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北宜區間乖寶寶活動採訪通知】
▌日期:2021/02/28(日)
▌時間:(預計)11am
▌地點:東木河茶莊停車場
(新北市坪林區北宜路8段206號)
▌出席人員:新北市坪林區商圈發展協會高明富理事長、坪林里陳婉筎里長、前鄉長黃銘豐、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其餘關心者邀請中)
▌接受陳情:
新北市警察局交通大隊鄭永裕大隊長(確定到場)
公路總局、警政署、行政院(邀請中)
▌活動訴求:
呼籲新北市及宜蘭縣政府:
[1. 假安全、真監控]
政府莫以「安全」為名,對所有車輛行監控之實--侵犯隱私、戕害自由,不符比例原則更違反憲法保障人民自由的基本精神
[2. 科技管理不是真管理,是便宜行事]
交通事故肇因繁多,「交通道路設計不良」往往才是核心問題,然政府僅一昧以架設執法工具為先,規避應以道路工程改善問題之基本責任
[3. 不合理的速限]
北宜公路全線速限訂定為40公里,除了不合乎「自由車流」速率外更缺乏科學依據,現又以錯誤設計做為執法基礎,實為擾民之舉
[4. 店家要生計、區間沒生意]
除了在地人出入交通深感不便,區間測速雖有優先開罰之速限,但對外地遊客及用路駕駛在壓力極大下,已影響大眾用路之意願並直接影響店家生意
[5. 北宜區間來測速,國五替代揣無路]
北宜公路過去做為宜蘭與台北之間聯繫的主要道路,現今國道5號每逢假日必塞車,北宜公路更是重要的替代道路,倘若北宜變得寸步難行,未來車流往哪去?坪林也勢必在國5通車後,再一次被邊緣化。
[6. 反對濫設區間測速]
你以為的安全不是安全!
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駛,在區間測速極大壓力下,人民到底要看道路狀況、還是看儀表時速?此狀況將可能會導致駕駛用路人意外頻傳,而該承辦單位以後將可列為究責之對象。
▌共同主張:
1)全面廢除違反憲法、侵犯人民人權的區間測速惡法
2)全面檢討不合科學的速限設計
3)全面檢討以利潤為導向的交通處罰罰金分潤機制,杜絕政府巧立名目剝削人民的惡習
向主管機關遞交陳情書
▌活動頁面:
https://fb.me/e/1exG4G4cy
▌主辦單位: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大型重型機車經營同業全國促進會、Hank汽車部落客、台灣摩托車友協會、Leo, that Taiwanese. 理觀點.、重機車友 各區路況天氣回報中心、守護宜蘭好山好水行動聯盟
▌新聞聯絡人:
林志學 0918-172-959
劉成謙 0975-800-740
孫博萮 0988-1978-34
▌懇請媒體協助提前宣導:
2021/02/28(日)09:00-15:00
將有車輛駕駛人於台九線北宜公路全路段自主進行依法定速限行駛之活動,行駛期間駕駛不超速、不超車、不併行,倘用路人於該時段、路段有趕路需求,請及早選擇替代道路行駛,以免可預期之壅塞耽誤行程。
中豐路上林段區間測速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開路圖方便,動物成亡魂——挽救路殺各國出奇招?
#你開路牠上路 #路殺 #生態廊道 #動物路網 #友善通道 #動物陸橋
🗣2020年11月27日,林務局與交通部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以維持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兼顧便利交通的前提,透過跨機關的方式推動環境友善的道路規劃與施工設計,共享公路使用狀況及生態調查資料,針對路殺熱點或劣化的環境進行改善、推動生態廊道或動物安全路網的串連。
🗣開路前沒問過動物,牠們回家再也不安全⋯⋯
之所以有路殺的產生,其實是始於人類對便利的追求。道路開發硬生生將原本屬於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切割,造成棲地破碎。阻隔了動物遷移、覓食、擴張領地與繁殖育幼的路徑,要是踏上道路便可能遭到車輛撞擊。
根據自然保育季刊的相關研究文獻推估,臺灣每年至少有40萬至400萬的野生動物因路殺而死亡。除了廣為人知的一級保育類石虎和水獺,其實兩棲爬蟲類才是遭到路殺的大宗,常見的受害者有奧氏後相手蟹、梭德氏赤蛙、青蛇、龜殼花等。而在國道公路上,則是以鳥類最多,像是斑鳩、麻雀、鴿子等。
👉延伸閱讀——《路殺專題》:https://reurl.cc/pyllox
🗣還給動物一條安全路,天橋式與地下式通道成助手
而在國外,最早記錄到路殺現象的文章可追溯至1925年,之後從195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也紛紛發現路殺問題並提出防治措施,我們今日能看見相關設施便是從那時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例如有天橋式或地下通道式的移動通道,也有專屬蓋給動物行走用的陸橋、廊道等。
根據KSL新聞指出,光是美國猶他州從1992年至2005年的記錄,就高達3萬多起野生動物與車輛相撞的事故,主要受害的都是中大型動物如狼、狐狸、鹿等。而在這些動物交通事故中有2000多人受傷、18人死亡,野生動物的死傷則更為嚴重!專家也指出,若是可適時建設動物通道,則有機會減少40至90%的事故。
美國猶他州是第一個建設野生動物通道的州,自1975年至今以默默累計建了近60個動物通道。2018年猶他州的交通運輸部門也與猶他州立大學合作,一起在帕雷斯峽谷建立了專屬於動物的陸橋,而陸橋下方便是車水馬龍的80號州際公路。
這座陸橋除了專屬於動物通行外,上頭更佈有許多原木、礫石與大石塊,希望儘可能仿造周遭原始地貌,幫助動物降低戒心與通行。而原本估計要花上數年的時間動物才可能通行,但2020年11月20日猶他州野生動植物資源司(Utah Divis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則在臉書提早發佈好消息,成功透過相機監控到有許多野生動物使用這座陸橋,像是北美山貓、黑熊或是麋鹿等。
近期,猶他州議會更通過提案,將與野生動物團體Wildlands Network合作,希望在州內廣設動物通道,降低事故發生的同時保護野生動物,也希望成為其他州仿效的政策。
🗣除了常見的道路車輛撞擊導致的路殺外,也可能發生在船隻、飛機、火車、高鐵等碰撞事故,尤其是開進山區或溪流邊的鐵路,同樣容易有動物闖入而遭撞擊的憾事。
在西日本JR鐵路(簡稱JR)的伯備線布原站,便因鐵路與當地烏龜上岸的地方鄰近,以至於烏龜常常在上岸時被困在在鐵軌中的「轉轍器」(用來切換軌道的設施)中,因而發生烏龜死亡與電車誤點的情況。
JR岡山支社特地為烏龜安裝了U型凹槽,在烏龜接近轉轍器前,先掉入U型的龜龜隧道中,安全逃脫到另一處棲地,堪稱烏龜專屬的緊急逃生裝置。
🗣反觀台灣,告示牌、防護網蓋得比動物通道還多?
回到台灣,從民國96年國道開始有針對路殺的生態友善措施,像是紫斑蝶、鷺鷥的保護,或是針對中型哺乳類皆有在相關路段架設防護網。2015年更試驗性的在國道3號苗栗通霄路段的路面填土植生及營造隔離綠籬,嘗試提供一座跨越式的動物通道讓動物可以往來兩側的森林。
儘管如此,石虎的路殺議題仍引起社會的許多關切,近十年來遭路殺的石虎已累計超過百隻,有些在國道、有些在縣道或一般產業道路上,但要催生更大型的路殺防治硬體措施,如生態廊道、大型跨越式動物通道等,還有許多執行困難需克服。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不但道路密度堪稱世界前幾名外,且有些道路旁多緊鄰著私人土地,儘管想要進行路殺的改善,也必須要先取得相關路權,並不是那麼容易。以苗栗縣來說,在2019年初才終於完成路殺高風險縣道的首座動物通道(苗29縣道),利用道路防災及山區排水的涵洞,引導石虎及山羌、白鼻心與食蟹獴等其他淺山野生動物使用。
也因大型路殺防治設施的建設不易,目前多數的路殺改善仍選擇以架式告示牌為主,並搭配其他輔助措施。像是苗140縣道便是透過圍防護網、架設延緩石虎過路的光學儀器,以及增設警示車輛減速LED警示牌與區間測速照相等設施,希望減緩路殺憾事。
也有民間科技業者與政府研究部門協力,開發出路殺預警的導航APP,統整出台灣的路殺地圖、116個易發生動物路殺的路段,藉以提醒用路人們經過時應減速或避開動物出沒的時間讓路殺降到最低。
🗣回過頭來,除了事後的路殺減緩對策,若是可以在源頭,也就是開發或建設初期時若能預防道路對生態帶來的不必要影響,才是真正治本的方式。如果林務局及其他單位共同簽署的協議能真正發揮作用,包含未來開發避免生態敏感區、使用友善的工程設計與衡量棲地的補償辦法,那麼才真的是減輕道路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及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