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林場 ◎劉克襄⠀⠀
⠀⠀
我又聽到了藪眉的鳴叫
劃破殘留的林場
清亮,深遠
夾雜著,透明和不安
⠀⠀
一個人進入森林時
才會鉅細靡遺的聽見
⠀⠀
那不止是一隻鳥的生態習性
一種生命跟宇宙的對話
還有持續警示的吶喊
甚至是,森林最後的呻吟
⠀⠀
我滿懷愧疚地進去
站在一片空曠的林心
瞭望著荒廢的伐木現場
試圖憑弔那些仍殘留在地底的根莖
⠀⠀
它們死了
以屠殺很久之後的死去
繼續在現場腐壞
⠀⠀
在現場,在旅人的歡笑中
繼續被忽視
被遺忘
⠀⠀
▲大雪山林場,戰後早期台灣林場之一,完全使用林道運輸,改變了以往鐵路、索道為主的運輸型態。林業沒落後,轉型為現今的森林遊樂區。
⠀⠀
-
⠀⠀
◎作者簡介
劉克襄,生態系自然人。日行性,習於晨間慢跑。棲息於台北或台中,喜出沒於山徑、鄉鎮、菜市場。勇於嚐百草,知覺敏銳。擅長在城市感受自然端倪,在日常發掘溫情興致。寫作不輟,熱衷繪圖。現職中央通訊社董事長,窗口鳥友為麻雀、斑鳩和八哥。
⠀⠀
-
◎小編 @number053 賞析
⠀⠀
「他自然寫作的成就太高了,以致於我們時常會忘了他是詩人出身。」唐捐在臺大現代詩課堂上,曾對劉克襄有如此評論。劉克襄在現代詩的寫作上,除了我們先前賞析過的政治詩,在生態方面更是有著他獨特的眼界。這首詩出自於2006年出版的詩集《巡山》,是劉克襄在投身自然書寫後,回頭關照現代詩的具體實踐,在語言的力道上較他前期的生態詩舒緩。從作品來探悉,屬於臺灣特有種的黃胸藪眉在這首詩中,成了為森林發聲的主體;而這種「發聲」是憑藉著我「一個人進入森林」才「鉅細靡遺地聽見」。在劉克襄筆下,這裡的森林是只有他一個人所看見、聽見的,他把感官給全數交給了自然,感受這些最原始、真誠的聲音。
⠀⠀
早期在政治局勢與社會安全的考量下,政府為了避免共匪、叛亂犯窩藏山區,所以延續《戒嚴法》的《國家安全法》規定:登山必須申請入山證。這種「封山」的舊習即便民主化之後都仍然存在,國家公園或林務局動輒以淨山、路況差等名義禁止民眾入山,一封就是十多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山林」也幾乎成為專門供給木材的區域,人與自然的連結僅止於經濟上的剝削。「那不止是一隻鳥的生態習性/一種生命跟宇宙的對話/還有持續警示的吶喊/甚至是,森林最後的呻吟」這節中,劉克襄藉著藪眉的叫聲來引入他想要呈示的主題,並藉由轉化修辭的擬人手法書寫。
⠀⠀
顯而易見地,這個「持續警示」是給予濫伐山林的人類。從詩題「大雪山林場」切入,這座位於臺中的林場戰後開始被開採,在臺灣林業沒落後轉型為如今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也因此,劉克襄「站在一片空曠的林心」時才會「滿懷歉疚」,憑弔那些過往人類對自然做過不堪的歷史,而如今「它們死了」——或者說早已死去,並「以屠殺很久之後的死去/繼續在現場腐壞」。劉克襄寫出了如此的場景並營造出人類生命消逝的氛圍:「屠殺」、「死了」、「憑弔」等詞,更進一步地拉近了人類與自然生態的距離——沒有誰比較高級,沒有誰有權力屠殺誰。
⠀⠀
從人類的歷史演進來觀察,1949年頒布的戒嚴令明訂集會結社、入山和圖資皆受管制,普通民眾的途徑只剩透過山岳協會、救國團這類特許組織,才能從事登山活動;1968年後,警備總部和林務局逐漸放寬山地管制,最終於2001年取消了高山嚮導證制度和至少3人的機關/團體申請要求,讓登山真正地成為了全民運動。在這首詩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及運動性質的「登山」,但卻從「林場」的定位為讀者帶來時間與空間性的延伸思考——不只是從單純山林生態被砍伐的角度,更從人類歷史共業的角度出發。
⠀⠀
劉克襄在現代詩中除了書寫政治記憶、為社會歷史的正義發聲,同時也關注自然生態的處境,可以說很全面地對於世界的事物懷有一份愛與關懷。這首詩最後一節文句跨節的跳接「在現場,在旅人的歡笑中/繼續被忽視/被遺忘」顯示出這段被「屠殺」而後「腐爛」的悲劇,在「國家森林遊樂區」之名下,成為一個「歡笑的場合」,林木的死亡在人類無視的情緒下,顯現出極大的張力。劉克襄在抒情中結合一條清楚的敘事線,同時以多種層次的諷刺,對於人類的健忘予以深層的譴責。森林對於我們究竟是什麼?對於一個「生態系」,我們應該如何定位並看待?無論是對於過去發生的歷史或是無法逃避的未來,這都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
⠀⠀
-
美編: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生態詩 #劉克襄 #巡山 #大雪山 #鳥人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06.html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70的網紅管碧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10310針對行政院通過新聞局所提公共電視法草案內容荒謬,管碧玲痛批這是馬政府要以公共電視法修法的手段,落實與延伸兩年來公共電視的內部鬥爭,刻意拖延僵局,且整個修法提案毫無公共利益可言,令人完全無法接受。管碧玲也批判全球中央雜誌刊登中央社董事長撰文,以錯誤的法律見解,否定行政院對菲律賓人犯事件...
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黑面琵鷺 ◎劉克襄
空曠意味著安全
遼闊包含了幸福
如此遙望時
在團體間
我們傳遞著白色的溫煦
以及,摩挲著
一些
黑色的孤獨
我們是北方的森林
在南方的海岸棲息
--
◎作者簡介
劉克襄,生態系自然人。日行性,習於晨間慢跑。棲息於台北或台中,喜出沒於山徑、鄉鎮、菜市場。勇於嚐百草,知覺敏銳。擅長在城市感受自然端倪,在日常發掘溫情興致。寫作不輟,熱衷繪圖。現職中央通訊社董事長,窗口鳥友為麻雀、斑鳩和八哥。
--
◎小編 #皮皮 賞析
劉克襄因喜賞鳥而獲得「鳥人」封號。賞鳥的因緣起於服役期間,隨艦隊出航時偶遇群飛的水鴨,在千篇一律的海面上,為大規模的生命所震懾。而他也寫過一篇文章,篇名即是〈一隻老黑琵的啟示〉,文中提及一千多隻的黑面琵鷺,飛抵了台南地區的海岸濕地和魚塭棲息的場景,從種種事蹟,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於黑面琵鷺的重視與關懷。
回到詩作,此詩分成了四段,首先敘述了空曠和遼闊各自代表的意義──安全和幸福,如此簡單的場面,卻有著如此重要的象徵,也揭示大自然的生物們,需要的從來不多。再來,「如此遙望時/在團體間/我們傳遞著白色的溫煦」、「以及,摩挲著/一些/黑色的孤獨」黑面琵鷺那雪白的身軀傳遞和煦,黑色的嘴喙成為一種祥和的寧靜。作者以遙望觀察鳥禽,而鳥類無疑也同樣遙望著眼前的無邊無際。
最後,「我們是北方的森林/在南方的海岸棲息」點出黑面琵鷺來自何方,而現在又在哪裡停留,不只說明了方位,也描寫了黑面琵鷺在各處的棲息差異,北方和南方,森林與海岸。遍及各地的黑面琵鷺,不只依照季節遷移來到了台灣,也帶來了不可取代的感動。
--
美編: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生態詩 #劉克襄 #黑面琵鷺 #鳥人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05.html
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福爾摩沙 ◎劉克襄
第一個發現的人
不知道將它繪在航海圖的那個位置
它是徘徊北回歸線的島嶼
擁有最困惑的歷史與最衰弱的人民
-
◎作者簡介
劉克襄,生態系自然人。日行性,習於晨間慢跑。棲息於台北或台中,喜出沒於山徑、鄉鎮、菜市場。勇於嚐百草,知覺敏銳。擅長在城市感受自然端倪,在日常發掘溫情興致。寫作不輟,熱衷繪圖。現職中央通訊社董事長,窗口鳥友為麻雀、斑鳩和八哥。
-
◎小編皮皮賞析
近日,一名立委在網路上言道:「……一百年前,日本人將打狗改名高雄,就是希望這個城市又高又雄。」令眾人大為吃驚,因高雄在1920年之前被稱為「打狗」(Táⁿ-káu)。「打狗」是平埔族馬卡道(Makatau)族的語言,意即竹林。在1920年時,台灣總督府正式將打狗以日文諧音漢字改名為高雄。此過程和所謂「又高又雄」之期許完全無關。見微知著,或許其他人不若上述發言,如此與史實相左,但起因於對地方史、台灣史的不瞭解而鬧出的笑話依然屢見不鮮。
回到詩歌,此詩僅有四行,是一首短詩。首先,詩題便直指十六世紀時,台灣初被發現的狀態。福爾摩沙──原是葡萄牙文。完整語句應為Ilha Formosa,文意則是:美麗(Formosa)島(Ilha)。據聞是葡萄牙船員航經台灣時,忍不住說出的讚美。因此作者在前兩句,才會以「第一個發現的人」以及「航海圖」開頭。接著,第三句,指涉明確的地理名詞開始出現,這是一個坐落在北回歸線上的島嶼。所以,雖然北回歸線也經過其他大陸,但唯有台灣符合島嶼含義。最後一句,同時也是收束前三句鋪陳的最高峰,作者不單單只是想要描述台灣的數個特徵以及事件,他所欲表達的,是從前面便開始暗示的不確定感──從古至今,從外國眼光、到以台灣人自稱的我們,還是對於造就這塊土地的複雜交織你爭我奪。越是如此議論紛紛,越是顯得歷史的未定,而未定便引起了巨大的困惑。
這一連串的過程什麼時候才會看見盡頭?在作者的想法中,或許只有釐清那些吵吵鬧鬧的鼓譟,才能擺脫衰弱的標籤,脫胎換骨成不會被輕易動搖的強壯人民。就讓我們一起期待那天的到來。
-
美術設計:@arteditor053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台灣是什麼 #福爾摩沙 #劉克襄 #島嶼 #航海圖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6/20200612.html
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在 管碧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10310針對行政院通過新聞局所提公共電視法草案內容荒謬,管碧玲痛批這是馬政府要以公共電視法修法的手段,落實與延伸兩年來公共電視的內部鬥爭,刻意拖延僵局,且整個修法提案毫無公共利益可言,令人完全無法接受。管碧玲也批判全球中央雜誌刊登中央社董事長撰文,以錯誤的法律見解,否定行政院對菲律賓人犯事件的定調,竟認為台灣要求嫌犯應遣返台灣要付出代價,非常令人遺憾。
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在 管碧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10310針對行政院通過新聞局所提公共電視法草案內容荒謬,管碧玲痛批這是馬政府要以公共電視法修法的手段,落實與延伸兩年來公共電視的內部鬥爭,刻意拖延僵局,且整個修法提案毫無公共利益可言,令人完全無法接受。管碧玲也批判全球中央雜誌刊登中央社董事長撰文,以錯誤的法律見解,否定行政院對菲律賓人犯事件的定調,竟認為台灣要求嫌犯應遣返台灣要付出代價,非常令人遺憾。
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在 陳國祥臺灣著名資深媒體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的閱讀單元,邀請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陳國祥先生來到空中,為各位朋友分享出版作品:《媒體,寶物或怪獸?》/ 陳國祥/ 天下文化◎書籍介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