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醫生陳志金】粉專剛剛突破80,000(八萬)人了!新朋友、舊朋友,想要多了解阿金的話,可以看看《天下雜誌》這篇專訪,我覺得寫得很完整、也很真實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點入《天下》原始文章,排版比較好讀,而且有圖片,如果看不到全文,以下是純文字。
《從白目憤青變熱血醫師 阿金醫師: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
文 陳潔 2018-12-24
~~
人稱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為了重症病人,15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平時更像溫暖的家人,反覆說明病情、錄音鼓勵患者。兩年前甚至投入推動「醫病共享決策」,陪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時刻,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
兩年前,藝人邱凱偉(Darren)發燒到醫學中心急診,等太久不耐煩,遭回嗆「不能等就不要等阿!」因此公開抱怨醫師。為此,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發文整理6項「符合即可退掛」的症狀溫和開嗆,更以「歡迎自由分享!也可以放大掛在急診門口喔~」幽默作結。此文吸引8萬人按讚、1萬7千人分享,更因媒體大幅報導,讓他因此暴紅。
12月中旬,這位網紅醫師的團隊,更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若不是穿著醫師袍,真沒人看的出來,這位右臉眼下有塊暗紅印記、20年來始終如一的中分髮型,滿臉笑容、微胖身軀的男人,是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
他的人、做的事,都不像傳統認知高高在上的醫師,更像是親切接地氣的大哥。他曾不厭煩地在半小時內,對陸續抵達的家屬重複3次病情;花上2、3個小時為家屬解釋病情;一通電話也能找到他,出院還會收到他的祝福訊息。
陳志金主要負責腦中風及腦損傷病人,很常遇到病人長期昏迷,家屬面臨該選擇氣切或拔管的兩難。
#該氣切或拔管?不再是醫師單方決定
這也是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之後,多數人一生總會遇到一次的重大抉擇。氣切,代表長期照護、等待甦醒,代表昂貴醫療資源的持續投入;拔管,則是放手,讓生命回歸自然歷程。選擇沒有對錯,只怕後悔。不少家屬倉促做了決定,卻日後心生愧疚,甚至責怪醫師。
這是陳志金長期在臨床上遇到的困難。自2016年3月,他帶著團隊與35個家庭開上2、3小時會議,先讓家屬填寫線上問卷,得以「客製化」評估需求,再以珍珠版、3D列印製成的等比例真人模型,詳細解說插管、氣切的位置,一來一往表達意見,一起面對氣切或拔管的天人交戰。
62歲的柯先生因腦損傷昏迷,外甥小鄭(化名)就曾參與家庭會議,當時他與陳志金團隊對談近3小時。從一無所知到對氣切、拔管及癒後照顧瞭若指掌,尤其擬真模型讓說明更容易理解,才能做出決定。
每一步都很艱難,但陳志金向病人強調,沒有對錯,「選擇了就是好決定。」
今年一月初,小鄭及親人決定拔管,柯先生於兩個月前逝世。「我覺得陳醫師很為家屬想,以前醫生都是救活就好,但救活之後其實還是家屬要顧!」小鄭說。(編按:此處拔管與一般急救無效的拔管不同,而是針對病情穩定,可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若將來病情惡化,不再重新插管。因此有些病人拔管後,仍可存活很久。)
不再是醫生單方面下命令,而是與家屬共同決定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消弭了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幫助35個家庭在拔管、氣切中抉擇。這個試驗,是陳志金團隊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關鍵。陳志金說,後續追蹤家屬意見,至今沒有人後悔當初的決策。
#守在台南15年,一call他三分鐘就出現
陳志金只有一個門診,每週一晚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也沒有開不完的手術,這當然是加護病房醫師的特色。
但陳志金有一點比別的醫生更拚,是他把生活給了醫院,因為擔心病人隨時出狀況,他十五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隨call隨到。
「我訊息一送出給陳志金醫師,幾秒內電話一定響,我都跟同事說我的,我的!」與陳志金共事2年的高階護理師鄭巧玲說。陳志金長年住在醫院一條街外的地方,儘管另有值班醫生,但任何時候通知他,3分鐘,他必會出現。
陳志金掏出醫師袍裡的A4紙,整齊折成4分之1。「不管去哪裡,什麼都沒有沒關係,這一定得帶!」內容是他10個重症病人資料,最新病情、交班注意事項,甚至該向誰討論病情,都名列其中。
46歲的陳志金其實是馬來西亞人,持馬國護照,但領有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1991年來台大醫學系就讀。27年過去,陳志金已是台灣女婿,有個護理師老婆與12歲的兒子。
陳志金的大學同學兼摯友,是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
張書森說,陳志金經歷全民健保開辦、各種制度調整到今天,跟著台灣醫療制度一起成長。從低調保守的僑生,變成熟知台灣醫療、文化風情的「在地人」。
畢業後,陳志金加入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沒想到當上總醫師不久就遇上SARS,當時醫院全面關閉,只剩胸腔科及感染科醫師留守,陳志金也在其中。
「今天跟學長一起看病人,明天學長就發燒被隔離,生命真的很無常,」陳志金回憶。
對生命的感觸讓陳志金投入急重症領域,偶然到台南參觀有完善重症制度的奇美醫院,一看就愛上,自此扎根台南,晃眼已15年。
#母親開刀前一天過世,讓他立志從醫
陳志金選擇從醫,源自心中的疑問與憤慨。
他老家在吉隆坡郊外一個小鎮萬撓,高二那年,陳志金母親因心臟瓣膜問題須動手術,但馬來西亞的公醫制度不像台灣就醫快速。手術排程整整等了2年,陳志金母親卻在開刀前一天過世。
「我好想知道媽媽怎麼了,卻一直遇不到醫師,好不容易找到,醫師只給我一張紙,上面寫著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閉鎖不全)。」這是陳志金第一個認識的醫學名詞。
17歲的他想知道哪裡出了錯,才沒能留住媽媽?因此立志從醫,希望找到母親離世的原因。
直到當上醫生,陳志金才知道醫療有太多不確定,母親離開不是誰的疏失,他終於釋懷,卻也反思,「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告訴他們盡力就沒有遺憾跟內疚,」陳志金說。
#對病患超級溫柔,也勇於開砲批判
如今陳志金重視溝通,從寫文章、重複與家屬聯繫,到電話錄音鼓勵病人,能做的無一遺漏。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高階護理師沈美麗說,陳志金曾在半小時內,對陸續到來的家屬,重複說明病情三次;若家屬不能來,他就親自打電話。
63歲的翁莉華十年前因肉毒桿菌中毒入院,康復後每年都會回醫院感謝陳志金。她激動地說陳志金是「活菩薩」,連她出院轉到養護中心,陳志金還用手機錄音為她加油,「這樣的醫師哪裡找?」
但陳志金的溫和耐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時間的漫長淬煉。
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形容陳志金曾是個「白目」醫師,「醫院普遍保守,但阿金醫師就是會路見不平,別人不敢講的他都講,甚至得理不饒人。」
林宏榮說陳志金個性也曾經嚴厲急躁,對同事要求嚴格,是人見人怕的「魔鬼教官」。曾有護理師因為太害怕看到陳志金,寧願躲在夜班也不願一起工作。
直到林宏榮招攬他加入病人安全的討論團隊,再派他接受團隊資源管理、韌性力訓練營隊,陳志金慢慢懂得與人溝通,自謙從「機車行老闆」,蛻變成醫病溝通的傳教士。
2005年起,為了讓更多人同理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的立場,陳志金開始書寫。他從部落格寫到臉書粉絲專頁,醫病溝通、病人安全、非洲豬瘟什麼都能談,時而批判自嘲,更藏不住他的正義感,不時「開砲」。
例如2015年,陳志金在部落格批評學名藥,沉痛指出「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
他坦言當時接受《天下》採訪後,藥廠、健保署立刻關切施壓、要求下架文章。他笑說,「當你發現最近貼文變輕鬆,代表我被關心啦,避避風頭。」
#醫院後援,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2016年,林宏榮擔任醫策會執行長時,將198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醫病共享決策」引進台灣,將醫病溝通系統管理化,並納入醫院評鑑的項目。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曾旭民致力醫病共享決策的研究,他解釋,醫病共享決策是當重大疾病患者後續治療有「不同、沒有對錯」的選項時,醫師得透過輔具、教材與病人溝通,依本身經濟狀況、家庭等考量下,選擇最適當的治療。
「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扛起責任做決定,當你參與決定時,若結果不好,也會願意負責,而非單純責怪醫師,因此能減少問題糾紛,」曾旭民說。
看到理想終於有實踐的方向,陳志金接下林宏榮棒子,大力投入醫病共享決策。
醫病共享決策普遍的做法,是病人先閱讀電子平台的問卷及影片等,下次看診以問卷問題與醫師有效溝通。但曾旭民研究發現宣導仍未到位,病人回家不會讀、醫師看診不習慣使用電子平台,仍維持過去口頭講解的習慣。
陳志金的醫病共享決策,是直接把家屬找來,開1到3小時不等的家庭會議,像教課般帶病人討論,選擇A會怎樣、選擇B又該如何,確保家屬了解每個選項的利弊。
「一般醫師說明嚴重病情,在門診2、30分鐘很常見,但像陳醫師花幾個小時,真的不多。他已經不像醫師,而像coaching(教練引導員)的角色!」曾旭民說。
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兼臨床病理科主任李健逢說,一般醫師會將空檔拿來做研究寫期刊,陳志金卻將時間花在醫病溝通,更照顧病人。
除了自己的信念,背後的支持也很重要。在奇美醫院,重症醫師平常沒有固定的門診壓力、得看5、60個病人,也不像外科醫師有一台台待排的手術。雖然突發狀況多,相對彈性時間也較多。
「奇美醫院組織比較扁平,對醫師自由度也較高。有想做的事情,醫院通常不會阻止,」李健逢說。這些支持讓陳志金能更心無旁騖,與病人共同決定、一起承擔。(責任編輯:吳廷勻)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不知道可不可以抽換現在比較瘦的照片?^_^
歡迎分享~
「長庚醫學系特色」的推薦目錄:
- 關於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歡樂] 長庚大學的特色- 看板FCSH_Club 的評價
- 關於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長庚醫學系、長庚大學特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長庚醫學系、長庚大學特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醫學院在幹嘛?高中生面試重點?有什麼特別有趣的課程? 的評價
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ICU醫生陳志金】粉專剛剛突破80,000(八萬)人了!新朋友、舊朋友,想要多了解阿金的話,可以看看《天下雜誌》這篇專訪,我覺得寫得很完整、也很真實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點入《天下》原始文章,排版比較好讀,而且有圖片,如果看不到全文,以下是純文字。
《從白目憤青變熱血醫師 阿金醫師: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
文 陳潔 2018-12-24
~~
人稱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為了重症病人,15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平時更像溫暖的家人,反覆說明病情、錄音鼓勵患者。兩年前甚至投入推動「醫病共享決策」,陪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時刻,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
兩年前,藝人邱凱偉(Darren)發燒到醫學中心急診,等太久不耐煩,遭回嗆「不能等就不要等阿!」因此公開抱怨醫師。為此,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發文整理6項「符合即可退掛」的症狀溫和開嗆,更以「歡迎自由分享!也可以放大掛在急診門口喔~」幽默作結。此文吸引8萬人按讚、1萬7千人分享,更因媒體大幅報導,讓他因此暴紅。
12月中旬,這位網紅醫師的團隊,更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若不是穿著醫師袍,真沒人看的出來,這位右臉眼下有塊暗紅印記、20年來始終如一的中分髮型,滿臉笑容、微胖身軀的男人,是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
他的人、做的事,都不像傳統認知高高在上的醫師,更像是親切接地氣的大哥。他曾不厭煩地在半小時內,對陸續抵達的家屬重複3次病情;花上2、3個小時為家屬解釋病情;一通電話也能找到他,出院還會收到他的祝福訊息。
陳志金主要負責腦中風及腦損傷病人,很常遇到病人長期昏迷,家屬面臨該選擇氣切或拔管的兩難。
#該氣切或拔管?不再是醫師單方決定
這也是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之後,多數人一生總會遇到一次的重大抉擇。氣切,代表長期照護、等待甦醒,代表昂貴醫療資源的持續投入;拔管,則是放手,讓生命回歸自然歷程。選擇沒有對錯,只怕後悔。不少家屬倉促做了決定,卻日後心生愧疚,甚至責怪醫師。
這是陳志金長期在臨床上遇到的困難。自2016年3月,他帶著團隊與35個家庭開上2、3小時會議,先讓家屬填寫線上問卷,得以「客製化」評估需求,再以珍珠版、3D列印製成的等比例真人模型,詳細解說插管、氣切的位置,一來一往表達意見,一起面對氣切或拔管的天人交戰。
62歲的柯先生因腦損傷昏迷,外甥小鄭(化名)就曾參與家庭會議,當時他與陳志金團隊對談近3小時。從一無所知到對氣切、拔管及癒後照顧瞭若指掌,尤其擬真模型讓說明更容易理解,才能做出決定。
每一步都很艱難,但陳志金向病人強調,沒有對錯,「選擇了就是好決定。」
今年一月初,小鄭及親人決定拔管,柯先生於兩個月前逝世。「我覺得陳醫師很為家屬想,以前醫生都是救活就好,但救活之後其實還是家屬要顧!」小鄭說。(編按:此處拔管與一般急救無效的拔管不同,而是針對病情穩定,可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若將來病情惡化,不再重新插管。因此有些病人拔管後,仍可存活很久。)
不再是醫生單方面下命令,而是與家屬共同決定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消弭了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幫助35個家庭在拔管、氣切中抉擇。這個試驗,是陳志金團隊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關鍵。陳志金說,後續追蹤家屬意見,至今沒有人後悔當初的決策。
#守在台南15年,一call他三分鐘就出現
陳志金只有一個門診,每週一晚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也沒有開不完的手術,這當然是加護病房醫師的特色。
但陳志金有一點比別的醫生更拚,是他把生活給了醫院,因為擔心病人隨時出狀況,他十五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隨call隨到。
「我訊息一送出給陳志金醫師,幾秒內電話一定響,我都跟同事說我的,我的!」與陳志金共事2年的高階護理師鄭巧玲說。陳志金長年住在醫院一條街外的地方,儘管另有值班醫生,但任何時候通知他,3分鐘,他必會出現。
陳志金掏出醫師袍裡的A4紙,整齊折成4分之1。「不管去哪裡,什麼都沒有沒關係,這一定得帶!」內容是他10個重症病人資料,最新病情、交班注意事項,甚至該向誰討論病情,都名列其中。
46歲的陳志金其實是馬來西亞人,持馬國護照,但領有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1991年來台大醫學系就讀。27年過去,陳志金已是台灣女婿,有個護理師老婆與12歲的兒子。
陳志金的大學同學兼摯友,是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
張書森說,陳志金經歷全民健保開辦、各種制度調整到今天,跟著台灣醫療制度一起成長。從低調保守的僑生,變成熟知台灣醫療、文化風情的「在地人」。
畢業後,陳志金加入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沒想到當上總醫師不久就遇上SARS,當時醫院全面關閉,只剩胸腔科及感染科醫師留守,陳志金也在其中。
「今天跟學長一起看病人,明天學長就發燒被隔離,生命真的很無常,」陳志金回憶。
對生命的感觸讓陳志金投入急重症領域,偶然到台南參觀有完善重症制度的奇美醫院,一看就愛上,自此扎根台南,晃眼已15年。
#母親開刀前一天過世,讓他立志從醫
陳志金選擇從醫,源自心中的疑問與憤慨。
他老家在吉隆坡郊外一個小鎮萬撓,高二那年,陳志金母親因心臟瓣膜問題須動手術,但馬來西亞的公醫制度不像台灣就醫快速。手術排程整整等了2年,陳志金母親卻在開刀前一天過世。
「我好想知道媽媽怎麼了,卻一直遇不到醫師,好不容易找到,醫師只給我一張紙,上面寫著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閉鎖不全)。」這是陳志金第一個認識的醫學名詞。
17歲的他想知道哪裡出了錯,才沒能留住媽媽?因此立志從醫,希望找到母親離世的原因。
直到當上醫生,陳志金才知道醫療有太多不確定,母親離開不是誰的疏失,他終於釋懷,卻也反思,「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告訴他們盡力就沒有遺憾跟內疚,」陳志金說。
#對病患超級溫柔,也勇於開砲批判
如今陳志金重視溝通,從寫文章、重複與家屬聯繫,到電話錄音鼓勵病人,能做的無一遺漏。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高階護理師沈美麗說,陳志金曾在半小時內,對陸續到來的家屬,重複說明病情三次;若家屬不能來,他就親自打電話。
63歲的翁莉華十年前因肉毒桿菌中毒入院,康復後每年都會回醫院感謝陳志金。她激動地說陳志金是「活菩薩」,連她出院轉到養護中心,陳志金還用手機錄音為她加油,「這樣的醫師哪裡找?」
但陳志金的溫和耐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時間的漫長淬煉。
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形容陳志金曾是個「白目」醫師,「醫院普遍保守,但阿金醫師就是會路見不平,別人不敢講的他都講,甚至得理不饒人。」
林宏榮說陳志金個性也曾經嚴厲急躁,對同事要求嚴格,是人見人怕的「魔鬼教官」。曾有護理師因為太害怕看到陳志金,寧願躲在夜班也不願一起工作。
直到林宏榮招攬他加入病人安全的討論團隊,再派他接受團隊資源管理、韌性力訓練營隊,陳志金慢慢懂得與人溝通,自謙從「機車行老闆」,蛻變成醫病溝通的傳教士。
2005年起,為了讓更多人同理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的立場,陳志金開始書寫。他從部落格寫到臉書粉絲專頁,醫病溝通、病人安全、非洲豬瘟什麼都能談,時而批判自嘲,更藏不住他的正義感,不時「開砲」。
例如2015年,陳志金在部落格批評學名藥,沉痛指出「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
他坦言當時接受《天下》採訪後,藥廠、健保署立刻關切施壓、要求下架文章。他笑說,「當你發現最近貼文變輕鬆,代表我被關心啦,避避風頭。」
#醫院後援,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2016年,林宏榮擔任醫策會執行長時,將198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醫病共享決策」引進台灣,將醫病溝通系統管理化,並納入醫院評鑑的項目。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曾旭民致力醫病共享決策的研究,他解釋,醫病共享決策是當重大疾病患者後續治療有「不同、沒有對錯」的選項時,醫師得透過輔具、教材與病人溝通,依本身經濟狀況、家庭等考量下,選擇最適當的治療。
「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扛起責任做決定,當你參與決定時,若結果不好,也會願意負責,而非單純責怪醫師,因此能減少問題糾紛,」曾旭民說。
看到理想終於有實踐的方向,陳志金接下林宏榮棒子,大力投入醫病共享決策。
醫病共享決策普遍的做法,是病人先閱讀電子平台的問卷及影片等,下次看診以問卷問題與醫師有效溝通。但曾旭民研究發現宣導仍未到位,病人回家不會讀、醫師看診不習慣使用電子平台,仍維持過去口頭講解的習慣。
陳志金的醫病共享決策,是直接把家屬找來,開1到3小時不等的家庭會議,像教課般帶病人討論,選擇A會怎樣、選擇B又該如何,確保家屬了解每個選項的利弊。
「一般醫師說明嚴重病情,在門診2、30分鐘很常見,但像陳醫師花幾個小時,真的不多。他已經不像醫師,而像coaching(教練引導員)的角色!」曾旭民說。
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兼臨床病理科主任李健逢說,一般醫師會將空檔拿來做研究寫期刊,陳志金卻將時間花在醫病溝通,更照顧病人。
除了自己的信念,背後的支持也很重要。在奇美醫院,重症醫師平常沒有固定的門診壓力、得看5、60個病人,也不像外科醫師有一台台待排的手術。雖然突發狀況多,相對彈性時間也較多。
「奇美醫院組織比較扁平,對醫師自由度也較高。有想做的事情,醫院通常不會阻止,」李健逢說。這些支持讓陳志金能更心無旁騖,與病人共同決定、一起承擔。(責任編輯:吳廷勻)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不知道可不可以抽換現在比較瘦的照片?^_^
歡迎分享~
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免疫細胞療法特別專輯系列
{內文}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很喜歡當醫生,特別是喜歡當小兒科醫生,(為什麼),因為平常小孩子假如生病,他晚上一定會吵鬧 哭吵不停,所以能夠幫一個家庭解決小孩子還有他們家裡的問題,讓他們晚上有一個很好的睡眠時間,我就覺得很高興
30年前,他只是一名小兒科名醫。30年後,他將台灣醫學推向國際,目標是成為世界前100大。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一直在想說我可以做一點事,也許我可以幫社會多做一點事情,因為我一天可能看100-200位病人,可是我假使有機會能夠有一個醫院,我可以好好把它經營,幫助更多的醫師,就可以幫助更多的病人
他是亞洲大學創辦人,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幫助病人 幫助醫生 幫助學生 幫助老師,我覺得這是我的福氣
一位來自嘉義布袋的漁家之子,30年前,在長庚醫院小兒科當醫生的蔡長海,到中國醫藥大學前董事長陳立夫賞識,回到母校中醫大的附設醫院任職。熱愛小兒科的他,本想辦一所兒童綜合醫院,於是向陳立夫請辭,結果90歲陳立夫告訴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有醫學院當支撐,可以救人,你的兒童綜合醫院,規模太小,雖然錢會賺很多,但是人生求的不完全是錢。蔡長海被90高齡老先生感動,關了自己的診所,收入銳減為原先的1/30。之後他當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不再是一天看800-900名病患的名醫。
他在六年之內,讓台灣醫學系排名倒數第二的中國醫大,躋進世界五百大。而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也成了全台灣在腦神經和免疫細胞療法最頂尖的醫院之一。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教育和醫療 甚至生醫產業,它事實上是一個良知的產業,辦教育我們最重要是以學生為主,要給學生最好的教學環境做醫療產業,最重要是要把病人當作是自己的家屬視病猶親,大概在12年前的時候,因為我自己感覺到醫療是一種高科技,所以它一定要擺脫傳統的發展,你要擺脫傳統的發展醫療,第一個一定要有特色,要建立哪些特色呢,因為十幾年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剛通過醫學中心的評鑒不久,醫學中心最重要的是,除了有臨床醫療服務以外,要有教學來傳承,另外一個就是研究,研究它是可以幫忙教學,也可以幫忙臨床醫療服務,所以那時候我們就決定重點擺一部分在研究,研究一定要考慮未來的發展哪些比較好,我們知道在重症病人裡面,比較多疾病的一個是癌症 一個是腦中風 一個是心肌梗塞,所以我們就決定往這三方面去發展,因為1985年美國NIH就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就通過免疫細胞療法,那時候我是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要把重點放在這個地方,所以那時候就開始聘請這方面的人才,最重要還是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我們現在是有幾個方向,一個我們從內部培養自己的人才,有些他們願意出國受訓的,我們就給他們很好的條件出國,所以我們就先建立一個GMP的實驗室來發展,這時候我們剛好有一個團隊,就是現任的院長周德陽 周院長,因為他是一位很好的神經外科教授和醫師,他對這方面又很有興趣,所以他就帶著團隊往這方面去發展,就是樹突細胞疫苗,很僥倖的他的團隊做得還算成功,因為一般惡性腦瘤平均診斷出來,存活率大概15個月,我了解他的病人已經有活到十幾年了,甚至有些活到五六年,一般是比15個月多兩倍的存活,這個我是覺得很為病人,也很為中國醫藥大學,還有周院長的團隊高興
蔡長海對人才極為重視,甚至不惜拿出30億台幣,讓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去全世界禮聘人才回來。校長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們校長現在李文華,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本身是澎湖人,他一直想回來幫台灣做一點事情,他是諾貝爾醫學獎的候選人,這在我們台灣人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他已經接受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講座教授和研究所所長的職位,而且那時候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校長,提供5000萬美金給他設一個研究所,所以他跟我講說以後有機會,5年前 我知道他卸下所長,我就主動跟他聯絡,結果我們通過一次電話 見過一次面,我就邀請他回來當校長,(趙坤山副校長)他回來台灣的時候,我跟他談了幾次 談了幾次,第一個 我其實是很開放的,因為他是從台灣去美國的,所以落葉總須歸根,第二個 他需要有一個好的發揮的環境,他提什麼我就全力支持,第三 在全世界要有一個重粒子 質子 氦子的中心請他全權負責大概很難,所以他就動心了,一方面我是覺得他也愛我們台灣,所以他就後來決定攜家帶眷回來台灣幫忙,我是考慮怎麼樣是對機構 對學校 對老師 對學生最好的,像這種人才把他放在美國,他也許就退休了,可是他只要回來,對台灣的幫忙是非常的大,所以我想 我不能講說用人,我只是說請他們來幫忙,然後我來支持 配合他們,然後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就連和趙院長,同樣在MD Anderson癌症中心,任職的洪明奇院士,後來也被挖來當學校的董事。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洪明奇 洪院士是因為那時候我們要蓋癌症中心,要買質子的醫療設備,後來知道他在MD Anderson那時候他是講座教授,還有生醫所的所長,可是我想去MD Anderson訪問,所以我就寫信給他 然後...(之前認識他嗎?),那時候不認識他,(完全不認識?),完全不認識,寫信給他 他接到我的信很高興,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回來台灣開會,我就跟他見面 請他吃飯,大家聊得很愉快,所以去MD Anderson,他幫我們安排三天的訪問的行程,安排得非常好,我就邀請他說有沒有機會請他當我們的顧問,他說很好 他也想幫台灣做一點事情,所以他回來以後,我們就請他當顧問,然後我請他把中國醫藥大學當做他台灣的家。設備 人力 預算全部配合,所以他就很高興,十幾年來 他回來做得很愉快,大概8年前我們有董事缺,因為我想說學校 醫院要國際化,我就請他來幫忙,他也很高興,所以他現在在董事會,算是對學校 醫院的幫忙非常大,我們從前年又發展人工智能,所以我們是希望建立台灣第一所AI人工智能醫院,比如說我們現在 我們AI的發展,我們有60項技術,染色體的診斷一個病歷,平常大概要花2.5個小時,可是我們用人工智能的診斷不到1秒鐘,而且準確率可以到98%,我記得有一本書 僕人哲學,因為大家都是夥伴,中國醫藥大學它是真正的財團法人的大學和醫院,雖然現在我們是有15家附設醫院和診所,可是每個院長都是我的夥伴,我把他當作是家裡的人,我希望他們能夠成功,因為他們的成功就表示機構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何況我一直在思考能夠幫台灣做什麼事,我甚至現在我們已經成立一個基金,也要來幫助那些負擔不起的病人,譬如說給他們折扣 讓他們負擔得起,因為我想怎麼去回饋台灣 回饋給病人,我想這個都是我們很樂意去做的,所以一定要合法 合理 合情,另外要考慮社會企業責任和價值
一份對台灣的愛,使這些人願意捨棄高薪回到家鄉,匯聚成更為動人的力量。
(亞洲大學創辦人及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我幫助病人 幫助醫生 幫助學生 幫助老師,我覺得這是我的福氣
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長庚醫學系、長庚大學特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本系特色· 春風化雨‧承先啟後· (一) 本系擁有充裕的教育經費、熱誠的教師、優良的教材、注重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結合之教學與研究;具備有多樣化及完整的教學病例及良好的 . ... <看更多>
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長庚醫學系、長庚大學特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本系特色· 春風化雨‧承先啟後· (一) 本系擁有充裕的教育經費、熱誠的教師、優良的教材、注重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結合之教學與研究;具備有多樣化及完整的教學病例及良好的 . ... <看更多>
長庚醫學系特色 在 [歡樂] 長庚大學的特色- 看板FCSH_Club 的推薦與評價
王老先生很多地,進來念就知道他的特色了XD~
不好意思~小女子今天心情很好所以開一下玩笑~~大家不要介意
原本想低調的看看文章就好,不過四年下來發現,南部人很少知道長庚大學,
因為在長庚北部人才是大宗的大宗,實在有點太便宜北部人的情況下~
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所神秘的學校(XD)
以下是認真文,非常非常長,請大家多包容。(可以直接按End沒關係)
--------------------#地理位置#-------------------
想當初第一次踏進林口時,腦海裡只閃過:嗯...= =
長庚大學包含在國體裡面,也就是得先進了國體的大門才能看到長庚的校門。
據說是因為原本國體的地都是王老先生的,
(應該說林口龜山這裡大部分都是王老先生的土地)
為了某些因素,王老先生把地捐出去給國家後,長庚就跟國體成為好鄰居了
長庚大學屬於桃園縣,但其實是位於桃園和台北的交界,
因此去這兩個地方都很OK,不遠處即可看到林口長庚醫院,
基本上所有食衣住行的商店皆在林口醫院附近才有,
光由敝校出去的話只有一望無盡的墳墓以及工廠,
不過最近在蓋高鐵,因此又多了一堆工地的陪伴。
補充一點,由於長庚大學和長庚技術學院也在同一校區,
因此國體、長大&長庚技術學院都在同一校區內。
------------------#交通#-------------------------
敝校每天都有免費專屬校車接送到長庚醫院,班次從早上6點多到晚上12點多都有,
校車是和技術學院學生共同使用,
(請別想用走的可以走到醫院附近,那可能就會變成馬拉松長跑大賽)
(說到這個,我記得長庚技術學院都是女的,因為以護專為大宗)
如果嫌棄司機有時偷懶打瞌睡忘記開車來時請自備機車,但記得別帶新車上來,
因為加減乘除換算後長庚一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下雨,
(小女子最高的紀錄為一個月內沒見過一次太陽公公)
機車要騎去台北得經過青山路,顧名思義就是爬坡山路,
再加上淋雨吹風後,四年後車子可能就得退休回去養老了。
小女子不才估計後:
從長庚騎到輔大約10幾分鐘,騎去西門町約40分鐘(時速50以上)
騎去桃園市區約半小時(時速同上)
如果要搭車的話,得先從學校搭到醫院後再轉搭泛航通運(一樣是王老先生旗下)
泛航到中壢、桃園、台北車站、台北長庚都可以,
--------------------#校園環境及設備#--------------------------
長庚大學扣除掉技術學院後其實沒有很大,
只有三個學院,分別為醫學院、工學院、以及管學院,
上課地點為醫學院、工學院、管學院、以及近來增蓋的中醫大樓,
每間教室皆為空調,並配有一台30幾萬的多功能電腦(就是投影&音響&電腦,還有觸碰式)
除了醫、工學院建築超過10年外,其餘各院樓都在10年內,
由於敝校這裡是出了名的風大雨大太陽也很大,
最近蓋了風雨走廊連結學院以及宿舍,
因為長庚隨時在整修添購器材,硬體設備小女子認為很屌就是了。
(例如教室宿舍每三兩個月固定會有專人來打蠟實在不是什麼新鮮事)
(另外學校的環境打掃是外包給清潔公司,所以每天都有專人在學校溜達)
宿舍則有男宿以、女宿、新生宿舍、研究生宿舍(男女各一棟),
四年內100%的宿舍讓你住,免抽籤免排隊,只怕你不想住而已,
(but方圓內除了宿舍也實在沒其他選擇阿...)
以大學宿舍來說,女生有四人和六人一間,皆為套房,
六人寢多了兩套衛浴設備,廁所全為乾溼分離,
雖然女宿算是比較舊的建築,但小女子自己住的很開心,
當然有問題也可以去填寫寢修單之後就會有專人來修理了。
每樓配有交誼廳和洗衣間,洗衣間有兩間公共浴室,
男生的宿舍則是女宿的高級進化版,不同的是,
你得每天爬252階的樓梯(我們稱為好漢坡)上來上課,
至於新生宿舍又是男宿的終極進化版,總面積也是以倍數增加,
去年才全新完工,不過呢,你要爬的就不只252階了~XD
而冷氣的部份則在今年六月底全部OK(所以我也沒吹到= =)
體育方面校區內有籃球場、足球場、羽球場還有新蓋的網球場,
游泳池必須向親愛的好鄰居國體借用,
除此之外如果你對高爾夫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到長庚高爾夫球場走走,
只是得驅車前往另外一個地方就是了
-----------------#學術方面#-------------------------------
敝校每位老師幾乎都為國外名校碩博士(因為非國外學歷,高層會逼你去進修),
以醫學院而言,許多老師和教授都是醫學界、護理界的大老兒,
這些人做研究阿論文什麼的功力實在一流,
因此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敝校才能每年榜上有名,
今年是唯一一間拿到補助的私立學校(王老先生真是不折不扣的商人...)
此外呢,有許多國外有名的大學為敝校的姐妹校,
想出國留學、工讀、進修都有很多資源可以用。
由於敝校體制的關係,學弟妹如果覺得大學成績要上不上要下不下,
那小女子很推薦來唸長庚大學,以後要考上很好的研究所絕對不是太大問題,
以工院和管院而言,敝校出產了許多台清交成的學長姐,台科北科陽明中字輩balabala~
以醫學院而言,小女子熟知的是醫學系國考考照率100%,護理系考照率95%,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成果呢?因為這是一所像私立高中的大學,
打從大一開始每個禮拜每科都要小考一次,小考成績佔30%,
缺曠課部份扣的很重,老師很心機會抓代簽者(抓到雙倍扣),
然後呢,俗稱當舖的科目實在太多,每個系上都有不成文的規定,
例如醫學系要參加國考前會舉辦一次模擬考,
如果沒通過得再考一次,共有三次機會,IF都沒過的話...抱歉,
這次國考你就得先替別的同學遞水擦汗了,因為學校不讓你報名XDD
那以小女子不足掛齒的系而言,大二正是輝煌社團活動的青春少年時,
但是大二的課多到我天天罵到吐血,有很多重科當掉了就會延畢,
猶記得小女子為了兼顧社團和課業,天天都跟周公請假,
拜託上帝讓我過讓我過~後來沒辦法也只好放棄社團活動(...!!)
大三開始小女子就過著兩個禮拜一次考試、兩個禮拜交一份報告,
再贈送每個禮拜兩天的實習日(當然作業另計)~一直到現在要畢業了...
而以醫學院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實習,由於長庚有自己的醫院,
所以有很多東西就是你知道,自家人可以解決,
在林口長庚醫院走一遭之後,往後去各大醫院上班的話都不是問題了,
因為學長姐怎麼電你怎麼操你都不會害怕,要評鑑要幹麻的你都會有經驗,
無論身心都強壯的跟鋼鐵人一樣
另外由於校風關係,敝校圖書館流行"佔位置"這件事情,
許多魔人會把圖書館當成宿舍,舉凡吃喝拉撒睡通通都在圖書館B1解決,
你可以到處看到抱枕阿牙刷阿洗面乳阿拖鞋之類的,
說穿了,當大家都衝圖書館時你留在宿舍時絕對會坐立不安、夜夜失眠
尤其每天從早上六點讀到晚上12點的人大有人在,
到了大三、大四時,敝校很多人都過著圖書館員的生活,
當大家都在拼命作圖書館宅宅時,你也實在很難自己一個人玩下去阿...= =
------------------#其他#-----------------------------
基本上小女子私心的認為長庚雖然是私立的大學,
但它其實是一所很好的研究型大學,
無論是經費資源等等都非常充裕,老師教授們也都是會讓你佩服的屌
(因為要是沒兩下子很容易被叫回家吃自己)
但由於南部人實在很少知道它,導致整所學校幾乎一半都是北部人,
實在很可惜~!
不過呢,要來唸長庚也得有心理準備,因為它是商人經營的學校,
再加上本身它就是企業的一小部份,因此體制規矩等等都得按步來,
長庚的校風非常封閉,高層也是非常一板一眼的人,
有什麼大事情可能蘋果也幫不了你(因為它的後台實在...),
學校有許多事情是外界永遠不知不明瞭的
有很多東西會類似像封建制度下的產物,在這裡你必須也會習慣它的體制,
所以會抑制掉很多屬於原創性的天馬行空,
(例如把台北街頭的女生那套打扮搬進長庚的話,你會是個很突兀的異類)
(在長庚,不修邊幅成天不出門的宅宅是很正常的)
(禮拜六日學校跟空城一樣,因為大家都"回家"了,不是去玩喔)
也許四年後你很會做研究,理論超級強,但可能相對的創意發明這類東西也跟你無緣,
(醫學系可能例外~因為他們是長庚另外一個中心團體~獨立於其他系)
對了~還有關於學費這件事,敝人所知道的是
醫學院系最貴(約五萬多),其次工院(約五萬),最後是管院(約四萬多)
以上均含宿舍費(以較舊的女宿而言每學期$5900包全部),
六月後冷氣落成的話可能加收個維修及電費,在私立學校而言是很便宜的價格,
另外就是,如果有志想成為勤勞樸實學校一份子的話,
請注意羽毛衣準備個幾件、雨傘準備個幾支五百萬
(如果想試試失控式天女散花的刺激可帶摺疊來玩玩看~)
(如果你一輩子沒來過台北請不要挑戰他冬天的溫度,10度很稀鬆平常)
這裡天氣惡劣,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酷暑炎熱,
除了狂風隨意吹,下雨也會下到讓你破口大罵的煩,
-------------------------------正文結束------------------------------------
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的情況下,小女子僅提供皮毛訊息給學弟妹參考,
一不小心寫了這麼多~SORRY押~感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18.1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