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麻感前臂肌緊,談旋前圓肌症候群】
最近有兩位手麻的患者朋友,他們的主訴都是手掌到手指(拇指算起前三指)有麻感,同時手臂前臂酸脹,按壓有明顯酸痛感。
有一位是長期有打高爾夫球的習慣,另一位則是睡眠習慣側臥姿勢,同時反彎自己的前臂枕靠在上面睡覺。
看到這裡,兩位患者朋友「手指前三指」的神經壓迫症狀,屬於「正中神經」的感傳受阻,會讓人聯想到大家熟知的「腕隧道症候群」。
但是反覆檢查幾個肌肉張力與姿勢觸發壓迫症狀之後,我認為他們都是同樣的另一個問題「旋前圓肌症候群」。
▎兩大正中神經壓迫問題
大家主觀明顯知道的「麻電、麻木、鈍痛」,這些感受其實都是屬於神經受到各種組織持續擠壓、壓迫,所產生的現象。
一條神經只要在傳導路徑上的任何一點被壓迫,就可能有感傳異常的問題,於是就會有麻電刺痛感。
上面提到,掌管手指前三指半(姆、食、中指、半隻無名指)的神經,就是正中神經。
正中神經從頸椎、臂神經叢出發,經過腋下、上臂、前臂、腕隧道,直到手掌。
而整個路徑上,最常見到的壓迫點有兩個:腕隧道、前臂-旋前圓肌。
▎容易被忽略的旋前圓肌症候群
提到正中神經壓迫,大多會聯想到腕隧道壓迫,而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旋前圓肌症候群」。
旋前圓肌,故名思義就是在前臂進行「旋前動作」的主要肌肉之一。
前臂旋前動作,就是把手腕「向下翻轉的動作」。
最常見有幾個姿勢會用到,像是:舉手打招呼的手掌朝外動作、騎機車握把的姿勢、打高爾夫的後繼手。
像上面提到的兩位患者朋友剛好也有過度使用旋前圓肌的動作(打高爾夫、錯誤睡姿)。
因此造成旋前圓肌過度緊張、張力緊繃,進而壓迫到從中間經過的正中神經,因此產生手麻症狀。
▎旋前圓肌壓迫治療方式
首先要確認是旋前圓肌壓迫所導致的神經症狀,因此要觸診前臂肌束。
如果是旋前圓肌壓迫,可以在前臂內前側、內上髁,找到明顯按壓筋結疼痛點,這是肌束張力過大的反應。
治療上以筋膜圓針(微型小針刀),針對前臂筋結黏黏點進行鬆解,並且尋找上臂、肩背部是否有其他遠端張力牽引,如果有則需要依照筋膜整體力學同樣進行鬆解治療。
雖然說神經學症狀主要在旋前圓肌的周圍造成神經壓迫現象,因此診斷上被稱為「旋前圓肌症候群」。
但是多數情況並非只有單一肌肉受到拉扯,經常會伴隨其他肌群的張力失衡現象,需要一併觀察治療。
#不是所有手麻都是腕隧道症候群
#整個神經路徑的結構壓迫都需要考慮
#最容易被忽略的手麻問題
#旋前圓肌症候群
#筋膜圓針治療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診斷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肩關節受傷好不了的原因】
昨天幫一位肩關節活動疼痛受限的患者朋友治療。
她表示幾個月前因為摔車,當時右手單臂嘗試將機車拉起之後,自覺疑似拉傷了手臂。
她在拉傷初期曾在西醫就診,診斷認為是過度施力所導致的肩關節周圍肌群發炎,於是開立消炎止痛藥物,但是幾週下來,
症狀依舊沒有明顯改善。
原先想說應該慢慢自己會好,
沒想到竟逐漸出現肩關節活動困難的情形。
從初起抬手動作肩膀前側與後側都會有痠痛感,到了這兩週變成近乎無法抬起上臂超過肩膀以上的情況,肩關節的活動角度明顯受到限制。
重新檢查一下,
發現有幾處明顯沾黏筋結點,包含了:
1. 肩前側(前三角肌、喙突周圍肌群)
2. 肩後側(旋轉袖肌群)
3. 頸椎周圍(斜方肌、提肩胛肌)
其中按壓與活動時產生最疼痛位置,
出現在肩前肱骨、喙突周圍。
於是重新檢查了肱二頭肌活動時的疼痛感與肌力,確定她有明顯肱二頭肌腱慢性發炎的現象。
推測是因為當時突然性的拉扯施力(用手拉摩托車),對於肌腱產生了撕裂性的傷害。
同時肌腱的撕裂傷害,卻沒有逐漸隨著時間自行復原,於是在肌腱與骨頭的連接處形成了沾黏僵硬現象,當活動施力、局部按壓的時候,就會有明顯的疼痛感。
重點來了,為什麼當時受傷的肱二頭肌腱沒有逐漸復原呢?
在檢查她的肩胛骨活動、頸椎角度、周邊肌群之後,我找到了一些可能答案。
她的頸椎角度過大,有些「富貴包」的情形,同時肱骨內旋呈現「圓肩姿勢」,這種半駝背的姿態,會導致肩胛骨無法完全跟著手臂上抬動作而外展打開。
所謂的「肩肱關節節律失調」就是如此,
包含頸椎、肩胛骨、肱骨,連結三者的各個肌肉無法正確協調的運作、加上筋膜組織張力異常,導致無法完整的做出舉手動作。
造成肩肱關節節律失調的原因大略有幾項:
1. 肌肉筋膜組織沾黏
2. 肌肉無法正常施力
3. 肌群之間力量失衡
4. 整體動作協調錯誤
(肩關節節律失調是一種綜合性現象,每個人出問題的肌群不同,需要直接檢查評估才能判斷。)
肩肱關節節律失調,會導致抬手動作的相關肌群需要「更費力」才能夠完成原本的動作,甚至會出現「卡卡感、疼痛感」,所謂的「肩夾擠症候群」。
也正因此,已經受傷的肌群被迫做出超負荷的出力,或是在不正常的角度下施力,導致已經發生的受傷難以復原。
同時肩關節已經受傷的患者,也容易出現「反肩肱節律」(Reverse Scapulohumeral Rhythm)的代償行為。
明明是舉手臂的動作,卻因為肱骨頭活動角度不足,只好靠移動肩胛骨增加活動範圍,導致外觀看起來像是「聳肩」動作。
包含五十肩在內,有許多肩周炎、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問題,其實「都不是單一肌肉」出事情,而是「立體化的問題」。
包含整個病程變化、肌群發生代償,以及患者在受傷之前本身的身體條件(脊椎姿勢、慣性姿勢),這些都會影響疼痛問題的表現模式以及治療預後。
這位患者在經過筋膜圓針治療,鬆解喙突周圍沾黏、頸椎、肩關節等位置的沾黏僵硬現象之後,目前抬手動作已經恢復7-8成,剩餘推測是腰椎骨盆問題,後續還需要再繼續治療處理。
#肩關節活動問題不是只有五十肩
#通常也不是只有單一條肌肉問題
#人體的各種動作是複合性的模式
#會受到多組肌肉筋膜骨骼姿勢影響
#處理疼痛問題並不是單純消炎就好
-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診斷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的差異】
同樣都是穿著白袍的醫療人員,對一般人來說確實比較難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區別包括:治療方式、診斷的思維、教育養成等。兩者之間沒有誰比較厲害或懂比較多,就像各行各業、各有所長。
『能解決別人不能處理的問題』對我來說就是專業,所以有些狀況醫師比較擅長、有些則是治療師,最重要的是專業分工、適時轉介,不把病人或個案牢牢握在手上,當知道這個問題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就要找其他更擅長的人幫忙處理。
1. 診斷的思維
我很喜歡一本教科書的說法,物理治療師擅長的是功能性診斷(functional diagnosis)而醫師擅長的是結構性診斷(structural diagnosis),例如跑者反覆地有足底筋膜炎,『判斷出是足底筋膜炎這個結構有問題』,是醫師擅長的,而『什麼原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足底筋膜受力過大』,是物理治療師擅長的,結構損傷往往是『結果』,而造成結構損傷有許多『原因』。常見的範例還包括:
結構性診斷-功能性診斷
*髕骨肌腱炎-股四頭肌過於緊繃
*足底筋膜炎-臀部外側肌群無力
*旋轉肌肌腱病變-肩胛骨穩定性不足
*腰痠背痛 (筋肌膜疼痛症候群)-維持固定姿勢過久、肌耐力不足等
以台灣的法規來說,物理治療師不能進行『診斷』,只有醫師才可以,但這邊用『診斷』這個詞意指『這個人的問題所在』,所以任何專業人員都有他的『診斷』,就像一個學生數學考不好,老師發現他在三角函數的題目錯很多,所以學生的診斷可能是『三角函數的概念還不夠瞭解』
2. 治療方式
延續上述所說,醫師較會針對『結構』去治療、治療師則常針對『原因』去治療。例如足底筋膜炎,醫師可能透過打針、吃藥等來降低發炎、減少疼痛等,而物理治療師同樣也會透過徒手治療、儀器治療減少症狀,但更重要的是要針對造成足底筋膜的原因(例如臀部外側無力)去處理,例如透過肌力訓練、動作控制訓練等提升臀部肌群的能力,才能一勞永逸,否則足底筋膜炎可能會反覆地出現。
還有一種較粗略的分法則是,醫師擅長『侵入性』的治療,簡單來說就是會穿透過皮膚的,像是注射、手術(復健科、內科醫師除外)等,而物理治療師擅長『非侵入性』的治療,例如徒手治療、運動治療等。
3. 教育養成
同樣為醫學院出身,醫師是醫學系、物理治療師是物理治療系,但在必修課程差異蠻大的。共同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學、骨科學、病理學等,兩者皆會學到。但因為各自專攻的不同,在不同科目學的深度也有差異,例如內外科學、影像學、藥理學等醫師著墨較多,而肌動學、生物力學、運動治療、徒手治療等這些則是物理治療師才會學的。解剖學或生理學,運動教練可能也會有些接觸,但以暸解基本概念為目的。上述這些都是學校的基本養成,但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不少醫師、物理治療師也會去額外學習其他的科目、專長。
#phsyiotherapist #doctor #diagnosis #functionaldiagnosis #rehabilitation #coach #training #sports #treatment #physiotherapy #物理治療師 #醫師 #診斷 #功能性診斷 #復健科 #復健 #專業分工 #教練 #訓練 #運動 #治療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診斷 在 【悠適痠痛小學堂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肩頸好僵硬 的推薦與評價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 「肩頸好僵硬,特定幾點好痠痛,病入膏肓了?」 ... band)。 治療這樣做 藥物─消炎止痛藥、 肌肉 鬆弛 ... ... <看更多>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診斷 在 肌筋膜最怕痛來磨名模沉寂一年痛到發抖健康2.0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本集完整內容:https://youtu.be/nEw0RfvgQ1Q病怎麼看都看不好?原來是「心病」在搞鬼!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拉筋伸展越活越年輕但你可知拉筋拉錯了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