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寫衛蘭福音碟。天佑香港,God bless Hong Kong!
原文 : //視野宏大的本土福音專輯
文:鍾一匡@鍾氏兄弟
自鄭秀文 (洋名Sammi) 在2019年打正旗號推出福音碟《信Faith》後,歌手藝人推出福音碟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信Faith》的成績非常優秀,除了成為全年銷量冠軍外,也讓大眾從Sammi經歷過的「高山低谷」中認識基督教信仰,從而反思自己的人生。因此,以前不敢以純信仰作為招倈的唱片公司都紛紛為自己旗下的基督徒歌手灌錄福音唱片。一些有名氣的歌手如周慧敏、關心妍、馬浚偉、裕美、張彦博、張致恆、王祖藍等也相繼推出福音碟。在過去十年內,福音唱片彷彿已成為了在主流碟、發燒碟以外的一個特定市場,銷量也有一定的保證。除了在一般唱片舖外,這些福音碟在福音書室可以購買到。
當然 ,鄭秀文不是第一位推出純福音碟的歌手藝人。記憶所及,黃愷欣及奚秀蘭早在80年代已經打正旗號用自己的名字推出福音碟。兒歌之父「辛尼哥哥」也在80年代推出盒帶名叫《我喜歡歌頌主耶穌》。著名唱片騎師鄧惠欣在80年代成立「匠心唱片」,為自己及其他基督徒歌手製作及推廣名正言順的福音唱片。
不得不提,以《天各一方》一曲成名的曾路得(洋名Ruth)在80年代退出「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ACM)後,便自資與組合「四月之聲」推出了《信》大碟及《曾路得+四月之聲》盒帶,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福音專輯。其實,Ruth在主流唱片公司華納及EMI中的某些作品中也暗地裡滲透福音性元素,向非信徒傳播上帝的大愛。Ruth曾說:「我沒有分自己是製作福音碟或主流碟」,意思是她在製作福音碟的時候,也像製作主流唱片般同樣認真。筆者亦有幸分別在2011及2016年為Ruth監製兩張福音專輯《重新設定》及《擁我入懷》,為筆者音樂生涯中重要的一頁。很感恩,兩張專輯的銷量甚佳,總算對自己有個交代。
2010年打後,隨着福音書室的沒落,加上投資上的昂貴,推出福音唱片的歌手(包括教內人)也寥寥可數,更遑論用主流唱片公司嘜頭打正旗號出福音碟。所以,衛蘭在2019年推出福音碟本身已是一樁非常罕有的事件,是城中一時佳話,更是自鄭秀文《信Faith》大碟後福音音樂在主流樂壇中最大的衝擊。
據悉,衛蘭(洋名Janice)由黎明旗下的A Music轉會到新唱片公司華納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華納容許她推出一張個人福音大碟,此舉無疑是藝高人膽大,卻凸顯了Janice沒有架子、純粹想以唱歌去榮耀上帝的性格。她經常說:「I just want to sing to praise the Lord。」華納也因為當時缺乏有質素的女歌手而渴望羅致衛蘭成為旗下歌手,所以兩者一拍即合。而唱片公司也沒有食言,在Janice推出了第一張主流唱片後的兩年,真的替她發行這張名叫《In His Name》的福音大碟。
2005年,當時我還在美國居住,有一天在新澤西州朋友家中地牢聽到一位不知名的歌手翻唱黎明金曲的英文版。我瞬即被這把甜美的嗓子吸引着,然後問朋友這位歌手是誰,他說是衛蘭。我心想,她一定會紅。當然,每一次我預測會紅的歌手最終也會紅起來,沒有例外。果然,如我所料,在我回到香港的2006年,衛蘭在黎明及A Music音樂總監雷頌德的培植下,躍升為一線歌手。她在2007年紅館舉行的第一場演唱會,在朋友陳岳鵬的邀請下,我也有去看。
12年後,當我得悉衛蘭將會推出一張個人福音大碟時,心中很是雀躍。原來,唱片公司給予她極大的創作自由度,務求她能創作一張徹底屬於自己的福音專輯,甚至連唱片封套設計也是由Janice親自企劃,封底印有「通窿」《Strength and Shield》字樣,封面呈現一個紅色的Janice配上黑色背景,原來紅色代表耶穌的寶血,甚有心思。音樂上,Janice找了金牌監製馮翰銘及新晉製作人蘇道哲作為她的幕後班底,幕前也找來了她的好朋友及妹妹衛詩為大碟協力,熱鬧非常。
筆者認為許多香港福音碟的內容比較貧乏,歌詞只皮毛地觸及「神愛我,我愛神」等的單向思維,反而欠缺在信仰生活、信徒歷程、屬靈層面中的深度反思,往往令專輯流於表面化。誠言,當衛蘭宣布推出福音碟時,我也有這個憂慮。最後,當我連續聽了這張大碟四、五次後,我的疑慮迎刃而解,因為衛蘭發佈了一張不論在音樂編排上或信仰訊息上都到非常有深度及到位的福音大碟。
專輯分三個段落:第一首《所以我愛》,確立了信仰的本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成為專輯的中心思想;第二至第五首道出了作為信徒路途未必一定平坦和逢凶化吉,反而在屬靈上有掙扎。《摩西的煩惱》道出雖然摩西是上帝揀選的使者,仍然有很多煩惱。在《運動詩歌》中,Janice更把她個人的煩惱 — 即傳媒及觀眾笑她不夠窈窕 — 作出平反,其實上帝是根據自己的形象造人,我們身形如何也是上帝所賜,所以我們要欣賞上帝的一切創造。衛蘭藉摩西及自己的煩惱帶出我們作為凡人一定不會事事如意,因此我們要倚靠上帝作生命的《Strength and Shield》 ,也要學像《鐵蘭花》一樣,視「百般試煉為大喜樂,因為信心經過試煉就生忍耐,忍耐也使我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一:2-4)雖有挫折,仍能「count it all as joy」!
專輯的第三段是三首抒情歌曲,《面對》由華納新人洪嘉豪作曲、廣西政協王祖藍作詞,歌曲旋律本身可以很老套,但經蘇道哲的編曲後卻不落俗套,成為蕩氣迴腸的慢歌,充分表現衛蘭一絲不苟的唱功。《家門》旋律由貝多芬《快樂頌》作出變奏,合唱的馮允謙嗓子有沉厚質感,玩轉音時也很自然,與Janice一起產生驚喜的化學作用。監製馮翰銘指出,《家門》一曲受浪子回頭的比喻啓發,鼓勵大家與青年人同行,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獨,因為上帝的家門永遠為他們而開。專輯以《伯利恆的主角》作結,靈感來自《新生王歌》,歌曲道出基督信仰核心就是耶穌。這首歌旋律優美,在聖誕節或其他日子聽也非常適合。
這是衛蘭第一次為自己專輯監製,成績相當不錯。最重要是大碟的世界觀相當宏闊,每首歌都有一段聖經經文作為支撐,但專輯的音樂性及曲風沒有令非教徒卻步,可說是相得益彰,兩全其美。而且,唱片所探索的深層次屬靈話題在本土福音音樂上是前所未見,高瞻遠矚卻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In His Name》絕對是本土福音音樂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突破。可惜,今年香港電台決定取消「十大中文金曲頒奬典禮」,否則這張專輯應該可獲取不少奬項。//
上帝的家 經 文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enry寫衛蘭福音碟。天佑香港,God bless Hong Kong!
原文 : //視野宏大的本土福音專輯
文:鍾一匡@鍾氏兄弟
自鄭秀文 (洋名Sammi) 在2019年打正旗號推出福音碟《信Faith》後,歌手藝人推出福音碟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信Faith》的成績非常優秀,除了成為全年銷量冠軍外,也讓大眾從Sammi經歷過的「高山低谷」中認識基督教信仰,從而反思自己的人生。因此,以前不敢以純信仰作為招倈的唱片公司都紛紛為自己旗下的基督徒歌手灌錄福音唱片。一些有名氣的歌手如周慧敏、關心妍、馬浚偉、裕美、張彦博、張致恆、王祖藍等也相繼推出福音碟。在過去十年內,福音唱片彷彿已成為了在主流碟、發燒碟以外的一個特定市場,銷量也有一定的保證。除了在一般唱片舖外,這些福音碟在福音書室可以購買到。
當然 ,鄭秀文不是第一位推出純福音碟的歌手藝人。記憶所及,黃愷欣及奚秀蘭早在80年代已經打正旗號用自己的名字推出福音碟。兒歌之父「辛尼哥哥」也在80年代推出盒帶名叫《我喜歡歌頌主耶穌》。著名唱片騎師鄧惠欣在80年代成立「匠心唱片」,為自己及其他基督徒歌手製作及推廣名正言順的福音唱片。
不得不提,以《天各一方》一曲成名的曾路得(洋名Ruth)在80年代退出「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ACM)後,便自資與組合「四月之聲」推出了《信》大碟及《曾路得+四月之聲》盒帶,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福音專輯。其實,Ruth在主流唱片公司華納及EMI中的某些作品中也暗地裡滲透福音性元素,向非信徒傳播上帝的大愛。Ruth曾說:「我沒有分自己是製作福音碟或主流碟」,意思是她在製作福音碟的時候,也像製作主流唱片般同樣認真。筆者亦有幸分別在2011及2016年為Ruth監製兩張福音專輯《重新設定》及《擁我入懷》,為筆者音樂生涯中重要的一頁。很感恩,兩張專輯的銷量甚佳,總算對自己有個交代。
2010年打後,隨着福音書室的沒落,加上投資上的昂貴,推出福音唱片的歌手(包括教內人)也寥寥可數,更遑論用主流唱片公司嘜頭打正旗號出福音碟。所以,衛蘭在2019年推出福音碟本身已是一樁非常罕有的事件,是城中一時佳話,更是自鄭秀文《信Faith》大碟後福音音樂在主流樂壇中最大的衝擊。
據悉,衛蘭(洋名Janice)由黎明旗下的A Music轉會到新唱片公司華納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華納容許她推出一張個人福音大碟,此舉無疑是藝高人膽大,卻凸顯了Janice沒有架子、純粹想以唱歌去榮耀上帝的性格。她經常說:「I just want to sing to praise the Lord。」華納也因為當時缺乏有質素的女歌手而渴望羅致衛蘭成為旗下歌手,所以兩者一拍即合。而唱片公司也沒有食言,在Janice推出了第一張主流唱片後的兩年,真的替她發行這張名叫《In His Name》的福音大碟。
2005年,當時我還在美國居住,有一天在新澤西州朋友家中地牢聽到一位不知名的歌手翻唱黎明金曲的英文版。我瞬即被這把甜美的嗓子吸引着,然後問朋友這位歌手是誰,他說是衛蘭。我心想,她一定會紅。當然,每一次我預測會紅的歌手最終也會紅起來,沒有例外。果然,如我所料,在我回到香港的2006年,衛蘭在黎明及A Music音樂總監雷頌德的培植下,躍升為一線歌手。她在2007年紅館舉行的第一場演唱會,在朋友陳岳鵬的邀請下,我也有去看。
12年後,當我得悉衛蘭將會推出一張個人福音大碟時,心中很是雀躍。原來,唱片公司給予她極大的創作自由度,務求她能創作一張徹底屬於自己的福音專輯,甚至連唱片封套設計也是由Janice親自企劃,封底印有「通窿」《Strength and Shield》字樣,封面呈現一個紅色的Janice配上黑色背景,原來紅色代表耶穌的寶血,甚有心思。音樂上,Janice找了金牌監製馮翰銘及新晉製作人蘇道哲作為她的幕後班底,幕前也找來了她的好朋友及妹妹衛詩為大碟協力,熱鬧非常。
筆者認為許多香港福音碟的內容比較貧乏,歌詞只皮毛地觸及「神愛我,我愛神」等的單向思維,反而欠缺在信仰生活、信徒歷程、屬靈層面中的深度反思,往往令專輯流於表面化。誠言,當衛蘭宣布推出福音碟時,我也有這個憂慮。最後,當我連續聽了這張大碟四、五次後,我的疑慮迎刃而解,因為衛蘭發佈了一張不論在音樂編排上或信仰訊息上都到非常有深度及到位的福音大碟。
專輯分三個段落:第一首《所以我愛》,確立了信仰的本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成為專輯的中心思想;第二至第五首道出了作為信徒路途未必一定平坦和逢凶化吉,反而在屬靈上有掙扎。《摩西的煩惱》道出雖然摩西是上帝揀選的使者,仍然有很多煩惱。在《運動詩歌》中,Janice更把她個人的煩惱 — 即傳媒及觀眾笑她不夠窈窕 — 作出平反,其實上帝是根據自己的形象造人,我們身形如何也是上帝所賜,所以我們要欣賞上帝的一切創造。衛蘭藉摩西及自己的煩惱帶出我們作為凡人一定不會事事如意,因此我們要倚靠上帝作生命的《Strength and Shield》 ,也要學像《鐵蘭花》一樣,視「百般試煉為大喜樂,因為信心經過試煉就生忍耐,忍耐也使我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一:2-4)雖有挫折,仍能「count it all as joy」!
專輯的第三段是三首抒情歌曲,《面對》由華納新人洪嘉豪作曲、廣西政協王祖藍作詞,歌曲旋律本身可以很老套,但經蘇道哲的編曲後卻不落俗套,成為蕩氣迴腸的慢歌,充分表現衛蘭一絲不苟的唱功。《家門》旋律由貝多芬《快樂頌》作出變奏,合唱的馮允謙嗓子有沉厚質感,玩轉音時也很自然,與Janice一起產生驚喜的化學作用。監製馮翰銘指出,《家門》一曲受浪子回頭的比喻啓發,鼓勵大家與青年人同行,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獨,因為上帝的家門永遠為他們而開。專輯以《伯利恆的主角》作結,靈感來自《新生王歌》,歌曲道出基督信仰核心就是耶穌。這首歌旋律優美,在聖誕節或其他日子聽也非常適合。
這是衛蘭第一次為自己專輯監製,成績相當不錯。最重要是大碟的世界觀相當宏闊,每首歌都有一段聖經經文作為支撐,但專輯的音樂性及曲風沒有令非教徒卻步,可說是相得益彰,兩全其美。而且,唱片所探索的深層次屬靈話題在本土福音音樂上是前所未見,高瞻遠矚卻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In His Name》絕對是本土福音音樂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突破。可惜,今年香港電台決定取消「十大中文金曲頒奬典禮」,否則這張專輯應該可獲取不少奬項。//
上帝的家 經 文 在 張光偉 Way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幾年前的文章,對我們現在是一個提醒。
比婚姻更崇高
袁幼軒博士(Dr. Christopher Yuan)和羅莎麗博士(Dr. Rosaria Butterfield) 對美國最高法院裁決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回應
美國最高法院已將同性婚姻在五十州合法化,全國大部分的人都為此而歡呼。本來 我們也是屬於今天這個在各處驕傲地揮舞彩虹旗世界的羣體之一。並曾經和我們所愛的 同志們(LGBT 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手挽著手,深信這同志羣體才是我 真正的家人。
這就是我袁幼軒和羅莎麗,曾協助建立的世界;一個追求尊嚴和平等的世界。 不 多久之前,我們就是這羣為著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而歡呼慶祝的人 。(這個判決不只對於 婚姻重新下了新的定義,對於人格也給予了新的涵意。)
在 1999 年,當耶穌基督向我們兩人分別顯示了祂的救贖恩典與慈愛的時候,我們 才領悟到我們的不信,和因不信所造成對肉體情慾的崇拜,這都已不再是我個人的選擇 了。我們承認跟隨耶穌必須放棄一切。也理解悔改意味著要逃離所有最常面臨和最吸引 我們的誘惑。而在我們悔改信靠基督之前,上帝卻已準備了關懷和愛我們的基督徒。這 些人成了我們在基督裡的新家庭,兄弟姊妹、父親和母親。這些基督徒在我們還不配被 愛的時候,就先來認識我們、先來愛我們。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徒憑著聖經的 真理來愛,來接待,成為他們其中的一份子。他們這樣做是彰顯並效法了基督的樣式。 因此,當聖靈改變我們的心時,我們方才明白:「福音是要付出代價的,並且這代價是 值得的。」
最高法院裁決發佈之後的日子和之前的日子並沒有兩樣:上帝帶著權柄與尊榮始終 坐在祂的寶座上。因此有朝一日,萬國萬民無不屈膝且萬口必承認祂是主是王。
我們確信上帝所命定的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結合,這也是耶穌在馬可福音 10:6-8 以及 馬太福音 19:4-5 一再教導的真理。既使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些人認同大法官 Kennedy 在 判決書所寫的:「婚姻體現了愛的最高典範」,然而,我們卻不同意。世上的婚姻並不能 夠壟斷”愛”的最高典範。「上帝是愛」(約翰一書 4:7-9)。愛的顛峰是上帝在基督裡愛我 們。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超越這個愛。
實際上,婚姻是一個奧秘也預表著一個更重要的真理。更確實的來説,愛的最高典 範乃是基督愛祂的新婦(教會)。在以弗所書五章以及啟示錄二十一章裡面,婚姻仍是基 督救贖的比喻:婚姻結合了新娘(被救贖的罪人)和新郎(基督),表明所有被救贖的人們與基督結合。唯有在基督裡,一個人才能經歷完全的愛與接納。世上的婚姻與家庭雖然重要,但仍然是短暫的,而基督以及上帝的家(教會)才是永恆的。
我們沒有給同志(LGBT)羣體另外一個在婚姻之外的選擇,那 就是單身。因為單身也能豐盛地活在上帝所設立的完善社群;上 帝的大家庭當中。這不意謂著如同大法官 Kennedy 所寫的:單身 是「被譴責,要在孤單中渡日」,而是單身的人也可以擁有親密和
充滿了愛的關係。這不是安慰獎。這樣的生命可以跟婚姻一樣充實、一樣的有所成就。 同志(LGBT)群體認為,將婚姻定義為一夫一妻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認為單身代表了無 可忍受的孤單。作為教會的一份子,我們是否也輕易的參與在這樣的謊言當中?我們是 否崇拜婚姻?我們是否貶低單身,忽略單身?如果人們認為做一個單身是不公平的,那 麼也難怪把婚姻當成為了一種權益。就如同志(LGBT)社群向全世界去呼籲尊嚴和尊重, 教會同時也該為單身男女爭取他們的尊嚴和尊重。
有些人開始將美國最高法院對同性戀的裁決跟 1973 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 對於墮胎的裁決拿來做比較。我們確實可以從反墮胎的運動中學到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現今,千禧一代反墮胎的人比之前幾代要來的多。是由於反墮胎群體不只是由福音派基 督徒所組成。他們改變過往的做法,開始少用敵對的方式,改為多關心未出生的嬰兒, 以及意外懷孕的婦女們; 照她們的本相去關懷。這個焦點的轉移帶來了重大的轉變。我 們是否也應該開始去關心同志(LGBT)社群,「照他們的本相」去關懷呢?
今天是我們面對歷史中一個決定性的時刻。這其實帶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可以忠心 的將福音照耀出來:我們是否指引人們去尋求婚姻,將婚姻看做是「愛的最高典範」? 還是指引人們,無論已婚或單身,去尋求一個要付上代價的基督徒人生,去持續不斷的 去追求愛的典範,那就耶穌基督.。這決定權在我們。
活在基督愛裡的,
袁幼軒和罗莎麗
Christopher Yuan and Rosaria Butterfield
同家屬聯名: Pastor Kent Butterfield, 袁立揚, 袁蔣朗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