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不吃父親的肉被趕盡殺絕,這背後有何原因?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根據文獻記載,大禹去世後,把帝位傳給了伯益,但是,伯益的聲望和威信遠不如大禹的兒子夏啟,於是,眾人紛紛擁護夏啟登上帝位。從表面上看,夏啟擁有「人氣」,按說稱帝是大勢所趨,理應與伯益和平交接工作。
但是,實際上伯益並不願意讓位,他覺得夏啟沒有資格稱帝。
一時間,伯益與夏啟二人為了爭奪最高權力,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廝殺戰。最終,夏啟以武力廢止了父系氏族的「禪讓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以父傳子的「世襲制度」,也就是說:父親是君主,那麼,就該傳位於自家孩子,使其成為新的君主。
夏啟獲勝後,不僅誅殺了伯益,還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夏朝在部落貴族的弒殺之間誕生,而夏啟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夏朝的第一任帝王。這場曠日持久的戰鬥,雖然已經結束,但夏啟繼承帝位並未得到所有部落的支持,甚至,有部落首領堅決反對夏啟。
並且,夏啟殺害了伯益,更是遭到了一些部落首領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其中,扈氏部落率先發難,雖然,扈氏部落根基穩定,一直盤踞在陝西一帶,地處要塞之地,進可攻退可守。但是,夏啟憑藉其驍勇善戰和超越一般人的謀略,最終,將扈氏一族一網打盡了。
夏啟在討伐扈氏之後,讓自己的統治地位也變得更加穩固了。
夏王朝的建立促進了奴隸制的發展,因為,它的建立是在掠奪奴隸勞動力的基礎之上。貴族將戰爭俘虜降為奴隸後,差使他們投入到生產之中,而且,奴隸勞動沒有報酬,奴隸主趁機大肆斂財。
夏朝的農業進程顯著,尤其是在農作物產量上有了明顯的提高。雖然,夏朝的農業器具依然是木、石、骨等純天然器具,但是,憑藉著夏朝人的智慧,他們已經可以利用簡單的工具治理水患了。另外,夏朝人大興灌溉設施,反哺在農產品耕種上,加之免費「勞動力」又很多,這也致使夏朝的農業發展迅速。
夏朝不僅在生活技能和生活經驗上有所提高,而且,他們已經認識到天文曆法與農作物生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僅如此,夏朝人還率先根據天文曆法知識,總結而成了中國最早的曆書。另外,夏朝人在掌握了天文曆法知識之後,對農業生產更是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夏朝的手工業也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尤其銅業製造,算是新興的手工業。夏朝的銅業製造採用了繁複工藝,足以體現出夏朝在經濟上的進步,更是因為大批奴隸投入到了生產勞動之中,冶銅工藝才得以迅猛發展。
夏墟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佐證了夏朝冶銅技藝的高超非凡。特別是一枚銅爵,經專業儀器檢測,發現其銅含量92%,錫含量7%,被定為我國最早的青銅容器。整個銅爵製作過程繁複,系屬多合範鑄而成。另外,二里頭還出土了銅戈,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武器。
史書中記載「以銅為兵」,不難看出夏朝的制銅技術,被充分應用到貴族生活和戰爭武器之中。這也彰顯出夏朝文明的發展,更是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重要標誌。夏啟死後,太康繼承帝位,自此,夏朝經歷了一段動盪的歲月。
太康不問國事,整日沈迷於打獵,逐漸的失去了民心,導致后羿趁機驅逐太康。太康與五兄弟和母親逃難到洛水之北,五兄弟不得返國,悲愴之下做出「五子之歌」以表達對太子康的不滿和自怨自艾。夏朝人雖然擁護太康為王,但是,朝內實權盡數歸后羿所有。
后羿是有窮氏族的首領,並非神話傳說之人。在太康死後,后羿擁立中康為王,而實際的掌權者還是后羿。后羿顛覆了夏王朝的舉動,被後世稱為「后羿代夏」。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后羿自侍驍勇,喜愛騎射,終日在外遊獵,不理國事,就同當年的太康一樣。
之後,后羿廢除了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了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在年少的時候,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之後,便被后羿收養,成為了有窮氏的一員,並得到了重用。然而,讓后羿沒想到的是,隨著寒浞的勢力日益強大,他的慾望也跟著增強了。
後來,寒浞趁后羿外出射獵的時候奪取王位,並攜親信殺死了后羿,並把后羿的肉烹煮之後餵給他的孩子吃。在后羿的兒子拒絕後,就被寒浞殘忍的殺害了。另外,寒浞還霸佔了后羿的妻子,並與其生下澆和豷二子。從此,寒浞自立為王,並處心積慮妄圖根除夏王朝的後裔。
但是,事無絕對,夏朝國君相的妻子緡身成了「落網之魚」,緡身逃回娘家後,誕下了少康。少康在成年後,擔任了母氏一族的牧正。面對澆的追殺,少康在慌亂之中,投奔了虞氏,並娶了虞氏二姚為妻。之後,虞國君主虞思幫助少康積極爭取夏后氏遺民。
不久之後,少康獲得了不少的田地和奴隸,並集合夏人勢力聯絡周圍的夏氏舊貴族,力爭消滅寒浞的殘餘勢力。最終,在少康的韜略之下,他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而寒浞則自殺未遂,少康曆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遲至死。
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在經歷「持久戰」和長時間的積累後,夏王朝正式建立了一個奴隸制王朝。
最後,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前後共約近百年。如果說,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國歷代王朝最早之「興」,啟便是依靠權謀開國之梟雄,太康則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時期,夏朝才進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現了中興的形勢。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
二里頭文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星堆遺址」是夏朝的首都嗎?怎麼判斷「三星堆遺址」的來歷?|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夏朝一直都是人們很關心的一個朝代,如果能夠探明這個朝代的一些詳細信息,將會對人們研究古代歷史,又多一些資料。儘管人們常說夏商周,但是對於夏朝的瞭解卻始終非常少,原因之一就是文字,甲骨文其實並非是最早的文字,在此之前還有其他文字,但是現如今卻解讀不出來到底是什麼意思,因此對於夏朝的瞭解,就更少了。而現在有兩個地方,在「夏朝首都」上面引起了爭議,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夏都?
《國語·周語下》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又《竹書紀年》說,後桀伐岷山得二女而棄其元妃於洛。這兩條材料都明確地指出了夏都存在的地理空間。准此,則目前最有可能被確定為夏都的地方當有兩個:一是二里頭遺址所在地洛陽,二是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顯然,把夏都確定在洛陽或者廣漢,形成的夏史體系會完全不同。確定在洛陽,符合大部分人的傳統認知;確定在廣漢,則將顛覆大部分人的傳統認知。那麼,洛陽和廣漢,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夏都呢?
在《二里頭文化與尋找夏朝無關!打破〈史記〉的歷史年代框架才是出路》這篇文章中,筆者談到了二里頭遺址不會是夏都的三條依據:第一,二里頭遺址所在地伊洛地區是文獻中的斟尋,斟尋為夏人氏族名稱,其居地並非王都。第二,如果要確定斟尋為王都,則《竹書紀年》「太康居斟尋」一句無法在二里頭遺址落實。第三,如果確定二里頭為王都,則在學術界主流意見把偃師商城視為湯都的情況下,無法形成自洽的邏輯。
既然二里頭不能是夏都,那麼,三星堆的夏都身份是否就可以確定下來呢?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下面,本文就在《夏與商周並行論》中提出的「夏分三段」之說的基礎上來談一談三星堆的夏都名號問題,請各位批評。
一、空桑
根據「夏分三段」的觀點,三星堆文化屬於虞夏聯盟政權的王都,為后羿所滅。《左傳》襄公四年,魏莊子諫晉侯言及」后羿代夏「之事時說: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此「窮石」一名,亦見於《離騷》,而研究夏都者皆不言及。實際上,窮石就是《呂氏春秋》、《歸藏》裡提到的「空桑」,在《左傳》、《帝王世紀》等文獻則稱「窮桑」,而《華陽國志》則記作「瞿上」,其音可比較今山南藏語的Khyung tshang,意思為神鳥之居。這些內容,筆者在《神鳥崇拜與空桑傳說》中已作論述,可以參閱。
二、雒城
在《從周人白狄論來談陝北石峁遺址、黃帝文化及其鷹崇拜》這篇文章中,筆者曾指出,khyung tshang是古代戎族對三星堆大城的稱呼,而與翟人有淵源的今彝語支族群則稱此神鳥之城為lo33 zi21,漢語直譯即為「雒邑」或「老丘」。三星堆遺址所在廣漢久有「雒城」之名,其緣故必當在此。從民族語言來看,「雒城」一詞是漢語和古代彝語的混合詞,其義為「城市」。如果考慮到彝族複雜的形成過程(另文說),實際上「雒城」一名也可以用形成彝族底層的百濮語言來讀,其義仍然為神鳥之居。換言之,「雒城」和「空桑」二詞雖語源不同,但語義相同。
從考古材料來看,漢語的「雒城」一名在西漢時期即已存在。1997年,廣漢市小漢鎮村民唐興鳳在石亭江河灘發現一件鐵質橋墩,上鑄銘文十六字:「廣漢郡雒江橋敦,重卌五石,太始元年造。」太始元年即公元前96年。1983年底至1984年元月,廣漢縣南門外導航站在修建圍牆時發現一批漢磚,磚上也鑄有「雒城」和「雒官城墼」等銘文。
從文獻資料來看,三星堆地區的「洛」字在《山海經》中就已經有了記錄。如《中次九經》說:岷江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於江。
洛水,亦作雒水。《漢書·地理志上》廣漢郡雒縣下條說:「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有工官。莽曰吾雒。」雒水即今石亭江,與湔水、綿水同為沱江三大主源之一。
湔水,即今流經三星堆遺址旁的鴨子河,古稱雁江。伊、雁二字上古音為鄰紐旁對轉,音本相近。因此,《國語》裡的伊水完全可視為今三星堆遺址旁鴨子河的古稱。
三、陽城
《竹書紀年》和《世本》均有「禹都陽城」之說,說者多有據告成鎮出土的屬於戰國時代的「陽城倉器」陶器而定大禹時期的陽城為王城崗遺址。王城崗遺址為龍山文化晚期的文化。如果按《史記》體系理解,從龍山文化晚期到戰國時期跨越了1500年,這相當於說一個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要靠一個當今21世紀的器物來驗明正身,顯然其可信度非常有限。
在《從歷史語言學破解夏代王族的自稱之謎》系列文章中,筆者曾說明三星堆文化具有鮮明的太陽崇拜特色,夏人王族自稱為「太陽家族」,並說明瞭夏人王族自稱在其延續文化中留下的歷史痕跡。據此可以推斷,陽城之名必當為「太陽之城」的簡稱,其名稱由來當與「太陽家族」有關。
四、歷史地理學和歷史語言學視野中的夏都輔證材料
三星堆遺址之為夏都,這還可以從多個角度的資料來進行輔助說明。
(一)從地理空間角度看
筆者在《夏代末年的岷山地震與大禹治水的傳說》一文中已經指出,所謂的伊洛竭是由岷山地震引起山陵崩陷形成堰塞而阻斷水流所致。及堰塞崩決而後,洪水出現,於是始有大禹治水之事。從地理空間來看,三星堆地區發生這類自然災害事件的可能性要比二里頭一帶要大得多。並且,把大禹治水事件放在岷江流域來進行解釋,也更加具有可信度。
(二)從歷史地理角度看
歷史事件的展開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都存在於一定的地理空間,但古代族群常存在遷移的情況,因此,在歷史研究中若能捕捉包含在地名中的民族、歷史、語言、地理信息,即能為研究結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下面,我們就此略作闡述。
1、 帝杼遷老丘:「成都」名稱之由來
三星堆文明毀滅後,成都西郊的金沙文化興起。金沙文化具有鮮明的繼承三星堆的特徵,這一點為從事三星堆研究者所熟知。筆者在《金沙文明解碼》中提到: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
《竹書紀年》記載,帝杼曾以老丘為都。准此,則老丘必當指古代成都。那麼,老丘一名和成都的名稱會有關係嗎?
從考古材料來看,漢字的「成都」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而其更早的名稱則為單稱「成」。1985年,沈仲常與黃家祥二位學者聯名在《四川文物》發表《從出土的戰國漆器文字看「成都」得名的由來》,從先秦時期漆器銘文的演變順序「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等對此進行了說明。
如上所說,帝杼之都「老丘」一名用彝語支語言來讀即lo33 zi21,意為「城市」。在古代漢語文獻中,「成」與「城」通用存在大量的例子,如《左傳》文公十一年「齊王子成父」之「成父」,《管子·小匡》、《呂氏春秋·勿躬》、《魯世家》等並作「城父」。又比如《論語·顏淵》中的「棘子成曰」,劉寶楠正義:「皇本‘成’作‘城’。」因此,考慮金沙文化與三星堆文化的關係,我們有理由推斷,古蜀人用漢語裡表示城市義的」成「字來記錄自己的居地,其實對應的就是「lo33 zi21」這個詞。
2、 彝族始源地洛尼山之謎
彝族典籍《洪水氾濫》、《洪水與篤米》、《西南彝志》等記載,彝族各支系的共同祖先阿普篤慕在洪水時期避居洛尼山。洛尼山,一般認為就在今雲南東北的昭通境內。《大定府志》卷47《水西安氏本末》云:
有曰祝明者,居堂琅山中,以伐山通道為業。久之,木拔道通,漸成聚落,號其地曰「羅邑」;又其山為「羅邑山」。夷人謂邑為「業」,謂山為「白」,故稱為羅業白。
這裡的朱明,即篤慕,意為君長。「羅邑」一詞,有的學者也譯作洛邑、洛宜、洛尼等,其原語即lo33 zi21。在《太陽家族與開明傳說(下一)》中,我們已經指出,形成當今彝族的重要源頭——昆明人與三星堆古族有密切關係,而彝族支系均以洛尼山為祖源地,這就說明《大定府志》的「羅邑」一詞與廣漢古稱「雒城」和成都古稱「成」是一脈相承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昭通地區古稱「朱提」,這與《華陽國志》記載的杜宇娶朱提梁氏女利的記載暗合。此外,昭通地區及其周邊還出產一種含高放射性成因鉛的特殊銅礦。據金正耀教授研究,廣漢三星堆、新乾大洋洲、漢中成洋地區以及殷墟的早期青銅器都有大量使用這種特殊礦。這些材料無疑都是值得先秦史、民族史研究者重視的。
3、蜀王南遷與古代越南史上的「螺城」
秦滅蜀後,蜀王后裔中的一支曾南下交趾(今越南北部),建了越南歷史上的蜀朝,文獻稱其王為安陽王蜀泮。《水經注》卷37引《交州外域記》雲: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
又越南歷史學家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云:安陽王,姓蜀,諱泮,巴蜀人也。在位五十年,都封溪,今古螺城是也。甲辰元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王既並文郎國,改國號曰甌貉國。初,王屢興兵攻雄王。雄王兵強將勇,王屢敗。雄王謂王曰:「我有神力,蜀不畏乎!」遂廢武備而不修,需酒食以為樂。蜀軍逼近,猶沈醉未醒,乃吐血墮井薨,其眾倒戈降蜀。王於是築城於越裳,廣千丈,盤旋如螺形,故號螺城。又名思龍城,唐人呼曰崑崙城,謂其城最高也。
古代越南的蜀朝稱其都邑為「螺城」,螺字古音與「雒」亦頗相近。另從考古文化來看,越南地區也曾出土與三星堆文化類似的玉璋、玉瑗、玉璧、玉戈等器物。關於古代蜀地文化與越南文化之間的關流關係,張弘、彭長林、雷雨等學者均有涉及,可以參閱。
1936年,越南北部的清化(Thanh Hoa)還曾發現金印一方,印銘為「晉歸義叟王」,這些材料都無疑證明蜀王南遷為可信的事實,並進一步證明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的「雒城」一名來源非常古老。
五、總結
綜上所述,由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的古稱「雒城」到成都的古稱「成」,再到彝族祖源地的「洛尼山」、越南蜀王朝王都的「螺城」,諸名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鏈。這些材料充分說明:三星堆遺址是我們真正要尋找的夏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里頭文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夏朝文化的探索|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古代文獻對夏朝的論述雖仍系傳說,但是從《史記·殷本紀》關於商代世系的記載,已被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證實為信史的情況推斷,《史記·夏本紀》關於夏代歷史的記載,亦當有所依據。
因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類似甲骨文那樣的有關夏代文化的確鑿的實物資料,夏文化的遺物也難以辨識,所以,在夏紀年內,分佈於文獻記載中夏王朝主要統治區域的考古學文化,自然成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夏代的紀年,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通行的歷史年表採用的夏代起訖時間,為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
傳說中夏王朝的都邑以及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諸多地點,古代文獻對其地望的記載頗多差異,後世學者的考證也分歧很大。但是,夏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在豫西,尤其是洛陽平原,伊、洛、潁水流域,以及晉南的汾河中下游,特別是汾、澮、涑水流域,學術界的看法基本還是一致的。
目前,學術界對夏文化探索的目標已經逐漸集中於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因對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獲得大量的比較系統的資料而得名①。二里頭文化分兩個類型,一個是以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另一個是以山西省夏縣東下馮遺址②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東下馮類型與二里頭類型的文化面貌有許多相同或近似之處,也有某些差異,所以是同一文化的兩種地方類型。
①《新中國的考古學》,《紅旗》1962年第17期。
②《夏縣東下馮》,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二里頭遺址按時間順序以及文化內涵的變化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出土的標本經過碳十四測定,一期至四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東下馮遺址測定的數據較二里頭遺址的數據稍晚。二者的年代大體都在夏紀年的範圍之內。
二里頭類型遺址已經發現數十處,主要分佈於豫西地區。除偃師二里頭遺址之外,經發掘或試掘的遺址,還有陝縣七里鋪,洛陽東乾溝、矬李、東馬溝、偃師灰嘴、高崖,登封玉村,澠池鹿寺,臨汝煤山,鄭州上街、洛達廟,浙川下王崗等地點。
古代文獻關於夏人在豫西活動的記載很多。《逸周書·度邑解》云:「自雒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朱右曾在《逸周書集訓校釋》卷五中說:「雒汭,雒水入河之處,在河南府鞏縣北。伊汭,伊水入雒處,在河南府偃師縣西南五里。」《史記·周本紀》索引云:「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險固,是有夏之舊居」。《國語·周語上》亦曰:「昔伊洛竭而夏亡」。上述記載和考證清楚表明,河南省的伊、洛地區正是昔日夏人所居之處。二里頭類型遺址的分佈範圍恰與「有夏之居」的地望相合。
東下馮類型遺址也發現幾十處,分佈於晉南的運城和臨汾盆地。已發掘的遺址有夏縣東下馮、永濟東馬鋪頭、翼城感軍和襄汾南大柴等地點。晉南素有「夏墟」之稱。《左傳·定公四年》雲:「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服虔曰:「大夏在汾、澮之間。」叔虞為晉國始封之君,其地在夏墟,是古唐國的故土。叔虞封唐乃稱唐叔虞。《史記·晉世家》對此有所記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古史專家徐旭生先生對夏墟的地望曾有詳細考證,認為「《左傳》所指的夏墟當在山西的西南部」①。東下馮類型遺址分佈於晉南,大致在汾、澮、涑水流域,與「夏墟」的地望相符。
龍山文化王灣類型的年代,經碳十四測定,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王灣類型分佈在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水流域,主要遺址有洛陽王灣、矬李、孟津小潘溝、偃師高崖、臨汝煤山和登封王成崗等。在王灣遺址的發掘中,獲得大量富代表性的資料②,王灣類型因而得名。王灣類型的分佈地域與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分佈地域大體一致。在地層關係上,王灣類型又直接疊壓在二里頭文化一期之下。二里頭文化一期與王灣類型之間,在文化面貌上有明顯的承襲關係。所以,王灣類型晚期也應在探索夏文化的範疇之列。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的分佈區域集中於晉南的臨汾盆地,翼城、曲沃、襄汾、侯馬、新絳等地均有發現。其地域也正在「夏墟」的範圍之內。陶寺類型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其起訖時間約當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若此,則陶寺類型晚期在夏紀年範疇之內,亦當屬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南大柴遺址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①,與陶寺遺址皆為襄汾縣所轄。兩地隔汾河東西相望,距離僅15公里。龍山文化陶寺類型早於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二者在時間上大致銜接。但是南大柴遺址的發掘資料表明,東下馮類型與陶寺類型的文化面貌差異頗大,二者並無明顯的承襲關係。可知陶寺類型的發展受到遏制,其去向目前尚不清楚。東下馮類型並未直接承襲當地的龍山文化,而是自豫西的二里頭文化發展而來的地方類型。
①《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②《洛陽王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1961年第4期。
①《大柴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7年第7期。
邊遠地區的一些考古學文化,例如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經碳十四測定,時間為距今2000年左右,雖然大體在夏紀年之內,但因該文化的分佈,非夏人主要活動區域,其先民不屬夏民族,所以不在探索夏文化的範疇之列。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里頭文化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
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夏朝
#二里頭文化
#中華民族
二里頭文化 在 中华文明探源·二里头夏都遗址二里头文化:穿越千年触摸“ ... 的推薦與評價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在河南偃师广袤的平原上,著名的洛阳盆地,自古被认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建都之所,二里头遗址就是位于盆地内的古伊洛河北 ... ... <看更多>
二里頭文化 在 知史- 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頭文化遺址 的推薦與評價
有學者在挖掘二里頭文化時,發現陶片上面有特殊的文字記載,因此將它紀錄下來以供研究之用。 Tiada huraian foto disediakan. ... <看更多>
二里頭文化 在 Re: [討論] 殷商族源- 看板DummyHisto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早商,在考古上對應的是二里崗文化。二里崗文化後來突然衰落乃至崩潰(白家莊期崩
潰),持續時間大約百年,有人認為這對應著史書上的九世之亂。再往後就是晚商的殷
墟文化。
二里崗文化的源頭,從考古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是下七垣文化。下七垣文化位於今
天的河北省漳河流域邯鄲一帶,核心地域在漳河北岸臺地上。分布范圍西邊到太行山,
東邊與岳石文化(東夷)相鄰。
下七垣文化內部可以分為三個類型:
漳河型位于中部,北至唐河,南至淇河,是下七垣文化的中心,也是商朝的直系祖先;
保北型(也叫做岳各莊類型、岳各莊文化)位于北部,北至易水南岸;
南部的輝衛型受二里頭文化影響很深,位于河南省北部,淇河以南至黃河以北,在黃
河以南的開封杞縣也發現了一個鹿臺崗遺址,有人認為鹿臺崗遺址可以劃分為第四個
類型,南關外類型(也叫鹿臺崗類型),而且這部分受到二里頭統治,也不算先商文化
的范圍。
二里頭文化末期,下七垣文化漳河型南下,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覆蓋了二里頭文化的分
布區,然後在吸收了二里頭文化的上層精華後形成了二里崗文化(二里頭遺址分為四期
,第三期最為繁榮,然後戛然而止,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突變,再進入第四期。第四期時
在城外出現了一個并列的二里崗文化小城,即偃師商城。第四期結束後成為廢墟,偃師
商城從小城擴大為大城,取代二里頭地位)。
與此二里頭突變同時,在河北的下七垣文化三期和四期之間也出現了突變,陶器器型變
得更加規整,紋飾變得更加細膩,鬲的器型開始定型。
從時間序列上是這樣的:
1、夏朝末期繁榮時期(二里頭文化三期、下七垣文化三期)
2、商滅夏(二里頭三期四期之間的突變,下七垣文化三期四期之間的突變)
3、商朝保留了夏朝都城,并吸收夏朝文化完善自己、規整自己(二里頭文化四期、偃師
商城一期、下七垣文化四期)
4、商朝拆除夏朝都城,把人口遷到新城(二里崗文化)
從下七垣文化漳河類型到二里崗文化的發展過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商朝起源於河北。
這和傳統上認為商朝起源於商丘的記憶完全不符合。懷疑可能是宋人在商丘呆了太久了
,讓人造成錯覺。
當年下七垣文化考古結果出來後,張光直教授不信,非常不服氣,他在美國籌集了一大
筆錢,去商丘考古發掘。可惜商丘的黃河泥沙太厚了,一層一層堆疊,積壓了很多古城
,就像漢堡包。一直到張光直教授去世,也只挖掘到了東周時期的宋國古城遺址。宋城
遺址出土後張教授很高興,認為商朝不遠了。可惜不久後他就去世了。
再往前到龍山時期,下七垣文化的直系祖先是後崗二期文化(中原龍山文化)澗溝類型。
龍山時期流行黑陶,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遍布黑陶,所以當時把這種黑陶文化起名叫
做龍山文化。後來發現當時僅僅只是流行黑陶而已,各地的文化面貌并不相同,於是又
進行區分,分別命名為中原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河北龍山文化、
湖北龍山文化等等。後來其中一部分又起了其他的名字,例如陜西龍山文化又叫做客省
莊文化,河北龍山文化又叫做後崗二期文化,湖北龍山文化又叫做石家河文化等等。
後崗二期文化澗溝類型的分布區域和下七垣文化漳河類型差不多,都在邯鄲一帶,漳河
流域。雖然地盤不算大,但是在成型後器型和文化面貌都大量向周邊地區輸出。這個時
期開始出現卜骨和穿孔龜甲。
後崗二期文化澗溝類型後來吸收了大量其他文化的元素(包括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
、白燕文化、岳石文化、王油坊文化等等),形成了下七垣文化漳河類型,可以說是很
兼容并蓄。
後崗二期文化澗溝類型和下七垣文化漳河類型之間是逐步過渡的,沒有突變。
再往前到仰韶時期,後崗二期文化澗溝類型的祖先是仰韶文化大司空村類型(也叫做大
司空類型、大司空文化、大司空一期文化)。
更早一些有仰韶文化後崗一期類型(也叫做後崗一期文化)。後崗一期類型極其強勁,
向北一直擴張到了山西和內蒙古境內。
一般認為大司空類型從後崗一期類型發展而來。後崗一期類型因為強勢,研究的人略多
一些,有做碳14測年。但是大司空類型可能是研究的人太少,好像沒做過碳14測年。所
以二者的關系一直不能完全確定,不能排除同時并列的關系。但二者關系極其緊密是肯
定的。
再早就是傳奇般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了。這里就不展開了。
所以根據現在的考古發掘成果,商朝的祖先是這樣的: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後崗一期類型仰韶文化大司空類型後崗二期
文化澗溝類型(龍山時期)下七垣文化漳河類型(夏朝時期)二里崗文化(早
商時期)白家莊期(中商九世之亂)殷墟文化(晚商時期)
商朝的祖先基底還是中原文化,與夏朝、周朝同源。和東夷(山東全境、江蘇北部、河
北東部、河南東部)、三苗(湖北全境至湖南境內)的基底完全不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149.70.56 (中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661490463.A.F6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