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值得一讀,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無需爭辯。
被世界遺棄的角落
2021/08/22
【明報專訊】巴基斯坦記者Ahmed Rashid曾憶述,一名阿富汗老人曾向他解釋阿富汗怎樣誕生:據說真主創造了世界剩下一堆零碎又跟其他部分格格不入的廢料,於是把那堆東西集合起來拋在一角,成了阿富汗。美國自阿富汗撤走,為20年的反恐戰畫上句號之際,阿富汗再次被世界扔在一旁。
阿富汗在本世紀初因為九一一恐襲突然成為世界焦點前,Ahmed Rashid已在阿富汗採訪多年。上文出自他2000年出版的Taliban: Militant Islam, Oil and Fundamentalism in Central Asia一書,書中詳述阿富汗的亂局、塔利班的種種不人道政策,也記錄了國際社會長年漠視,人道組織欲救無門。九一一恐襲後,美國才彷彿突然發現阿富汗原來如此「邪惡」,讓拉登的恐怖組織盤踞當地向西方發動恐襲,自然要除之而後快。但如何剷除拉登?塔利班倒台後又該如何?美國卻從來未及仔細想。
美國有什麼責任?
美國對阿富汗由始至終都是三心兩意,對這個國家缺乏理解,也欠缺周詳考慮。在九一一發生後,時任總統喬治布殊的國安團隊部署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據Bob Woodward在Bush at War所述,防長拉姆斯菲爾德當時已提出,既然打反恐戰為何不趁機收拾伊拉克?他的國防部那時早已制定攻打伊拉克的方案,但喬治布殊當時認為民意當下只支持攻打阿富汗。部署軍事行動之初,美國決定依靠阿富汗國內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軍閥,美國提供空中軍力支援。但就算如此,計劃之初已難以迴避塔利班倒台後如何處理,即國家建設(nation-building)的問題。喬治布殊競選總統時曾承諾不會用美軍協助國家建設,政府一開始有不同意見,時任國務卿鮑威爾在部署期間便不斷強調這點,拉姆斯菲爾德一直淡化美國在戰後阿富汗的角色,當年他被問到塔利班一旦倒台後美國有什麼責任時,他坦言:「我不認為我們有責任去解決一個國家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政府這問題。他國的人沒有足夠才智告訴另一個國家應如何統治。」
北方聯盟又是什麼人?
美國總統拜登8月16日在全國演說中,辯稱美國20年前在九一一恐襲後入侵阿富汗只是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令蓋達不能再以阿富汗為基地向美國發動襲擊,並非為了協助阿富汗國家建設。這充其量是半真半假。喬治布殊2002年4月曾發表演說,承諾仿照二戰馬歇爾計劃領導國際社會重建阿富汗。拜登本人2003年也曾為美國協助國家建設辯護,稱一旦撒手不管只會換來混亂,令阿富汗變成嗜血軍閥、毒販及恐怖分子的溫牀。
或者這正是美國重建阿富汗失敗之處。美國的考慮只是希望阿富汗不要混亂,不要淪為針對西方的恐怖分子基地,其對阿富汗的認識也流於黑白二分的卡通式理解。這可見諸當年的美國傳媒報道。美國當年為了推翻塔利班,跟阿富汗的北方聯盟結盟,但北方聯盟又是什麼人?美國傳媒總將北方聯盟描繪成自由鬥士,雖然九一一恐襲前遇刺喪生的北方聯盟領袖Ahmad Shah Massoud的確如此,不過到過阿富汗深入採訪的記者例如已故英國記者Robert Fisk都會告訴你,北方聯盟只是一批各懷鬼胎的軍閥組成,當中不乏嗜血成性的軍閥,例如Rashid Dostum,其事迹包括把偷竊的士兵綁在坦克履帶上輾成肉醬。他在九一一後成為美國反恐盟友,更當上阿富汗副總統,後來被控多項戰爭罪及強姦罪。北方聯盟在反恐戰期間的戰爭罪行一樣不少,叫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2001年12月,Kunduz有1000名塔利班俘虜被北方聯盟囚在密封空間,差不多全焗死。至於美國在反恐戰期間空襲塔利班據點,造成不少所謂collateral damage(附帶損害);據美國布朗大學估計,2001年10月至2021年4月有47,245阿富汗平民在戰事衝突中死亡,美國在這情形下當然難以贏取民心。
戰爭的正當性
拜登在自辯的演說中亦將亂局歸咎阿富汗統治者,說阿富汗政客逃走、軍隊不戰而降,與人無尤。且看美國近年又對阿富汗政府做了什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一直都嚷着要從阿富汗撤軍,2018年開始跟塔利班談判,因為塔利班視阿富汗政府為美國傀儡,阿富汗政府被排除在外。特朗普2019年更曾計劃邀請阿富汗總統加尼及塔利班代表在九一一周年臨近之際到大衛營,但這Photo-Op最終沒有成事。特朗普政府2020年跟塔利班達成協議,協議包括要阿富汗政府釋放5000名塔利班囚犯。曾出任特朗普政府國家安全顧問的H.R. McMaster去年10月便痛斥特朗普跟塔利班的協議猶如姑息納粹德國的1938年慕尼黑協定,既削弱阿富汗政府,也削弱美國阿富汗戰爭的正當性。前國務卿蓬佩奥上周接受霍士新聞的Chris Wallace訪問,大力批評拜登,但冷不提防Chris Wallace追問他:「你有後悔給予塔利班正當性嗎?你又有否後悔迫使阿富汗政府釋放5000名囚犯,而他們不少正在為塔利班作戰?」
大國角力的一隻棋子
蓬佩奧當然沒有後悔。塔利班2018年已控制阿富汗四成地區,為求脫身的美國早已顧不得那麼多。Chris Wallace這問題卻令人聯想起法國記者1998年對布熱津斯基的提問。美國1980年代曾給予阿富汗聖戰士武器及金錢抵抗蘇聯及其扶植的親蘇政府,雖然聖戰士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如Robert Fisk便記錄過,有校長因為響應政府政策讓女孩上學,活活遭聖戰士燒死。塔利班不少領袖都在1980年代跟聖戰士(Mujahideen)並肩作戰抵抗蘇聯,蘇聯1989年撤軍後,聖戰士進佔喀布爾後內訌,塔利班乘亂而起並於1996年進佔喀布爾。卡特時代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1998年接受法國Le Nouvel Observateur訪問,欣然承認中情局其實早在1979年便支援阿富汗聖戰組織,目的就是引蘇聯出兵,令阿富汗成為蘇聯的越南。記者問他有沒有後悔這樣做促成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崛起,布熱津斯基答道:「世界史上何者更重要?蘇聯帝國崩潰還是塔利班?」
阿富汗終歸只是大國角力的一隻棋子,這點大家都心知肚明。8月15日喀布爾陷落當天,國際新聞網站都大篇幅報道。同日兩宗新聞卻擠到一角:黎巴嫩北部油罐車爆炸,導致28人死亡:該國首都貝魯特去年8月也發生一場驚天大爆炸,死了200多人,事發一年該國還是繼續倒楣;在地球另一端的海地還未從2010年7級大地震中恢復過來,該國在總統上月遇刺後亂作一團,然後8月14日又發生了一場7.2級地震。
阿富汗跟這兩個國家無異,除非天災人禍有足夠戲劇性,否則傳媒都不會理會,畢竟,太多慘劇已教人麻木,也沒有什麼微言大義。現在針對阿富汗的七嘴八舌,大家關心的還是大國角力而已。但當評論阿富汗時,評論者對阿富汗有多少理解?還是繼續以荷李活電影的模式來認知,只在意找尋英雄與歹角?塔利班有沒有「令人耳目一新」、阿富汗前路如何這一刻仍然是未知之數,與其猜測,倒不如認真讀讀歷史,好汲取教訓,不會重蹈覆轍。當然,這願望可能只是奢望吧。
文˙林康琪編輯•蔡曉彤
h.r. mcmaster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514紐約時報
*【官員建議,在大多數地方接種疫苗的美國人可以不戴口罩】
聯邦衛生官員建議,已接受冠狀病毒疫苗施打的民眾,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不用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這是迄今最明顯的跡象,表明該流行病在美國已接近尾聲。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3/health/coronavirus-masks-cdc.html
*【多數的流行病學專家認為在公共場所戴口罩至少要維持一年】
當聯邦衛生官員表示,完全接種疫苗的美國人在大多數的地方不再需要戴口罩時,令許多公共衛生人員感到驚訝。這與《紐約時報》過去兩週對大多數流行病學家的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非正式調查中,有80%的人表示,他們認為美國人,至少需要在公共室內場所戴口罩至少一年,只有5%的人表示,到今年夏天,人們將不再需要在室內戴口罩。在戶外的大群人群中,例如在音樂會或集會抗議活動中,88%的流行病學家表示,即使是完全接種疫苗的人也必須戴口罩。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3/upshot/hundreds-of-epidemiologists-expected-mask-wearing-in-public-for-at-least-a-year.html
*【以色列多地爆發騷亂,引發內戰恐懼】
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互相加碼報復、導致死亡人數持續上升的同時,以色列多座城市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爆發衝突。他們向汽車投擲石塊,在辦公室和宗教場所縱火;已有數百人被捕。與此同時,正在組閣的反對派領袖將責任歸咎於內塔尼亞胡政府,將危機視為全面掌權的機會。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5/13/world/israel-gaza-news
*【阿富汗開齋節停火三天】
當地居民得到喘息機會,但他們更希望永久和平。就在幾天前,一所學校發生爆炸,造成80人死亡。隨著美軍正在撤出阿富汗,塔利班向政府軍開啟了新一輪攻擊。時報記者造訪了塔利班的心臟地帶、阿富汗南部城市拉什卡爾加,記錄了停火前夕的戰爭前線。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3/world/asia/afghanistan-helmand-taliban.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聯邦衛生官員建議在大多數情況下,完全接種疫苗的美國人可以不戴口罩,麻州,紐約州,紐澤西州,北卡羅來納州 和維吉尼亞州的州長以及紐約市和華盛頓特區的市長均表示,他們正在接受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新指導在採納之前接受建議。但新政策似乎使許多零售商及其工人感到驚訝。梅西百貨,塔吉特百貨公司和蓋普百貨公司表示,他們仍在審慎評估新的指導方針。
#印度農村被疫情吞噬,疫苗危機持續擴大。週三,印度報告了約36.2萬例病例,整個印度農村的感染人數都在上升。與此同時,印度各地的疫苗儲備正在耗盡,12個反對黨呼籲取消疫苗專利保護,以擴大生產。該國僅有不到3%的人口完成了兩劑疫苗接種。
#兩項早期研究顯示,輝瑞和Moderna疫苗在懷孕期間是安全有效的。
#拜登政府概述,它將如何花費70億美元來擴大美國的公共衛生隊伍,增加工作崗位來應對冠毒大流行和未來的疫情,包括疾病調查員,接觸追蹤者和流行病學家。
#由18名科學家組成的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封信中說,沒有足夠的證據來確定是自然起源還是實驗室意外洩漏引起了Covid-19大流行。他們爭辯說,就像美國政府和其他國家一樣,他們需要進行新的調查,以探索該病毒的來源。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5/13/world/covid-vaccine-coronavirus-cases
*【美國疫苗推廣範圍擴大到12至15歲的兒童】
聯邦政府建議向12至15歲的兒童提供Pfizer-BioNTech疫苗之後,週四在美國正式開始了針對兒童進行接種的大規模行動。大約有1700萬12至15歲的兒童(約占美國人口的5%)獲得疫苗使用資格,這表明,美國青少年的生活可能很快會恢復到正常水準。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3/us/coronavirus-vaccine-children-ages-12-15.html?action=click&module=In%20Other%20News&pgtype=Homepage
*【專欄:美國難以實現的群體免疫】
專家認為,由於約30%的美國人不願接種疫苗,美國疫情短期內不會被擊退。在充滿猜疑和分化的時期,重塑信任是扭轉頹勢的最好機會。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0513/herd-immunity-us/
*【觀點:美國已無法再定義何為“民主”】
自由戰略中心主席、維也納人文科學研究所常任研究員Ivan Krastev認為,新的威權主義聲稱自己是一種真正的民主,而絕大多數美國人已對自己的政治制度深感失望。美國需要放棄在界定誰是“民主”方面的壟斷。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0513/biden-democracy-alliance/
*【Colonial Pipeline向駭客付了五百萬美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條東海岸重要輸油管道的運營商,向勒索者支付了大約75比特幣(約合近500萬美元)以追回被盜資料,雖然管道得以開通,但這也使拜登總統阻止未來襲擊的努力複雜化。Colonial Pipeline向駭客組織DarkSide支付了贖金,上周網路駭客用勒索軟體,劫持了該公司的業務網路,並威脅要在網上發佈。據信,駭客活動地點是東歐,因此研判可能是俄羅斯所為。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3/us/politics/biden-colonial-pipeline-ransomware.html
*【活動人士和前間諜被指密謀詆毀川普在政府中的“敵人”】
據檔和參與行動的人士稱,保守派活動人士網路在一名英國前間諜的協助下,在川普政府期間發起了一場運動,以詆毀川普總統在政府內部的明顯敵人。包括針對川普總統當時的國家安全顧問H.R. McMaster和FBI雇員的秘密監視行動。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3/us/politics/mcmaster-fbi-trump-project-veritas.html
h.r. mcmaster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本外務大臣,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H.R. McMaster)和其他有關外交官和政界人士,都意識到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正在加劇。
最近,我受到瑞典新聞媒體Dagens Industri(每日工業報)採訪,並且被問到這個問題。
中共每日的威脅不能成為台灣人民終日的恐懼。但當我們尋求與印度太平洋地區理念、利益相近國家進行安全合作時,我們必須盡力履行我們的安全職責,而非當方面希望友邦馳援而已。
我們必須在國防開支上投入更多經費,在國家安全問題上進行創新,支持我們的軍隊,例如增加對退役退伍軍人的支持和福利,為我們的軍士官提供更多元且具備挑戰的教育機會,更經常地進行裝備的革新,坦率地說,所有這些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天而不是明天解決。
The Japanes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Former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H.R. McMaster, and other concerned diplomats and politicians are all aware of the tension that is growing within the Taiwan Strait.
I was recently interviewed by Swedish press outlet Dagens Industri and also addressed this issue. The CCP’s everyday threat cannot become an all-day fear for the Taiwanese people. While we seek security cooperation with like-minded countries across the Indo-Pacific, we must always fulfill our security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best of our abilities before looking abroad.
To that end, we must invest more in national defense expenditures, be innovative in 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support our armed forces, increase support and welfare for retired veterans, work on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for our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and frankly speaking, all of these issues need to be addressed today, not to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