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美籍人類學家Gordan Mathews是以研究「重慶大廈」與「全球化」聞名的學者,在香港局勢變化後,他的動態引起學界關注。
這篇來自【明報新聞網】的文章,分享了他將繼續留港執教的消息外,也介紹了他投入香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歷程。這帶我們進一步思考,國國人類學者到台灣進行田野調查研究與教育的價值會是什麼?
----------------------------------
數數手指,本來即將屆滿大學退休年齡的他來港教書二十七年,初來時已是步入中年的三十九歲,學生喜歡親切地叫他Gordon。香港是他人類學事業的起步,當年本科畢業後,他一心想離開美國,臨時讀個教育課程,便隻身前往日本札幌當英語老師,「美國人人都會發誓要如何成功,在日本倒像怎樣也沒關係,其實幾開明的」。度過十年快樂時光,一天他忽爾思考這種生活能否終生,「『What did you do today?』『I, aet, fish!』『Oh! Very good!』——到五十歲還繼續做這樣的事?不了!」便跑回美國進修,初次接觸人類學,以人生的意義為研究題目,順利拿下碩士和博士學位。下一站為何選擇香港?因為看見了中文大學的海外招聘。
初來報到,Gordon被指派教授語言與文化、語言與社會等不熟悉的學科,吃吃笑問要不要在報紙上公開自己的糗事——一個學生在外國讀完一模一樣的科目後,回來跟他投訴所教內容南轅北轍。經歷八年,終於辛苦建立了一些與自己研究興趣相關的科目,比如「人生的意義」和「全球化與文化」。
香港人認識Gordon Mathews,除因譯名「高登」夠地道,更因重慶大廈在反修例運動中洗脫污名的多年前,這位學者已深入研究,頻頻穿梭搭訕甚至過夜,從無數訪談中發掘水貨商人、逾期居留者、無國籍難民與尋求庇護者的故事,寫下成名作。而其實,Gordon初次踏足重慶大廈來得更早——當年離開日本返回美國前,他背上背包環球旅遊,就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的前一年來到香港。沒想過與這城市有將來的他,並無仔細察看城裏人臉上的憂慮,至今記得的只有從渡輪上看過的日落。那次因想省點旅費,選擇在重慶大廈落腳,這個多年後他筆下謹慎論述的低端全球化中心,當時對他僅是個對人說起自己已婚,會被讚歎過於老實的地方。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10221/s00005/1613844354373/%7b%e6%89%b9%e5%88%a4%e6%80%9d%e8%80%83%e9%81%94%e4%ba%ba%7dgordon-mathews-%e7%95%99%e6%b8%af%e5%9f%b7%e6%95%99-%e6%98%af%e5%80%bc%e5%be%97%e7%9a%84%e5%86%92%e9%9a%aa
中文大學招聘網頁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反核的講道理講不過、拿不出科學證據,那就把擁核打成紅統中共同路人,完全抹紅抹黑。
風傳媒 李敏觀點:能源政策論辯的紅與藍
自由評論網3月11日刊登署名 Tim Hsu 文章,諸多不實的論述,近乎不負責任的匿名誹謗。該文用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城大)郭位校長照片並以”學術國台辦主任” 作標題,文中對郭校長以及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極盡誣衊之能事,綜觀全文已經到語無倫次的地步,難怪作者不敢具名,想來該文作者應有「為五斗米折腰」或者須「煮字療飢」的苦衷吧!對於此文本想一笑置之,但該文指名道姓地批評清華傑出校友,中研院院士郭校長,同時也踐踏了清華核子工程系的令譽,作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職責所在實有澄清之必要!
郭校長倡導科研創新,秉持專業論學,在他的帶領下,城大已成為世界頂尖大學 (城大2019年QS 全球排名第 55位,超越台灣所有大學) ,公認爲近10年世界進步最多的大學。
城大力推國際化,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佈的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榜中,該校在「國際視野」一項的評分名列全球第一! 城大高標準高規格的在全球招聘並接受傑出的老師及學生,也包括來自台灣的師生。該校的網頁數據顯示,城大學生來自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2018-19 屆的非本地新生來自29個國家地區,其中臺灣學生有48名,約占新生的2%。城大的教授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其800多名專任教授中,包括至少8個不同國家的院士;新竹清華大學校友有7人任教於不同系所,台灣大學的校友至少有16人。對,就在一年多前,政府決定大幅刪減大學教授退休今後,新竹清華大學有三位優秀的教授 (只有一位與核電領域相關)選擇提早退休,應聘到城大擔任講座教授。「良禽擇木而棲」,能夠有機會到更具競爭力、更多資源的環境拓展與延續自己的學術生涯,是教授個人辛勤耕耘的成果,但在心術不正的文字流氓筆下,居然成為骯髒的政治權謀。
該評論中提及城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連戰先生!大家須了解城大頒授榮譽博學位的頒授非校長職權,榮譽博士係為表彰致力服務的社會人士,對教育發展有重大貢獻者,須經過校董會公開徵求提名,校董會投票通過,呈交香港特首批准頒授。該校網頁顯示,曾獲頒授城大榮譽博士學位人士包括法國的 Cédric Villani、德國的 Herbert Gleiter、以色列的Ada Yonath、日本的Susumu Tonegawa、美國的John Forbes Nash, Jr,中國的張杰及台灣的翁啟惠、連戰、林百里等等知名人士。這些資料在城大的網頁上都查的到!該評論的作者蓄意的以頒授連戰先生榮譽博士學位來「抹藍」郭位與城市大學!當然,這類的評論出現在立場墨綠的媒體也就不足為奇了。
該評論中又以城大邀請郝伯村先生演講及其演講題目來「抹紅」郭位校長與城市大學,殊不知該演講係由遠見天下的提議。大學在思想上本就是百花齊放、兼容並蓄的地方,豈能因邀請了某位講者,或闡述了某個理念就該被貼上標籤。我深信以郭位校長的國際觀與知名度,一定認知政教分離的重要性,不會容許校園內直接間接涉及任何黨派政治。城大每年舉辦約1000 場各種類型的講座,廣邀世界人士分享心得,台灣傑出的藝文團體如「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也是城大介紹給香港各界的一項。如此增加台灣知名度的活動,評論者有看到嗎?
郭位校長是清華核工系第五屆畢業生,一直非常關注能源與環境的議題,他的第一本科普專書 “核電關鍵報告”寫於他考察福島事故後,在2013年馬英九邀請他在總統府演講前已經完稿。該書由天下文化出版,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在美、日、法、俄分別發行英、日、法、俄文版。一本中文的科普書能有這樣的盛況,台灣應該不多見吧!
香港沒有核能電廠,但廣東大亞灣核電廠所發的電力80%送至香港,在香港電力供應中扮演重要的腳色,且離香港200公里以內有12部核電機組正在運轉。郭校長認為香港須要有核工的專業人才,促成城大機械工程系核能與風險工程學程學科的成立,研發核能安全、醫學物理與風險工程,培育相關人才,並提供香港低碳能源科技的公眾教育。由於城大沒有核工領域的師資,故在草創時期與新竹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有較多的互動。在自由評論中卻誤以為是系主任的開執中教授,就是數年前提早退休赴城大協助郭校長的。新竹清華大學核能領域的師資會於休假期間赴城大進行交流或授課,或受邀赴城大專題演講與協助指導研究生,這樣的學術互動在大學是常態;城大的核工學科與大陸的核工業具有聯繫,也是理所當然,為了要「抹紅」,這些都成為統戰的一部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很明顯的,評論者活在自己的妄想世界中。
接下來談談評論者口中的大「清」帝國。63年前,新竹清華在台灣建校時,即以發展核子科學為重點,我們興建了亞洲第一座實驗用反應器,1964年核工系成立,是清華最早成立的二個系之一。40多年過去了,許多清大培養出的核工專業人才,在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崗位為國內核電的發展貢獻心力。現在的清華在更多的領域都頗富盛名,提到清華,也許大家不會想到核工,但是在核電業界,篳路藍縷的清華人可仍然是獨佔鰲頭的先行者。
台灣第一座核能電廠,金山核電廠於1977年商轉,在隨後的8年內,陸續完成了另外5部機組。90年代初期,台電公司核電機組的運轉並不順利,跳機頻繁,異常事件不斷。隨後台電公司推動了一連串的計畫,包括加強運轉人員的安全意識,確實做好電廠的維修工作,推動事件的肇因分析,不放過任何改善電廠設備體質的機會,要求所有的工作同仁必須遵循運轉規範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台電核能運轉的績效在2000年已達世界水準,2010年的發電量首度超過400意度,2010年台電公司的核能運轉績效被Nucleonic Week評選為世界第二名。
台電公司開始推動核能安全化時,也正是大批清大核工畢業生進入台電與原能會工作,而早期畢業的學長也開始擔任中階管理的職位的時候。他們的努力,促成了現在的成果。
遺憾的是,核能發電從1957年問世以來,一直都是最具爭議性的能源。對某些國家而言,核電永遠是政客手中的棋子,在選舉的操弄下,在媒體的蓄意醜化下,所有核電的從業人員的努力,並沒有獲得應有的掌聲與尊重。
清華培養出的核工菁英,在台電公司、在原子能委員會與核能研究所的辛勤付出與所獲得的成就,應該是新竹清華大學對這個國家最主要的貢獻之一。
清華大學核工系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優秀的表現,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子,作出更多的貢獻,原本就是理所當然,卻被譏為大清帝國。看看我們的國家,過去20年都是由台大法律的畢業生當總統,我們又該如何稱呼台大,如何稱呼法律系呢?
台灣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是非,不分黑白。「以核養綠」公投獲得近600萬的支持,明確的告訴政府非核家園不是全民的共識,民眾期待2025年以後繼續使用核能,可以避免缺電、穩定電價與減少空汙。但政府卻完全忽視民意,執迷不悟,堅持意識形態掛帥的錯誤能源政策! 「官逼民反」,以核養綠公投二部曲已蓄勢待發,執政黨窮於應付,已到捉襟見肘的地步,在所有招式都使盡後,只剩下慣用之抹藍、抹紅不同意見人的伎倆,也許這才是該篇無厘頭評論的背景吧!
*作者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原子科學院院長
中文大學招聘網頁 在 織田紀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商業合作 TutorABC】職場學習英語的重要性
一通電話響起,電話那頭是知名獵人頭公司的顧問,對方開口就說:「現在有個職缺在新加坡,工作環境以英語為主,需要英語非常流利,關於這個基本要求,你覺得自己符合條件嗎?」這通電話講不到三分鐘就掛了,因為我的英語不到流利的程度,聽說讀寫辦得到,可是近幾年實際用英語的機率實在不夠,因此相較於流利兩個字背後的意義,我想差的可遠了。而且,曾有一段時間做海外市場開發,即使鎖定的是亞洲,但能碰上面的會議,幾乎全用英語交流。
可能是工作職務的關係,或是接觸的人變多,在商場上聽到英語,甚至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大幅增加。尤其近幾年,台灣企業要成長,擴增規模,走出台灣成為趨勢,例如南向政策,讓不少企業開始跨步往東南亞前進,而英語則成為在這些國家之間交流的工具。我曾數度與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不同國家的企業有過往來,在擔當國際市場開發的那段時間,英語成了共通語言,大大小小的公司,不管是當地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全都靠英語再溝通,而我的菜英文、破英語,勉勉強強低空飛過,僅能做到最基本程度的對談而已。
後來,為了再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考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EMBA管理研究所。正式就讀之後,這才發現許多堂課程,幾乎多數教材全採用英語,連最重要的商業個案課程,全選用哈佛商業個案。裡面雖然沒有艱深難懂的詞彙,但非常商業用語化的英語內容,不花費心思認真去讀,會造成根本看不懂的窘境。而且,該哈佛商業個案向來以貼近商業現實為導向,所以文章中會有很多區域、在地的口語化對白,如不再搭配對於當地商場文化的一些了解,可能會搞不懂為何前一段跟後一段的內容無法接起來,導致學習成效大幅打折扣。
過去學習英語時,沒有想太多,純粹為了應付考試,根本沒有想過英語會有一天在職場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二十歲無感、三十歲無感,到了四十歲時,已經不是自己有沒有感的問題,而是想要再繼續向上爬,往更高的職位、更大的公司發展,英語成了入門最基礎門檻。英語不流利,別說錯失工作機會,可能還會限制自己發展格局。這點非常現實,其他類型專業技能的高低影響沒有那麼大,可是英文好壞卻是如此明顯,而我在經過數次與獵人頭公司交手的經驗之後,更深深覺得只要一提到英語能力不到流暢,該職務機會就直接揮手再見。
可能有人會問說:「如果職務沒有發展到很高的話,或者是公司非為外商公司,英語能力似乎非必要?」可能吧,在台灣的傳統企業環境之中,用到英語的頻率實屬不高,可這不代表在職場中絕對不會碰到、遇到。舉個例子來說,我朋友的公司專做五金生產,平常都是接台灣客戶的小訂單,一輩子沒有跟外國企業接觸的經驗,公司也穩穩過了二十年有。結果在兩個多月前,一間國外公司寄電子郵件給他們,他完全看不懂對方信件內容,趕緊撥了通電話向我求救。我請他轉信給我,看了信件後向他們解釋到對方公司要下訂單,詢問他們的產品規格還有技術水準,想要了解更多。我朋友一下子呆掉,想回還不知道該怎麼回。
我則是因行銷工作,常會用一些國外的平台、論壇,跟不同類型網友交流。但以要達成商業目的為主的最佳手段或管道,莫屬Linkedin為主。因此,我曾聽取朋友建議,花費心思去經營Linkedin,在上面發布文章、表達看法,試圖建立我在那上面的印象。才使用三個月左右,出現數個商業機會,有的是線上諮詢、有的是跨國發案、有的是國際演講,而這些機會的最低要求就是「英語要很流利」。我本以為可以靠著打擦邊球,試圖以不是太流利的英語承接,但一通越洋電話,講不到兩分鐘我就徹底投降。
還有一次,我放在Linkedin裡的行銷、企劃講義,被某國際企業看中,他們亞太區的市場經理,希望可以買下講義版權,供他們內部做訓練之用。但有個條件,因為專業內容很多,還有國內跟國外的專業名詞定義有所差異,他請我協助將該講義翻譯成英語,並帶領著他上過一次講義的內容,讓他知道該怎麼表達各頁的重點與要點,為此願意一份講義支付我5000元美金,他期望一次跟我購買三份講義。聽起來很誘人的提案,翻譯我還可以找人來幫忙,但要線上帶領著他用英語過完整份講義,這就很難辦到了。想當然爾,我只得婉拒這麼誘人的提案。
在職場上,具備英語技能到底重不重要?我認為在經歷過這一切後,只有「非常重要」一個結論。即使要去對岸大陸知名企業發展,還以為可以靠中文偷吃步,可大陸的企業現在也講求國際化,聘僱進來的高階主管,有的以外國人士為主,要到該單位工作、共事,沒有一定程度以上的英語溝通能力,也不大可能。而我前一份工作效力的公司,更是要求所有新進同仁,不論資深或資淺,最基本能力都要具備英語技能,哪怕應徵實習生也是。從公司的招募網頁上,可以看到滿滿的英語招聘內容,不具備英語解讀能力,想要敲門進去,肯定難上加難。
全球化社會時代已經來臨,網路將很多國界、彊域之間的界線給打破,讓各國之間不同的人們,可在網路之中藉由社交媒體,快速接觸到彼此。可也因為如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再只有過去熟悉的一種語言,而是越來越多元、多樣的人們,透過英語交流、交際。要是英語能力如果未達一定水平,不知道該怎麼打字、不知道該怎麼說話,可能就會失去與不同人交流的經驗和機會。這對於要走出台灣而言,會是一大障礙與瓶頸,甚至在職場上的成長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限制,這種感受對於屆齡四十歲的我,尤其感受明顯、沈重。
我相當慶幸從年輕到現在,一路以來沒有因為英語不流利的事情導致我在職場上受阻。可是,隨著企圖心越旺盛,想要走入國際舞台,為將來找到更大的機會,不具備優良的英語能力,看起來是不大可能。而且想要獲得某個領域的深度知識、專業資訊,不想辦法練就優越的英語閱讀能力,會造成很多在國際平台上的技術文件、研究文獻、市場報告與新知等,無法閱讀,進而使自己的內在競爭優勢難以再提升。自己,成為成長最大的門檻。
學習英語永遠沒有太晚這一回事,想學,現在就該好好學。在所有技能之中,英語大概可以算是CP值最高的一種,至少在我近幾年職場觀察裡,把英語學好,很多機會可以順利接到手,而這機會又來自於周圍英語練好的人實在不多。不得不面對國際化的市場競爭,企業不論要用什麼類型的專業人才,能在語言溝通上多出一個英語強項,自然就會比起其他不擅長的人要更加突出一些,這會是在未來跨國人才競爭上,必當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
感謝TutorABC贊助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