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我們好好讀完的歷史。
上大學的那年暑假,我第一次聽到「八田與一」這個名字。
水圳是早就熟悉的了。我的故鄉,嘉南平原上的農村,大小水圳如同動脈流經大地,野孩子們也常相招去水圳玩水。但是,我已經準備要讀大學了,在國小、國中、高中的課本中,卻沒有一字提到故鄉的水圳是誰建造的。
當時我和父親正在合編《台灣詩三百首》,家父選出三百首台灣古往今來他認定的傳世之作,逐字台語標音,然後交給我註釋和賞析。這疊書稿完成不久,市面上突然冒出許多類似詩選,更有《全台詩》集大成的浩瀚工程起始,遂打消出版的念頭,至今手稿仍靜靜躺在書櫃上。
書雖沒出成,倒也不打緊,出了也只是書市多一本「票房毒藥」罷了。真正的收穫在於,我在逐字爬梳整理台灣詩的過程,有系統地認識了古今傳統文人及其作品,包括了他們所歌詠的寶島風情、故事、人物。
包括八田與一。
應該是註解這首詩的時候吧:「大圳巨壩奪天工,縱貫嘉南處處通。萬物向榮流德澤,農村擊壤樂堯風」,作者是鄭海涵,出自戰後詩壇工具書《台灣擊缽詩選》,俗稱「烏皮的」。
同題〈嘉南大圳〉還有另一首謝喜三的詩:「建壩艱難不計工,嘉南農戶沐深功。為懷當日技師苦,千古烏山像鑄銅。」
為了註解這些詩,我去翻找了原本不認識的這些人這些事。八田與一,今天連小學生都知道他是誰,但課本沒有講得更清楚的是,除了嘉南大圳——
台北的下水道工程、桃園的桃園大圳、南投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台南自來水計畫、高雄港建設,從北到南,都有他的足跡。
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嘉南大圳,興建的起因是嘉南平原雖然廣闊,但原本大多是「看天田」的荒地,老天不下雨,就沒有水灌溉。
清代雖然統治台灣兩百餘年,但由於採取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並無財力興築水利工程;再者興建水利工程失敗率很高,萬一虧損,官員須自行賠償,因此清代官吏除了少數如曹瑾興建高雄「曹公圳」之外,大多藉口「休養生息」,也不願興建水利工程救助農民。
而八田與一,不惜與上頭抗爭,所需經費幾乎可說是動搖國本的程度,也要實現嘉南大圳的夢想,相比之下何等偉大!
這麼大的水利工程,初提出計畫時,上頭抱持懷疑態度,底下的民眾也曾抱怨興建費用太高。這些九十年前質疑的聲音,非常令人訝異地,至今仍然在網路的部份群組流傳擴大:「台灣農民根本沒有因為嘉南大圳而賺到錢。」我不知道這是平行宇宙還是曼德拉效應(注:指同一件事情,卻有兩種記憶的都市傳說),嘉南大圳的興建令台灣的農產提昇了好幾倍是不爭的事實;就算當時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批評嘉南大圳是為了資本家開設的糖廠而建,但依現代學者的估算,大圳對甘蔗——也就是糖廠的獲益並不大,大圳實質提昇的,是一般農民的所得。(參見古慧雯.吳聰敏.何鎮宇.陳庭妍:〈嘉南大圳的成本收益分析〉,經濟論文叢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出版)
大圳的意義,直接反應在情感上的具體表現是:民眾感念其功績,在八田與一在世時,便執意鑄造銅像紀念。
這尊銅像,並非偶像崇拜或殖民主義下的產物。台灣人在水利工程結束時,往往會建造寺廟祭祀功勞者,如高雄曹公圳的曹公廟、彰化八堡圳的林先生廟、嘉義十股圳的蔡葉二將軍廟等,與其說是信仰,不如說這是台灣人的人情味。
八田與一的銅像,想必繼承了台灣過往水利工程完成後,農民感念建廟的情感。包括剛剛提的那兩首歌詠嘉南大圳的詩作,都寫成於戰後,是一個根本不須拍日本馬屁的時代,甚至可以說是表達反日才「政治正確」的環境。
民間自主鑄銅像,還要擔心日本總督府將它鎔鑄成武器;日本人離開了,仍有台南在地詩人歌詠八田技師。
這是跨越了時代、超越了政權的感恩。
或曰「八田與一就是日本殖民政府的幫凶,建設水庫的目的只是讓日本賺錢而已,根本剝削台灣人!」
他身為日本人,處於那個時代,為日本國效力,豈不是正常的事?批評他是為了殖民而建設的行為,與戰後告狀「林獻堂等人在日治時代也當過官方代表,所以是漢奸」的說法如出一轍。
喔,所以日治時代領公家薪水的都是殖民幫凶就對了?當時的人一定要跨海幫中華民國建設才不是漢奸就對了?
那我可以再告訴大家一件事:八田與一還真的幫中華民國建設過——1935年,八田與一受聘為中華民國福建省顧問技師,赴福建擬定福建省水利灌溉設施計畫書,聘請者就是鼎鼎大名的陳儀。
再說是否剝削台灣人這件事。從紀錄上來看,八田與一未曾有歧視台灣人的紀錄。反倒是建設過程中,他舉家搬至工地與工人一起作息,也鼓勵工人全家搬至烏山頭同住。當國家經費不足必須裁去一半員工時,他認為臺人勞工若被辭退,臺人全家生計恐怕出問題,因此他先考量辭退日本技師。而水圳完成之日,立碑紀錄十年來工程罹難人員,他也主張名單不可依職位高低或日人臺人排序,應公平依罹難順序排列。
請各位務必留意到:他的偉大,並非建造了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水庫,也並非他設計的圳道,長度加起來足足可以繞地球半圈。
而是種種事蹟證明:他是無國界的工程師,真正的人道主義者。
那年夏天十八歲的我,面對這些資料,真真正正地震撼了。於是我紅著眼眶,一字字寫下這兩首詩的賞析。這是我人生初次讀台灣史,讀到想掉淚的經驗。
今天八田與一銅像雖被破壞,但幸好台灣人的記憶開始延續了。
有形的銅像能被毀壞,無形的情感卻無法動搖。
——只會因為外界惡意的破壞,而更加強與歷史的連結羈絆。
如果今天的悲劇能讓更多人了解八田與一的事蹟,那麼我們的淚水,就有價值。
下雨地震論文 在 阿榮自然農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由林義隆上傳
6/23 今天整天, 我太太連絡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的黎醫師來台東!
分享今年五月與我太太等人, 在日本參觀幾個秀明自然農法農家的經驗, 重點是在 [旱田育苗]的農家參觀心得.
今天來了30多個人, 認同無肥料無農藥栽培的花東農友愈來愈多了!
早上與下午都有室內分享課, 中午在我和王龍的鳳梨田大樹蔭車道下用餐. 最後還有稻田邊的討論.
我今天邊聽邊作記錄如下, 很多喔!
分享給大家, 也會轉寄給秀明自然農法協會轉載!
*******************************************
秀明自然農法 日本參觀心得與水稻育苗方法
(記錄者: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林義隆)
主講者: 黎旭瀛醫師 (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
參加者: 共 31人
** 台東 –
秀明自然農法農友 : 日卡地自然農莊(王龍&大嫂), 轉角.上自然農場(Vivian), 浪人米(陳仁傑&明明, 永安, 一公頃水田), 黃素珍(龍田), 感恩米許壬佶(三公頃水田), 鴻泉小鋪(銘孝),夏耘自然生活農莊(曉萍&義隆),九叔公(有三分地), 詠情民宿-夢田農場(芳誼), 大雄(日卡地部落, 幫王龍)
無肥料無農藥栽培農友: 默默米(林柏宏), 芳瑜&趙笠(龍田新移民, 要耕作),
朱光亞(龍田新移民),黃建峪(100坪菜園), 小菇(龍田新移民) ,小鳥(種三分水梨) ,許淑玲(想在都蘭種一分稻田),小葛(龍田雜貨店店長, 阿榮自然農園小幫手),日卡地部落族人(種南瓜), 退輔會台東農場莊主任家庭2人
** 花蓮 –
秀明自然農法農友 : 四季耕讀農園(慧芸&慶豪), 豐裡自然田(高麗貞&杜芳群)
無肥料無農藥栽培農友: 二馬&雅玲 (壽豐種水稻)
地點: 日卡地自然農莊 (台東鹿野永安村日卡地部落)
日期: 2014年 6月23日(週一)
09:30 to 10:3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1, 2 , 3 點
10:40 to 12:1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4, 5 , 6 點
14:00 to 15:3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4, 5 , 6 點
15:30 to 16:30 – 田間討論 , 沒作記錄
1. 秀明自然農法簡單介紹
(1) 1935年岡田茂吉先生提倡
當時在日本是從舊的農法轉成化學農法的時代, 有很多人聽到這個方法覺得很奇怪, 但有上萬人開始遵循耕作. 當時有些農夫的水稻產量比傳統多了1.5倍, 草也變少(因為沒有肥料). 當時日本的主管農業單位認同此方法 (雖然在科學上不可能, 但實務上卻是可以), 正要開始推動時, 日本戰敗受到美國託管的壓力, 開始引進化學肥料.
(2) 現在看, 以科學方法解釋此農法有點行不通.
(3) 岡田茂吉自然農法論文集: 土壤為何? 土壤是造物主所作, 是為了養活生物, 就像個肥料堆. 當時沒有人相信, 因為剛開始種都種不好. 但現在的微生物學者認為自然農法的無肥料是沒問題的.
(4) 但為何大家現在還是有人仍種不好?
因為從微生物的角度看, 我們的土壤微生物不夠豐富. 以植物來看, 它只能吸收附近的肥料, 但土壤到處是肥料, 植物卻抓不到, 那是因為少了搬運肥料的微生物. 因此, 只要土地回到以前的健康狀態就會有這些搬運的微生物.
(5) 自然農法還有靈性的部份, 比如BD農法也有比重不輕的靈學方面而不是只有農業技術部份.
(6) 岡田茂吉先生的自然農法是無肥料, 但後來其它提倡自然農法的人卻說可以加肥料.
(7) 自然力 – 火水土
火: 太陽或X. 太陽也有光和熱, 每年都會發現太陽有新的粒子過來, 光就是氮素.
靈就是X。
水: 受月球與X的影響. 靈就是X。
土: 地球的中心是個火團, 是地熱的發生源頭, 地熱也有靈體兩面, 體就是氮素. 打雷的時候會有許多氮素 (雷就是雨和田拼成的字, 日本人說雷是水稻的太太, 當年閃電多就會生長的好). 靈就是X.
(8) 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是基本原則.
2. 木村秋則的蘋果園科學分析
(1) 土壤裡的氮素有 51.1 mg/Kg (但它已經實施了無肥料栽培 30多年), 而附近的慣行農法田卻是只有 46.6 mg/Kg.
(2) 弘前大學農學博士 – 出了一本書介紹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 這學者分析慣行農法農田的微生物含量是766mg/kg, 但木村秋則的田裡竟然是 1千多mg/Kg!
3. 微生物研究 -- 神慈秀明會與美國Rodale有機協會的合作
(1) 研究學者的土壤調查 (包括黎醫師家的土壤) –
不是要刻意去引進微生物菌, 而是要瞭解其運作. 人類無法瞭解整體的微生物運作, 因為有太多種了, 比如我們瞭解的EM菌只是土壤中細菌的99.99%之外的一種. 我們無法拿一種土壤去培養微生物, 因為在實驗室裡也不知道它會吃什麼東西? 我們瞭解它在實驗室裡的作用, 但無法瞭解它在自然界裡與其它微生物的互動關係.
現在新的研究方式是作出好多個洞, 放入不同的材料, 再於這些洞裡放入土壤樣品, 讓土壤樣品裡的微生物去吃這些不同的材料, 能吃愈多種的微生物就代表這土壤裡的微生物多樣性愈高. 微生物多樣性高, 作物生長的好, 也比較不會生病.
(2) 目前發現秀明自然農法的田裡微生物種類多, 昆蟲也多 (比如日本SNN古民家的秀明自然農法示範區域裡有80多種昆蟲, 但附近農田只有30多種).
(3) 日本研究學生霸凌現象發現: 易發生霸凌的班級多半是班級裡有一個特別強的學生並有其它追隨者. 而較不容易發生罷凌的, 則是一班裡的學生有很多不一樣的意見, 沒有人會聽誰的. 因此以土壤來看, 刻意放EM菌就是讓土壤裡有強者而產生霸凌.
(4) 土壤裡的氮素作用也需要有酵素才能吸收. 氮是如何來的? 有機質是植物枯死形成的, 但要有微生物分解才能形成氮. 而這個氮又會養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會抓空氣中的氮, 有些會讓氮讓植物吸收, 有些會讓氮汽化. 若是這些作用很均衡, 這就是自然界的循環.
但人類加入化肥到土壤裡補充氮, 植物吃了很高興, 但若加了太多氮, 那些消耗型的微生物 (會讓它汽化的那些)就會變多, 久了之後, 化學肥料就會效果變差!
(5) 這樣的狀況在非洲出現, 非洲有些地方一開始加肥料長得不錯, 之後愈來愈長的不好 (所以使用化肥與農藥的綠色革命在非洲就不容易成功). 化肥讓作物依賴肥料, 土壤壞掉, 也會變成更需要水.
(6) 有機農法的堆肥與自然農法的草葉堆肥之意義不同
比如秀明自然農法要求水稻堆肥不用在旱田的作物, 旱田堆肥不用在水田的作物.
有機農法的肥料與慣行農法不同, 但仍是在計算肥料的氮磷鉀. 而自然農法的草葉肥料不去管其氮磷鉀比率, 而是在乎其提供的保溼性與保溫性.
(7) 保溫包溼對土壤來說, 形成團粒結構, 也是提供微生物更好的生存空間. 不同的細菌, 黴菌與線蟲等在這團粒構造的通道裡移動.
4. 秀明自然農法種水稻的方式簡介
(1) 稻子與蘋果不同, 稻子會用氮更多.
(2) 水稻產量推算
(a) 日本農學的一般常識:
調查水稻一分地要有500公斤(已脫殼, 碾成糙米狀態時)產量, 要有 10.7公斤氮. 這就形成慣行農法添加肥料的依據.
無肥料稻田的氮來源:有機質4.3公斤, 微生物固定或身體裡的 2公斤, 來自雨水與灌溉水的是 3公斤, 因此總量是 9.3公斤. 一般植物可吸收到一半氮素, 因此可吸收 4.75公斤. 照這個推算是不太夠, 因此無肥料栽培的水田, 照農學教授推算是應該只有 250公斤(已脫殼, 碾成糙米狀態時)產量
250公斤只有500公斤一半, 這是目前農學教授的推算.
(b) 木村秋則的學徒種出來的水稻是 325 公斤, 已到慣行農法的60%多.
日本有些地方作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其產量又更高, 可以到達 500公斤.
這些狀況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農學教授也無法確定!
5.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日本木戶將之先生 (奈良縣櫻井市)
(1) 背景
-- 種了25年. 日本產量最高的水稻農家之一.
-- 原來是日本上班族, 先從通車開始假日到附近去種稻.
-- 神戶大地震之後公司倒閉且人被活埋被救出, 之後就開始作秀明自然農法
-- 剛開始以自然農法種稻的產量很少, 因此開始研究古代的農法, 但不是只學技術, 而是學習古人對待稻子的細膩之心.
-- 偶然間學會[旱田育苗]的方式, 這方式的水稻苗根系長得非常壯.
(註: 黎醫師試過一次旱田育苗但失敗, 但稻穀不是學他只灑七公克, 而是灑了較多的50公克)
(2) 產量至少 10包 (當地慣行農法水田的產量也大約在10包) – 而全日本自然農法的平均在 5包. 所以這個農場的水稻產量很驚人.
(3) 採種經驗
他們盡量採收走道邊的水稻種子, 因為這部份的水稻被風搖過會較強壯, 陽光較多也長得比較好.
(4) 這裡種的是晚生種 – 6月到 11月.
(註: 越光米在日本北邊寒冷的新潟縣是晚生種, 但到了南邊較熱的九州就變早生種且味道不一樣, 到了更南邊的台灣就變超早生種且可能無法採種).
(5) 這農場的育苗的方法很不同, 它是用 [乾式育苗法].
(a) 照片裡是40坪的苗田 –
先作表面粗耕 (轉速慢, 走速慢, 淺土) – 再將溝裡的土一大塊一大塊打上田畦 再用人力加鋤頭將翻上的土打細 準備好了! 播種直接播在苗床上 (稻種沒有溫湯處理, 只有水選; 因為採種的稻穀種已很強壯飽滿) 灑播不均勻的稻粒再以人力拿長夾子夾開, 讓它分佈很均勻
(一個60x 30公分苗盤只有 7公克穀種, 但台灣慣行農法是放 250公克穀種),
因此一分地只需要 450公克穀種 苗田再蓋上水田冬天長出的草, 蓋的很厚, 但灑種後沒有先覆土) 沒有澆水, 只有靠下雨, 溝裡也不放水 (土壤應該是正常的壤土) 剛播好種會在上方放上黑色透氣網子防鳥 (白網也可以), 苗剛長出會被網子壓住, 但稻子生命力強, 愈壓長愈好 大約2至3葉時, 稻穀已沒有養份, 鳥也不再來吃, 就可以將黑色網子拿走 大約5月長出苗, 此時本田已長出雜草 育苗2個月 苗田上也會有野草, 先用人力除草 六月取秧苗, 秧苗此時大約20多公分高且已分糱幾株, 並且其株莖都很粗 (手插秧只插當初的一個種子長出的這一整株) 取苗時會再選一次較好的苗 鏟苗之後, 苗的根上的土會先抖掉一些回苗田
(b) 手插秧 – 七分地
行距40公分, 株距 30公分 (比一般寬很多), 一穴只差一株 (一個種子),
(6) 插秧後
這個田有福壽螺, 但不多.
插秧後有放淺水, 大約一個月可以分糱到30株(註: 非常多). 最後變成 60多株 (且莖很粗)
收割時下方有矮矮的野草 (因水稻很高會遮住下方的草之陽光), 草相看來很單純 感覺很早就停水.
(7) 收割
成株收割機, 11/8日收割, 在田間倒掛曬稻約一週就好了.
(8) 倒掉曬稻
會追熟 (稻桿的養份會回流, 讓米粒變更飽滿).
不怕下雨, 但怕颱風帶來的雨.
要作防鳥的透明線
曬到剩下水份 14%.
(四季耕讀農園的慶豪補充說明: 台灣的糯米要悶, 低溫烘乾到水份剩一半先停火, 再加火; 但用倒吊的方式就很好, 會讓它白化變比較均勻)
(9) 分糱
一個分支後又繼續分支 (且後長的穗可以在同樣的時間成熟).
岡田茂吉先生的1952年論文: 一枝莖繼續長出其它莖 (穗又長穗), 因此產量變多.
(10) 2013年這方法在日本公布, 之後日本其它秀明自然農法追隨採用這樣的方法 (旱田育苗法) ,一旦採用之後就產量變多.
(11) 水稻長得好不好的七成是靠育苗.
(12) 台灣是否適合此方式? 要靠大家去研究!
(13) 在日本能吃到這農場的米的人不多, 是很好吃的米.
☆黎醫師補充說: 若是一般育苗, 作苗到一葉或2葉要放水, 放水會洗掉細菌, 要不然會生病.)
6.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小林老師 (兵庫縣姬路市)
(1) 背景
很會作加工 – 米的粉 (古法石磨), 黑豆 (想出口到台灣)….
31歲, 12年日本的神慈秀明會老師, 長髮的太太會開收割機
(2) 用苗盤育苗 (穴盤) +稻桿堆肥試驗
(他是日本秀明自然農法高產量研究的稻農鈿先生的徒弟)
(3) 以前是採用山土來育苗, 因為穴盤的苗磐只有2公分的深度, 用真土時苗的根部長得不夠多, 無法用機器插秧. 因此才會與當地的農改場合作試驗 [稻桿堆肥] 試驗.
(a) 沒有打碎的稻梗捲成一圓桶, 放在田間兩年, 自然變成堆肥.
今年要試先將稻梗切碎再放置 (要試曳引機快速切碎).
堆肥的土就夠用了(是一般的育苗方法)
(b) 比例試驗:
100% 山土(日本叫真土)
30% 堆肥+真土
50% 堆肥+真土 這比例是三者之間地上部長的最漂亮, 地下部也長得較粗.
(c) 改善
– 實施50%堆肥+真土來育苗之後, 產量雖沒有提升 (但色彩選別機挑出留下來的變多), 但食味值可提高到85點 (這是最高的數值, 真的很好吃)
##默默米的柏宏補充:
2012年曾試過將稻桿切碎灑到苗床上, 但那次育苗失敗無法用機器插秧, 後來手插秧後之後, 此區的稻子卻長得很漂亮 (但以前育苗區的稻子都長不好).
重點 -- 是要成為好氧性的堆肥. 若變成厭氧性的堆肥, 微生物就容易攻擊作物.
(4) 低溫育苗 / 低溫催苗
(a) 用10度以下的水催芽20天, 就可以洗掉水溶性的抑制發芽物質 (很冷的泉水) 再放入正常的水中就會發芽
(b) 但日本慣行農法卻是在苗的塑膠棚裡加溫, 等於苗是從棚裡的高溫再到插秧後的田間低溫. 但這是違背日本的自然狀況.
☆ 黎醫師補充:
(a) 以前的人採種不採最高的位置, 而是採中間位置, 若是這樣的話, 可以不作鹽選處理.
(b) 溫湯處理是要去除抑制發芽的效果, 但搭配鹽水選要在一小時內一起作! 但小林老師沒足夠設備就不作鹽水選與溫湯處理. 但是必須其選出的穀種很飽滿, 只要夠飽滿也沒作鹽水選與溫湯處理.
(c) 鈿先生會在苗長到一到高度時先用割草機切斷, 讓苗見到光.
(5) 堆肥迷信
農場主人小林老師提醒不要變成堆肥試驗, 因為若大家都去割野外的草, 這樣野外的草就不夠了, 而且違反生態.
☆ 黎醫師總結:
(a) 日本黃島曾經發生過案例
曾經擴大面積種植, 因此砍了很多野草, 之後發現有鳥跑出來吃作物, 海水水質變差, 水草也長的變差. 於是之後就改變: 開始種樹! 開始種樹之後有些地方少砍草了, 海水變乾了, 海裡生物來了.
(b) 因此無農料無肥料只是基本, 但不只是只作這件事, 而是思考如何作才是更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c) 黎醫師第一年種稻
是作草葉堆肥 (用台灣苗盤), 產量有到 8包! 但後來幾年都不成功, 於是思考改變, 先從作苗的炒土開始, 但後來又發現這樣炒育苗土, 也會殺死炒過土壤裡的細菌. 再之後的改變, 就是用日本有許多孔的苗盤就較順利了.
(d) 蘋果農夫木村秋則先生種8年後不成功, 想去自殺, 但發現野外的樹長得很漂亮, 發現原來這株樹下的土壤很棒. 才回來思考作改變. 因此並不是作無肥料無農藥就夠了, 必須思考!
(e) 想像有一個遊戲: 讓蘋果成長是最終的遊戲終點!
慣行農法是參賽者一定會贏. 有機農法也是一個參賽者, 另一種是大自然農法也是參賽者, 但對勝負就隨緣. 自然農法卻不是參賽者, 而是監督者, 因為要讓土壤變好, 會去思考如何協助環境變好!
(f) 所以木村秋則先生總說 : 自己不是蘋果種植者, 而是蘋果樹要他作事!
☆ 對黎醫師的 Q & A:
(1) 肥毒影響產量?
(a) 黎醫師的經驗
第一年種稻經驗 – 種稻 5分地, 地主在中央種西瓜但有放肥料. 第二年地主不種了, 全部交給黎醫師種. 發現種過西瓜的部份卻連續三年長得比較黃 (但一般卻認為放過很多肥料的西瓜區應該是長得更好)!
種長豆的經驗 – 從外面買長豆種子, 到某個高度就停頓生長約三週, 之後下雨又開始長的很快.
(2) 肥毒如何去除?
(a) 土壤表層約20公分是肥毒層, 若挖了一個洞有 50公分. 用溫度計量洞裡的土溫, 會發現在某個深度有一層土壤溫度較低 (也許是有化學物質或被壓硬),
(b) 岡田茂吉先生說一開始可以用機械翻耕讓肥毒變風化. 或種植深根作物, 或種吸肥毒的作物 – 玉米或麥子.
7.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橋本先生 (兵庫縣姬路市)
(1) 背景: 種 5公顷土地, 以蔬菜為主, 水稻只有一些.
(2) 他有特別之經驗 – 人與自然的連結
甜豌豆生吃很甜, 已採種很久. 去年想到要種一般的豌豆, 然後田間就自動出現這種了! 好像植物聽得懂他的想法.
**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曉萍的經驗補充: 曾經想種瓜, 結果在水田入口就長出一根瓜苗, 就取出去菜園種, 最後是長出哈蜜瓜, 就留下了哈蜜瓜的種子.
(3) 約20公分是肥毒層, 若挖了一個洞 50公分. 用溫度計量土溫, 會發現在某個深度有一層土壤溫度較低 (也許是有化學物質或被壓硬)
(4) 日本另外一個年輕農家, 現在這麼成功, 但以前有何契機造成這件事? 他想是:
先有一個念頭要作好一件事, 也許因為是態度改變了, 慢慢就會有發現田間很多現象, 然後就技術就來了.
☆ 對黎醫師的 Q & A:
(1) 養菌的問題
(a) 對一般農法的人如何溝通 (如 EM菌, KKF) – 農沒有說好壞, 只想到 EM菌是從自然界中找出四五種分解能力很好的, 可以很快分解有機質變成無機質, 作物就可以很快地吸收養份. 若把很強的微生物放入田裡, 田裡的有機質很快分解被用完, 之後這塊土地是否會愈來愈瘦? 當初發明日本EM菌的農學教授也有提到這個可能的危險. 造成土壤更需要不斷投入有機質.
(b) 1980年代以來持續再作的很有名的試驗
– 16個9x9公尺範為的土壤, 種下種類樣數不同的草, 從一種草到16種草.
-- 結果發現, 土壤養份隨
(C) KKF 也有類似EM菌的問題, 但是有可能有類似的問題 (秀明自然農法不能作)
KKF (取上游的土或山土, 用糖蜜養, 再放入田間) 是比較偏向好氧菌的環境, 應該也是分解能力強的菌種, 是否也是分解力過高造成循環.
(2) 防紫外線的保養
防氧化 (會消化掉自身的酵素, 所以要早睡, 少大魚大肉, 不抽煙)
盡量戴墨鏡, 戴帽子, 以防紫外線造成黃斑病變.
自然農法的水果蔬菜表面都有酵素.
(3) 台灣一年二期甚至三期的水稻栽培, 但日本卻是一年一期?
(a) 岡田茂吉說土地會記得稻子, 會產生適合的狀態, 微生物也會適合.
(b) 水旱田不輪作 (日本通常是這樣).
(c) 黎醫師的作法
土地只租半年, 另外半年是地主領休耕補助 (不加綠肥仍有補助, 但會少一點).
因此春作收完之後就立刻翻耕. 但地主不作任何事, 只是放著.
翻耕目的是不讓它長野草, 但到了春天就會長出野草到約小腿高, 若因人力不夠而直接將野草打入土裡, 但可能會造成厭氧菌增加影響生產. 水田的影響或許較少, 但旱田的影響更大.
(d) 在岡田茂吉論文之中, 較熱的地方不用作稻梗翻入田中的動作, 較冷的地方ok.
(e) 若有在水田中放入稻桿, 怕來不及腐爛, 可以再切斷.
(f) 日本也沒有人力將收割後的稻桿搬走, 因此收割時先留稻桿, 再淺耕! 淺耕之後因為稻桿腐坏造成厭氧的機會變低.
(g) 淺耕在日本是找有多一個履帶或類似鐵牛輪的曳引機.
(h) 日本九州有一個人種10公顷, 有所有機器, 在冬天就作好水田整平的事.
(i) 淺耕好處對日本前輩鈿先生來說:表面的土是農夫的事, 更深的土是 “自然” 的事.
(j) 對一期種稻, 一年種綠肥 (田菁與太陽麻) 的想法–
## 日卡地部落阿美族大雄的意見:
沒有施肥的土地一樣長出很漂亮的草, 代表不用肥料是 ok的.
但從土地永續利用的角度看, 一期不種稻而種油菜花等, 是不浪費土地!
## 黎醫師的意見:
(a)改造山坡地變梯田 (日本的里山 Satoyama) 是人類可以永續的生活方式.
里山觀念是自然經過一點人的改變, 對自然好也對人好, 這是雙贏的觀念.
以自家農場旁的茂盛竹林為例, 竹林在夏天會砍掉一些, 讓剩下的竹子長得更粗壯; 若除草也是一樣, 不需要一次除太多.
(b) 一般的綠肥作物是: 種下比較多氮的作物,但可能會補充過多的氮到土壤裡; 秀明自然農法規範是不能用綠肥.
(c) 貧瘠的土地要改善, 可以用的方式是落葉.
(d) 可以少翻耕的地方就不翻耕. 翻耕機的刀子取掉幾片, 讓它翻耕時只能翻成比較大的土塊, 這樣比較不會失去團粒構造.
(e) 草連根拔起與要用割的?? – 這是平衡的問題 (也許也可以將割下來草先搬回去).
(4) 從稻子去想: 稻子到底是否想要被一年種兩次?
日本秀明自然農法以前希望是在 5/5 插秧 (因為這時候是黃金週, 有較多農村人), 現在則改到六月, 因為古代的農法是約六月才插秧.
## 四季耕讀農園慶豪的補充:
現在只種一期, 都會晚點育苗, 因此苗的出穗是較好.
當地有經驗的老人家說: 驚蟄是三月底到四月, 這時候才有虫出來, 剛好吃到高度剛好的苗! 若晚一點插秧, 虫來還長不夠高, 因此晚一點插秧反而較好.
(5) 對福岡正信實施 [稻麥輪作] 的看法
這個方法在哲學性部份很強, 從無的禪學中去發展, 放在農業上較不容易進行. 目前在日本成功複製的經驗也很少.
(6) 在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成功的經驗
目前農家若務農都是以秀明自然農法, 有少數是兼作慣行自然農法.
有一些很成功的農家都是只作秀明自然農法, 經濟上很成功的也愈來愈多, 但大多數的日本農家是沒有經驗的半路務農人. 日本約500多個農家. 愈來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在
(7) 從科學的角度去研究秀明自然農法, 這幾年才開始在神慈秀明會進行.
但有機農法的科學研究比較早就有人進行, 因此研究成果可以拿來參考.
----- The End ----- — 與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