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AZ 疫苗是否與腦靜脈竇栓塞(CVST)有關的報導很多,也引起民眾對AZ疫苗的疑慮。
截至3月16日,歐洲經濟區與英國共有約2000萬人施打AZ疫苗,共有18起腦靜脈竇栓塞(CVST)疑似與AZ疫苗有關。
文獻記載,腦靜脈竇栓塞(CVST)每年約有 3-4/1,000,000 的發生率。
專家們會去計算,這個發生率,有沒有超過「背景值」?
如果沒有超過「背景值」,他們大概很快就會說「無關」,就像之前的死亡事件、顏面神經麻痺、甚至是一般的靜脈血栓或者是肺栓塞。
但是,針對腦靜脈竇栓塞(CVST)案例,歐洲藥管局現階段仍無法證明這些與疫苗有直接關係,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
我的猜測是,他們計算起來,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發生率,可能真的有比「背景值」高!
但是,這樣就代表腦靜脈竇栓塞(CVST)和疫苗施打有關係嗎?
我覺得不一定!這個就是我今天要談的重點:
1. 刻意的關注,會提升一個少見疾病的診斷率!(因而提高所謂的「發生率」)
2.少見疾病的「背景值」發生率,是有可能是被低估的。但是,隨著先進檢查,例如「有顯影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的廣泛被使用、臨床醫師的警覺意識提高,是有可能提高診斷率,進而的提升所謂的「發生率」,因此,背景值發生率,未來也可能會被修高的。拿以前的「背景值」發生率來比較,對於診斷困難的疾病,可能不太適合。
3.腦靜脈竇栓塞(CVST),它不像「死亡」或者是「顏面神經麻痺」那麼顯而易見、這麼「容易被確診」。
所以,病人原來是不是就有這個疾病,還沒被診斷出來,但是,因為接受了疫苗注射,受到了比較多的關注,安排檢查相對比較寬鬆,因而被診斷出來?還是真的是在疫苗注射後引起的免疫反應所導致的,是專家們需要去釐清的,但是困難度很高。
==========
腦靜脈竇栓塞(CVST)可能會產「腦中風」和「腦出血」,但是,和我們一般所知道的「腦中風」是不一樣的。
一般我們所說的「腦中風」是因為「腦動脈」阻塞造成的。
腦靜脈竇栓塞(CVST)相當少見,只有占腦中風比例的不到 1%,也就是100個腦中風的病人當中,不到一個是因為「腦靜脈/靜脈竇」的栓塞造成的。
當一個疑似腦中風的病人被送到急診,醫師們大部分會先想他是「腦動脈」阻塞的中風,不太可能在第一時間想到他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
只有在他的臨床或是影像「表現不太尋常」的時候,我們才會想到他可能是那小於1%的機率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
腦靜脈竇栓塞(CVST)是真的很少見,每年大約只有 3-4/1,000,000 的發生率,也就是在100萬人當中,一年的時間內,也只有3、4人會發生這個病。
更困難的是,頭痛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最常見也是最早發生的症狀,而且可能是慢性或是亞急性,或者是時好時壞。
也就是說,如果他的症狀只有頭痛,而且又時好時懷,那麼他很可能不會被診斷出來,因為頭痛太常見了,而且原因太多了,醫師很難會想到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個診斷。有時候,需要到他出現其他的症狀(例如昏迷、癲癇、視力模糊),才有可能被安排做進一部的腦部檢查,因此,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診斷是很常會被忽略或延遲的。
難上加難的是,如果他只是被安排做腦部斷層掃描(沒有打顯影劑),那麼,很高的機會,他是沒辦法被診斷出來的!(必須要做「 有顯影的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才能診斷出來)
你可以想像,平日當中,可能就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病人,因為頭痛出現在急診或是門診當中,而被當成是「一般頭痛」處理。
那麼,什麼時候,他們會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呢?
就是當這個病受到「關注」,引起醫療人員的注意,醫師就會特別多想到這個診斷,或是多加做檢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打完AZ疫苗而出現頭痛的病人,醫師就會覺得需要安排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些腦部影像檢查的數量,自然是比平日多!檢查一多了,是不是比較容易診斷出平日比較少被診斷的疾病呢?
來跟各位分享一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病人。年約40幾歲女性,經常頭痛,時好時壞,大部分自己吃止痛藥,看過幾次門診,當然,不會有人去懷疑她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有一回,她頭痛得很厲害(她說從來沒這麼痛過),還昏了過去,被送到急診,雖然已經清醒,當然,這個時候,她就會被安排做腦部斷層掃描(CT)了,只是此時,急診醫師想的是另一個比較常見的診斷:「腦動脈瘤破裂併蜘蛛網下出血」。結果,電腦斷層是「正常!」,所以,如果她此時症狀改善,她就會被放回家。
可是,她在此時吐了,還昏了過去。急診醫師馬上多了幾個可能的診斷:腦炎、腦膜炎、小腦或腦幹梗塞... 所以就會再多安排一些檢查,包括腦脊髓液(CSF)檢查,和腦部核磁共振(MRI)。腦脊髓液有一點點異常,於是她被當成病毒性腦炎先治療了。然後腦部核磁共振(MRI)發現了小腦有個很小的中風,也可能就此「結案」!
可是,珍貴的是,急診醫師在安排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的時候,有先和腦神經科醫師討論過,而這位腦神經科醫師因為最近剛好有診治過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病人,於是就請急診醫師加做了一個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針對一般疑似腦中風的病人,是不會安排MRV檢查的),然後,這個病人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就這樣被診斷出來了!
各位知道,接下來,急診醫師看到類似年紀的女性頭痛來,腦海裡就會閃過「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個可能性,可能就會放寬安排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當然,大部分檢查起來,應該都會是「正常」的。但是,也有遇到,就因為大家的「警覺意識」增加了,而連續「抓到」兩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病人的情況!
前面的介紹,主要是要讓大家知道,面對一個少見的疾病,媒體的報導、醫師的關注、被提醒要留意,是有可能增加它的「發生率」的!(實際上是診斷率的提升)
如果,現在醫師們被告知,要注意,打了AZ疫苗後,可能會出現腦靜脈竇栓塞(CVST)。
那麼,此時,某位年輕經常頭痛的女性、時好時壞,但是,她在打完疫苗以後,覺得比平常痛,所以去看急診。
你想想看,她會不會比較容易被安排做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
而她,萬一原來就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問題,會不會在大家都關注的此時,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當然會!
那她的這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到底是巧合的被診斷出來?還是真的是打疫苗造成的?就很難釐清了。
沒有在打疫苗的時候,全國每天都有人死亡或顏面神經麻痺,但是,在大量民眾施打疫苗以後,就有可能剛好本來因為自己本身的慢性病而死亡的人(或是剛好發生顏面神經麻痺),他剛剛在前幾天有打過疫苗。這些死亡/或者有顏面神經麻痺的人,就會被媒體和民眾以為是因為疫苗造成的!但是,專家們會試著努力的去瞭解兩者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比對,就是這些情況的「發生率」有沒有比「背景值」高?
例如: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約是每年每十萬人有13到34個案,在施打疫苗期間,經過施打總人數和時間區間計算的發生率,如果沒有顯著的比「背景值」高,那麼,我們就很難說,顏面神經麻痺和施打疫苗有因果關係。
==========
另外一個問題是,COVID-19本身,就被報導過,可能與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發生有關。
伊朗報告第一例COVID-19和腦靜脈竇栓塞(CVST)相關的病例
這是一位65歲男性(不是一般臨床上見到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高危險群)
以意識障礙、癲癇來表現,
斷層掃描發現右側顳葉梗塞性出血
因為位置不是常見的大腦梗塞,所以在核磁共振時,加做了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
因而診斷出少見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
醫師們回頭再看看他的肺部斷層掃描,既使他沒有呼吸道症狀,想說也給他加驗一下COVID-19 PCR,結果竟然是陽性!
文獻:
10.1016/j.neurol.2020.04.013
由於現在疫苗在歐美是全面施打的情況,包括已經感染過COVID-19的病人(可能無症狀,病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曾經被感染)。
如果病人打完疫苗後,被診斷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可能還是需要再驗一下COVID-19 PCR(甚至是抗體),釐清它是到底是感染後造成的?還是打疫苗造成的?同樣的,這樣的區分,也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短時期內,恐怕很難說,腦靜脈竇栓塞(CVST) 的發生是和AZ 疫苗施打有關,即使它的發生率真的有比較高。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女性得到肺癌比例攀升?不抽菸卻罹完全沒有症狀的肺癌? 廖峻67歲二次中風 兒子錦德吐驚人現況 👉https://youtu.be/U8ycOBjzjK8 媽媽爬上尪的床?林龍神來一嘴笑爆全場 👉https://youtu.be/w5non3fgZyA 高仁和山中遇到鬼 廖美然警告2大禁忌! 👉...
中風比例 在 徐展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是展元,因工作關係作息不正常,驚覺應該要好好照顧身體囉!
經由醫生朋友建議可以吃”魚油”來保健,自己也做了些功課,
我個人大推【Home Dr. 健字號深海魚油】
#有國家認證的健字號魚油
健康這裡買>> https://pse.is/HomeDR
-----------------------------------------
最近社會上令人尊崇的人物,因心腦血管疾病逝世,
真的很難過……也學到腦血管疾病不只是在氣溫低時要小心,
包含室內外溫差、天氣燠熱等,都是要特別注意,
現代人生活型態關係,台灣的年輕型中風比例也漸漸上升,
三高慢性疾病可能是造成腦中風的關鍵因素……
-----------------------------------------
魚油是全年齡必備的健康守護者~~
隨著環境汙染,大型魚類容易重金屬累積,
Home Dr. 選用來自秘魯純淨海域的小魚淬鍊,
確保來源質純安心!
-----------------------------------------
「預防勝於治療」一直是我秉持的想法💪
要養成健康的作息跟飲食,這是健康身體的基礎,
更有效率的保養身體,吃一些保健食品吧!
一起顧腦護心保眼調整體質👍
💕展元推薦給大家💕我吃Home Dr. 健字號深海魚油
#HomeDr健字號深海魚油軟膠囊
#照顧您日常健康
#DHA靈活思考
#EPA有助心血管循環暢快和免疫
中風比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論文標題和結論能一樣嗎?雜誌社編輯如何看待這件事?
「Title 跟 conclusion 可不可以一樣,這個取決於你的證據強度、你的 study 的完整度。」
如果你做的是 prospective、randomized controlled、multicenter study,所以你的 conclusion 非常強,那你可以把你的 conclusion 就直接寫成你的標題。
對於雜誌社 editor 來說,我們是會在意你這個標題,如果你沒有足夠強度的話,我把你登在我的雜誌上,我等於幫你背書,這就是 editor 的想法。
有時候我們 editor 就會要求說,作者你可不可以把你的標題,改成沒有指示性的標題,大多數的時候,我建議大家還是使用中立的標題比較 safe。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你的 study design 真的夠好,然後你的 data 也足夠支撐,你(標題)就寫強一點啊!
像我剛剛前面講的那個,脊髓損傷病人容易中風的(例子),登在 Neurology 這個雜誌,我們那個標題其實就是已經寫了「increase the risk of stroke」,中風比例會增加,證據夠強,editor 也接受。
--
課後最多校友成功發表的研究工作坊,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切身受用的交戰經驗。課後好評回饋,不論是初學者或進階者,都能有所收穫,滿載而歸!
🚩 2020 / 4 / 12(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下定決心,從零到一。為初學者量身設計的課程。
立即瞭解 │ http://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講者陣容
【吳昭慶】
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吳青陽】
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蔡依橙】
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
年輕的臨床研究者,起步究竟需要什麼?我們年輕過、我們起步過、我們從什麼都沒有的狀況開始過,所以我們知道。從稿件送出,經過 editor / reviewer / revision 三關,究竟如何趨吉避凶;不講高深理論,直接從應用切入介紹統計,並實際讓你在自己的電腦上完成;初學者應該如何集中資源,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最新活動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中風比例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何女性得到肺癌比例攀升?不抽菸卻罹完全沒有症狀的肺癌?
廖峻67歲二次中風 兒子錦德吐驚人現況
👉https://youtu.be/U8ycOBjzjK8
媽媽爬上尪的床?林龍神來一嘴笑爆全場
👉https://youtu.be/w5non3fgZyA
高仁和山中遇到鬼 廖美然警告2大禁忌!
👉https://youtu.be/Ly0m-a2WtiI
【走過肺腺癌的陰影! 美女議員淚訴生命之慟】
完整版請點▶▶https://youtu.be/KvaYDeRC0Fk
精華版 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肺癌 #肺腺癌 #成因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UoqQyAecUk/hqdefault.jpg)
中風比例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眾所周知,中風的成因,是由心腦血管疾病引發。但原來牙齒不健康,都可以引致中風。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在今年六月份發表的期刊,引述芬蘭坦佩雷大學研究團隊在中風患者的大腦血栓裏,驗出有口腔常見細菌的DNA。反映要預防中風,定期的牙科護理不能少。究竟口腔細菌如何「上腦」?爲甚麽忽略口腔衞生,會增加中風風險?
至於芬蘭坦佩雷大學研究團隊在中風患者腦部發現的草綠色鏈球菌,屬人體正常菌種,在口腔極常見。黃醫生提醒,口腔護理做得不好,會導致細菌比例失衡,加上咀嚼食物時磨擦、損害口腔粘膜,當大量細菌進入血管,有機會「好菌都變壞菌」:「就好像你跌進一個很骯髒的地方,再弄大傷口,讓細菌大舉入侵,免疫系統未必打得低。」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中風 #擦牙 #口腔 #細菌 #口腔護理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HTnj7YHNik/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GVsFzNOzvhfnhv4kq8BkfDFxJ0Q)
中風比例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眾所周知,中風的成因,是由心腦血管疾病引發。但原來牙齒不健康,都可以引致中風。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在今年六月份發表的期刊,引述芬蘭坦佩雷大學研究團隊在中風患者的大腦血栓裏,驗出有口腔常見細菌的DNA。反映要預防中風,定期的牙科護理不能少。究竟口腔細菌如何「上腦」?爲甚麽忽略口腔衞生,會增加中風風險?
至於芬蘭坦佩雷大學研究團隊在中風患者腦部發現的草綠色鏈球菌,屬人體正常菌種,在口腔極常見。黃醫生提醒,口腔護理做得不好,會導致細菌比例失衡,加上咀嚼食物時磨擦、損害口腔粘膜,當大量細菌進入血管,有機會「好菌都變壞菌」:「就好像你跌進一個很骯髒的地方,再弄大傷口,讓細菌大舉入侵,免疫系統未必打得低。」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相關影片:
【香港職人】手袋神醫甩皮甩骨都救翻生 改短皮帶收$700:世上無嘢整唔到!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JlYWNeg5Vxw)
【採耳師】25歲港女採耳師棄教職赴台灣讀採耳課程 記者實試:「第一次清晒耳屎的感覺,好爽」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8uvIzhfy3hI)
【重案解密】前G4長七洪立明任李澤楷「小小超」保鑣逾十年 暗戰張子強 :隨時冇命收工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BNL8NP5-H4)
【6億身家奉獻徐濠縈】Eason停工侍妻女 幫阿徐抹鼻做跑腿 疫市賺少半億(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EYsm9v8VSvc)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再現幕前零走樣】鄧上文生3個囝囝未夠數 計劃領養變六口之家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umTq9XNR6sA)
【頭條動新聞】Ep.4 林鄭月娥一個星期被放棄兩次有咩感受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TulvTCk2ZQ4)
#果籽 #中風 #口腔細菌 #草綠色鏈球菌 #口腔護理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yFciuTFhp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