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業力不夠時,就算地獄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這句話是從我很喜歡的YouTube頻道《文昭思緒飛揚》上聽到的,那是在講述一個人類在睡著時被抓去當鬼差的傳奇故事。
故事中,人類在當鬼差時會將快死掉的靈魂帶走,而當他將靈魂帶到冥府時,好奇的問了衙口的其他差使「冥府裡是否真有傳說中那些刀鋸的可怕刑具?」,其他差使點了點頭指向衙口旁,說了刑具就在那,但他左看右看,卻只看到一團團黑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不具備看見地獄的業力,對別人而言是地獄的場景,你將無法感受到它的存在。
回到現實生活,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經常對他人說話容易出現負面解讀。
例如:「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恰北北!」有些人聽到這句話會覺得「是喔,我只是講自己想講的話」而並不會感覺被指責;但有些人卻會對於同樣一句話內傷很久,反覆糾結詢問自己哪裡恰?哪裡說錯話?要怎麼才是不恰?
這裡頭就在於,我們對他人的語言感到很敏感,進而形成我們心中的地獄;其實,我們不斷創造自己的地獄。
親愛的,人們常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感覺自己活在地獄裡,那要重新思考:
「何以我看待的世界、事件會如同地獄般的燒灼炎熱,令人感到痛苦?」
「何以別人都能活在快樂的人間,甚至是清幽的天堂?」
「何以這些困擾我的話語都無法干擾他們?」
談到這裡,或許你會對開頭所講的「業力」有所疑問,業力的概念說穿了就是我們「身(行動)口(說話)意(意念)」的總和與最後的結果,曾經自己種下的因,在心裡開花結果。
也就是說,我們本身的行動,可能隱含我們的意念,好比一個愛罵人的人常覺得他人在指責自己,但自己在看到別人時也會出現想要批判對方的意念,或是在話語中時常帶著批評;而當你現在總是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向他人時,別人認為是「批評」的語言,在你身上則成為重要的「建議」或「觀點」,而無法成為你心中的地獄。
這就心智狀態、世界觀,於外在世界顯化的結果。
假使你身邊一直出現地獄感的元素,譬如:重複出現「欺騙」的情況,你可以反思何以自己的生活這麼容易出現或感受到欺騙,是你本身就會欺騙他人嗎?還是你對欺騙的定義比較不一樣呢?
例如:你對欺騙的定義來自於原本說好是這樣,後來卻被改變,那也許是你不願意看見他人不同於你想像的面貌,或是你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為別人都必須照著你意思走,也或許是你本身也經常出爾反爾,進而使你感覺被欺騙與看見被欺騙的場景。
親愛的,成為自己與他人生命中的天使,只要從覺察念頭開始。
內容:吳姵瑩心理師
文字整理:鄭寧編輯
--
推薦線上工作坊:
6 大自信評估工具 X 4 大自信破壞因子 X 6 種強化自信組合
【增進自信心理訓練】六堂線上工作坊
主軸一:架構內在自我框架
主軸二:建立內在正向循環
主軸三:深化內在自我支持
課程時數:8/13.20.27、9/3.10.17 (週五)19:00-21:30 六堂課,共計15小時
報名連結:
https://www.iiispace.com/registerevent/20210813/
加開週末兩日【增進自信心理訓練】線上工作坊
課程時數:9/4.5 (六日) 9:30~16:30
報名連結:
(尚有早鳥票🐤)
https://www.iiispace.com/registerevent/2021090405/
人生 最後的 14堂課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花的佛系減脂團 DAY.14
就這樣寫著寫著也來到第十四天了,明天又是一週回顧日。相較於第一週的穩定,本週因為多了兩個兒子這極大的變因,我的訓練與飲食計畫多少也受到了影響。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當計畫好的事情遇上變化該怎麼調適心情吧。
在經過了一整年的磨合,我漸漸也學會了放下許多的執著。也許是孩子長年不在自己身邊,剛把他們接回身邊時,我是帶著強烈的彌補心態想為他們做些什麼,但最後的結果是他們兩個壓力很大,而我也沒了一切屬於自己的空間,兩敗俱傷的局面。
兩個孩子回前夫家放寒假兼過年時,我就不斷地在思考如何調整自己與他們相處的模式,該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夠讓他們穩定進步,同時我也不會把自己逼到絕境。
第一項重大改變就是決定恢復成晚上訓練。
白天訓練雖然時間充足,但是那就表示我無法有良好的工作品質;晚上不論我是待在家中或是到超商、咖啡廳等處工作,吵雜的環境都會使我無法專注,產不出好文章也無法好好吸收書籍的內容。
一但無法好好工作,首當其衝受影響就是我的收;經濟壓力一大,對孩子們也更容易失去耐心。
我將工作移到兒子們都去上課的時間進行,他們都出門上課的時候,我家是非常安靜的,而我白天待在家中工作除了不被打擾之外,也能夠省下不少的開銷,每一次去路易莎至少就是花一杯大冰美的費用。
除了週三週五尚宇讀半天之外,其他天尚宇放學回來時,我比較迫切需要處理的工作也多半完成,可以去陪伴他整理家務以及完成作業。獲得陪伴的尚宇,在情緒上會較為穩定,對他的學習也會有正面幫助。
剛開學的那三天都表現很好,好到一度讓我覺得自己要出運了;放學回家會主動拿作業出來,寫完還會整理自己房間,約好晚上九點要睡覺,時間到了就乖乖關電視吃藥上床去。
結果才跟團友們分享尚宇的進步,隔天他就開始擺爛又不想寫作業了,並且發脾氣把自己關在房間不出來。
很幸運的是我當天剛好休息日,可以花時間去安撫他,不過昨天就沒那麼幸運了。我以為突發狀況比較容易會出現在平日,結果昨天明明是假日仍舊狀況也沒少過。
去年花在給兒子們上體操課、巴柔課等各式各樣的課程費用真的太高了,且多半三分鐘熱度一下子就沒了興致,對熱心教課的老師也深感抱歉。今年決定放掉家教課之外的所有課後才藝班,專注在木工課程上。
我想木工課程除了一次就是一整天之外,兩個兒子們也能夠確實學到實用的木工技術,說不定將來可以朝木工師傅的方向發展。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木工感興趣,且木工是可以立即看見成果的一項活動。
尚謙一開始報名巴柔也是興致勃勃,後來發現真正的巴柔課無趣到會懷疑人生,跟他原本預期的那種整堂課都在跟學員扭打的熱血課程完全不一樣,也讓他後期開始愛上不上;甚至每到上課就會肚子痛要請假,最後學費就這樣付諸流水。
木工課吸引他的是,他的每一步都能夠看見變化,每刻一刀就能看見自己的作品更接近完成一步,那是重視基本功的巴柔課無法給他的成就感。
而尚宇雖然也喜歡手作,但無法停從指令並且不懂得愛物惜物,兩堂木工課下來,被他浪費掉的木材多不勝數,老師無奈之餘只能跟我酌收額外的材料費。我聽不出來老師那略帶玩笑的口氣是不是認真的,但他說尚宇再這樣浪費木頭,可能以後只能幫尚謙上課而已。
昨天本來是高強度訓練日,但兩個兒子上完木工課後回到家的時間比我原本預期的晚很多,已經超過了我該吃訓前餐的時間。我匆匆地弄完兒子們的晚餐,也硬逼著自己吞下幾片吐司當訓前餐,打開電腦想確認一下敏益菌團購的訂單進度如何。
我被那大量的訂單給嚇到了,我想著如果這些全部都週一才處理的話,那我週一的行程就全部都會受影響,倒不如趁著還沒出門訓練先處理一部分起來吧?
我低估了自己的執著,當我開始整理訂單後就想全部處理到好,等回過神來時才發現當時已經快八點了,而我應該六點就要到健身房開始訓練,等我匆匆趕去健身房時已經超過八點。
那時間如果還做高強度訓練的話,一來是距離我吃完訓前餐的時間已經過了太久,可能會讓我在訓練過程中表現不如預期;二來則是等我練完可能已經要十二點了,對我來說那時間已經太晚,睡眠不足會影響到我的身體恢復,同時也會影響到減脂成效。
我沒有因為無法按照排定的計畫去執行就感到一切都失敗了,我得承認的確是有點沮喪,畢竟我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但我也明白我把自己能夠控制的一切都盡力做好了,其餘的突發狀況要發生,那不在我的控制中,我也無需怪罪自己。
過去的我雖然對自己也是近乎苛刻的高標準要求自己,但我卻幾乎沒有真的做好一件事情過;我總認為過程有瑕疵這件事情就算失敗了,因此每當遇到突發狀況時,我是連補救都不願意嘗試就直接放棄。
"今天破戒吃了蛋糕,算了今天就不控制飲食了。"
"今天要練深蹲但是大腿還在痠,算了今天就不練了。"
"明明在減肥但應酬都推不掉,算了乾脆不要減了。"
我的世界非黑即白,我只能接受全然的完美,只要有一點點的缺陷就會讓我直接放棄。不論是對減肥;對健身;對朋友甚至於對感情都是抱著這種心態。
因此過去的我,沒有一件事情能做得好。
如果不放下這種 #不完美就是失敗 的心態,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只會感覺很痛苦並且壓力很大,最後任何一點小事都能夠成為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沒辦法控制人生要遇到什麼狀況,即便我們把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也無法預測會不會有意外發生;兒子們的狀況起碼是自己的兒子造成的,有時候突發狀況的發生會讓自己覺得怎麼能夠如此倒楣,明明就不干自己的事。
例如只是想去超商買個訓前餐吃吃就開始訓練,正在排隊等結帳時不巧遇到前一位客人對店員找碴,店員無法結帳已嚴重耽誤到自己的時間,最後還被店員拜託留下來當證人,因為他已經報警處理。
"啊...明明就有監視器啊干我屁事?我今天要測最大肌力,是三個月才只能做一次的測驗啊......"
"今天的測驗關係到我下一個週期的訓練課表,為了今天的測驗還特別調整了休息時間,就是要確保天時地利人和啊..."
"同商品買一送一能不能換成同系列商品,這種事也能吵到報警到底是有什麼困難啦..."
最後,我會將後續發生的各種不順利都歸咎於超商的那個事件害的;來不及測驗只能延期是超商的鳥事害的;昨天吃了東西沒運動造成額外的熱量攝取變胖是超商的鳥事害的;沒有如我預期破紀錄甚至還比原本更差是超商的鳥事害的;所有的問題通通都是超商遇到的鳥事害的!
這是當然的,怪罪他人比檢討自己容易多了,畢竟我們成長在一個互相競爭的環境,從小到大就被教育成要贏、不許失敗。因此只要把責任推到自已以外的人事物上面,就不需要去承擔結果不如預期時所帶來的挫敗感。
學習個體心理學後讓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有多麽的無意義,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之間,幾乎完全一樣的基因也都會有個性上的差異了,何況是其他人。
當我們有想要與人較勁的心態時,才會因為突發狀況影響到自己的計畫時感到憤怒,甚至想放棄。而這個競爭對手不見得是實際存在的某個人,也可能只是存在於自己潛意識中,曾經有某位長輩對你說:「你什麼都做不好。」
你是在跟自己潛意識中的記憶競爭,想對那一段記憶證明,你是有能力的。
當放下了競爭的念頭,完全只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時,即便遇到了突發狀況,也能夠較為坦然去面對,並且嘗試做些補救。因為已經沒有了對手,因此不需要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或是補救後狀況變得更糟等狀況。
不去執著成果一定要如自己所期望時,才能自在的面對整個過程甚至樂在其中。
花花的減脂團會叫做 #佛系 正是希望大家都能夠有這樣的心態,不要把減肥當成是某一段期限內要做的事情,比方說為期三個月的狂熱減肥計畫,這三個月中一定要採取OO飲食、XX訓練,這樣的計畫往往最後都會成為否定自己的理由。
"我沒辦法堅持下去是因為我很爛、我就爛!"
不是你爛,而是這樣的計畫就完全沒有把控制不了的變化給考量進去啊,即便是研究生為了收集樣本會盡可能讓受試者的變因降到最低,但也不表示整個研究過程都不會有任何突發狀況發生,更何況是普通人?
佛系的心態應該是什麼?
"昨天有很認真控制飲食但今天聚餐就破功了。"(否定自己的努力)
請學著練習把這句話改成
"今天聚餐就破功但昨天有很認真控制飲食了。"(肯定自己的努力)
不要因為那兩個小時的聚餐就否定了過去二十四小時的努力;就算白天上班都亂吃,下班回到家有好好吃一頓乾淨的晚餐,那也是努力的象徵,那也是自己為了減肥這件事情所做的改變;因為你大可以對自己說:「反正白天都亂吃一天了,有差這一餐嗎?」
🐷 炸排骨便當 680大卡
🥦 超商健身餐 400大卡
一餐差了兩三百大卡可能無感,但持續累積下來,半個月、半年、一年是很可觀的;一餐少攝取280大卡,一個月就減少超過八千大卡,相當於一公斤多的脂肪。
駁:「騙人!我連續一個月晚餐都吃健身餐也沒減少一公斤啊!」
🌺:「你沒吃健身餐的話一個月後可能會增加一公斤啊(笑)」
永遠保持正向;永遠不要否定自己的努力,不要執著於成果,而是享受整個過程所看見的改變。不論改變的是體態、體能、心態或一切,去學著發現肉眼看不到的變化,任何的付出都一定會有收穫。
#以下業配
#沒有富貴命只有貴命的孩紙
#變天就眼淚鼻涕共共流專用的益生菌
訂購連結: https://lihi1.com/VTlr2
產品介紹: https://reurl.cc/E7aqXR
人生 最後的 14堂課 在 椪皮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業務的真面目其實是福爾摩斯」
在經過一個禮拜奔忙,終於在連假有時間坐下來寫完這一篇課程心得了。
「臉書排版依舊很醜,歡迎大家前往好讀版觀賞:https://vocus.cc/@katherinepeng/5f804f96fd8978000136f3f1」
『框架不是重點,應用才是關鍵。』
這是我在Paul身上看見最獨特的地方。
每個人在這個世代都是一個業務,
不論是銷售實體商品、銷售會員、銷售夢想,甚至是做個人品牌,都是銷售的一種。
但是『要把產品介紹給人很容易,但是要先觀察與卸下對方的心房很難。』
銷售其實最重要的反而是心理學。
所以我最近也開始看關於溝通與心理學的書,希望可以快點整理出心得跟大家分享。
話不多說,開始進入課程筆記心得。
這堂課當中,Paul帶給我們五大心法,以及頂層思維的概念。
相信Paul這邊的文字已經很明確,就不再多加贅述,但是整場課程的核心其實並不在這些淺顯易懂的PPT上面,我將老師探討到的與自身整理歸納出以下幾件很值得深思的論點。
一、業務並不是把產品賣出去,而是讓人記得。
在to C的世界裡,下廣告、把產品做好就是最強大的業務,但是對於to B呢?
在業務世界裡,最重要的往往不是強硬的去推銷自家的產品,而是把『業務產品、聯絡方式』深植在對方的心中,他們可能現在不需要,但未來有一天需要的時候一定會想到你,那關鍵是『觀察』而不是『推銷』。
Paul提到以下幾個方法讓對方『立刻記得你,而不是立刻買你的產品。』
1. 獨特:用聊天的方式取代制式問候
也就是心法中的第四個(做商務的人,絕對不能守規矩)。
Paul舉出一個他之前去一間公司拜訪的實例:面對對方的櫃檯的時候,讓自己脫離制式化的開場白「你好,我是某某公司業務,請問你們的採購主管在嗎?」
換成「ㄟˊ,你為什麼會來做這個工作啊?之前你是做什麼的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顏值比較高,所以才能這樣子聊起來(?),如果是一般的莫名大叔,櫃檯姊姊不知道會不會直接說:「我很忙。」XDD)
2. 多和別人聊天:學習觀察與表達
要怎麼當一個會聊天的人呢?Paul給了三個大方向:
a. 用觀察,找到別人的愛好。用對話,定義他們心中的標準。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過去在家教的時候,曾遇過一個非常內向以及不太理我的學生,不管我多麽自嗨,她都無動於衷,偶爾露出一個超勉強的笑容,算是對我的熱情最大的敬意了。
但是,她的書桌上,擺放了各種海賊王的模型與小海報,剛好也是海賊王迷的我,順口說了一句:「我也超喜歡魯夫的!他的正義感與無論別人嘲笑都死守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真的很讓我佩服!」
她突然眼睛一亮,開始滔滔不絕跟我討論起海賊王的各種角色與劇情,從那次以後,她完全對我卸下心防,我不需要再無止盡的自嗨與自我懷疑,她就上課非常專心也會跟我互動。更誇張的是,她跟媽媽說,她超喜歡我,指名非我的課不上。
現在回想起來,我做了什麼?
『觀察』:看到她身邊喜愛的事物,就試圖用她喜愛的東西跟他溝通。
『對話』:從他喜歡的角色與評論中,了解她理解這個世界的價值觀。
或許那時候的我只是太無聊想要跟她拉近距離,
所以沒有任何特殊的心思,自然可以找到那個簡單的切入點,然後導致改變的發生。
但是在這個商業世界裡,如果我的目的就是『想要把產品推銷給你』,那別人一眼就可以看清你的意圖,
可是如果轉個念,我的拉高一個銷售目的的層次,『為了讓店家能夠增加方便度的同時,又能豐富口味獨特性。』
開頭是不是就能夠從『您好,向您介紹一個非常棒的產品』,變成『ㄟˊ,你們的湯頭味道很特別,是自己熬製的嗎?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吧!』
是不是會讓店家想要跟我們多說兩句話呢?
b. 用觀察,找到自己擅長的話題
『你有沒有曾經跟別人聊一個話題,就不小心講了四個小時,兩個人相談甚歡?覺得時光飛逝停不下來?』
那個話題是什麼?為什麼別人願意花時間聽你說?你在談話過程中散發出來的是什麼氣質?(熱情、堅定的信念,還是勇氣?)如果這些問題可以終結出一個解答,那就是自己『擅長』的話題。
舉例來說,常常我們去店家跟老闆聊天的時候,
釋滄(我老爹)就會跟老闆聊北聊南的,偶爾開開玩笑,偶爾互相吐槽。
但是講到怎麼把湯頭做得更好的時候,店家老闆轉為專注的神情與我們一起研究。那股『想要為了把店經營得更好』的執著信念,由心而生。
釋滄說:『研究,大家都喜歡,當我們能夠跟對方探討很細緻的過程,甚至是提供他們沒有想過的方法,那就是他們信任我們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展現專業的時刻。』
c. 說故事
人們會記得故事,不會記得道理。
無數的老師都強調說故事的重要性,
但是身為一個沒什麼體驗的年輕人,我們最多的體驗大多就是『補習班人生、學校人生』,
要怎麼說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Paul很大方地歡迎我們,把他的故事記起來,往後說給人家聽。
看書,好像某種層面也是把別人的人生體悟與故事,
用很精華的濃縮給吸收進來,
然後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語詮釋這個故事,
或許最後大家可能會忘記故事的主人,
卻會記得那個故事激起內心的那個漣漪。
二、人生道理我聽過很多,但是Paul的雞湯還是讓我心跳漏了兩拍
道理一、獲得信任的方法-『做』
如果你說:「我是一個上課很認真的人,而且我上過很多課都覺得很有收穫。」
或許可以因為你如魯夫般真誠的眼神獲取到50%的認同,
但是比起「我很喜歡上課,以下是我上課的筆記跟收穫(洋洋灑灑能夠拿出幾十篇)」,
這個認同卻可能讓信任達到將近百分之百。
如果你說:「我多益考了990分。」
或許大家會充滿敬佩的神情,
然後把你歸類為「英文神人」。
但是信任度或許只侷限在對於你的英文能力的肯定。
但是如果你說:「我英文不好,所以我每天早上5點起來讀英文兩小時,讀10年,最終終於考到多益900分。」
這時候獲得的不只是英文能力的肯定,
更是對於『這個人』的信任。
道理二、我的能力不足,所以我做不到...
Paul:「所有的能力都會在你實踐的過程中跟上。」這句話真的完全打中我的心裡,因為我就是非常害怕自己能力不夠會做不好眼前挑戰的人。
「能力不夠」成了最好的停滯的藉口,但是,我們真的是能力不夠嗎?還是只是害怕失敗呢?
道理三、to B的生意是各公司收入的穩定來源
在過去,我上的課程與看的書都在說「行銷」的重要性,
也就是在主打to C市場的銷售方式,品牌怎麼經營,
包裝怎麼美化,文案怎麼撰寫。
所以我的眼光也一直都放在to C市場,所以我很想做出一個to C的品牌。
一方面,想要證明自己也有無中生有的能力,想要證明這個世代與上個世代不同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也想要fancy的在辦公室工作,不要東奔西跑,可以在電腦就完成所有作業。但是,從我開始思考,什麼是公司需要的?我才能夠明白Paul的這句話。
我們公司之所以可以那麼穩定,不敢說有大漲幅,卻也一直屹立不搖快20年,就是因為我們的to B生意很穩定,品牌固然要做,但是是to B的品牌。即使不是被大眾能夠一眼認出的品牌,並不代表不能在業界的知名度最高。(這邊Paul有舉了一個例子給我,但金魚腦的我忘記了XD,感謝Paul補充,Accenture!詳細說明在留言處!)
道理四、你人生的信念是什麼?
Paul在課堂上提到的「頂層思維」,你要用最終的目標去推敲與拆解出現在該做的事情。
如果是問我「銷售的目的?」我的答案可能會是「讓店家能夠更便利的提供美味的湯底」
但是最後的人生信念呢?我想信念跟目標還是不太相同。
或許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要不切實際想要改變這世界的什麼,但是往往因為太巨大而沒辦法達成。
那如果把這個夢拆解,想要改變整個教育體制,是不是能夠先聚焦在「想要把啟發式教育落實在自己的公司裡」為目標開始執行呢?
最後呼應Paul一開頭說的,這堂課的內容只看『本』,不看『多』,但是如果原理跟本質能夠真正的體會與想通,那摸索出自己的方法,也不遠了。
商業思維學院
#商務社社課
#上課心得
#讀之有用