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打街閒人】到底隧道分流關打工仔咩事?(渾水)
最新的調查研究指,在職貧窮的年輕人比例上升,這是很諷刺的數字。明明這是最搵錢的城市,但社會的新一代卻愈來愈窮,愈窮就愈見鬼,一般打工仔除了交租、養家之外,交通成本都佔其生活成本的一部分。日日等車塞車已經令人火大,如果你住新界西,更是「人中之龍」。政府完成了「六隧分流」顧問研究,到底會如何影響打工仔的生活成本?
政府找了計量專家顧問,為了「改善」塞車,但增加隧道使用,政府建議要上調紅隧、獅隧的隧道費,同時因為西隧使用率不高,所以想下調西隧的費用。政府的經濟邏輯是想三條隧道的收費和使用率走向「均衡」,提升「效率」。
當中的經濟邏輯,看似簡單,也看似很經濟正確,盲點不容易察覺。現時的道路收費,係奇怪博弈下的均衡狀態。紅隧收費最平,也是最正中的海底隧道,所以最塞車;東隧略高,也略塞;西隧最貴,卻是最暢通無阻。理論上,燕瘦環肥,任君選擇。如果你想快咪俾貴少少囉;唔想貴,咪等耐少少塞吓車囉。這對於某部分人來講,是一個最有效率的方式。如果每條隧道的收費差距收窄,理論上使用率會更一致一些,這是中五經濟學的邊際結論。不過某部分的人卻損失可以付高價換取快速行車的權利,破壞現在的局限下「均衡」會引致某程度的租值消散(rent dissipation)。那麼,取捨如何哪個方案更有效率。
經濟學人或者稍有邏輯訓練的人會有同一個想法:你如何論證「六隧分流」的研究,比起現在這個狀態較有效率?
芝加哥的學派標準答案是:只要隧道都是私產,經營者都是盈利為上,定價行為就是互相競爭博弈下最有效率。就算個別隧道有塞車,這都是最有效率的均衡,因為經營者的自利,會引致社會達到最有效益的狀態。這兒首先要釐清一個常人很難去接受的概念,我們當然很討厭塞車,因為生活經驗和討厭塞車,我們主觀地會覺得「塞車=無效率」,這是先入為主的生活感受。不過,在經濟角度來講,塞車不代表社會成本,只要這塞車的效應可以內化(internalise)成經營者的利潤,咁就已經係最大均衡,也就是張五常大教授常掛在口邊的「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沒有分歧」的狀態。
「塞車=無效率」的謬誤,還可以用另類經濟方式去解釋。很正常的想法,如果三條隧道真係塞車塞到過海要五個鐘或以上,咁你會點做?你很大機會會改搭地鐵,或者乘坐渡海小輪,即是轉用其他交通工具。這個明明很簡單的結論,在分析公共政策時會被人遺忘,所以經濟學家惟有刻意做研究,研究這個牛頭角順嫂都知的常識。投資推廣署前署長盧維思(Michael Rowse)提出要效法新加坡,限制道路上的私家車數目,防止濫用,就是忘記了順嫂的常識。
這卻是我對「六隧分流」研究方法學第一點最大質疑:為什麼過海只研究三條隧道的收費率和收費,去計那個不知哪裡爆出來的「均衡」,而不是所有過海方式,包括小輪、地鐵等,一併考慮?
芝加哥學派只能幫我們梳理公共研究的方法學盲點,不一定是所有問題的答案,因為香港的隧道的私產合約很特別,不是純私產,而是使用「建造——營運——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 BOT)模式。所謂BOT,即政府所規劃的工程交由民間投資興建,而經營者將收費都入自己袋,但一般收費定價都有政府的監察和限制(例如:加價要過政府行政機關或立法會,減價也有機會被政府津貼),若干年後再轉移由政府經營。換言之,民間經營者興建這些基建就有如一個衍生工具,經營權會有「時間值損耗」,理論上價值會愈來愈低。
芝加哥學派的結論可以是對的,如果隧道還是處於「民間營運」模式,但現在大部分隧道卻是已「移交」給政府營運,西隧是少有尚有民營管理權的隧道。換言之,現在隧道之間的競爭並不是私營競爭者之間打個你死我活,而是政府和私人機構之間的奇怪博弈。凡事一關政府、政客事,我頭又痛了。
議員和outsider提出的反建議,更令人忍不住發笑。有民主派議員指出西隧專營權尚餘六年,專營期限愈短,其價值亦愈低,質疑政府為何不趁此回購專營權。民主派最討厭官商勾結,不知道提出回購西隧的人,是否知道誰是西隧的大老闆。你用政府錢回購西隧,我相信張老闆很樂意你送錢給他使。天啊!民主派可否多一點有經濟常識的人?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71124/560090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