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寫】#惡女庫伊拉與70年代龐克起源 // 鄭雋立
.
迪士尼影業繼『黑魔女』後,再度推出以(原)反派為主角的『#時尚惡女庫伊拉』延續反派宇宙。本片世界觀設定於1970年代的英國,預告片大量展示充滿歷史感的畫面,劇本圍繞兩位時尚女魔頭的對決,女主角庫伊拉妝髮服飾嗆辣有形,儼然是擅長滋事的龐克女王,似乎暗喻70年代底層民眾對保守勢力的宣戰。
.
■ #孕育龐克的歷史背景
.
龐克(punk)原本用以形容街頭流氓、妓女或者各種低劣無用的人、物。戰後70年代英國經濟嚴重蕭條,社會瀰漫著無政府主義與各種激進思潮,縱使藝術學校林立帶來思想啟蒙仍看不到前景,不得志的學生與失業青年因此投入階級抗爭(李鑑曄、蕭美鈴,2009),同時地下樂團也用兇惡的曲風與口號宣洩對社會的不滿,如Sex Pistols(性手槍)的歌曲“Anarchy In The UK!”。以龐克自稱的人士模仿原始部落髮型並染色,畫起殺氣十足的暴擦妝、裝戴鼻環耳環、紋身,把皮衣、蘇格蘭裙、鐵鍊與鉚釘之類的性虐待玩具恣意混搭。在樂團與服飾業交互影響下,龐克逐漸成為廣泛的 #反文化運動 ,影響涵蓋音樂、妝髮與穿搭。
.
龐克搖滾樂的特色為技巧簡化(大約3個和弦)、社會批判,後世認為與60年代以來由嬉皮建立、已成為主流文化的搖滾樂對立。這種「去專業化」、「去英雄化」的行動,為搖滾樂的發展帶來 #自我解構 的反身性(張世倫,2011)。
.
■ #無產階級滋事份子槓上菁英乖寶寶
.
在歷史上,比鄰而生的龐克跟嬉皮同樣都被歸類成帶有叛逆色彩的 #反文化運動,但內在精神卻大異其趣。嬉皮衣著五彩繽紛、倡導世界性的愛與和平,投入者多為白種人中產階級(吳鼎武.瓦歷斯,1999)。相較之下,以底層流氓與失業者為主的龐克則用個人化的性與暴力宣洩情緒,穿著色調也是極嗆辣的紅黑白配色。『庫伊拉』女主角明顯是龐克元素集大成,可說成功運用了 #身分識別 的概念,建構出可供觀眾聯想的符號,彷彿隨時高喊著「老娘就是壞」,相較於伯爵夫人及服裝設計師略帶嬉皮特徵的造型,很清楚地清楚地區別出敵我關係,隔著螢幕都能嗅到煙硝味。
.
1977年,英國設計師Zandra Rhodes將龐克元素融入高級訂製服,同期另一位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也因為精品事業廣受龐克歡迎而開始崛起。70年代後期以這些知名設計師的成功為分野,中產階級不再將模仿富人穿著視為唯一的流行指標,時尚工業開始吸取街頭流行而複製量產,縱使龐克抗爭的政治影響力不大,僅停留在街頭滋事的程度,卻意外促成 #文化位階 的易位,從此成為歷史上輝煌的一章。
.
『庫伊拉』雖未在台灣上映,但DVD即將上市,有興趣的讀者歡迎一起回顧龐克的歷史背景。
.
■ #延伸閱讀 ,讓偽學術陪你閱讀更多復古文化:.
.
◆平井堅的1995懷舊密碼
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771424406378510
◆「蒸氣波文化」與藝術崇古心理(上)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97765127077773
◆「蒸氣波文化」與藝術崇古心理(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5350856319200
|
■ #參考文獻
.
01.李鑑曄、蕭美鈴(2009).〈龐克風格在服裝設計上之探討與創作應用〉.《華岡紡織期刊》;16卷1期(2009.03.01),P.66-74
02. 張世倫.(2011).〈怎樣「反叛」,如何「抗議」?試論「搖滾樂改變世界」的政治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期 (2011.03.01),P.443 - 461
03. 吳鼎武.瓦歷斯.(1999).〈嬉皮文化在現代設計風格中的語彙初探〉.《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美育雜誌》,Vol.0 , No.105,P.35-42。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原住民X運動 迷思大考驗!】
小編以為這件事應該是大家的常識了,沒想到在最近總統盃慢壘全國賽的報導裡,仍然看到了「原住民同學運動能力強、體能條件佳」這樣塑造刻板印象的句子,改成「本校某誰誰誰運動能力強、體能條件佳」不也可以很好的嘉獎個人及團體嗎。
而更令小編訝異的,是幾年前那篇把研究推論當結論的,關於阿美族人與米田堡血型的報導,竟然被堂而皇之的放進了尖端出版的《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而標題是令人恐慌的〈原住民體能厲害有原因!秘密藏在血液裡〉。
我們當然希望遺傳研究能更全面的解開我們對自身的理解,但如蔡友月告訴我們的,若我們「相信種族間的基因差異是真實的,且可被用來解釋不同種族在疾病上的差異,形成了「科學的種族主義」(scientific racialism)與一種「種族化」的謬誤,因而將種族概念的顯著性極大化,忽略某些行為特徵、疾病背後更複雜的環境因素與政治經濟過程的影響。」
原住民族人需要的是主權及集體文化權的回復,從部落跟文化的根出發,而不是被侷限在特定的職涯選項、甚至被偽科學形成的偏見與歧視限制了生命經驗的理解,從這一刻開始,希望我們都能從迷思裡逃脫,去思考一個更平等、更把原住民當人看的友善環境。
#原住民x運動
#迷思大考驗
〈總統盃慢壘全國賽 花農捧回亞軍〉:
https://reurl.cc/GrD1np
〈原住民體能厲害有原因!秘密藏在血液裡〉:
https://reurl.cc/x0XRKz
-----
引用研究及資料:
國科會研究計畫:
〈臺灣原住民與運動〉(NSC 97-2410-H-003-099-SSS)
〈為何世大運原住民選手那麼厲害?揭開種族基因論點的迷思〉:
https://reurl.cc/m9XgrG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九十期:
〈打出機會 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社會流動和訓練體制〉
Icon by Made by Made
from the Noun Project
--------------------
厭倦都市雜音,
來聽月亮說話。
#Buan #Buanistalking
#月亮說話 #月亮曆
#來追月亮囉
#語錄 #藝術 #文字
#文化 #文學 #原住民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 李長潔 🙏
.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臺灣人 #認同 #歡迎光臨臺灣吧
你是哪裡人?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
因為一句「哪裡人」背後所代表的意思可能有很多。
就算在同片土地上 - 臺灣,
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我是臺灣人」背後有各自的理由:
來臺的外省人、歸化球星戴維斯、外籍配偶
帶著各自的理由,認同臺灣。
另外,在這個認同複雜的年代
以簡單的國族標籤去分類所有人,真的好嗎?
而我們又要怎麼看待這些標籤的意義呢?
--
臺灣吧 - Taiwan Bar X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帶你重新翻開,臺灣那些快被遺忘的文化記憶
--
特別感謝
葡萄牙文翻譯:尤品方
--
資料來源: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321662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Volume 89
--
不多說,訂閱臺灣吧頻道→ https://lihi.cc/0SEYv 🔔
🍺臺灣吧FB(會有YT沒有的新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
🍺臺灣吧IG(會有YT和FB都沒有的新貼文)|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bar/...
🍻 贊助支持,訂閱集資成為臺灣吧吧友 →https://lihi.cc/UxnW9
--
這個暑假不知道要做什麼?快跟著臺灣吧夏令營一起學一波ㄅ!
👉https://lihi.cc/rCjT3/0420p
黑啤FB很可愛快來看|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黑啤IG一樣很可愛來看|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在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首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籌備於1980年代台灣解嚴前的時空背景,企圖以學術為主戰場,採取論述干預的方式成立台灣第一份批判性的學術刊物。成立二十多年來,針對廣泛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