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發的鬧元宵小短片,背後的AI技術。
下方文章來自「量子位」微信公眾號,經授權轉載來揭秘:
▎當網路圈大佬們集體唱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現在,火爆一些短視頻網站的AI特效,一鍵就可以實現夢幻聯動。瞧!馬雲、馬化騰、馬斯克等大佬們,正在集體演唱神曲《螞蟻呀嘿》。不光演唱,表情也是十分的賣力(傲嬌的小眼神很是傳神啊)。完全看不出是被迫的樣子呢(手動狗頭)。
效果之魔性,引得網友直呼:短短的幾秒,要用一生去治癒…..
▎大家一起「蚂蚁呀嘿」神曲!
這款AI特效,只需要一張照片,就可以火速讓anyone「螞蟻呀嘿」。正因為這麼便捷,果不其然,馬上成為了抖音網友們的“新寵”。各路名人開始搞起!首先登場的是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和黎明!或許天王們太久沒有同框過了,網友們用這種方式將他們「召集」在一起,也是別有一番風味。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特效太過逼真、還是脖子有點短(不是),竟然還有人以為是真的。
OK,各種效果、各種玩法已經展示完畢。
▎如何制作专属的“蚂蚁呀嘿”?
第一步,蘋果手機下載APP:Avatarify
第二步,打開這款Avatarify,選擇一張照片即可進入選擇特效頁面(臉正一點效果更佳)。然後向下拉,找到布拉德·皮特的特效即可。 是不是很簡單?不過有點遺憾的是,暫時只有蘋果手機才OK(安卓用戶淚目)
一個人演唱「螞蟻呀嘿」的效果就已經實現了。如果想要多人演唱、九宮格那樣式兒的,那就需要剪映來加持了,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當然,這款軟體除了「螞蟻呀嘿」之外,還有很多範本可選。
例如,李開復博士便在元宵節一早友情上演了一首「Only You」,傳遍朋友圈。
隨著這波潮流,Avatarify及其他相關軟體,已經超過微信、拼多多、抖音的下載量,登頂蘋果App Store免費榜前三!什么原理?
▎AI,是如何搞定各位大佬來唱歌的呢?
讓一張照片動起來,人臉跟著音樂一起擠眉弄眼,需要一個叫做一階運動模型 (First Order Motion Model)來搞定。技術原理借鑒了去年義大利特倫托大學的一項研究,入選了NIPS 2019。
模型框架主要由2部分構成,運動估計模組和圖像生成模組。運動估計模組的目的,是預測一個密集的運動場。研究人員假設存在一個抽象的參考框架,並且獨立估計兩個變換,分別是「從參考到源」和「從參考到驅動」,這樣就能夠獨立處理源幀和驅動幀。
而這兩種變換,通過使用以自監督方式學習的關鍵點來獲得。利用局部仿射變換對每個關鍵點附近的運動進行建模。隨後,密集運動網路結合局部近似得到密集運動場。
這個網路還能輸出遮擋的mask,指示哪些圖像的驅動部分可以通過源圖像的扭曲(warping)來重建,哪些部分應該被繪製(根據上下文推斷)。
在生成模組按照驅動視頻中,提供的源物件移動的圖像進行渲染。
此處,研究人員還使用一個生成器網路,根據密集的運動對源圖像進行扭曲,並對源圖像中被遮擋的圖像部分進行著色。
訓練階段,研究人員採用了大量的視頻序列集合來訓練模型,這當中包含了相同類別的物件。隨後在測試階段,研究人員將模型應用於由源圖像和驅動視頻的每一幀組成的對,並執行源物件的圖像動畫。
最終在品質評估中,這一方法在所有基準上都明顯優於當前先進技術。此前类似研究也很火爆,這種AI特效能夠如此火爆,甚至“破圈”,讓大家玩得不亦樂乎,最主要的原因是方便——不需要任何程式設計知識,便可完成。
但在此之前,其實這種AI特效在圈裡也是有火過,但都需要一定的電腦能力才可以實現。比如,一張名人照片和一個你說話的視頻,就可以讓夢露學你說話。還有,印度程式師開發即時動畫特效。你一動,蒙娜麗莎跟著你一起動~
那麼現在,你被「螞蟻呀嘿」一曲洗腦了嗎?自己試試吧!
「二項式展開近似」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問題] 電磁學二項式定理近似- 看板Electron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高一下數學2-3A觀念01二項式定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复习]二项式定理的近似值的应用part 1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二項式定理 的評價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12. 二项式模型 的評價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二次近似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二次近似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北歐永續能源論壇》「海上風箏」、地熱發電潛力無窮!北歐綠能產業爭相來台插旗(11-26-2020 風傳媒)
地熱發電與洋流發電是台灣繼打先鋒的太陽能光電以及風力發電之後,開始接棒上場,待任下一波再生能源發電主力部隊的發展項目,北歐國家在地熱發電以及發展海洋能發電方面,都堅實的研發成果與實際開發經驗,可以讓台灣作為推展地熱發電以及海洋能發電的借鏡。
(鍾巧庭報導)北歐國家推動永續目標、發展再生能源技術產業的步伐向來領先全球,而雖然台灣絕大多數能源仰賴進口,但多家涵蓋地熱發電、海洋能源等領域的北歐企業,紛紛看中台灣豐沛的綠能開發潛力,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最新生力軍,而廠商代表直言,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居民的共識,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
由北歐3國駐台外交代表機構——丹麥商務辦事處、芬蘭商務辦事處、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北歐永續能源與環境論壇」今(26)日在台北登場,共有10家北歐企業代表共襄盛舉;台北市長柯文哲、環保署副署長蔡鴻德也出席致詞。
「海上風箏」潮流發電
在台灣,對於再生能源的想像多仍集中於風力、太陽能等「綠能」發電,來自瑞典的新創企業Minesto則把開發焦點瞄準在「藍能」——海洋能源。不同於大多數相關技術集中於流速較快的潮汐或是波浪,Minesto瞄準則低流速與深海海域,打造新型海洋能源轉換器「Deep Green」。
Deep Green造型近似於「海上風箏」,運作原理是透過海流動力推動風箏,加速水流速度後驅動發電機,將洋流能轉換成電能。其體積小、重量輕的特性更降低了機組的建置與維護成本。目前,Minesto已在英國威爾斯安裝第一套電網級系統,而位於北大西洋的丹麥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預計在2030年達到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Minesto在當地也有發展計畫。
而Minesto也於台灣成立了「名耐洋流發電設備有限公司」,並與台灣海洋大學海洋能源與政策研究中心展開合作,未來擬在基隆打造第一座潮流能測試場,進一步探索亞太地區潮流能發電及「黑潮發電」的可能性。
台灣明耐洋流的專案經理陳勇隆更表示,由於離島用電成本高昂,長期目標希望能以洋流再生能源挹注發電,同時在台灣建立海洋能發電本土產業鏈,結合在地的設備供應商,以台灣為基地,成為技術零組件的輸出國。
地熱發電 北歐經驗
而根據我國政府數據,台灣有27處地熱區具有發電潛能,也吸引具有相關經驗的北歐企業插旗。來自瑞典的「BASELOAD POWER」公司,便在台灣設立「倍速羅得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熱能發電專案,目前仍在探勘當中。
倍速羅得代表指出,各產業需要的熱水溫度不同,開發地熱資源有助於帶動地區整體經濟、就業的發展;該公司在冰島、日本都有營運中的電廠,冰島電廠從租地到開始發電更只耗時10個月,發電規模已達到規模達到1.2千瓩(MW)。而其母公司「Climeon」利用地熱與工業廢熱的熱力發電模組設備,更已在全球逾10個國家開展項目。
能源轉型之路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台灣佔大宗的再生能源(風電、太陽能)多具有間歇性,亦即「看天吃飯」的特性,而海洋能與地熱發電雖深具發展潛力,但在台灣都尚未成熟。而倍速羅德公司近日在花蓮紅葉部落進行地熱發電探勘,更因鑿井工程的噪音引起居民反彈。
對此,與會的北歐企業代表強調,在對再生能源較熟悉的國家,當地民眾對開發的接受度也比較高,而在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則更加需要社會溝通工作,加強傳達相關知識,使居民對此達到共識;而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有助於推動再生能源發展。
來自北歐國家的 Climeon 公司研發出可以利用較低溫度井以小型分散式地熱發電廠作為模組式地熱發電開發模式的型態,發展地熱發電。這是 Climeon 地熱發電模式的簡介短片:
Climeon's clean technology and geothermal energy
https://youtu.be/uUH70IWRjsw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3242348
♡
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惡魔歸來 🇦🇺
「塔斯馬尼亞惡魔,3,000年後又踏上了澳洲大陸...」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是澳洲極具象徵性的瀕危動物。早在數千年前於澳洲大陸本土消失殆盡的袋獾,當前全世界僅在澳洲島州的塔斯馬尼亞,可以找到野生蹤跡。但在本周,澳洲保育團體公布了一項最新復育行動,表示已將26隻袋獾送至澳洲大陸一處動物庇護所,展開階段式的繁殖、復育、野放評估與試驗。然而在澳洲大陸消失千年的袋獾,如今再引入對於地方生態系統有何影響?利大於弊嗎?
擁有黑、棕色毛髮,胸前與前肢交接處帶有一圈白色鬃毛的袋獾,曾經自然生長於澳洲大陸本土,但在距今約3,000年前後就已在澳洲本土消失殆盡。儘管切確原因未知,但科學界普遍推測可能與氣候變遷、人類獵捕、以及外來種澳洲野犬的引入有關。目前全世界只有在澳洲島州的塔斯馬尼亞可以發現野生袋獾。
但為何會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則是因為袋獾是袋鼬目裡最大的食肉動物,儘管成年體重只在8公斤上下,體型大小不過近似於犬類,但卻是下顎十分有力、尖牙利嘴,且不吝於向敵意對方大肆咆嘯的性格動物,若遭遇危急刺激,更會發出如臭鼬般的刺鼻臭氣,嚇阻防身。
一般晝伏夜出的袋獾,以獵捕其他動物或吃腐肉維生,野外平均壽命僅約6年。在過去,袋獾曾因被認為可能咬殺家畜,因而遭人類大量獵捕,使得野生數量大減。儘管其後有關保護法規讓數量一度彈升,但1990年代以來,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病」(DFTD)的未知疾病,卻又讓袋獾遭遇物種危機。
這種不明傳染疾病,會讓袋獾面部與口腔內部,長出大小腫瘤,進而影響進食,最終飢餓死亡,且至今仍無法找到根治辦法。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袋獾野生數量已從15萬銳減至2萬5,000隻,並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EN)。
而5日,由保育團體「澳洲方舟」(Aussie Ark)主導執行並公開宣布的袋獾復育行動,便是為了讓野生袋獾數量復歸穩定,不致因為疾病而走入全滅命運。
根據澳洲方舟,今年7月及9月已將總計26隻袋獾送至澳洲本土大陸,巴靈頓山國家公園附近一處動物庇護所。由於復育及再引入計畫不可能一蹴而及,第一批引入的袋獾將先在400公頃大、已排除捕食者等潛在威脅的庇護所生活一段時間,同時透過攝影機追蹤、監測儀器等,評估適應情況。
「我們引入的袋獾都是年輕又健康,他們將先在這個最適切的環境生活6個月,尋找自己的地盤領域,以便為之後的繁殖復育作準備。」澳洲方舟的主席福克納(Tim Faulkner)表示。如若計畫進展順利,第二批、40隻的袋獾則將在後年再引入同一動物庇護所,進行復育與後續野放試驗。
然而,距離袋獾在澳洲大陸消失殆盡早已過了數千年,大自然環境物換星移,幾經演化變遷,再引入的考量是什麼?利大於弊嗎?卻也是科學與保育界長期辯駁的生態議題。
福克納解釋,除了因為袋獾在近代因人類獵捕及上述疾病而野生數量大減,希望能藉此確保物種基數穩定之外,也考慮到了生態平衡。根據澳洲官方有關機構,儘管袋獾在遭遇攻擊時,會為了自衛而可能造成傷害,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與家畜。相較之下,「狐狸還有貓,是(澳洲)將近40種哺乳類動物滅絕的原因之一,袋獾卻是控制狐狸與貓數量的天然解決之道之一。」
塔斯馬尼亞大學的袋獾專家漢彌爾頓(David Hamilton)進一步解釋,事實上袋獾不太常獵捕貓作為食物,但野貓為了躲避與晝伏夜出的袋獾起衝突,反而會選擇在黃昏與清晨時段外出獵食,相互錯開。這也讓部分會被貓獵捕、且數量危急的袋狸動物(bandicoot),得以逃過一劫。從數據上來看,袋獾分布數量比貓還要多的許多地區,其袋狸動物數量也確實較多,「理論而言,袋獾(再引入)應不會對澳洲造成負面影響」。
但也有如澳洲迪肯大學的生態專家里奇(Euan Ritchie),保守地指出:任一物種再引入任一生態系統都存在一定風險,對動植物可能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比如2012年,袋獾引入塔斯馬尼亞東岸的瑪麗亞島,就曾造成當地幾個短尾水薙鳥 (Short-tailed shearwater,物種數量「無危」)群落消失。
儘管袋獾確實讓島上另外兩種會獵食短尾水薙鳥的外來物種——貓與刷尾負鼠(Common brushtail possum)——數量得到壓制,但袋獾卻也被發現會開始吃海鳥的蛋與雛鳥。
不過澳洲方舟與多個保育團體合作的袋獾計畫,雖然終極目標是期待能讓袋獾回歸澳洲大陸,但當前仍只是在庇護所適應觀察的初步階段。對於未來克納則相對樂觀地表示:「我真的相信隨著時間流逝,塔斯馬尼亞惡魔會成為澳洲大陸尋常的一份子...3,000年前他們就在這裡了,你知道的,對於生態環境來說,這千年不過一眨眼。」
Photo Credit:澳洲方舟
#澳洲 #塔斯馬尼亞 #塔斯馬尼亞惡魔 #袋獾 #動保 #科學 #動物 #生態 #Australia #Tasmania #TasmanianDevil #animal #science #climatechange #reintroduce #DFTD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二項式展開近似 在 [問題] 電磁學二項式定理近似- 看板Electron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大家電磁學靜電學中
關於電雙極的電位推導時
若只有兩個電荷
則二項式定理是取到
~
(1+x)^n = 1 + nx
最近自己在做Cheng上的題目時
有+q , -2q , +q 三顆點電荷分布在 z= d/2, z=0, z=-d/2的地方
要求空間中某點的電位
可是此時取二項式定理的近似卻是取到
~
(1+x)^n = 1 + nx + n(n-1)/2!*(x^2)
想請問大家
上述兩個電雙極系列的問題推導中
要如何判斷二項式定理近似要取到多少項?
是能由什麼規律或是東西來判斷呢?
純粹是經驗法則嘛......囧
懇請有經驗的版友賜教~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43.211.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