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老愛“上火”? 發熱氣?
🔥上火”往往是體內有炎症的表現。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最新研究證實,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是許多重大疾病發生的重要誘因之一,包括癌症、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癡呆症等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中醫裡的“上火”與西醫所講的炎症(inflammation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① 從字面上看,漢字的“炎”字是“火上加火”, 離不開“火”;英文中inflammation (炎症)的動詞形式inflame (發炎),本義為“燃燒”,也必須有“火”; 而inflame 又來源於flame,即“火焰”之意。由此可見,發炎與“上火”都與“火”有關。
②“上火”的直接原因通常是由於體內的自由基過多所導致,而炎症是自由基突然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炎症是引起“上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 “上火”的症狀多表現為潰瘍、癤腫和膿皰,出現紅、腫、熱、痛;這與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對炎症的定義——“發紅、灼燒、疼痛及腫脹”也是一致的。因為炎症其實是人體的一種防禦反應,當致病因數從外界入侵或在體內產生時,體內的免疫系統將會發動免疫細胞到現場清除這些“不速之客”,從而出現紅、腫、熱、痛等炎症症狀。
④ 最重要的是,“上火”和炎症的發生有一個共同原因,那就是由於各種細菌和病毒的入侵,或者由於毒素在體內積存過多,或者吃進去過多含有自由基的食物,從而引起機體的基本構成單位——細胞受到損傷所致。
以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冠心病為例,它的發生就可能源於慢性炎症。如果把人體看做一台精密的機器,心臟就是這台機器的總發動機,它的每一次搏動都在為各個部件的正常運作提供動力。而心臟的動力就來自與它緊緊相連的叫做「冠狀動脈」的血管。
不過,這根血管非常脆弱,尤其是它的內膜,最容易受到「內傷」。一旦被致病因數破壞,這層膜就會像年久失修的木地板一樣翹起、開裂,不再光滑平整。倘若沒能及時控制,地板就會日趨惡化,慘不忍睹。表現在我們的身體上,就是血管內膜損傷和炎症惡性循環,最終轉化為慢性炎症。
當血管內壁出現了 「翹皮」和「裂縫」時,血液中的有害物質(例如「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會在破損處越積越多,形成血栓,阻礙血液的正常流動。同時,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血管還會逐漸變硬、變脆、變窄,使得血液的流動更不順暢。這樣,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血液流動的速度也在一天天減緩,供應心臟養分的血流逐漸顯得不足,我們的總發動機——心臟得到的動力越來越少,工作起來越來越艱難。
終於有一天,血栓完全擋住了血流的前進,血液流不過去了,心臟完全失去了搏動的動力,這就出現了心肌梗死。這一過程表現為隱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 心肌硬化。更危險的是,心肌梗死可能導致心律失常。要知道,心律失常有可能導致心源性猝死,在一瞬間奪走人們的生命。如果類似的情況發生在腦部血管,導致腦部缺血;或者血液衝破脆弱血管的束縛出現腦出血,腦中風的發作也就在所難免了。
炎症的「孩子」叫癌症
其實,炎症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多少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說,人體會經常出現炎症反應,只不過有些反應還沒有變成病症讓我們感受到,有些反應則已經表現出關節炎、支氣管炎、腎炎、肺炎、咽喉炎等外在症狀。炎症程度的高低由很多因素決定,前面提到過的自由基就與炎症關係密切。如果體內自由基的含量過高,就會加劇炎症的反應;反過來,炎症也會促進自由基的大量產生。即炎症和自由基可以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
實際上,炎症本身是有益的,它其實是一個防禦的過程。如果機體不再出現炎症,就意味著失去了免疫力,像愛滋病人一樣無法對抗外來的細菌、病毒,從而可能出現感染,甚至死亡。但是,如果炎症持續的時間過長,性質就不一樣了。也就是說,炎症之火如果該攻不攻,則會出現免疫缺陷;反之,該退不退,則出現慢性炎症。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最新研究認為,長期不消的慢性炎症是現代多種疾病的共同誘因之一。其中,不僅包括關節炎、腎炎、肺炎等常見疾病,更包括癌症、腦中風、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老年性癡呆症等讓人恐懼的重大疾病。
癌症、老年性癡呆症和糖尿病的發生,也很有可能是細胞或DNA 分子受到「內傷」後,免疫員警反應過激,無法迅速結束戰鬥,使得炎症長期不消而致
癌症
人體細胞裡的DNA 分子在炎症、毒素、放射線等致病因數的刺激下受損,致使炎症和新的「內傷」不斷,最終形成慢性炎症,並逐漸引發受損細胞癌變,異化成增殖能力驚人的癌細胞,產生癌症。
失智症
大腦裡,神經細胞受到致病因數的攻擊而受損,無法完全修復,進而形成慢性炎症,繼續破壞神經細胞的完整結構,使之失去原有功能,造成記憶和智商的低下,導致「失智」。
糖尿病
如果胰腺裡的胰島細胞長期處於「發炎」或受傷狀態,就難以長大或過早壞死,致使胰腺無法分泌胰島素,喪失對血糖的調節能力,最終引發「糖尿病」。可見,炎症的「孩子」不僅可能叫癌症,還可能叫冠心病、腦中風、老年性癡呆症或糖尿病。可怕的不是炎症,而是它所引起的那些可能奪人性命的疾病;只要我們能聽懂身體的警報,並及時進行調整,就不會給這些可怕的疾病留下可乘之機。
一台機器單位英文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近期的總統選戰當中,國民黨陣營不斷抨擊蔡英文總統在公開演講時使用讀稿機,試圖凸顯其不擅即席演說的弱點。然而,蔡陣營的想法則與對手截然相反,他們認為:讀稿機單純只是一種幫助訊息傳達的科技產物,世界各國的政治領袖都在使用,不是什麼需要避諱的事情。今年五月,蔡英文甚至親自拍了一部「開箱」影片,向網路社群的支持者介紹這台讀稿機。
話說回來,讀稿機畢竟只是一台機器,文稿的內容仍然需要寫手操刀。而在蔡英文的幕僚團隊裡面,就有一個專門的「文稿小組」,負責擬定大型演說場合的講詞。
這一編制,在蔡英文前次競選期間便已存在。而在2016年出版的《政治工作在幹嘛》這本書裡,身為文稿小組成員的范綱皓,曾與讀者分享他們在選戰期間的工作內容與甘苦談:
「……文稿小組本來是由中央黨部的各個部門中,延攬寫手所組成。沒有選舉的時候,各部門安排的行程由各部門的寫手,自行提供講稿,所以文稿小組沒有辦公室。」
「不過,總統選舉一到,總統候選人公開講話的層級提升,就亟需另設一專責單位負責。因此,文稿小組理所當然地『升級』為一專責單位,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寫稿、寫稿、寫稿。」
「文稿小組就是蔡英文,我們就是總統候選人的嘴巴。在她站上台開口講話前,她的演說內容,我們都必須守口如瓶。所以,文稿小組跟蔡英文一樣,行事低調。選舉期間,文稿小組沒有部門門牌,不過我們有了一個小辦公室。辦公室如往常一般低調,位處角落、面積狹小。我們編制最多人的時候,曾經八個人擠在一間只有兩坪大的辦公室。」
「除了寫稿外,文稿小組還需負責讀稿機。我當黨工兩年,一半的時光,幾乎都在『寫稿』與『扛讀稿機』之間、在『辦公室』與『公務車』之間度過。」
「做這份工作的幕僚沒有自己的人生。我經常早上進辦公室,寫稿到中午,才完成不到一半,就得立刻扛著一台讀稿機,到蔡英文的下一個行程,安排相關的前置作業。甚至,假日也必須隨時處於備戰狀態。假日才是候選人的精華時段,馬不停蹄地進行一個又一個的行程,身為幕僚豈能閒著?」
「兩場選戰下來,全台灣大概只剩下蘭嶼跟綠島,我沒去過。怪不得有人說:『學社會科學的人,一生中都應該要打過一場選戰,才能真實地感受到台灣草根的狀況。』我與我的電腦,還有一台四十公斤的讀稿機,跟著蔡英文到過台灣的每個角落。」
「有些地方的支持者很可愛,見到那台讀稿機,放在講台前面的兩片玻璃,都以為是為了保護蔡英文的防彈玻璃。我也就讓他們保持純樸與可愛,笑著回答:『對呀!這兩片玻璃很貴。』」
「不過,在蔡英文正式演說以前,講稿隨時都有可能更動,因此,我並沒太多機會跟支持者互動。隨身攜帶筆電,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我的習慣。在高鐵、客運、計程車上,我都曾經上演,接到一通電話,就立刻打開電腦,連上網路開始修改講稿的戲碼。」
「活動結束後,如果下一個行程不需要用到讀稿機,我就得繼續找個地方寫稿。寫著寫著,經常一起身暫歇就是半夜了。」
「沒有自己的人生,表現在工作量之外,也跟工作狀態有關。我們必須想像,我就是蔡英文、蔡英文就是我。我們都已經練就一身『蔡式口吻』。她喜歡什麼樣的句子、詞彙?她願意說什麼樣的故事?她能夠接受何種程度的幽默?我們都必須瞭若指掌。」
「最後,我都有點搞不清楚,到底是她講話越來越像我們,還是我們越來越像她。」
「當自己就是蔡英文,是文稿小組的最高境界。但是,要把自己變成她(或把她變成自己)一點都不容易。」
「我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文稿生手,對蔡英文一點也不了解,所以初期我寫得很辛苦。但是,我已經沒有時間好好去了解她,支持者也不會給我多餘的時間去慢慢學習,我必須快速成長,在最快的時間內,寫出講稿,並且必須正中紅心。」
「我認為最快的方式,並不是坐在辦公室,憑空想像自己是總統候選人的嘴巴,而是先當她的眼睛、鼻子、耳朵。我開始去觀察她跑行程時,跟誰說了什麼話?她跟支持者互動時,有什麼小故事?她跟支持者、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其他政治人物講話的方式有什麼不同?這些細節,她自己可能都記不起來,可是卻是我們寫稿的『梗』。」
「有一次,我與競選團隊,陪同蔡英文走訪桃竹苗台三線。起始點在龍潭聖蹟亭,當客家大老鍾肇政完成短講後,他不畏酷辣的太陽,堅持把自己的帽子,借給蔡英文戴。鍾老的這個小舉動,是他發自內心對蔡英文最真實的關心。」
「身為幕僚,看在眼裡,滿是感動。感動之餘,卻得立即回到現實,讓自己感同身受地去想,蔡英文接收到那頂帽子時的感受,以及詮釋這個舉動背後代表的意義。在台三線旅程的最後一站,我們在講稿中,加入了鍾肇政與蔡英文互動的故事。遞帽子,不僅是鍾肇政對蔡英文的關心,更是他這個老人家對蔡英文的期許與文化的傳承。」
「這個經歷,我至今都還印象深刻。故事是真的、感受是真的、客家政策也是真的。一篇好的文稿,不是考驗幕僚的文筆,而是考驗幕僚對於候選人的觀察力、對社會的敏銳度。寫文稿也不是在作文比賽,而是必須真切地回應社會的期待,必須跟這個社會、這塊土地一起呼吸。」
「總統候選人平均一周的行程都是二十個以上。二十個行程,聽起來沒有很多,但文稿小組的每一個人,每週平均負擔的稿件就達兩到篇,選舉後期三個月則為三到四篇。一篇講稿從生成到來回修改後定稿,通常需要兩天以上。」
「聽起來或許很不可思議,一篇三千字左右的講稿,為什麼需要花兩天以上來完成?」
「文稿,它最終必須被『說出來』,它的功能是塑造候選人形象、負責選戰的攻防、掌控與發布重大政策、維持選舉的熱度。因此,一篇稿子的產生,並非只是紙上作業,涉及與其他部分的聯繫工作。」
「就拿造勢場合為例。有一次南下雲林,參加雲林的後援會成立大會。活動前,必須向活動部門確認出席來賓、同黨的黨公職、立委候選人,並了解該場活動流程及重點,再向新聞部打聽該周輿情與議題定調。那是一場慷慨激昂,要讓支持者大喊『凍蒜』的場合,但是,蔡英文堅持要在講稿中,放進農業政策。」
「於是,我們就得向政策部門要了一份農業政策。各位如果看過政策白皮書,或是專家學者獻上的政策建議書,一定會當場昏倒。政策文件的中文,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中文,多半拗口、生澀。若是撰稿者一字不漏地複製、貼上至講稿中,不必等到被蔡英文退件重寫,我念到舌頭打結就先『砍掉重練』了。」
「文稿小組的專業是,把艱澀難懂的政策內容、議題,翻譯成市井小民都能夠聽得懂的話。」
「去雲林、嘉義要講新農業、去新竹要講科技產業政策、去花東要講交通政策、原住民政策。一定要把政策放進講稿,不論台下的支持者會不會睡著,她都堅持要這樣做。奇妙的是,儘管她不是一個激情的政治人物,一個非常不民進黨的主席,照著稿念,她有時候還會吃螺絲,台下的支持者也漸漸地接受:這就是民進黨的主席、台灣未來的總統。因為支持者接受了這樣的主席,所以不管蔡英文講了什麼,他們總是可以在睡著之後,聽到蔡英文問候:『大家說,這樣好不好?』又立刻清醒大喊:『好!』」
--
如同先前曾經主責文稿小組的姚人多所言:蔡英文的讀稿機,某種程度或也象徵著民進黨、乃至於臺灣整體政治文化的轉變(參閱 https://ppt.cc/fHgpNx )。過去,造勢場合裡的民眾,似乎總是期待著一個雄辯滔滔的政治家,能夠在激越的言詞裡許以夢想和希望。相較之下,使用讀稿機的蔡英文,與民進黨過往的政治領袖形象截然不同。比起舞臺表演,她似乎更傾向以一種冷靜的方式與群眾溝通。至於人民是否接受,選票會是答覆。
撇開蔡英文的讀稿機不說,政治人物的「文膽」,以及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一直以來都是引人好奇的故事主題。他們的書寫,同時提供了另一種觀察政治的視角──在螢光幕後,這群與老闆分享共同理念、並且實際執行工作的幕僚群體,他們所述說的故事,或許會是政治運作當中更貼近真實的一面。
引文摘錄自
呂欣潔等著,《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臺北市:網路與書出版,2016,頁160-166。
-
【講座】
投票改變社會還是毀滅社會?從選舉談民主、民粹與基本權利
▎日期: 12/18(三)19:30 - 21:30
▎地點: 聯經書房.上海書店(新生南路三段94號)
▎講者:Alvin 陳禹仲(牛津大學博士、中研院人社中心政治思想專題中心助研究員)
▎票價:250元; 故事StoryStudio 會員 150元
▎活動資訊與報名連結:https://lihi1.cc/gbBm4
-
【本月關鍵字:#拚選舉】☞http://bit.ly/Piann-suan-ki
【現在就加入故事人暢讀內容】:☞http://bit.ly/storian
一台機器單位英文 在 謝榮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很會生產但仍賺辛苦錢的小故事》
下方圖中長圓型的小孔是我們俗稱的 K孔(英文:Kensington Security Slot,簡稱K-Slot 或 Kensington lock)是一個可於絕大部份便攜或小型電腦產品上找到的小孔,這鎖孔是用作扣上電腦鋼纜鎖而設,是防止這些設備被偷或不正常移動,也就主要是防盜用。尤其在公家單位、學校、銀行等公共設備一定得要靠這個規格化的洞才能買到相對應的鎖。
我早期設計電腦時只知道要留個位置放這個洞,但對它瞭解不多,直到創業做設計服務之後的十多年前,協助一家頗具規模做鏈條鎖產品的製造公司,在參與設計案之後才真正搞懂這個K孔原來是一家美國公司(Kensington Computer Products Group),他們就是擁有這個洞的專利,以及配撘電腦鎖的始創者。而驚人的是這家當時只有十多人的K孔公司當年賺的錢,比全世界所有在生產電腦鎖所賺的總合還要高,為何如此?我就繼續說下去....
這家公司先發明在這類設備上開一個洞,以解決每台機器造型和結構沒有共通性而無法鎖固防盜的問題,接著他一一去找大品牌的電腦公司和商務機器公司談,包括IBM、HP、Dell、EPSON甚至台灣的acer、asus 等,告訴他們未來需在機器上開一個規格小孔,才能方便鎖上以因應政府、銀行等公家單位採購的投標要求.....而他們佛心來著可完整提供這個規格的尺寸圖面和規範,且讓大家免費使用,而這個設計高招的是很簡單也不增加什麼模具費,所以這些廠商反正樂得不用多花錢就加個保險,以免未來不能參與大型標案,或導致賣到公家單位有障礙。
重點來了!那他們到底怎麼賺錢?
其實他們並不是什麼會製造的公司,只是他們早就設計好一種再簡單不過的九十度旋轉結構,以對應這種長圓孔可輕易用鑰匙鎖住,並且完整的申請了三十多件專利來保護。所以就回頭去找每一家做鎖的公司,以18%(和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一樣)權利金授權給想賣這種鎖的製造廠。而事實是他們真的推廣成功也得到豐厚的權利金收入。而當時我的客戶的毛利只大約10~15%,也就是付給這家公司的錢其實是比他們自己賺的還多的,大家可想像,他們的權利金是向每一家做電腦鎖的公司收取,所以可想而知他們賺的是所有毎一家所進貢的錢。當時得知後我望著一整群包括ID和ME的開發團隊,終於明白為什麼大家薪水都高不起來。
當然我自己也沒好過到哪裡, 總是體諒台灣產業的困境,所以設計費一直都收的"很有愛心"。而當時我雖也很有雄心去破解原K孔的專利另立標準,但的確這家K孔公司早已壯大(再増加十多人但卻是大公司)專利佈局已多又深,並不容易撼動。
這幾年對生意的涉入更深,於商業模式有更多的體悟,逐漸把對奇想的經營,逐漸往更高的策略價值,也期許此能起更大的設計影響力,以及對台灣產業有更大的貢獻!
#設計價值變現的方式不止一種
#奇想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