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八 》
了悟禪師是惠空老和尚之高弟,他是我看過所有的修行人中念珠最長的一位,起初也不以為意,但後來隨著時日漸長,來往較頻,難免會注意到這位和尚胸前所掛的數珠為何有別於他人?某次因法務有所晤談,得閒便好奇地問:「和尚胸前這串念珠不知是何材質?從前並不多見。」和尚笑笑地回答:「木槵子,是老件,從我師公傳承下來……」
後來進一步了解,木槵子是何方聖物?恰好居住在新店的方老居士也有一串,不過沒有先前和尚的那麼多,和尚胸前經常佩掛的那串木槵子念珠據說有一千零八十顆,難怪可以在胸前繞圈圈,頗為醒目,再加上有些年代了,原本如黑漆色的珠質,乘以數代人的持唸,早已形成厚厚的一層漿膜,更增添些許的神秘能量。方老居士家中的那串木槵子念珠,說是早年用一位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作品與其交換所得,老居士很珍惜這串念珠,據說弘一大師也熟悉這串木槵子念珠。關於豐子愷,是近代推動佛教極有力的一位居士,我也頗為讚嘆!方老居士說早期他和朱光潛和豐子愷都常有機會一起吃素食、聊佛法,據老居士所說,他茹素及信奉菩薩戒,完全也是受到大師德行之感著。我去過老居士在台所居新店碧潭河畔的「報恩小築」,除了整壁的佛經之外,可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我和居士有來往約是在八〇年代初期,當時他已近中壽之年,但依然朱顏鶴髮,毫無老相。我喜歡聽他訴說著他和民初幾位高僧的行誼往事,老居士一邊手持老念珠,一邊神采飛揚,當講到入勝之處,還會瞪大著他那雙炳若觀火、明亮的雙眼,完全阻擋不了他的話語……。
和老居士洽聊過程中,也提及到我所看過的那串一千零八十顆的老木槵子念珠:「在台灣,我也經常和一些中國來台的和尚有機會碰頭,我倒是沒看過有人佩戴過這種念珠,或許台灣不是產地,據我所知,在中國長江以南還是有這種果樹,據說印度和日本也有這種植物……」現代的唸佛人鮮少提及木槵子,但在過去的中國,在隋唐的年代裡,便經常有提及木槵子念珠,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淨土宗的祖師——道綽大師,他向來也都是使用木槵子做為計算佛數的法器。順便一提的是,這位老居士和我都是善導大師忠實的唸佛弟子,而善導大師便是道綽大師的弟子。中國的淨土宗也是由於善導大師的出現,整個弘揚傳承至今,也因為善導大師的「楷定古今」,從此中國的淨土宗儼然成為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精神指標。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再來,從十歲出家開始,便研讀一切大乘經典,尤其精通《法華經》和《維摩詰經》等了義經論。
當他十八歲的時候,他有機緣觀看到淨土的變相圖,此種變相圖有說是因循於北齊直至唐宋,至於最早之源流是否來自於印度,也有說法,但可以知道的是在善導大師的年代,類似如西方變相圖的曼荼羅是當時流傳極廣的一種圖騰,也因為如此,後世許多有關於西方極樂世界相屬的畫像,也都是依據淨土三經中的《觀無量壽佛經》做為藍圖。對於唐代以後所遺留下來敦煌諸窟中的變相圖,近代日本專研淨土真宗之學者絡繹不斷訪視於敦煌莫高窟和變相圖相關的諸種曼荼羅,此類曼荼羅也和後來的金剛乘中觀想部分的本尊曼達拉唐卡有延續之關聯,真言宗、東密諸部中曼荼羅的文化也和唐代所盛行的此種風格有極相似的畫風。
我也曾看見過另一種形態的變相圖,但此變相圖應該是依《無量壽經》中所描述的內容而畫,特別是阿彌陀佛為主,莊嚴地安住於極樂世界中蓮花池的蓮花座上,雙手呈現說法的手印,佛的兩側有常隨西方三聖中之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畫中所畫的菩薩身上莊嚴之天衣、嚴飾應屬隋唐時期之服飾,再仔細觀察,便清晰可辨在蓮華池周圍尚有如雲海般大菩薩合掌恭敬圍繞著。如果對《無量壽經》熟稔的讀者,便可以依圖辨識出經中所說的三輩往生的情景,至於如何可以上輩、中輩、下輩往生之條件,經文中各有明述……,就如同佛在經中對阿難尊者所說的,就算是下輩往生,即便他無法在世時行使一切功德利益,但只要生起菩提心,一心至誠地唸誦阿彌陀佛聖號,同時發願投生安樂國,俱足三心,心中信願行俱足,毫無疑惑,哪怕是一念專誠地念誦……也必然在臨命終的時候夢見阿彌陀佛,可以往生……。總之觀看此變相圖時,依圖識經,印象更是無法忘懷……。
善導大師便是在他十八舞象風發之年,他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歡喜莫名,感動之餘,毅然決然地心中立下了此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願,從此之後他便朝著西方志業精進不懈怠地一路追尋。到了二十歲,值遇了《觀無量壽佛經》,更是悲喜讚嘆地說:「我過往所修行的法門中,幾乎都難以相應,唯獨只有此觀經法門決定可以超越生死。」大師沒經幾年的夙夜匪懈誦經唸佛,到了二十三歲那年,發心入終南山的悟真寺修持《觀無量壽佛經》,不斷地入定修持,不多久的時間進入了甚深三昧,在此定中,清楚如明鏡一般,整個極樂世界其中的八寶樓閣、蓮池、黃金寶座……等等勝境、不思議之景,就如同歷歷如繪在眼前呈現……如此成就在中國歷代高僧之中,可說是絕無僅有。
在此後幾年中,善導大師在唐貞觀十五年這一年,他去當時的玄中寺參謁道綽大師,與師見談之後,道綽大師極為欽賞善導大師的根器,歡喜之餘便傳授了《觀無量壽佛經》以及開示淨土宗之要義,此次見面更令善導大師發心弘揚淨土法門。事後布教卓錫於長安城,大力倡導念佛法門,一時之間淨土旗幟縱橫馳驟,大行其道,追隨其念佛之信眾短時間內便如雲屯霧集一般,散布各處,信眾多以阿彌陀佛再來恭敬之,從此道綽大師之衣鉢便傳承至善導大師之身上,大師以三十歲左右風茂之齡,儼然已成一代大師倡導淨土。(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謝稀如 Michelle Ts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念之轉】工作坊 上課日期:5月18日, 6月1, 15日(三個星期一) 時間:7:30-10:30pm 地點:Zoom網上視訊課 http://www.hypnohealinghk.com/ 【療癒過去,圓滿重生】Day 3A 今天,我將會簡易地帶出修行中很深奧的義理,如果你是初學者,聽起來可...
「三種修行應學者」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輕易豐盛學苑 Jamie 賺錢小宇宙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依止法-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全球廣論/全球共學-義工維護- 【三種修行應學者。】 那麼應該 ... 的評價
- 關於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20170726皈依三寶P107L08~P109L03 - YouTube 的評價
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靈小品】心靈做環保,苦水變活水
✒文:黃佳卿🖼圖:菊子
不抱怨基本功,先接納自己
適度的抱怨,在某些情況下是宣洩壓力的出口,日本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對於抱怨,就以寬容的眼光看待。他認為不抱怨的第一個涵義,是遇到所有事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真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強大的精神力量。勉強自己壓抑不滿的情緒,比起經常發牢騷的人,心理狀態更不健康。
抱怨雖然有某種程度的正面功能,卻要避免無限度擴大抱怨。河合隼雄提出不抱怨的第二層涵義,是從自己身上找出想抱怨的原因,即遇到不順意的事,先不要「外歸因」怪罪他人與環境,而是進行「內歸因」,先內省自己,這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國防大學心理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曾麗娟也認為:「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錯,卻很少想到自己要不要負責。如果能把眼光向自己觀照,抱怨自然減少。」然而,凡事都要向內歸因,會不會變成自責性的抱怨自己?曾麗娟認為:「如果較能自我接納,反而不容易自責。以往我們被他人稱讚,總會礙於『謙虛的美德』而批評自己幾句。其實,無法接納自己的優點,也就很難欣賞別人。」
抱怨是內心存有負向的看法,如何改變用負面眼光觀看世界?聖嚴法師提出的修行四層次: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銷融自我,就提醒我們從自己的內心觀照起,才能確實認識自我,明白自己的優、缺點,看清自己的不足,經過透徹地認識自我,進而悅納自己,達到自我肯定。
而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就會努力提昇自己,並改正自己的缺點,來成長自我。如此,對人對事能以正向眼光解讀,才不會用批評、驗收的角度對待別人。
有效抱怨,改說建議與感受
在必要的時候,抱怨的話不是不能說,但說得不好,就變成是對人的指責,嚴重到足以挑戰他人的自尊和自主性。正因為我們不會抱怨,便害怕抱怨,累積久了、多了,更容易爆發成不理性的情緒。曾麗娟就認為,我們可以學著不抱怨,在需要抱怨時,也要轉為有建設性的回饋。
試想一個情境,當我們和朋友或家人在餐廳裡用餐,對方卻抓著電話講不停,這時候我們會如何反應?曾麗娟提供「抱怨三明治」的說法,先說出自己的理解與體諒,再說自己的困擾,最後給予建議,把一段話說得沒有威脅性,也沒有咄咄逼人的訊息。
用負面的、抱怨的話語表達需求,往往無助於解決問題。鮑溫牧師(Will Bowen)在《不抱怨的關係》一書中就舉出,當一段話以「你」為主詞時,表示我們是受害者,正在責怪對方;相反的,以「我」當主詞,就只是純粹表達一次經驗而已,所以把「不要這樣做」換成「請你這樣做」,把「你老是這樣」換成「我希望能這樣」。運用適當的措詞,抱怨也就變成有效的建議。
所以,我們可以練習這樣說:「我知道你很忙,你有好多電話需要聯絡,工作壓力很大(說出自己的理解與體諒)。可是我們兩個今天在這裡吃飯,手機一直響,讓我沒有辦法享受和你的相處(說出自己的困擾)。所以我想,你是不是可以在我們吃飯的這段時間,暫時把手機收起來(給予建議)。」
照著「抱怨三明治」的步驟,說出既關心又尊重的話,也將自己的正向思考與正向表達,帶到說話的內容裡,當下就把抱怨轉成關懷,也在練習著說柔軟語。
◎摘錄自《人生》367期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3b4wkr
#心靈小品
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唐僧玄奘是不是在成都大慈寺修行剃度?
歷史上堪稱偉大冒險旅行家、享譽國際的宗教學者玄奘西行十多年取經回到中原主持翻譯,因為他精湛博學,被人尊稱為「三藏法師」。經過元代雜劇和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廣泛傳播,玄奘在民間就變成婦孺皆知「唐僧三藏」了。但是,玄奘法師西行取經之前,曾在成都修行五年,到20歲出頭正式在成都的寺廟受戒剃度,然後才有遊歷四方和去天竺印證佛學源頭的宏偉理想。奇怪的是,1000多年以來,不論民間人們口頭相傳還是學術界多數觀點都認為,玄奘是在成都市中心的唐代古寺大慈寺修行並受戒剃度,但諸多古籍史料留下的說法卻能夠證明這一說法並非事實。
一、少年玄奘隨哥哥長捷到成都修行
玄奘的出生年份並不確定,一般傾向於西元596年(另一說是602年),家鄉是河南偃師緱氏鎮。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慧在隋朝初年當過江陵縣令,家境算是普通。
玄奘的俗名叫陳褘,之所以會出家為僧和二哥陳素有關。南北朝到隋朝依然是佛學鼎盛時期,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大興佛寺的典型,文帝楊堅傳說本來就出生在寺廟,小時候由一個尼姑帶了好幾年。煬帝楊廣在江南拜著名天台宗祖師智顗大師為師,智顗勸諫楊廣為安定江南做出很大貢獻。
佛寺興盛為安撫亂世裏的百姓提供一個寄居的環境,當時算是某種救濟疾苦的組織。由於這種社會背景,一表人才的陳素很年輕就在洛陽的淨土寺出家,學問深厚,人稱長捷法師。少年陳褘跟二哥陳素在淨土寺做小沙彌五年,深受兄長的影響。由於玄奘的成就超過哥哥,後來也就為玄奘的出生添加了一些離奇的點綴。玄奘是家裏四位兄弟姐妹中的老四,傳說母親懷他的時候身體欠佳,生他的時候遇到危險,突然屋頂上傳來三聲鳳凰的啼叫,玄奘母親才度過難關平安生下他。父親覺得這孩子不同一般,就找相士來看相,相士連連稱讚說:「此子寶相莊嚴,出生時有祥瑞庇佑,日後成就非同凡響。」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他出家的。隋煬帝下詔要在洛陽度僧人27名,其中有個13歲的小童年齡太小,不在入選之列。大理卿鄭善果在淨土寺遇上他,略帶調侃地問道:「你小小孩童出家究竟想做什麼?」那小童從容不迫地回答:「小子要繼承如來的智慧和使命,把他流傳在世間的佛法發揚光大。」鄭善果見他人才出眾,大為驚訝,當即破格錄取,並向同僚誇讚:「此子得度必能弘大佛門的教化。」這個小童就是日後的玄奘。
因隋煬帝年間各地義軍打來打去的動盪,洛陽在王世充佔據之下,經常受到滋擾,長捷出於避亂,也是出於求學的念頭,聽聞幾位同鄉高僧大德都在成都佛寺,於是就帶着十五六歲的玄奘千里迢迢到了四川。
二、玄奘在大慈寺修行只是傳說
大慈寺自唐朝以來曾經是成都歷史上有見於記載的規模最大的寺廟,比今天的規模大幾倍,整個春熙路、鹽市口商業街區全都在大慈寺的範圍內。
大慈寺最早始建年代,據宋代普濟《五燈會元》所載,是來自印度的僧人寶掌「魏、晉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時間大約是四世紀中期,但不一定真實可信。而起初的寺廟名稱也不可考證。因為大慈寺真正得名來自唐玄宗入蜀避亂,這個名字是皇帝賜名的「敕建大聖慈寺」。
據說唐玄宗來到成都以後,偶然見大慈寺僧人英幹在街頭施粥,救濟窮困百姓,並為當時中原的戰亂祈福。當時已經年屆七旬的玄宗在逃難過程中,堂堂大唐天子親身經歷過吃不上飯,忍饑挨餓,反而接受百姓救濟的尷尬境地,為此深受感動,然後得知舊交無相禪師在這裏,請他跟著玄宗到行宮內殿居住,賜田一千畝,敕書「大聖慈寺」匾額,讓無相負責主持擴建大慈寺。因為無相禪師先後在成都建造過多家寺廟,有淨眾寺、菩提寺和甯國寺。
幾年下來,重新擴建的大慈寺房屋達到96院8542間,一度是成都最繁榮的寺廟。到會昌年間,武宗打擊天下佛寺,因為大慈寺有唐玄宗的御筆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自然也成了整個四川規模最大的佛寺。不光唐代如此,到宋代也如此。大慈寺壁上有各種如來佛像1200多幅,天王、明王、大神將像260多幅,佛經變像114幅,所有畫像「皆一時絕藝」,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宋李之純的《大聖慈寺畫記》稱:「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大聖慈寺之盛。」到今天依然是成都極為罕見保留有部分唐代原貌的古跡。
唐朝剛剛建立的武德元年(618),玄奘與哥哥長捷法師來到成都,在成都各個著名寺廟拜訪高僧,印證交流和學習探討,見於記載的有寶暹、道基、智震、道因等人。玄奘進步很快,據說他隨寶暹學《攝大乘論》,隨道基學《毗曇》,隨智震學《迦延》。武德五年(622)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的東律院正式受戒並坐夏學律。
玄奘前後在成都五年,究通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著名佛寺講經,為蜀地僧俗所景仰,初步顯現出一代高僧風采,也表現出青年學者的睿智和廣博。但玄奘並不以此感到滿足,對佛學各種學問的好奇和疑惑,渴望與更多高僧交流印證的念頭一直纏繞在他的心中,於是他泛舟三峽,取道荊州再回長安,實現他赴西天取經之壯舉。
千百年來,玄奘在大慈寺受戒剃度的說法一直廣為流傳,但近年專家學者對成都歷史文化的研究所得,可能事實並非如此。
三、空慧寺與玄奘兄弟的隱秘關係
再回武德元年,玄奘與長捷法師經子午穀、劍閣至成都,當時並沒有到城中大慈寺,而是居住在城西的空慧寺,這一細節記載在慧立和彥悰為玄奘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一卷中,「時天下饑亂,唯蜀中豐靜」,「法師兄因住空慧寺,亦豐神朗俊,體狀魁傑,有類於父。」儘管這一傳記有許多小說筆法,記錄內容並非百分之百真實,但許多關於玄奘的生平經歷還是被研究者重視的。
《法師傳》開篇就提到西蜀佛教的興盛,正因為隋煬帝時期的亂世,許多高僧都投奔西蜀相對安寧,同時南朝以來,成都佛教也發展很快,也才能吸引這些高僧紛紛前來,所以他們兄弟也聞名前往。當時玄奘還只是十五六歲的小沙彌,《法師傳》雖然添加了一些語言誇張地形容玄奘學問有如天才,引起許多蜀中僧人驚歎,但畢竟玄奘尚屬「應法沙彌」階段,還不具備資格獨行法事,按照規矩也應該是跟著哥哥長捷法師一起在空慧寺居住,也時常去其他寺廟拜訪學習。也許是空慧寺後來消亡,玄奘兄弟與空慧寺的淵源一直不被重視。
成都空慧寺是一所歷史悠久的佛學講寺,位於成都西郊某處,今天已經不可考證。以史料記載,空慧寺由石犀寺改建而來。石犀寺最早並不是佛寺,主要留存著李冰治水時鑿刻鎮水石犀牛。南朝蕭梁武陵王蕭紀(武帝蕭衍的第八子,在成都十七年)在成都正式改建佛寺,當時叫龍淵寺,是蜀中南朝寺廟的代表之一。據唐代道宣《續高僧傳》記載,蕭紀專門從洛陽請了高僧慧韶入蜀弘法,慧韶,俗姓陳氏,為洛陽潁川陳太丘之後,與玄奘兄弟屬於同籍同族的本家。慧韶奉邀至蜀,于諸寺講論,開道如川流。到唐朝以後,因為避諱高祖李淵的名字才改名空慧寺。正因為空慧寺的興盛與玄奘兄弟有莫大淵源,所以他們入蜀以後專門前往那裏瞻仰,也就居住在空慧寺。
《續高僧傳•玄奘傳》還記載:「晚與二兄俱住益南空慧寺」長捷法師在空慧寺中開法筵講席,「凡講《盤經》《攝大乘論》、《阿曇》、兼通《書》《尚書》、《傳》(春秋三傳),尤善《老》(《道德經》)、《莊》(《莊子》)長捷法師的講筵法席「為蜀人所慕」。當時僧官「總管酂公特所欽重」。
很顯然,唐朝剛剛建立時的大慈寺還沒有後來的名氣,地位遠不如空慧寺,以長捷、玄奘與空慧寺的家鄉淵源,寄居修行於空慧寺更合乎情理。只不過空慧寺毀于唐武宗時期,宣宗即位,重興此寺,改名聖壽寺。
北宋人吳師孟《大中祥符禪院記》與南宋馮檝《大中祥符院大悲像並閣記》記述了重興之聖壽寺規模,大略謂寺院占地七頃,共三十院。規模、佛寺一度媲美大聖慈寺。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季春,院中塑觀音像一尊,歷經五年方完工,是迄今為止成都市最大的雕塑觀音像。但由於空慧寺名稱已經不再使用,從此就淹沒了。
空慧寺具體位置歷來也有爭議。據清朝一些史料觀點,認為年羹堯于雍正初年在原來空慧寺、聖壽寺的位置改建了將軍衙門,那麼應該就是今天成都市金河街、東西勝街及將軍衙門一片,這一說法參見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祁和暉《唐僧玄奘成都五年修習研究》的考證。(《西南民族大學》(人文社科版)2008年12月總第208期)。但另有一說法則是偏南的文廟街一帶,因為有唐代古籍《續高僧傳》點明玄奘「晚與二兄俱住益南空慧寺」,支持位置是成都偏南的地方。如袁庭棟的《成都街巷志》一書中,就是在介紹文廟街時順帶提到過空慧寺的情況。
四、玄奘在多寶寺修行而被誤認為是大慈寺
事實上,空慧寺的名聲雖然在隋唐時很大,但玄奘可能也並沒有與哥哥長捷住在一起。因為畢竟《法師傳》寫明只是「法師兄因住空慧寺」,而《續高僧傳》雖然支持說玄奘與長捷同住空慧寺,但求學與修行可能另有別處,更重要的是受戒剃度在空慧寺的可能性不大。
根據玄奘當時拜訪求學多位元高僧的情況,玄奘修行所在應該是成都城東的多寶寺。這也是一座成都名寺,由晉朝寶掌禪師興建,多寶寺位於城外僻靜的地方,而玄奘和長捷都是潛心向學的人,兩兄弟分別居住更有利於各自修行,這也比較符合研究學問的實際,這是其一。
多寶寺當時聚集高僧很多,其中有一個高僧道因法師年長玄奘十五歲,同樣是玄奘的河南家鄉人,俗姓侯。多年以後玄奘從天竺取經歸來,道因法師還被請到長安與玄奘一起翻譯經書,兩人交情極好。另據《大宋高僧傳》,玄奘請教學習的寶暹、道基兩位法師當時也都在多寶寺。這是第二點。
再次,多寶寺位於成都城郊外,當時要出城十多裏。更重要的一點證據是,多寶寺在成都城內另設有戒律院,正好與大慈寺毗鄰,玄奘正式受戒剃度就是當時多寶寺設在城內的戒律院。只不過唐朝中期以後大慈寺因得到玄宗李隆基下旨擴建而出名,吞併了城中原來的多寶寺戒律院地盤,演變為大慈寺的東律院和西律院(東律院原屬多寶寺的位置應該是大慈寺以東靠近府南河一邊),因此後人才會誤認為玄奘是在大慈寺受戒剃度,再後來就演變為玄奘一直就是在大慈寺修行,事實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正因為成都的多寶寺當時有戒律院,各方高僧雲集,寺廟規模很大,所以具備傳授戒律的資質。而空慧寺雖然聲名遠播,但規模和受戒條件似乎還不夠。關於玄奘受戒剃度的推斷可見四川文史館馮修齊《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受戒考論》(《西華大學學報》2009年4月)。另外明代曹學佺所著《蜀中名勝記》也記載,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空慧寺獲得敕建佛塔,當時在該寺獲得受戒者才700人,這時已經距離玄奘受戒有55年之久。雖然缺乏更多具體證明空慧寺受戒資質的資料,但推測空慧寺在唐朝初年應該還不具備剃度條件。
綜合來說,玄奘當年在成都多寶寺修行五年並受戒剃度的可能性更大,也能與大慈寺的流傳演變聯繫起來,應該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玄奘 #唐三藏 #大慈寺
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念之轉】工作坊
上課日期:5月18日, 6月1, 15日(三個星期一)
時間:7:30-10:30pm
地點:Zoom網上視訊課
http://www.hypnohealinghk.com/
【療癒過去,圓滿重生】Day 3A
今天,我將會簡易地帶出修行中很深奧的義理,如果你是初學者,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有點深,你可重聽幾次,同時最重要的是這些深奧義理跟你有甚麼關係呢?所以最後我會講解如何將這些義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讓我們找回我們本有的平安與快樂,不論你是初學者或是進階修行者,都會有收穫。
第一二天,療癒內在小孩、療癒跟父母、跟所有人的關係,其實只是為我們準備好去更認識神聖的自己。一切痛苦就是來自我們忘了自己真正的身份,誤以為這個身體裡的就是我,亦錯以為我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這就是彿家說的「我執」和「無明」,無明亦即無知,看不清真相。因此,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要「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和「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前兩天,我們學習探究我們的在關係裡的信念,該我們學習寬恕。今天我們甚至探究這個「我」是誰,其實就連「我」亦只是一個信念。
甚麼是神聖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呢?
就是要找到放下我的角色身份,放下我的性格,放下我對自己是誰、是怎樣的人的概念之後,那剩下來的是誰?或是甚麼?角色、身份、性格、人生處境,全部都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們跟十年、廿年前的自己、甚至只是昨天的自己已不一樣,你可以說這些全部都是我,但也可以說這些全部都不是真正的我。如果你認為「這些全部都是我」的話,亦即每一刻也可選擇做一個全新的我,並無一個不變的「我」存在。
若是「真正的自己」,他應該如如不動,永遠不變,所以無論你現在向前走或向後走一步,都不可能離真正的自己更近或更遠,真正的我一直都在,只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那最顯而易見的東西,就像空氣一樣,你今天有沒有想到過「空氣」?空氣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是我們就很少會想到它,而它卻一直內內外外地圍繞著我們。我剛剛說的「真正的我」(真我)比空氣離我們更近,而這個我就是不能被定義,所以才說要放下一切角色與概念才會找到它,「我是誰」這個問題不是要你告訴一個問案,因為任何說出來的話語都不是「真正的我」,正如老子《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真理/神/真我)是不能言傳的。
當我們還是幼兒,未學會語言時,我們去了解一棵樹的方式是以整個生命去探索這棵樹,運用視聽觸味嗅五感,去摸、去咬、放在耳邊聽,對幼兒來說每一棵樹都是神奇的奇蹟,但當我們學會了語言,學懂「樹」這個字之後,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就不再去認識遇見的樹,我們看見的只是過去,這就是我所說的幻相。現在跟別人的相處,例如你的父母、伴侶,我們都會帶著過去的經驗、我個人的標準去跟他們相處,其實我並沒有認識真正的他,我遇見的只是「過去」,甚至不是「他的過去」,而是「我的過去」。其實我們遇見的每個人,他們都只是「我眼中以為的他」,不多也不少,回想你生命,當有人評斷你是怎樣的人,你是否一定會同意?「我只是你眼中的我」,不多也不少,所以無需對別人的評斷太在意,可以一笑置之!其實我們沒有跟任何人相遇過,我們遇見的都只是自己,我們怎樣看自己就會怎樣看別人。因此,去愛你眼前的人就成為愛你自己的法門,耶穌說「愛人如己」其實是回歸一體,亦即回歸天堂的道路。相反地,仇恨、憤怒只是加強了小我的分裂感,怨恨會讓你更相信自己與他們均是獨立的個體。
就以喝水為例,水起初在我身體之外,它是一般水,而當我把它喝了,進入我體內之後,水就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那杯水本身是「非我」,突然間又成為了「我」,究竟我們怎樣界定「我」或「非我」?
例如一棵樹,起初我們只是看到一棵樹,當我們深入觀察它之後,就會發現所有「非樹」的元素,如雨水,太陽,風,土壤,甚至是牛糞,牛,昆蟲,種子,森林,前人的灌溉等等,深入觀察這一棵樹,我們會看到整個宇宙,這就是佛經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山比喻三千大千世界,芥子就是芥菜的種子,宇宙裡藏著一粒種子不難理解,同時種子裡面亦可看到整個世界,這其實不是比喻,而是真實,這亦是佛家說的「空性」,這才是終極的實相,一切東西皆為空性,「空性」不是指空(甚麼也沒有),「空性」是一切的潛能,它亦指沒有東西能獨立存在,連一粒塵都不能少,少了一粒塵,整個宇宙都不存在,這亦是科學裡的能量不滅定律。
這些深奧的義理跟你有甚麼關係呢?那粒塵跟我有甚麼關係?就是我們要知道世上萬事萬物,就連一粒微塵都很重要,如果我們用心去理解的話,我們會開始理解我們遇見的每個人事物都很重要,包括你買菜時遇到的菜販、你樓下的看更(守衛)、你搭電梯遇上的人、還是你的先生、父母,他們的重要性其實一樣的,重點是:任何此時此刻在你眼前的人,就是最重要的人。我常跟我的學員說,現在這要跟你們說同一番說話,就是「我的整個投生就是為了這一刻跟你說這番話」,很浪漫的一句話口,同時是真的,我所有的生命意義就在此時此刻,如果每一刻、每個人都同樣重要的話,相反地說就是沒有一刻、沒有一個人特別重要,我們就可放下分別心,每刻都用心連結眼前的每個人,用心做好眼前的每件小事。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話,你的生命會有甚麼不一樣?
如果有個房間,裡面的牆畫上好幾個黑點,我走進房間就會先注意到幾個黑點,卻很少留意白色的牆。我們的生命就猶如這面白色的牆,而生命情境就猶如這些黑點,其實生命所有的故事只佔我們生命不成比例少的部分,但我們卻將焦點放在幾件小事上,而忘卻了整個生命。當把焦點移向那無限的生命,你會發現,任何一個生命情境都微不足道,我們自然而然會放下那些生命故事,而找回無限的生命本身,這無限才是真正的自己。
因此,我一開始才說第一二天療癒內在小孩和跟別人的關係,只是讓我們清掉過去,空出空間,去用心來認識真正的自己,當發現生命情境根本微不足道的話,還有甚麼故意要去處理的需要?
所以我才說生命最根本的療癒不是療癒原生家庭,而是了解跟宇宙的關係,認識我是誰。
#我是誰 #認識真我 #斷輪迴
活動詳情:http://www.hypnohealinghk.com/rebirth0/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輕易豐盛學苑 Jamie 賺錢小宇宙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了解自己天賦特質,幫自己加薪上萬元! ‣ https://lihi1.com/ou2i3
●超強理財攻略小資理財 :https://reurl.cc/8lKQDb
#理財入門 #理財規劃 #賺錢方法
一句話的力量 4個方法如何好好說話
我們每天都在用言語,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言語的力量有多強大,
這就導致我們經常有意無意的傷害他人,
雖然坦率並不是壞事,
但有時候懂得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則會更好
但其實好好說話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願你的一句話,在他人心田上開出鮮花。
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巨大的力量,
都可以改變他人和自己
‣https://youtu.be/ppWhIlQb_0o
●四月線上天賦課,幫自己加薪上萬元! ‣ https://lihi1.com/ou2i3
0:00影片開始
0:17 什麼是語覺
3:14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4:09 常常讚美與感恩
5:11 傾聽別人
6:11 重視每個人
●超強理財投資攻略#小資理財 :https://reurl.cc/8lKQDb
●了解自己天賦,幫自己加薪上萬元! ‣https://lihi1.com/ou2i3
●免費領取🆓有錢人獨家理財表🔮https://reurl.cc/keyQr
// Jamie給你正能量💪 //
IG ‣ https://reurl.cc/0K1ax
FB ‣https://reurl.cc/VLoWR
YouTube ‣http://bit.ly/2WWUv7A
⬇️變有錢秘密在這裡⬇️
‣ 啟動天賦三步驟:https://lihi1.com/ou2i3
‣ 輕易豐盛粉絲團:http://bit.ly/richjamie
‣合作邀約:choujamie33@gmail.com
更多推薦影片:
📍#關於天賦
💡必看!財富翻倍找到自己的財富流:https://youtu.be/l_PXoJdY09Y
💡為什麼你一定要了解天賦?:https://youtu.be/ptIS97NGdpk
💡 #順流致富 GPS:https://youtu.be/19iIYB9xbQY
📍#理財達人秀
🔹獨家知識型YouTuber 好葉Better Leaf 專訪:https://youtu.be/llx4KvcLnwI
🔹打造富腦袋!從零累積被動收入Ms.Selena專訪:https://youtu.be/MeeSmrWg35U
🔹2020房地產投資?李同榮老師房產趨勢分析:https://youtu.be/UzztESwbr60
🔹共居美好房東生活-時尚包租婆Gina姊姊:https://youtu.be/1cbFb6Jvepc
🔹投資基金搞懂投資3個基本觀念賤芭樂老師:https://youtu.be/RuVZ1W_c9hs
🔹假如我有五千萬,自己的投資會有什麼不同? feat. 市場先生:https://youtu.be/dXE3Y0F9dAM
🔹流量變現金-自媒體的獲利模式 佐邊茶水間 Zoey:https://youtu.be/OuUPhqidNtI
📍#財富能量
⭐如果你想多了解心想事成的秘密:https://youtu.be/GAFUB_kaRuM
⭐面對憂鬱與躁鬱的情緒失衡:https://youtu.be/IwU-8Hobq2g
⭐我中了一台賓士...財富能量7大關鍵:https://youtu.be/GAFUB_kaRuM
📍#被動收入
💎斜槓人生主動收入系列:https://youtu.be/UwkqUfEGVtk
💎你愛的被動收入系列:https://youtu.be/V7yQk61DPBg
📍#投資理財
▪如何從0存款到!5步驟小資財富大翻身:https://youtu.be/4OUvOCrHmIA
▪打造巴菲特複利王國:https://youtu.be/uiv4-QoZjS0
▪信用卡推薦-現金回饋:https://youtu.be/C9tpl0B4W5E
▪沒有錢怎麼理財:https://youtu.be/F1LwoGTIOEk
▪晉升小資的五個聰明花錢方法:https://youtu.be/u_2Ps16oKRk
▪用一張紙看完人生 瞬間秒懂時間的威力:https://youtu.be/Rjk4NsDb-_M
📍#電影影評
🔸寄生上流#寄生上流 3大人性弱點:https://youtu.be/x9mQt3AiR2E
🔸阿拉丁面對金錢誘惑7招扭轉人性弱點:https://youtu.be/vkWbGpLD9Pg
📍#輕易豐盛 #見證
📌8年級年收百萬的秘密 掌握時機高獲利出場 :https://youtu.be/GehxE7cRRTA
📌透過夫妻理財找到財富順流:https://youtu.be/5suWRqD7Bwo
📌資源整合擁有4個主動收入+自助洗事業:https://youtu.be/Ok8eyIMDqu4
#理財 #理財達人 #理財規劃 #小資理財 #小資族投資 #小資存錢法 #小資 #小資女 #天賦 #免費 #翻倍 #財富 #迷路 #創富計畫 #2020 #理財 #秘密 #致富 #商機 #新年快樂 #禮物 #創造財富計畫 #財富翻倍 #改變 #改變人生 #商機分享 #人生致富 #致富人生
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全球廣論/全球共學-義工維護- 【三種修行應學者。】 那麼應該 ... 的推薦與評價
【三種修行應學者。】 那麼應該主動地,我們做些什麼? 【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 ... ... <看更多>
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20170726皈依三寶P107L08~P109L03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三種修行應學者 :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 <看更多>
三種修行應學者 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依止法-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一 (節錄依止法)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
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今初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
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
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
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
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
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
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
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
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
三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
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
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
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
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
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
師,以上利銜調儱淚馬,根如淚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
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
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
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
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
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
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
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
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
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
勝尤勝。」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
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
者。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此亦如云:「諸
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
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
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
能堪忍宣說苦勞。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我阿闍黎響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
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
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
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
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
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
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
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
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
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
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
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妙臂
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
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
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
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其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
如是咒師伴。」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鐸巴所集博朵瓦
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
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
亦不轉聽者。」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
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德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
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
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
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
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
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
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
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若念
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
須具有廣大希求。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為五。若如是者可
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於法法師起大敬重;棄
捨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
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
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
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
瓦。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鄔
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眾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
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善知識敦巴者,尊重(甚少)(念顯)
少,數未過五。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於未修
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
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
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初中分三:一、總示親近意
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今初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
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
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
善知識容顏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
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
授其鼻肉。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
離。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如博朵瓦
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
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輪圍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
悉不能動。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
議其行住。如彼告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
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
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
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
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如除穢人心者,盡斷
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
德水。」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遍生,
抑於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
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如朵龍巴對於善知
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
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
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
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如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
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
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
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
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敦巴請問大依怙
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
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
由何能生。」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哈哈,
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為極要,其信總之亦
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此復弟子於尊重
所,應如何觀。如金剛手灌頂續云:「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
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
世間。」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毘奈耶中亦有是說。此諸義者,謂
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
察過心,修觀德心。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
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
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
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
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
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復應
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如是修習,
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譬如自於所
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
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
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
尊重中無能匹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一終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
差別。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
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
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
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
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猛利
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
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
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
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
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
中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
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
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
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
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
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
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
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
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
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
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
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
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
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
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口永)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
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
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三
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
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
況諸動資財。」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
成就。」復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
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
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此復若就學者方面,
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
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
解脫之師。」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
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
如何行耶?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
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
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念茲)
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
不隨轉。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
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
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
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
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親近幾時者,
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
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第四、親近勝利者。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
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
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
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
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
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
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
以取勝。」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
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
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
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
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
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
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復次由其承
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
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
勝利。地藏經云:「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
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
亦能清靜,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
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
止親近供事尊重。」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
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
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
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
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
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
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
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五十頌
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
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石申)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
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
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
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
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
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
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
恭敬,沉沒法故。」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
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念住經云:「為
貪瞋痴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
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
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諦者品亦云:「若為惡
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親友
集云:「無信而慳吝,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
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
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
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
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
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
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
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
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
了知。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
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
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
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
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
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依止法 終
--
一方面讓大師的加持透過旋律流進心中,另方面讓我們憶念大師的功德。
用世間很平常的語言,來表達很神聖莊嚴的境界
https://www.sendspace.com/file/euqpw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3.169.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07232515.A.33D.html
※ 編輯: a1014a (118.233.169.48), 08/05/2014 18:39: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