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臺北市北投區復興四路70號,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張哲生 攝)
1953年,臺灣省教育廳有鑒臺北縣市人口眾多,就學子弟激增,乃於4月間決定創設省中一所,陳永康先生奉派為籌備處主任,學校定名「臺灣省立復興中學」,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所辦理的第一所中學校。其校區位於大屯山麓,面對關渡平原,因校舍依山勢而建,而有「山城」之稱。
1953年8月間,學校正式成立,惟因當時經費短絀,只有班費而缺乏開辦專款,以致圍牆和專用辦公室都付之闕如,操場也只有現在的四分之一,不過大家皆秉持「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營之;陳永康先生為首任校長,當時高中收三班,初中收五班,男女兼收。
1956年,復興中學憑著一股教育熱忱,自願將全省各校問題學生一律收容,期望愛心所至能令頑石點頭;而所收學生爾後大多從軍報國,脫胎換骨,成為優秀的人才、社會的中堅。
1963年8月,王果正先生調掌復中,擔任第二任校長,逐年拆除舊舍,大事整建,校園遂煥然一新。
1966年,自強樓、篤行樓落成。
1968年7月1日,因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及北投鎮劃入臺北市,全稱為「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士林區」及「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北投區」,位於北投的復中遂隨之更名為「臺北市立復興中學」。
1969年,科學館落成。(後來更名為勤學樓)
1970年7月,初中部結束,復中開始參加北區高中聯招。並於8月更名為「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
1973年8月,周封歧先生接任第三任校長,學校建設大有進步,新生入學報到人數亦逐年增加,淳樸的校風屢獲社會各界佳評。
1975年,行政大樓改建完成。中正堂、復興大樓、圖書館亦都次第落成。
中正堂的落成乃復中的一件大事,它在1975年9月竣工,總工程費為新臺幣一千餘萬元,裡頭可容納3500人,外觀宏偉,是一座多元性的建築,共有四層樓:地下室為社團活動中心,一樓及部分二樓乃員生餐廳,二樓尚有體育活動教室,三樓則是大禮堂兼體育館。
復興大樓亦於1975年秋天完工,四層樓共有39間教室,宏偉美麗,全部供作教學大樓;一樓是特種教室,分為烹飪、縫紉、國畫、西畫教室,其餘則作為普通教室。
圖書館共三層樓,面積達1547平方公尺;三樓為閱覽室,二樓設有閱報室、辦公室、教師研究室及輔導中心,一樓則為書庫及儲藏室。
1976年,敬業樓完工。9月間學生宿舍啟用。復中為解決遠來學生的住宿問題,並提供生活服務,特興建可供800人居住的學生宿舍,男、女各乙棟,總工程費為新臺幣一千餘萬元。男、女宿舍分別建於校園南、北兩端,設計新穎,每室住8人,每人各有一床、一桌、一衣櫃、一檯燈,另設有交誼廳、盥洗室,皆為現代化設備,並有大專畢業的輔導員細心照顧,於晚間實施課業輔導。
1978年8月,王祥鑑先生接任第四任校長,以「教學為先,行政第一」自我期許,校譽日隆。
1982年,實踐樓(特種教室)、樂群樓(學生活動中心)先後落成。
1983年,建立全校供電系統、改善照明設備、整修洗手間等工程均如期完成。
1984年,自強樓、篤行樓新舖的磨石子地面使教室煥然一新。奉教育部指定為高級中學自然科學教材實驗教學學校之一。設立資訊及數學資源教室,完成共110人使用之語言教學設備。
1985年,購置電腦13部,通往操場及莊敬樓之走廊架設完工。圖書館設立主任一人,採開架式管理,增闢期刊室,大量添購圖書,且以辦學績優教育局特准再增2班(共78班)。
1986年,採用RAC彩色瀝青膠鋪設運動場跑道。翻修復興大樓、科學館、篤行樓之教室屋頂,整修敬業樓廁所,將洗手台置於廁外。為男女生宿舍及東西向教室安裝遮陽板,並進行大禮堂屋頂鋼架油漆維護。新增視聽教室設備全套;補充電腦14部;備有地球科學教材以及新課程教學資源多種。
1987年,興建特別教室20間,充實各專科教室設備增加教學資源,使學校教學設備更臻充實完善。
1987年10月24日,強烈颱風琳恩(Lynn)侵臺,吹倒了情人坡上的情人樹。
1988年,徵收校地,擴建專科教室,整建操場、中正堂,游泳池加裝太陽能設備。
1989年8月,鄭美俐女士接任第五任校長,太陽能游泳池啟用,新建科學館逐步完成。
1990年,鄭校長推動各項獎勵辦法,使學生在課業上更加積極奮發,迭創佳績。
1991年,新科學館啟用,舊科學館改為勤學樓。蒙教育部指定為高中圖書館示範發展十大學校之一。實施補救教學,提倡讀書風氣,校務蒸蒸日上。
1995年8月,陳必讀先生由大安國中調掌本校,擔任第六任校長,積極進行操場填築加高工程,完成男生宿舍整修工程,籌設家長會辦公室。
1997年,完成操場填築加高工程 (含兩百公尺標準跑道、籃球場、排球場表演台、兩層等)竣工啟用,整建藝術類科教室、拓寬教師辦公室、整修行政大樓、圖書館,勤學樓屋頂防漏工程。利用校區天然環境發展特色,籌設藝術類科(音樂、舞蹈、戲劇、美術),自八十六學年度各招收新生一班。
1998年8月,陳萬富先生接任第七任校長,結合教師會、家長會及學校行政三方力量,致力於行政格新、加速軟硬體設備更新,提高教學品質、積極走入社區,以提學校形象與能見度。11月,全國公立高中唯一的實驗劇場落成啟用,提供了教學及藝術推廣的多重功能並與文建會合辦「教師編導研習營」,獲各界好評。
1999年12月19日,與日本沖繩縣立宮古高等學校締結為姊妹校,為第一所與外國學校締結姊妹校的臺北市立高中。
2000年,結合家長會力量,於89學年度完成教室冷氣機之裝設,提供山城學子絕佳的學習環境。
2001年,復興高中與惇敘工商職業學校、華岡藝術學校、稻江商業職業學校、泰北高中、十信高中,及啟聰學校等7所學校,共組「大屯學園」,共同辦理招生宣導、跨校選課、展演合作,共享教學資源,為學校社區化跨出重要的一步。另外,溫水游泳池整修工程完竣,不僅更加美觀,且增加游泳池之使用效益。
2005年8月,第八任校長呂豐謀接掌校符,以「全人教育」為主軸,確定「精緻、適性、終身學習」之辦學三大向度,開啟復興另一新頁。響應教育部對學生髮式規定之廢止,學生服儀委員會召開會議,集合多方意見(學校行政、家長代表、老師代表、學生代表),廢止學生髮式之規定,以指導代替處罰,使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2007年,教育部實施「繁星計畫」大學入學方案,復興高中成績亮眼,共錄取14人(國立大學11人、私立大學3人),另「南星計畫」錄取中山大學1人,為全國錄取人數最多的高中。
2008年,人文史地教育實驗班獲教育局審核通過,於97學年度招收第一屆學生一班。
2011年8月,呂豐謀校長榮退,由方淑芬女士接任第九任校長。
2015年8月,方淑芬校長調任萬芳高中,由鄭雅芬女士接任第十任校長。
2019年8月,劉桂光先生接任第十一任校長。
「中正大學選課系統」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紫微斗數名師-范振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Re: [情報] 選課~~ - 看板CTSH92305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國立中正大學選課系統操作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中正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中正大學中文系- 【109學年度第2學期開課】...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中正大學在職專班選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中正大學在職專班選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多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 雖然人們對於通識教育這個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對於通識教育的目標人們可以達成共識。詞語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識教育”一詞由臺灣學者根據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譯轉換而來。 翻譯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通”和“识”的解釋。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譯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將liberal education譯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
發展歷史
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國
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 《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 《淮南子》中說“通智得而不勞”。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人,或者稱之為全人。 《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
古代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識教育思想同樣也很古老,亞里斯多德主張“自由人教育”,他的對話式、散步式、討論式多學科教育,被稱為呂克昂式逍遙學派。 伴隨工業革命,由紐曼宣導的博雅教育,主張培養博學多才、行為優雅的人。
現代教育
由馬修·阿諾德多方宣導的現代大學“通識教育”影響廣泛,備受關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學的認同。 例如,較早開展自由教育的耶魯大學宣導學生選修人文藝術課程;哈佛大學則在通識課中極力打造通識核心課程,在教育計畫中宣導文理交叉;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文庫”與芝加哥大學的“名著課程計畫”在通識教學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試圖把“全人類的文明經典”介紹給學生。 臺灣大學、臺灣輔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在通識教育中,也試圖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 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 因為,教育不是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 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 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概念論述
其一,從通識教育的性質角度加以闡述。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理念,即整個大學的辦學思想;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
其二,從通識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如:“通識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通識教育旨在給學生灌輸關於好公民的態度和理解”等等。 這類定義強調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
其三,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 如:“给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於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準確的、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的思想的教育類型”。 這類定義認為,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範圍寬廣全面。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對“通識教育”闡述為:
1、近代關於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據此實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階段,指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 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與專門教育有別。1829 年,美國帕卡德撰文為大學課程設置中的公共課部分(當時包括古典語文、文學和科學課)辯護,認為作為進行專業學習的前提,學生必須學習這些公共課,以得到應有的共同培養,並稱這部分教育為通識教育。 此後這一概念有所變化。1945 年,哈佛大學發表《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即哈佛“紅皮書”)提出:教育可分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部分。 前者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後者則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訓練。 兩者有區別,但並非相互對立和割裂。 報告所建議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文學名著、西方思想與制度、物理科學或生物科學導論課,以及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其他課程各一。 後哈佛大學歷年均對本科生提出學習此類課程(稱“核心課程”)的具體要求。1992年的要求是:在外國文化、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修養、自然科學、社會分析6 個領域各修若干課程,其總量應達畢業要求的學習總量的1/4。 還要求學生通過自學考試或選修某些課程達到規定的“數量化推理要求”的標準。 美國其他高等學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方式約有三種:(1)與哈佛大學相同,在全體學生均須學習的若干領域內開設一系列內容廣泛的課程,並規定學習此類課程須達到的總量。 (2)分佈必修式。 學生須在規定的不同學科領域(一般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至少各修習一定門數或學分的課程。 (3)自由選修式。 學校對通識教育要求學習的課程不作具體規定,由學生自行選擇有關課程組成。 通識教育的思想已被廣泛接受,這種教育亦已在許多國家實施。
2、見“自由教育”。
意義價值
1、通識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因而應當引起中國教育界的充分重視。 如果對通識教育沒有國際化的認同,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失去話語權,失去國際共識,從而也就失去國際交流的一些前提。 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溶入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概念中,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 在通識教育中,貫徹“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人化素質教育”,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五大模組。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
3、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 現代大學,大多數都貫徹和踐行著“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大學體制保證來實現,同樣需要課程體系來實現。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於溝通並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4、通識教育是現代教育理念中國化的實踐過程。 無論是國外與通識教育相關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訓練等教育方式;還是中國貫徹多年的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還有培養一專多能、德才兼備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蓋在通識教育的範疇之中。 這種包容體現了中國通識教育即有中國特色,又全面改革開放面向世界。 用通識教育的理念可在相當程度上,整合多樣性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賦予通識教育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既體現時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結合起來,把現代資訊文明與中華優秀文化歷史統一起來。
5、通識教育是防止學生偏科的重要方式。 中國教育由於歷史的原因,偏科、專業過窄的情況比較嚴重,在中學打基礎時就分文科、理科,進入大學又產生較嚴重的文理分家。 而通識教育則規定學生必須跨專業、跨學科選課,禁止選那些與本專業相重複或相關相近的課程,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學生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從而也就能使學生知識結構趨於合理。
6、通識教育還能防止因應試教育出現“高分低能”學生。 因為通識教育特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以北師大為例,他們把能力素養課作為通識教育五大模組之一,強調讓學生必選和通選,同時與國家人事系統的專業資格證書自願培訓相結合,從而可以全面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必要性
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而現今教育制度的漠視通識教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愈發表明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2]
1、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之間的衝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學的通識教育。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 在此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即會碰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衝突碰撞的問題。 在這種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必須要學會欣賞其他文化的長處,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當然,同時不能去閉著眼睛一味盲目崇拜。 當代教育的日趨專業化,不僅使人變成了單向度的,而且知識也變成單向度的。 知識與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倫理開始劃清“楚河漢界”,使整個社會日趨冷漠、無情甚至是殘暴。 面對這種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正是我們大學對於通識教育的不夠重視,才引發了這一系列問題。[2]
2、我國高校長期實行的專業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
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 這個選擇儘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對我國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 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生產的發展日新月異,舊工作崗位不斷消失,新工作崗位不斷出現。 而高等教育中專業的變化,已經無法跟上社會職業的變化。 過去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專業對口”已經不再是一個目標了。 高等教育的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情況可能越糟糕。 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專業化更為有效。 而當前的產業升級和建立創新型和諧社會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深入瞭解人性、市場和社會的人才。[2]
內涵外延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
最大困境
通識教育所需要的“通識”有待研討,正如清華大學劉東教授指出:要想深入打破通識教育的困境,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在當今這個亂糟糟的全球化時代,究竟什麼才算得上名符其實的“通識”? 事實上,在這個各種文明規則不斷衝撞磨合的緊要關頭,究竟作為一個地球人至少需要知道些什麼,還根本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通識教育缺通識”是通識教育的最大困境。
基礎教育
詞語定義
基礎通識教育是在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通識教育,由素質教育專家裡京創立。
創立背景
由於中國基礎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學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以及應試教育的長期導向作用,使基礎教育在單一學科教育上越來越深入,學科分化加劇,基礎教育功利性越來越明顯,而在人文、心靈和智慧等會通教育方面卻越來越弱化。 基礎教育已經走向思想單一、思維狹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創造性思維的模式,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培養非常不利。
為改變這種基礎教育態勢,裡京先生毅然辭去省政府等公職,全身投入到基礎素質教育研究實踐中。 經過多年調查研究,裡京將全人教育劃分為“靈性與情感教育」「技能教育”和“創造教育”三個層次,認為從少年兒童的學習心理和思想發育來看,基礎教育正是“靈性與情感教育”的主要建構階段,包括情感、藝術、語言、思維與思辨思想基礎,也可以說基礎教育就是靈性的教育。 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更需要給少年兒童提供一種普適的靈性教育,在這種普適的靈性教育中去發現天賦,而不是培養預定的天賦。 裡京認為,我們當前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是一種學科單一模式化的定型教育,是一種首先賦予了成年人強烈功利性的設定“天賦”培養的教育,大大擠壓了靈性教育的空間,不利於思辨和創造性思維培養。
裡京認為,適合基礎教育的普適的靈性教育最基本的知識體系應由本民族的文史、全人類的文史和基礎科學人文思想構成,這是一個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底蘊。 所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中,應該加強不分學科的具有基礎教育特性的會通教育或通識教育,即加強基礎通識教育。[4]
為實踐基礎通識教育,裡京汲取人類發展史中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科學、人文精華,借鑒傳統啟蒙韻文編寫形式,創作出一套主體為四字一句,雙句成韻,通篇押韻,為學習者提供一套易於上口、博導聯想的通向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會通 、科哲會通、思想大成的基礎學習典籍,名為《英才通識·四字經》,並創立基礎通識教育模式,使孩子在無壓力的韻文誦讀中,在琅琅上口、鏗鏘悅耳的文學美感中,潛移默化地承悟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精髓,為孩子們打開思想之門,在遼闊的思維空間中播種思辨、創造性的種子, 開拓一條少年精英思想基礎教育之路。
明末大科學家、中西會通第一人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先會通”。 我們處於資訊化時代,資訊的過濾與基礎“會通”越來越重要,因此基礎通識教育必將成為未來基礎教育成功的關鍵。
80年代中期,臺灣學者翻譯得來。
general education
曾譯
一般教育
普通教育
通才教育
拉丁語(stadium generale)詞源含義
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general
不是“普通”“一般”“平常”,是“for all”,为所有人而设。
牛津英语字典“general”解释
解释:非专门的、一般的、普遍的;普遍的、全面的、整体的。
揭示通识教育特点。
对整体产生影响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与专门教育相对应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基本理念
1.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
2. 大学的办学理念。
各国及各地现状
美国
美國通識教育運動代表人物、事件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1899-1977)
1. 宣導通識教育。
2.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3. 不管他是否進大學繼續深造,它對每個人都是有用的。
4. 「沒有通識教育,就沒有大學。”
1945年,哈佛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包括大學和中學
1947年,杜魯門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報告《美國民主社會中的高等教育》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這場通識教育運動產生的影響。
1. 所有美國高校都捲入其中。
2. 社會及各種學術團體都表現濃厚興趣。
3. 呼籲“教育中在民主社會中的作用是確保不同個人和群體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機會。 教育要起這樣的作用,就必須改變其手段和方法以適應多樣化的學生群體。 通識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從而使他能夠在自由社會中正確地、很好地生活。”
目標:培養富有責任感的公民、有教養的人具備的能力。
1. 有效思考的能力。
2. 邏輯推理。
3. 關係理解。
4. 想像力。
5. 清晰溝通的能力。
6. 適切判斷的能力。
7. 對多種價值觀的識別選擇能力。
能力培養需要三大知識領域整合的學習。
1. 人文。
2. 社會。
3. 自然科學。
課程設置通識課程。
1. 英文寫作。
2. 核心課程。
3. 自由任選。
4. 主修專業課程。
5. 自由選修課程。
6. 想像力。
中國臺灣
目標:培養完整的人、通達有識見之人
時間:1984年開始
大學教育的目的
1. 培養有能力的工作者、生產者通識教育是當今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它由中世紀博雅教育發展而來,旨在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對大學課程進行設計,以建立能夠適應通識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 作為一門課程,科學史能夠滿足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課程。 科學史融入通識...
...
節錄網上
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紫微斗數名師-范振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紫微斗數課程優惠請把喔!!!
現在報名特價 3100 元!!!!!!
107年第1期千古絕學---紫微斗數命例實戰班課程大綱
授課老師:范振木老師
教師簡介:
1、東吳大學企管系畢業
2、榮獲北京第三屆易學學術研討會國學講師
3、中華占驗紫微學會命理師鑑定及格
4、桃園市易經研究學會榮譽會長
5、台北市星相卜卦堪輿職業工會命理師鑑定及格
6、大同社區大學紫微斗數講師
7、中正社區大學紫微斗數講師
8、大華科技大學紫微斗數講師
9、逸雲閣星相研究所紫微斗數講師
10、復華易學研究院紫微斗數研究所所長
11、星象家雜誌命理專欄作家
12、中華民國占驗紫微學會榮譽會長
13、著作:占驗紫微案例精選
課程時間:
每星期三:下午 14:00 ~ 16:30 (3月7日開學)
每星期三:晚上19:00 ~ 21:30 (3月7日開學)
課程理念介紹:
紫微斗數為中國傳統五術中一門學問,和子平八字一樣都是以人的出生年月
日時辰去推命論命的兩大支柱。
紫微斗數以一百多顆星座配合星座的四化能更細膩精準的去推論一個人的
命格、大運、流年、流月、甚至流日。紫微斗數是宋朝陳希夷祖師所創,簡單
說它是一個高深統計學加上邏輯推理的一門千古絕學,絕非神鬼之論,所以廣
受知識份子的喜愛與認同。20年來范老師已教出3000位學生了,頗受好評。
由於紫微斗數一向都是宮廷單傳或是極少數師徒相傳,將其視為瑰寶,極少著作流傳於後世,30年前幾位紫微斗數前輩在台灣報章雜誌大力宣揚才重見天日,故余將在有生之年將此千古絕學紫微斗數傳授於後進,發揚中華文化,略盡棉薄於萬一。
課程內容:
第 一 週:五術、紫微派別/介紹五術天干地支、解說星座廟旺利陷
第 二 週:快速排命盤/介紹如何馬上會看命盤並了解那些是甲級星、乙級星?
第 三 週:帝王之相的紫微星/新光企業紅頂商人吳○獅命例演練
第 四 週:聰明機智的天機星/國際牌電視機紅頂商人洪○全命例演練
第 五 週:孝順顧家的太陽星/政治名人李○輝命例演練
第 六 週:財源廣進的武曲星/政治名人俞○華命例演練
◎要把紫微斗數學會不須「慧根」,只要「會跟」,要找對會教的老師。
※范老師專業的紫微斗數教學,利用有條理有系統的教學方式,讓紫微斗數不再易學難精,而是易學易精,每班也都會有助教來輔導同學,讓大家很快都能上手。自己排盤、解盤不再遙不可及,你我都能輕易達到,沒有學不會紫微的學生,只有表達力不夠強的老師。
1、從現在(2015年7月份)開始 ,現場上課及DVD錄影都啟用最新最詳盡之講義(不需要再手寫了)
2、報名專線請洽:黃素芳老師:0909-114513 【歡迎旁聽,旁聽請先連絡,以便安排位子】
學費:3000元
講義費:100元
即日起開始報名107年3月7日開課,額滿即止 詳情請洽黃老師
凡是106年12月31日以前報名者一律贈送價值1000元的紫微八字排盤光碟
洽詢專線:
紫微斗數講師黃素芳
手機:0909-114513
家裡:(02)8521-1998
LINE ID:85211998
WECHAT ID: susan85211998
教室:(02)2581-6490
紫微斗數講師范振木
手機:0909-331395
※范老師網址:www.fjm.tw
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國立中正大學選課系統操作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國立中正大學選課系統操作0:38 進入選課系統網站2:04 選課系統─加選3:18 選課系統─退選3:37 選課系 ... ... <看更多>
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中正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中正大學 板,一個能讓你暢所欲言的地方。在這裡,卡友們可以盡情討論校園裡的大小事,舉凡課程資訊、教授教學評價,又或是學校活動,只要是你想要知道的資訊, ... ... <看更多>
中正大學選課系統 在 Re: [情報] 選課~~ - 看板CTSH92305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以下是我學長po的....
他po在校長版....
超屌的....
你看看~~
法律系的就是不一樣....
============================================================================
校長先生您好:
先跟您致歉,期望您在百忙之中,還不忘仔細閱讀學生這小小的一些建議。
會寫這一封信,原由在於進入中正大學這兩年來,對選課系統及通識課程安排的種種
心得;又或許,這不叫心得,而應該叫做種種不滿的抱怨與怨言。
開學這兩週,是學校加退選的時間,每學期開學這兩個星期,總能看到不少中正大學
的學生繁忙的遊走通識大樓與自己的系所之間,為的是什麼?為的只是那一課難求的通識
啊?通識教育,我想也就是各種不同方向的基礎教育吧!所為的在於培養一個深懷十八般
武藝的優秀中正人,不需要樣樣精通,但求能夠略懂各方面不同的教育方向也就是了!這
樣的立意自然是良善的,先不論學生將會遭受的壓力又會增加多少?但至少本質上不可否
認的,這樣的教育方式的確是對我們有某些好處。
然而,本校的通識教育似乎教育出一些問題,出問題的或許是學生,但問題的發生點
卻在於這令人又愛又恨的通識教育。
(一)每學期末選課時間,總有不少人寧願先將自己的必修課退光,就只為了能有多
一點機會搶到多一點通識課,這是一種選課手段,但我想也非學校的本意吧!
那麼,學校方面是不是該檢討,為什麼同學們必須這麼做?
(二)每學期初加退選期間,網路塞爆不說,畢竟這是使用人數過多的問題,然而有
問題的是,加退選時間長達兩週,以致於許多課程正式上課時間延到第三週,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學生的問題,然而加退選時間長度是否過長,也應是學校該
反省的地方。也因為加退選時間長達兩週,使得有些同學竟要到第三週才見得
到人?不論其他學校的作法如何,學校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來遏止這樣的風氣
嗎?難道我們每年寒假暑假都要多放兩個星期嗎?
(三)先搶先贏階段,我不知道為了什麼而產生這樣的方法,然而我所知道的是,有
些人在先搶先贏階段開始那段時間,守著電腦不上課,管它必修選修,總之選
課最重要;又甚至有人為了換課,搞得三更半夜不睡,約在一起看電腦,只為
了能換得心目中那堂最好的課。或許,有心想修不同的課是可取的,然而為什
麼要換課?所為的若只是為了那沒被自己選到的其它領域通識課,這樣的作法
是不是又是學校該負責?難道要學生用自己那沒辦法與學校抗衡的肩膀一肩扛
下嗎?課要顧,身體恐怕很難顧。
(四)通識教育課程在於培養略通各種基礎教育的人才,這樣的目的應該是無庸置疑
的,那麼通識課程應該是以基礎教育為主,既然是基礎教育,那又為什麼有些
課會如此熱門,有些課程是如此冷門呢?原因在那?原因在於每個教授的標準
不同。當然,這是教授們的權利,學生在此不敢冒犯。然而,通識教育究竟是
要令學生成為專才,又或者成為通才?若是專才,嚴厲且認真的態度固然無任
何錯誤;若是通才呢?學期末學生分數各個六十分起跳,考試報告功課多到不
像話,費盡心力只求能順利過關?這種標準究竟應該拿來對專才,還是對通才
呢?學校是否該給教授們一些開課前的教育,不只學生應該受教,教授也應該
受教。教授應該先瞭解何謂通識再行開課,不是更好?
(五)本校這兩年來增加了一些系所,學生人數因而向上竄升,從前年的破一萬人大
關可知,學生人數之多實在無法明言。記得一個學長曾和我說過:四年前,中
正走一百公尺才看得到一個人,現在走一公尺可以看到一大票人。人數激增的
速度可見一般。然而,通識課程的增加速度呢?至少在中正兩年來並沒有看到
太顯著的增加,原因為何?我想應該是教授數目太少吧!從去年某份報紙的資
料就可說明,本校教授人數實在是少之又少,雖然有許多兼課的教授,但畢竟
無法取代正職的教授。學生在想,一所大學除了有聰慧的學生外,更應該有堅
強的師資才是,那麼學校是否也應針對這點徹底檢討才是?
(六)今年的電算中心非常過份,更改系統竟沒有通知學生?好吧!不通知就算了,
那麼至少應該做點補救措施吧!現在離選課結束還有五天多,讓中正大學的學
生們睜大眼睛,看電算中心怎麼處理。校長,不教而殺謂之虐啊!連個公告都
沒看見,就這樣更改掉系統,使得許多人的權益受損了!這就是咱們的電算中
心嗎?這樣的電算中心,不如不要!
(七)這一項才是學生感受最深的,因為就在兩小時前,我才深受其害!這一回的罪
魁禍首一樣是電算中心。學生於昨日下午一時五十分左右,為了通識課程計算
上的問題,不得已退選了一科地球科學,再選進一科藝術欣賞,只為了達到同
一領域必須修習不同次領域的規定,正當學生欣喜於終於快可以擺脫可恨的通
識課程了,電算中心於今日下午發布一篇公告,內容係為承認電算中心的系統
出錯,造成選課上出現大問題,使許多人所選到的通識課程因為被退掉!這樣
的道歉啟事學生尚可勉強接受,畢竟學生本人所剩的通識學分為一學分,不需
要過度擔心。然而這對那些辛辛苦苦才從這既可恨又可悲更可憐的選課制度中
選到一課的人,是多麼的殘忍。但電算中心只承認錯誤,卻沒有任何的補救措
施,如果這樣的作法都可以被解釋成為維護原修課人的權益,那麼想來學校是
教學生們過失殺人都可以不用被判刑了!這的的確確是電算中心的錯,難道中
正大學的學生只能任人宰殺,難道搶到課的學生們的權益就不需要顧慮了嗎?
學生本人目前為法律學系法學組二年級,記得大一的憲法與大二的行政法都教
過學生關於信賴保護的原則,學生學藝不精,不曉得能不能用在這裡。但,學
生所知道的在於公理二字,電算中心這樣的錯誤,如果學校再沒反應,那麼以
後學生再也不敢承認中正大學是一所好大學了!因為中正大學的行政系統,令
學生失望之至!
校長先生,這麼長一大串的文章,不曉得您什麼時候才會看到,學生將這些問題寫給
校長您看,自然也會留存一份於自己的檔案中,為求能得到公平的對待,希望校長先生您
能親自看完這篇文章,更希望版務能公平對待,不要讓這篇文章只存在一分鐘,更甚至一
秒鐘而已。
校長先生,以上這些都只是學生個人的拙見,但我相信這也代表了中正大學不少學生
的心聲,這都不過是學生從在學學生的角度看學校,希望您多多見諒。為求負責到底,學
生在此留下系級姓名,以為負責。
法學二 沈中凱 49161001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233.13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