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故事〉
(用韻Philip Glass, Metamorphosis 2)
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
我以同樣的心,假如潮水曾經
曾經在我們分離的日與夜
將故事完完整整講過一遍了
迴旋的曲律,纏綿的
論述,生死俯仰
一種迢迢趕赴的姿勢
在持續轉涼的海面上
如白鳥飛越船行殘留的痕跡
深入季節微弱的氣息
假如潮水曾經
我以同樣的心
⠀⠀⠀⠀⠀⠀⠀⠀⠀⠀⠀⠀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
#楊牧 創作
#Gordon 手寫,粉專 字練狂
※本篇收錄於楊牧詩集《#時光命題》(#洪範書店,後集結為《#楊牧詩集III》)。
※曾珍珍 導讀
這首詩寫於一九九四年,像一封短簡,致遠方知音,懷念曾經聚首清水灣為人文理想同心付出的時光。
楊牧當時在剛成立不久的香港科技大學任教,從學人宿舍陽台俯瞰清水灣,遠近海景一覽無遺。詩題下附注:用韻Philip Glass, Metamorphosis 2,點明朗讀〈故事〉,宜以譜於一九八八年的這首鋼琴名曲盈耳伴奏。詩的結構企圖模擬樂曲。樂曲的背景旋律以同組音符複沓湧現,如潮水,如記憶一波波回返,如綿綿的思念縈迴不已。「假如潮水……/我以同樣的心」首尾封緘,複沓、迴旋,居中的詩行狀若主旋律鏗鏘往前推進,時疾時徐,宛如回憶裡一則故事完整的再現,激切處若敞開的胸懷彼此以美學論辯相互激盪,而音符此起彼落、波谷跌宕,更像各自為詩歌、為人文志業長期傾注心魂,屢仆履起的存在姿勢。
第二段拉回當下目擊海景,船行殘留的痕跡再度喚回過往聚首光陰,而白鳥正是詩人也是知音的寫照,「飛越……深入」,向著未來果敢追尋,迢迢趕赴讓人生死俯仰的精神嚮往。這是詩背後具體情境的蛛絲馬跡,但這首詩神妙之處在於靈巧仿效了音樂的特性,用象徵的語言、潮水般的旋律,適度將故事抽象化,只給出可以引起讀者/聽者共鳴的情思、琴韻。然而,詩畢竟不同於音樂。詩首段反映了詩可以敘事、抒情、言志,次段則更細膩地透過海景的描述──轉涼的海面(溫覺)、白鳥與船痕(視覺/色覺)、季節微弱的氣息(觸覺與嗅覺),再現身體官覺,最後匯聚於「心」,統攝感覺的樞紐。分章佈局,匠心獨運,卻因文字音律渾然天成,讀來不落言詮、鑿痕。值得一提的,白鳥飛越船痕的意象讓人想起狄瑾蓀有首詩,寫人生聚散匆匆,如馬戲拆棚、盛會散場,正是以同樣的象徵作結。
※導讀引自趨勢教育基金會,網址:
https://www.trend.org/column/artical/68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本集主題:「相聲百人一首」介紹 訪問作者:徐妙凡 內容簡介: 100篇詩詞 100段相聲 100則小品讀完 100首詩詞背好 存一片詩心涵育一顆獅子心 古典文學最佳啟蒙書 變形金剛宋朝就已經到達地球 陶淵明被腎...
一九八八 在 小不點看世界•Paine吃玩世界旅遊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屋老松老故事,看海看天看人生
2021年11/12-14,太平洋國際詩歌節再次舉辦。
關於〈2021太平洋詩歌節-本土與前衛〉
⠀
「今天,我想要以自己一九八八、八九年以來一些以這塊島嶼、這個土地,乃至於島嶼邊緣花蓮為題材的詩作,跟各位共同追索一百年、兩百年、三百年,甚至更久遠以來台灣的圖像和聲音。有一種立足島嶼邊緣,可是又可以放眼整個天下的兼容並蓄的特質。一種是現代的、前衛的、國際性格的,另外一種是本土的、歷史的或是生活的。」—陳黎
⠀
本次詩歌節以本土與前衛為題,在疫情持續發生的這段日子,從島嶼邊緣回溯遠古及遙望未來,透過三天的詩歌、展演、對談與活動,從人類與自然從不間斷的循環辯證中,創造屬於當下的個體命運。
請關注 太平洋國際詩歌節
一九八八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舊時香港Patreon】香港地標用港貨!康樂大廈鋼筋產自調景嶺
閱讀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9708645
怡和大廈(Jardine House)前稱康樂大廈(Connaught Centre),曾是東南亞最高摩天大廈,多少年來成為香港經濟起飛、躋身國際大都會的符號。這些或許大家都不感陌生,但有一段往事卻未必人人了解:它所用的大量高品質鋼筋,原來不假外求、就是Made In Hong Kong,產自當年位於將軍澳調景嶺的紹榮鋼鐵廠。
這大概實現了香港地標用港貨。附圖攝於一九九七年六月,而康樂大廈於一九八八年已改稱怡和大廈。
一九八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本集主題:「相聲百人一首」介紹
訪問作者:徐妙凡
內容簡介:
100篇詩詞 100段相聲
100則小品讀完 100首詩詞背好
存一片詩心涵育一顆獅子心 古典文學最佳啟蒙書
變形金剛宋朝就已經到達地球
陶淵明被腎結石痛得不能折腰
莎士比亞名句直抄湯顯祖的信
曹植七步成詩卻把鬍子哭掉了
《相聲百人一首》是以詩詞作為節目主軸,以二人對口相聲的方式呈現的劇本集。由馮翊綱與徐妙凡共同選編自三國曹操〈短歌行〉至明朝楊慎〈臨江仙〉,一千三百年間一百位作者的詩詞韻文,集結【相聲瓦舍】編劇團隊的文思,引申創作成一百段相聲小品。
全書以【相聲瓦舍】創造出的典型人物「七百四」取代傳統「逗哏的」,「五十九」取代「捧哏的」。「七百四」顯得「多」,活潑浪漫、不拘小節,但有點草包。「五十九」博學,但保守拘謹,甚至膿包式的腐敗,差一分才及格。
兩個人物一問一答,賦予古詩詞新說法:陶淵明為什麼不能折腰?白居易適合上電視購物頻道?梁州詞提醒您酒後千萬別開車;「碧雲天,黃葉地」其實是喜宴辦桌的菜色;武漢尋隱者為何不遇?因為封城啦!
作者簡介:
選編者簡介:馮翊綱
劇作家,劇場表演藝術家,臺灣最富盛名的相聲大師,【相聲瓦舍】創辦人,臺師大教授,本書總編纂。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中國文藝獎章、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劇本創作三度入圍臺灣文學獎, 以《謊然大誤》獲獎。
選編者簡介:徐妙凡
臺師大表演藝術系畢業, 臺大戲劇碩士班研究生。參與本書原創發想,並寫作多數劇本。作品善用典故,文學質樸典雅,寓意深厚,是備受各方矚目的創意新秀。
協力製作/相聲瓦舍藝術群:
一九八八年創立, 正逢小劇場運動方興未艾, 主張回眸傳統, 積極創新,創作喜劇為本、相聲為形、幽默為神、文化為心的劇場藝術作品。
三十多年來,深受各方擁戴器重,是華文世界影響力深遠的藝文團體。
作者粉絲頁: 相聲瓦舍
作者粉絲頁: 相聲百人一首
出版社粉絲頁: 印刻文學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OZK5TaJTRM/hqdefault.jpg)
一九八八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2LxHXn9Jvo/hqdefault.jpg)
一九八八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sT7YyX6Ia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