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認知固著,代表著很多的事情。
認知若是固著,那麼必定會有特定某種情緒或心情,也就會產生特定行為。或者反過來說,某種慣性行為可能是因為某種特定認知,而這種認知底下帶有特定心情,而更強化此情緒下的認知,於是環環相扣難解。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每次發現和伴侶間的關係不穩定時,就會先疏離對方開始往外尋找其它對象,最後和對方提分手,那麼此慣性行為背後可能會有一個特定認知:「我若不趕快找其它浮木,我會被你丟掉。」,而這個認知當下帶有慌張、不安、焦急的情緒,核心情緒為:「我怕我又要一個人。」因此選擇逃避的防衛,來讓自己不必完整去經歷那個自己想要掩蓋起來的感受。當然這應該跟原生家庭的互動相關聯,依附需求的不被滿足,則會在行為上顯現。
再更深一點來看,很有可能這樣的認知信念過於強大,以致於在關係中對方感受不到真誠的緊密連結而動搖本就不穩定的關係。愈不穩定,自己的依附需求就愈無法被滿足,於是產生了特定行為模式。
在心理學裡,以人本學派當事人中心取向來看,一個人有自我實現的動力,而這股驅動力來自從固著到流動的過程。如果我們能不害怕任何一種感受,而徹底地去經驗全部的感覺,這樣便能拉近在理想我與現實我間的差距,完全地進入自己與自己合一,進而成為功能全發揮的人(The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完整經驗自己的經驗,是靈魂每一世最渴望的。
#更多內容在靈魂之旅課
#六日班八月中登記截止
人本心理學派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1HR】『心理諮商的內功:心理學與諮商理論裡,人是什麼的概念』
7/17(六)10:00-11:00(第一堂課)--目前場次已額滿
P1-10為投影片文字
此為心理師個人觀點,不能代表其他心理師。
。
P1
心理諮商的簡約概念=「以一種方式協助人們回到正軌」,類似一般說的「輔導」。
那麼接連三個問題:
(1)用什麼方式協助?
(2)什麼是正軌?
以及更根本的,(3)你怎麼知道人們「需要輔導」?人家說時間會撫平一切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才能在茫茫大海(社會衍生的各種人際問題)裡,讓助人者自己有個定錨,不會亂了陣腳
學功夫,需要從內功開始,不是從套招
。
P2
心理諮商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心理學則是由哲學裡衍生
回答「人是什麼?」、「如何發展?」及「追求/完成什麼才能成熟自主?」
沒有價值信念,諮商很容易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讓當事人適應社會模型」,維持表面和諧而已。也影響我們怎麼看待「精神疾病(非常態)」的人
這些價值信念會自成一個系統觀去解釋「人的行為」
。
P3
心理學把簡單的事物還原成「複雜系統」
你所看見的「人們的行為」,其實只是他身心靈與環境互動的「最終產物」
影響人們決定與行為的「全方位系統」有哪些?(圖1)
這些分別的項目成為心理系四年裡的不同學科(圖2)
心理學,是人類行為科學,這些研究、實驗的結果,有助於改善人類社會
EX:『霍桑效應』—從工廠實驗中可知,想讓員工工作效率提升,不是需要「監視」,而是「關注」。給予工人們自主權與公平制度,彼此合作,長期而言就能提升效率。
。
P4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有實證研究,提供數據與量的變化
那麼心理諮商呢?改變一個人,有科學方法嗎?
這是屬於「質」的改變,很難做研究,但是可以傳遞成功故事或失敗故事,由人們自行思考,從中得到他想要的。
試問「讀小說可以獲取人生經驗嗎?」,你說呢
。
P5
心理諮商有四大學派,但也有諸多小學派,百家爭鳴。
主要的四大學派意旨都要協助人們改變,跳脫現在的困境,但是人性假設的前提卻有關鍵性的不同。
我這裡以「時間關鍵點」作為區分,方便大家理解。
(1)精神分析:過去經驗的重要,矯正情感經驗
(2)認知行為:現在當下的重要,習慣可以調整
(3)人本主義:未來發展的重要,促進自我成長
(4)後現代:時間是一條延續的長河。家族系統、焦點解決、敘事治療
。
P6認識各學派的重點
宇宙觀、人性論、發展觀、診斷(阻礙是什麼)與處方。
以阿德勒為例,為什麼說是「被討厭的勇氣」(其實阿德勒沒有說這句)
理論內功帶出了諮商目標、心理師角色、諮商策略與技巧
。
P7諮商的應用
兒童、特教
(1)藝術治療—非語言的
(2)具體指導—行為治療
(3)文化差異—鬼壓床?精氣神?
。
P8
整合:心理師自己的核心論與組合技
這麼多家理論當然背不起來,也不可能仿如字典對照般使用。心理學知識的整合,在我看來,是激發心理師去思考與選擇個人立場,組織出自己的核心論及組合技。
有核心論,才能「個案概念化」(圖3)
組合技,是自己創造的針對那個案主的有效的方法
。
P9 心理師的養成之路
教科書沒說,現實很少「典型個案」。讀書考證照,就跟參加駕訓班考駕照一樣,實際馬路跑一跑,你不撞人,別人也會撞你。實際接案才是考驗的開始。
以己身為工具,實踐與反思,心理師自己走到哪,才能帶個案走到哪
有些案主甚至能得到啟發,青出於藍勝於藍,要為案主感到高興
。
P10 我的諮商信念 評估的格局(如下圖)
「沒有人願意這樣」:理解一個人的系統與局
「別自我/倫理受限」:對他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界線一定要有,但別受限
「教游泳當然要涉水」:深化的諮商關係,必定生命影響生命,助人者也能受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越遠的關係越沒有威力。
你想站在什麼位置助人?又希望案主怎麼一起合作呢?
。
#報名單2021/7/9(五)開放連結
#費用100元,因為人家第一次用線上開課
人本心理學派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個人是覺得,Nano又廢又孬。
最近流行的一部劇《#轉學來的女生 》,講一個叫做Nano、號稱為惡魔之女的女孩子,轉學到各個學校裡面,去激起人性中邪惡的部分,來彰顯所謂的「人性墮落」、「人性本惡」等論述。
我滿喜歡Nano的笑聲、跟我一樣靠北,而且我超會模仿他的笑聲,無敵毛骨悚然又很惹人厭,但除此之外我覺得Nano是個廢物,然後看了這部片後會覺得它「彰顯人性墮落」、「天阿人性好可怕」然後大書特書的意見領袖也差不多。
講這個主題前,我想先說一下我的觀點:基於印度哲學的訓練背景,我對於「性」這個詞有與主流觀念完全不同的理解:梵語中,「性」一詞叫做「Ta」,意指某種「本質」、「特性」、「性格」。在這種情況下,「性」的意思是一個「不會被改變」、「不受其他條件影響」的某種本質。
舉例來說,火的「性」是「燃燒」,意指這是「火」的本質:只要有火、就一定會燃燒,不論你怎麼用力、或是怎麼影響,火會燃燒這件事情就是不會改變;當「燃燒」消失的同時、「火」也就消失了。
從這樣的脈絡來看,印度哲學家會認為:當我們說「人性本惡」時,意指人本質上就是惡:不論受任何條件影響、父母多有愛、後天如何教化、環境如何美好,都無法「影響」這個特質、都無法讓其變成善人,也就是「不可教化」。反過來說也是如此:當我們說「人性本善」,也就是認為人性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善」:不論任何環境、條件、朋友的影響,他就是善的、不會改變。
但我們都知道,現實社會不是如此的,對吧?人是會一直變的:同樣的人,放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成長圈和不同的朋友,可以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性格與處世態度;既然後天環境極為重要、而且可以教化,這代表人的「性」既非善、也非惡。
這就是印度哲學中、中觀學派(Mādhyamaka)學者們所提出的「無自性」(Nihsvabhava )學說。
那麼,這與Nano很廢有什麼關係呢?基本上,國高中時期正是人們在自我形塑的重要過程:我們在那個階段,從重視「家庭」環境、過渡到重視「朋友」環境。也就是說,那個階段正式「形塑我們人格」的一個重要時刻,朋友、環境,會很大的影響我們。正因為這是一個形塑期,所以「衝撞」、「迷惘」、「恐懼」、「盲目」、「不確定」等等,都會被激發出來,這是「非常正常的」。
那是一個「身體已經長大,但是心理尚未長大」的階段:有點像是一個小孩拿著一把大刀一樣。再小一點時是「人小、刀也小」、大一點後則是「人大刀也大」,這種「相匹配」的情況還好處理。但,正是國高中時期,我們處在「人小刀大」的迷惘與矛盾期,這時候環境對我們影響至大,也正是特別容易走偏、或是導正的時期。
換句話說,如果在同一階段,我們出現了非常重要的生命典範與精神導師,我們也可能因此一生都走在一條人格正道之上,反之亦然。
那麼,既然我們知道,人沒有「本性」、因為人的善或惡,都是受環境影響。然後我們也知道,國高中時期,正是環境對我們影響最劇的時刻、是最矛盾與迷惘的時刻........
那麼,Nano專挑這個時候的孩子下手,是有多廢?這不就是柿子挑軟的捏嗎?
或許有人會受到本片的影響,認真覺得「天阿人性好可怕你看小孩都這樣」,但是依上文所述來看,這其實有兩個誤解:
1.沒有所謂人「性」:人們會受環境影響而有變化,然後Nano專挑的,就是最容易受影響的時刻。
2.他們不是小孩、而是「人小刀大」的半個大人:他們非常迷惘,內心充滿矛盾。
反過來說,同一階段的孩子,如果遇到精神典範、也會有超大的改變。去看好萊塢拍的一系列「校隊片」就知道:不論看起來再怎麼廢的學生,當遇到一個有熱誠、身為典範的導師或教練,也能重塑人生、養出人格。
反之,Nano號稱惡魔之女、結果專門找一堆超好下手的孩子來去影響人家,根本超廢啊!有種就去找人格已經定型的人(比如第一集的老師就很不錯,但也是唯一不錯的;後面找那個不小心掐死自己小孩的女老師也超廢,你把精神病患搞瘋到底有什麼好驕傲的?)然後一步一步把它弄壞,還有點可說的。
惡魔之女這麼廢,實在太對不起泰國這個鬼片王國了。
當然,也有可能Nano屬於那種無能小孩、一直有Daddy issue,想擺脫惡魔老爸的掌控、證明自己比惡魔老爸厲害,但又一直沒有實力,只好拿軟柿子來捏、稍微證明一下自己真的是惡魔,但最後也只能活成一個「惡魔之女」,還是無法解決Daddy issue?
好想對著他的臉大笑喔,唉,然後行文至此,突然想到有我認識的人也是這樣⋯⋯
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嗎?
人本心理學派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成為全人的七個原則#人本心理學#巔峰 ... 的推薦與評價
雖然如此,多數人只想追求自我感覺最良好的欲望。 世界各地的人們不論所屬的文化為何,大多呈現本真正 向偏誤(authenticity positivity bias ... ... <看更多>
人本心理學派 在 動機與人格》】 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 的推薦與評價
心理學 經典介紹:《動機與人格》】 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旗手。教科書上雖載著他的理論,臺灣卻少有人真正理解過他。比起馬斯洛, ... ... <看更多>
人本心理學派 在 5.5-人本主義取向(Humanistic Approach)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普通 心理學 》General Psychology 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系列課程一(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系襲充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