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類專家王鵬接受專訪-1/5】
《English Career》第57期(2016年9月)主題為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酒類專家王鵬接受該刊專訪,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心得。五道訪題內容,將逐日於「酒類專家王鵬」的臉書專頁刊出,您也可以在該刊物或「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http://www.geat.org.tw)收藏或閱讀相關內容。
【受訪人物簡介】酒類文化工作者王鵬通曉中、英、法、俄、德等語言,於學生時代便利用自己的外語專長自學品酒,對多種西洋酒類飲料皆有鑽研,是國內少數橫跨葡萄酒、啤酒與烈酒領域的酒類專家,現專職酒類文化教育工作,在即席口譯方面亦有十餘年經驗。王鵬的外語專長與酒類專業相得益彰,主要於酒類相關活動中擔任講師、接待、翻譯或主持等工作,亦經常受邀擔任國際酒類競賽評審。王鵬擅長探討品飲、審美與文化議題,經過多年經營,獲有法國、美國、德國等相關文憑與認證,也曾前往蘇格蘭蒸餾廠實習。
【訪題1】據悉您當初是因為主修俄語而接觸伏特加,從而進入品酒行業,可否談談您學習品酒的心路歷程?在成為專業酒類工作者之前,是否曾面對一些挑戰或抉擇?最後促使您決定專職酒類文化教育工作的動機是什麼?
【我的酒類職業生涯起點】
我大學時代由於主修俄語而接觸伏特加,但是真正埋下進入酒類專業的種子,卻是因為學習法語。當年大學聯考放榜之前,我已經在法國在台協會附設的語言中心進修法語。由於自幼即對學習外語特別感興趣,也很有自修心得,因此在短短半年之間,很快掌握了法語,並開始接觸法國文化。我當初恰好選擇了葡萄酒,因此與酒類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是1997年,在台灣學習法語的人雖然不少,但是法語也稱不上熱門,而我在學校主修俄語更是冷門,我當時培養的興趣嗜好,也都相對冷門——包括自行車、擊劍與酒類品飲。冷門領域的資源相對缺乏,然而,冷門的優勢在於競爭少,發展空間大,而且在探索的過程中,沒有包袱,可以有更深刻的啓發。
職涯規劃或許可以比擬為站在十字路口作抉擇,但是我更像是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替自己量身訂製。我在政大待了十年,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畢業,後來卻成為一位酒類文化教育工作者。但這並不意謂學非所用,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正是由於學生時代的涉獵,已經跨越體制規劃的範圍,所以才有辦法整合不同領域的專長,成為一位難以取代的專家。
在我長達十年的政治大學生涯當中,除了本科的俄語學士與碩士之外,我念過國際關係、多種外語,以及中央大學法語碩士班。我在外語方面的嗜好、專長與能力,幫助我在文藝批評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習與探索,也幫助我精進酒類專業與拓展世界觀;我也利用外語閱讀一流的科普著作,滿足我的酒類專業工作所需。
我當初不自覺地整合了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作為摸索探求酒類專業的工具,當時酒類品評相關專業,尚未在台灣成為顯學,人們對「品酒」的概念,停留在「與拼酒不同」,而真正認識酒類知識體系的人太少,酒類技職教育體系也尚未成型,因此發展的空間相對自由有彈性。我反而慶幸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下開始接觸酒類。由於喜好閱讀研究,對酒類也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隨著資歷見聞增長,我逐漸走上酒類文化教育的道路。
【我所面對的挑戰與克服的困難】
涉獵與鑽研自己喜歡的事物,沒有所謂困難與挑戰,一切隨心所欲;但是開始把興趣變成職業,必然遭遇挑戰。我剛入行成為葡萄酒講師時,只有24歲。年輕講師的宿命,就是被聽眾與同行質疑。如果身為年輕的博士在大學任教,或許不至於被年輕學子質疑,但是當時的我,面對的是年歲閱歷與社會地位都比我資深的葡萄酒愛好者。我要克服聽眾對年輕講師的成見,解說條理要清晰、論證引據要豐富,還要以後輩的身份,不卑不亢地破除前輩的迷思與誤解,那是多麼大的挑戰!我擁有成為一名優秀講師的資質,再加上總是堅持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聽眾的心理期待反差就會讓造成震撼,他們最後都成了我的活廣告。我曾經遇到參加過我早期籌辦品酒會的一位先生,他告訴我,多年以來到處參加活動的經驗中,他最欣賞我帶領的品飲與講解,對我當年的解說仍有深刻的印象。
我認為要成為一位好的講師,首先要有能力教會自己,也就是自我鍛鍊與學習能力,讓自己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與充實的底藴;其次是無私分享的態度;再其次是傳播知識的技術。如此由內而外,由思想到實踐,變成一個知能紮實、態度健康、心胸與視野寬廣的講師,做到授業解惑、啟迪他人。
在我的職業生涯道路上,曾經面對許多來自外界的挑戰,但是這些挑戰卻逐漸變成助力。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或者說百家爭鳴的產業界裡,環境愈是艱困,佼佼者就愈有機會出頭。如今回首,若是要我重新經歷一次那些年的艱苦奮鬥,我不願意;但若是要讓我免除多年以來的奮鬥過程,更輕鬆地站上今天的高度,我也不願意。這些年來的經歷,最後讓我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
【我步上酒類文化教育的里程碑】
我喜歡閱讀研究,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知識,也是一個喜歡站在群眾面前表演的人。在入行成為葡萄酒講師之前,我已經有過相關經驗,而且由於外語能力,我的知識來源與其他人不一樣,講述方式與邏輯條理也讓人耳目一新。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勝任愉快,通常足以讓人選擇長期發展,然而對我而言,值得留戀的不是職位與薪資,而是能否在自己從事的事業裡自我實現。在剛入行不久的幾年之間,遇到不少探問挖角,但是我很幸運,不需要選擇最有利可圖的工作,而可以隨心所欲,選擇自己的合作對象與符合理念的工作。投入《葡萄酒的風味》(Le Goût du vin)這本葡萄酒品評專著的翻譯工作,是我意識到自己肩負使命的里程碑,這項經歷是我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轉捩點。
在葡萄酒品飲技術領域,直接閱讀某些法語原始資料,能夠避免二次翻譯衍生的種種困擾。葡萄酒品評的目的是將無形感受訴諸有形文字,而現代葡萄酒品飲學是以法語建構的學問,《葡萄酒的風味》就是這門近代新興學科的代表作品。英文版的專家譯者在序言裡,虛心坦承自己遭遇的主要困難是「許多法語(風味)詞彙沒有準確、唯一的英語對應」,而我當時在台灣業界觀察到的現象是,人們在風味詞彙的使用上,輕則詞不達意,重則以訛傳訛、積非成是。
我能夠一親原典芳澤,深感自己是葡萄酒知識壟斷的既得利益者,而我希望能夠分享這項利益,哪怕一己之力只能作岀微不足道的貢獻。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我在政治大學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葡萄酒結構語彙的翻譯,其研究素材便取自《葡萄酒的風味》。這篇論文獲得不錯的迴響,激發我繼續研究的動力。同時,我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勝任全書的翻譯,這項自我期許便油然而生。
當時的我,經常以葡萄酒講師身份露面,我渴求獲得更多人認同自己的專業能力。我內心盤算著,希望藉由這項沒有人願意接手的艱難任務,讓自己的名字與大師並列,證明自己的能力,並且正本清源,匡正積非成是的觀念。後來投入翻譯工作之後,我內心卻出現一股強烈的使命感,督促我完成這項任務。
翻譯這部經典的舉措,對於我所屬的「知識壟斷集團」來說,算是放棄自己既得的優勢,我曾經因此遭遇業界其他前輩的指責與嘲弄。然而,我堅信自己的決定與方向是對的。個人的生命只有數十年光景,壟斷知識只能暫時成就個人,但是如果能夠將知識傳遞出去,卻可以造福整個世代,進而改變華語圈的未來。遭受他人嘲弄是不足掛齒的,一項任務的最大阻力,往往源於自己——在已經習於口譯工作之後,我當時更感到筆譯的艱苦磨難。但是捨我其誰的自我期許,這股對華語世界的「使命感」,逐漸成為我的工作動力。我當時將這部作品的譯介看得如此重要,以致於在譯稿尚未完成,手稿尚未繕打完畢之前,我幾度對死亡感到恐懼——若是我突然離開這個世界,這項工作會不會後繼無人呢?
這份筆譯工作像是一面鏡子,我看見自己撐過磨難,這才見識到自己有多麼熱血澎湃。這本書的出版,也引來業界不少關注。這項艱困的任務,不僅讓我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年輕的心靈在經歷幻想當中的死亡恐懼之後,我更加認清,能夠讓我產生如此使命感的事業,絕對值得我付出畢生心血。
中央大學 英文 自學 時 數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酒類專家王鵬接受專訪-1/5】《English Career》第57期(2016年9月)
【訪題1】據悉您當初是因為主修俄語而接觸伏特加,從而進入品酒行業,可否談談您學習品酒的心路歷程?在成為專業酒類工作者之前,是否曾面對一些挑戰或抉擇?最後促使您決定專職酒類文化教育工作的動機是什麼?
【我的酒類職業生涯起點】
我大學時代由於主修俄語而接觸伏特加,但是真正埋下進入酒類專業的種子,卻是因為學習法語。當年大學聯考放榜之前,我已經在法國在台協會附設的語言中心進修法語。由於自幼即對學習外語特別感興趣,也很有自修心得,因此在短短半年之間,很快掌握了法語,並開始接觸法國文化。我當初恰好選擇了葡萄酒,因此與酒類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是1997年,在台灣學習法語的人雖然不少,但是法語也稱不上熱門,而我在學校主修俄語更是冷門,我當時培養的興趣嗜好,也都相對冷門——包括自行車、擊劍與酒類品飲。冷門領域的資源相對缺乏,然而,冷門的優勢在於競爭少,發展空間大,而且在探索的過程中,沒有包袱,可以有更深刻的啓發。
職涯規劃或許可以比擬為站在十字路口作抉擇,但是我更像是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替自己量身訂製。我在政大待了十年,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畢業,後來卻成為一位酒類文化教育工作者。但這並不意謂學非所用,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正是由於學生時代的涉獵,已經跨越體制規劃的範圍,所以才有辦法整合不同領域的專長,成為一位難以取代的專家。
在我長達十年的政治大學生涯當中,除了本科的俄語學士與碩士之外,我念過國際關係、多種外語,以及中央大學法語碩士班。我在外語方面的嗜好、專長與能力,幫助我在文藝批評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習與探索,也幫助我精進酒類專業與拓展世界觀;我也利用外語閱讀一流的科普著作,滿足我的酒類專業工作所需。
我當初不自覺地整合了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作為摸索探求酒類專業的工具,當時酒類品評相關專業,尚未在台灣成為顯學,人們對「品酒」的概念,停留在「與拼酒不同」,而真正認識酒類知識體系的人太少,酒類技職教育體系也尚未成型,因此發展的空間相對自由有彈性。我反而慶幸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下開始接觸酒類。由於喜好閱讀研究,對酒類也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隨著資歷見聞增長,我逐漸走上酒類文化教育的道路。
【我所面對的挑戰與克服的困難】
涉獵與鑽研自己喜歡的事物,沒有所謂困難與挑戰,一切隨心所欲;但是開始把興趣變成職業,必然遭遇挑戰。我剛入行成為葡萄酒講師時,只有24歲。年輕講師的宿命,就是被聽眾與同行質疑。如果身為年輕的博士在大學任教,或許不至於被年輕學子質疑,但是當時的我,面對的是年歲閱歷與社會地位都比我資深的葡萄酒愛好者。我要克服聽眾對年輕講師的成見,解說條理要清晰、論證引據要豐富,還要以後輩的身份,不卑不亢地破除前輩的迷思與誤解,那是多麼大的挑戰!我擁有成為一名優秀講師的資質,再加上總是堅持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聽眾的心理期待反差就會讓造成震撼,他們最後都成了我的活廣告。我曾經遇到參加過我早期籌辦品酒會的一位先生,他告訴我,多年以來到處參加活動的經驗中,他最欣賞我帶領的品飲與講解,對我當年的解說仍有深刻的印象。
我認為要成為一位好的講師,首先要有能力教會自己,也就是自我鍛鍊與學習能力,讓自己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與充實的底藴;其次是無私分享的態度;再其次是傳播知識的技術。如此由內而外,由思想到實踐,變成一個知能紮實、態度健康、心胸與視野寬廣的講師,做到授業解惑、啟迪他人。
在我的職業生涯道路上,曾經面對許多來自外界的挑戰,但是這些挑戰卻逐漸變成助力。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或者說百家爭鳴的產業界裡,環境愈是艱困,佼佼者就愈有機會出頭。如今回首,若是要我重新經歷一次那些年的艱苦奮鬥,我不願意;但若是要讓我免除多年以來的奮鬥過程,更輕鬆地站上今天的高度,我也不願意。這些年來的經歷,最後讓我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
【我步上酒類文化教育的里程碑】
我喜歡閱讀研究,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知識,也是一個喜歡站在群眾面前表演的人。在入行成為葡萄酒講師之前,我已經有過相關經驗,而且由於外語能力,我的知識來源與其他人不一樣,講述方式與邏輯條理也讓人耳目一新。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勝任愉快,通常足以讓人選擇長期發展,然而對我而言,值得留戀的不是職位與薪資,而是能否在自己從事的事業裡自我實現。在剛入行不久的幾年之間,遇到不少探問挖角,但是我很幸運,不需要選擇最有利可圖的工作,而可以隨心所欲,選擇自己的合作對象與符合理念的工作。投入《葡萄酒的風味》(Le Goût du vin)這本葡萄酒品評專著的翻譯工作,是我意識到自己肩負使命的里程碑,這項經歷是我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轉捩點。
在葡萄酒品飲技術領域,直接閱讀某些法語原始資料,能夠避免二次翻譯衍生的種種困擾。葡萄酒品評的目的是將無形感受訴諸有形文字,而現代葡萄酒品飲學是以法語建構的學問,《葡萄酒的風味》就是這門近代新興學科的代表作品。英文版的專家譯者在序言裡,虛心坦承自己遭遇的主要困難是「許多法語(風味)詞彙沒有準確、唯一的英語對應」,而我當時在台灣業界觀察到的現象是,人們在風味詞彙的使用上,輕則詞不達意,重則以訛傳訛、積非成是。
我能夠一親原典芳澤,深感自己是葡萄酒知識壟斷的既得利益者,而我希望能夠分享這項利益,哪怕一己之力只能作岀微不足道的貢獻。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我在政治大學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葡萄酒結構語彙的翻譯,其研究素材便取自《葡萄酒的風味》。這篇論文獲得不錯的迴響,激發我繼續研究的動力。同時,我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勝任全書的翻譯,這項自我期許便油然而生。
當時的我,經常以葡萄酒講師身份露面,我渴求獲得更多人認同自己的專業能力。我內心盤算著,希望藉由這項沒有人願意接手的艱難任務,讓自己的名字與大師並列,證明自己的能力,並且正本清源,匡正積非成是的觀念。後來投入翻譯工作之後,我內心卻出現一股強烈的使命感,督促我完成這項任務。
翻譯這部經典的舉措,對於我所屬的「知識壟斷集團」來說,算是放棄自己既得的優勢,我曾經因此遭遇業界其他前輩的指責與嘲弄。然而,我堅信自己的決定與方向是對的。個人的生命只有數十年光景,壟斷知識只能暫時成就個人,但是如果能夠將知識傳遞出去,卻可以造福整個世代,進而改變華語圈的未來。遭受他人嘲弄是不足掛齒的,一項任務的最大阻力,往往源於自己——在已經習於口譯工作之後,我當時更感到筆譯的艱苦磨難。但是捨我其誰的自我期許,這股對華語世界的「使命感」,逐漸成為我的工作動力。我當時將這部作品的譯介看得如此重要,以致於在譯稿尚未完成,手稿尚未繕打完畢之前,我幾度對死亡感到恐懼——若是我突然離開這個世界,這項工作會不會後繼無人呢?
這份筆譯工作像是一面鏡子,我看見自己撐過磨難,這才見識到自己有多麼熱血澎湃。這本書的出版,也引來業界不少關注。這項艱困的任務,不僅讓我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年輕的心靈在經歷幻想當中的死亡恐懼之後,我更加認清,能夠讓我產生如此使命感的事業,絕對值得我付出畢生心血。
【專訪背景】
《English Career》第57期(2016年9月)主題為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酒類專家王鵬接受該刊專訪,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心得。五道訪題的詳細全文,將於10/29-11/2於「酒類專家王鵬」的臉書專頁刊出,您也可以在該刊物或「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http://www.geat.org.tw)閱讀精簡濃縮的內容。
【受訪人物簡介】
酒類文化工作者王鵬通曉中、英、法、俄、德等語言,於學生時代便利用自己的外語專長自學品酒,對多種西洋酒類飲料皆有鑽研,是國內少數橫跨葡萄酒、啤酒與烈酒領域的酒類專家,現專職酒類文化教育工作,在即席口譯方面亦有十餘年經驗。王鵬的外語專長與酒類專業相得益彰,主要於酒類相關活動中擔任講師、接待、翻譯或主持等工作,亦經常受邀擔任國際酒類競賽評審。王鵬擅長探討品飲、審美與文化議題,經過多年經營,獲有法國、美國、德國等相關文憑與認證,也曾前往蘇格蘭蒸餾廠實習。
中央大學 英文 自學 時 數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酒類專家王鵬接受專訪-1/5】
《English Career》第57期(2016年9月)主題為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酒類專家王鵬接受該刊專訪,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心得。五道訪題內容,將逐日於「酒類專家王鵬」的臉書專頁刊出,您也可以在該刊物或「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http://www.geat.org.tw)收藏或閱讀相關內容。
【受訪人物簡介】酒類文化工作者王鵬通曉中、英、法、俄、德等語言,於學生時代便利用自己的外語專長自學品酒,對多種西洋酒類飲料皆有鑽研,是國內少數橫跨葡萄酒、啤酒與烈酒領域的酒類專家,現專職酒類文化教育工作,在即席口譯方面亦有十餘年經驗。王鵬的外語專長與酒類專業相得益彰,主要於酒類相關活動中擔任講師、接待、翻譯或主持等工作,亦經常受邀擔任國際酒類競賽評審。王鵬擅長探討品飲、審美與文化議題,經過多年經營,獲有法國、美國、德國等相關文憑與認證,也曾前往蘇格蘭蒸餾廠實習。
【訪題1】據悉您當初是因為主修俄語而接觸伏特加,從而進入品酒行業,可否談談您學習品酒的心路歷程?在成為專業酒類工作者之前,是否曾面對一些挑戰或抉擇?最後促使您決定專職酒類文化教育工作的動機是什麼?
【我的酒類職業生涯起點】
我大學時代由於主修俄語而接觸伏特加,但是真正埋下進入酒類專業的種子,卻是因為學習法語。當年大學聯考放榜之前,我已經在法國在台協會附設的語言中心進修法語。由於自幼即對學習外語特別感興趣,也很有自修心得,因此在短短半年之間,很快掌握了法語,並開始接觸法國文化。我當初恰好選擇了葡萄酒,因此與酒類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是1997年,在台灣學習法語的人雖然不少,但是法語也稱不上熱門,而我在學校主修俄語更是冷門,我當時培養的興趣嗜好,也都相對冷門——包括自行車、擊劍與酒類品飲。冷門領域的資源相對缺乏,然而,冷門的優勢在於競爭少,發展空間大,而且在探索的過程中,沒有包袱,可以有更深刻的啓發。
職涯規劃或許可以比擬為站在十字路口作抉擇,但是我更像是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替自己量身訂製。我在政大待了十年,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畢業,後來卻成為一位酒類文化教育工作者。但這並不意謂學非所用,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正是由於學生時代的涉獵,已經跨越體制規劃的範圍,所以才有辦法整合不同領域的專長,成為一位難以取代的專家。
在我長達十年的政治大學生涯當中,除了本科的俄語學士與碩士之外,我念過國際關係、多種外語,以及中央大學法語碩士班。我在外語方面的嗜好、專長與能力,幫助我在文藝批評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習與探索,也幫助我精進酒類專業與拓展世界觀;我也利用外語閱讀一流的科普著作,滿足我的酒類專業工作所需。
我當初不自覺地整合了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作為摸索探求酒類專業的工具,當時酒類品評相關專業,尚未在台灣成為顯學,人們對「品酒」的概念,停留在「與拼酒不同」,而真正認識酒類知識體系的人太少,酒類技職教育體系也尚未成型,因此發展的空間相對自由有彈性。我反而慶幸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下開始接觸酒類。由於喜好閱讀研究,對酒類也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隨著資歷見聞增長,我逐漸走上酒類文化教育的道路。
【我所面對的挑戰與克服的困難】
涉獵與鑽研自己喜歡的事物,沒有所謂困難與挑戰,一切隨心所欲;但是開始把興趣變成職業,必然遭遇挑戰。我剛入行成為葡萄酒講師時,只有24歲。年輕講師的宿命,就是被聽眾與同行質疑。如果身為年輕的博士在大學任教,或許不至於被年輕學子質疑,但是當時的我,面對的是年歲閱歷與社會地位都比我資深的葡萄酒愛好者。我要克服聽眾對年輕講師的成見,解說條理要清晰、論證引據要豐富,還要以後輩的身份,不卑不亢地破除前輩的迷思與誤解,那是多麼大的挑戰!我擁有成為一名優秀講師的資質,再加上總是堅持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聽眾的心理期待反差就會讓造成震撼,他們最後都成了我的活廣告。我曾經遇到參加過我早期籌辦品酒會的一位先生,他告訴我,多年以來到處參加活動的經驗中,他最欣賞我帶領的品飲與講解,對我當年的解說仍有深刻的印象。
我認為要成為一位好的講師,首先要有能力教會自己,也就是自我鍛鍊與學習能力,讓自己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與充實的底藴;其次是無私分享的態度;再其次是傳播知識的技術。如此由內而外,由思想到實踐,變成一個知能紮實、態度健康、心胸與視野寬廣的講師,做到授業解惑、啟迪他人。
在我的職業生涯道路上,曾經面對許多來自外界的挑戰,但是這些挑戰卻逐漸變成助力。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或者說百家爭鳴的產業界裡,環境愈是艱困,佼佼者就愈有機會出頭。如今回首,若是要我重新經歷一次那些年的艱苦奮鬥,我不願意;但若是要讓我免除多年以來的奮鬥過程,更輕鬆地站上今天的高度,我也不願意。這些年來的經歷,最後讓我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
【我步上酒類文化教育的里程碑】
我喜歡閱讀研究,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知識,也是一個喜歡站在群眾面前表演的人。在入行成為葡萄酒講師之前,我已經有過相關經驗,而且由於外語能力,我的知識來源與其他人不一樣,講述方式與邏輯條理也讓人耳目一新。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勝任愉快,通常足以讓人選擇長期發展,然而對我而言,值得留戀的不是職位與薪資,而是能否在自己從事的事業裡自我實現。在剛入行不久的幾年之間,遇到不少探問挖角,但是我很幸運,不需要選擇最有利可圖的工作,而可以隨心所欲,選擇自己的合作對象與符合理念的工作。投入《葡萄酒的風味》(Le Goût du vin)這本葡萄酒品評專著的翻譯工作,是我意識到自己肩負使命的里程碑,這項經歷是我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轉捩點。
在葡萄酒品飲技術領域,直接閱讀某些法語原始資料,能夠避免二次翻譯衍生的種種困擾。葡萄酒品評的目的是將無形感受訴諸有形文字,而現代葡萄酒品飲學是以法語建構的學問,《葡萄酒的風味》就是這門近代新興學科的代表作品。英文版的專家譯者在序言裡,虛心坦承自己遭遇的主要困難是「許多法語(風味)詞彙沒有準確、唯一的英語對應」,而我當時在台灣業界觀察到的現象是,人們在風味詞彙的使用上,輕則詞不達意,重則以訛傳訛、積非成是。
我能夠一親原典芳澤,深感自己是葡萄酒知識壟斷的既得利益者,而我希望能夠分享這項利益,哪怕一己之力只能作岀微不足道的貢獻。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我在政治大學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葡萄酒結構語彙的翻譯,其研究素材便取自《葡萄酒的風味》。這篇論文獲得不錯的迴響,激發我繼續研究的動力。同時,我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勝任全書的翻譯,這項自我期許便油然而生。
當時的我,經常以葡萄酒講師身份露面,我渴求獲得更多人認同自己的專業能力。我內心盤算著,希望藉由這項沒有人願意接手的艱難任務,讓自己的名字與大師並列,證明自己的能力,並且正本清源,匡正積非成是的觀念。後來投入翻譯工作之後,我內心卻出現一股強烈的使命感,督促我完成這項任務。
翻譯這部經典的舉措,對於我所屬的「知識壟斷集團」來說,算是放棄自己既得的優勢,我曾經因此遭遇業界其他前輩的指責與嘲弄。然而,我堅信自己的決定與方向是對的。個人的生命只有數十年光景,壟斷知識只能暫時成就個人,但是如果能夠將知識傳遞出去,卻可以造福整個世代,進而改變華語圈的未來。遭受他人嘲弄是不足掛齒的,一項任務的最大阻力,往往源於自己——在已經習於口譯工作之後,我當時更感到筆譯的艱苦磨難。但是捨我其誰的自我期許,這股對華語世界的「使命感」,逐漸成為我的工作動力。我當時將這部作品的譯介看得如此重要,以致於在譯稿尚未完成,手稿尚未繕打完畢之前,我幾度對死亡感到恐懼——若是我突然離開這個世界,這項工作會不會後繼無人呢?
這份筆譯工作像是一面鏡子,我看見自己撐過磨難,這才見識到自己有多麼熱血澎湃。這本書的出版,也引來業界不少關注。這項艱困的任務,不僅讓我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年輕的心靈在經歷幻想當中的死亡恐懼之後,我更加認清,能夠讓我產生如此使命感的事業,絕對值得我付出畢生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