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行銷模式》贈書兩本,參加辦法請見部落格文末
「我不喜歡被廣告中斷閱讀,沒有人喜歡。」我在第一天創立部落格的時候就放上這段話,期許自己的部落格文章給讀者一種流暢、乾淨和簡潔的閱讀體驗。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討厭看到廣告,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廣告看起來並不討厭,甚至給你一種「好慶幸自己能看到這則廣告」的驚喜感?同樣是廣告,為什麼給我們的觀感差這麼多?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context-marketing/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場景行銷模式》的作者是世界第一客戶關係管理(CRM)平台 Salesforce 公司的市場研究負責人馬修.史威茲(Mathew Sweezey),他指出了傳統「有限媒體」環境的舊廣告行銷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企業該轉型學習「無限媒體」時代的新行銷方式,來突破雜訊、超越演算法、打造自動化的顧客體驗旅程。
以往的有限媒體觀念,認為企業要透過「一對多」的方式把同一種廣告訊息,傳遞給所有人,講求的是曝光和流量。然而,在2009年之後,「個人產出的訊息量」已經正式超越「企業產出的訊息量」,傳統的有限媒體已經完全被淹沒在無限產出的個人雜訊當中。
在這本書裡,作者分享了他的團隊研究全球一萬多家企業之後,發現高績效的成長企業都很擅長打造「場景」,也就是為消費者提供最個人化的體驗,滿足其慾望。這個嶄新的觀念他稱之為「場景行銷」(context marketing),他在這本書裡提供完整的執行步驟,教我們觀念、策略、技巧和工具,一步步達成這個足以顛覆傳統行銷模式的新形態模式。
.
【什麼是場景行銷?】
.
讓我們想像一個場景:你在晚上看電視劇的空檔之間,看到插播的汽車廣告。你想要追最喜歡的劇、讓自己放鬆、而且你現在對汽車一點也不感興趣。但是那個廣告持續了很久,跟你當下想要的事情無關,甚至開始讓你產生反感。這就是「有限媒體」時代的舊廣告方式,如果可以,你一點也不想看到這則廣告,對吧?
再想像另外一個場景:你被老闆指派了一個任務,要你尋找一個專案管理軟體來讓團隊使用。你 Google 「最棒的專案管理軟體」,點擊第一篇介紹五種熱門軟體優缺點比較的文章,找到了其中一個感興趣的軟體,點了文章裡的連結開始免費試用,在你試用的期間,官網持續提供你「如何使用軟體」、「如何寫計畫」、「如何管理派工」的文章,用順手之後便告訴老闆,買這款吧。
上面兩個是我仿照書中內容想出來的場景,起初同樣都充滿了雜訊,但是第一種廣告你只想要忽略他,無論那台車的折扣或贈品有多麼划算;第二種廣告卻一路引導你往前探索,最後還幫你解決了問題。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種行銷很惹人厭,第二種卻是顧客想要的場景行銷。
.
【如何創造顧客想要的場景?】
.
無論廣告的內容是文字、影像、聲音,都屬於廣告的「內容」。作者強調,並非內容不重要,而是:「內容只是在特定時刻用來實現目標的中介,回答消費者的問題,娛樂他們,驗證他們的身分。消費者渴望的是那些體驗,而不是內容。」我們要注意的是,顧客渴望的是「體驗」。
作者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架構,來幫我們創造出顧客想要的場景,進而達到體驗的效果。這五個步驟分別是:可得即用、顧客許可、全個人化、真誠同理、價值目標。這樣的步驟,能夠創造場景化的體驗,更能夠以顧客當下預期、渴望的方式吸引他們參與。
在這本書裡,作者在每個架構之下,除了說明原理之外,還引用了許多商業上的實際案例,加上他在 Salesforce 公司的實務經驗,讓這些內容讀來十分紮實。創造專屬顧客的場景行銷,不能只依賴傳統的媒體工具,更重要的是「自動化數位平台」和「敏捷開發」的相輔相成,許多成功轉型的高績效公司會把場景行銷跟 IT 團隊整合在一起,場景行銷不只是廣告行銷的轉型,更是公司數位資訊的轉型。
以下,我想挑其中三個讓我有所感觸、有所收穫的步驟來和你分享,分別是:可得即用、顧客許可、和真誠同理。
.
【1.可得即用】
.
你的好友分享的貼文可能會出現在你的動態牆上,媒體花大錢打的廣告卻不一定會出現。為什麼個人能夠突破重圍,媒體巨擎卻做不到呢?理論上,答案相當簡單:在這種新環境中,消費者位居主導地位。在無線媒體時代,並不是一次向所有人傳遞一條相同的訊息,而是使用演算法,即時地把恰當的人以恰當的內容連結在一起。
因此,「可得即用」這個法則在場景行銷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顧客完成手頭上的任務,或是獲得當下尋求的價值。場景行銷的目的是在最適合的時機,建立人際聯繫,而非單純接觸大眾。知名行銷平台 HubSpot 的行銷長曾經說過:「我們的目標不是把內容塞進消費者的收件夾,而是提供一些值得閱讀的東西。」
HubSpot 迎接新的電子報訂閱者過程中,會先介紹他們閱讀三篇點閱率最高的部落格文章,然後提供顧客訂閱時勾選感興趣類別的文章,最後才按一般的步調寄送最新的部落格文章。在這個旅途當中,當顧客依據不同需求點擊不同內容的時候,網站也會做出對應的反應,提供當下最適合的內容。那些引導的電子信所創造的用戶參與度,是其他電子信的整整兩倍。
.
【2.顧客許可】
.
知名的行銷專家賽斯.高汀(Seth Godin)曾在暢銷書《願者上鉤》中提到「許可」的力量:「許可能夠促進消費者參與,因為消費者更願意參與他們主動要求的東西。」傳統無差別式的廣告行銷,就像是看電視時的汽車廣告,並沒獲得顧客許可。顧客主動索取當下想要的體驗,就像是提供試用版的軟體服務,則取得了顧客的許可。
因此,在「無限媒體」時代,顧客擁有一種權力,誰可以直接接觸他們的權力。任何違反這種許可的接觸方式,很可能都會有意無意之間惹怒顧客。當企業取得了顧客許可之後,才能再以更加個人化的方式,提供顧客真正想要的體驗。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好遇到了一件事,我犯了「取得許可」的錯誤。以下分享這個實際的案例。
近期我把抽獎贈書的活動,轉到部落格上面進行,卻在「沒有取得許可」的情況下,把參加者的 Email 直接加入了電子信訂閱者的名單內,這引起了參加者的不滿和不信任。隨即,我在網頁上做出了改善,也發了封道歉信和改善說明給參加者們。
這個事件提醒了我「取得許可」的重要性,「顧客的信任」就藏在細節裡。以下是我致參加者的完整道歉信,也給有在經營社群和品牌的讀者參考看看。
.
【信件標題】 致曾參加「閱讀前哨站」抽獎贈書的你
嗨,我是瓦基,會寫這封信給你,是因為我犯了一個錯誤,以及我做出的改善措施。
你會收到這封信,是因為你填寫 Email 參加過《創造與漫想》、《極度吸睛》、《思考的框架》其中一本書的抽獎活動。但由於我在介面設定的不熟悉,把曾經參加抽獎的讀者,在沒有取得你同意的前提下,都直接加入了「電子報訂閱者」的名單內。
有一位參加抽獎者在「取消訂閱」時回覆給我的建議,讓我留意到這件事情可能對參加抽獎者們造成的困擾。這個抽獎網頁(plug-in套件)是我近期新添加的元素,對於 Email 自動串接訂閱的設定,我原本只採用了預設值,因此造成了參加抽獎者的困擾。
收到他的回訊後,我跟 plug-in 客服請教該如何調整設定,現在我把新的設定方式寫了上去,提供「勾選」的選項來決定是否訂閱(預設否)。這個設定起初並不好寫,但很開心我還是學會了。附圖在底下給你參考,對往後的參加抽獎者都會是更好的選項。
再度跟你說聲抱歉,也非常感謝你的參加,你們的回饋讓我找到改善的方向和細節。如果你不希望再收到「閱讀前哨站」的讀書心得、好書推薦電子信,你可以直接點擊〈取消訂閱〉這個連結來取消。無論你是否繼續訂閱,你的參與和關注,我都感念於心,謝謝。
.
【3.真誠同理】
.
在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商業案例,賓士汽車把大規模的廣告視為主要的成長模式,特斯拉則是加倍關注整個顧客旅程的場景。賓士汽車在電視、網路媒體上的廣告威力,想必大家一定領教過了,我就不再多說。讓我們來看一下特斯拉怎麼做行銷的?
特斯拉傳達給顧客的共同目標:讓世界擺脫化石燃料、透過徹底創新、專注於永續生活。他們把汽車發射到外太空,而不只是關注汽車本身。特斯拉也提供流暢的網站預約體驗,在評估階段還能嘗試各種個人化的設定,他們的業務員懂得關注顧客的選擇和需求,而不是一昧強調汽車的規格。特斯拉也深諳推薦的力量,向朋友引介買車的車主還能獲得現金獎勵。開放顧客預購 Model 3 的預售模式,除了讓顧客有參與和期待感之外,還挹注了100億美元的年度營收。
每輛特斯拉汽車的平均廣告費是6美元,賓士汽車則是926美元。
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是最近我讀到 Podcast 股癌的著作《灰階思考》,作者謝孟恭分享他曾經去應徵特斯拉業務員的經過。面試官對著台下一票的面試者說:「試著賣給我一台特斯拉。」面試者們每個都努力背誦出特斯拉優異的規格、漂亮設計、節能特色。但顯然這些答案,面試官沒有一個滿意。
特斯拉的面試官後來反問大家:「怎麼沒人問我是誰?我家裡有幾個人、有幾個小孩?我有小孩的話,會在意加速嗎?你們連『我』是誰都沒搞清楚,怎麼賣車給我?」當一家企業的行銷不再是冰冷冷的廣告訊息,而是能夠真誠同理地,認識你的需求、對齊你的目標、滿足你的渴望,你怎麼能不愛?到頭來,惹人厭的不是廣告,而是不貼心的廣告。
.
【後記:不要成為討人厭的廣告】
.
由於我自己有在經營部落格和社群,因此閱讀《場景行銷模式》的過程中,感受到很多的觀念衝擊。目前市面上的行銷教戰守則,大多數還是偏向於有限媒體的行銷概念。然而時代正在改變,資訊超載和爆炸多的雜訊正在淹沒著我們,該如何接觸到目標受眾、有效提供對受眾的價值,就是一門不斷學習和精進的學問。
這本書除了提供非常顛覆性的行銷觀念之外,後半部的「自動化流程」的設計方式,我認為更是未來優秀企業和普通企業的分水點。自動化並不容易,但值得投資金錢和時間,因為這是一個能夠推動企業成長的永續循環。我最近在練習的自動化工具是 Integrately(跟 Zapier 比起來便宜許多),如果你對這類型工具也有興趣,可以用我的連結免費註冊帳戶試用,獲得額外 500 task/month 的額度。
總結來說,作者以三個方法貫穿本書的內容,讓我們知道場景行銷的操作方式:
1. 找出顧客旅程中的關鍵點,確保你出現在那些關鍵點中,並善用那些時機。
2. 與受眾合作,積極參與社群會想辦法和受眾一起創造產品,或者兩者都做。
3. 每一步都為顧客創造良好的體驗,想辦法把它變成推薦者,維持場景循環。
一個事業如果能夠融入上述的要素越多,事業發展就越可靠、越持久。在這個訊息多到爆的時代,如何突圍觸及顧客?演算法當道的現在,讓顧客買單的關鍵在哪裡?體驗取代內容,什麼是推動顧客旅程的關鍵?無論你任職於行銷業務、社群小編、內容創作者,這本書都值得推薦給你體驗。
「中介效果驗證」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介效果驗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介效果驗證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介效果驗證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介效果驗證 在 [問題] 調節式中介效果之驗證(PROCCES) - 看板Statistics 的評價
- 關於中介效果驗證 在 永析統計諮詢顧問- 【SPSS-PROCESS外掛程式分析中介效果 ... 的評價
- 關於中介效果驗證 在 中介變項控制變項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中介效果驗證 在 amos中介效果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中介效果驗證 在 amos中介效果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中介效果驗證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天氣持續溫高炎熱,火氣好大,上廁所變得卡卡卡😤
而且平時生活壓力大又累,晚上卻失眠睡不著,索性熬夜追劇培養睡意,卻不小心吃高油高鹽高糖的萬惡宵夜......🐽體重不僅上升,小腹還越來越飽滿😱
最可怕的是😭肌膚開始更容易出油,還冒痘、長斑,白天上妝後依然面有菜色,而且超容易脫妝浮粉😩老大快點救我啦⋯⋯
老師這次錄製 婆媳當家 的時候,正好討論「黃臉婆也能有女神光?!」的保養主題。與氣質主持女神 林書瑋和 幽默型男 顏永烈,及許瓊月營養師、小Call、夏宇童一起討論換季時,由內而外的聰明調養方案💪🏻真的是太棒了👏🏻
凱鈞老師的美肌小學堂 👨🏻🏫
👑Dr.May 美博士-F99美白精萃👑
含關鍵成分高濃度「FRSAB自由酚」,能深入肌底,解決肌膚4大問題:暗沉、紋路、敏感、彈力
積極「制黑亮白」,並添加甜杏仁油、葡萄籽油、玫瑰果油、維他命E等,精純分子好吸收且無負擔,保濕補水又潤澤,即刻提升肌底亮白光澤,調整肌理重現彈力,再現完美輪廓線
FRSAB自由酚更具備台灣、日本、中國專利,是透過實驗證明可對抗肌膚老化效果的成分,並獲得世界各國發明獎共8金1銀的肯定,使用更加安心
另外,成份無添加paraben /礦物油 /人工香精 /酒精 /A酸 /類固醇類,所有膚質都可使用
節目中介紹了實用保養神器之外,還有零技巧的新型底妝,更有能通體順暢的日本專利益生菌好物,只要好好內調外養,就能隨時保持最佳狀態!
詳細資訊將在節目中完整呈現,我們一起鎖定節目播出吧😊
#凱鈞的工作日常
#酸編視角
中介效果驗證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媒體偏頗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偏頗本身
先說在前:這裡所談的偏頗,是談台灣媒體在處理政治新聞上的偏頗,例如最近很多人討論的「韓流新聞台」,然而這樣去限制談的範圍,肯定是有所不足的。由於偏頗無所不在,例如性別、年齡、地區、階級.....不是只有政治,接下來我把議題限縮在政治上來談,請多包涵。
或許應該這麼說:被認為偏頗的媒體,其實並不認為偏頗是什麼問題,因為偏頗只是他們達到目的的手法之一,而這個目的其實通常也不是什麼深謀遠慮的計中計,#利益而已,包括 #商業利益 以及 #政治利益,又可分為 #長期利益以及 #短期利益。
媒體被賦予資訊中介的角色,因此偏頗的手法不外乎三種:
1) #選取的偏頗--選擇性的呈現部份事實,或是選擇性忽略部份事實。
2) #呈現的偏頗--在版面、時段、位置、順序等技巧上刻意凸顯、強調或掩蓋、弱化某些新聞。
3) #詮釋的偏頗--對相同的事實做出不同的解釋。
通常三種偏頗的手法會同時出現,交雜共用,不過看新聞看久了,或是對於特定議題有高度瞭解的讀者,大多有辦法一眼看出問題在哪。
但,那也是因為這三種偏頗基本上還是基於事實的,才能讓我們簡單看破。其實更常見的手法則是由媒體自行創造、構建,或與外部團體共謀,製造出一個虛構的事實,然後再從這個虛構的事實上來偏頗地選取、呈現、跟詮釋。這個虛構的事實從無中生有,到加油添醋都有可能,也就是虛構占的比例可以從一到百分之百。
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假新聞。
傳播理論中,#說服研究 的歷史最為悠久,諸如 #兩面並陳、#先正後反、#先反後正、#刻意呈現單面 等手法都早已被媒體玩得滾瓜爛熟。因為我們長期以來的閱聽經驗與訓練,不得不說,很多人認為媒體只要呈現出看似客觀、中立、理性、不帶太多個人情緒的資訊,那應該就會是真實,就值得去相信。
舉例來說,其實完全可以用 NHK 那種平淡冷靜的方式,做出同樣偏頗的報導。這種形式乘載的偏頗資訊,如果我沒時間查證,我認為我就會上當了。
而我知道,很多長輩,依舊認為用電視新聞這種格式播出來的訊息,就是值得相信的。就像很多年輕朋友可能也會認為,某些自己喜歡的 Youtuber 的影片,就是值得相信的一樣。要對每一則政治訊息進行思辨,實在太累了、太耗費腦力了,根本不可能辦到,所以我們無法不依賴路徑,相信通路。
也因此,許多媒體已經放棄了直指核心的說服手法,改而操弄更為低階、更為簡單的情緒來突襲大腦的周邊路徑。
這本來應該是廣告研究與廣告手法中的範疇,如今則被廣泛用在新聞報導中,所以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看見政治立場不同的人的械鬥畫面,或是任何政治場合中都會有的美女,或是動物、或是小孩、或是打呵欠的老先生老太太,或是情緒激昂的支持者。這些訊息都不是核心的政治訊息,但是如今都成為主角。
我們會看見很多報導,討論政治人物的私德、家世、男女關係,以及針對失言、言行不一、與過往不一致等等脫離時間跟環境脈絡的偏頗詮釋,反而是與政治議題真正相關的核心報導,被當作花絮、甚至消失,例如政策可行性、執政檢討、人才任用、組織透明化等。
說到現在,只是交待了一下媒體如何偏頗,順便再次強調媒體為何偏頗:其實他們只是在謹慎評估競爭對手以及市場情況之後,選取一個利基點切入,然後透過持續不間斷的品牌形象營造,讓讀者自動去選取與自己立場相近的媒體來消費。
當閱聽人面對散落立場光譜上的媒體報導時,會傾向選擇與自己立場最接近的一個,並且漸漸將該媒體的立場當成是自己的立場。
銷售產品就是這樣,只是我們該把讓媒體把政治事務與公共議題當成產品一樣銷售嗎?
我們已經習慣看媒體 #爽就好,就像是在飛壘跟司迪麥口香糖中間做選擇,我們會在乎口香糖有多營養、多健康嗎?我們會在乎生產口香糖的員工是否過勞、是否能組成工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嗎?
不過就是一條口香糖,幹嘛呢?
所以,媒體偏頗帶給閱聽人的真正問題是--
「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讓媒體盡可能壟斷溝通管道,藉此維護媒體作為假性政治陣營的代言人地位」。
白話一點就是--
「讓傾向 A 立場的民眾對傾向 B 立場的民眾心中的偏見越來越重,讓雙方越來越不願意進行人際溝通,而要讓媒體來代勞,這樣媒體就可以繼續塑造偏見,繼續賺錢了」。
製造沒有討論厚度,僅剩空洞內容的新聞報導是達成此一目標的必然手段。
因為立場不同從來就不是阻礙溝通的障礙,反而是助力。就像冷空氣跟熱空氣相遇,開始對流。
欠缺溝通的材料、削減討論的厚度,才是阻礙溝通的最大障礙。
沒深度又空洞的偏頗新聞媒體,#故意 展演出站在某一方,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某一方的代言人,同時扮演對立方心目中的敵人角色,為的就是藉由外部的反作用力來借力使力,幫助自己築牆、圈養其實立場本來很多元,但被迫靠一邊站的閱聽人。
這時候,#第三人效果 的影響就會非常大。
( 維基百科條目:第三人效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9%E4%BA%BA%E6%95%88%E6%9E%9C )
舉例來說,偏 A 立場的媒體放出的新聞不見得會說服所有偏 A 立場的閱聽人,事實上,單靠單一媒體,傳播效果非常有限。
但反而是偏 B 立場的閱聽人,在看到偏 A 立場的媒體內容後,容易認為偏 A 立場的閱聽人都會因此被媒體控制、被操弄,因此提高戒心,急於站出來嗆聲、斥罵。
這時候,有少部分急切的人,可能選擇採用了與主流媒體相同的訊息操作方式,發表了一樣深度不足、充滿情緒的單面向批評,例如「看中天的人都是腦殘嗎?」之類的。
這些品質較低的批評,被偏 A 立場的閱聽人看見以後,自然會覺得偏 B 立場的閱聽人既偏頗、又低估我們偏 A 立場閱聽人的智慧,然後就開始輪迴,落入 #互相殘殺的螺旋 (請見井上雄彥的《浪人劍客》第 13 冊)。
而當 A、B 兩方的媒體都在做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加速的過程。老實說也不用想像,我們就活在這個過程裡頭。不用外國勢力介入,光是為了鞏固利益,就足以讓媒體用這樣子偏頗的方式來運作了。
我們自己早就自動自發地把刀磨得又尖又利,抵著彼此的咽喉,外國勢力要做的就只是稍微推一下罷了。
一層一層的敵意在彼此之間築起越來越高的牆,然而這牆終究只是維護了既有媒體的利益,包括覺得這樣有效,打算也來撈的新進入者。
身為公民的我們,能不能避開媒體偏頗設下的陷阱呢?
我相信可以,但是我們必須更有自覺,要知道這些媒體偏頗的目的跟程度在哪,然後毫不猶豫地超越,頭都不要回。
這樣才能避免在偏頗媒體開設的競技場上,跟他們派出的虛擬打手玩生死格鬥,打贏打輸,錢都被他們賺走。
我建議,不同立場的閱聽人也不要再學偏頗媒體圈養閱聽人那樣,互相取暖搞偏頗了。因為網路的各種特性,讓網路比主流媒體更容易走向意見獨斷,更可能不民主,前面也說過了,這樣只是讓媒體借力使力,幫助他們把牆築起來,協助他們圈養閱聽人罷了。
對,我要說的是,除了韓流電視台以外,那些我們在臉書上按讚追蹤的粉絲頁。
最近常常從朋友的分享看見陌生的粉絲頁,名稱都很特別,通常是時事評論或嘲諷型的,圖文並茂,生猛有力,經過同溫層朋友的過濾,我多半也覺得這些粉絲頁的觀點蠻有趣,或蠻有料的。
他們的內容特色是,很明確地反對跟嘲諷某個黨、某些個政治人物、或某個政治傾向。他們會做很多的對比圖,讓立場相近的人看了覺得就是這樣,很想分享,但也會讓立場沒那麼近的人覺得偏頗,讓立場更遠的人覺得憤怒(如果看得到的話)。
我並不是說不能嘲諷,我也有我的立場跟偏見,我自己偶爾也會發些嘲諷政治的言論,我也需要有人幫我把話講出來,不過在與這些粉絲頁互動(按讚、分享、回應...)之前,我的習慣是先點一下「關於」看看。讓我很驚訝的是,幾乎 10 個裡頭有 9 個,在「關於」裏頭什麼資料都沒有,都是空空的,我無法追溯到任何一個我可以簡單驗證跟指認的個人或單位。
我並不是要說,這些粉絲頁都居心不良,或全都是公關公司控制的。但當這些粉絲頁的不透明度如此之高,又卯起來大量生產利於我們拿來黨同伐異的內容,我認為跟我不認同的偏頗媒體,並無二致。
匿名性是網路很棒的一個特點,儘管我目前不需要,我相信是應該保留的選擇。然而,對於政治時論型的粉絲頁來說,我認為明確表明身份是非常重要的,起碼要給在乎這件事的人一個驗證的機會,為發表的訊息負責。
所以,在我能確認他們的來源之前,我會選擇不要引用,跟減少與這樣的粉絲頁互動。我不想只因為這些圖文幫我酸罵了我不認同的另一方,讓我覺得舒爽,就順手分享給同溫層,幫助偏頗的媒體把恨意之牆築得更高,鞏固他們的賺錢模式(包括賣粉絲頁)。
比賽築牆,稱不上是公民對抗偏頗媒體。真正要對抗偏頗的媒體,應該要幫助被圈養的閱聽人得到自由,而不是汲汲營營找另一堆偏頗的粉絲頁媒體來圈養自己,把自己也關進另一道牆後頭。
不管是親中電視台、還是愛台新聞台,不管偏頗的媒體自稱是藍綠紅白無哪種色,我們不須拱手讓出詮釋權,讓具有厚度的自己被刻意淺薄的媒體代言。
要搶回詮釋權,不能靠刻意偏頗的電視台、報紙、也不能靠刻意偏頗還隱藏身份的粉絲頁。只要我們繼續把媒體當做口香糖一樣消費、只要我們繼續不在乎媒體的結構、資訊與金錢來源的透明性,只因為他們幫忙產出的偏頗訊息,幫自己說了話而感到爽快,就永遠逃不出互相殘殺的螺旋。
老實說,我覺得我們永遠也回不到那個認為「客觀中立應該是新聞基本價值」的神話時代了。然而我們不可能用偏頗對抗偏頗,提高透明性,才是身為閱聽人比較好的策略。
為了利益,媒體會繼續偏頗,繼續偏頗的選曲、呈現、跟詮釋資訊。我們這些閱聽人也是一樣,腦力有限,有確認偏誤、會被訊息定錨,但我希望,起碼有一小撮人,可以開始改變一件事,那就是要求媒體(包括電視台、報紙、雜誌、粉絲頁...)提高透明性,讓他們為自己的政治言論負責。
對了,你知道現在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嗎?
中介效果驗證 在 永析統計諮詢顧問- 【SPSS-PROCESS外掛程式分析中介效果 ... 的推薦與評價
SPSS-PROCESS外掛程式分析中介效果和調節效果】 ... ... 為例,其只能計算多個自變數預測單一個依變數,若要使用SPSS軟體分析中介模型,則需要經歷多個步驟加以驗證。 ... <看更多>
中介效果驗證 在 amos中介效果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amos中介效果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中介分析、中介效果spss、干擾變數 ... 驗證性因素分析、收斂效度檢驗、區別效度檢驗、潛在變數的路徑分析、影響效果 ... ... <看更多>
中介效果驗證 在 [問題] 調節式中介效果之驗證(PROCCES) - 看板Statistics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
小弟我最近使用SPSS裡的PROCCES工具 (by A.Hayes)
要來考驗研究中假設的模型
舉個例大概是長這樣 (model 75)
會選用PROCCES就是他能同步計算整個方程
而這個模型裡面分別有中介以及調節的效果
但以上述的模型為例
看了不少研究都是把中介以及調節的效果分開做檢驗
例如上面的圖可能會先拆成 (model 4)
用這個模型驗證M的中介效果之後
再用剛剛的
這個Model
去驗證W, Z的調節效果
我想請問的是
如果在這種同時有中介及調節的model中
我變項間的回歸係數(X, Y, M)
究竟應該是該參考Model 4的結果還是Model 75裡跑出來的呢?
感覺起來使用Model 75一次跑出來的結果應該比較合理
不然我就不需要用這個統計方式了
但回去看他裡面跑的一些東西 會多了像是W→M , W→Y的作用項
但這些係數事實上不會被report進我們的模型
也會造成迴歸係數的減少 (Model 4 vs Model 75)
但調節變項之前版友提到比較像是"when"的概念
在什麼條件底下會造成關係強度的不同
就會覺得滿奇怪的 加了一個調節進來 結果迴歸係數變了
這樣好像就比較像是中介,不像是調節的概念?
想請問哪一種做法在統計上是比較可靠的
以及我該怎麼report我的結果
非常感謝您耐心的看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3.130.1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atistics/M.1466832674.A.36F.html
※ 編輯: Psychologist (1.173.130.135), 06/25/2016 13:33: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