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恍神,就忘了分享上個月入手的書,真的不得不說,現在是靜下心來好好閱讀最合適的時刻,雖然整體購書量下降,但書中的含金量卻始終沒有變過,依然很多好書、值得細細咀嚼的作品持續出版,大家不妨參考一下,而且七月的書豪華非常,待上市後再與來一一分享。
⠀⠀⠀⠀⠀
先看六月份選書,其實早已讀完,但尚未分享,是已經單獨介紹過的「幡」書系第十一本:林芙美子的《#浮雲》曾由日本昭和時代最重要的導演成瀨巳喜男於 1955 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同時也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之一。「我想寫人的命運。我想寫在不合理的世界裡,無以名狀、存在於小說外側的小說。」由紀子為了擺脫與伊庭的祕密戀情,自願來到越南擔任軍方打字員,眼見整個世界在戰火底下動盪不安,此地安逸反而有如化外之境,由紀子不禁與富岡愈靠愈近,陷入另一段無法自拔的不倫戀情。戰爭結束後,兩人重返日本,卻始終無力攜手從頭來過。愛情的磨難,始於幻滅以後,因為徹底絕望,才更壓抑不住對希望的渴求。「我是宿命論的流浪者。我沒有故鄉。」在初版即暢銷六十萬冊的《放浪記》當中,林芙美子為自己寫下最佳注解,倘若令其成名的《放浪記》是一生只有一次的迷醉青春,生前最後一部完整長篇小說《浮雲》,便是她人生集大成的終極巨著。林芙美子曾任二戰時期筆部隊、國際交流作家、戰地記者,作品中可見豐富的異地見聞,堪稱日本女性旅行文學先鋒,其徘徊於婚姻制度之外的虛無愛情觀,時似自我放逐,時似毅然獨行,亦為人稱頌,本書描寫無法圓滿的不倫戀情,呈現日本戰後的舉國頹敗,藉由無處可去的情欲書寫重省生之意義。《浮雲》不僅是林芙美子人生最後一部完整長篇小說,更可謂其畢生最高傑作。
⠀⠀⠀⠀⠀
其次,是原本考慮要選的拉丁美洲作家胡安卡洛斯奧內蒂《#短暫的一生》,此書不容易閱讀,卻相當值得挑戰。胡安瑪利亞布勞森才被廣告公司資遣,他的妻子此時卻罹患乳癌,失去一邊乳房。在妻子罹病後,布勞森接下朋友寫劇本的工作。在劇本裡,布勞森虛構一座名叫聖塔瑪利亞的城市,主角名叫亞瑟,他借用亞瑟來體現自己對波特萊爾的「惡」的渴望,他沉浸在虛構的情節中。布勞森的劇本設計亞瑟的鄰居住著一名叫葛嘉的女子,他常自房間薄牆聽到或偶爾偷窺到,繼而猜想葛嘉的生活與感情世界。葛嘉的職業是名妓女,緊挨著她的是皮條客。布勞森塑造的亞瑟形象,口袋裡總放著一把手槍,他讓亞瑟可以對葛嘉做出布勞森從來沒對妻子荷杜娣絲做過的事:在床上愛她的同時毆打她,而且打算殺她,一如卑鄙的皮條客對待他的妓女們一樣。奧內蒂是存在主義的信仰者,《短暫的一生》是奧內蒂樹立風格之作,採用大膽手法構思小說與人生的關係。奧內蒂的小說多以他的出生地蒙德維的亞,以及移居之城布宜諾斯艾利斯作為故事的發展背景,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一直是他小說中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常常將經歷的人事物,清楚地折射在他的小說字裡行間。
⠀⠀⠀⠀⠀
接著,是非常高興能擔任推薦人之一的作品:《#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A Life。波娃在世時,就已寫下許多回憶錄,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且涉及他人,所以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情被噤聲。Kate Kirkpatrick 這本最新傳記《成為西蒙波娃》,則全盤檢視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最近幾年才公開的波娃日記與私人信件,補足過往未曾被看見的細節,也澄清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還原了立體而動態的細微面貌。不僅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更深刻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她的一生精采動人,有對自由的沉思,對真理的信仰,對自身不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也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此書利用最新公開的日記、信件等私人材料,重新檢視波娃過往的傳記、回憶錄、訪談之內容,也讓讀者重新認識過往那個仍舊嚴重性別不平等的年代。記住歷史,才更能理解平權之珍貴,也才更能在觀念上持續進步。另一方面,除了性別議題,更重新建立起波娃身為哲學家的一面,帶領讀者一窺她如何思索「存在」,並且「活出」哲學。波娃與沙特的感情,不只是世間一般情愛,更帶有深邃的哲學思辨、理智批判,最後,更會感動於他們智識的交織。
⠀⠀⠀⠀⠀
還有幾日前做了贈書活動,傳奇紀實攝影師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的口述傳記《#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1944 年出生於巴西鄉下,薩爾加多從小接觸大自然,父親是農場主人,希望他接管農場或是成為律師,但隨著庫比契克,當上巴西總統,國家經濟復甦,薩爾加多決心要成為經濟學家。1964 年,布朗庫元帥發動軍事政變,民間爆發大規模的抗議運動,為了逃離危險,他和妻子蕾莉亞於 1969 年踏上海外流亡之路,前往巴黎。在巴黎讀完經濟學博士班課程後,他為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工作,享有優渥的薪水,在此時,他擁有人生第一台相機,短短時間,他已陷進了攝影的魅力之中,甚至決定放棄經濟學家的身分,成為攝影師。薩爾加多曾為知名的伽馬圖片社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工作,並於 1994 年自立門戶,和妻子蕾莉亞成立了亞馬遜影像圖片社。2016 年,他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攝影組院士。攝影是他的語言,照片是他表達的方式,富含著他的思想、成長歷程與人生經驗。
⠀⠀⠀⠀⠀
當然,另一本重量級作品《#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也是這批書單中不可忽視的一本,《我的奮鬥》為 2009 至 2011 間挪威最重要的當代作家之一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所創作的半自傳小說,共六冊,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克瑙斯高在第一部《父親的葬禮》以死亡作為開篇,談論了父親於他的意義及父親悲慘的晚年,他大膽地揭露了自己的生活,直白且露骨的創作風格吸引了無數讀者,光是在挪威的銷量就突破了五十萬冊。在接續的第二部《戀愛中的男人》裡,他描寫的是如何與第二任妻子墜入愛河的故事。 從追求、戀愛、結婚到生子,克瑙斯高完整地記錄了一段愛情中最熱烈與最黑暗的時刻。
⠀⠀⠀⠀⠀
以及,個人相當喜愛的作家《淘金殺手》派崔克德威特新作《#野蠻法國行》,同樣被改編成電影,敘述豪門寡婦法蘭西絲的人生計畫:就是在沒錢之前死掉。沒想到二十年過去,她還活著,她與獨子馬爾康幾乎將丈夫的遺產揮霍殆盡,於是決定拋下紐約的一切,不與任何人道別,帶著僅存的現金和已成年的兒子一同前往巴黎,還有家中的老貓小法蘭克,因為法蘭西絲相信死去丈夫的靈魂在貓身上。佔有慾強、咄咄逼人的寡婦母親,和優柔寡斷、似乎不想長大的成年兒子,看似不和的兩人,一路上演鬧劇般的互不相讓,古怪的默契又意外令人動容。然而,紐約客的聰明和刻意的儀態終究掩飾不了內心劇烈的傷痛。名流富豪的生活絕非人人都能擁有,卻也沒有人能不活在他人的目光下,看似「野蠻」的儀態和沒有限制的人生,不代表一切可以自由選擇,生命有各自的泥淖。卡繆曾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全書看似諷刺上流社會,其實在荒謬與鬧劇背後,作者始終有意藉由「不尋常」的人物,探索人的「處境」。如同前作《淘金殺手》,作者派崔克德威特的小說語調再輕鬆滑稽、漫不在乎,情節再荒謬歪樓,對白再辛辣好笑,都不妨礙他冷不防地拋出值得深思的哲學問題,人要去哪裡才能活得自由?天生氣場難自棄的法蘭西絲當然有被討厭的勇氣,她看似什麼都不缺,誰能明白她缺少什麼?又有多少人能夠像她這樣野蠻地活著?結局令人回味無窮。
⠀⠀⠀⠀⠀
還有《#在所有母親之間》也頗具吸引力,是主人翁布萊絲向前夫敘述她身為母親的困境與遭遇,與讀者開展一部懸疑驚悚的家庭故事。布萊絲的不安溯源家族三代,她的母親,以及母親的母親都不是稱職的媽媽,每個母親都以防衛甚至折磨的方式對待女兒,而長大後她也成為一位看似神經質的媽媽。當女兒薇歐列忒出生後,布萊絲的期待破滅了,她感受到雙方不對盤,女兒總是乖戾而拒絕合作,當她抱起女兒想要安撫卻換來尖叫淒厲,她甚至覺得自己目睹女兒惡魔般的行為。然而,薇歐列忒在爸爸面前卻表現像個小天使,夫妻之間逐漸產生裂縫。後來,弟弟山姆出生,在兒子身上,布萊絲終於找到期盼已久的親子之愛,薇歐列忒似乎也愛這位弟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撕裂了她的家庭,當她重新回想起來驚覺,女兒好像伸手推了這一切。親子關係是自古以來的課題,愛與恨,教與養,各種心理戰爭,本書帶領讀者進入一位母親的告白,驚悚的氛圍讀來心驚膽戰,故事的轉折讓人感到唏噓,震撼之餘也讓人反思自己與家人的親密關係。
⠀⠀⠀⠀⠀
馬奎斯的另一本書又出版了,《#苦妓回憶錄》是他對愛情的禮讚,也是一首獻給生命的頌歌,更是他寫給遲暮人生的最後一封情書。晚年與病魔纏鬥多時的馬奎斯,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他幾乎取消一切公開活動,全力投入回憶錄與這本封筆之作。書中每天都走在死亡邊緣的老記者猶如馬奎斯自己的化身,他藉由主角放蕩又純真的心路歷程,讓我們知道人生最悲慘的莫過於孤獨死去。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愛,生命也許無法抵擋時間的流逝,但真摯的情感卻永遠都不會消失。以及,米蘭昆達拉的《#相遇》,他與文學、美學、藝術的相遇。相遇是「石火,電光,偶然」,雖然短暫,未必深入,但有時卻足以啟發一場偉大的文學邂逅和思維激盪,甚至影響小說藝術的歷史與生命。本書便收錄了昆德拉與其所崇敬的小說家、藝術家和偉大作品之間難忘而驚喜的相遇,透過隨筆、論述及訪談,暢談他所熱愛的文學、美學與藝術,也讓我們得以走入昆德拉龐大而深邃的思考世界,一睹這一次次相遇所迸發的思想火花。
⠀⠀⠀⠀⠀
最貼近這個當下的小說,是普立茲獎得主勞倫斯萊特的《#十月終結戰》,故事從日內瓦一場世界衛生代表會開始,印尼一個難民營出現 47 人死於急性出血熱,僅被當作小事提出,出席會議的美國 CDC 副主任、流行病學家亨利帕森斯卻認為情況並不單純。亨利受託,親入險境尋找病原體,卻先受政治阻撓、後遭神秘病毒困住,同時,令人擔心的事正要發生:一名感染者正前往每年有數百萬信徒聚集的聖城麥加,參與朝聖之旅。感染果然一觸即發,沙烏地阿拉伯官方下令封城,但三百萬朝聖者能一個人都不離開?疫情入侵美國,國土安全部副主任對可能發生的生物戰能做出正確回應?全球旅行頻仍的時代,一場大流行挑戰了裂痕重重的全球關係,病毒侵襲的不只是生命,還有支持文明的各種體制。書中的微生物學家、流行病學家在發現了可怕的流行病毒後,不惜親身歷險,尋找解決讓世界陷入困局的神秘病毒起源和治癒方法,萊特透過小說對所有第一線醫護專業人員致敬,在這個圍繞醫學、政治、科學與人性的故事中,我們更得以知道他們存在的重要性。
⠀⠀⠀⠀⠀
壓軸的是一本華文小說與韓國小說,鄧觀傑《#廢墟的故事》以八篇短篇小說組成,地景從馬來西亞首都西北的小鎮漂洋過海來到台北的邊陲地帶頂樓加蓋公寓。從異文化的邊陲到異國城市的邊陲,語言、文化的差異讓敘事者重新學習,學習如何透過敘事重新站立在世界的中央。國家,民族,地域,家庭與個人,鄧觀傑試圖為這些問題提出階段性的解答,作為青年時期的終結。「童年,是作家的提款機」鄧觀傑的這台 ATM 似乎沒有提款的上限,源源不絕的情節漫布在每則短篇裡。
⠀⠀⠀⠀⠀
而閔智炯的《#她厭男她是我女友》,敘述主角金勝俊再次遇見她時,是在要求墮胎合法化的示威現場,這個讓他思念多年的初戀情人,會成為人們口中的「女性主義者」,而最沒料到的是,他發現自己再次無可救藥地愛上她。儘管網路上、好友間充斥各種對女性主義者的批評,勝俊仍深信兩人的邂逅是命運給的第二次機會。但她卻斷言他們之間不可能,最後還提出交往的條件:如果勝俊先想要分手,就要給她一百萬。勝俊不過是想談一場平凡的戀愛,卻沒有一件事情照著他的想像發展,彼此價值觀的歧異讓他的壓力日漸累積,終於在某個事件後徹底爆發開來。作者初戀是在國三時,大學二年級正式談了第一次戀愛,發現自己好像有戀愛的天賦,所以努力發揮才能地戀愛和分手。2016 年受到「江南殺人事件」的衝擊,開始研究女性主義,深刻體認到女性主義對人際關係和愛情的影響,而這部小說便是這些體認的成果。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各出版社書介。)
韋瓦第代表作 在 古典吉他家 蘇孟風/Guitarist Meng-Feng S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吉他風景線」3/7 星期天
經典名盤 Master in the Studio《 Music by Vivaldi & Schubert 協奏曲大師 VS. 藝術歌曲之王 》
曾經寫下超過500首協奏曲的巴洛克作曲大師韋瓦第,在一次旅行中遇到捷克伯爵的禮遇,委託他寫下一系列的魯特琴作品,其中包括了以三重奏鳴曲式完成的RV82, RV85兩首三重奏,以及膾炙人口的D大調協奏曲RV93,現今的吉他家多以古典吉他來演奏,成為吉他文獻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品。
此外在19世紀初期的維也納,由於來自義大利的吉他大師朱利亞尼活躍於樂壇,加上舉足輕重的樂譜出版商迪亞貝里也是創作頗豐的吉他家、作曲家,古典吉他在浪漫樂派音樂成形過程中獨樹一熾。藝術歌曲大師舒伯特在年僅18歲也嘗試創作改寫了Wenzeslaus Matiegka 為長笛、中提琴、吉他所寫的三重奏作品21號《夜曲》,讓家人組成的室內樂團能夠一起演奏。除了加上大提琴的聲部給父親來演奏,而舒伯特本人則親自彈奏吉他的部分。在原曲的基礎上,舒伯特還創作了許多段全新的樂段,整部作品也可以讓人從特別的角度來感受當時維也納音樂氛圍的風格與特色。
愛樂平台 經典節目
隨選隨聽 無遠弗屆! 🎧
【吉他風景線】🎸
§ 主持人: 蘇孟風 (Meng-Feng Su)
§ 播出時間:每週日 19:00 ~ 20:00
§ 播出頻率:台北 FM99.7📱
「樂 997」全球跨時空同步放送!http://hyperurl.co/prtapp
韋瓦第代表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墨西哥河谷〉◎帕斯 陳黎譯
白石裸露它透明的軀體。繫縛於太陽石上的光用它巨大的隱形鎚不斷地敲擊我。我是介於一次顫動和另一次顫動之間的休止:兩道視線──蔑視對方卻又在我心中交會──活生生的焦點,敏銳、寧靜的交點。他們訂下了契約?我是純粹的空間,戰場。經由我的身體,我看到我的另一個身體。石頭閃爍。太陽撕裂我的眼睛,兩顆星在我空洞的眼窩裡撫平它們的紅羽毛。炫麗,羽翼的螺旋和兇猛的喙,而今我的眼睛歌唱。請向我的歌裡窺伺,請將自己投入火中。
--
◎作者簡介
帕斯是一名墨西哥的世界級作家,199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太陽石》這本詩集是其代表作,作者曾自述:「這首詩由584行十一音節的詩句組成。這個數字不是偶然的:它對應於金星公轉周期的天數。太陽石是墨西哥阿茲特克日曆的名稱。我的詩試圖成為一種日曆,它不是由像印第安人那樣在石頭上刻的象形文字組成,而是用詞語和形象來構成。它反映了我的三個關注點。第一點,最接近的,來自我的個人生活;第二點,更廣泛些,與我這代人的經歷有關;至於第三點,即力求表達一種時間觀念和生活觀念。」這本詩集可說是他的顛峰之作。而在評論方面,他著有《批評的激情》、《弓與琴》等著作,此中激發不少文學與社會兩者的共振。
◎譯者簡介
陳黎是台灣著名詩人及翻譯家,大量引進多國詩歌,尤其在拉美區域,包括聶魯達、帕斯、瓦烈赫、密絲特拉兒,等重要詩人。
◎小編宇翔賞析
提到這首詩,不免要引述帕斯的故鄉墨西哥,及他們民族的歷史,阿茲特克文明的種種。我們知道十三世紀時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谷地建立都城,據說那城邦比當時歐洲的任何城市還要繁華;知道幾百年後西班牙殖民帝國歷史性的訪問,利用城邦間的矛盾,戰略性地攻克並征服了阿茲特克城邦;也知道西班牙人傳入天花造成當地人口銳減,帝國之不復在,以及今日的一片荒涼遺址仍舊殘存。然而,即便我們知道了這段歷史,我們能理解嗎?而即便我們能理解,但我們能像帕斯一樣感同身受嗎?一個古老民族的血緣,以及鮮血流乾後,脈搏跳動的錯覺──帕斯站立在遺址之上,但他觸目所及的不是消逝,而是一系列的復活。正如英語翻譯家韋恩伯格(Eliot Weinberger)所如此詮釋,帕斯的詩往往是「一種對思想和身體、人類與自然、自我與他者等等已消逝的神話式統一的回歸」。
即便我們無法完全掌握此詩中的歷史淵源,但我們仍能「體感」到其震懾和通透,帕斯描繪了感官的無限放大,並以印象派的方式將客觀現實透過自己的視角折射出一種抽象風格,詩人豐富的想像力完全融入萬物之中,甚至可以說,詩人的肉身與自然已成一體,不可分離而論。太陽石上的反光,一陣一陣的閃爍,與自身的震盪頻率達成一致,乃至與天上的太陽,太陽普照的一切達成同一狀態,且不可自拔。
詩人的肉身與精神已然不屬於自己而歸屬萬物,故而自身已化為空間,而地球上能有哪一個空間比戰場更具有歷史感?又或說,哪一個空間不曾是戰場?詩人一語道破了此刻的和平幻象,而將時間無限向前後兩端延伸,如此便無一處不是戰場,既滄桑而又危險,既充滿消逝而又殺機四伏。然而,還未描寫戰爭,詩人已經開始了自身的毀滅,或者說,自身與自然的消融狀態,與太陽、與星象、與古老傳說中的神獸,最終,詩人的眼睛開始歌唱(回歸到本詩的觀看主題),眼睛突破了被動而移轉到主動,或者也可以說,觀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多種感官合而為一,產生了一種不可描述的歌聲。而要接收這歌,需要透過視覺來「窺伺」,這歌是什麼樣的景象呢?這歌中所呈現的,便是墨西哥河谷嗎?然而詩人只說:「請將自己投入火中。」充滿灼熱、瘋狂、獻祭意味的死亡意象,這似乎是不可解的。然而西班牙人也曾認為阿茲特克人的所作所為是不可解的,難道不可解就是無意義的嗎?
我們可以從帕斯的訪談錄中窺視一二。
帕斯:「肉體的時間是現時的時間。這樣就與總是掩蓋死亡形象的進步論文明相左。一個是奉攢錢、工作、財富的累積為最高價值,把天堂構築在未來而非永恆中的文明,自然是要否定死亡的。對一個基督徒來說,死有意義,它是一個過渡,是向永恆的一個飛躍;對一個印度人來說,死也有意義:它是一種解脫。但在一個相信未來,信奉進步論宗教的文明看來,死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現實,因為它否定了未來、否定進步。我們所謂的抽象人類能夠進步,可我不進步,我死了,而且我永遠達不到未來。所以肉體的反抗是一種反抗未來的反抗,它宣布現時為基本價值,它意味著死神的再現。如果肉體的時間是現時,那它同時是生命和死亡。每當肉體的反抗發明了一樁新的情愛時,它就得給我們一個新的死神形象。這將是人類的偉大征服之一:人最終能夠看到死亡,它沒有裝扮成永恆的生命,像是在古代宗教裡,也沒有像在現代社會中被偷換掉。人類看到死亡,正視它。但為了正視它就得看見,視它為生命的組成部分。」(出自帕斯訪談錄《批評的激情》〈視野〉一篇)
帕斯正視死亡的意義,這與儒家的觀點完全相反,而變成了「未知死,焉知生」的領悟,有點類似於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然而帕斯更充沛著隱密的激情,以及對於肉體的狂熱。這固然是可敬可佩的,確實,帕斯指引了一條當代人所面臨的門檻,我們活在一種虛無漂浮之中,往往缺乏革命的激情,我們貪生怕死,死性難改。因此我也深深記得在這訪談的下一段,訪問者的回話,令人哭笑不得。
吉伯特:「您不覺得這很難嗎?」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11.html
韋瓦第代表作 在 韋瓦第-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幸虧有這位德國小提琴家皮森戴爾的欣賞和遠見, 德勒斯登不只擁有可觀數量的韋瓦第作品系列, 還有一些只有該市獨有保存的簽名手稿.… See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