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書中一開始提到的逼車經驗,對我自己來說,往事歷歷在目,很是深刻。
一回,在台北市八德路上,後面的車子,突然間,繞到我的前方,緊急剎車。
再往前開,再緊急剎車。
對於後方的我來說,明顯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挑釁,以及一股怒氣。
或許,我剛剛某種程度激怒了他。
雖然,對於這莫名的挑釁,自己也不甚舒服。
但說真的,心裡的害怕,恐懼,不想與人發生衝突的態度,還是佔了許多。
好吧,說自己孬,也行。
反正,自己實在是不想與路上陌生人,產生不必要的連結與衝突。
二回,車子開在國道三,往中和交流道,切往台64線的方向。
當時,後方的車子,急按著喇叭,很是赤耳。
我猜是變換車道時,令對方不悅吧?
心想,就沒事,繼續往前方一線道,往板橋方向開著。
等到從一線道,變成兩線道時。突然間,發現原先在我後方的車,瞬間地,繞到我前面,且刻意放慢車速。
當然,又是一次的逼車挑釁。
說真的,以我的個性,還是不想與陌生人產生衝突。
你要說,我心中有生氣嗎?或許有吧。
但是還是很孬,心裡的害怕,恐懼還是多了一些。
但也欣賞自己的智慧,與情緒涵養,實不想與陌生人產生衝突。
很機智的,稍微放慢我的車速,讓我們兩台車子中間,有其他的車,插了進來。
漸漸的,望著對方的車,下了交流道,遠離了我的視線。
只是說真的,當我也要下交流道,還真的有點擔心,對方會不會在路口堵我?
在這兩個例子裡,讓我們看見一些事,每一個人在呈現自己的生氣情緒,反應還真的不盡相同。
有些人,只是在車子裡面罵了一聲幹!
好吧?再強烈一點,看著後照鏡,瞪視著對方。或搖下車窗,比起中指。
在社會新聞裡,你會看見有些人,走下車,從後車廂拿起了傢伙,趨前找對方理論。
只是發現對方的傢伙比自己大時,趕快猛賠不是,躲回車上,快速駛離。
當然,直接打起來的也很常見。
生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出現。
只是每個人在表達生氣,或面對生氣的方式,無論是釋放,壓抑,或如何拿捏生氣,這真的是一門無法躲避的學問與課題。
讓我們重新來看待自己心裡面的那一把火,或如海浪般波濤洶湧。—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그동안 나는 너무 많이 참아왔다
作者:姜賢植(Nudasim) , 崔恩惠
出版社: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770
下交流道 變換車道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有意思,書中一開始提到的逼車經驗,對我自己來說,往事歷歷在目,很是深刻。
一回,在台北市八德路上,後面的車子,突然間,繞到我的前方,緊急剎車。
再往前開,再緊急剎車。
對於後方的我來說,明顯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挑釁,以及一股怒氣。
或許,我剛剛某種程度激怒了他。
雖然,對於這莫名的挑釁,自己也不甚舒服。
但說真的,心裡的害怕,恐懼,不想與人發生衝突的態度,還是佔了許多。
好吧,說自己孬,也行。
反正,自己實在是不想與路上陌生人,產生不必要的連結與衝突。
二回,車子開在國道三,往中和交流道,切往台64線的方向。
當時,後方的車子,急按著喇叭,很是赤耳。
我猜是變換車道時,令對方不悅吧?
心想,就沒事,繼續往前方一線道,往板橋方向開著。
等到從一線道,變成兩線道時。突然間,發現原先在我後方的車,瞬間地,繞到我前面,且刻意放慢車速。
當然,又是一次的逼車挑釁。
說真的,以我的個性,還是不想與陌生人產生衝突。
你要說,我心中有生氣嗎?或許有吧。
但是還是很孬,心裡的害怕,恐懼還是多了一些。
但也欣賞自己的智慧,與情緒涵養,實不想與陌生人產生衝突。
很機智的,稍微放慢我的車速,讓我們兩台車子中間,有其他的車,插了進來。
漸漸的,望著對方的車,下了交流道,遠離了我的視線。
只是說真的,當我也要下交流道,還真的有點擔心,對方會不會在路口堵我?
在這兩個例子裡,讓我們看見一些事,每一個人在呈現自己的生氣情緒,反應還真的不盡相同。
有些人,只是在車子裡面罵了一聲幹!
好吧?再強烈一點,看著後照鏡,瞪視著對方。或搖下車窗,比起中指。
在社會新聞裡,你會看見有些人,走下車,從後車廂拿起了傢伙,趨前找對方理論。
只是發現對方的傢伙比自己大時,趕快猛賠不是,躲回車上,快速駛離。
當然,直接打起來的也很常見。
生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出現。
只是每個人在表達生氣,或面對生氣的方式,無論是釋放,壓抑,或如何拿捏生氣,這真的是一門無法躲避的學問與課題。
讓我們重新來看待自己心裡面的那一把火,或如海浪般波濤洶湧。—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그동안 나는 너무 많이 참아왔다
作者:姜賢植(Nudasim) , 崔恩惠
出版社: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770
下交流道 變換車道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個人都會用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去解釋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一件客觀的事實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有不同的定義方式。
生命風格與一個人的社群情懷高低有關聯性,社群情懷高的人較容易適應社會,面對困難與挫折也比較敢於重新挑戰;社群情懷低的人相對害怕失敗,並且在乎自己的感受遠大於他人,因此容易感覺整個社會對自己很不友善,也很難信任他人。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可以順利長大,可以確定至少有獲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本篇暫時不討論受虐或者遭到不當對待的嬰兒,而是以一般家庭下長大的嬰兒做說明。
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因為沒有生存能力,所有的需求都必須透過他人的協助才能夠被滿足。家人會主動注意自己的需求,適時提供奶水以及娛樂,並且竭盡所能去排除一切的不舒服;大多數健康長大的嬰兒,都經歷過全世界皆以自己為中心的階段。
有些在家中倍受疼愛的孩子,例如獨生子女或是家中的老么,這類型的孩子因為曾經經歷過持續被關注,他們的生命風格會逐漸往「他人本來就應該要主動關心我」或是「就算我不講他們也應該知道我需要什麼」這些類型發展。
因此當嬰兒逐漸成長為幼兒,有簡單的自理與表達能力時,家人的引導就非常重要。必須開始培養孩子的社群情懷,讓孩子對與他人互動產生興趣;並且了解他人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存在,自己的需求也不能只依賴他人來滿足,必須試著自己解決。
還沒有進入校園之前,家庭裡所有成員的注意力幾乎都是放在自己的身上,一但進入校園後就會發現自己不再是那特別的存在。因為大多數的孩子都與自己一樣,認為大家的注意力都該放在自己身上;消極的孩子利用哭泣或是表現無能來得到老師的關懷,積極的孩子則是透過調皮搗蛋讓老師注意到自己。
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社群情懷能力很低。因此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當關注停止時他們就會開始感覺不安,並且試圖重新贏得大人的關注。
校園是幫助每個孩子社會化的訓練場所,除了學習知識以外,在校園當中更重要的是學習與他人合作,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培養孩子的社群情懷持續向上發展。
但大多數的教育與家庭環境提供的,都是權威式或者看似民主實際上也是專制的縱向關係教養法;例如表現良好可獲得獎賞,表現不好則會遭到處罰。
這樣的教養方式會使得孩子剛成形的生命風格越來越趨向於相信自己是無能力者,並且限制社群情懷的發展,甚至造成社群情懷發展停滯;孩子的性格會逐漸變成,必須得到他人的認同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生命風格一但定型之後,往後的人生除非得到專業的協助或自己意識到需要改變,否則一生都將遵循這樣的模式看待自己的人生。社群情懷是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但許多人在童年時期沒有被適當的引導,造成了社群情懷沒有隨年齡增長一起發展。
雖然肉體已經是成年人,但在心智上還是停留在沒有自理能力嬰幼兒時期,必須仰賴他人才能存活;雖然有能力面對問題,但卻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勇氣;因為害怕自己的失敗會讓他人無法認同自己,於是變成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
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的人,因為社群情懷較低,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優先考慮到自己;他們只在乎結果是否為自己想要的,並且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社會不會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來關注,因此只在乎自己的人往往難以適應社會,嚴重者甚至會變成精神疾病。
擁有高度社群情懷的人,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就會比較輕微,甚至不會有這些問題;因為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以「共同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為出發點。
人類在剛出生時需要大人的哺育,孩提時期需要透過他人來學習生活自理技能,到成年後則必須開始工作賺錢養活自己或家庭。人的一生不論長短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因此培養社群情懷是人生必須持續學習的課題,那關係著自己能否獲得心靈的自由,以及肯定自己價值的自我認同。
社群情懷是能夠透過訓練變得更強大的,就好比筆者過去擔任健身教練時,我不會讓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重量訓練的學生,在第一堂課就直接扛著跟自己體重相當的槓鈴做深蹲。
他也許第一堂課連徒手做起立蹲下的動作都會無力起身,持續給予足夠刺激神經與肌肉的發展又不至於受傷的訓練下,他的身體結構會逐漸變得強壯,原本吃力的動作他就能夠輕鬆完成;甚至再持續訓練一段時間,他也可以做到扛著自己體重一到兩倍的重量做深蹲,與剛開始的瘦弱模樣判若兩人。
因此,培養自己的社群情懷與接受問題的勇氣並非要去越級打怪,那只會讓自己更容易放棄人生;可以透過生活中的小事情去練習,再小的事情慢慢累積都會變成巨大的能量。
筆者曾經行車在高速公路上時,感受到了自己的貢獻感。
一輛小客車在中間車道欲切到外側車道,我猜想對方也是準備要下交流道,當時因為是下班時間所以高速公路十分壅塞,越接近交流道就越是擠到水瀉不通。
小客車的右轉燈號已經閃了很久,但是外側車道的車輛沒有人願意減速讓道,這使得那輛小客車一直被迫前行,幾乎就快到槽化線了。我也是同樣開在最外側準備下交流道的車輛之一,我輕踩煞車減速並且擋下後方來車,好讓出足夠空間讓那輛即將壓到槽化線的小客車能夠切入。
當小客車順利切入並且開在我的正前方時,他對我閃了兩下雙黃燈表示感激。
說來有點害臊,其實我並不是特別為了讓道才減速的,而是當一個單親媽媽實在太辛苦了,所以我在回家的路上車子總是能開多慢就多慢,為的只是多爭取一秒自由時光;晚一秒看見家裡面的慘況。
他閃的那兩下雙黃燈讓我原本抑鬱的心情瞬間變好,直到回家看見兒子們廁所地板上的尿垢才停止(這不是重點lol)。
如同我並非刻意想幫助對方,也許對小客車駕駛人而言,超車或者變換車道時閃雙黃燈也只是他的一個習慣動作,但他不知道這個小動作就讓我心情好了很久。
讀到這裡的您是否發現了,即便只是一個無心的舉動,也是在培養自己的社群情懷。
搭乘大眾運輸時遵循先下後上的禮儀、上下車時向司機員說聲感謝您的駕駛、辛苦您了;協助後方年長者下車或是幫忙提行李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對於缺乏社群情懷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訓練。
與他人任何一次的互動,皆是一次次社群情懷的練習。
========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