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顧好腸道!怎麼選最好?
簡單來說,只要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菌種就叫「益生菌」,但實際上,想要獲得這個名號卻沒那麼簡單,必須經過科學家的多種實驗,證明某一菌株真的具有益生效果,才夠資格被稱為「益生菌」。實用的益生菌必須是活的乳酸菌,且必須達到一定菌數,除了基本的營養功能外,還能有益健康。
若更準確地定義「益生菌」,至少需有胃酸及膽酸的耐受性、可定殖於人類腸道、可産生抗菌物質、對致癌及致病菌具拮抗作用、能用於食品及臨床皆具安全性、臨床證實具有健康功效。
益生菌的種類及數目繁多,但不同的菌株有其各自的功能,選擇對的益生菌,才能達到預期的保健效果。
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
俗稱「A菌」、「亞斯菲德菌」,主要定居在小腸,是小腸內數量最多的細菌,在陰道壁、子宮頸和尿道都有它的蹤跡。還能治療陰道白念珠菌感染,因此是女性私密保養好朋友。更是最早被商業應用的乳桿菌,也是目前使用最廣的乳酸菌菌種。有改善腸道菌相、幫助服用抗生素的人恢復腸道菌相平衡、調整體質等功能。
雷特氏B菌(B. lactis)
來自丹麥最知名菌種公司科漢森公司。「雷特氏B菌」為熱門研究菌種,至今已超過上百篇研究發表。國內研究證實,雷特氏B菌能增加腸內益生菌、減少胃幽門螺旋桿菌、使排便順暢;並耐胃酸與膽汁,並能存活和繁殖於腸道內、改善受損之腸道黏膜、平衡腸道菌相、及抑制病原菌。
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特色:抑制腸道致病菌
作用:嗜熱鏈球菌被認為是「公認安全性(GRAS)」成分,廣泛用於發酵乳製品,包括優酪乳和乳酪,為潛在益菌。
雷曼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作用:主要存在大腸中,具有幫助消化、改善便祕及腹瀉的效果,能存活和繁殖於腸道內、改善受損腸道黏膜、平衡腸道菌相及抑制病原菌。
如何挑選益生菌產品
平日若想用便利的方式補充益生菌,建議可以透過方便取得的優酪乳,但需注意的是,益生菌不是數量吃越多越好,也並非菌種補充越多越保健,而是要吃對足夠量的菌種。此外,挑選益生菌時,也要參考益生菌的來源及製成安全,像是有國家認證,較有品質保證。營養師也建議,在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同時,也須多攝取蔬果類食物,因為蔬果中的寡糖是益生菌的食物,能夠延長益生菌停留體內的時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20的網紅Mark Sir 教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渣馬已過,熱愛跑步的人不甘停步,思考如何跑得更好。我偶而跑長跑,有時為了選跑鞋傷腦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突然靈光一閃,腦海閃出「赤腳跑」三字。2009年,被喻為赤腳跑界聖經《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面世。作者前往墨西哥尋訪隱世部落,模仿族人赤足時用前腳掌着地的跑法,傷患不治而癒。香港亦...
亞斯菲德菌 在 Mark Sir 教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渣馬已過,熱愛跑步的人不甘停步,思考如何跑得更好。我偶而跑長跑,有時為了選跑鞋傷腦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突然靈光一閃,腦海閃出「赤腳跑」三字。2009年,被喻為赤腳跑界聖經《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面世。作者前往墨西哥尋訪隱世部落,模仿族人赤足時用前腳掌着地的跑法,傷患不治而癒。香港亦有赤腳跑手模仿,同樣發揮神效,奈何現代人穿慣鞋子,要回到過去學習原始人的步法,是否每個人都適合呢?學者就勸大家停一停、諗一諗,咪亂試。
盧松昌去年初開始赤腳練跑,其跑姿特色是前掌落地及步伐平移,雙腳移動幅度比一般人跑步小。
沒有跑鞋前,眾人皆赤腳跑步,更跑得甚遠。追本溯源,古希臘在馬拉松戰役擊敗波斯軍隊,菲迪皮德斯跑回雅典報捷,這42.195公里便是經典一例。另一把炮例子,就是埃塞俄比亞選手阿比比,1960年赤腳贏得奧運男子馬拉松冠軍。往後也有歐美選手赤腳訓練,但成績不能超越阿比比,風潮沉寂一時。2001年熱愛跑步美國記者Christopher McDougall,遍尋名醫治腳部各種傷患不果,卻不甘放棄跑步,毅然前往墨西哥的山谷,尋訪史上最強的長跑族群塔拉烏馬拉人,觀察他們赤腳跑步的習慣,2009年把自己經歷寫成《天生就會跑》,世界各地跑手爭相模仿。
在香港,赤腳跑文化未算普及,16年前參與香港長跑賽事的盧松昌,受《天生就會跑》一書影響,去年1月起赤腳練跑,並於facebook成立「香港赤足跑步」群組分享心得,群組現時有352人。
盧松昌於去年5月3日的國際赤足日,假尖沙嘴海濱舉辦赤腳跑活動。《天生就會跑》一書,令赤腳跑近年再掀熱潮。郭健龍於今年渣打馬拉松,赤腳跑完半馬,他說喜愛雙腳被雨水沾濕更舒服。
赤足戰半馬 「雙腳更涼爽」
「赤腳跑不是標奇立異,從前我曾患腳底筋膜炎,用很多方法治療都不斷尾,後來嘗試赤足跑,一至兩星期後筋膜炎消失了。」聽畢六十多歲的盧松昌的一席話,覺得不可思議,更厲害的是,他的最長赤腳跑距離達30公里,心想他腳底會否十分骯髒,或滿腳水泡,但竟然毫無傷痕,「我從來沒起過水泡,每逢腳底痕癢或刺痛便停跑。」而所跑的速度及成績跟穿鞋無異,無鞋一身輕,告別腳患驅使他對傳統跑鞋說再見。他說赤腳跑的秘訣在於步伐輕盈:前掌不用落力着地,要無聲。他認為大部份跑手對跑鞋過份依賴,保護雙腳不是靠對鞋,而是靠日積月累鍛煉的筋腱, 「跑鞋過份保護腳踭,弱化腳部肌腱,所產生的撞擊力由膝頭傳上盆骨及腰,日積月累會不自覺受傷。」他主要赤腳跑平地,如遇山路或石路,他會穿自製的橡膠鞋保護腳底。
有十多年本地長跑賽經驗的郭健龍,曾受左腳筋膜炎及左膝痛困擾,去年5月參加盧松昌舉辦的赤腳跑活動後,踏上赤腳跑訓練之路,「初初只試一至兩公里,覺得雙腳不焗汗,加上傷患沒復發,便逐漸加長訓練距離。」他於剛舉行的渣打馬拉松赤腳跑畢21公里半馬賽事,雨中作賽沒令他舉步維艱或跣倒,反而覺得雙腳更涼爽,沾滿雨水及塵埃的雙腳他視作等閒,「預咗,返屋企洗乾淨咪得囉。」但他提醒,赤足訓練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步登天。
學者:跑姿不當令傷患轉移
現代跑鞋於七十年代面世後,有些人因穿鞋受傷,令他們有意慾赤腳跑,看看能否減低傷患。美國足科醫學會(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指出,現時還未有足夠證據顯示,跑步受傷和穿鞋有關。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穿鞋跑及赤腳跑的最大分別在於跑姿,「穿鞋跑主要是腳踭着地,對膝關節負荷較大,赤腳跑是前腳掌着地,可改善部份人的膝關節痛症,但傷患可轉移至足部,例如引致足底筋膜炎等。」赤腳練跑,能否幫助跑手治療腳患,他認為每個人跑姿不同,成效是因人而異,「原始人赤腳周圍跑,但現代人走路穿鞋,跑手需花一段時間適應姿勢。」此外,他指香港多石屎路,赤腳跑容易令雙腳磨損及起水泡,加上道路骯髒,有機會受細菌感染。雷雄德舉例指,2011年男生馮允謙赤足跑全馬,為內地山區學童籌款,結果跑到生水泡見血。雷雄德提醒跑手如要轉換跑姿,應先諮詢專家意見。
赤腳跑姿示範
Step 1
身體挺直,彷彿有條直線在半空牽引着,踮起腳尖,髖關節用力,帶動腿部及身體向前傾。
Step 2
前腳掌輕力着地,再輕力平移另一隻腳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