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雨遮、屋簷「可登記但不計價」已實施5年餘,內政部地政司9月預告修法,將取消雨遮登記。迄今法規預告期已過,雖建商公會極力反對,不過地政司仍預計在明年上半年實施,但會給建商至少半年的緩衝期,現只等部長葉俊榮定下正式發布日。
雖雨遮表面聲稱不計價,但部分建商還是灌入總價,實施新制後,以權狀30坪房屋為例,民眾約可省下2坪雨遮的費用,更大的意義在於,「買螃蟹不用連綁繩都一起買」,將雨遮這「虛坪」徹底切割。
坪數灌水 連鳥住的地方都能騙錢
不止於此,登記制度持續進行「轉型正義」,內政部欲將已完成的「不動產登記法」草案送進立院審議,未來牆壁、公設都可能取消登記,還坪於民。
過去內政部對預售屋雨遮的登記範圍沒有明確規定,部分建商因此創造出許多沒有實際效益的雨遮,如環繞建物一圈的「土星環」,再將這些沒有用的虛坪,灌入買賣坪數,甚至與室內建物的價格相同,使消費者多花不少冤枉錢,也引發「連鳥住的地方,都拿來騙錢」的交易糾紛。
一般來說,雨遮、屋簷約占建物權狀面積的3%到8%,有些小坪數的產品,占比甚至更高,以權狀30坪的房屋來說,大約就占了1至2坪,「等於一輛車停在窗戶上」。
2009年,監察院認為內政部在「建物虛坪灌水」問題上放任不管,怠惰修法,增加消費者負擔,因此對內政部提出糾正。時任行政院長吳敦義也曾批評,建築業竟把雨遮以室內面積價格販售,「雨遮1坪要50、60萬元,又不是土匪!」、「草繩(雨遮)跟螃蟹(室內)怎能一樣價錢!」
而後,內政部著手修改相關法令,原本打算全面取消雨遮登記,但2010年7月,吳敦義與建商代表面談後,裁示「雨遮一定比例內可登記,但不能全登記」,使該改革政策出現「髮夾彎」,因此內政部在院長指示下,於2011年修法通過,將雨遮、屋簷改為「可登計為坪數、但不得計價」。
同時也統一規範屋簷及雨遮的定義。屋簷是從屋頂平台延伸,用來遮陽、遮雨的構造物;雨遮只能蓋在窗戶上方,左右各50公分,超過50公分就不納入測繪登記,避免建商亂蓋虛坪。
前行政院長吳敦義雖曾批評,建築業竟把雨遮以室內面積價格販售,但卻在與建商代表面談後,讓取消雨遮登記的法案出現髮夾彎。(攝影:林育嫺)
雖雨遮聲稱不計價,但在當時房市景氣上揚時,有些預售案都是「雨遮變少了,可是可計價的陽台、公設卻變多了」,或刻意調高每坪單價來補足,最後總價還是不變;不然就採「先建後售」方式,等蓋好變成屋後,就可避開雨遮不計價的規定。
時隔5年多,政權再次輪替,房市景氣也反轉下修,內政部今年9月再度闖關,修正「地籍測量實施規則」部分條文,其中針對屋簷及雨遮,明文認定未具構造上的獨立性,僅為建物的成分,且並無供人員生活實質滯留空間,將不再測繪登記。
「可登記但不計價,誰了解與相信?」內政部地政司長王靚琇指出,「這沒意義,騙老百姓而已」,當初採雨遮、屋簷可登記不計價折衷方式,主要是讓業者、消費者有適應期,現已5年多,為杜絕部分建商仍拿屋簷、雨遮變相抬價,最快明年上半年,就可實施雨遮不登記。
緩衝半年 實施後有建照不能登記
王靚琇說,實施日距今至少還有半年,就是給建商的緩衝期。實施日以前,已取得建照的預售屋,雨遮還是可登記,但實施日以後才申請建照者,則不予登記。
而內政部也已完成「不動產登記法」草案,欲將登記制度將朝「轉型正義」之路。地政司表示,現行民眾辦理不動產登記,是依據「土地登記規則」辦理,所以制定將規則提升至法律位階的「不動產登記法」,可更加保障人民權利。
牆壁公設 下一個轉型正義的目標
草案除明定雨遮、屋簷等,均不在登記範圍內,同時也規定,一般建築物現以其外牆的外緣作為登記範圍,將來也會改成從內牆起算的「室內淨面積」為準。高源不動產估價師陳碧源說,牆壁這一層皮,約占權狀面積的2%至8%左右,占比跟雨遮差不多。
另為與國際接軌,也研擬將公設排除在權狀登記坪數外。換言之,建商無法再將公設灌水到房屋坪數內,民眾也不需要花與室內一樣高的價格,買2、3成起跳的公設。王靚琇表示,公設該如何登記?如何計價?的確引起各方關切,但這部分還在討論中,「不動產登記法」將朝向公平合理,並與國際接軌,最快明年送立法院審查。
構造物定義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二十多年來,我與團隊在文化資產保存領域的實踐,經過兩屆的等待,我提案的《文化資產保存法》終於在今天開始逐條審查了。
今天初審通過了四個條文,但有三大極重要革新。這不僅是文資法35年來的經驗總結,也是前進新時代為文化保存再利用積極整備打下理論基礎,我預估修法應可順利完成。
第一大改革是普遍而平等的公平參與精神(第一條)。由於三十多年來文化保存運動經常遭到主管機關以所有權人意願為由,而推延或拒絕文化工作者的提請審查,我的提案將人民或團體之提案權入法,植入平等參與之精神,這也是向民間文化保存運動致敬。
第二大改革是文化資產類型的完備擴充(第三條)。將文化資產區分有形、無形兩大系:有形文化資產在既有的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改稱聚落建築群)、遺址、文化景觀、自然地景、古物之外,新增「紀念建築」,並逐類賦予明確定義,改變常常有歷史建築與歷史事件無關的窘境,而人文紀念性構造物、無建築物之歷史空間場景,均在修法後有適用的文資類型;另將「自然紀念物」與自然地景並列、將影音資料納入古物。傳統表演藝術、工藝美術、口語吟唱、民俗技術、知識實踐等則一體歸於無形文化資產。
第三大改革是系統性、複合型文化資產概念入法(第四條)。賦予中央主管機關基於重要歷史軸線,發展保存利用計畫時,對於跨類型或跨行政區之文資標的,有更開創性的作為與權責,例如全國燈塔、鐵道、水道、劉銘傳時期砲台等之系統性保存。
----------
加入管媽Line:https://line.me/ti/p/%40shf4833c
#管媽 #文資法 #文化資產保存 #三大革新
構造物定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D打印前途無量,但中國正在淪為配角
康斯坦丁 • 2015-09-06 07:24
摘要: 目前國內的3D打印企業,雖然正野蠻生長,但盈利者寥寥無幾,大家只是拿到風投的錢之後,過了一把“高科技玩家”的隱兒之後便轟然倒地。
人類總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但科技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把這些想法變成現實,事實上,在微軟、Google等科技巨頭的組織架構中,都有一個特別的部門,他們專職負責把科幻小說裡的東西變成現實,比如無人汽車、空中WIFI基站以及3D打印等等。
隨著工業4.0概念的提出,3D打印正一步步走出實驗室,走向現實,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希望能儘早加入此行業,搶占市場先機,從中分食蛋糕,具體到中國的情況就是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通過壟斷經營,於短期內收取高額費用。另外,3D打印的概念之所以能在中國迅速升溫,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總理說要搞,一個是股票需求,均與技術無關。
3D打印是一個特龐大的課題,可應用的領域非常廣泛。從原理上講,3D打印就是一種快速成型的技術,以數字模型為基礎,運用粉末狀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可以是金屬的,也可以是塑料的。單看這個定義,只要找到合適的材料,配以數學模型,一台3D打印機在理論上就能取代整個製造業,也即這種技術可以應用於任何需要製造的領域,比如模具、工業設計、航空航天、醫藥、建築、衣服加工等等,而且這個“等等”至少包括20個以上的名詞。
事實上,採用3D打印製造出的產品早已琳瑯滿目,不僅有簡單的玩具、零配件,也有一些特殊的、精密的產品,比如巨型的房子,又比如人體的肝臟以及腿骨,從業者甚至幫摩登女郎打印出了漂亮的高跟鞋和比基尼。
總之,現有3D打印出來的任何一個產品,都有可能衍生出萬億規模的市場。或許,正是看中了行業的潛力,各國才開始了瘋狂的軍備競賽,唯一不同的是,有些國家靠踏實的技術沉澱,掌握實質性的話語權,有些國家只會玩弄資本,夢想著發一筆橫財
3D打印,前途無量
談到3D打印,中國有很多名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大牌的自然是李克強總理,配合中國製造2025的願景,他已經要求從業人員去真正搞明白什麼是3D打印,然後製定一個可行性計劃,顯然,總理對3D打印的前景非常看好,同時也給出了明確的政策風向標,最起碼,研發經費應該不是問題了。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霸道總裁郭台銘的觀點,他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曾直言不諱:3D打印只是噱頭,打印出來的產品只能看不能用,3D打印若能商用,他就把“郭”字倒過來寫。眾所周知,郭總統領的富士康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製造企業,他的發言看似有些草率,但卻飽含深意。
其實,成熟的3D打印首先沖擊的就是傳統模具業,而這正是富士康的發家之道,筆者認為,郭總之所以持反對意見,且措辭強烈,更多的是想造成一種輿論導向,從而給企業升級贏取時間。據消息人士透露,富士康早就開始了關於3D打印的內部培訓,而且主要針對中高層,與總理的遠景不謀而合,大有點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同時,這也意味著3D打印在中國,無論是在政策面,還是在操作面都將獲得最頂峰的支持。
從邏輯上講,3D打印之於製造業的改善,最具審美性的莫過於在效率上的提升,以及快速滿足個性化製造。傳統製造業中,一個產品的面世需要經歷開模、打印、驗證、修繕、最後才能量產,比如,此前某航空公司發現客艙座位指示牌子出錯,想要修改,卻被供應商告知需要180天的周期;後來,該航空公司決定採用3D打印技術,僅用1個晚上就完成了任務,而且成本也從之前的1000美元降低到30元人民幣。
當然,這只是3D打印應用的一個經典案例,但卻能推而廣之。對於製造從業者來說,最大的誘惑莫過於效率的提升,事實上,如何提高UPH是始終貫穿在製造業的一根主線,比較正面的手段是採用自動化,降低員工loading,比較負面的手段則是想方設法地壓縮員工休息時間,一些道德敗壞的專家曾經試圖取消工廠食堂內的湯類食品,以降低員工上廁所的次數。顯然,這些負面的手段對製造業效率的提升微乎其微,自動化的效果也並不顯著,相比之下,3D打印之於模具類製造業的效率來說,簡直可稱為神器。
另外,除了效率的提升之外,製造業也需要兼容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而這也是工業4.0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顯然,個性化製造可不僅僅指給消費者製造出一些限量版的手機和珠寶,更大的妙處是替消費者製造出原裝的腿骨、肝臟或者陰莖來,自然,這是3D打印在未來醫學中的核心應用場景,對於人類戰勝疾病、延長壽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依靠現存的技術水平,3D打印已經提供出了可應用的骨骼,幫助一些成骨不全的患者重新行走,整個過程包括利用CT掃描原型,以獲取相關參數,再利用3D打印,製造出參數相同的仿製品,倘若這種製作邏輯能在醫學領域推而廣之,想想就讓人興奮地睡不著覺。
蜻蜓點水,中國正淪為配角
從邏輯和市場需求來講,3D打印前途無量,但具體到中國,卻難言樂觀。如前文所述,總理要求相關部門先去搞清楚什麼是3D打印,之所以這麼說,正說明中國在基礎技術方面沒有優勢,否則,根本不需要再去搞清楚如此基本的事情。
事實上,目前國內的3D打印企業,雖然正野蠻生長,但盈利者寥寥無幾,大家只是拿到風投的錢之後,過了一把“高科技玩家”的隱兒之後便轟然倒地,況且,相比於歐美髮達國家,中國的技術還只能說處在起步階段,特別是在關鍵核心零部件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單就激光器來說,我們只能進口美國、德國的設備,這種情況與90年代中國製造業進口日本的貼片模式如出一轍,更尷尬的是,3D打印需要編寫軟件作為其靈魂的輸出,但很遺憾,中國還找不到可媲美於Google、微軟的軟件企業,自主研發也就成了空談。
其實,按照現在的發展進度來看,中國不能妄想成為3D打印的領導者,縱然有總理的幫忙,縱然有龐大的製造業市場,我們都不可能成為主導者,但安靜地做一個配角,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與其貪多求全大躍進,倒不如專攻一個領域,做好3D市場的有力補充。事實上,除了3D打印機本身的軟硬件之外,決定這個行業的另外一個核心要素就是材料科技,在理想的3D打印市場內,勢必要找到高強度、耐高溫、抗腐蝕,具有一定的環境適應性的新材料,而這有可能成為中國在3D市場的突破口。
面對一個新興的市場,中國人常常表現得很聰明,我們總會試圖找到一種捷徑,去快速賺錢並收回成本,比如,聽聞3D打印之後,最聰明地人馬上去買了相關板塊的股票,有的迅速致富,有的一貧如洗;接下來,資本開始蠢蠢欲動,有的倒騰3D打印機,有的倒賣打印材料,或者出售打印成品,這種中國式的聰明能讓一個市場瞬間火爆,但悲劇的是,有這種聰明的人,是沒有辦法安靜下來搞基礎研究的,比如3D的核心技術和材料科學。關於3D打印,中國有龐大的市場需求,也有良好的政策環境,還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製造企業,希望大家能潛心修煉,不要把一把好牌給打爛了!
資料來源:http://www.tmtpost.com/1433272.html
構造物定義 在 主要構造的定義 的推薦與評價
依建築技術規則的規定: 分間牆:分隔建築物內部空間之牆壁。 分戶牆:分隔住宅單位與住宅單位或住戶與住戶或不同用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