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二二八記童年:我的鋼琴舅公》◎ 高閔琳
(寫於 2012年2月29日 6:34)
這天,我約母親一起去北美館看顏水龍和陳澄波,然後想起從幼稚園大班起就教我音樂的「鋼琴舅公仔」。
除了「鋼琴舅公仔」以外,我的幾個舅公都是留日醫生,至今仍旅居日本的幾位,我都不曾見過。其中一位舅公〔婦產科醫師〕日前已經過往,但也落葉歸根、葬在台灣。在台灣生活的舅公,只有兩位,一位是在開診所、被我們這些晚輩暱稱為「醫生舅公仔」,另一個則是「鋼琴舅公」。小時候生病,都是給自己舅公看的。雖然生病不是件好事,但小小的內心卻總是對於看醫生這件事感到十分雀躍、充滿期待,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吃到「醫生舅公仔」開的藥。
來到醫生舅公的診所,首先映入眼簾的,會是一個巨大、深褐色的木質鑲珠貝屏風。印象中,我總是牽著媽媽的手,在和門口的護士小姐打過招呼之後,緩慢地穿過一條狹窄而有些陰暗的走道,然後坐在外頭等候舅公叫我。記憶裡,這個空間奇妙地結合了木質傢俱的自然香味、酒精藥品與淡淡的消毒水味,以及,一些金屬器皿的氣味。等待的片刻裡,總是隱隱不安,彷彿在屏風和走道的後面,隱藏著某些自然神秘、未知而不可侵犯的物事;彷彿另一個世界的入口。
診所的傢具和裝潢細節其實已經記不太得了,只能粗略地說,是一種融合濃濃日本和台灣早期的佈置風格。還記得媽媽抱著我坐在她的腿上,讓舅公看我的情景:小時候,對於舅公頭上戴的「探照燈」非常感興趣,除了可以觀察那黃亮亮小燈泡裡的鎢絲,還能在反光鏡上看見自己扭曲的臉部倒影,轉移些許緊張的情緒。
媽媽總是在外頭就告訴我,等下進去了,不舒服要自己說。在她的鼓勵和堅持下,我也只得硬著頭皮克服害羞和語言表達的問題描述病情;勇敢裝久了,也就真的不怕了。只是,每當那冰冰涼涼的聽診器探入層層的衣服底下,總還是直叫人猛打哆嗦。
舅公開的藥總會用缽細細研磨,白色的粉末,嚐起來有種特殊的鹹味,最為神奇的是,竟有種回甘的餘韻,有種好吃的錯覺。長大後,吃到的西藥不外乎藥錠、藥粉、糖漿和膠囊,吞下腹後不久,總會感到喉頭湧上一股噁心的人造合成味、塑膠化學味;
不曾再吃到過那種鹹鹹好吃的藥了。
幼稚園的時候,看著姊姊哥哥彈鋼琴,引發了我對音樂的好奇與興趣;徵求了幾次,媽媽終於答應。我是三個孩子裡,唯一一個主動要學琴的,是家裡最年幼即學琴,也是學琴最多年的孩子。「鋼琴舅公仔」,則是他們家裡唯一不是學醫的孩子。
可向舅公學琴這麼久,倒也沒想過要問,當初他如何走上這條與眾不同的路;這個決定是否出於不受外界干擾、壓迫、自由的意志。在那個年代,在殖民者日本國的統治策略之下,台灣的孩子當中,優秀、頂尖的學生,最多只能習醫,或者學習藝術,將來踏上當個醫生或老師的路。儘管就學歷氾濫的現在而言,擁有大學學歷可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在那個時代,舅公們可都不是等閒之輩,都是全台灣屈指可數的大學生。
記得鋼琴舅公是在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到了日本留學,後來,也教出了同樣讀師大音樂系的兒子女兒。
舅公教琴十分嚴格,要求我每天練琴、訓練手指的力量,並提升對琴鍵的觸感和位置熟悉度。很快地,我只需要看著琴譜、而不需要看手指就能彈琴。每週一次的上課時間,我總會早早吃完晚飯,戰戰兢兢卻又充滿期待地準備上課。舅公一到,我會趕緊為他倒上一杯溫水或熱茶,讓他歇會兒,我自個兒則乖乖地坐在琴椅上等候、準備就緒。
記得每當我彈錯琴鍵,舅公手上那支筆、或是他厚厚的手掌,總會在那瞬間精準落下;我也不敢喊疼,倒是有點惱怒,頂多,只在特別疼時才敢撫摸一下手指,接著趕快繼續彈奏下去。
我的鋼琴教材和練習冊全都是舅公精選。有些,是他自己的收藏,有些,則是他到「大陸書局」特別為我新挑的。雖然我不是什麼 Yamaha 之類名氣響亮的音樂才藝班學生,但受到的訓練,卻可能只有更好:除了手指基本功的哈農沒比別人少練過,一些音樂名家的曲子自然也彈過不少之外;在小小的年紀裡,也認識了許多音樂家和他們的故事,對於音樂、曲式、節奏拍子、速度與旋律的感受性,以及,在彈奏樂曲之時,要如何注入情感,以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方式詮釋。
舅公常向母親說,我音感不錯,彈曲子很有感情;在這三個孩子當中,我學得最好。
鋼琴課結束後,我們總會準備一盤水果或點心給舅公,而他也總會留下來和我們這些孩子聊天、下棋。除了鋼琴教材以外,舅公也常帶來一些書本。幾乎所有的書,特別是有些已經泛黃、有些脆化的鋼琴練習冊,舅公都會以他的巧手,用上米白色的油臘紙、日文報紙,或將禮品包裝紙廢物利用,折成精緻的紙書套。
小時候我也偶爾會在心裡埋怨:「我的鋼琴冊子都好老好舊」,但現在想想,這種二手書的概念、用廢紙包書套,其實是相當先進環保,同時,這些習慣和技巧,應該就是日本教育文化所帶給舅公珍惜資源、物盡其用的生活美德。至今,我都還記得他說「要好好保護、珍惜這些書,裡面有很棒的知識」。每當母親向他提及我很愛看書時,舅公總是會泛起微笑,肯定地說:「囡仔若是甲意讀冊,這樣是很好」。
我從小就和溫順乖巧的姊姊、聰明調皮的哥哥相當不同;我生來就是一派天真活潑,常常在家族裡鬧出一些蠢事和笑話,這樣的我,卻同時又是個內心極為早熟、細膩敏感,並且對任何事物都很有主見的好奇鬼。也因為特別愛頂嘴惹事、不斷發問質疑以及不輕易服從,鬧得母親很煩,導致經常惹來一陣跑跳追打、藤條竹子伺候。有時,母親還會向舅公請教,並且抱怨「這個小的都不像她哥哥姊姊,非常難教」。
記得很小的時候,家裡的長輩就告誡我們「不可以談政治」、「不可以『參』政治」;性格向來很叛逆又愛逆向思考的我,不但不懂,也不怎麼當一回事。
可是,就在這段幼稚園大班,一直到後來升上國小以後的這段期間,隨著台灣解嚴、社會逐漸民主開放,我開始陸陸續續在大人的談話間,偶爾聽到一些關於美麗島、白色恐怖、二二八的片段;而他們口中說的故事,許多都是來自親戚家族們的親身經歷。
每次聽到大人「講故事」,總會沈不住氣、忍不住插嘴就問,然後招來「囡仔人真愛偷聽」、「有耳無嘴,聽就好,莫問」的責備,而他們也就巧妙地話題一轉,故事就不再講下去了。我想,一方面也許也是認為我當時年紀還小,無法全面理解而不說,一方面,也許是擔心孩子聽了不敢睡覺、睡了覺作惡夢而不願意說罷。
年紀長了些後,比較有探聽技巧,當然也主動問過長輩這些事,不過,卻一再發現大人之間有種共同的默契:他們不是盡可能避而不談,就是都會突然沈起臉,說道「這款事情不當問」;他們同樣都會流露出不願意提起、不願再度潛入回憶述說的模樣。
有那麼幾次,大人拗不過我的央求,對我說了,也總只是告訴我故事粗略的樣貌、草草結束。長大後我才知道,他們當時說故事是如何小心謹慎而不忘記略去一些恐怖駭人的細節。只記得,在說故事的當中,大人在講到「國民黨」這三個字時,總要刻意壓著嗓、降低音量,並總是一再告誡我,
「以後大漢,毋當參政治。」
「這個政府,是會殺人的。」
就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懵懵懂懂之間,我已經認知到政治是一件很嚴肅、危險的事。直到後來年紀長了,我才逐漸明白,真正導致他們與更多同時代的人不願意訴說過往的原因,就在於心裡徘徊不去的巨大傷痛和對殘酷政府的深層恐懼。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我的「鋼琴舅公仔」是二二八受難者。
記得在我就讀國小較高年級時,舅公曾跟我約略說過一兩次二二八。然而,同樣地,對於他自己坐牢的過程和細節,倒是沒有讓我知道太多:一講到「被拔指甲」、「整個指頭姆公都流血、烏青變黑」、「針刺指甲肉」的界線,故事就會突然刻意地「虎頭蛇尾」、嘎然而止。
舅公告訴我,他好多大學同學和朋友,有些是長期不滿國民黨政府的高壓統治作為,有些是不滿警察這樣不明就裡、蠻橫打人,有些,則是上前去關心聲援加入抗議,有些只是聽說出了事、下了課順道過去看看.....「攏是學生啊、善良老百姓」,好多從來就不曾出現在現場、與「那些事」完全無關、也「沒有做什麼」的少年人,最後卻是一干子通通進了牢裡。
當時還是年輕的舅公,在牢裡度過了好些年,也成了國民黨政府「黑名單」的榜上人物。
在那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家人親戚或朋友,甚至鄰居,只要有人「厝內出事情」,絕對不能「相借問」,前往探試或相互拜訪連絡。風聲鶴唳,人心惶惶,什麼都逃不過警總的監視。每一個人都都深怕被牽連入獄、怕被監視、怕被安上莫須有 的罪名,更怕平白無故被判處死刑、招致死亡,也怕別人胡亂抹黑或告密。
即使是親人,走在路上巧遇,也要裝作素不相識。
舅公說,不少大學的同學和好朋友當時都死了;有些,則是失蹤至今,找不到屍體。
還有好多人沒有得到平反、國家的道歉和補償。
「這款迫害,安怎證明?」
「人若不是都死了,就是找沒有了,是要證明什麼?」
儘管好多年過去,事過境遷了,個性溫和的舅公,據說脾氣開始變得十分古怪,有時候還會突然神經質起來。大人們說,就是二二八、就是牢裡精神和肉體的虐待,徹底改變了舅公,並且對舅公的人生造成了深刻而負面的影響。他變得不敢相信人,對人缺乏信任感,有時候連自己的妻子和家人也懷疑起來,引發劇烈的爭吵。
前些日子小阿姨來家中作客,聊到舅公,說最近一兩年舅公曾打電話給她,言談之中神神祕秘,透露一些關於「政府擱開始了」、「有在監視」、「要加小心」的種種。
可能當時我還小,沒什麼機會感受到舅公脾氣究竟如何古怪。只覺得這位鋼琴舅公對我彈琴要求嚴格、教學嚴厲又認真以外,其實是個很和藹、很有愛心和耐心的人,並且,還是個好學博學、什麼事都知道的長者。
舅公不但是我我童年的大朋友,也是我生命裡認識的第一個「知識份子」。
二二八這天,我約母親一起去北美館看顏水龍和陳澄波;然後想起我的舅公。
想起舅公對我說那些二二八故事時,如何抑住強壓自己的恐懼,身體卻不由自主地輕微懺抖、倒抽幾口氣;想起他每次從家裡離開,跨上那台舊舊破破的鐵馬時的身影,不由得透露出幾分屬於那個大時代的悲哀,以及對那份對於已然逝去、無可挽回的年華青春的落寞。想起舅公說「台灣人要會講台語,台語金水」,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想起他告誡我
「囡仔人,長大不當懂政治;莫參政治」。
這幾天看見好多追思紀念的活動、儀式和文章,當然,還有郝伯村的狂妄言論、以及對郝先生歪曲史實、出言不遜的躂伐與批評。然而,加害者不該受到懲罰嗎?他們值得別人原諒嗎?對於二二八受難者和家屬而言,遲來的正義,什麼時候才會真正到來呢?那些曾經活在那個時代、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心中的那份精神性的恐懼什麼時候才會真正消失?
究竟傷害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得到安慰?
是否需要某些努力,需要建構某些前提和條件,才能要獲得原諒?
罪行和事實可以永久掩蓋嗎?真相何在?
歷史是否已經擺脫了統治者詮釋和控制了呢?
人民知道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真實故事嗎?
是否在教育普及以後,在具備知識以後,我們都養成批判能力和民主素養?是否又從歷史和錯誤之中,學習到任何的教訓與警惕?
而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民主、自由和人權,是否又因為這些人的犧牲,以及更多的人多年來的努力而發展進步呢?
究竟,這些年下來,我們終於是前進了,還是倒退了?
長大後的我,樣貌變了、長高了,卻是同樣叛逆。
也許是天生下來就是要當個俠義之士,再加上獅子座特強的正義感雷達不時地加持發作,我總是十分古道熱腸又雞婆,總是會在各種活動運動,各種社會議題或是公共事務,或是校園或是社會政治的場域,看見我的身影。然而,仔細想想,也許這一切,都來自於我的身體裡流著家族那份對於自由民主懷有理想的共同血液,來自於我擁有那與生俱來、對於社會公平正義有所深切盼望、關懷與渴求的基因。
長大後的我,因為基於對學運的嚮往,後來進入台大,希望能一探學運究竟.....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這些年下來,母親勸我「不當愛雞婆」、「莫參政治,政治複雜」的次數越來越少,彷彿心裡也默認我這個孩子的天性如此、旁人勸不得﹔並且,至少我這孩子的叛逆可是用在對社會有益的方向,便也就不那麼反對和阻擋。有時,母親甚至會打趣著說「你要是生在那個時代,早就被抓去關了!」或是「你太明顯『思想有問題』,絕對是個政治犯!要抓去關!」不過,每當我在外頭受挫、遭人瞞騙、背叛利用而受傷之時,那句伴隨著歎氣的「就跟你說過,莫參政治」又會再度在耳邊響起。
只是,每當我有了想要離開的念頭,或當我短暫離去一段時間之後,總又會發生什麼事件,讓我不得不去關心、不得去不參與、不得不「不能放下」;我不得不去盡到那個身為公民的責任,我必須回到那個相同的範疇領域、那個讓我勉強、痛苦的老地方。
冥冥之中,彷彿有一條命運的枷鎖束縛著我,讓我總是一再回首。
只是,時光荏苒,所謂「敢」,所謂「具有責任和道德勇氣」,承擔責任、參與政治,已在這些年後、在不同的層次上,具有不同的表現型式與意義。
轉型正義與否,有很大一部份,端看過去犯錯的政府政黨和執政政府和的態度和作為;而我則是這麼想的,身為小老百姓的我們,也有盡到「知曉」和「轉述」這些台灣歷史上,真實故事的知識、能力和責任。
好久沒有打開琴蓋彈琴了。
二二八這天,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紀念、感懷,向台灣早期所有優秀菁英、知識份子們與運動者致意;並獻上我小小的祝福和哀悼。
台灣加油!加油!
—本篇文章寫於 2012年2月29日 6:34
—照片為二二八受難者台灣本土畫家陳澄波畫作《我的家人》
台展三少年北美館 在 和平製品 Paixpr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星空下砂海的郊遊(上)
人好多,從捷運站一路從大直搭到科技大樓,原本是想睡了,很睏,前一天才是上學期的第一次沙龍聚會,一路走下去搖搖晃晃,眼睛疲累酸,才發現原來有一群人一直跟著從大直站坐到科技大樓站,同一站下車,往同一個方向走,原來有這麼多人,幾乎是超出我的意料之外的多,來北師美術館。
直行、左轉,沿路買了一瓶瓶裝水,忘了帶家裡的鐵水壺,想到UNI的品牌是某家大公司的小品牌,原本想選的,最後罷手,選了上排另外一種類,但是挑雖挑,卻總是不大好的,全家的店員忙的臉臭如見恨人,他大概沒想到今天難得的一個六晚上卻碰見如此大量的人潮,一邊結帳一邊顧著剛加上牛奶的咖啡,低聲說一句不好意思請稍等、下一位請結帳,然後轉身過去將咖啡裝好。謝謝,我對他低聲說了一句。
人真的比想像中的多,原本以為五十人左右是預想,但現場至少超過一百人,我摸摸下巴,買了票驗票,跟著人群走到B1的放映廳,一片漆黑,長方形的室內,分佈兩側對角的橫擺長螢幕,播放著的是蔡明亮導演與李康生先生,坐在廢墟中,透過窗戶能見一大片的蘆葦與芒草,還有一山連著一山的山脈,茵茵綠綠,聽得見蟲鳴,現場一片安靜,我沒想到底下的放映室會更多人,我背著包走到底部,那兒沒人,我轉正,聽著蔡導與李先生兩人你一句我一句,談著話,談天,我見到最前方左側靠牆的位置沒人,一邊彎低身子一邊說不好意思,走到那,坐下。
很悶,且熱,我脫了外套,從包裡面拿出紅色的毯子、水、筆記本,好險投影燈打出來的影片光度恰好能讓我見到模糊的書寫字跡,於是寫下了關於這部影片幾點的反饋。我猜,這部片就是進入放映室之前,牆上的海報上所寫的廢墟這部片。
「來生,來世,the next life」大多數記下的點有些已經忘記影片中前後的順序與邏輯關係,但是影片的核心是在的,縱使我只觀看了後半部,我猜,不到半小時,但是有一大部分是與(我所看的)宗教、禪宗、心經、佛有關的,內心自我的培養與修練,關於自我精氣的涵養,我想到天地有正氣,與吾贍養吾浩然之氣這兩句話。
「一切的東西都只是暫時的」我清楚記得,蔡導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後頭接著,我與你(李康生)的關係也只是暫時的,但是暫時的很美,有很多東西也都只是暫時,短暫的,眨眼間的,可是很多東西都是很美的。你不得不說,蔡導講話雖是輕鬆的卻總是讓你不得不去想一些東西,雖然是簡單的(以我自己來說),卻也讓我總是呆愣了一會,總是如此的親民。
「廢墟,沒有化妝」蔡導這麼說,接著說,有些上了妝的房子,建築,不也是仍然一樣的醜嗎?
「那麼美醜,又是什麼呢?」我想,這應該是千古萬年來無解的謎吧!他們坐著,有時一句接著一句,有時沉默片刻,像是醞釀情緒,或是陷入了彌彌之音、愣呆的狀態,等著下一個,等著next,等著來生。看完這部片之後燈突然一亮,所有人都遮麼眼,瞇起眼看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朝右看,短髮粗框眼睛的女生低下頭,整理了額前的瀏海,看戲時她不停地換姿勢,或許是在地板上果真觀影品質相當拙劣,我坐在毯子上,確實,要不是四周沒什麼人,或許我早已疲累到窩在原地睡著。
工作人員更換了光碟,下一場,是郊遊,晚間七點半的放映,有的人看漫畫有的人低著頭看手機,或者跟身旁的同來的人聊天,我想起,再一樓見到LW,他大概忘記我的面貌了,我盯著他足足數秒,或許是因他專心地與他友人對談,後來隔了一天,才知道他對於見到人潮洶湧的第一天感到俗不可耐,我也只能摸摸鼻頭,笑一笑。
我想,地點如果是在北美館,會不會更酷呢,有了這次的經驗,就會想要在北美館國美館睡上一晚,且也會有更多的空間,即使只是一層樓,但也是比北師還要來得大,但是這樣就失去了擁擠的感覺,彼此說不好意思借過,跨了腳,即使低聲對談卻還是聽得見旁人的聊天,擠在一起,有一種如共同郊遊的感覺,縱使眾人不曾相識。
工作人員開門,開放進場,人陸陸續續的湧入,幾乎是先前的兩倍之多,呼吸開始有些茅塞,還以為見到了研究所注目的學姊,側著臉過來才發現不是,背景之像幾乎令我愣了一會,但仍然是個美胚子,沒再跟你開玩笑的。人數幾乎全滿,我也不好意思走到不停往前移位增加的第一排去,去擋人的視野,心裡想的是,既然如此我便趕著午夜場吧,人必定會少。
電影即將開始,聽見有人呼喊我的名子,轉過頭去,發現是M與未曾謀識的MO,第一次見到MO長過肩的髮斗大的眼睛,記得有人與我描敘過是小麥色的皮膚,但如今想起忘了是昏黑的燈光緣故,已想不起正確的面貌,只記得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她側著臉推了一把M,接著笑了,我在後頭看見,想,是不是M歇息瞇上了眼,兩人相視而笑。
晚上七點半的郊遊我只看了半小時,一心急著想要上去排雷光夏的音樂會,不得不說我這次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企圖心是想要親眼見到雷光夏,我將半個小時前的每一幕都記在腦中,接著上去樓上,問了服務人員,一上二樓,前排已經滿到藤蔓的樹洞口,我幾乎傻眼,才知道,原來有超過一百人在門口排雷光夏,排到出博物館,我暗嘆一聲,不管怎麼說,今天的人數已經失控,更超出了官方的預料,連導演也至少說了三次,今天人真的好多。
我坐在樹口的位置,旁邊是三個人坐在那聊天,錢、假文青、手機、免費的冷氣、資金、月收入等等的話題,我戴上耳機,默默地回想半小時內的畫面,還有一些零亂寫下的字句,反覆思考,並將畫面的構圖一一畫下,依序地,並試著重組與分析郊遊電影的前半個小時。關於電影的部分稍後再說。
我坐在那邊,空等了至少兩個小時,閃了無數個借過的腳與人,大概距離開場還有一小時,導演現身了,白色的襯衫一顆光頭手拿著麥克風,從入口走過,緩慢地前行,還獨自唱了首歌,要大家稍安勿躁,即將開始。唱完他在沿著原路走回,我看著他,第一次見到他卻沒有很獨特的躁動,內心一片安寧。
終於開始了,我盤起腿,腳已麻,苦苦等了兩個小時,雷光夏將頭髮盤起在後腦勺,是個短馬尾,戴著黑框眼鏡,講話輕輕的稍微帶點溫柔與安撫,我差點在聽她與蔡導演對談睡著,因為真的太平靜了,簡直就是夜裡的催眠曲。我沒有錄影也沒有拍照,更沒有寫下任何的對話,表演的幾首都是耳熟能詳的,第一首便是「昨天晚上我夢見你」,接著的順序我忘了,有「發光的房子」、「逝」、「Close to You」……每一首我都閉著眼聽,昨天晚上我夢見你時,我內心是激動的,那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我唯一能跟著唱的也只有這首。
一下就結束了,但我的腳也幾乎要爆炸,我跪著不停地變換姿勢,偶爾回過頭,發現後面的人根本沒再聽,低著頭滑手機。結束,十一點,蔡導希望大家緩緩地下樓,工作人員補充,樓外還有兩百人在等著進場,希望大家能夠保持秩序,而十二點,則是蔡明亮在草原說故事的活動,我回到一樓,看向北師內部的那一大片草皮,有二十多頂帳篷沿著邊緣豎立起,好幾個小家庭,好幾位孩子跑來跑去,我發呆,肚子餓,趁機跑出去,又去打擾了全家一次,一盒巧克力、麵包與一瓶啤酒,回來後就坐在草皮上發呆,藉此珍告各位,疲累時千萬不要喝酒,你會更累。
我想起,雷光夏在演出「發光的房子」時,曾說那是她從高中、大學、出社會居住這的木屋,幾乎陪伴了大半的少女時代,直至女人。木屋有個後花園,詳細的我已忘卻,但是她在屋子裡開始創作,我想起我成年前都待著的台東的家,那個家有我對抗青年期最簡陋的回憶,除卻了電腦與創作,幾乎所剩無幾,與他人的連繫薄弱至極,似牆角的蜘蛛網,一掃便消失。能夠擁有一實在地居住生活的經歷,尤其是在青少年時代,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
酒喝完了,風很大,抬頭是一整片的星星,與在鄉下所見略遜一籌,在鹿野時,即使不戴上眼鏡,一片模糊,整片的星空依然閃耀著光芒,不曾間斷。孩子們嬉戲奔跑,繞過我身旁,提著樹枝然後踩斷,草皮上一群的大學生彼此嬉笑、玩牌,當有人拿起手機便湊在一起,拍下一張又一張油容滿面的閃光照,黑暗之中閃起一小片白光,便知道又有人拍照了。
我將相機的曝光調高,然後放在木地板上,柯擦一聲,照下大草原的模樣,幾乎是如同白日般的熱鬧。
接近十二點,工作人員拿著矮凳、大燈開始佈置,十二點,導演批著黑色的圍巾走出來,坐在椅子上。我早已找了個極近的位置,幾乎是最好的位置,近距離,看見蔡導演的容貌與神情,他就像個出家人,謙卑躬遜,嘲笑自己的國語不標準,卻一字又一字的把每句話講好、講清楚。那一瞬間,我甚至覺得我們是一群狂熱信徒在膜拜宗師,我笑了笑,撇撇頭。
「楚浮(備註)、希區考克(備註)、小津安二郎(備註)、簡愛、咆哮山莊、穆瑙(備註)」這是我書上所寫下的幾位導演與特別提到的電影,導演說,「你聽,孩子們的嬉笑聲,都十二點了,孩子們還沒睡(全場笑),小朋友,十二點啦,要不要睡覺啦(孩子們答不要,全場大笑),是吧,現在這個時刻,真美。如果可以,我們不如坐著對看到早上。(全場笑)」
導演沒有談到自己的電影,說自己未準備好要說什麼故事,他說,他寧可與我們對望至天明,然後他開始說,小時候的記憶,談起最小時候,六歲時,看的一部台灣導演的電影,趕鴨人家,他說,在女孩子與爸爸騎摩托車追著的那一幕他便哭了,詳盡的描敘我已忘得一乾二淨,只記得導演的描敘力真的很強,一邊聽,能夠一邊想到,小女孩坐在河堤旁,身旁的鴨群們靜靜地座落在一旁像是墜落的雲朵,夕陽在背後,染紅了整片。(此段為養鴨人家中片段)
談及自己的家庭。曾經青少年時期,那時候在外頭亂跑,去報社,那時他投稿了文章,沒事便往那兒去,看稿、或者聽大人們說話,他說,「聽大人們說話」這件事情,不時會令人聽見靈光一閃、慷慨激昂的點,旁人們都不解,待幾年後,因為一件事情而回想起那一晚大人們三三四四點著菸皺著眉頭扯著嗓子罵,亦或是姨婆們圍在小紅桌上剝著蒜頭閒話家常,家常的是生活是人生,貼近的是人的基底。
另外導演談到了關於,穆瑙的日出,這是一部默片,在今天的展覽開始前,他在中山堂有另外一個演講,是關於電影的(理所當然地),主辦單位希望他能夠挑一部影片,給買票進來的觀眾看,便是穆瑙的日出,導演說,他希望觀眾能夠先從這與眾不同的品味開始,看得慢、看得細、看出味道,看著螢幕浮出往日的回憶。(另外楚浮的四百擊,導演也是談到好幾次)
「創作,是伸展連貫的,彼此連接的。」導演說,他說,會挑這部片,是希望大家能靜下心看,若是覺得日出好看了,那麼便能夠接著看郊遊,確實,是一種甜糖的誘惑,又或是因為我們過度習慣了商業電影的快速、迅速、龐大特效場景,而對於親暱的、貼近彼此、緩慢而過度攏長的鏡頭感到煩躁,失去了耐心,便無法在影像中去體會、感受,演戲為什麼會需要演戲,除了演員將你未曾感受的感受在你面前表演出來,也是要增加你對於未知的領悟力與感知。
所以每次到了長鏡頭時,便稱之為藝術的人我只能一笑置之,但是,你不可否認,有些的長鏡頭真的令人昏昏欲睡。除了此點,導演也談到了關於青少年,每個人十四歲的年代,來自上方的壓迫、約束,每個年輕人都想要反抗、排斥些什麼,這好像是全世界共通的一個想法與經驗,為什麼青少年總會想要叛逆,否定來自父母、長輩的建議與命令?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
那一晚,群人圍繞著他呈半圓形,前是群眾後是家庭帳棚,孩子們穿梭於草皮上,調皮的會繞到蔡導的背後,做出誇張的伸展肢體動作,大夥都笑了,蔡導有時會轉過去或給孩子們問話,輕鬆、逗趣。他說,他會想在北師辦展覽,要大家夜宿,將票價訂到兩百、學生一百,是為了教育下一代,讓國中、高中老師,帶著同學們一同來美術館,一個簡單的意念與其重要性,美學的教育。他說,不是為了我們大多的青年人,他說我們已經定型了(聽了當下也蠻生氣的)。
我想會這樣說,是要從導演的賣票辛苦歷程談起,導演說,每一次的電影,一萬張票,三個月或是兩個月內,兩百場演講,演員、導演,全都親自下火線賣票,一場大概賣出一百張,卻仍有人問「可以兩個人用一張嗎?」,那辛酸與五味雜陳我可不願想像。比起商人們所選的電影,動輒千萬的門票收入,導演說,商人們挑給你們看的,是「可以」看的,而還有大多數「你不能看的」電影等著你去看,他不停 地推薦幾位有名的電影家,甚至說出在某些賣場便能以便宜的價錢購入整套,299元十片,99元三片,全場都笑了。
我提早離去前往廁所,坐著太久,身體不適,起身時踉蹌了一下,疲勞感與微醺一氣呵成灌上,險些摔在地上。我原本想要舉起手,鼓起勇氣問,導演對於新一代創作的年輕人有什麼看法與想法,但是在別人的問題中,他總是能越說越廣,將一拉成十,一口氣便將我的問題回答掉了,但確切的回答我卻忘了,我想那已經印在我的心上了吧。比較讓我可惜的是,沒有出初創作者、新生代導演、年輕藝術家舉手問問題,或許每個人都在心中替自己的答案找到了解答了吧。
問題分成兩種,一種是你不知道答案的,一種是你早已知道答案的。
突然覺得自己能夠鼓起勇氣一個人前來真的是太好了。再出發前我一直猶豫不決,擔心過夜這樣行嗎,或是有什麼突發的意外狀況,現在想想那不過是杞人憂天,如今我的信念便是,鍛鍊出堅強的身體,與一顆勇敢好奇的心,探索世界。(& PEACE)
故事結束,導演對群眾、群眾對導演,互相親身地說晚安,我站著在外圈,喃喃地、親親地,說了晚安。結束了這場於暗夜中的如夢的郊遊。
P.S.聽蔡導說話簡直就是另外一個老大(笑),不停地談及知道嗎?了解嗎?聽得懂嗎,哈哈哈。
P.S.2下一篇為郊遊影評
台展三少年北美館 在 橙草 Orangegras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反核專輯不核作正式發行!
34組台灣獨立樂團「不核作」合輯今問世
12月4日,由環團與獨立音樂界號召的【No Nukes! Long Play! 不核作 - 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正式發行,這是台灣第一張以反核為主題的獨立創作專輯,集結了包括濁水溪公社、巴奈、農村武裝青年、生祥樂隊、陳昇與黃連煜、Tizzy Bac、拍謝少年等 34 組音樂人共同發表創作而成,目的是為了凝聚音樂人的力量,為非核家園的理念作出團結的宣告,迴響熱烈,預購期間已破千張,即日起全面在各大通路與唱片行正式上架發售。
此專輯由音樂人與志工組成的反核音樂界串連工作小組發起,由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出版,雙CD聚集了34首新舊創作,陣容無比華麗,曲風豐富多元,可說是當前音樂地圖上最優秀的一批音樂人,參與的音樂人共同創造了歷史,不但為台灣的音樂與社會實踐寫下了典範,也是近年來獨立音樂界最大規模的合輯,專輯收入將作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反核專案計劃使用。
不核作專輯獲得音樂圈的高度注目與推薦,音樂與政治論家張鐵志表示:「在過去幾年,我們看到整個社會的憤怒與不滿,讓越來越多的音樂人、文化人或者走上街頭或以他們的創作作為武器。另方面特別是反核運動,在 311之後獲得新的能量,那是因為他們知道,只有 No Nukes,才能一直不用擔憂地繼續玩音樂。」
News98「音樂五四三」主持人馬世芳説:「聽聽這些歌,反覆出現的意象有海洋、山河、天空、土地、家園、夢想、未來,也有災難、末日、黑暗、毀滅、惡魔、哭泣、遺忘、死亡......。核電,是攸關我島每個人身家性命的大事。因為它,我們悚然回頭,重新逼視這座千瘡百孔卻仍值得疼惜的島,以及自己未必完美卻仍值得體驗的生活。所以這34首歌唱的,遠遠不只是核電而已──每一座森然矗立的電廠,每一句荒腔走板的謊言,每一樁張牙舞爪的不義,都是反思與行動的觸媒。但願這些歌聚集的能量,足以抵消若干謊言與不義。但願天火降臨的末日,永遠只是警世的寓言。」
這張專輯十分難得的是,音樂人與環團是以公益方式進行專輯的籌備,由34組獨立音樂人攜手不核作,義務提供創作、錄音及專輯後製的工作,美術設計由設計師張世和熱血打造,著名攝影師張照堂甚至無償提供正在北美館進行展覽的「核災之後」系列作品,作為專輯的主視覺和插圖,成為專輯另一個受到注目的焦點。
出版單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當寄給音樂界的合作邀請函發出時,完全沒想到會有這麼熱烈的響應,歌曲紛紛如雪片寄來,甚至從原本計畫的單片擴張到雙CD的規模,非常感動於音樂人的無比熱情,更感謝音樂人對社會的使命感與貢獻,臺灣首張不核作專輯終於順利問世,音樂界反核大串連,將同聲向未來宣告,期待有一天所有的音樂表演與創作可以不插核電,更呼籲所有熱愛環境、熱愛音樂的人「合作不核作,行動不沉默!」
網路訂購資訊:
綠盟專屬訂購網: https://gcaa.neticrm.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
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75512
誠品: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4262342285168
佳佳唱片: http://www.ccr.com.tw/goods/270356
五大唱片: http://www.5music.com.tw/shopprepay.asp#n434485678890
【No Nukes! Long Play! 不核作 - 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
Side A
1. 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 ‧ Tizzy Bac
2. 應該是柴油的 ‧ 陳昇/黃連煜
3. 哪裡 ‧ 輕鬆玩
4. 與惡魔的契約 ‧ 那我懂你意思了
5. 孥克的詭計 ‧ 林瑪黛
6. City Slickers' Night Pressure (Sonia Lai Remix) ‧ Go Chic
7. 深海的你 ‧ 拍謝少年
8. 地球守護者 ‧ 血肉果汁機
9. 反核雷鬼 ‧ 搖滾主耶穌 (朱約信+蕭福德)
10. 拾荒地圖 ‧ 黃玠
11. 山海在 ‧ 原味醞釀
12. 如果明天核電廠就爆炸 ‧ 翁寧謙
13. 熄燈之後的城市 Meteoric Night ‧ Cicada
14. 金剛 ‧ Frandé
15. 最後的夢境 ‧ 樂團人街頭陣線
16. 車諾比的最後死者 ‧ 濁水溪公社
17. 死路一條 ‧ HiJack
Side B
1. Formosa 加油加油加油 ‧ 生祥樂隊
2. 給孩子們 非核家園 ‧ 巴奈
3. 核化亡國 ‧ 董事長+拷秋勤+蔣進興
4. 理由 ‧ 猛虎巧克力
5. 島嶼天明 ‧ 橙草
6. 核邪 ‧ 勞動服務
7. 災後 ‧ Easy
8. 園丁先生 ‧ 南瓜妮歌迷俱樂部
9. 懸棺 ‧ 周雲蓬
10. 芭蕉 ‧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
11. 魔鬼的禮物 ‧ 農村武裝青年
12. 上帝的手印 ‧ 張心柔
13. 蘭嶼的藍 ‧ 蕭賀碩
14. 貢寮你好嗎? ‧ 929 樂團
15. 小小的元素 ‧ 黑手那卡西與廢核遊行音樂人帳篷參與者集體創作
16. 我們的安穩生活 ‧ 王榆鈞
17. 半暝 ‧ 主音樂團
台展三少年北美館 在 聲動美術館: 林玉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塾深造。1927年與陳進、郭雪湖同時入選首屆台展,時稱「 台展三少年 」。 ... 近似 北美館 所收藏的〈林玉山畫花卉桌櫃〉林玉山親手所繪的四君子圖。 ... <看更多>
台展三少年北美館 在 台展三少年林玉山在ptt上的文章推薦目錄 的推薦與評價
在台展三少年林玉山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roylu91也提到圖文遊記:https://www.luhuawei.blog/2022/03/blog-post.html 郡大山,海拔3265公尺,百岳 ... ... <看更多>
台展三少年北美館 在 三件作品皆入選台展,至此陳進開始在藝術圈嶄露頭角 的推薦與評價
除了與林玉山、郭雪湖兩位畫家被稱為「台展三少年」,同時也是閨秀畫家的指標性 ... 北美館對此畫進行修復工作,也為此拍攝紀錄影片,除了對顏料剝落處做修復外,也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