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憤怒的時候,會覺得強壯而有力量,就算你是在無力地掩飾你的脆弱,或是屈服於幼稚的發脾氣。你覺得比起被你攻擊的對象,你這個人更好—因為你當然是完全正確的,而對方是錯誤的、糟糕的、惡劣的。
你宰制了你的敵人,而也許別人都知道了你是強大的宰制者。你展現了此刻的你有多正確、多正當,不容置疑,而彌補了先前的錯誤和軟弱。
你斥責別人的時候,你也許會注意到他們受傷的神情、他們反擊的憤怒、他們少了愛與合作,以及他們對抗你的動作。你也可能會注意到你自己反應過度和缺少控制力,也可能會因此自我貶抑。
取自《讓自己快樂》
*********************************
各位朋友,早安:
當我們不評價自己這個「人」,也就自然地不評價他人了。這個邏輯,一開始要理解,也許有些困難,但除了文字,再透過之前的直播討論,或許更好懂一些。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3010516385658638/
生氣的心理歷程,常讓我著迷,生氣背後有好多情緒,有千迴百轉的思緒繚繞。這篇摘文把生氣的狀態整理得清楚,讓我看見我們透過生氣,在遮掩什麼?!
生氣可能是因為失控,而失控也可能強化生氣。我偶爾在路上,會看到失控地對孩子生氣的家長,孩子很痛苦,大人不好受。這個時候,不管大人如何證明孩子有一千、一百個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折磨。
「放下你的怒氣、建立無條件的接納他人(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of others, UAO),這會牽涉到重大的哲學觀改變,可能會讓你的人生大為進步。這樣做顯示,你可以控制一些最強大、最自然、最有毀滅力的感受。這樣能帶給你真正的和平,與他人或自我相處皆如此。這樣做,可以豐富你的友誼、愛情、合作、協同,和創意力。」
其實好好跟自己的生氣在一起,不用念頭去維繫我們的生氣,生氣不會持續這麼久(有一種說法是生氣的升起與消失大約90秒)。我們可以把原本用來生氣的部分時間精力(生氣其實很累人),用來豐富我們的生活。
我還是提醒,無條件接納他人,是要在設立好界線之後喔。而且接納的是「人」,不是對方的惡言惡行喔。
祝願您,可以只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肯定自己的價值,不需要以貶抑他人來提升自己!
*********************************
無條件接納他人
【文/ Albert Ellis】
你啊,就是個會犯錯、容易煩惱的人。大家都是如此啊!別人待你常常也很卑劣、可惡、不公不義。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就是會這樣啊!就如人類的整個歷史所展現的,大多就是這麼一回事。
大家通常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壞的」。或者,他們會認為你「活該」被他們差勁對待。也或者,他們會承認自己做了壞事,然後繼續為惡。或者,隨便怎樣啦!
因此,要找出一種常見的非理性信念:「因為人們最好不要做出像現在的惡劣行為,所以他們絕不應該做出那樣的行為!」然而回到現實層面,很明顯大家現在就是行為惡劣,當下又怎麼能不去做惡劣行為呢?根據你的說法,他們毫無疑問就是行為不良,不過哪裡又有明文規定他們必須要行為良好呢?
不提廢話了。你要對別人的行為非常生氣,那是你的個人特權。但是命令別人的行為不能違逆你的意思,別人對你的不順從讓你無法忍受,那就太過誇張了。別人當然可以做出任何他們選擇要做的行為。如果你真的受不了,那你就會因為他們的行為而死。嗯,那你會多常死掉?
所以要注意!如果你要討厭,就去討厭別人常做、或是沒有做到的事情。但是別去要求他們得行為良善。不要因為別人「惡劣」的行為,而譴責他們或是他們的為人與性格。試著去幫助他們改變,不帶怒氣的。但是,如果他們不願意(偶爾也會是沒辦法),你就接受他們是容易犯錯的人類。要接納罪人,就算他們持續在「犯罪」。不要忘記他們的罪行,但給予罪人原諒。
生氣、憤怒、暴怒都很難克服,因為這些通常會讓你的自我感覺良好。你貶低了別人,而你用情緒的蹺蹺板抬高了自己。你憤怒的時候,會覺得強壯而有力量,就算你是在無力地掩飾你的脆弱,或是屈服於幼稚的發脾氣。你覺得比起被你攻擊的對象,你這個人更好—因為你當然是完全正確的,而對方是錯誤的、糟糕的、惡劣的。你宰制了你的敵人,而也許別人都知道了你是強大的宰制者。你展現了此刻的你有多正確、多正當,不容置疑,而彌補了先前的錯誤和軟弱。
事實上,生氣和憤怒凸顯了你的軟弱。憤怒讓你獨斷、失控、被衝動驅使。憤怒使你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做出愚蠢的決定、浪費時間精力、執著於你討厭的人、失去朋友、與你愛的人形成對立、做出瘋狂具毀滅性的行為,甚至有時導致犯罪。憤怒會造成身體的傷害,通常會增加過度的壓力、高血壓、腸道問題、心臟缺陷、促使其他身體問題惡化。生氣和憤怒大多會干擾到你解決問題的效率、短期和長期的規畫、對成功的追求、運動成就的高低,以及其他有建設性的嗜好。
放下你的怒氣、建立無條件的接納他人(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of others, UAO),這會牽涉到重大的哲學觀改變,可能會讓你的人生大為進步。這樣做顯示,你可以控制一些最強大、最自然、最有毀滅力的感受。這樣能帶給你真正的和平,與他人或自我相處皆如此。這樣做,可以豐富你的友誼、愛情、合作、協同,和創意力。這樣做,能帶來更好的工作效果,帶來更愉快、更有趣、更有價值的計畫。這樣能為你的好友、同事、同儕展現良好的示範。能促進並且創造地球上的和平、提高兩性之間的善意。當然,還會更長壽!
如我之前提過的,當自我貶抑時,你常常會感覺非常糟,因而有意無意的用怪罪別人來逃避。這並不是好事!你為了別人的不良行為譴責他們的時候,也可能會增強自我譴責的傾向,而太強烈地批評自己:「我明白他們行為愚蠢,不是好人,可是由於我的行為也是那樣,難道我不算是卑鄙的人嗎?」根據這個自我評定的「邏輯」,答案是:算,我是卑鄙的人。
再說一次:你斥責別人的時候,你也許會注意到他們受傷的神情、他們反擊的憤怒、他們少了愛與合作,以及他們對抗你的動作。你也可能會注意到你自己反應過度和缺少控制力,也可能會因此自我貶抑。
做到「對他人的無條件接納」是意義非凡的,這是健康的自我控制,且影響深遠。尤其是,有些人的行為真的很可惡時。藉由得到無條件接納他人的態度,你完全承認了是你在創造和管理自己的感受,而且常常沒管理好。無條件接納他人是誠實的、實事求是的、實用的。這樣做能使你良好地掌控自己,通常還有你的人際關係。如果你明白這點,努力做到無條件接納他人,而且確實成功很多次,經由練習,就能逐漸變成自然而然的行為。然後,你的思考、感受和行為很容易就能不帶怒氣。你顯然能掌控自己。不是一直都可以,但大致而言都能做到了。你能與自己和平共處,也能更徹底與世界和平共處。
讓你自己明白這點。決定要達到這點。下定決心要依照你決定來行動。行動、再行動,依照決定去行動。讓你的意志成為意志力,來增進你無條件接納他人的能力。這是為你好,也是為社會好。
葛瑞格是一位推銷員,二十七歲,他會透過猛烈抨擊別人得到相當大的快樂,從而覺得自己很好。不幸的是,他對別人的憤怒促使他的血壓升高,開始導致情緒緊張,造成背痛。他一開始拒絕接受 REBT 的觀點,因為根據 REBT 的說法,當別人對他不公平,讓他對別人發怒的原因是他自己的非理性要求(要求別人不應該這麼做),而非不公平這件事本身讓他感到憤怒。在我要求他試著接受這個觀點後,他很訝異地發現怒氣消逝得有多快、多明顯。他不只背痛減輕了,而且還被一股平靜的感受團團圍繞,他幾乎無法相信自己能做到這樣。他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很好,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好,而不是因為把別人踩在腳下。
.
以上文字取自
讓自己快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3844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
https://www.facebook.com/streamer2009/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overgeneralization 心理 學」的推薦目錄:
overgeneralization 心理 學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eacher, I want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談國內英語學習一大通病
世界頂尖的心理語言學 (Psycholinguistics) 大師,以任教於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 Dr. Nick Ellis 和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 Dr. Brian MacWhinney 為首,用長期的研究證明指出,若要英文真正的進步,並不受第一語言「過度地」影響 (要完全不受影響是幾乎不可能、也似乎沒有必要),需要認識一件事情: ”that the phrase is the basic level of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放在學習語言層面來看也就是說,語言的學習不可以用字 (discrete item) 來當最小單位,應該由 ”chunk” 來做學習的單位。
拿 knowledge 這個字來說,一般人認為,若知道knowledge 是「知識」,即對這個字已經瞭解。接下來要學的就是發音、拼音等、甚至是字根字首等的分析。某生後來寫, “My teacher has taught me many knowledges.” 從這樣的句子中可看見,此生受到中文沒有用文法標記單複數的影響,產生了 “overgeneralization” 的現象,將不可數的knowledge 加上了s. 聽到這,大部份的教學者認為任務已了。但其實,此生對knowledge一字地認識,從他後來又說 “Teacher, I want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此句子來看,還是支離破碎,深受第一語言中文控制。
會造成如此的問題,其實主因之一就是起頭所講的: 一般英文老師們將 discrete item (字)當作最小的學習單位。但其實,在學習knowledge一字的當下,應當馬上學習, 跟knowledge 較常連用的動詞不是 learn,有像是 get, accumulate, acquire, gain, deepen, develop, enhance, improve, widen, further 等。這樣常放在一起的詞組,叫做collocation, 而如此的學習模式,常被叫做chunking learning. 這也是老外被問英文問題時常常說 「It just sounds better!」而說不出所以然的起源。
那難道國內的英文參考書和教科書完全沒有嗎?約莫 1%. 而認識這種chunking learning 重要的人士也微乎其微。也許1% 還是樂觀。但我仍記得,國內高中教科書在教 suicide 一字時,其實是一起教需要用動詞commit 的。也因此,其實幾乎所有學生都會用對 commit suicide 此用法(而非自創的 do suicide, make suicide 等). 當學生藉由閱讀,再去看到 commit 後面常加arson, crime, felony, homicide, murder 時的時候,就可推敲出commit 後面常加違法的事情。
用這種方法學到的東西,較不會忘,也相對不會因為一緊張或一興奮就開始有文法大亂鬥的狀況。而最終也才會是真正可以讓學生在學術發表上用英文暢談、公司員工用英文與外國客戶道地專業的一條路。若一切都用 "discrete item" 來學、或用死記法來學,
最終還是離開不了「嚴重」的chinglish.
因為, 「人的大腦不是那樣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