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你可能和我一樣,睜著眼躺在床上,擔心著:
女兒今天在社群媒體上發了什麼文、看到了什麼?
她為什麼要像那些網紅或模特兒一樣,拍一堆奇怪姿勢或角度的自拍照?
你多麼想看她們在帳戶上發表的照片,偏偏你沒有權限可以看。
又或者你有權限觀看她的帳戶,但又擔心:
她是否私底下創了無數個的「小帳」,
把真正的心事或秘密的照片放在上面,不讓你看呢?
以下是幾乎每天都會在我腦中呼嘯而過的恐懼:
……她會不會在網路上分享有傷大雅的照片?
……會不會有人強迫她在網路上po她不想po的東西?
……有人會在網路上嘲笑她嗎?如果有,她會有什麼感受?
……會不會有別的家長看到她不想讓我知道的發文?
……人家會不會覺得我把女兒教得「不好」、很「隨便」?
新聞上不時可以看到青少年與網路相關的負面消息,像是有青少年因為網路霸凌自殺了,或是年輕女孩應朋友要求傳送裸照,不單使家人蒙羞,還要面臨司法的判決。更糟糕的,有些年輕女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透過網路交友平台APP與陌生人網聊認識、約見面,最後導致被性侵甚至綁架等不幸的後果。每一次,當有類似事件被報導出來,就會聽到那些孩子的父母說:「我們真的不知道孩子會變成這樣!」
網路社群時代,父母絕不能再用打壓、阻礙方式教養你的孩子。
特別是10-18歲的少女,她正在逐步建立自信,學習溝通,
父母必須跟上時代,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的溝通方式。
如果你不希望:她靠著社群網站的「讚」來決定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不希望:她跟著風向走,甚至被網路上的陌生人影響;
你絕對需要這本「網路時代養女守則」,
培養社群世代的網路素養、自信、思辨力與自律力。
取自《爸媽必讀!青春期女孩的網路安全界線》
……………………………………………………………..
各位朋友,早安:
「不要在情緒高漲(不論是好是壞)的時候,分享任何貼文。」
別說孩子了,父母自己也可以從這本書重新省思自己的網路行為,是否恰當。像我曾經看到某位媽媽在盛怒之下,公開po文罵自己的先生,那措辭似乎沒經過深思,這會讓之後的關係修復,變得相當不容易。
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不誇張,真的是「父母必讀」。我很贊同作者的用心,把我們的注意力拉回到親子關係本身,而不是把3C視為敵人。
「你的新版教養守則是,停止專注在恐懼與未知的事情上。然後,專心致志,把注意力放在:
▪建立互相信任的家庭文化
▪打造親子間舒適的關係
▪讓家庭時光充滿回憶、吸引力
▪提供教導並實踐各種重要生活技能的機會」
作者跟家長對話的口吻,相當溫暖且支持,這便是我們可以學習跟孩子互動的態度。這整本書的內容都很值得推薦給父母,不管孩子是哪種性別、哪種年齡層。
我會在今天晚上9點半,辦這本書的贈書直播,非常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這個議題的討論。大家的點閱與留言,讓人更多人注意這議題的重要性,特別是暑假開始了。
祝願您,重新跟自己、跟女兒、跟你的家庭生活連線!
……………………………………………………………..
10種傷害孩子的網路使用方式
【文/ 勞麗.沃爾克】
1. 青少年正逐漸失去語言技巧,因為他們習慣使用非完整語句的簡訊和信息模式。他們透過社群媒體來避免面對面或較為沉重的對話。
2. 青少年缺乏課外活動,因為和線上虛擬遊戲比起來,戶外活動、遊戲顯得相對無趣。
3. 青少年過度依賴網路的互動,也逐漸停止透過目光接觸、實際觸摸等方式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支持。
4. 面對遭逢人生重大困境的朋友,青少年失去了連結的能力。他們覺得在電話上或是面對面談論這個事件只會顯得更加尷尬和怪異,因此甚至會採取迴避的方式。
5. 青少年容易失去獨處的能力和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在休息時間時,他們總是盯著螢幕看,或是在有機會沉思前就先滑開手機 google 問題的「答案」。
6. 青少年對於挫折的容忍度和耐心都非常低,因為他們習慣透過螢幕得到「快速取得的資訊」和「立即的連結」。
7. 社群媒體具有類似興奮劑的效果,青少年高度專注其中後,隨之而來的是炸開的情緒。同時如果他們使用社群媒體的過程被打斷,他們會變得容易攻擊其他人。跌宕起伏的情緒,對他們產生類似藥物的影響,並對他們的整體健康造成損害。
8. 持續與他人比較,會傷害青少年的自信心和整體快樂程度。研究顯示,74%的女生說社群媒體讓她們看起來更好、更有趣也更受歡迎。然而,當周遭的人都將修飾並美化過的「故事」分享在社群媒體上,她們的內心便容易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將自己真實的感受隱藏起來,或是透過比較、打壓他人,作為提升自己的方式。
9. 青少年在網路上的虛擬身分已經和真實生活融為一體,導致現實生活中正常的發展過程不順利或經常被打斷。社群媒體的使用,使他們對真實生活的專注度遭受限制。
10. 現在,「輸人不輸陣」的文化已經擴散到社群網站上。我們的女兒必須和同儕分享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和每一個人較勁,比較誰的生活比較精彩有趣。更辛苦的是,較勁的對象還不限定於生活中認識的對象。如果你的女兒在網路上小有知名度,她可能也希望向網友證明「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很酷」。這真是一件充滿壓力的事!社群媒體將嚐鮮變成了必須,不是論是在看的層面、吃的層面還是遊玩的層面。於是我們的女兒會希望去更多更酷的景點「打卡」,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
以上文字取自
爸媽必讀!青春期女孩的網路安全界線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273
三采文化Suncolor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三重沃克休息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因為表現情緒而反覆受到懲罰的小孩,學會了害怕內在情緒體驗,並且緊繃(武裝)肌肉組織,努力地把感覺關在裡面、趕出覺知之外。
把注意力導向情緒或身體的痛苦狀態,不抗拒地把自己交付於這個體驗,一旦接納並放鬆地進入痛苦,我們可以學習溫柔地把痛苦吸收到經驗中。
我們只需要全然地感覺並接受痛苦的感官感受。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感受自己的身心狀態,在現代刺激很多,生活又忙碌的社會裡,確實特別不容易。我自己的體驗是,在獨處靜定的狀態裡,常可以感受到被遺忘的自己—即使我已經花這麼多年的時間在認識自己了。
我跟一位朋友談,認識自己,對現在的我來說,依然是有時間就會進行的功課。那麼,對一般人來說,又怎麼會足夠?
也就是說,很多人所認識的自己,還是非常片面與表淺。而且不是年紀大,就足夠認識自己,不少老人家口中的自己,跟他人對老人家的認識,落差相當大。
我們長期逃避自己的情緒,不僅僅是負向情緒,我們給正面情緒的時間,也相當不足。
最近有機會到某個地方,我會偷空看著天空,靜下來、慢下來,放眼天寬地闊,內在感覺寧靜自由。心境不平和,這些隨手可得的正向情緒,也就容易視而不見。
感覺不到心理層次的情緒,感覺生理的狀態也好,我印象中,藉著不同的書分享了這個概念幾次。以我昨天來說,多次回到腹部,去感受我腹部的緊繃,還有肩頸的僵硬,然後我便知道,該好好休息了。
身心的反應,都是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的依據啊~
這篇摘文的練習,非常推薦給各位朋友。祝願您,回到過去,跟被遺棄的自己在一起,然後從此不離不棄!
************************************
感覺:被動地解決哀悼
【文/ 彼得‧沃克】
持續進行發怒、哭泣、言語抒發等主動的哀悼歷程,能幫助我們發現第四個哀悼歷程:感覺。「感覺」是一種比表達情緒更隱晦、被動的歷程。透過比較情緒表達和感覺這兩種概念,是最好的說明。情緒表達是用哭泣、發怒或言語宣洩,把內在的情緒能量釋放出來;感覺則是一種處於當下內在情緒體驗,而不做反應的靜態過程。在療癒中,感覺是把自己交付給內在的痛苦體驗,而不論斷或抗拒那些體驗,也不做情緒表達。
感覺是一種動覺(kinesthetic)的體驗,而非認知的體驗,它是把思考關掉,打開情感、能量、感官感受的覺察過程,也就是俗話說的「不要多想」和「進到你的身體」。
感覺,做為一個哀悼歷程,涉及了有意識地翻轉習得的求生機制,也就是壓抑痛苦,把它逐出覺知之外。
感覺「發生」於把注意力導向情緒或身體的痛苦狀態,不抗拒地把自己交付於這個體驗,一旦接納並放鬆地進入痛苦,我們可以學習溫柔地把痛苦吸收到經驗中。然後,感覺的功能就像是溶劑般,會溶解並代謝情緒的情感、能量和感官感受。
***
感覺可以療癒消化問題
練習感覺也很像健康的消化食物,放鬆的消化道能讓我們有效地消化吸收養分。然而,如果壓抑感覺,我們的身體通常會武裝起來,同時變緊繃,尤其是消化道。
我相信消化道緊繃會產生常與CPTSD 共同出現的消化問題,如腹瀉有時候是強烈危險情緒所引起的生理反應,這種時候,恐懼誘發了交感神經系統,進而誘發了大腸立即性的排泄。嘔吐也很類似。另外,便祕有時候是消化道的緊繃,阻礙了健康排泄所需的腸道蠕動。
***
情緒與生理的連結
情緒和生理感受常有密切的關係。
生理感受常與感覺一起發生。還有,緊繃與壓力的生理感受,可能是發展來抵抗感覺的一種防衛表徵,隨著未表現的感覺累積下去,就必須要用更緊繃的肌肉去壓抑它。
因為表現情緒而反覆受到懲罰的小孩,學會了害怕內在情緒體驗,並且緊繃(武裝)肌肉組織,努力地把感覺關在裡面、趕出覺知之外。
憋氣是武裝的進一步產物,是很常用來壓抑感覺的方法,因為呼吸很自然地會把你的覺察帶到感覺的層次。
把覺知聚焦在生理感受的技術,能幫助你變得更擅於練習「感覺」,而藉由足夠的練習,注意緊繃的臉、喉嚨、心臟或肚子,會把感覺帶入覺知,並用感覺去解決。然而,在你聚焦於生理感受的初期,感覺有可能會很強烈地出現,因此讓自己適度表達情緒會有幫助。
***
平衡感覺與表達情緒
當我們對感覺的隱晦感官感受變得更具正念時,用感覺解決被動哀悼歷程,就能夠與動態的哀悼歷程相輔相成。因此,當我們可以用「表達情緒」和「感覺」兩種方式,處理憤怒、悲傷、恐懼、羞恥和憂鬱時,通常就是在高階的療癒狀態。
還有,感覺也可以幫助我們把情緒帶入覺知——需要透過動態、淨化的情緒表達來被哀悼處理。因此,當我們可以流暢地在感覺和情緒表達之間切換,哀悼就會特別深刻。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全然地感覺並接受痛苦的感官感受。其他時候我們則想對他人(那些允許我們用發怒和眼淚替文字上色的人)以言語來抒發我們的痛苦。
***
學會感覺
隨著倖存者變得越來越擅於發怒和哭泣,他們會更不害怕自己的感覺,而學習單純感覺的機會也會出現。他們可以藉由被動地適應較隱晦的憤怒與悲傷感官感受,去善用這些機會。
一段時間後,這個練習會建立起被動地與自己較深的感覺同在的能力,像是恐懼、羞恥和憂鬱,但在早期階段,這個覺知常會演變成動態地表達情緒的需求——用哀悼來處理自己的遺棄感。然而,他們的遺棄感覺後來也會純然地藉由覺知而被消化和處理。
這也適用於焦慮。這常是在覺知層面下的恐懼,藉由充足的練習,被動感覺常常能夠解決焦慮。下一章會詳細地介紹這個歷程。
***
一個感覺的練習
這個練習可以加強用感覺和哀悼來處理痛苦的能力。
想像自己在做時光旅行,回到過去你覺得特別受到遺棄的地方。在各種痛苦的情緒狀態或情境中,讓成人的你,把身為被遺棄的孩子的你,帶來坐在成人的你的腿上,並且安慰他。
你可以口頭上安慰他:「大部分時候,你如此被遺棄,感到如此孤單,使我覺得很悲傷。你被困在這種遺棄痛苦中,尤其是因為你忍受了這麼久,而沒有人來安慰你時,我更愛你。那不該發生在你身上,不該發生在任何一個小孩身上。就讓我安慰你、抱著你吧。你不用急著忘掉它,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造成的,而且不用怪罪於你。你什麼都不用做,讓我抱著你就好。慢慢來⋯⋯我永遠愛你,無論如何都在乎你。」
我非常推薦這個練習,即使它感覺很假,即使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擊退找碴鬼。請繼續練習,然後你會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對你那個受創小孩的自我憐憫。當它發生時,你會知道,自己的療癒工作已經到達了很深的層次。
***
邀請並提升哀悼的技術
在我成年後的第一次突破性哭泣後,我就變得很難流淚(但現在已經不會這樣了)。我不易流淚那時候,常常渴望那令人難以置信的解脫,但是,不像發怒,我無法強迫自己哭泣。我後來得知很多人也是這樣,我的朋友馬侃也遭受同樣的挫折,想哭到想把檸檬汁擠到自己眼睛裡去,後來他能夠笑談這件事,但也嚴肅地警告我,絕對別嘗試這種行為。
這裡我整理出一個清單,列出我們討論過如何讓自己大哭一場的方法。
如同本書中所有的忠告,請自由使用你覺得適合的忠告建議,並且自由安排你覺得最好的順序。不同的組合,可能會提升哭泣或發怒,或者兩者同時出現。有時候怎麼做都沒用,但我鼓勵你,再多試試直覺上覺得可能有用的技術。
1. 找一個安全、舒適、不會被聽見的地方。
2. 閉上眼睛,回憶你曾對某人感到慈悲憐憫的時候。這可以來自真實生活, 或是讀過的一本書或一首詩,或是看過的電影或新聞。
3. 藉由回憶某人對你很仁慈,或是想像某人應該會對你仁慈,來提取自我憐憫。像是我,我就會對你很仁慈。
4. 進行言語抒發,談談困擾你的事。可以寫下來,也可以對真實的朋友、想像的朋友,或是對我訴說。
5. 想像自己受到更高的力量安慰。看見自己坐在這個仁慈的更高力量,或應該是仁慈的真人腿上(我有一位案主覺得聖誕老人很好用)。
6. 回憶你曾經在哭泣或發怒後覺得好多了的經驗,或看見別人在真實生活中或電影中哭泣。
7. 回憶你曾經生氣,或別人的生氣,而使你免於傷害的經驗。
8. 想像你的憤怒在周圍形成一個火紅的保護屏障。
9. 想像你的眼淚或憤怒帶著恐懼、羞恥或憂鬱,升起並且發散出來。
10. 想像自己慈悲地抱著你的內在小孩,告訴他這很正常,覺得不高興或受傷時,都可以感到悲傷或生氣。
11. 告訴你的內在小孩,你會保護他不受批判。
12. 深深地、慢慢地、完全地呼吸。
13. 播放可以感動你的或挑起情緒的音樂。
14. 看淒美的電影。
15. 看的電影內容,含有令你羨慕的憤怒發洩。
最後,如果閱讀這本書後,並沒有使你開始釋放找碴鬼對你哀悼能力的束縛,請考慮尋求心理治療師或支持團體幫助你,來處理找碴鬼用以破壞你哀悼能力的羞恥。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三重沃克休息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以為自己的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不被傾聽,
就是醫師所診斷的憂鬱症、成癮者、焦慮失眠患者……
但其實,根源是來自你童年所受的傷害:虐待、貶抑、忽視、責打辱罵、沒有愛……
以致你的「情緒調節」出了問題,讓你——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玻璃心、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
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為別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緒王子……
◎不搞錯病症,對症治療才有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
本書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多元取向的治療方式(非單一性的治療方式),才是對CPTSD 有效的療法。同時,也以精闢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得以正確地了解並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見錯誤標籤,進一步來幫助當事人更正確地了解自己,並且擺脫種種錯誤標籤和無效治療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許你忘了來自童年的傷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多數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創傷經驗所致,而這創傷經驗,可以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的層面。
孩子因為試圖努力與人親近或得到接納,但最後卻徒勞無功,所以只能在被遺棄所帶來的絕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會透過體罰與輕蔑,來加深遺棄性的創傷。
父母的拒絕,放大了孩子的恐懼,再鍍上一層羞恥感,而隨著時間的進展,就演變成有毒的內在找碴鬼(惡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長大後,都還在承擔著父母的拋棄,最終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落入了CPTSD的深淵。
有太多的人因為忽略了這樣的創傷或情緒,造成了莫名的人際關係障礙、情感關係不協調……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希望用這本書,更具體地幫助各位朋友,去認識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處境,並且走向自我修復與療癒。
之前分享跟原生家庭不當對待的文章,有些朋友的留言,就表現出哀悼過程中會出現的狀態。不管我們內在有憤怒、憂傷、痛苦……,都可以試著接納。
「哀悼童年所失,是因為這些失去猶如我們自己重要的部分已然死去,而有效的哀悼,會讓這些部分死而復生。」
其實有些朋友因為從小被父母嚴格地控制,幾乎可以說失去了童年。像是不允許交朋友,要投入大量時間在功課或才藝,幾乎不能玩樂,這些都是曾經出現過的例子。
好好看清過去的失落,認認真真面對自己的悲傷,把那些不當的期待暫時畫下一個句點。
「這些失去必須得到哀悼,直到真的了解你的照顧者是多麼的不稱職,以及你的父母是多麼不稱職的同盟。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停止為他們的虐待或忽略而責怪自己。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完全了解他們糟透了的養育,帶給你的是怎樣持續的後果: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你需要哀悼,直到了解你習得的自動自我遺棄習慣,是在重演他們嚴重失敗地與你同在。」
哀悼就是跟自己連結的一種方式,也許不是一次就能畢盡其功。這沒關係,我們一次又一次來嘗試,每次心頭的重擔都輕鬆一點就可以。
然後,開始愛自己。這一篇教導我們愛自己的說法,相當完整,我很欣賞。即便我們童年過得超級幸福,依然可以在愛自己的練習中,得到力量。
祝願您,能增長自我保護與自我慈愛的能力,並且對自己越來越友善!
************************************
哀悼
【文/ 彼得‧沃克】
要化解情緒重現時所浮現令人難以承受的感覺,哀悼絕對是無可取代的工具。要處理在製造CPTSD 的家庭中成長所帶來的各種失去,哀悼也是非常關鍵的歷程。
我們哀悼童年所失,是因為這些失去猶如我們自己重要的部分已然死去,而有效的哀悼,會讓這些部分死而復生。
***
哀悼會擴大洞察力和理解力
洞察力雖然極為重要,卻絕不足以達成更深度的復原。再多的意圖或領悟,都無法免除倖存者的必修課,就是在情緒重現時,要以愛來照顧自己。當我們感到害怕、悲傷、憤怒或不開心時,我們要以仁慈來回應自己,這是很關鍵的事。
倖存者迷失且困在情緒重現時,感覺有如死亡一般,而哀悼能大大地幫助倖存者處理這個狀況。哀悼能夠代謝最痛苦的遺棄感,尤其是那些引起自殺意念和最糟的積極自殺感覺。
療癒中的人也需要哀悼他們早期依附需求之死。因此,我們必須哀悼一個糟糕的事實:安全感和歸屬感在我們的家庭中是稀有的或不存在的。另外,早年挫折地試圖贏得父母的認同和感情,所換來無數的心碎,我們也需要為這些心碎哀痛。
哀悼也能夠支持我們從童年創傷所造成的痛苦,以及如死亡般的許多失去中復原。其中,重要的童年所失,就是我們的關鍵發展停滯了;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憐憫、自尊、自我保護和自我表達的死亡。
***
哀悼父母照顧的缺席
隨著哀悼能力的進化,通常會發現許多未解決的問題,是有關我們缺乏發展與茁壯所需要的慈愛撫育。
以下是所有的小孩賴以茁壯成長的父母撫育關鍵類型。了解這些未滿足的需求,能夠幫助你以哀悼來化解未釋放的痛苦,而那痛苦即來自於成長過程中所缺乏的這類支持。還有,這個知識能引導你更慈愛地重新撫育自己,與自己互動。
1. 言語慈愛:熱切地參與各方面的對話;大量的讚美和正向回饋;願意回答所有問題;教導、讀故事、提供持續言語發展的資源。
2. 靈性慈愛:看見孩子的本質價值;基本的良善和有愛的天性,並且反射給孩子;使孩子體驗喜樂、樂趣和愛,以維持孩子覺得人生是個禮物的天性;靈性或哲學性的指導,以幫助孩子整合人生中痛苦的部分;滋養孩子有創意的自我表達;經常接觸大自然。
3. 情緒慈愛:一致地以關心、關懷和興趣對待孩子;歡迎並重視孩子全面的情緒表達;示範沒有虐待性的情緒表達;教導用不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安全方式釋放憤怒;大量的愛、溫暖、溫柔和慈悲;榮耀釋放痛苦的淚水;當個安全的避難所;幽默。
4. 肢體慈愛:感情與保護;健康的飲食和睡眠;教導打理儀容、紀律和責任感的習慣;幫助孩子發展嗜好、戶外興趣,以及個人風格;幫助孩子平衡休息、玩樂和工作。
靈魂的痛相當難歸因於童年所失,但那些接受哀悼之旅的人會毫無疑問地知道,他們靈魂之痛和心理痛苦的核心,是成長在遺棄性父母之下所造成的失去未獲得解決。
這些失去必須得到哀悼,直到真的了解你的照顧者是多麼的不稱職,以及你的父母是多麼不稱職的同盟。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停止為他們的虐待或忽略而責怪自己。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完全了解他們糟透了的養育,帶給你的是怎樣持續的後果: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你需要哀悼,直到了解你習得的自動自我遺棄習慣,是在重演他們嚴重失敗地與你同在。
為這些糟透了的現實哀痛,會使我們在各方面的自我照顧發展上更有力量。隨著哀悼越來越有效,我們的自我憐憫和自我保護能力會成長,而且心理也會變得越來越使用者友善。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