天都會檢查自己的粉絲數,如果沒有達到增長預期就會不高興。他變得對最大化數值有所偏執,“一場演講沒有1000個人我就不去,每天微博不新增1000個粉絲我就不開心,一個記者來採訪我,讀者不夠多我就拒絕。”
一切都是最大化的工具。曾經的創新工場合夥人王肇輝結婚,邀請李開復致辭,儀式結束後,他發現李開復寫了中文發言稿、英文發言稿,在微博、推特、臉書全平臺上都發佈了一遍。作為新聞發言人的他感到高興和感動。但是,李開復大女兒上大學收到的父親的信,也被父親同步發在了網上。雖然贏得了點擊率,女兒卻非常不高興。
今天回憶起這一切,最大化影響力的念頭“就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並且快速擴張”,直到疾病的突然到來。
在經歷了常年的熬夜、高壓、疲勞作戰的生活後,李開復的體檢報告裡檢測出腹部存在26個腫瘤,醫生確診為淋巴癌四期。當整個中國互聯網在井噴似的蓬勃發展時,李開復花了17個月養病。最大化戰爭暫時休戰。
休假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一開始,他還不能正確融入這種生活裡面。在動完手術的幾個小時後,他還試圖再度投入工作。他在家的臥室裡搭建了一個工作臺,用金屬臂把顯示器懸掛在枕頭上方,躺著回復郵件。
因為生病的緣故,他提前立下遺囑。寫遺囑的時候,他第一次認真注視自己手裡的筆,“那支筆曾在上萬冊書上簽名,暢銷的自傳,鼓勵中國年輕人努力工作、開拓事業的書,這些書每一本反響都很好,如今,同一支筆卻見證了我的失敗。”
寫完遺囑,他坐在母親旁邊,母親已患阿爾茲海默症多年,只能勉強認出他。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最大化的影子還有另一面。自傳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故事,但對當時在美國陪讀的母親而言,那是寂寞的回憶。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兒子上課的時候,她只能在家對著電視,一台一台換。因為語言不通,她只看得懂一個猜價格的節目,節目很熱鬧,但她也只能猜測這種熱鬧。從天亮到天黑,只有捱到兒子回家,才有人跟她說話。
成功人生的所有細節都顯現了另一個模樣。在臺灣養病期間,他試著參與家裡的裝修,兩個女兒告訴他,過去他花了大工夫,把房間佈置成公主房,買小星星的貼紙,自己一顆一顆貼在天花板上,但其實,她們並沒有想要成為公主。
小女兒說,她更想要收到爸爸的信,因為爸爸過去經常寫信,寫給爺爺奶奶,寫給媽媽,寫給姐姐,但是他已經很久沒寫了,自己高中畢業的時候,還會收到爸爸的信嗎?
生病期間,李開復重讀了許多年前自己父親寫來的家書。原來早在他事業的最開端,父親就曾在信裡,反復叮嚀 ——
先鈴、開復:
先後接到你們來信,一則以喜,一則以慮(我未用“憂”字)。喜看開復的研究受到別人的注意、重視,但我要說一句話是,做學問的要有自尊心,但更要有謙遜心。學習是無止境的。
經過了這麼多年後,他終於開始理解,和自己渴望的最大化不同,父親治學的根基恰恰是渺小。父親70歲的時候選擇當教師,教了幾十個學生。學生寫給他的訃文裡反復提到這位老師謙遜的治學觀點,他相信研究任何歷史最忌諱的是“成見”,“歷史是沒有官方說法的”,自己的觀點也不是最終的答案,應該歡迎反駁,包容不同的意見。
“我才發現,他寫給我的每一封信裡都隱含著一些人生建議。他教我怎樣去做一個更好的人,不要為了一些沒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太忙碌,做人要謙虛,千萬不能驕傲。父親通過這些信,以非常溫和的方法來傳遞他的愛,而我感知得太晚了。”
在臺灣養病期間,住在他家附近的鄰居楊柏林是一位畫家。他看了李開復的故事,送來一幅畫。這幅畫是很多種顏色一起在流動,黑色包裹著紅色,藍色流向了金色,畫面正中央是蔓延開來的白色,如同水一樣,不斷流動,這是他所理解的李開復。
楊柏林說,他在李開復身上看到了自己。這位畫家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就是“影子和自我”,而在李開復身上,他看到這個主題的又一次呈現——“真實的我是影子的救贖,而影子的另一面,是我更遼闊的世界。”
┃回到人群中
病癒回到工作中,李開復回到了他的平和狀態。他是一個始終很客氣的人,很少生氣,總是保持弧度穩定的微笑。最大化模式並沒有完全消退,連軸轉地飛行、演講、開會。妻子常常問李開復,“你到底要幾歲退休啦?”
他還不想退休,多久都不想。他還在享受流動在人群中。今年秋天,李開復去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演講,飛回北京沒幾天,又到釣魚臺國賓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會議間隙的大廳,遇到的幾乎每個參會者都會跟他打招呼,停下來聊一聊。他像水一樣流動在不同群體之間,對決策者解釋技術的苦處,得給民營企業一些幫助,然後鼓勵研究員多參與實踐。
只是,贏已經不重要了。“經歷的災難多了,人就學得會客觀了。人從挫折中學到的東西,遠比成功裡學到的多。碰到好多問題,上報紙了怎麼辦,大會不能開了怎麼辦,他們說,開復你怎麼還這麼鎮定?我說我都被微軟告過了,這算什麼?我都得過癌症了,還怕什麼?”李開復說,“這一生活得已經很值了,得到了超過我能想像的很多東西,我已經很感恩了。如果我失去一切,那也值了。”
在互聯網世界,這也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平靜。他的辦公室位於中關村,就在樓下吸煙區,休息時間會有許多掛著工牌的人聚在一起抽煙,他們鎖著眉頭,抱怨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競爭對手使過的黑招、擴大市場的壓力……互聯網,一種焦慮、廝殺、競爭的象徵,是全世界最殘酷的競爭市場。焦慮是他們被這個技術時代所塑造的一種底色。
經歷過技術時代屢次變革,現在的李開復覺得,在10年中國互聯網中誕生的最有價值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背後精於執行的人。“我覺得中國創業者是很強大的一批人,整體來說他們不會是很恐懼的人,一方面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萬一真的做不成,那就公司關了再創一家,做一家倒一家,倒一家就再開一家,真正厲害的創業者都是這樣起來的。”
一個重要的領悟是,人的最大化,不能做簡單的量化。一個不能透露姓名的創業者說,當時他有一個合夥人,很多投資人不看好,都不願意投。但李開復對他說,“我知道這個事你肯定會踩坑,但我也知道如果出了問題,你也可以收拾得了,所以我們冒一點風險,還是會投。大不了到時候麻煩一點,幫你解決問題。早期多犯點錯誤,總比後邊犯錯成本小得多。”事實證明,他的合夥人果然出了問題,但這名創業者也的確熬過了這個錯誤,帶著公司成長為市場的關鍵玩家。
最近,李開復開闢了一個新的最大化戰場——讓AI落地。
他在創新工場設立了一個人工智慧工程院,給學生做技術夏令營,找傳統產業談合作,還聯繫了大學,幫忙設計人工智慧的教材。作為人工智慧工程院的執行院長,王詠剛常常和他一起出差,去工場考察。他在一家工場車間呆了一天,生產線上1000多個人,王詠剛挨個去看每個人的工作,看看能不能用自動化取代。車間工人用很細的鑷子,貼一張小小的貼片。一個工人一整天困在自己的工位上,反復這個枯燥的動作,拿起來、貼上,再拿起來、再貼上。這是一個亟需得到解放的重複性勞動,但是,今天的AI只能在虛擬世界起效,做語音和人臉識別還可以,一旦進入真實世界,又粗糙又笨拙,遠遠不能取代細活兒。
“那天出來我就在想,未來AI是一個無論怎麼想像都不過分的發展。讓它發展取代工人,這不是一個效率問題,而是一個人道問題。人類是不應該被困在這種枯燥的重複性勞動裡的,應該做一些更自由的事情。今天的AI還在非常非常早期的起步階段,如果AI真正能落地達到90分的話,世界會變得非常不一樣。這是我或者開復,以及一些做AI科研的人所相信的AI。”王詠剛說。
這又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就像是他所親歷的每一次技術落地,又要跟決策者建言,又要面對陌生人的迷茫和質疑,想辦法讓人聽得懂,又要耐心勸服創業者相信,這背後是下一場技術奇跡。但李開復似乎很享受這件事,每天連軸轉地面談,演講,參加討論。
1983年,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那裡是世界人工智慧尖端研究的前沿陣地。他的博士生研究計畫中這樣寫道:
“人工智慧是人類學習過程的闡明,人類思考過程的量化,人類行為的解釋,以及對智慧原理的瞭解。它是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我希望投身這門新的、有前景的科學。”
今天重讀這番宣言,李開復似乎的確在用自己的時間,踐行著這場實驗,他把自己訓練成機器的思維模式,量化自己的行為,去教機器理解人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機器的理解,把它推向人類,實現“人類瞭解自身的最後一步”。
“我確實是用了20年的時間,才慢慢地瞭解他,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不是個最理性的人,他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人,是一個領導,一個下屬,一個朋友,一個長輩,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他是一個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人。”陶寧說,“他的主線是忠於技術,圍繞著技術他做了所有事情,做了研究,做了產品,做了投資,收集了人才,也獲得了很多朋友。技術改變了他的人生,他也因為身處這樣的技術時代,改變了別人的一生。”
┃只屬於自己的房間
現在的李開復試著活在一場最大化的寬鬆裡面。他已經不怎麼再發微博了,自動定時發佈的程式已經終止了,他只會偶爾上去看看評論。過去看電影,他會按照IMDB排序,從9.2到6.5依次看,他在家裡裝了160T的伺服器,確保他準確擁有全部6.5分以上的電影。現在也沒關係了。他最近在重看《教父》,看了好多遍,他現在喜歡教父那樣的英雄,說不上是英雄,卻也並不是壞人,一生與人性的種種複雜面共存,是一個活在人群中的人。
李開復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吃。他熱愛美食,也熱衷於研究美食。每年大董上新菜,他都會受大廚邀請試菜,跟大廚討論菜品。曾有一家出版社知道了他的美食喜好,想給他出一本美食書。但是,在李開復決定之前,王肇輝就直接拒絕了:“我說不行,只要我還在PR這個崗位上管事,就不可能有機會。我不希望開復的公眾形象變得不專注。我希望科技、投資是占他人生符號99%的東西。不能讓人感覺不務正業,跑去做美食了,這不合適。我不同意這樣的事情出現。”不過現在,這個秘密也不需要隱藏了。講述美食時候的李開復,有一種毫無掩飾的由衷快樂,他花了整整10分鐘時間,認真描述如何煮一顆最完美的雞蛋。這是他經過反復試驗、調試,推算出的完美雞蛋烹飪資料。
他選擇Google工作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參與Google中國餐廳的籌建。幾乎每個和他在Google共事過的人都記得,每天中午的試菜環節,會看到一個神采奕奕的李開復點評菜,面試大廚,提很多專業問題。
現在不需要爭奪最大化流量了,他開始允許自己說點真正想說的話,吃到好吃的東西,他會給它們拍特寫,傳上網。其實,如果沒有其他人反對,李開復還挺想寫美食的。但是,他是一個溫和的人,不喜歡跟人起衝突。他也尊重別人的專業,只要是他認定的資深人士的建議,他大多會接受。所以,這個出版計畫最終流產,李開復只說了一句話,“那好吧。”
病癒之後,為了讓更多人對AI感興趣,李開復願意去展露更多真實。他參加了奇葩大會。在去錄製的車上,他準備了一份詳盡的發言稿。助理提醒他,那兒鼓勵現場即興,你自由發揮就好啦。但這是李開復所不習慣的場景,他反問,“自由……怎麼自由?”
結果,奇葩大會收穫了嘉賓語音聲波最平穩的一期節目。錄製結束後,蔡康永跑來找他的助理:“開復在幹什麼啦,讓他來玩的,一上來就講課,也不跟我們打招呼,難道他是緊張嗎?”
習慣是不容易更改的,他還是喜歡活在精確的最大化裡。臨近採訪結束的時候,李開復展示了自己手機相冊,裡面有兩部評分7.9分的電影。“這是我最近發現的兩部電影,我還沒有看過。”他說回家後會把這兩部電影下載來看,所以此時此刻,寫稿還不能寫“李開復看過IMDB上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準確的說法是“所有6.5分以上的電影,減去兩部”。
生活也依然追求一種最大化,但如果沒做到,那也沒關係。李開復在家裡追求極簡,一切都要藏起來,相冊藏在抽屜裡面,電視藏在油畫後面,電腦藏在飄窗裡面,音響藏在房間隱蔽的壁龕後面。他試圖也把妻子的化妝品藏起來,為此設計了一個能夠裝400個瓶子的鏡櫃,完美容納妻子現有化妝品。然而,住了一段時間後,滿載的鏡櫃外面不知道為什麼又冒出來100瓶。於是,他從自己的護膚品裡拿了20瓶出來,也放在外面。李開復說,這是適應環境的新策略,既然要存在冗餘,就讓冗餘也搭配著來,在一種新的平衡裡,與冗餘共存。
他再一次開始寫信。小女兒畢業上大學那一年,他給她寫了一封不再公開發表的信。信的最後一段是:
我問媽媽想說點什麼,媽媽讓我告訴你,我們非常愛你。我問她,這句話是不是應該說,我們愛你,比昨天多一點,比明天少一點。她點點頭,眼睛裡閃爍著一點光,那就像是在你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同樣的光芒。
後來不久,小女兒把回信文在自己的身上。一個是Stay Gold,它出自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詩,原意是,美好總是容易消逝(Nothing Gold Can Stay),但她改了一下,對她來說,美好也可以永不消失。另一個是一組數學符號,那是長大之後終於領悟的父親的關心,一個大於號,一個小於號。
今天的創業依然是一場最大化戰爭,但作為親歷者,他也得到了珍貴的經驗:“最大化會發揮人的潛力,但也會犯錯誤。我學到的就是不要去算計到這麼細,分清楚哪些是自私的最大化,哪些是真正對世界有意義的最大化。”
李開復的家裡現在有兩間書房。一間是給外人看的,是他完美一面的呈現,乾淨到空無一物的書桌,所有物件都可以完美收納,曾經的獎狀、獎盃和畢業證書,整齊地排列在櫃子裡,是展示給世界看的戰利品。
另一間書房非常狹小,裡面完全沒有裝飾,沒有吊頂,沒鋪地板,抬頭就是黑壓壓的暖氣管道,屋裡只有一把歪到有點散架的椅子,勉強可以坐下。這裡放著他在家裡佈置的伺服器,以及所有不想被外人看到的東西。
這裡藏著所有他生活的秘密回憶。曾經手寫給妻子的情書,父親寫的信,自己的病歷,過去工作用的舊名片,只對自己有意義的工作紀念物,亂糟糟地堆在一起。他跟自己約定,老了退休了,他就把這些回憶按順序整理好。但現在還不用,這樣就好。
只有在那個房間裡,他不用活在最大化裡。這是他精緻的家裡唯一一個亂糟糟的地方,沒有條理,沒有分類,不用小心翼翼。他時不時要去那兒維護伺服器,跑資料的十幾分鐘時間裡,讀一會兒信,發一會兒呆,想念父親和母親。所有情緒都允許得到短暫的表達,懷念,生氣,懊悔,沮喪,難過,也有希望。這是最大化戰爭的一條縫隙,只在這裡,活著一個真實的李開復。
「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的推薦目錄:
- 關於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倫敦人妻先生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怪老子理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快速將「群組欄」轉換成為「資料列」 | 動態轉置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excel轉置-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1月|網路名人美食 ... 的評價
- 關於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excel轉置-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1月|網路名人美食 ... 的評價
- 關於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Excel 效率王- 【超快速隔行插入空白欄| 特殊目標】 昨天的影片 ... 的評價
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倫敦人妻先生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話說寫專頁兩年,當中最大的收穫,對我來說是認識了幾位筆友,渾水 絕對是其中之一。
老實說,我跟他只有一面之緣,喝過一杯咖啡(有人還要記錯地點從中環跑到尖沙咀,再由尖沙咀跑回中環),雖然遲大到,但真的很有誠意,點嬲得落?理論上算不上推心置腹,但可能是經常讀他的文章,倒是覺得自己跟人家熟了起來,呃... 我大概是那種典型的花癡(?!)讀者吧?
可能大家不相信,但我在現實生活裡是一個超級天然呆的人,也沒太多機心(一個成日俾仔圍、慣了被保護的人其實很難有什麼心眼),我是一直都當他是個股評人,沈大輸啲friend,我係見完面隔左好耐,先知呢條友原來咁把炮...
基本上我很少會主動私訊人,我唯一一次,係早幾個月,恆指仲係三萬點跌緊的時候,我私訊佢。股市專收聰明人,而且是年輕的聰明人。炒股我唔係太叻,但老seafood睇市都略有心得,我只是擔心年輕人就是同個市賭氣,越跌越買,到最後成手蟹貨。後尾我見佢買熊證,我就知道唔駛再擔心,股市專收聰明人,但他比聰明人更聰明一點。
有啲人好得意,睇人Hihi最開心;我調返轉,我幾時都望我身邊的人活得風光,因為我很清楚我絕對係走廢渣路線的角色,然後什麼都是靠身邊的人去幫拖,連寫文都要靠讀者proof-read... 佢地越好景,我就越高興,最好我個個friend都財務自由唔駛做,成日飛黎倫敦,陪我講下廣東話,你話幾好?
#開心分兩份
#風光需要很多觀眾大量賣力前來助吻
每一次睇到這類訪問,我都覺得自己是時候買套好看一點的衣服,剪個正常少少的髮型。可惜我太懶。
這位編輯小哥和之前港大學苑的Martin小哥都係把我寫得最人性化的人。我是個爛人,但他們把我寫得過份地好。我係一個跑緊山,遊緊水的年輕人,無賺好多錢,我都有很多問題要面對和解決。身處政總,我是很期望被人收編的啊,共享成為大灣區人的榮耀嘛。可惜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
編緝小哥寫到我好像很眼淺,我本來想解釋一下我不是因為比人鬧而流淚,但好像越描越黑,所以算啦。
所有答案我沒有準備過,我無想過要講四年前的雨傘革命,無想過要講讀書,無想過要講得咁文青、咁哲學。
---我是分隔線---
90後上市公司執董渾水:我仍然是廢青
在政總的草地上,渾水在相機前露出帶點別扭的笑容。再看看他的衣著,斯文有禮,卻意外地毫不隆重,甚至有點普通。訪問前的閒聊,言談之間,穩重背後仍有稚氣。驀然記起,對呀,渾水雖貴為上市公司執董,又是著名專欄作家,其實亦是一位廿七歲的青年。
能文能商的命運
渾水儼然是這時代的矛盾結。90後,卻是白手興家,不靠父幹的最年輕上市公司執董。憑藉炒殼股賺得龐大財富,貴為金融翹楚,又同時是知名專欄作家,於多份香港媒體撰寫專欄,在數字之外享受文字。處於金融階層頂端的紙醉金迷,竟仍保有赤子之心,其立場亦與相對保守的金融界相違。許多許多的相異立場,集於一人之身,其獨特性格,或許源於他並不是blue blood出身。
渾水家境尚算小康,小學是真光(女校男生哦),中學則是一家Band 2中游Band 3頭的屋邨學校,甚至算是一名街童:「不過我很聰明的,我不會做被人欺負的大雄,但我亦不是欺負人的技安。」然而,有一種喜好將渾水與其同輩的命運錯開:閱讀。
「我阿媽會將很多書放進洗手間,你一爆石,無事可做,又無手機,自然會開始看書。」閱讀逐漸成為興趣,不過主要偏向小說類別。直至機緣巧合,有人介紹他看李天命的書,其興趣擴展至哲思層面:「以前一個903的DJ,叫Sa師妹,當時我中四傻吓傻吓報名了一個電台訓練班,她就介紹我看,我又真的跟著她的建議去看書。」
至於對經濟方面的興趣,渾水則居功於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他的經濟學說很淺白,排斥數字和方程式作為工具……而且在科學方法論的層面亦與(哲思)有關。」由Karl Popper科學觀測-歸納法,到Thomas Kuhn的範式轉移,再到張五常的成本改變行為的基本理論,渾水發現,原來似是數字主導的經濟學說,其實與文本的哲學一脈相傳,文字與經濟,原來可以並存,奠下其能文能商的命運。
早上瞓街,夜晚炒股票
憑著優異的成績,直入中大經濟系,由教授提名推薦,進入大行法巴任職,本應是前途一片光明,他卻毅然辭職,跳出comfort zone。箇中原因,卻有點廢青:討厭自己的工作,所以辭職:「(當時的工作)就是power point monkey,不斷做Ppt,不然就是excel monkey,或是check email monkey.」沉悶而異化的工作,令他開始質疑自身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他在翠華茶餐廳突然哭了起來。「當時壓力大,剛剛被老闆罵完,在翠華吃著吃著,竟哭了出來。我不是一個容易流淚的人,我在想,到底是否我承受壓力的capacity太低?」渾水難以接受,一個人竟如此討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故此直接裸辭:「 完全沒有找下一一份工,連一份CV都沒有寄出去。」
還幸,憑著其金融知識,加上時勢相助,渾水以炒殼股起家,「人家眼中是垃圾,我眼中卻是黃金」,在大學時期已於股票市場大有斬獲,「我大致給你一個概念,每隔幾個月我就會贏幾十萬。」炒股之餘,又適值是2014年雨傘運動,在金鐘和旺角街頭露宿了兩個月:「當時亦有幫助一些網上媒體做義務記者」,更逐漸興起寫稿的念頭,由投稿網媒輔仁開始,再到傳統媒體蘋果、信報等,「早上瞓街,夜晚炒股票,抽少少時間寫稿」,一步一步,最終達致名成利就,除了財務自由,出版了數本著作,更是一位廣受歡迎的網上KOL。
然而,說起廢青,他這樣說:「其實我幾接受廢青這個Label。」
甘為廢青,也怕一天會變
渾水挺喜歡my little airport。那種一代的頹靡,在旋律上飄蕩的囈語,隱隱約約,與渾水中大時代的生活有著共鳴:「我選擇接受這種頹廢的生活形態,又或是那種思想模式。」他認為,廢青只是別人強加的定義,只要你接受,這個定義的威力亦只會投向虛空:「別人話你係廢青,係呀,我係廢青,吹咩,這樣別人就沒有辦法擊倒你。」
金融界別的精英,基本上全是保守或支持建制之人。始終,香港的資本主義,通常以關係為先:「在知識和關係之中,我認為關係是較為重要。」自然,這種關係是圍繞穩定的建制建立。但觀乎渾水其文其行,敢言而反建制,完全有別於金融商業圈子,堪稱絕對的異類。
說來,渾水的文筆之所以令人著迷,正正是那種矛盾的鋒芒:以公式建構出的金融理論,他卻能以其為工具,不限於投資財技,分析無常的社會政治,其風格可謂香港獨家。而且,一位俗稱上哂位的後生仔,筆下卻是獨立於銅臭與保守的尖銳,亦正正源於渾水甘為廢青的態度,甚至渴望停留在青年階段,並且恐懼隨著年歲,成為醜惡的大人。
他說出鍾情的電影《蝙蝠俠—黑夜之神》中一句著名對白:「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我不是聖人,我亦害怕總有一天會turn。Never say never.」
我們都是西西弗斯
有識之士常說,這一代的問題是不能上流。OCED的研究數據亦顯示,想在香港突破階級,需要七代的努力方有望成事。然而,渾水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反論 — 以自身努力達致財務自由,簡直是完美的年輕人奮鬥故事。
渾水卻沒有自滿,自嘲除了成為葉劉J圖KOL之外,沒有值得自豪的成就。他自謙財富源於才能,亦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勢,與曹仁超之見不謀而合:「當時大陸資金不斷流進香港買殼,所以好多垃圾股(仙股/殼股)都極好炒……根本是輕鬆贏錢。」所謂跳出comfort zone的勇氣,亦有部分基於在大學時代股票市場賺取了一定資本,生活基本無憂。
這種謙遜而客觀的態度,令渾水看破了時下精英竟嘗試sell貼地的態度,富二代尚且自甘墮落,試問普遍的年青人又何德何能力爭上游?「這一代的精英根本難以向上突破,他們都『撈唔到』。」他理解年青一代的無力感,感受到時代的悲觀,不想離地的鼓吹正能量,更不想盲目鼓勵年輕人以他為鑑,貿然跳出comfort zone。
面對同輩,這一整個年輕而迷惘的世代,他有兩句說話:「第一,唔好死。」留著一口氣,在這渾濁的亂世繼續掙扎,守候一個改變的時機,「你看《蝙蝠俠—黑夜之神》中的James Gordon,整個警察系統都是腐敗,他仍然努力,只是等候一個時機,一個英雄……在這個角度,其實是很正面的。」第二句,效法西西弗斯:「接受自己的命運,同時蔑視自己的命運。」尤如廢青這標籤,接受,反抗,否定。不是盲目的樂觀,亦不是絕望的悲觀,「你是繼續營營役役,但你的心態沒有collapse,你反而會變得更堅強。」
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怪老子理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學員自主成立的讀書會,本月讀本為《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及《富爸爸窮爸爸》,有位學員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寫了讀書心得,徵得同意在此跟大家分享 (原文刊出)。
指定書目: (1) 富爸爸,窮爸爸 (Rich Dad, Poor Dad -- by Robert T. Kiyosaki, Sharon L. Lechter)
(2) 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得理財方法 -- by 怪老子 (蕭世斌)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P 26 -- Rich Dad, Poor Dad)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秋意蕭瑟的樹林裡有兩條分岔路,
很遺憾我只能選擇一條走,
我佇立在路口良久,
凝望著路的盡頭,
直到它在樹林深處隱沒。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然後我踏上了其中一條路,
或許它更值得我期待,
因為荒煙漫草,人跡杳然,
雖然說到荒涼與偏僻,
兩條路其實都一樣。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那天早晨的那兩條路,
舖滿落葉,無人踏足的兩條路。
唉,改天再走另外一條吧!
雖然我知道路的盡頭又會有無盡的岔路,
或許我不會再回到這個路口。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將會嘆息著敘說這個故事,
在將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敘說我曾經遇過兩條樹林裡的分岔路,而我...
我踏上了人煙罕至的一條,
於是後來的一切都不再一樣了。
(Dicea Tan譯)
http://tw.myblog.yahoo.com/jw!TiNIBTKFFRtBD3nbVNhV5oo-/article?mid=344
這首詩是<富爸爸,窮爸爸>作者在書中第26頁提到的,碰巧這是我最喜愛的英詩之一,每隔一段時間,總有機會聽到或讀到這首詩。利用這次重讀的機會,我還是用這首詩再問一次33年前、28年前、24年前、22年前、20年前、3年前的我,會想走另一條路嗎? 答案依舊 —不會,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有痛、有樂、有笑、有淚 — 好精彩、好有滋味 ! 但是我的投資之路,在2012年之前好像從未出現叉路,一條路直直寬寬的,直接通往賠錢失利的漩渦,輪迴了好久! — 好慘烈、別有滋味。
一直等到2012年的某個夏天,我無意中在網路的世界裡,偶訪怪老子部落格,經旁邊貴人提點,這才是正統的理財學問,要我少看那些坊間理財報章雜誌的故事、置入性行銷金融商品節目與似是而非的理財小撇步。我才終結輪迴,重新投胎轉世至正確的投資學院。
這段復活重生的過程我歷歷在目:我的第一課是怪老子部落格的三大風險 : 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因為我已經有30年沒碰過數理的東西了,來回讀了好幾遍,很慶幸自己當初有堅持下來,撞破那道牆,喚醒沉睡的財務靈魂。接下來又在部落格裡東張西望,促成我買下人生中第一本有數字、圖表的書 -- <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當然這樣的書不會有風花雪月、也不會無病呻吟,原以為會有苦頭吃,但出乎我意料之外,我竟然看得懂。連讀了2次,第一次看懂8成,第二次看懂9成,都有做筆記。為了這次讀書會,我三讀這本書,沒意外,不到1小時看完,98%都懂。
這本書打動我的地方有二處 : 第一處在書的背面,講到怪老子中年的體悟 -「我人生中最痛苦的覺悟就是 : 認真工作與致富無關,所以我立志要學好投資,我要理財致富。」,彷彿聽到一條漢子,準備好要在人生舞台上全面反攻的誓師詞,振聾發聵、好深沉、好勵志。 第二處在第18頁,怪老子提到他如何被投資報酬率的鐘形分配圖案震撼到,進而信服,並利用統計學來從事投資。沒錯! 沒有信服,只是迷信,哪來的信仰 ? 如果怪老子信服理性與科學,他的投資信仰也必然建立在理性與科學的基石上。事後我再驗證追蹤,怪老子最愛用理性實證(如: Excel 試算),來輔助說明財務觀念。
書內有好多個觀念啟蒙了我,令我受益無窮,我不再是一個財務文盲,獨自冥行盲索。
(1) P71—年化報酬率。
原來年化報酬率就是用來比較報酬的單位。只要將理專給的資料,金融商品DM,還有自己的銀行月結單,全部轉換成年化報酬率,就可以有相同的比較基礎,果然少了擦脂抹粉的幌子效應,素顏前後差很大,所有的投資項目紛紛露出廬山真面目。再也不會受騙。
(2) P85—72法則。
這真的是一個 <神奇法則>,我一開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心想,不也就是資產翻倍的速度罷了。哇哩 ! 再看到後面的試算,(P87-88)才知道翻倍的速度,不是倍速成長,而是要用次方去計算。天啊! 可見我的數字敏感度之差,總要怪老子拿出
(3) P89 –現值與未來值的概念。
現在回想起來 : 我應該是弄懂這個概念,才開始有一些<貨幣的時間價值>概念。另外,我也在怪老子別的地方,讀到他用一種別出心裁的方式來闡釋<投資> 與 <貨幣的時間價值>,他的slogan是 <投資就是用現在的錢去買未來的錢>,這句詩句,讓我這個數字資源班的學生,突然間撥雲見日、茅塞頓開,我懂了! 我自己那天在我的隨筆筆記本上寫著 : 原來數理界也有詩人,可以把繁複的道理,化繁為簡,極盡濃縮,簡言以蔽之,三言兩語,道盡無限。 (8/13 ,我也要來分享 : 李柏鋒造的數理詩句,幫助我很多! )
(4) P104 – 選擇基金不如研究指數。
基於這樣的瞭解,進而開啟了我從事指數型被動式投資的旅程,這是個奇妙的開始,隨後而到的風景,美不勝收!
(5) P110 – 定期定額策略 + 微笑曲線,最適合做短線。
當大盤遭遇系統性風險時,全面下挫,也可運用簡單的投資策略進場大撿便宜,唯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恐懼。當然,要有這樣面臨金融風暴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不是靠喊口號,也不是在暗夜中行走吹著口哨壯膽,而是要靠對風險的理解,深知市場暴起暴跌也是參與這場「投資遊戲」的規則之一。
(6) P116 — 定期定額基金只能「止晃」不能「轉向」。
這句應該也是怪老子的經典詩句。他在118頁中提醒讀者,定期定額雖然有攤平作用,但如果把這個策略放在一個長期下跌或持平趨勢的投資標的上,是無法讓淨值成長的。就衝著對這個觀念的理解,我回去檢驗當時手中的<德盛安聯全球綠能趨勢基金>,決定出脫。最後一段,<攤平效用,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出現鈍化現象,……>,這段文字解釋,真的很『通俗白話』,連我這樣的「數字白丁」,也瞬間了然於胸,如夢初醒,知道定期定額並非萬靈丹。
(**記得提醒怪老子老師 : 119頁 錯字 <鈍化> 非 <頓化> **)
德盛安聯全球綠能趨勢基金基金淨值走勢圖
(7)
(8) 2013
(9) 2012
(10) 2011
(11) 2010
(12) 2009
MoneyDJ.com 2006/10/11~2013/08/09 最高 18.46 最低 6.3
(7) P145 ~ 164 債券的秘密 : 獲利比定存高,風險比股票低。挑選債券,避開爛公司再下手。
記得第一次讀到這段文字時,我就問自己 : 為什麼,我之前從財經媒體、書報、雜誌,亂讀亂吸收的資訊,怎麼從來沒人提過這樣的觀念? 真相道理一直存在那裏啊 ! 是有人刻意隱瞞? 還是財務金融高手根本不屑說明這樣簡單而必要的財務知識。 我們不管在實體或網路的書店,都有一區<科普>的書籍,很多受過科學訓練的高手,都很樂意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圖表、譬喻…來推廣他們所知悉的自然界、科學界美麗的事物與真理。那財經界呢?????? 我真的要大聲疾呼 : 要有更多的怪老子挺身而出,當仁不讓,華文的世界,要盡快有<財普>的書籍出現,量與質要兼顧,越多越好,以裨大力推動正確的財務管理知識,需要的人很多,供給的人太少,這是在「種福田」
耶。不要再讓那些莫名其妙的鼠輩橫行於財經界了,「惡紫之奪朱」,莫過於此 !!!! (8-13 我來分享,教育界該如何納入理財課程。同時我也一廂情願的希望 : 李柏鋒快點加入怪老子前輩<財普>的行列,這是一個英雄惜英雄的領域,我看過怪老子和綠角在台灣伯格頭聚會裡的互動,好感人、好溫馨、好難得。後輩如Chris,也整裝待發,假以時日,也會加入這行列的。)
(8) P166 – 176 <為什麼要同時投資雨傘業與觀光業? > + <愈不相關,愈速配>
其實這兩節就是用最簡單的生活例子,說明資產配置的好處。教會我們 : 縱使投資的世界裡,風險總是無處不在,我們應對的方式,不是一味迴避風險,而是要學會駕馭風險。
以前聽過同行的前輩這樣說過 : 參加一場2~3小時的演講、研討會或訓練營,只要有5分鐘的內容,讓你有所體悟或啟發,那這次的充電就不虛此行!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怪老子的處女作---<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等同讓我充電了8次以上, CP值之高,讓我直呼賺到了! 這份收穫,難以量化,卻徹底改變了我人生下半場的布局,不僅是在財務的經營,也包含對錢財的認知。
財務的經營,就是因為拜讀了怪老子的大作,又從他的部落格連到綠角,吸收了多樣的養分才開始一連串的財務學習計畫,踏上正統的理財之道。這得另闢一章另行討論。
至於對錢財的認知的改變,就和《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不斷提到家庭灌輸下一代的「工作與理財觀念」枷鎖有關。怪老子說:「他人生中最痛苦的覺悟就是 : 認真工作與致富無關。」我猜這是和他的家庭教育養成有關,但他心中致富的動機緣起於他對生活、對家庭的責任感。是呀! 積累金錢的背後常常隱藏的是一份有責任的愛,與夢想的追求。我對錢財的偏頗認知緣起於我的文科背景,大抵喜歡文學的人,大腦感性的部份特別發達,理性分析太多,會讓很多生動有趣的作品剎時冷掉而索然無味! 好多我周遭同行的人都有類似的情況,大腦解讀數字圖表的部分好像有點殘障,(特別聲明 : 不是100%的人,絕無誣衊之意),我們的老師前輩只要提到錢,你都可以立刻感到,他們睥睨眼神比雷射刀還銳利,比站在北極圈冰山前還寒凍刺骨,我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成,對錢財的鄙視那也不足為奇。從前我看到別人家門前貼的春聯寫著類似 : 財源廣進、貴門迎財、錢財通四海…我就覺得粗俗至極,滿滿銅臭味。要相信 : 我的老師們,可能更嚴重,根本覺得那些是糞土。當然,我現在的人生體驗,已經讓我重新解讀這些春聯的另一層深沉的意義 : 誰希望自己經營賴以為生的生意,門可羅雀,好多人對錢財的渴求,也不過是對維護基本生活需求的卑微企盼。從前的我懂甚麼? 跩甚麼? 真的好慚愧!
沒錯! 我有很多老師先輩們是現代版的顏回,他們「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堪其憂,也不改其樂!」,其實我直到現在都很佩服尊敬他們。所謂現代版的顏回生活,就是深陷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所提的<老鼠賽跑>中,永劫不復。雖然這些前輩都是理財的弱勢族群,但在我眼中他們還是成功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困在Maslow’s Need Hierarchy的底層,他們好多人孜孜矻矻,竭盡一生,都在追尋卓越的自我,渡化別人,令人動容與佩服。
這個月的書單,是哪個有巧思的人挑的 ? 讚 ! 兩本書都是討論 :「如何當自己的主人」,不讓自己的時間、才智被買走,去替別人賺錢,幫別人完成理想。《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教的是方法與技巧;《富爸爸,窮爸爸》強調的是心態的改變,觀念的導正。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描繪出人生可能的兩條路 --「富爸爸」或「窮爸爸」。要讀者以窮爸爸為殷鑑,打破傳統的士大夫封建思想—盡力拿到好文憑、進大公司、打安全牌,卻極有可能落入一輩子都在和帳單打仗的窘況。把富爸爸當成正面教材,塑造有出「有為者亦若是」的成功形象。富爸爸知道通往財務自由之路,就是[被動收入]要大於[主動收入],[理財收入]要大於[工作升入],如此才可從「老鼠賽跑」中勝出,去買別人的時間、別人的勞力與智力,來完成他的理想或甚至是試驗。我和作者對狹義的「成功」定義不同,但廣義的「成功」大致相同。相同的部分是 : 成功的人是自己決定要怎樣過生活的人。
我讀《富爸爸,窮爸爸》,最大的收穫是 : 我改變對理財的看法與心態,會理財的人,對錢財有主控權。而且我也深刻體會到 : 無法改變心態的人,是無法改變任何事情或現狀的。想成功絕不能只想著安穩的生活,想成功一定要勇敢面對挑戰;改變很痛苦,但是不改變會讓人一輩子都很痛苦。人不能為了逃避辛苦,而導致自己庸碌一輩子,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不敢冒險,連為自己的理念與夢想都不敢去拚,不敢去賭的人,注定會遺憾終生。其實成功的人,在我看來,都帶有浪漫DNA。就是這樣浪漫的因子,讓他們克服小雞的噪音(p 188~194),勇敢投入各項投資,比如很多人瞧不起的房地產投資,就需要不少的過人的膽識、不凡的眼光與執行的勇氣。(呼應李柏鋒的文章--<最不勞而獲的投資方法是...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770&pnumber=1 )
其實我還有好多牢騷,但是手好酸,不打了,就這樣交功課!
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excel轉置-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1月|網路名人美食 ... 的推薦與評價
有时候从网上复制的表格数据,粘贴到excel表格后,变成一行一行的数据,不是表格格式的,不方便我们用表格进行数据处理。需要每隔几行进行转置一次。 ... <看更多>
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excel轉置-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1月|網路名人美食 ... 的推薦與評價
有时候从网上复制的表格数据,粘贴到excel表格后,变成一行一行的数据,不是表格格式的,不方便我们用表格进行数据处理。需要每隔几行进行转置一次。 ... <看更多>
excel 每隔 幾 行 轉 置 在 快速將「群組欄」轉換成為「資料列」 | 動態轉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Excel 教學ES04 | 快速將「群組欄」轉換成為「資料列」 | 動態 轉置 | 欄列置換#shorts. 12K views · 1 year ago ...mor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