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賭博,都是邁向未知:草間彌生的執念藝術
盧碧颱風狂襲日本的風勢,將直島的著名地景草間彌生《黃南瓜》打入海中,引起外媒一陣報導。
1994年的一場《海景之中的現代藝術展》,打破美術館室內展覽場域的限制,將展品分佈在草坪、海岸線、營地,搭配瀨戶內海渾然天成的背景襯托,奠定直島場域藝術的起點,這顆南瓜因好評不斷,持續保留至今,也因瀨戶內海每年飽受颱風襲擊,目前已是第三顆南瓜。
自傳《無限的網》中,草間彌生提及南瓜吸引她的原因是:「南瓜胭粉未施的大肚子,帶給我強大的精神安定感,無法抗拒這麼可愛的外型!」因患有強迫性精神性官能症的她,會反覆關注感到恐懼的事物,她把糾結於腦中,揮之不去的憂鬱和執念,轉化成藝術表現上的聚積,不論是圓點的反覆塗抹,或是擺滿整個展間的軟雕塑。
密集鮮豔的藝術表現,讓草間彌生成為在世最成功的女藝術家,卻也象徵一路碰撞。
#不受家人支持的繪畫之路
出身松本市富貴人家的草間彌生,家中只盼她成為一名大家閨秀,找個富豪嫁了。但因爸媽的婚姻並不是很順遂,草間彌生時常背負媽媽的命令,跟蹤花名在外的爸爸,目睹爸爸周旋於不同女人的歡愉中,讓草間彌生從小對性心生恐懼;媽媽不安全感的歇斯底里也發洩在孩子身上,會突然從後方抽走草間彌生的畫作,或是沒收所有畫具作為威脅,使得草間彌生更躲進繪畫的世界。
因為一幅喬治亞歐姬芙的《黑色鳶尾花》,暗黑的生命黑洞與草間彌生的內心產生劇烈衝擊。她寫了封信,寄了幾幅自己的作品給遠在美國的喬治亞歐姬芙。沒想到,已是畫壇傳奇的喬治亞歐姬芙回信給草間彌生,激勵她帶著自己的才華到紐約自我宣傳。
為了逃離保守家庭的束縛,渴於繪畫成就的草間彌生,出發前將兩千多幅作品燒掉,以誓言要在紐約完成更優秀的創作,29歲的她,終於告別松本這座山城,看見波瀾壯闊的太平洋,踏向紐約的追夢之路。
#求生存求看見的美國夢
到了紐約的草間彌生,面對滿滿的身份劣勢。
那時紐約的畫廊圈,還是男人掌控,女藝術家的作品多是以聯展的名義展出,草間彌生是個女人,而且還是一名東方的女人。
為了突破畫廊界的權力高牆,她不惜一切,先是利用日本女性的神秘,身穿和服出現在公眾場合吸引注意;每一場畫廊的歡迎式,一定會打聽是否有大人物在現場,上前攀談,豪不掩飾尋求金主的意念。甚至,自作主張把作品送到一線畫廊,並散布自己作品在該間畫廊展出的消息,逼得畫廊不得不注意到她的作品。
但這顆大蘋果依然沒有眷顧她,屢屢在藝術圈提出創新觀點的草間彌生,卻多度被同時代的男藝術家挪用創意,他們坐收名利,當時的草間彌生卻身無分文。
草間彌生在1963年的Green Gallery發表了《陽具椅》,她將性的恐懼轉化成滿滿的軟雕塑,即便同個展間有普普藝術家James Rosenquist、極簡主義代表Donald Judd等更富聲望的藝術家,大家的目光還是會移回草間彌生的《陽具椅》,造成「沒有人會買,但每個人都在討論」的轟動。
草間彌生,以為她終於可以靠軟雕塑在畫廊擁有一席之地。
但那個展間裡還有Claes Oldenburg的一件紙糊雕塑,那時Claes Oldenburg還沒有運用軟雕塑,當時的男性藝術家也不會選擇帶有柔性印象的縫紉方式來製作軟雕塑。沒想到,後來Claes Oldenburg開了一個個展,全部都是軟雕塑的作品,讓草間彌生十足驚恐,其中ㄧ個日曆軟雕塑的作品《Soft Calendar for The Month of August》讓Claes Oldenburg聞名國際。
藝術家的妻子,向前與草間彌生說了句: I'm Sorry, Yayoi.
-
1963年的《千船會》,草間彌生再次利用軟雕塑的創作方式,他拍下自己創作的軟雕塑小船,將照片貼滿整個展間,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佈展方式。
摯友Andy Warhol 看到展區後,大力稱讚,沒想到Andy Warhol在1966年的展覽,也將作品《Cow C》貼滿整個展間。
深感錯愕的草間彌生,甚至將工作室的窗戶全封起來,深怕創意再次被收割。
-
1966年美國發射測量員1號登上月球,草間彌生抓到當時人類對無限探索的沈溺,她同年展出的《草間的偷窺秀》,鏡屋裝置打破原有的空間界線,八角形的房間滿是燈光的絢麗,觀看者不再是掌控作品視線的掌舵者,每個人都受草間彌生的帶領,突破藝術史表現的可能性。
過幾個月後,Lucas Samaras在更有聲勢的Pace Gallery展出《Mirror Room》,再次潑了草間彌生一身冷水,現實告訴她:自己始終沒有被真正的藝術界接受。
接二連三的沮喪,逼得草間彌生從窗戶一躍而跳,所幸撞到一臺腳踏車,改變撞擊的角度。
#藝術應該是為了普羅大眾
草間彌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叛逆,大概就是1966年威尼斯雙年展,她在未經過官方同意下,自行加入展演行列。
在義大利館前的庭院放置了1500顆從佛羅倫斯訂製的鏡面球,並插上一個牌子:出售你的自戀,一個兩美元!
這就像一場百年歷史的藝術殿堂,好不容易要高空釋放昂貴絢麗的煙火了,草間彌生卻不斷朝著場內丟水鴛鴦。官方單位驅足草間彌生不要在場外兜售,她卻回:「這就像賣熱狗和冰淇淋一樣呀!」
#離家多年卻從日本再次爬起被世界看見
尼克森上台後,美國的社會氛圍日趨保守,更加鞏固畫廊界的白人男性主義,大膽突破的草間彌生再次被藝術圈邊緣化,44歲的她回到日本。
因過去多場反越戰裸體乍現的藝術行動,讓草間彌生在日本媒體被嚴重醜化,不僅被母校從校友名冊除名,連家人都怕被指指點點,在雜誌發刊那一天,把書局所有能買到的雜誌全數買回家。
在紐約被忘記,在日本被誤解的草間彌生說:「整個日本好像都覺得我很丟人現眼。」
接下來十幾年間,沒有一間紐約畫廊記得草間彌生的作品,但草間彌生持續她轉化創傷的執念藝術。
直到一場富士電視台的展覽,讓草間彌生的作品再次被發現,1989年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草間彌生:回顧展,讓草間彌生重新贏回藝術圈的矚目。
四年後,日本藝術史學家Akira Tatehata說服政府,讓草間彌生成為首位代表日本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個人藝術家,那位1966年被威尼斯雙年展請警衛驅趕的草間彌生,到代表日本參展,這一口氣,她掙了27個年頭。
後來,國際開始掀起草間彌生旋風,原本的松本之恥,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開了大型個展,並對台下的人說:「我終於讓松本鄉親感受到世界對我的認同了。」
這位透過畫筆與自身精神疾病長期和平共處的藝術家,多次打擊,依然重新站起,每一顆點點南瓜的背後,都是草間彌生延展生命的可能性── 那道渴望生命燦爛的陽光。
-------------------------------------
創作的心境資訊是從草間彌生的自傳書籍《無限的網》與紀錄片《草間∞彌生》獲得。
此篇致敬這位自己長久關注的藝術家,也希望下次不會再有臺灣記者寫成渡邊直美的南瓜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亞 紀 畫廊 徵 才 在 大紀元時報(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抗爭之夏與美國回應策略聽證會】何韻詩發言(中文同聲翻譯)
何韻詩發言譯文:
多謝麥克高文主席、魯比奧聯席主席及各位委員會成員舉行這個聽證會,也多謝你們在香港這個關鍵時刻邀請我來到這裡。我們希望我們的個人陳述能夠幫助您們審視什麼事情是美國國會和美國人民可以幫助香港做的,特別是在我們的自由和自治在被侵蝕的時候。
至今已超過100天,香港青年帶領我們的城市進行這場歷史性的時代革命。這是一場「無大台」的運動,各行業各階層人士廣泛參與。這是爭取民主的抗爭、爭取人權的抗爭,而最重要的是,這是爭取普世價值和自由的抗爭。
最開始的時候,一百萬人出來遊行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後來轉化成為堅定爭取香港政治制度根本性改革的抗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錯判和傲慢,導致北京政府對香港事務的全面控制,同時表現出兩地政府不願在香港全面實施落實「一國兩制」制度。
由於林鄭躲在警方後面幾個月,拒絕以誠意解決政治問題,她已經給予警察不惜一切代價鎮壓抗爭的絕對權力。
自6月以來,香港警方在無數次使用武力、逮捕和毆打和平抗爭者方面表現得極度殘忍。迄今已有1400多人被逮捕,甚至更多人(包括記者,醫護人員和社工)受到催淚彈、橡膠子彈、水炮和警察無差別地使用警棍的嚴重傷害。從個人角度來說,遠離家鄉並觀察人們遠離城市是非常難受的,特別是在過去的週末,我們看到警察行為失控。
可悲的是,年輕人被強力按在地上,頭部流血,腦部受重擊,有些甚至被打昏,但仍被警察阻止接受治療的現象,已成為一種新常態。
防暴警察和便衣警察在履行職責時一點也不克制。從最初的幾個星期開始,他們故意隱藏警號,甚至在(面對示威者)要求時仍拒絕出示委任證,因此公民無法核實便衣警察的身分,也不能讓任何警察對他們的違法行為負責。
上個月,一名擁有十枝觀星筆的大學生被捕並被拘留48小時。一個護士被布袋彈射爆右眼,右眼有可能永久失去視力。8月31日,特別戰術小隊(速龍小隊)的警察衝進太子地鐵站,隨意毆打乘客。接著,他們關閉了車站24小時,拒絕為受傷者提供醫療服務,引起車站可能有人死亡的懷疑。他們最近被指控進入中學、商場和巴士,年輕人只要身穿黑衣就會被搜查甚至拘捕——即使警方根本沒有正當理由。
簡而言之,在我們今天的香港,年輕就是犯罪。我們現在正式成為一個警察國家,人們不斷擔心政治影響。
此外,在7月21日,在元朗地鐵站發生的一宗臭名昭著的暴徒襲擊事件中,警方未能及時抵達保護平民,警察在事件發生後39分鐘才出現,儘管有數以百計的緊急求助電話。類似的情況在後來的抗爭事件中也有發生,警方為暴徒和親北京的支持者提供優惠待遇,幫助他們在襲擊抗爭者後離開現場,這顯示出警方與三合會成員之間明顯的勾結。
8月11日,警方阻撓義務律師為新屋嶺控股中心的被捕抗爭者提供法律援助,侵犯了54人的合法權益。警察局內還有女性抗議者提出遭到性騷擾,以及多次身體虐待的指控。
自7月以來,警方已經有系統地否決了超過30個集會,發出了反對通知書。其中包括8月18日170萬人民的集會,儘管警方發出禁令,抗爭者仍在和平地集會和遊行。根據香港《基本法》和國際標準,香港居民享有集會和示威的自由,和平的公共集會是公共空間的合法使用。香港政府禁止集會,實在是侵犯了人民和平抗議的權利。
隨著警方違規行為每天不斷地累積,香港人一直要求成立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拒絕這樣做,聲稱我們「現時已有完善的(監警會)機制,正是為此而設立的」。這個現有的監管機構——獨立警察投訴委員會,實際上完全由行政長官本人任命,沒有法律權力傳喚證人,也沒有強迫警方提供足夠的文件的權力,因此無法為這種情況伸張正義。
這場抗爭始於一個《逃犯條例》修訂法案。但在核心問題上,它始終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之間的根本性衝突:一方面是中國模式,它不尊重人權和法治,只需要人民的服從;另一個是一個多元城市,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都享有這些自由,並對美國和其他西方社會所推崇的這些普世價值有著深刻的依戀。
不幸的是,隨著習近平獨裁政權的興起,「一國兩制」正在走向死亡。
香港代表著一種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東西。作為中西文化的十字路口,其一方面深深紮根於亞洲文化,並以其價值觀和法治,透明的制度以及信息和言論自由而聞名。我們所代表的是隨著民族發展而與普世價值接軌、每個獨立個體無論身在何地都受到保護的希望。
這些保護措施是為什麼超過1500家跨國公司選擇將其地區總部設在香港,而這些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的公司最多來自美國。香港已成為全球互聯互通最具金融價值的貿易經濟體之一,通過金融和資訊、商品、思想、文化和人員流通,幫助各國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但是,這個體系現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像香港主要航空公司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這樣的公司已經屈服於政治壓力,由於他們的政治立場而解僱了數十名員工,其中一些僅僅是在Facebook的上寫了一言半語。
商界人士被迫做出政治決定。我們的地鐵公司由於中央媒體的壓力,故意在集會和遊行期間關閉車站,造成數百人被捕和不必要的傷害。
作為一名來自香港的歌手和活動家,我親身經歷了壓制。
自從2014年的「傘運」以來,我被共產黨政府列入黑名單。我的歌和我的名字都在中國互聯網上受到審查,我被黨國傳媒全面封殺。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贊助商紛紛退出,即使國際品牌也因為害怕與我聯繫而保持距離。在過去的五年裡,近期則更趨嚴重,中國試圖用他們的宣傳機器和抹黑運動使我沉默,他們甚至虛構一些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消息。現在,我面臨來自共產黨政府,親北京支持者的威脅,並可能隨時被捕、被迫害。
我不僅在繼續在中國和香港的歌唱生涯中遇到了更多困難,而且自我審查現在已經蔓延到全球機構和城市。最近,由於「安全問題」,澳大利亞墨爾本國家勝利畫廊否決了中國藝術家巴丟草和我的合作活動場地。由於類似的原因,2019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同性戀自豪大遊行找一些無關痛癢的理由禁止香港活動家。來自香港、台灣和中國的名人都被迫選定政治立場,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他們對北京政府的一致「支持」,並可能因為保持沉默而受到譴責。即使是香港新的非官方「國歌」的詞曲作者,也選擇保持匿名,因為害怕未來的報復。
現在,香港人持續生活在恐懼中,不幸的是,我們失去了大部分的自由。對於一個以政治冷感而名聲遠播的城市來說,儘管有越來越多的無情鎮壓,年輕一代已經承擔起保護我們家園的角色,勇敢地站在腐敗的體制前。
他們喚醒了其他香港人,我們一起對我們的持續抗爭感到震驚。
對世界其它國家而言,美國往往是自由和民主的象徵。
美國人享有的自由是香港人長期以來所希望的。儘管我們的語言和文化不同,但我們的共同點是追求正義,自由和民主。
通過香港面對的挑戰,西方正在意識到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香港以多種方式(體制、社會、經濟、個人)與全球互聯,但中國正試圖孤立它以加強對其控制。如果香港淪陷,它很容易成為中國極權主義政權推動其海外規則和優先事項的跳板,利用其經濟實力使其他人符合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就像他們在過去22年中對香港做的一樣。如果美國及其盟友希望維持一個自由,開放和文明的世界,他們就應該對這發展感到害怕。
因此,我敦促美國國會支持香港,最重要的是,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不是呼籲「外國干涉」,也不是呼籲香港獨立。
這是對普世人權的呼籲。
這是對民主的呼籲。
這是對選擇自由的呼籲。
最後,容我引用你最鍾愛的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的一句話:「你通過各種經歷獲得力量、勇氣和信心,你真正停下來看著臉上的恐懼。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經歷過這種恐怖。我可以接受下一個挑戰。』」
這是一場對我們都珍惜的普世價值的全球抗爭,香港處於這場抗爭的前沿。我們曾經害怕沉默會帶來什麼,此刻我們變得無所畏懼。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
📝《大紀元時報》18年來堅守香港核心價值,講真話,不過濾新聞。
💌 請在線訂閱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hk.org
☎查詢:+852) 2770 5566
爆料WhatsApp:+852) 2770 8836
亞 紀 畫廊 徵 才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藝術而藝術】
這可能是現代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一場訴訟案。
『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英文:Art for art's sake)的主張是法國作家高提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在1835年發表的唯美主義長篇小說《莫班小姐》(Mademoiselle de Maupin)中率先提出。他認為文學可以不顧社會道德主張,文學藝術毋須反映社會問題,藝術家的價值在於追求完美之形式。
這般言論在當時仍歌頌英雄榮光新古典主義的法國社會看來格格不入,但卻大大影響後世藝術理念,將日出景象畫得朦朦朧朧一蹋糊塗的莫內是其一;始終任性堅持,下筆不求具象,為後世抽象表現奠定先基的惠斯勒又是其二。
作為19世紀美國最前衛也最重要的畫家,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當然自有其能耐。雖說他活動範圍多在倫敦,24歲後未再返回美國,平生爭議也不少。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1877年的那場官司。
========================
事件導火線是英國權威藝評家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發表了對惠斯勒苛刻無情的批評(哪個藝評家的〝自以為〞評論不是如此?翻白眼ing),尤其是針對惠斯勒約莫1875年所作《黑與金的夜曲》(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 The Falling Rocket )。
羅斯金認為格洛斯維諾畫廊的老闆(Grosvenor Gallery)林賽爵士(Sir Coutts Lindsay)根本不該展出惠斯勒作品,然後又批判惠斯勒缺乏教養、幾乎是詐欺群眾,還說自己雖見過一些無賴,但卻沒聽過有花花公子對觀眾臉上丟罐油漆還敢要價200個金幣(guineas)。
換句話說,惠斯勒當場變成一個〝缺乏教養又生性浪蕩的詐欺犯〞,再者羅斯金粗糙刻薄的評論更顯示他身為藝評家的傲慢與既得利益者的優勢。
不像莫內在1874年被另一位藝評家藝評家路易.樂華(Louis Leroy)羞辱時,再生氣也只是在戈柏瓦咖啡館(Café Guerbois)內咆哮翻桌,或者只能夜深人靜時邊咬棉被流眼淚還邊懷疑人生,惠斯勒火速以毀謗罪名一狀將羅斯金告上法院,並且要求賠償名譽損失1000英鎊。
這下子整個倫敦都沸騰了,藝文界人士立馬選邊站,連老百姓也都跟著報紙報導認真看熱鬧。
羅斯金是甚麼人物?人家是牛津大學斯萊德藝術學院第一位教授,並在此成立羅斯金繪畫學院(Ruskin School of Drawing),是維多利亞時代舉足輕重的藝評家,也是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s)擁護者。當時他的評論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但對手也不是好惹的角色。
惠斯勒從小個性嬌慣,從西點軍校被退學後才轉向繪畫,始終堅持『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認為藝術應該獨立存在,純粹訴諸感官,不需要加諸無關的道德和感情因素;對他來說,藝術就是藝術,千萬不要囉嗦更不要說教。
這兩人大約生來便八字不合,無論是藝術主張或政治立場都相差甚遠。
羅斯金是社會主義者,關注社會公平與政治問題;惠斯勒從不認為藝術應該符合所有人喜好和品味。羅斯金批判工業資本主義與政治經濟功利主義;惠斯勒卻以朦朧唯美的效果美化了倫敦泰晤士河畔的醜陋工業景觀。
你說,對於亟欲撻伐萬惡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者羅斯金,要如何忍受惠斯勒這些斑駁模糊又完全違反他理念的畫面?
﹏﹏﹏﹏﹏﹏﹏﹏﹏
法庭上的盤問對答可以顯示出兩方如何尖銳對立和各持己見。羅斯金找來霍克爵士(Sir John Holker)作為辯護律師。
霍克:「請您說說《黑與金的夜曲》(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 The Falling Rocket )主題畫的是啥鬼?」
惠斯勒:「這是一個描述夜晚的作品,描繪柯瑞莫納花園(Cremorne Gardens )的煙火。」
霍克: 「咦?不是柯瑞莫納花園的景色嗎?」
惠斯勒:「如果要稱它為柯瑞莫納的景色,肯定會讓觀者很失望(哄堂大笑)。這是一種藝術安排(artistic arrangement),所以我才叫它〝夜曲〞啊!」
霍克:「那你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完成這幅作品?」
惠斯勒:「我大概花了兩天,第一天開始畫,第二天完工。」
霍克:「瞎米!才花兩天工夫竟敢開價200個金幣?!」
惠斯勒:「那你就錯了,我的要價包含我一輩子的心血與知識。」(驕傲抬下巴)
﹏﹏﹏﹏﹏﹏﹏﹏﹏
審判結果惠斯勒算是贏了面子→法庭判他勝訴,但也失了裡子→原來要求的1000英鎊賠償金只剩下1法辛(farthing),而且訴訟費用必須由雙方分攤。1法辛價值僅有1/4便士(penny)。如此低廉的賠償金也說明陪審團對此事件的複雜感受。
惠斯勒原本財務狀況就不佳,整個官司打下來更是雪上加霜,於是官司贏了,但他也破產了。話雖如此,惠斯勒還是很得意地在這法辛錢幣上鑽了個洞,掛在錶鏈上昭告勝利。羅斯金的處境也沒好到哪裡去,輸了官司之後,曾經在藝術界權傾一時的大老,卻自此健康與地位迅速消頹,並淡出社交界。
惠斯勒破產後只得變賣房產,並且為了生活,接受委託遠赴威尼斯創作蝕刻版畫。在威尼斯的14個月中,他創作超過50幅版畫、幾幅《夜曲》、一些水彩和100多幅粉彩作品,以嶄新手法雕砌出威尼斯的精緻迷人面貌,並獲得眾多好評。甚至連向來反對他的人也認為他是繼荷蘭大師林布蘭之後,最傑出的版畫家。
========================
不懈於追求『為藝術而藝術』,惠斯勒另一個極致維美的代表作品還有他在1876-77年為贊助人-英國船王萊蘭(Frederick Richards Leyland,1831-1892)設計的《孔雀廳》(The Peacock Room )。《孔雀廳》作為船王豪宅餐廳,主調為金色與藍色的協奏曲,華麗夢幻、高度裝飾,充滿異國風情,現存於華盛頓特區『弗利爾藝廊』(Freer Gallery)。
雖說威尼斯系列作品有助於恢復惠斯勒聲譽和事業,但他的技法高度在當時卻是被低估了,羅斯金就是其中代表。惠斯勒在作畫前先將畫布染上色彩,並稀釋油畫顏料,改變油畫媒介,讓效果類似水彩那般影綽隱約,創造了油畫另一種表現方式。
另外他賦予繪畫音樂性,以音樂術語為畫作命名,探索音樂與藝術表現調性上的和諧。這些藝術理念和技法影響歐洲和美國兩代藝術家,同時與現實主義、印象派和象徵主義畫家彼此密切聯繫,交換意見和理想,更別說前衛手法為20世紀畫家走向單色抽象風格開創了先鋒。
正因執拗與任性,惠斯勒所成就的藝術果實,絕對比羅斯金想像中來得豐碩許多。
#為藝術而藝術 #惠斯勒
#有才華才敢任性
#極致唯美孔雀廳 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668689116900321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