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蘭花是大自然送給人們最美麗的禮物,這是芬蘭孩子從小學習的第一課
說到柳蘭應該很多人都一頭霧水,它在芬蘭是非常常見的野生植物~佔據了每座城市的停車場和火車站🤣過去二戰時期只要被火燒過後的焦土,都能迅速長出大片柳蘭,象徵著浴火重生的鳳凰,美得純淨又耀眼,多年後也成了知名度最高的城市雜草之一。
💐柳蘭可說是全方位的被應用,蘊藏豐富的花蜜量,飲食上經常作為沙拉、泡茶,提取植株裡含有的物質膠,更能作為工業上的工具。絕佳的功效在古代經常被作為療癒各種肌膚不適的植物草本,甚至至今也有許多美容院所將柳蘭作為肌膚保養的成分之一,根本 #植物界的八色鳥🤠
🌳HETKINEN好感油系列的「樺樹柳蘭好感油」除了添加柳蘭萃取,還另外加入柳蘭花朵枝葉,利用乾燥植物浸泡在油裡,透過油的浸泡來萃取植物的營養、成份甚至香氣。柳蘭富含維他命A和C,在肌膚上更有女性最愛的嫩白功效,安撫與舒緩肌膚的不適現象,使膚質更加健康、透亮。
https://lihi1.com/4inEQ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
植物界的八色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植物界的八色鳥 在 YOYOTV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跟柳丁哥哥探索大自然!看更多【好好玩自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M5nuSRzV5AX6HOdrb6fxN
主持:柳丁哥哥、阿傑老師
這次來到的是位於桃園縣復興鄉的「羅馬公路」。羅馬公路是沿著鳳山溪上遊河岸所開闢的,靠近羅浮的那一段,在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南方。因為連接桃園「羅浮」及新竹「馬武督山」,而得名。整條公路除了陡峭挺拔的山壁、綿密層疊的山巒,還有廣大茂密的桂竹林,景致十分優美。沿途行經慈湖、錦山森林國家公園、三民蝙蝠洞、小烏來瀑布、復興吊橋等,是條自然景觀豐富而多變的生態公路。
1.魏氏奇葉螳螂:魏氏奇葉螳螂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但數量不多。體長29 -34m m,體色深褐色,胸部細長。特徵是頭頂上方有一枚刺突狀的犄角,外表酷似環境中的枯葉,會倒掛在樹枝上,習性十分隱密,一般不容易發現。成蟲出現於7-11月,夜晚有趨光性,但很敏感。
2.黑枕藍鶲:為台灣特有亞種。身長約15公分,因為頭後方有一明顯黑斑,且全身為美麗的寶藍色,所以得名黑枕藍鶲。也有「台灣鳥界中的藍寶石」的美稱。是棲息在低海拔的山林裡的留鳥。在台灣普遍分布於丘陵地帶的雜木林、果樹林或竹林中。黑枕藍鶲叫聲宏亮,常發出像「回!回!回!」的連續叫聲。
3.兩點赤鋸鍬形蟲:兩點赤鋸鍬形蟲是台灣特有亞種,分布於海拔1800公尺以下山區。與一般深黑色的鍬形蟲不同的是,兩點赤鍬形蟲體色呈黃褐或橙褐色,前胸背板外側的黑點是牠的重要特徵。大顎有 5-6 個齒狀突起就像鋸子一樣,雄蟲的大顎可以當作打架的武器。以吸食樹汁或腐爛的果實為生,多半躲在木頭的縫隙之中。兩點赤鋸鍬形蟲的幼蟲以朽木的纖維組織及真菌菌絲為食,因此母蟲會找枯木或腐木產卵。
4.小啄木:小啄木是台灣特有亞種,也台灣體型最小的啄木鳥。會發出「嗶、嗶」的響亮叫聲。由於體色黑白相間,保護色佳,不易被人發現。喜歡攀附在枝幹上,快速敲啄挖取藏匿在樹皮裡的小昆蟲,是有名的樹醫生。啄木築巢不使用任何巢材,先在枯木樹幹上挖個洞,再把巢築在樹洞之中,卵直接生於樹洞裡。
5.黑腹虎頭蜂:黑腹虎頭蜂的頭部為紅褐色,腹部和翅膀為黑色 ,第一腹節下方兩端有不明顯的褐色環紋。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 3-4月初巢築於接近地面的土穴,5-6月族群龐大後會遷移到約10公尺的大樹上。巢型為球狀,築巢的速度很快,只要數個月就能造出如藍球般大小的巢,巢房高達40,000多個。冬天黑腹虎頭蜂會分散到地底過冬,等春天暖和季節再回到原來的巢裡群聚。習性凶猛,受到騷擾時,會攻擊任何移動的對象
6.雙金環虎頭蜂:主要分布於低、中海拔500-1,500公尺地區,高海拔則是零星分佈。主要特徵為腹部每一、二腹節為暗黃色、並有一黑色環帶,第二腹節隻環帶分成三段,第三腹節以後為黑色,因此也稱黑尾虎頭蜂。雌蜂體長3.6 ~ 3.8 cm,雄蜂3.0 ~ 3.2 cm,工蜂3.6 ~ 3.8 cm。是台灣體型第二大的虎頭蜂。
7.黃腳虎頭蜂:體表有絨毛,特徵為腳跗節有明顯的淺黃色,也因此被稱為黃腳虎頭蜂。
別名叫「黃腳仔」、赤尾虎頭蜂。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的山區,高、低海拔都能看見牠們的蹤跡。雌蜂體長2.9 ~ 3.1 cm,雄蜂體長2.1 ~ 2.3 cm,工蜂體長2.0 ~ 2.2 cm。
8.台灣大虎頭蜂:與黃腳虎頭蜂不同,台灣大虎頭蜂體表絨毛較少,特徵為頭部呈淺黃褐色;每一腹節後緣都有黃色環紋,末端數節呈黃色。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虎頭蜂。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山區,高、低海拔零星分布。雌蜂體長5.0 cm,雄蜂為3.9 cm,工蜂為4.0 cm。又稱土蜂仔、大土蜂(台語)。
9.長臂金龜:台灣長臂金龜是台灣體型最大的金龜子,體長為4.2~6.7公分,主要特徵為特別發達的前肢。前胸具有強烈的金屬光澤,呈現黑紫、黑綠或黑褐色,翅鞘上因為個體差異有著數量不一的不規則狀黃色碎斑。分布於海拔200~1800公尺的山區林地。成蟲出現於夏季,活躍期為5月~10月。由於特徵特殊,避免被不肖業者大肆捕捉為考量而列入保育類。是台灣八種保育類甲蟲中唯一被列入保育類的金龜子。
★★寶貝學習推薦★★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0cB0juF4WI5P00JvTKmKCC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fdrM6k3Rrhl7nKwtFiao
YOYO點點名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_y1faazG7_6paODoAHwxZ
碰碰狐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2L-H5_Qw7QoIoYm8YfKuEn
超級總動員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bvjX60EZ0y3aTkcYpbIe3m3kDCKlsuh
YOYO卡通綜合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HRxCf93QGb3svALfuirk
【訂閱YOYOTV】►►https://www.youtube.com/user/yoyotvebc?sub_confirmation=1
植物界的八色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恆春半島秘境四季遊」好書介紹
專訪作者:張倩瑋
本書特色:
在南方的恆春半島,墾丁已經是一個發展與消費主義到了極致的旅遊景點,然而在它的四周、許多社區部落卻以生態旅遊走出著另一種絕妙風味,沒有移植、不是複製,接待你的每個人、每道菜、每項體驗都經過當地風土的醞釀。猶如陳達可以一把月琴唱遊無數,走過社頂、水蛙窟、大光、龍水、滿州、里德、港口、旭海、東源、高士和港仔十一個社區,你也能讀到唱不完的恆春調。
●聽礫石吟唱海之歌—旭海:來到最夯的阿塱壹古道,看海浪淘洗礫石稜角。在部落停留,當個一日漁夫學會阿美族式的漁法,離開海邊,往旭海草原居高遠眺,視野包攬四面山海。而玩累了最好的放鬆方式,是到旭海溫泉歇一歇腳。
●用美味文化傳承—東源:品嘗哭泣湖蛙鳴鳥叫伴隨著野薑花香,在柔軟的水上草原享受冰涼足部SPA;麻里巴廚房烹調山林野味,排灣手作美食讓人垂涎三尺
●高岡上的勇士部落—高士:來旅人學苑跟小朋友上課交換免費住宿,接著換上排灣禮服體驗揹婚禮,感受既單純又濃烈的喜慶氛圍。遠眺八瑤灣,放眼盡是部落獵場,高士的收獲和農作在一日的餐桌展現讓人驚喜的豐盛飽滿!
●舊日繁華今猶在—滿州:走訪有著貝殼砂鋪面和氣派迴廊的百年宅邸,還有嚼一輩子檳榔的黑牙美人,檳榔產業帶來的榮光在這裡保有一點餘溫。罕見的植群壓縮讓低海拔山區出現溫帶林生態,靜謐的南仁大山值得你走上一天。
●灰面鷲的秋祭典—里德:不用深入山區就到達沁涼宜人的欖仁溪,溯溪而走,勒沙竹手作的砲竹、海金沙葉做成的頭墊、山棕葉撿來作掃把…沿路童趣無窮!十月後這兒成為北方鷹鷲的驛站,在傍晚時分只見鷹海盤旋,倏忽以獨特的鷹柱飛落到山裡夜棲,是自然界最美的線條。
●國寶陸蟹港口茶—港口:港口溪陸蟹多樣性高居世界第二,農曆七月至中秋節前陸蟹媽媽往海岸奔走的生產之旅,是大自然最動人的篇章。帶有鹽味的海風終年吹拂的小部落,來到這裡喝杯港口茶,聽一曲人間國寶張日貴的滿州謠,就算嘗遍人生甘苦的況味了。
●迷宮森林野樂園—社頂:大尖山下蜿蜒山路的頂點,有著礁岩台地蘊藏的野生樂園,這小小一方森林裡,熱帶雨林、季風林、榕屬植物繁殖成富足的森林生態系,四季飛舞不斷的蝴蝶、躲在岩壁納涼的獼猴、大方隨意散步的爬蟲類…隱沒在山林間的龜仔角社守著這片山林,有說不完的故事…
●咆嘯山丘天人菊—水蛙窟:風吹砂公路下,有著隱藏版的壯觀沙壁;從貓鼻頭綿延到出風鼻的無垠草原,任你放縱乘風奔馳的想像。無人的曠野,在夜晚卻出奇的繁忙,悄聲而來,野地是梅花鹿的國度。
●半島最美的海域—大光:深入恆春半島海域最閃亮的珍珠,讓在地阿北阿姨帶你去看各種熱鬧繁生的潮間帶,潛入水面進行一場後壁湖漂浮旅程。向晚時分在大樹下聽陳達軼事,哼著一段思想起…
●湧泉種出稻米香—龍水:尋訪台灣最南方的有機稻作,漫步龍鑾潭,到田溝邊捲褲管撈蜆仔,在超涼爽的土角厝下,大口飽嚐著洋蔥、蘿蔔帶有泥土香氣的全食材料理。
作者簡介:
陳美惠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社區林業工作室主持人。近年來帶領學生團隊投入屏東社區部落,陪伴社區發展自然人文資源保育,培養生態旅遊專業人才,將保育與生計結合,具體實踐屬於台灣的社區林業。
李盈瑩
輔仁大學廣告傳播系畢業。曾任廣告設計、出版社旅遊記者。目前住在台北半山腰上,過著半農半寫作的簡單生活。創作以生活散文為主,作品有2008年《台北小旅行》、2009年《花蓮小旅行》、2013年《台灣小野放:出走不必遠行,在山.田.洋.森找自己》。
張倩瑋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新台灣新聞週刊財經生活組資深記者。
是個道道地地的台北人,大學畢業進入雜誌社工作後,才開始出走台北,一人開著車上山下海,認識台灣。愛好自由,奉行「不自由毋寧死」之志。現為自由的文字工作者,依舊以「遊戲人間」的姿態看待人生。編有《城市夢想家》、《聽!校園裡的綠色樂章》、《剝復》、《單純就是美》。
張 筧
高雄人,現為自由撰稿人,曾任台灣時報、自立晚報記者。喜歡恆春半島,在冬日聽落山風拍打門窗,入夜後奔馳在人煙稀少曲折縣道,一點荒涼變讓他充滿感性。合著作品有2012年《暴雨後,看見彩虹虹》、2013年《高雄,慢‧慢遊》、2014年《我在阿塱壹,深呼吸》。
植物界的八色鳥 在 八色鳥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絕佳的功效在古代經常被作為療癒各種肌膚不適的植物草本,甚至至今也有許多美容院所將柳蘭作為肌膚保養的成分之一,根本#植物界的八色鳥 ... <看更多>
植物界的八色鳥 在 八色鳥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絕佳的功效在古代經常被作為療癒各種肌膚不適的植物草本,甚至至今也有許多美容院所將柳蘭作為肌膚保養的成分之一,根本#植物界的八色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