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看劇學文化 #從RuPaul's Drag Race看「變裝文化如何成為主流」〕
雖然疫情已經趨緩,但是小編也是在家裡待了將近三個月(驕傲),把網路上能看的劇都搜刮了一遍,正式進入片荒......在看劇的時候,在Netflix上看到一部很值得跟各位壯士們分享的劇《魯保羅變裝皇后賽》。
今天要向各位壯士們介紹,變裝皇后以及看「變裝文化如何成為主流」。
▌RuPaul's Drag Race
RuPaul's Drag Race中文翻譯為「魯保羅變裝皇后賽」,自2009年播出後至今已13季,算是相當長青的實境變裝電視節目,參賽選手全部來自各地,他們的服裝、化妝、造型等等通通要自己一手包辦。
每個星期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參賽者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每週完成挑戰和走秀,當週最優秀者有獎勵,同時,每星期淘汰一名表現最差的選手。經過12至13週選出四強爭奪冠軍,冠軍會獲得十萬美元的獎金和一份一年份的化妝品贊助。
▌Drag queen-變裝皇后
過去Drag queen一直與同志文化緊緊相連,大多數人對於 drag 的想像,是男姓扮演成女生,並刻意誇大各項女性化特徵,像是更誇張的濃眉大眼、性感身形等。
早在19世紀晚期,Drag queen一詞就出現了,drag一詞來自於19世紀的裙襯(裙擺拖在地上,或是裡面套著圓環讓裙擺膨大化,具備視覺上的效果),但Drag一詞用以形容變裝時,就指稱男扮女裝或是女扮男裝。
在女性被允許上劇場舞台演出之前,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性,就會進行變裝。但在當時,變裝在日常生活中並非被人們所接受。這些穿著女性著裝的男人,他們經常遭受警察逮捕,只有在表演行業變裝才稍被世人所接受。
▌Drag queen變裝皇后的變革
到20年代後,變裝皇后的活動範圍慢慢由喜劇劇場、歌舞廳與百老匯中的表演藝術,發展到與LGBT社團相依存的變裝晚會和地下俱樂部。
變裝皇后Yolanda Milan說:「把女性較陰柔的特質,也就是自己內心的特質,用比較藝術的形式表現給大家看」,變裝皇后在一般大眾的認知當中,就是性別轉換的打扮,且妝容華麗,但這其實只是變裝皇后的一部分。
其實變裝皇后並不全然是在模仿女性,扮演變裝皇后最重要的靈魂,就是將內心的陰柔特質以外在形象展現出來,特別是以藝術或是肢體語言。
▌Drag queen在美國成為主流
後來變裝皇后逐漸在美國不斷蓬勃發展形成次文化,美國導演Jennie Livingston於1989年以紀錄片《巴黎在燃燒》真實記錄了這些地下舞場的LGBTQ+群體如何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舞廳文化」的珍貴片段。
「在舞廳裡,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In a ball,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2018年,美劇《驗放80》(Pose)也重塑了80年代,當時的紐約街道上,卻有許多無家可歸的人煩惱著落腳處。飽受排擠的LGBTQ+群體及有色人種聚在一起,互相給予溫暖與支持,進而演變成獨特的舞會文化及家族關係,由「母親」給予那些被放棄和被社會排斥的孩子們有個能回去的家。
同年,舊金山的公共圖書館也創立了「變裝皇后的故事時間(The Drag Qreen Story Hour)」,邀請變裝皇后為孩子們與家長說故事與進行互動遊戲。
▌推廣變裝文化的功臣
而RuPaul's Drag Race節目的靈魂人物Rupual(魯保羅)是史上最知名與最具影響力的變裝皇后。在90年代,魯保羅以熱門歌曲Supermodel(you better work)風靡大眾,並在1996 年擁有了屬於他自己的脫口秀,The Rupual Show甚至拍攝了多達100集。
魯保羅也在2009年創立了「魯保羅變裝皇后賽」,現已成為全美知名的電視節目。如今,魯保羅早已成爲了美國電視名人,還在2017年入選了《時代》雜誌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甚至自2016年連續兩度獲得艾美獎最佳實境節目主持人獎的肯定,可謂是將變裝帶入主流文化的最大功臣。
▌結語
其實在台灣也有許多人也算是變裝皇后的範疇,從早期搞笑藝人或「鐵獅玉玲瓏」等綜藝型態的節目,到承襲美式「變裝皇后」風格的變裝派對活動,其實扮裝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
話雖如此,但在台灣變裝皇后表演的市場規模小,許多表演者其實依然難以此為主業,收入頂多就是和昂貴的妝髮服裝開支損益兩平,所以大部分的表演者都有自己的「正職」。
甚至有些變裝皇后會遭遇到家人的不諒解,受到家人強烈反對。甚至有人放棄變裝去做上班族。但在萬聖節時,所有人不論性別與年齡,都能穿上戲服、打扮誇張,走在路上完全正常合理,但到了隔天,仍穿著戲服的人卻成了「異類」、「怪人」。
期許台灣未來的變裝皇后環境,人們能夠對其不再有異樣眼光,讓變裝成為專職的工作而不只是晚上的活動,像是變裝皇后為主題的飲料店、咖啡店,就和任何主題的裝扮一樣。
畢竟 ''We're All Born Naked and the Rest Is Drag''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赤身裸體來到這世界,其餘的一切都是變裝。)
主流文化次文化比較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當「腐」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 #BL文本的系譜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李長潔 😍
.
這一集的標題被兩部BL日劇佔滿<3 雖然我完全不是腐世界的人,但也因為近年的幾部BL(boys’ love)電視、電影作品,被開發出一條新的道路。從前看過中國的網路劇《#上癮》才接觸到這種以女性為主要收視群眾的同志作品(到底可不可以叫同志作品呢?),而在BL原生地製作的《#大叔之愛》(2018)、《#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2019)、《#昨日的美食》(2019)、《#腐女不小心跟gay告白》(2019)、《#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2020)等。
.
從文化研究的觀點來看,圍繞著BL文本所構成的腐文化社群,有著某些特定的身分認同、文化實踐,像是「可見」與「不可見」的現身,而閱讀BL文本則是一種對傳統、固定的性別互動的逃逸和抵抗。更有趣的是,BL文本在台灣的發展是與言情小說、少女漫畫、漫畫王、租書店密切相關。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是30歲的魔法師(?)
▶ BL文本的起源
▶ 日本現代文學奇書 - 少年愛與A感覺
▶ 腐文化裡的身分認同與實踐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從漫畫租書店開始的台灣BL羅曼史
▶ BL次文化的大眾化
▶ 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uu1qkokj0r0875i8aqkdyj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PZ8MHglWFr5CtmvuE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2QoXWGTZkP3iZWmK6CZ6lM?si=qqdfvszSQLu4GGW3Gz99Tw&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V3KKvZ
|
///// 完整論述 /////
.
▓ #BL文本的興起
.
近年的動漫影視作品吹起一股BL風(boys’ love),無論是日劇《大叔之愛》、《如果30歲還是處男 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還是台劇《紅色氣球》、《越界》,或是有點久以前的中劇《上癮》,更有一堆泰劇。耽美男色的作品,成為某種大眾流行文化的類型,也擁有大量的女性觀眾(姨母們、腐女們…),甚至跨域到更廣大的閱聽眾。談到BL文本,就不免地還是要回到日本文化的脈絡中來理解其生產。
.
一般來說,日本女性小說家森茉莉的《戀人們的森林》(1961)、《枯葉的寢床》(1962)可以說是BL文本的濫觴。雖然在60年代的少女漫畫裡,就有性別越界的例子,例如池田代理子、手塚治虫。但竹宮惠子的《風與木之詩》(1976)才可以說是少年愛漫畫的骨灰鼻祖作品。該作品帶有古典、西歐風情,以尚未發育第二性徵的少年為主角,劇情相當煽情。也就是說,在7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領域接納了少年愛文本,進而80年代時,少年愛類型漫畫正式成為少女漫畫的子類型。
.
直到90 年代日本《B-Boy》雜誌為與先前沉鬱耽美或具有情色元素的男性同性愛作品區隔差異,提出「ボーイズラブ」(Boys' Love)一詞企圖將出版品設定為明亮輕快喜劇收場的男性同性愛漫畫,雖最後未能收效,卻使得BL一詞成為後來所有男性同性愛作品的代稱(楊曉菁,2005)。若說耽美與BL有甚麼區分,可能有「名稱」、「風格」、「敘事」三種區分,甚至,BL指稱更加通俗的文本流行。
.
▓ #少年愛的文學起源
.
然後再來看一下少年愛概念的系譜,可從稻垣足穗《少年愛的美學》(少年愛の美学)裡見到軌跡,其指出作家森茉莉,是耽美小說的起源,她的小說《戀人們的森林》、《枯葉的寢床》,開啟了女性描寫男同性戀的文學類型。稻垣足穂,是一位新感覺派作家,提倡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躍入事物本身的直觀與觸發。1969年以《少年愛的美学》獲得由新潮社推動的「第一回文學大賞」。
.
《少年愛的美學》裡蒐集大量東方與西方的少年愛(Knabenliebe)、同性戀資料,也對其進行詳實的解說、細微的敘述,尤其是描繪男性對少男的慾望,少年愛大抵也與日文中的「若眾道」相稱(劉靈均,2019)。《少年愛的美學》的核心論述是「A感覺」,他認為,人的快感包含肛門(A=anus)感覺、陰道(V=vagina)、陰莖感覺(P=Penis)、口腔感覺(O=Oral),廣援博引古今中外對於性快感的描寫比較,並且將其用以解釋對美少年的愛之美好(高橋孝次,2010)。
.
「A感覺」的論述,明顯運用精神分析師Sigmund Freud的「反覆說」,他將人做為一個由口到肛門的構器,A感覺是快感的原初,V感覺則是A感覺的派生,P感覺是V感覺的翻轉,那O感覺的進食行為也是性快感的一環。
.
所以,稻垣足穗論證到具有A感覺的少年是性的基礎。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到底在講什麼(@@)。總之稻垣足穗認為「A感覺」是「失去的」,其正是「對某種失去的東西的鄉愁」,無論是性的歷史性、現代人的快感、日本傳統中的若眾道。無論他的理論架構你能不能接受,或是感到貶抑女性不合乎性平,這本「奇書」的確理論化了日本現代的美少年文本,奠定男色審美的趣味,也提供了某種具有歷史地位的文學解讀。
.
▓ #BL文本與腐女社群
.
記得好幾年前上社會學課的時候,有一組同學彙整了100大重要的BL動漫作品,我只認識《純情羅曼史》、《世界一初戀》,並且對這些作品進行大規模的分析。口頭報告時,她們雙眼燃燒出灼熱的視線,說明為何某些作品是「必看」。那時我第一次見識到「腐女」的力量。
.
所謂「腐女」(應該不用解釋了吧),源自於日文中的「腐女子」(fujoshi),最早出現在2000年時的「2channel」網路論壇上,延伸著90年代愛好閱讀耽美小說的女性。
.
腐女,指稱喜歡將萬事萬物都解讀為男男同性關係的女性。2005年後,日本媒體開始注意到腐女群體,腐女的名詞正式出現在大眾媒體中。後來,在課堂上,可能是因為我對日本文化的愛好態度,讓很多腐女BL同好們紛紛跳出來討論BL作品,我才驚覺,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喜愛BL。
.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為什麼某些女性讀者會熱愛閱讀 BL?臺灣地區已有若干研究為上述問題提出解答,例如鍾瑞蘋(1999)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同性戀漫畫閱讀者的閱讀動機包含好奇心、流行感、偷窺感、感官刺激等,閱讀經驗愈多者也可能因社交動機持續閱讀;楊曉菁(2006)、張茵蕙(2007)、及葉原榮(2010)以小規模樣本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女性讀者喜歡 BL 的理由包含對性別刻板印象及父權社會的厭倦與抵抗、對男男曖昧情愫衍生浪漫想像、得以窺視男性/體及性愛情節但可迴避女體成為男性情慾目標等。(轉引自林奇秀,2011)
.
周典芳(2010)的訪談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她指出 BL 故事中的四種關係性
以及三種性表現(性愛描述的特徵)是吸引女性讀者的主要理由:在關係性方面,「對等性」係指戀愛雙方常表現出權力關係的平等感;「多樣性」是故事情節設定與角色屬性相對複雜,充滿各種可能性;「禁忌性」是指悖德的同性之愛具有淒楚美感,讀之可獲得感動與勇氣;「現實性」則是指 BL 讀者對女性向讀物中條件優秀男性搭配條件低劣女性的不認同,相較之下,虛構的 BL 故事反而顯得真實(意謂「條件相當的兩個人在一起才是合理的」)。
.
在性表現方面,「逆轉性」是指讀者在 BL 閱讀中扭轉了一般女性「被觀看」的經驗,成為觀視性愛與男體的主動者;「人間性」是指 BL 故事中的性是有情感、人性化的,不僅是感官的刺激;「配慮性」則是性愛雙方會體察並關心對方感受(即使是虐待式性愛的描寫亦然)。(轉引自林奇秀,2011)
.
而林奇秀(2011)則以「踰越的愉悅」來做為解釋。她以「逾越」概念為基礎,歸納六種「因逾越而愉悅」的閱讀快感。在悖德的愉悅中,讀者逾越以一男一女為主的異性戀體制與社會常規加諸在愛戀雙方身份的箝制;在反抗與逆轉的愉悅中,讀者逾越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規範、與桎梏;在控制與匡正的愉悅中,讀者逾越傳統作者相對於讀者、訊息傳送者相對於被傳送者的文本理解模式,奪得積極解讀文本、擺佈文本、改寫文本、或創造新文本的主動權,同時也在這些行動中積極地定義她們心中可愛可親的男性。
.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透過作品與討論,腐女似乎擁有一個想像(也是真實)的文化社群,社群中的人們有種隱藏的規則:低調地喜歡BL,不要讓他人發現身分。在岡部大介(2008)的〈腐女的身分遊戲-可見與不可見的身分〉中,描述了腐女群體的次文化樣態與身分認同。他用Erving Goffman的劇場理論解釋,腐女的現身,不只是一種對自我的看法,同時是社會關係的反映。岡部認為,腐女身分認同在「可見」與「不可見」的戰略實踐中被構成。
.
他們一方面會偽裝(隠れ)成「普通女子」、「低調」,來躲避主流社會、親戚家長、同伴好友的觀察,像是《我家女兒交不到男朋友!!》(ウチの娘は、彼氏が出来ない!!)裡的水無瀨空。但另方面卻會運用「萌語」(萌え語り)、「妄想」(張瑋容,2013),來暗渡自己的喜愛與實踐,像是「攻」、「受」、「總攻」、「總受」的描述,或是描述劇情類型「下克上」、「攻攻」,很多時候也會藉由作品的「類型」(genre)與角色的「配對」(coupling)來表達自身與確認腐認同的存在。
.
學生很愛探詢一個問題,腐女群體究竟跟非腐女群體有何不同?沒想到,還真的有人做這個研究。宋佳的〈腐女的形象調查〉,以大學生358名(男性106 名、女性250名)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腐女們容易受到非腐女與一般男性忽視,但他們接受自己,不在意他人眼光,他們的生活因為BL作品的愛好而感到豐滿充實。我們可以見到岡部所言的「腐女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延伸,腐女的「可見」實踐,有時候是一種對「汙名化」(stigma)的抵抗,也展現腐文化對腐女所產生的意義豐沛世界。其他還有相關延伸出的腐類型還有「腐男」、「腐人」、「腐死鳥」,「腐教」、「BL腦」,也是蠻有趣的討論。
.
從前日本的腐文化社群常遭受批評,愛情至上論展現的,其實只是她們利用來逃避困擾女性的性別議題。不過,直至今日,在性別運動更加顯著的現在,透過對BL文本的接觸、對同性愛的BL式認識,讓許多腐女、腐男們願意更進一步地去認識同性戀群體的真實生活與權益。
.
▓ #90年代的租書店 #台灣的BL文本殖生
.
回到台灣的BL文本,其興起與日本的耽美文學有極大的直接連結。對於台灣的少女來說,言情小說是很重要的浪漫啟蒙、性愛啟蒙。這個文學領域,讀者、作者、編者都是女性,性別化產業的特色得以令其充分演繹台灣當代女性的愛慾想像(有別於瓊瑤)。自1990年代初期,這個產業成熟完備,然後以「租書店」、「網咖」、後來有「便利商店」作為重要的傳播場域。有著時代性的意義。(楊若慈,2012)
.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與日本 BL 文化之所以產生聯繫,乃是因為二者共通的主要傳播與流通場域,也就是台灣獨有的漫畫租書店使然。女性讀者們在漫畫租書店,閱讀消費這些平價、淘汰率高、收藏價值低、故事公式化的文學商品,BL類型的漫畫文本也影響到言情小說的閱讀嗜好,開始有日本BL輕小說出現,也有台灣作者出版BL言情小說,例如知名的《烈火青春》系列。台灣的女性讀者亦逐漸發展出看BL漫畫的喜好。(楊若慈,2012)
.
而言情小說的BL文本,並非與同志文學相同,白先勇的《孽子》、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吳繼文的《天河撩亂》。同志文學某個程度上,還是比較真實地、寫實地表達著同性戀主體與群體的內心刻劃與社會處境。但BL文本則聚焦在男男之間的戀愛關係,較不牽涉到社會處境,各種阻礙困難都可以在愛情的力量中,被迎刃而解。
.
▓ #BL文本的大眾化 #推一部日劇
.
近年有許多電視劇推出以BL為主題的作品,或是原著,或是改編漫畫,也造成了一股「賣腐」風潮,這個賣腐以異性戀男主角為CP,打造各種BL浪漫幻想,也更將BL文本從次文化推向主流。
.
BL劇不是同志劇,可以想想那些歐美的同志電視劇,如《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那是真真實實給同志族群欣賞的戲劇(不過,這個時候應該要問問腐人類們,看到同志劇的感覺是甚麼)。
.
談談最近看的一個奇妙的BL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這個設定實在是太神奇了。故事中的異性戀直男男主角,身處在以BL為架構的世界中,為了防止自己陷入戀愛,因此努力的在避開各種 BL 漫畫裡的套路,避開一切有可能會被「掰彎」的場景。有時候想避卻避不了,套路與反套路的攻防戰,就在男主角戰戰兢兢的防堵中出現趣味。
.
只要兩個男人對到眼,就會展開命運之戀的世界!小混混和乖乖男餐廳的邂逅,明明不怎麼美好卻會被腐腦和戀愛濾鏡看成浪漫的狀態。其他像是「路倒的陌生人」、「聚會裡跟你一樣無法進入狀況的男子」、「隔壁跟你借筆記的男子」,看著男主角不斷地解釋各種腐場景,也讓我好好地學習了一番。
.
可以更令人深思的是,如果我們把劇名改成「絕對會變成異性戀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異性戀的男人」,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同理心地思考身處於異性戀世界中的同志朋友呢?
|
#參考文獻
.
1. 高橋孝次. (2010). 『少年愛の美学』 とフロイトの反復説. 千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1), 1-14.
2. 劉靈均. (2019). 從東亞少年愛到台灣同志: 吳繼文《 世紀末少年愛讀本》 與須永朝彥. 台灣學誌, (18), 43-64.
3. 楊曉菁. (2005). 台灣 BL 衍生 「迷」 探索.
4. 岡部大介. (2008). 腐女子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ゲーム: 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可視⁄ 不可視をめぐって. 認知科学, 15(4), 671-681.
5. 宋佳. (2015, September). 腐女子のイメージ調査. In 日本心理学会大会発表論文集 日本心理学会第 79 回大会 (pp. 2AM-025).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心理学会.
6. 楊若慈. (2012). 性別權力與情慾展演: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研究 (1990~ 2011).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1-150.
7. 張瑋容. (2013). 從 [BL 妄想] 看另類情慾建構-以台灣腐女在 [執事喫茶] 中的妄想實踐為例. 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32), 97-133.
8. 林奇秀. (2011). 腐女的閱讀逾越/愉悅感 BL (Boys’ Love) 女性讀者閱讀經驗分析.
9. 張茵蕙(2007)。薔薇纏繞十字架:BL 閱聽人文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10. 葉原榮(2010)。王子的國度:台灣 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新北市。
11.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主流文化次文化比較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經濟大蕭條使的數百萬計的美國人,不分年紀、不分階級全都變得像十幾歲的孩子一樣無力,但是有少部分人在這片混亂當中看見了契機 ── 一種重建自我世界的契機。於是他們用個人化和比較不會受到傷害的方式重新建立起自我價值。...... 他們選擇不再被動等待政府或大企業出手相救,他們決定不假他人之手,改由自己掌握自身的錢途。他們選擇擺脫中產階級的繩套,打造出全新的次文化 —— 一種多一點自由、多一些主權、少一點憂心、可以隨心所欲的生活。」
⠀⠀⠀⠀⠀
— — 《#游牧人生》Jessica Bruder
⠀⠀⠀⠀⠀
讀過屬於報導文學的原著後會發現,其所關注的重點其實與電影核心命題不大相同,書中主要篇幅多著墨於營地管理員與亞馬遜理貨員,但趙婷的電影不止於此,國外有些評論認定創作者不願針對美國現狀深入提出批判,於我而言,改編之路顯然不只有一條,那也可以是不全然依循原著所延伸出的影像生命力,且凌駕於美國經濟之上,藉由對文明的深刻省思,以及多一些隨心所欲的游牧生活,回歸自我、存在與生命的雙向探索。
⠀⠀⠀⠀⠀
威尼斯金獅獎、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影片與導演,一路成為本屆奧斯卡大熱門,《游牧人生》可見華裔導演趙婷細膩詩意的鏡頭,緩緩跟隨芬恩波瀾不驚的呼吸起伏,獨自凝視人世蒼茫,失去丈夫,孑然一身,沒有債務卻也沒有存款,逐臨時工作而居,一邊打工一邊同樂,一邊實踐生命清單,將時光拋擲於真正美好的事物上,放眼望去,遼闊寧靜的地貌,漸層暮色的天空,冉冉襯托出無畏無懼的殊死勇氣。
⠀⠀⠀⠀⠀
縱使難以融入世俗定義中的正常生活,迫使不輕言示弱的中年女性持續啟程,Frances McDormand 坦然冷靜的目光隱隱透露一種執念,時常不動聲色凝視著美國曠野的空荒與奇景,流浪在樹林與樹林之間,隱身在小鎮與小鎮邊緣,彷彿任由歲月、時間一一呼嘯而過,被抽走了重量,僅存孤獨、絕望與哀愁中一閃而逝的星火餘燼,於殘酷與溫柔並存的空間,詩意漸漸昇華。
⠀⠀⠀⠀⠀
為什麼趙婷與其鏡頭下的芬恩不帶過多批判力道?答案就如寫下《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的王鷗行、《黑鳥不哭》的潔思敏沃德,於主流文化、於資本主義社會滅頂而後生還,他們背負苦難、經由藝術,綻放屬於倖存者的柔韌與美麗姿態,以愛與寬容尋求生命的回應。
⠀⠀⠀⠀⠀
「以前的社會契約是,只要你遵守遊戲規則(用功念書,找到工作,認真打拚),一切都會順順當當,...... 但在今天,這已經不是真理。你可以循規蹈矩地做好每件事,照著這個社會要求你的規範去做,可是到頭來還是會破產,還是會孤苦伶仃、無家可歸。」
⠀⠀⠀⠀⠀
「被時光凍結的小鎮」、「日曆上的日期仍停留在被關廠的那一天」,文字與影像如實呈現出人們口中與車諾比相提並論的帝國鎮,近百名員工的石膏工廠因住宅市場不景氣而就此失業,但那並非普通的公司倒閉、員工資遣,而是整個小鎮徹底消失。Jessica Bruder 紀錄多段起起伏伏的人生,譜出美國經濟體另一面的世界,趙婷則跟隨著芬恩的個人經歷,連結起大環境碾壓下懷疑一切現實、抗拒世俗眼光,又渴望掙脫枷鎖的自由靈魂。
⠀⠀⠀⠀⠀
也許你會納悶,「車居族」、「露營車打工族」、「新型態游牧民族」什麼標籤都好,這群人,不再把社會階級放在眼裡,認清一輩子汲汲營營的美國夢只是一場荒謬騙局,難道他們天生就能接受與社會期待背道而馳的價值觀嗎?
⠀⠀⠀⠀⠀
猶如置身紛亂動盪時刻的你我,答案多數是否定的,那拒絕任人擺布的「勇氣」,以及企圖掙脫現實的「理想」,帶領他們從無路可退的夾縫中努力覓得的一條生路,芬恩、大衛、史汪奇、琳達梅伊,他們都是勇敢的倖存者,誕生於時間永恆的詩句,時時刻刻散發稍縱即逝卻溫柔動人的光芒,從一頁短暫美景融入下一頁短暫美景,從一抹夏日餘暉潛入下一抹夏日餘暉,從一片炙熱穹蒼躲入下一片炙熱穹蒼,屬於已逝之物的季節依舊恆久閃耀,閃耀在願意凝視的孤獨雙眸之中,信念若隱若現,希望兀自湧動。
⠀⠀⠀⠀⠀
⠀⠀⠀⠀⠀
⠀⠀⠀⠀⠀
▍完整文章寫於上報:
⠀⠀⠀⠀⠀
【從原著到電影】《游牧人生》告訴你:只要上路就有希望。
https://bit.ly/315zPhi
⠀⠀⠀⠀⠀
⠀⠀⠀⠀⠀
▍電影原著:臉譜出版 X 20th Century Studios
⠀⠀⠀⠀⠀
《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
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
「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
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https://bit.ly/32Wqslp
主流文化次文化比較 在 高中 學年度 學期 -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 的推薦與評價
(A)精緻文化(B)大眾文化(C)主流文化(D)邊緣文化。 答案:B. 出處:教師手冊 認知歷程向度:理解 能力指標:大眾文化. 青少年次文化是一種依社會成員年齡而形成的次 ... ... <看更多>
主流文化次文化比較 在 終於來到了「刀劍亂舞」這一集了。... | By 動漫主持人大熊 的推薦與評價
從 次文化 進攻 主流文化 !掀起日本國內旋風甚至將2.5 ... 這一系列講述2.5次元的影片,應該也到了 比較 尾聲了, 下一集我可能會做我對於2.5次元的展望 ... ... <看更多>
主流文化次文化比較 在 Re: [新聞] 推特又出招馬斯克:用戶實施臨時閱讀限-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比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我感覺中國人和美國人還是有差,美國GEEK是一種文化,甚至是主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盧卡斯、卡麥隆這種頂級導演,把科技電影文化已經一起融入美國年輕人的基因。
所謂美國車庫文化,真的是中國青少年最需要向美國看齊的教育方向
所以中國論文發表數量很强,和產業銜接就還還差遠了
所以complier 游戲引擎這些東西,以及自寫的OS,browser。中國還都几乎為0
即便日本也沒强到哪裏去。
但是如果論做媒體和做互聯網服務,恐怕江浙閩粵的商人其實要遠勝美國人
中國歐美18-19世紀的時候被排擠,除了種族因素,還有一部分因爲原因是
當時去美國的南方人太愛幹活,又不愛休息娛樂,從來不過周末,仿佛掙錢是他們的唯一樂趣
對自己狠的人,對員工也根本好不到哪去,但是就會催生好的服務,因爲願意委屈自己的尊嚴讓別人開心
,對自己這麽狠,當然會讓服務更好,畢竟等於賺更多錢,互聯網服務業很適合這類人
而中國北方人尤其是東北人,有句名言,寧捨三頓飯,不捨二人轉(一種地方戲曲和表演模式)
而且中國北方人更爽快活潑,如果第一批中國移民是東北人,中國的外界刻板印象會好很多XD
所以其實現代娛樂業,比如脫口秀 電影 電視劇 音樂,是北方人統治。
南方雖然更有錢,但是所謂的江南文化底蘊,仿佛一個笑話。因爲相比較文化需求。似乎快錢還是他們更在乎的
南方資金搞到中國電視劇快速轉變爲劣質的韓劇模式追隨者,是北方山東山影集團給嚴肅影視一條活路
當年淘寶在本土打敗AMAZON,QQ打敗MSN,都是靠更多樣的功能打敗他們的
等到微信 支付寶的時代,藉助龐大的覆蓋過半的用戶群,他們都做出的了自己的軟件平臺生態位
蘋果帶來的智慧手機時代,資訊從新從WEB的互聯互通,轉變爲了割裂在各個APP的孤島存在
微信支付寶通用的ID密碼體系,使得做APP不如做支付寶和微信的小程序
是最好的免安裝軟件平臺。電子政務電子身份證0成本推廣
不然,自己推廣獨立的APP,最難的不就是用戶推廣?
大平臺其實FB基礎很好,完全可以說微信和支付寶學的是他。但是FB想涉及電子金流
國會老爺們代表的old money不同意,在聽證會上抽得他找不到牙
tw推特搞大平臺超級APP,可是tw太不思進取,貼圖、貼圖數量、視頻的功能升級,都晚微博好幾個身位
還有很多課要補,甚至要先瘦身,不然哪有精幹團隊可言
這兩年,中國APP在美國大殺四方,中國軟件就是更新快,功能多,而且更貼近普通人的使用習慣,
人口密度高基數多的地區產品反饋多,滿足快,真的很容易吊打低密度人口地區自產的電子服務產品
可以想象,小紅書 豆瓣這些國内優秀服務也都蠢蠢欲動,準備到美國像拼多多 抖音一樣砍瓜切菜呢
蘋果雖然上升到了3兆,但AI時代,我怎麽都覺得他和GOOGLE像突然過時的老東西
我覺得蘋果快下坡了, FB tw以及其他美國社交媒體仍然長期看淡,搞不過中國式服務的
※ 引述《dalyadam (統一獅加油)》之銘言:
: 原文內容:
: 推特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今天宣布,將針對使用者每天可閱讀的貼文數量實施臨
: 時限制,以解決極端「資料抓取」行為和系統操作問題。
: 路透社報導,根據馬斯克的推文,已認證用戶每天最多可閱讀6000條貼文;未經驗證帳號
: 每天只能閱讀600條貼文;未經驗證的新帳號每天則只能查看300則推文。
: 馬斯克指出,推特實施臨時閱讀上限,是為解決「極端水準」的資料抓取(Data
: Scraping)和系統操作問題。他未透露相關限制將持續多久。
: 馬斯克在另一篇推文中表示,臨時閱讀上限很快將放寬到已認證用戶每天8000條貼文;未
: 認證用戶每天800條,未經驗證新用戶每天400條,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規範的實施時間。
: 此前,推特宣布將強制要求用戶在該社群媒體平台註冊帳號,才能查看推文內容。馬斯克
: 昨天稱此舉為「臨時緊急措施」。
: 馬斯克也曾表示,有數百個、甚至更多組織正「異常積極地」抓取推特資料,這會影響用
: 戶體驗。
:
: 心得/評論:
: 推特如果真的被搞到滅掉了
: 用戶可能轉移回臉書或者IG
: 臉書和IG 跟Meta有關係
: 可能禮拜一Meta會漲一些喔
: ※必需填寫滿30字,無意義者板規處分
--
英國醫學網站:台灣丁丁長度,世界86國(地區)排第85,和東南亞一個水平,比東北亞短2c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1.14.61.89 (中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88292156.A.18E.html
你不覺得這些觀點很個人化,對官方毫無用處嗎,獨家深度觀察。
就像我的核融合普及之前,高淨值人群全球只夠供養十億的洞見一樣
看到是你的幸福
我是HP laptop win11 ssh上來寫的
中國300年來被江浙財團坑了兩次,東林黨和空一格
而馬雲集團的空手套白狼,用幾十億資金反復抵押出百倍杠桿去取代國家金融系統
是第三次想讓中國大陸陷入崩潰境地。螞蟻金服的金融運行結構你們真的懂嗎
我這文章白寫了。就比如説,你非要説AMAZON首頁和商品頁更優秀,淘寶的客服沒有亞馬遜強,那我也沒有辦法
QQ是靠截圖功能、遠程協助功能打敗MSN的,并且表情和個人頭像在當時都豐富度强得多
而且MSN不加密是最大致命點,客觀一點很難嗎?XD
國外頁面大都邏輯性很强,淘寶頁面到處堆滿貨物圖片,看起來很low,但是就是跟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啊XD
就像華人喜歡上世紀港片的市井熱鬧,現在的港片只剩下人人吊著個黑臉的警匪片,調動不起中國人的最大熱情的
爲什麽非要淘寶去打敗,畢竟在中國,淘寶也被拼多多打敗了,而拼多多的美國版,年初就擠進美國前無
超過亞馬遜了
msn從來沒被禁過,因爲他不加密,政府又怎會禁他呢,
還好,除了一個長年檢舉王就是一個在他版和我有宿怨的
除去他倆,就1-2個檢舉
你怎麽讀的,按照我的表達,應該是微軟要崛起了吧。有AI加持,蘋果 GOOGLE這兩個搶了微軟
20年風頭的要走下坡路了
檢舉板已經敗訴3-4篇,估計要1年水桶一年起。
回來給你們貼中國首艘豪華郵輪游記XD
※ 編輯: icrose (171.14.61.89 中國), 07/02/2023 20:51: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