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的暑假終於結束,明天真的要開學了🏫
看到好多朋友都在分享孩子到最後一天才匆忙趕作業的照片,突然覺得我們沒有暑假作業好慶幸喔!
不過恩恩一直拖到睡前才開始整理書包,好像也差不多一樣“ 散仙 ”😆
妳家寶貝的書包裡,都整理了什麼東西帶去呢🧐
三個月以來,恩恩第一次這麼早睡,10點一到乖乖上床(不過剛剛偷看,他還在翻來覆去中🤣
說好一個星期前要調整作息,結果根本沒開始🙄
媽媽明天也要早起了,還在不捨這夜晚的美好時光啊😌
真的再一個小時就好🙈,也要準備洗洗睡啦🌙
#明天早餐見❤
先預祝大家明天早上一切順利、一團和氣啊😁
一團和氣書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談 #同溫層:你本不該期待臉書河道上「一團和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我們不談是非(什麼是是非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我們來談談網路時代的 #同溫層效應。
做為一個成熟的大人,擁有自己的觀點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這個觀點需要經過縝密的資料蒐集和思考,而不是隨便亂講。每個人對事情一定有自己的理解,多數人喜歡與跟自己想法類似的人靠近,也就是待在同溫層,你會感覺被支持、好溫暖。
但長期下來,我們很可能因此失去思考機會,甚至有時候,你這邊的意見領袖說什麼,你就無條件支持;另一方說的,你就無條件反對。
不是很多人說,網路會讓各種聲音被聽見嗎?怎麼現在好像反過來了、同溫層越來越厚?
臉書常被認為同溫層加厚的元凶,不過我覺得,只要在使用臉書時多做「一件事」,我們就能輕鬆突破同溫層!試著理解別人想法背後的脈絡,尤其是跟你意見完全不同的人怎麼想,是每個大人都該做的獨立思考練習。
所以,怎麼做?
#待在同溫層或許能讓你的臉書一團和氣
#但你需要的不是一團和氣
#而是透過臉書了解其他立場的人在想什麼
一團和氣書 在 國際新聞主播 林佳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後疫情 時代,找定位。】
在電視台新聞部國際組工作的十年,我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過去8小時,CNN的新聞「掃」(review)過一次。在我們這行,確實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就叫做「掃帶」,在快轉影片「掃帶」的過程中,如果看到重要的新資訊,好看的訪談,我們會抄下time code,紀錄下來,可能會作為接下來一整天外電新聞的素材。版權?不用擔心,一般台灣大型的專業電視台,每年是會砸好幾百萬(或是更多),去買CNN的畫面來使用。
.
每次「掃」到這個節目,都覺得字字珠璣,卻很遺憾不能引用,就是 Fareed Zakaria的《Fareed Zakaria GPS》,為什麼不能用呢?很可能是因為主持人是重量級人物,版權要另外賣。
.
可惜的是,大家在電視上認識美籍印度裔Fareed Zakaria的機會少了,不過現在倒是有個機會直接閱讀他的文字,談談最近新興熱門關鍵字:「後疫」時代。
.
疫後的世界到底會往什麼方向走?航空業旅遊業真的會大爆發嗎?在特定行業商機回神之前,美國人已經快要因為貨櫃短缺、原物料斷源而喝不到珍珠奶茶了,跟台灣人有什麼關係? Vice versa,反之亦然呀,在台灣的我們,遲早也可能會發生,因為什麼東西短缺,而某事某物稀缺的情況
.
那Fareed Zakaria怎麼看?這本《#後疫情效應》有意思的點,是好像讓你同一時間看了十份學術論文,它的文章非常強調引述段落的出處,真的就是我們在國外唸書時寫論文的標準寫法(因為作者是哈佛博士),為什麼要強調「格式」,因為這證明了作者,在寫一篇文章之前,已經看過多少文獻,經過消化之後,再提出自己的結論。當然引什麼經、據哪部典,多少跟個人立場有關,不過也看得出來作者的思考脈絡方向,至少幫大家省了一些時間去咀嚼更多論文,而得出的結論,確實也有其巧妙之處。
.
目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Fareed Zakaria怎麼看疫後產業復興,他不談「大爆發」,倒是著眼於此刻和1920年後的相似性,當年是知名的西班牙流感盛行的時期,越是勒令酒館關門,反而開得越多,結果催生了爵士音樂百家爭鳴,甚至有咆哮的二○年代的說法,疫後第一位美國總統的競選口號是:回歸日常。
.
但是「日常」真的是說回就回的嗎?看看貌似很難回去的美中關係,應該不少人本來以為,在川普離開白宮之後,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會一團和氣,但是從中共飛不完的軍機,到拜登展開對台的第一筆軍售,顯示有些東西,要回去也真是不容易,但是說極端點,美中最後會不惜一戰嗎?作者有個精彩比喻,現在的美國和中國,猶如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和德國:「英國擁有地球,德國則想要地球」。
.
為什麼?倒是值得深入一讀,我就先賣個關子了。
.
#國際新聞
#林佳璇
#後疫情效應
#天下文化
#主播書評
#新聞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