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台灣演員查馬克・法拉屋樂(Camake Valaule)辭世,享年42歲。他在曹瑞原執導的劇集《斯卡羅》(2021)當中飾演排灣族斯卡羅政治領袖卓杞篤(Cuqicuq Garuljigulj)。早期也曾主演鄭文堂導演的金馬獎提名短片《明信片》(1999)。查馬克本身是排灣族人,原職為屏東縣泰武國小教導主任。
.
查馬克是在昨日夜間因淋巴癌病逝,剛好他的兒子樂可艾.法拉屋樂代表屏東縣榮獲總統教育獎,今日正好是頒獎典禮。
.
.
(圖為《斯卡羅》劇照中的查馬克・法拉屋樂。)
#斯卡羅 #查馬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garuljigulj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牡丹社事件對台灣原住民族最大的影響,是打開了具侵略性與殺傷力的現代化潘朵拉盒子。尤其對於情感豐富、崇尚藝術、文化有著柏拉圖式浪漫敏感的排灣族人來說,牡丹社事件不只打開了侵襲文化的潘朵拉盒子,也讓族人們亙古以來有如太陽般宏偉的民族自尊蒙塵,自此背負著引來日本登陸、拖累其他族人們的愧疚感直到如今。
倘若台灣政壇與傳媒文化圈,有機會出現具備台灣主體史觀視野的人,並讓他們來主掌公眾媒體資源。就知道國族教育得以台灣島國主體史觀為主軸,將這些國族歷史重要的節點製作成為台灣歷史大河劇。
這段歷史得以排灣族人及其他原住民族的視角,來告訴台灣當代及後代子民,牡丹社事件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代及後代台灣子民應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而非由華殖統治者、華腦學者,去胡亂詮釋這些節點的歷史,扭曲原民主體傳統領域的文化衝突。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小戰爭,大影響」,它改變了東亞情勢和台灣原住民的命運,也牽連島內複雜的族群關係與住民生活。事件後為強化對南台灣統治,包括恆春設縣築城、鵝鑾鼻燈塔也在美日等國的要求下建造。按日本於明治維新後,於1871年,發生琉球宮古島的居民六十六名漂流至南台灣恆春半島、其中五十四名因誤闖斯卡羅(Seqalu)王國領土,被高士佛社的排灣族殺害、剩下十二名脫險返國「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
當時琉球同時受到日本及清朝的保護,日本以「懲辦兇手」為藉口,出兵台灣,1874年攻打排灣族斯卡羅王國,即「牡丹社事件」。高士佛社和牡丹社族人當時據石門天險以簡易的槍枝抵禦日軍攻勢,牡丹社頭目阿祿古父子等多名戰士奮戰而亡。數日後,日軍展開強大攻擊,兵分三路進攻牡丹社及高士佛社,放火焚燒屋舍,原住民遁入山林間展開游擊戰,日軍士兵因水土不服紛紛病倒,與族人商談停戰後撤兵。雖然日本因水土不服而自動撤軍,但卻由清、日雙方仍簽訂條約,清朝須負賠償費,日本撤兵。
1872年,日本政府設領事進駐福州探窺台灣情形,並暗地裡派遣陸軍少校樺山資紀(後為首任台灣總督)與在中國留學的水野遵到台,做實地調查。與此同時,破例以年薪一萬二千銀元將美國前駐廈門領事、精通台灣事務的李仙得 (C.W. LeGendre) 聘為外務省顧問,進行向台灣出兵的準備,對李仙得甚至答應將來任命他為台灣總督。李仙得1867年於廈門領事任內,與南台灣的斯卡羅王國頭目卓杞篤(Cuqicuq Garuljigulj)之間締結有關救助海難的條約。當時在台灣南部海上,美國船之外有多數外國船遇難,遭難者擅闖原住民領土,而被部落處決的事件頻頻發生,而清廷表明原住民與其所居住區域為「化外之民、化外之地」非清朝領土,而是屬原住民的領土範圍,所以李仙得經過美國政府認可,直接與卓杞篤締結條約。
日本外交大臣副島種臣於1873年3月赴北京交換「日清修好條規」批准書時,為牡丹社事件向清廷提出交涉。清廷以台灣居民係「化外之民」,該地區屬於「教化未及之地」,劃清牡丹社事件之責任。受此回應,日本政府即於1874年4月,任命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台灣蕃地事務都督、大隈重信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長、李仙得為事務局二等官,做為出兵台灣的首腦陣容。由西鄉率領日軍,同年五月十七日由長崎出發,二十二日在台灣南部的恆春附近登陸。雖然受到瘟疫與台灣原住民游擊式反擊,仍於6月成功地佔領大龜文(Tjakuvukuvulj)王國(又稱「瑯嶠上十八社」,存在時代橫跨史前、荷治、鄭氏、清治以及日治)南方領土。
西鄉等佔領台灣南部期間,日本政府派遣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使,由李仙得陪伴前往中國,重覆交涉的結果,於同年十月三十一日締結「北京專約」,清廷以購買日軍所建房舍道路名義付日本五十萬兩銀錢,而日本則答應由台灣撤兵。清廷在條約中稱日本出兵台灣是「保民義舉」,並且同意支付受害者遺族慰問金十萬兩白銀。其中保民所指為「日本國小田縣民」,但日本則解釋為清廷對琉球屬日的承認。/陳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