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澳洲珀斯郊區,有兩大天然奇觀:一處是一片綠草原中的白沙漠,沙的顏色,不同中東非洲的撒哈拉,不是黃的,是純白的,比「白澳政策」更白(Whiter than White Australia Policy )。
而另一處,是「光頭頂」( Pinnacles ) ,是一片小型的石林。岩筍石笏,千柱擎天。
根據石柱的長短粗幼,可以分為三大區域:
我身邊這兩柱,雄偉爆燈,我將這一帶命名為" The Black Continent " 。
身後面近一點的那堆,都好勁,但細一個碼,我稱之為 "The White Man's Burden"。
至於最遠的一大片,最為矮幼細小,我稱之為 " The Asian Corner ", 或者 "Chinatown" 。
據以上標準,我似乎站錯了隊。
同行的澳洲朋友聽了大笑。
以上文字,歡迎轉發平機會投訴,或者譯成全球一百七十種文字,網絡散發,兼寄交亞非拉歐美各國政府、英國內政部等,譴責我的「種族歧視」。哈哈哈。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he white man's burden」的推薦目錄:
- 關於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The White Man's Burden by Rudyard Kipling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The White Man's Burden Poem by Rudyard Kipling 的評價
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文所用版本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作為為池鳳桐 。
19世紀一位美籍作者寫了一本風行一時、稱為《我國》的名著(OUR COUNTRY, Josiah Strong)熔『基督教信仰』與『種族優越主義』於一爐。全書大旨肯定上帝特選英美民族,尤其在北美建國的盎克魯-撒克遜民族肩負皈化世界下等民族的使命。作為認為上帝God特選白種英美民族,賦予他們最優越的德性,最偉大的理想:個人的政治自由與最純潔的基督信仰。上帝不只給了這個民族最高超的使命,同時也給他們無上的智慧與能力來完成這個使命。這個最高等的民族血統有驚人的繁殖力量,八十年間繁殖了五倍。在北美的英美血統,繁殖的快速,史無前例,兩百年間增長了二百五十倍。作者預言,到下世紀末葉,即1985年間,美英血統民族將遍佈南北美洲,以及全部非洲澳洲,控制全部亞洲。當地的『下等民族』,即有色人種,將遭淘汰,因為這是天演定論,無可逃避。歷史從未見過一個如此偉大的民族,上帝不只給了他們純真的信仰和高潮的理想,更賦予他們無比的創造智慧與經商的能力。他們善於製造巧於經商,擅長經濟,因此全世界的財富都落入他們的掌握。這個偉大的民族已經執世界之牛耳,到下一世紀(即20世紀)一定會佈滿全球,傳播最純真的基督信仰。那些『下等民族』,早在選民到來之前已遭毀滅,化為灰燼。美國的西部將成為世界基督文化的中心。美國的盎克魯-撒克遜民族為天定的最完善民族,負有救世的偉大使命,以純真的基督信仰,建立未來的基督王國。
1899年英國大詩人(Kipling)創造流傳至今的名言:白種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大意為白種人以優越的智慧技術,強大的武力財富,征服了世界各國弱小下等的民族,傳授他們基督文化,教導他們走向文明,建設更美好的世界。在他看來,這是白種人不可推卸的負擔,必須奉天承命,將文明傳授給下等民族。(可以說,在羅馬帝國末期,傳教士也有這種心態;當然,就白種人的這種自大來看,我們不能僅歸結為宗教或者文化上的自大而已,事實上,就宗教比較學的意義上講,基督教確實是一個相當先進的宗教,它既能在城市立足也能在鄉村紮根,既能征服蠻族感化下層民眾,也能俘虜具有高度文明的社會,吸引上流階層。因此不得不將它放在更寬大的視野下去觀看。事實上,本文對於教區的研究正是如此,乍看起來,對於教區體制的興趣似乎只是對基督教會組織方式的研究,然而事實並非完全如此,真正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基督教特有的組織方式大大影響了中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的歷史發展,而成為一種社會的組織方式。)
19世紀的歷史發展確實玩弄人類的命運,工業化的國家,恰巧是白種人,基督信仰正是他們的宗教。他們的傳教士自然也不免有選民的優越感,負起白種人的負擔,到世界各個角落,為上帝征服下等民族。傳給他們優越的文明和純真的基督教信仰。
對比當時的情況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傳教的使命感是具有歷史的一貫性的,不過不同的是,在當時,傳播基督信仰的人確實是站在很高的高度,以一種溫和且富有技巧的方式進行傳教的,而不是象19、20世紀那樣依靠炮艦武力,並裹挾著資本主義的貪婪動機傳教。這恐怕是古今基督教傳教最大的區別了。由於保持著一種和煦寬厚的傳教動機,以及一支具有高素質的傳教士隊伍,羅馬帝國末期的傳教活動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勝的。這一時期自然比保羅時期的傳教工作要來得順利和容易些,但是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作為一個崩潰了的帝國的巨大遺產,即便其志向再是高遠,其精神再是高尚,最終還是不得不在蠻族的刀劍之前低頭的。因此,這一時期,傳教工作常採用各種輔助措施得以進行,或以物質利益誘勸,或以精神感召皈化。對於一些保留異教特徵的風俗、建築,也不吹毛求疵,而是表現出相當的寬容。在這種態度下,大批的蠻族領地被基督教化了。一般來說,實現基督教化有以下幾大外部特徵:建造教堂(基督教的傳播總是和一定數量的教堂的拔地而起分不開的),宗教禮儀教規(後來成為比較正規的教會法)的傳入(比如受洗、彌撒)和教會組織的出現。
當然,我們在這裏首要關注的是教會組織的生長、發展情況。一般而言,教會的組織化、一體化是基督教化最重要的制度保證。在廣袤的歐洲大陸以及不列顛建立教會組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將在下面談到),不過一般來說,歐洲大陸基督教化的過程或者說基督教世界的教區化基本上按照以下的模式得以展開和完成:首先是建立一個據點,然後是和一個大的主教區或者都主教區有時甚至是羅馬建立聯繫,於是被納入到等級化的教階體系中。可以這樣說,一旦一個新的開拓點被納入到了固有的教區體系中,那麼這個地區的教區化過程也就完成了,而用另一種話說,也就是教會的等級化權力可以經由組織化的管道下流滲透到這裏了,於是教會的影響力與控制力也就覆蓋到這裏了。在中世紀的漫長歲月裏,我們將不斷看到這種組織體系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教民的影響。
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The White Man's Burden Poem by Rudyard Kipling 的推薦與評價
May 30, 2018 - Read The White Man's Burden poem by Rudyard Kipling written. The White Man's Burden poem is from Rudyard Kipling poems. The White Man's ... ... <看更多>
the white man's burden 在 The White Man's Burden by Rudyard Kipling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Comments636 · If by Rudyard Kipling - Read by Sir Michael Caine · Line-by-line interpretation of ' The White Man's Burden ' · "Tommy" by Rudyard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