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兵法】留一條退路給自己
在日常生活裡,藥罐子經常會遇到很多用藥者,拿著一包包的藥袋,不管是從醫院、診所,還是其他藥房領回來的,前來問藥,然後,一同認識一下手上的藥物,例如適應症、服用方法、副作用、注意事項。
這,在相當程度上,便是藥物輔導的工作。
藥罐子相信,只要不斷跟這些用藥者分享用藥知識的話,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用藥者一定能夠慢慢累積相關的藥物知識,最後,成為一個上乘的用藥者。
其實,有時候,藥罐子覺得,藥物輔導,說易不易,說難不難,難的,不是用藥者不做資料搜集,相反,而是用藥者做了太多資料搜集,因為一些用藥者在搜集資料的時候,不管是網絡、媒體,還是親友這些途徑,多多少少,心裡可能滲雜一些先入為主的概念,從而往往帶著幾分主觀的心態,看待手上的藥物,而且,有時候,根深蒂固,難以動搖。畢竟,相較灌輸一種知識而言,糾正一種知識,難度較大,力度較大。
「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韓非子.說難》)」豈能不慎?
當然,說真的,自動自覺做功課,主動認識自己的病症、了解自己的藥物,絕對是一個負責任的用藥者,試想,如果不是關心自己的健康的話,你會上網、看書,做資料搜集嗎?
有時候,一些用藥者會問:
「藥罐子!我上過網、看過書,根據資料,治這種病,應該用這種藥,對吧?那麼,為什麼醫生不開這種藥給我呢?」
唔……
真的要說的話,藥罐子不是主診醫生,實在不能、不該、不敢揣測醫生的用意,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實在不宜妄下判斷。
但是,如果只是純粹從藥理的角度上看的話,這個,倒是可以分享一下。
《孫子兵法》在〈軍爭〉裡說:
圍師必闕。
杜牧在注釋裡,補充說:
示以生路,令無必死之心,因而擊之。
《百戰奇法》在〈圍戰〉裡說:
凡圍戰之道,圍其四面,須開一角,以示生路,使敵戰不堅,則城可拔,軍可破。
孫子認為,圍城的時候,主張圍三面、空一面,目的在開示一條生路,讓對方以為自己還有退路,沒有必死的鬥志、死戰的決心,從而不能背水一戰,減少狗急跳牆的反撲。
同理,在用藥上,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留一個缺口,準備一條後路,作為最後的殺著。
這話怎麼解?
在治療上,一般而言,藥物,往往會分為一線藥物、二線藥物兩種。
所謂「一線藥物」「二線藥物」,在用藥上,是指根據藥物的藥性、毒性,歸納、分類,然後,順序排列,針對實際的情況、症狀的變化,採取漸進式用藥,循序漸進,拾級而上,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適當的病症,有怎麼程度的症狀,便用怎麼等級的藥物,對症下藥,簡單說,就是「門當戶對」,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
因為,有時候,強不代表好,好不需要強,殺雞焉用牛刀,一個人做到的事情,不需要兩個人一同做;左手做到的事情,不需要右手一齊做。
有時候,越級挑戰,未必是一件好事。
這個情況,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個:
一、藥性過重,藥效過大,可能會增加出現副作用的風險
舉例說,外用的類固醇,在藥理上,根據收縮血管的能力(Vasoconstrictive Properties),大致可以分為七個級別,然後,在使用上,整合、歸納、簡化,劃分為四個級別:超強效(Super-high Potency)、強效(High Potency)、中效(Mid-Potency)、弱效(Mild Potency)。
各位看倌,看到這裡,可能會問:
不管是四級,還是七級,類固醇不就是類固醇嗎?為什麼還要刻意分門別類呢?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相較其他藥物而言,類固醇,副作用較多、較大、較廣,使用不當,較容易會構成深遠的禍害。(當然,類固醇還是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的,只要正確用藥,不但安全,而且有效。)
在副作用上,一般而言,主要跟類固醇的藥性、劑量、療程,構成正比關係。簡單說,藥性愈強,劑量愈高,療程愈長,副作用便會愈大。
常見的副作用,主要是皮膚變薄、微血管擴張、粉刺、多毛症、胃或十二指腸潰瘍、骨質疏鬆、青光眼、白內障、生長遲滯、高血糖、高血脂。還有,因為類固醇會溶解脂肪組織,然後重新分佈在身體軀幹裡,所以,可能會出現月亮臉、水牛肩、青蛙肚這些症狀。
這些副作用,歸納、綜合起來,稱為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
所以,在用藥上,一般建議,根據不同的病症、部位,使用不同級別的外用類固醇,適當、適時、適量用藥,減少用藥者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保障用藥安全。
二、藥性過重,藥效過大,可能會增加出現抗藥性的風險
舉例說,抗生素,因為自身的穿透能力不同、作用原理不同,所以,殺滅菌種的功效,各有千秋,稱為「抗菌譜(Antibacterial Spectrum)」,一般而言,可以分為廣譜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窄譜抗生素(Narrow-spectrum Antibiotics)兩種。
所以,抗生素,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同的抗生素,能夠殺滅不同的菌種,治療不同的感染。
理論上,一般建議,根據不同的菌種、不同的感染,使用不同的抗生素,但是,大前提,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選用第一線抗生素為首選,避免選用第二、第三線抗生素,減少這些備胎出現抗藥性的風險,目的在讓這些抗生素,作為最後的殺著,用來治療一些連第一線藥物都無法治療的菌種。
所謂「抗藥性」,簡單說,是指抗生素未能消滅體內所有的病原體。這些殘兵敗將,作為倖存者,便可能會透過基因突變,俗稱「變種」,進化成為頑強的菌種,建立防衛系統,進行反制措施,抗衡抗生素的影響,例如改變細胞壁的結構,妨礙抗生素繼續滲透,進入細菌菌體,破壞菌體的內部結構,或者自行研發解藥,直接分解抗生素,破壞抗生素的藥性,讓抗生素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
這些菌種,便能夠繞過抗生素,存活下來,然後,透過細胞分裂,不斷複製,進行繁殖,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菌種,誘發抗藥性。
最後,值得一提,在兵法上,「闕」的目的,還是「圍」,所以,「闕」是手段,「圍」是目的,「闕不傷圍」是真正的用兵之道。
在用藥上,這就是說,如果一線藥物真的派不上用場的話,便真的可能需要動用二線藥物,所以,這時候,不要因為擔心副作用、抗藥性這些問題,抗拒用藥,否則,只會得不償失。
「narrow spectrum antibiotics」的推薦目錄:
narrow spectrum antibiotics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抗生素?抗藥性?〉
抗生素(Antibiotics),這三個字,有人敬而遠之,有人避之若浼,背後的原因,同樣是三個字:抗藥性(Drug Resistance)。
抗藥性,的確是用藥的其中一個顧慮。
說到抗藥性,現在,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傳播媒體,電視新聞、報章雜誌、宣傳單張,不是鋪天蓋地,時時刻刻提醒大家要提防抗藥性嗎?
所謂「抗藥性」,主要是針對菌種而言,簡單說,是指一種菌種獲得抵抗抗生素的能力,從而抗衡抗生素的藥效,削弱抗生素的療效,甚至導致抗生素喪失功效。這時候,必須增加劑量,或者轉換另一種抗生素,達到殺滅菌種的效果,簡單說,就是「今次,可能有效;下次,未必有效。」
當然,一般而言,藥物研發的技術,一日千里,很多新藥,不斷湧現。推陳出新,汰弱留強,本是常態。本來,問題不大,只是,站在抗生素的角度上,真正的問題,簡單說,在藥物研發上,抗生素,往往就是趕不上抗藥性演變的速度!
結果,有時候,新藥未至,新菌又起。舊藥,未必能夠對抗新菌,在治療上,便會舉步維艱。
抗藥性,不難理解,取決於兩個因素:菌種、抗生素。
實際上,抗藥性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抗生素,因為自身的穿透能力不同、作用原理不同,所以,殺滅菌種的功效,同時,各有千秋,稱為「抗菌譜(Antibacterial Spectrum)」,一般而言,可以分為廣譜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窄譜抗生素(Narrow-spectrum Antibiotics)兩種。
所以,抗生素,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同的抗生素,能夠殺滅不同的菌種。所以,一種抗生素,未必能夠殺滅所有菌種,適用於一種菌種,但是,並不代表同時適用於其他菌種。
第二,抗生素,如果沒有完成相關的建議,服用指定的療程,有時候,未必能夠給予充裕的時間,讓抗生素消滅體內所有的病原體。這些殘兵敗將,作為倖存者,便可能會透過基因突變,俗稱「變種」,進化成為頑強的菌種,建立防衛系統,進行反制措施,抗衡抗生素的影響,例如改變細胞壁的結構,妨礙抗生素繼續滲透,進入細菌菌體,破壞菌體的內部結構,或者自行研發解藥,直接分解抗生素,破壞抗生素的藥性,讓抗生素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
這些菌種,便能夠繞過抗生素,存活下來,然後,透過細胞分裂,不斷複製,進行繁殖,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菌種,誘發抗藥性。
在生物學上,在相當程度上,這是一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過程。
面對抗藥性這個議題,或許,先天的,我們不能控制,但是,後天的,我們還是可以防患未然的。
如上文所述,抗藥性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服用抗生素的時候,沒有完成整個療程,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殺滅所有的病原體。所以,對於用藥者而言,最簡單的方法,便是服用抗生素的時候,按照醫生的指示,完成整個療程,目的在斬草除根,片甲不留,從而減少菌種出現抗藥性的機會。
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有時候,開始服用抗生素的時候,還沒有待到相關的療程,乍看之下,情況好像已經得到改善。這時候,一些用藥者,往往抱著抗拒的心態,多少帶著可免則免的心態,有時候,便會貿然自行停藥,結果,用藥不成,反而大大增加菌種出現抗藥性的風險,得不償失。
反過來說,只要按照醫生的指示的話,準確服藥,完成相關的療程,便能夠減低菌種出現抗藥性的風險,所以,一般而言,問題不大。
誠然,有病無藥,是抗藥性的問題,同時是治療上的禁忌。但是,什麼叫「無」?真的沒有,固然是「無」,但是,明明是有,卻不肯用,有等於無,同樣是「無」。所以,因為擔心抗藥性,從而拒絕服用抗生素,同樣是治療上的禁忌,實不可取。
藥罐子只是希望各位看倌能夠建立一個正面的觀念,不需要因噎廢食,因為擔心潛在的抗藥性,在需要的情況下,主動放棄接受抗生素的治療,從而作繭自縛,延誤治療的良機,結果,因小失大。
最後,相較其他藥物而言,的確,抗生素,真的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抗菌譜;恨的,是抗藥性。沒有多少藥,解決一個問題,同時可能會製造另一個問題,所以,實在值得關注。但是,抗生素還是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的,只要用得其法,正確服藥,不但安全,而且有效,還可以在旦暮之間,挽救垂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