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裡面有幾位是交大校友呢?
-
1974 年,當時的行政院秘書長費驊,會同包括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工研院院長王兆振與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等政府官員,再加上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主任潘文淵聚在一起討論如何促進台灣經濟轉型,希望能從原本的紡織業轉而發展電子業。
討論結果最後決定,藉由政府的主導來發展積體電路產業,由經濟部在工研院底下設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工研院電子所,以電子錶使用的晶片為基礎,預計自美國引進積體電路技術。
潘文淵邀集海外華人組成「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AC),為工研院擬定技術合作邀請函,詢問 30 多家美國半導體廠商技術移轉的意願,最後選定 RCA。當時 RCA 已經在台灣設廠生產電子產品,而且願意代訓人才,並負有更新技術之義務,以及買回所生產出的晶片,因而雀屏中選。當時工研院選派楊丁元、史欽泰、章青駒等多人赴美國 RCA 工廠培訓,回台灣在電子所設立積體電路示範工廠,後來這些人均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人物。
交大奈米中心主任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交大光電系王興宗教授新書出版
「#共舞雷射」--開創台灣雷射研究的先鋒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致力於雷射物理研究而有所突破的三位科學家;實際上,雷射(LASER)發明於1960年代,超過半個多世紀以來,以雷射相關的研究已多次榮獲諾貝爾獎的肯定,這說明了雷射技術的演進不僅加快了全球科技發展的速度,更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便利發明。台灣在雷射科技的發展中並沒有缺席,而且交大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共舞雷射」一書由交大光電系王興宗教授撰述其一生參與雷射技術發展之盛世並於其中創造其盛的故事,王教授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一字一句堆積出與雷射共舞的驚奇之旅。
王興宗教授致力於雷射技術超過五十年,從最早的台灣第一支自製雷射、世界上第一套白光雷射、研製美國第一顆砷化鎵面射型雷射,到近期於交大研製全球第一顆藍光氮化鎵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Blue GaN VCSEL)為其最著名的代表,王教授的研究領域廣泛,其中包括氣態、固態以及半導體雷射等具有開創性的成果,對學術界與產業界均有極大的貢獻。
交大光電系主任盧廷昌教授指出:王教授於1965年在交通大學的博愛校區建立台灣第一間雷射實驗室以及製作出台灣第一套紅光氦氖雷射,並發展雷射與光電相關課程,先期培育出許多雷射光電的人才,奠定台灣在雷射光電科技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雷射」一詞的中文名稱是由王教授最早提出的。此外,王教授於1971年在美國使用中空金屬陰極放射管發明並製作出世界上首套氦鎘白光雷射,可以同時產生紅藍綠三色同調光,在全球榮獲二十件專利,世界公認為「白光雷射之父」。王教授於1995年從美國返鄉在交通大學光電所建立半導體雷射實驗室,擔任教育部卓越計畫與國科會國家型奈米計畫的總主持人,致力於氮化鎵奈米光電元件的研究,首先成功的製作出全世界第一顆藍光氮化鎵面射型雷射,並率先使用雷射剝離與奈米柱等技術大幅提升藍白光發光二極體的操作效率,已大量應用於顯示、面板與固態照明等節能光源中。
王興宗教授一生鑽研雷射技術,發表論文超過兩百多篇,在許多專門的領域上仍維持技術的領先,在學術界受到高度的肯定;此外,在台灣所培育的無論是早期的雷射光電人才或是後期的發光二極體(LED)、半導體雷射光電元件等領域,超過一百位博碩士畢業生,對於台灣的學術與產業的發展,貢獻良多!
「共舞雷射」一書由五南出版社編輯發行,全書由王教授以平實的口吻娓娓道來,似乎在不經意中的過程,卻屢屢成功完成許多雷射技術的世界第一的精采故事,相關章節還輔以雷射技術講座,簡介如雷射、白光雷射、半導體雷射、VCSEL等原理,提供有興趣的讀者在人文、歷史與科技等領域上獲得人生發展的啟發。新書發表會由交通大學光電系與田家炳光電中心共同舉辦,發表會場面熱鬧溫馨,許多王教授曾經教過的學生攜家帶眷的前來參加,前國科會主委暨交大榮譽退休教授魏哲和、前交大校長暨交大講座教授吳重雨及晶元光電總經理周銘俊等皆出席共同推薦,期許開創台灣在雷射光電技術上一片嶄新的天地。
#為世界之光
#白光雷射之父
#共舞雷射
交大奈米中心主任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竹北分部敦親睦鄰 落地生根】
恭賀工學院土木系張陸滿名譽教授
獲選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ASCE, Fellow)
本校工學院土木系張陸滿名譽教授,於2006年從美國普渡大學土木系返臺大土木系任教,在土木系許多教授之支持下,在2007年成立「高科技廠房設施研究中心」,共同將土木工程之學理、知識及技術闊展,延伸應用到高科技廠房設施之研發教學上,成果顯著,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土木工程師組織,擁有15萬名會員的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的認可肯定,並於去年12月底,經該學會董事會議通過,獲選為該學會之會士(ASCE, Fellow),詳請參閱下列網頁:
http://news.asce.org/director-of-taiwan-high-tech-facility…/
張名譽教授雖於2016年8月1日從臺大榮譽退休,目前仍擔任臺大土木系高科技廠房設施研究中心主任及兼任教授,並在臺大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中心主持專案研究計畫。
張教授自2013年起將其研究團隊及設備遷移到竹北分部碧禎館,除在竹北分部校區落地深耕科研外,亦熱心協助竹北分部推動多項敦親睦鄰策施,廣邀新竹科技界專家學者(約3千人次)到竹北分部碧禎館參觀、會議及召開研討會等重要活動,增強新竹產業界及地方人士對竹北分部之瞭解,更敬邀他們運用本校竹北分部之設施,與臺大産學合作,共同推動新竹地區之科技、文化、教育的多元發展。
臺灣行政院經濟規劃委員會(CEPD) 曾將高技術產業分成六個類別。包括積體電路、光電儀器、生物醫學、遠距通訊、精密機械、電腦及其週邊設備。高科技之應用包括: 半導體,微電子學領域、電子光學、高功能檢测儀器、電信、奈米科技、藥品配製、微生物研究、醫療設備, 動物實驗、航太科技,人工智慧,機械人,大數據,雲端計算,物聯網及其他先進技術等等。
臺灣高科技的製造響譽全球,因其製造作的好、快、良率佳,成本低、製程先進,附加價值高,準時交貸,有誠信,不與客戶競爭,導致全球廠家競相到臺灣製造先進高端的産品及相關服務。但要持續推進提昇臺灣高科技製程的技術,必先有廠房設施。廠房設施是高科技製造提昇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其規劃、設計、採購、建造、驗證、移轉使用、營運、維修保養亦是提昇高科技製造的重要環節。同時,要讓臺灣高科技之製程技術更上一層,免於陷入技術停滯不進、廉價競爭之困,擺脫後追競爭者之擾,廠房設施之研發亦應積極配合,不可等閒視之,必須未雨綢繆加速研發。
有鑒於此,張教授在2013年10月即在擁有近2000家知名廠家的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Semiconductor Equipment &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的組織下與高科技廠房設施產學研界中之專家學者,共同成立高科技廠房設施委員會(High-Tech Facility Committee, HTFC),並擔任該委員會之秘書長(2013-2017)。
該委員會之願景(Vision)係提升臺灣高科技廠房設施之關鍵技術及產業實力,持續穩固臺灣國際高科技產業之領先地位。委員會的宗旨(Mission) 有4大目標: 1. 整合臺灣國內、外高科技的相關資源, 2. 厚植臺灣高科技產業之競爭力,3. 透過相互合作來促進廠房設施關鍵技術之提昇,4. 增益廠房設施標準之擬定。迄今參加該委員會之產學研單位包括: 台積電、聯華電子、友達光電、群創光電、日月光半導體、臺灣美光、旺宏電子、華邦電子、茂迪光電、漢民科技、帆宣系統科技、千附實業、臺灣應用材料、臺灣鑽石、臺大、清大、交大、成大、北科大、中央大學、工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營建研究院、世曦工程顧問、中興工程顧問、亞新工程顧問、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漢唐集成、亞翔工程、達欣營造、互助營造、根基營造、泛亞營造等等共83家。
詳請參閱該委員會網址 http://www.htftaiwan.org/home.html
該委員會並在上週五(2018/1/12) 於竹北分部舉行兩年一次的第三屆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