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卡西藝人必須熟記上千首歌謠以應付客人點歌,而歌曲種類涵蓋國、臺、粵、英、日,客人點歌後要迅速找出樂譜演唱或演奏給客人唱,簡單來說就是「人體點唱機」或是「移動式錢櫃」的概念。
而早期北投溫泉飯店基本上都有3、4團駐店那卡西,類似於現在的「駐唱歌手」,另外也有臨時支援的那卡西樂團,電話一叫服務馬上就到,以應付客人的需求,促成這些那卡西樂團在各溫泉旅館間移動的最大功臣,則是限時專送的機車隊。由於北投一帶的道路狹窄彎曲,汽車無法深入,因此流行機車接送服務,可以說當年就有「Uber band」的概念。
所以別以為「那卡西」這個名稱很老,能夠創造出「移動式錢櫃、駐唱歌手、Uber」等三種現在最流行的概念,那卡西產業簡直就是開掛穿越啊!
#主持稿也可以拿來講古
#講幹話也需要做功課滴
#安導愛講古
#臺灣辦桌
發落文化
小詹樂器行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專屬攝影劉大明
主持稿也可以拿來講古 在 安導愛講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卡西」是日文音譯,意思是「流動的賣唱者」。
最早的那卡西表演型態以自彈自唱居多,一人演奏樂器、一人吟唱,後來才有接受客人點唱的服務。而樂器種類也有三味線、手風琴、吉他、薩克斯風,後來也隨著時代進步融入電吉他、電子琴等電子樂器。
圖中詹益城老師(主唱/電吉他)與小林老師(電子琴)就是目前臺北碩果僅存的「那卡西藝人」。
#主持稿也可以拿來講古
#講幹話也需要做功課滴
#安導愛講古
#臺灣辦桌
發落文化
小詹樂器行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專屬攝影劉大明
主持稿也可以拿來講古 在 安導愛講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灣的「酒家菜文化」源自於日本殖民時期,簡單來說就是酒家所供應的台菜料理,不過當年的「酒家」指的是具有一定規模的高級餐館,也是重要的社交場所。(跟酒店不一樣啦😅)
「酒家菜」融合閩南、廣東、日本料理的精髓,可以說是一種混血台菜,也是今日台菜結構的重要基礎。
而所謂的「戰後酒家菜」又是指太平洋戰爭(二戰)結束前後,因應物資缺乏,酒家大量使用罐頭乾貨入菜,像大家所熟知的「魷魚螺肉蒜」就是戰後酒家菜的經典料理。
#主持稿也可以拿來講古
#講幹話也需要做功課滴
#安導愛講古
#臺灣辦桌
發落文化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專屬攝影劉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