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愛自己、自私、自我中心,
到底有什麼不同?
各位朋友,這篇內容跟7/14(日)在台北萬豪酒店的心理祭活動有關。我的場次是10:40~11:20,會跟柯萱如律師一起討論自戀與愛自己相關的議題。
不過,因為有兩個人要對談,再加上主持人開場或總結的時間,我個人大概只有15分鐘的時間。所以我想先把部分內容先拿到這邊來談,要不然15分鐘大概把名詞解釋一下就差不多了。
我會先從自戀型人格疾患切入,以下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E8%87%AA%E6%88%80%E5%9E%8B%E4%B…
*************
自戀型人格疾患 (英語: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為 NPD)是一種永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會過度誇大強化自我的重要性,過度渴求別人的讚賞,缺乏同理他人行為的能力。患者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獲得權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患者經常無意識地利用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通常始於青春期,陸續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展現。
一般需藉由精神科的專家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後,才得以診斷,目前認為大約有 1% 的人在某個年紀會形成自戀型人格。普遍認為,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
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自戀型人格障礙症屬於B群人格障礙症(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開始於成年期早期並持續至今,表現常有以下特點:
1. 誇大自我重要性,例如誇大自己的才華並期待被人看重;
2. 永遠專注於成功、權力、美貌、或是理想愛情等幻想中;
3. 認為自己獨特,僅能被其他特殊人物或高位者所認可並與之相關聯;
4. 需要過度的稱讚;
5. 不合理的認為自己有特殊權力或獲得他人無條件順從;
6. 處理人際關係時顯得自私,好以占便宜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7. 缺乏同理心︰不願意認同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
8. 常嫉妒別人或認為別人嫉妒他;
9. 常有傲慢行為或態度,顯得自高自大。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能強烈羨慕某些族群,並渴望成為同類人,因而偽裝成對方,期待獲得等同的羨慕。
*************
曾經在版面上探討過,當父母為自戀型人格疾患,對子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當時有相當多迴響,讓我們知道要在陰影下活出自我,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多努力。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2354121407937489/
自戀型人格疾患是一種長期的狀態,如果能輕易改變,就不是自戀型人格疾患了。也不是溝通就可以有用,治療效果也不一定好,因為病識感也不高。
一般認為,自戀型人格疾患的自尊比較脆弱,這跟他們想要維持一個浮誇的自我形象有關。用比較通用且非常簡化的說法,是自卑所以自大。
然而,自戀這個詞,不一定都是負面的涵義。也不是每個自戀的人,都有自戀型人格疾患。
「正常和病態之間的區別在於,NPD患者的自戀特徵的表露事實上對他們周圍的人造成痛苦,令人無法忍受。」~英國NPD專家泰尼森·李(Tennyson Lee)博士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47708594
以目前使用「自戀」這個詞的方式,尤其自拍風氣盛行的現代,對我來說,自戀定義為「正向的自我關注」會比較妥當。只是在程度上,行為表現上,會有相當大的不同。
主辦單位能提供免費的三張「2019心理祭:罪生夢死(一般票)」,可參考網站上的內容。可以參與一整天的活動,價值1699,認票不認人。
https://ppt.cc/fcjN6x
請在以下留言,留言請回答一個題目:「自戀、自私,跟愛自己有什麼不同?」
留言之後,請分享到個人版面,並且設公開。會在兩天之後,由主辦單位抽出三位朋友,進行贈票,並將名單公布在此篇po文下方。
這沒有標準答案,由主辦單位依他們的標準選讀者贈票,我不介入。感恩主辦單位,讓許多對心理學知識有興趣的朋友,能齊聚一堂。祝福活動圓滿成功!
.
失落戀花園
2019/07/14 心理祭:罪生夢死(大眾活動)
ps. 主辦單位說,所有來賓都是提供免費停車服務,全館有320個停車位(停滿為止)。停車流程如下:開車進入飯店停車場於B1入口處需取停車卡(賓客需務必隨身攜帶),離場時現場的服務人員會協助作消磁,另每個樓層的電梯口都會有繳費機,需再過卡後便可免費離場。
.
心理祭客服信箱
rockpsy@inbound.tw
臉書活動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34646596949230/
購票連結
https://ppt.cc/fcjN6x
.
7/7(日)免費桃園公益講座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76128716368948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Ti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來源:SCP基金會 http://scp-wiki-cn.wikidot.com/scp-231 http://www.scp-wiki.net/scp-231 1. :參與者被告知擔任“老師”,根據“學生”(由實驗人員所假扮)的回答對錯,來決定是否予以電擊。參與者想停止實驗時會遭到其他實驗人員的拒...
人格疾患dsm 5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腦中小劇場 趨吉避凶贈書場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避雷針】
PD這個字眼,讓韓國影視圈與台灣身心科產生了微妙的交集,因為在這兩個領域,PD都象徵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正在追劇的讀者都知道(附帶一提,火星生活好看爆了),在韓國影視圈,尤其是綜藝節目,PD代表的就是Program Director(節目導演),亦有Producer(製作人)之意。PD是掌握節目品質的總舵手,成敗繫於一人,地位無可取代,目前韓國知名度最高的PD應該是羅䁐錫,他製作的花樣爺爺是我看過創意的綜藝節目,這位當紅炸子雞曾在去年金鐘獎來台,全程以國語頒獎,誠意十足。
在身心科,PD也是個縮寫,全名是Personality Disorder(人格疾患),地位同樣無可取代,因為這麼多年來,還沒有哪一種疾患,能夠在瞬間讓人聞之色變,然後一舉殲滅會議桌上所有的笑容。這群人眉角超多又難逗陣,掀翻病房是例行公事,貴為難搞天尊,人格疾患坐擁一望無際的地雷區,一旦登基,沒人敢篡位。倘若身心科有本誠實診斷手冊,那麼對應人格疾患的那一頁只會出現兩個大字 —「絕症」。
當然,這並不是在宣判人格疾患死刑,相反地,他們都活得好好的,沒有誰的性命會受到立即性威脅,也沒有誰的身體能正在歷經可預期的衰亡。之所以稱為絕症,純粹是因為四個字 —「無藥可救」。無論是藥物或心理治療大多藥石罔效,原因在於他們缺乏「病識感」,也就是說,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病」。
對人格疾患患者而言,不認為自己有病,其實是一件很合理的事。畢竟人格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我們長久以來面對這世界時,所展現出來的行為與情感模組,這是一個穩定的存在,就像一個透明的器官,因此就算不小心長出腫瘤,患者也看不出病灶,若要患者改變性格,就像要他們改變某個器官的作用一樣無稽。
人格疾患非常多種,並非每一種都會造成人際衝突,依照精神疾病診斷準則,人格疾患一共十種類型,劃分成三個類群,分別為A、B、C三群。其中有幾個類型已在小劇場先前的文章中提過,摘要如下:
【A群】:妄想型、孤僻型(第37場)、思覺失調型
【B群】:反社會型、邊緣型(第26.27場)、做作型(又稱戲劇型)、自戀型
【C群】:畏避型(第28場)、依賴型、強迫型(第34場)
一般而言,A群除了妄想型,其餘兩類比較不會造成人際困擾(因為他們通常不太需要人際空間),C群也太不會主動干擾他人,強迫型人格的衝突通常以公事為主。相形之下,B群的戰力便顯得十分剽悍,每個人端出去都能拍一部獨立電影,絕對比鷹眼高一個檔次,對於人際關係而言,這群人是貨真價實的復仇者聯盟,人格疾患的地雷區,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這一組貢獻的。根據過往的治療經驗,這一組會踏進身心科,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在法律前撞牆,二是在關係裡迷路,然而相較於邊緣型人格,其他幾類大多只進行評估而非心理治療,主要原因在於,
他們正在打官司。
在此,我先稍微統整一下這幾年做過的司法鑑定類型:反社會人格(竊盜刑案)、自戀型人格(奧客專業戶)、戲劇型人格(誣告他人)、偏執型人格(狂打市民專線)。即便勝訴無望,這些人的律師希望他們至少拿個精神科診斷,但人格疾患的診斷對他們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這並不是說所有人格障礙的案主都會面臨司法議題,但這樣的人格特質,注定讓他們比其他人會歷經更多的衝突。
《30年專家也想避開的5種高衝突人格》這本書,正好把上述五種難搞類型一次打包,完整收藏不留遺憾。所謂「高衝突」一詞,並非作者新創的診斷類別(很多偽心理學的書常幹這種事),而是把A群的妄想型人格以及B群人整合在一起。作者比爾.艾迪(Bill Eddy)除了擁有律師執照,本身也具備聖地牙哥大學社工碩士學位,擁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理學知識,再輔以司法調解人的觀點剖繪個案,恰好與我這幾年司法鑑定之見聞不謀而合。
坦白說,我還蠻喜歡這本書的,畢竟除了邊緣型人格,能深入討論其他類型人格疾患的書籍並不多見。在收到出版社邀約之前,我才入手了一本《DSM-5臨床個案實戰手冊》,當然,就學理基礎與內容廣度而言,兩者肯定無法等量齊觀,然而單就人格疾患的深度剖繪,本書也是有板有眼。依循診斷系統,詳盡描繪病史,而非一昧獵巫窮追猛打,甚至在最末兩節為人格疾患做出平反(澄清這些人格特質的正向貢獻,並教導讀者自我覺察)。
除此之外,作者還編寫了兩套十分實用的系統 —「辨識系統」與「應對系統」,前者將診斷準則「行動化」,引導讀者察言觀色,從蛛絲馬跡中判讀對方的人格特質。後者則是作者累積多年的實務經驗,為這五種人格疾患量身打造的應對模式,流派自成一格,但絕非花拳繡腿,每個做法都很紮實地對應到不同的人格特質,因此不只一般民眾,這本書也很適合新手臨床心理師參閱。在此先簡介這兩套系統:
一,辨識系統 W.E.B法則
● 語言(Words):對方說的話符合高衝突模式嗎?
● 情緒(Emotion):當你和他相處時,你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 行為(Behavior):對方的行為偏激嗎?
語言、情緒、行為這三項表現與人類的想法息息相關,都是語言的一種,情緒是情感語言,行為是肢體語言,加總起來就是人格的指紋。作者逐一歸納出各種高衝突人格常出現的言行舉止,供讀者對照,辨識雷區的方位與種類。
二,應對系統 C.A.R.S法則
倘若對方提出一件你覺得不太合理的要求時,我們該如何回應?
● 連結(Connect):此處指的是「同理心」,使用同理心讓自己與對方產生連結,理解對方需求,讓他感受到自己沒有第一時間被拒絕。只要能同理,大多能讓開局變得和緩,減少衝突。
● 分析(Analyze):試著和他找出「替代方案」,把單一要求轉為不同的選項,目的是讓局面變得更有彈性,也可以讓他覺得被尊重。
● 回應(Respond):保持「簡短而堅定」的態度,提供「準確」的訊息,通常能在第一時間截斷對方釋出的敵意。
● 設限(Setting Limits):請為這段關係設下界線,可以說明不是針對個人,而是工作性質使然(這也是我最常使用的方式),也是一種「彼此尊重」的表現。如果對方步步逼近,請大刀闊斧斷捨離,提前下莊。
以上這四招,其實都在傳達同一件事,那就是「別和對方硬碰硬」。當我們辨識出雷區方位後,下一步就是規劃逃生動線,但別跟地雷硬槓,最好能巧妙避雷迂迴離場。一方面表現尊重,一方面保持距離,以更理性的方式趨吉避凶。在此簡單分享幾個案例,以及實際運用C.A.R.S的方法:
【自戀型人格】:不需要去證明對方的錯誤,只要保持冷靜,從對話中抽身
【邊緣型人格】:為關係設下界線,不願意做的事,一開始就要說清楚
【反社會人格】:無論怎麼說,對方都不會好過,若要遠離對方,請堅定立場,擬定安全計畫,做該做的事即可
【妄想型人格】:當對方出現懷疑時,可試著同理他的恐懼,但毋須盲目附和他的妄想,讓對話保持中立(”我不可能知道發生什麼事,因為我不在場”)
【戲劇型人格】:不需要「過度關注」他們的誇張言行,只要實事求是地表示他們的觀點「很有趣」,然後轉換話題,或藉故離開現場
嚴格說來,《高衝突人格》並不是一本治療手冊,而是避雷指南,目的是教你當一根理性的避雷針。畢竟人格疾患的治療歷程曠日費時,對一般民眾而言,如何在短時間內地辨識出這些特質,靈巧地繞過雷池,才是最實際的做法。本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對新手心理師而言,這些案量已足以進行預演,練習判讀與應對技巧,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作者提出的應對系統同樣一體適用。若您恰好是位助人工作者,無論送禮自用,都是雙贏的選項。
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就有機會得到《30年專家也想避開的5種高衝突人格》這本避雷指南,感謝遠流出版 遠流粉絲團 贊助,此次贈書有三本。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順手分享,或Tag好友,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若你只想單純抒發感想,不參加抽獎,小劇場也非常歡迎你留言。
※ 留言格式:我希望能當一根避雷針(好我知道很丟臉但一定要寫),因為我常遇到___________(請寫出常遇到哪一種類型的高衝突人格,如果沒有,也可以寫其它原因,譬如希望能事先補血之類的,兩到三句即可)
※ 贈書方式: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隨機抽出三人,共贈書三本
※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8/18(六)23:59截止
※ 獲獎名單:將於8/21(二)晚間公布於本文留言區,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地址、姓名、電話等資訊,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 考量郵寄成本,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
人格疾患dsm 5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理師,給個說法吧?!】心理人的文字工作
'
#心理工作者的寫作
'
【心理工作者無法「隔空抓藥」】
每當心理相關議題的講座結束,台下的聽眾舉手發問,請講師回應他們自家孩子或是自身所遇到的疑難雜症,往往被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講者委婉地回應說:「很抱歉,我真的無法「隔空抓藥」耶。沒有經過詳盡的評估,單就幾句話,我很難判斷您的狀況是怎麼一回事。」
'
是的,無論是心理師還是精神科醫師,我們無法光憑一小段話就來判斷這個人怎麼了,他是否有某些精神疾患或人格疾患的傾向,並且對症下藥說我們可以怎麼做。但,我發現每當社會發生重大案件,或是引人注目的事件,開始就有心理工作者會在電子媒體、公開的網路頁面「分析」事件的男主角女主角是怎麼回事,更甚者文章裡面還引用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五版( DSM-5)的部份內容,暗示著新聞主角們可能有什麼人格疾患。而這樣去脈絡化的論斷,似乎越來越盛行,卻少有人提出質疑。在可能是美其名為大眾心理衛生推廣教育的包裝上,卻很有可能誤導了社會大眾。
'
【在媒體或網路中「分析者」與「被分析者」權力位置的不對等】
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或是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有時會這樣說,「我對你的了解也有可能是有偏誤的,因此我需要你來幫我核對,我所說的有沒有錯,如果有的話請你告訴我。」但如果今天心理工作者是從電子新聞媒體所獲得之資訊,我們是幾乎不可能做到這樣。新聞主角的名字可能是被隱匿的、主角可能已經死亡、主角可能根本不知道他被這樣評論、主角不願意回應或是其他我們沒有預期的情況。好,我想說的其實是嚴格說來這是一個不對等的關係,一方被分析、被評論、被當材料,但另一方卻無法在同一篇文章、同一個平面來回應,即便被誤解了、被扭曲了,也困難為自己說什麼或做什麼。
'
【心理師你給個說法 vs.評論的界線】
當明白這點 ,就可以知道,身為一位心理工作者,你如果要針對一個新聞事件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做評論,是需要小心謹慎的,而不是套套哪個心理學理論,或是貼貼DSM某段關於某個人格疾患的章節湊成一篇文章就可以的。粗糙的評論,並無益於心理衛生的推廣,反而有可能會誤導大眾,讓民眾自己對號入座,以為自己就是某某疾患,加深對身心疾患或人格疾患的刻板印象。心理與精神專業工作者有推廣心理衛教觀念的需求,有在新聞媒體曝光的需求,但在此之前真的先要有基本的專業界線。
'
我知道這不容易,當引人注目的新聞發生,它之所以引人注目也是因為它引起了人們很多情緒,無論是憤怒、悲傷、困惑、焦慮。民眾需要一個解釋,一個理由,他們會期待心理專業工作「給個說法」,說說你認為為什麼會有這樣( 慘絕人寰、匪夷所思、令人悲痛.....)的事情發生,多數的人們總需要一個理由才能「安心」,再來就是如果這個新聞事件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 災難、創傷......),說說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防範於未然,讓這些事情不要再發生,說說在這些我們不喜歡發生的事情發生後,我們還可以怎麼做來安頓我們自己。大眾需要一些相關的資訊、知識來平撫被新聞事件激起的負向情緒。那我們要怎麼拿捏分寸?
'
我認為寫文章某種程度就如同為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不能用同一標準而論,但我歸納以下二種不同的評論、分析方式給大家參考:
'
1. 【評論「議題」而非「事件」】
針對事件所帶出的「議題」而非針對「新聞事件」本身做評論,拉到議題層面來討論的好處是,這麼做拉高了討論的層次,避免侷限於單一事件,而是我們從這個社會事件中看到了哪些平時沒有被注意到但卻很重要的議題。例如:校園性侵、家庭暴力、性別平等、兒少權益、自殺防治等等。震撼人心的社會事件激起的除了是人們的情緒,這些情緒也可以構過心理專業工作者的書寫,轉化為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心理工作者可以在這個時候給予適當資訊來讓讓社會大眾有機會理解這些與自身不同的社會處境。
'
2. 【從評論「事件」中「社會系統」下的個人】
這種評論方式是針對「事件」中的「社會系統」,並非「個人」,而是如果今天這個社會事件、新聞事件是一個悲劇,那身為社會系統中的一份子每個人可以做些什麼,每當提到「社會系統」、「社會安全網」很多人直接聯想到「社工」,然後怪罪社工,那是我不樂意到的,那種怪罪絕大多數的時候根本就只是想要找一個替罪羔羊,因為當有了替罪羔羊,當有了被指責的對象,人們的心裡會好受些,但如此並無益於社會。可以取代的方式是,讓賦權予社會大眾,他們也是社會系統中的一部分,他們可以各自在自己的位置做些什麼,減少悲劇發生的可能性。當社會悲劇不再是那樣不可預知、不可控制,那人心也就有安定的可能。
'
需要注意的是【評論「個人」時務必謹慎】
如果真的、真的要寫,避免「隔空抓藥」,指涉他人有精神疾患或人格疾患並不恰當,社會大眾往往喜歡簡單又方便的答案,簡單方便的答案很可能也是標籤化的開始。如同前述,在媒體或網路中「分析者」與「被分析者」權力位置的不對等,當一位號稱專業的心理師,透過使用八卦周刊似的腥羶色標題與內文,看似引起閱聽人注意。看似有機會介紹大眾認識人格疾患、精神疾患,但也很有可能同時帶來負面的效應。
'
請下筆的時候針對「客觀的言行」,而非「過多的猜測」,如果單憑當事人做了一件社會大眾眼中的瘋狂行為,就影射他有人格疾患那是太過頭了。推論要有邏輯,有因果、有脈絡,至少要讓人理解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不是憑空掉下一個結論,也不是硬套心理學理論。另一個我會建議的點,對於被書寫的對象,請有基本的同理心,他是活生生的人,如果這個人是你的家人、朋友,你會樂意看到他這樣被書寫嗎?
人格疾患dsm 5 在 Ti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來源:SCP基金會
http://scp-wiki-cn.wikidot.com/scp-231
http://www.scp-wiki.net/scp-231
1. :參與者被告知擔任“老師”,根據“學生”(由實驗人員所假扮)的回答對錯,來決定是否予以電擊。參與者想停止實驗時會遭到其他實驗人員的拒絕 。
2. :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4)將精神病學的診斷系統化為五個軸,第二軸為人格疾患及智慧不足。五軸診斷在DSM-5中已修改。
3. :俗稱醫師誓詞,列出了一些特定的倫理上的規範。傳統上西方醫生會在行醫前立下此誓。
圖片來源:
dekades8
https://www.deviantart.com/dekades8/art/Scp-231-698977630
SunnyClockwork
http://scp-wiki-cn.wikidot.com/sunny-s-black-and-white-art
開頭音樂 Jimmy Fontanez & Doug Maxwell - TRAP UNBOXING
背景音樂 Far The Days Come - Letter Box
內容以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授權
人格疾患dsm 5 在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BPD? DSM-5诊断标准详解及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Every Way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Affects My Life | SELF · 太驚人! · 變態心理學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看更多>
人格疾患dsm 5 在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DSM-V,邊緣性人格(borderline... - 心理所 ...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DSM-V,邊緣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診斷標準為以下九項,如符合五項以上為重度,三項以上為中度,即表示具有邊緣性人格: 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